正常颅脑的CT读片[1]

合集下载

头颅CT简读_PPT课件

头颅CT简读_PPT课件
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CT 局限性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 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 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 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 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 体经枕骨大孔疝出到椎管内表现为枕大池消失:阻塞第四 脑室而出现上位脑室扩大。
(三)大脑镰疝(扣带回疝),大脑镰呈镰刀形,前部较窄, 向后逐渐增宽。幕上半球病变可将同侧扣带回和中线结构 挤向对侧。CT表现为大脑纵裂、透明中隔和第三脑室离开 中线:病侧扣带回移向对侧:严重时基底节和丘脑亦可移 至对侧。
(四) 较少见的还有直回疝、小脑幕裂孔上疝和切口疝等。
小脑幕切迹疝
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的CT表现
(一)脑内胶质瘤起源于脑白质,转移瘤居脑皮层 或皮层下。 CT表现: 1.肿瘤主要部分仍位于脑实质内; 2.瘤周多有水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欠清楚; 3.肿瘤以窄基与硬膜相接融; 4.颅骨一般无改变。另外,还有相应部位的脑功 能受损。
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星形细胞瘤最重 要的临床表现,确诊前数年就可以出现。神 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后期出现。
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 15~20%左右,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 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 的2倍。

头颅CT最全读片

头颅CT最全读片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分为11个层面。
头颅CT最全读片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 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 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头颅CT最全读片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 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头颅CT最全读片
胼胼胝胝体体膝膝部部 侧脑室 透明隔 穹窿柱
脑岛(岛叶)
丘脑间粘合(中间块) 丘脑
穹窿脚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ຫໍສະໝຸດ 头颅CT最全读片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头颅CT最全读片
头颅CT最全读片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头颅CT最全读片
CT窗口技术
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不同,X线衰减差异较大, 形成各种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 鉴别组织的性质。
一般认为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 值为-1000;而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 倍,故相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头颅CT最全读片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颅脑CT的读片方法

颅脑CT的读片方法
•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 回状部、斑片状增强。
• 增强扫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 一般用 CE 或 + C 来表示 ,应用造影剂注入 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 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及鉴别。
CT诊断术语
• 窗宽 ( window widt h , WW) 表示图像的C T 值范围 ,最低可为 - 1000 ,最高为 + 4000 , 观察不同部位或组织可以选择。
脑出血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位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脑梗死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及 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平扫时为等密度, 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脑积液密 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CT表 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其特 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 窗位( window level . WL ) 表示图像的 C T 值中心位置 ,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图像加 以选择。
CT诊断术语
• C T 值代号为 HU ,表示该组织的 X 线衰减 系数。组织密度高则 C T 值大 ,密度低则 小 ,如水为 O HU ,这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极为 重要。
• 伪影(artifact s) 即因机器或技术等原因出现 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影像。有条状、 环形、黑色区等形状。产生原因 : 如物体运 动、骨脑交界处、气体交界处等 ,读片时必 须加以注意 ,以免误诊。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颅脑CT阅片(最新课件)

颅脑CT阅片(最新课件)

眶下缘
2020-11-19
外耳道
7
颅脑CT扫描基线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 (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 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外眦
2020-11-19
外耳道
8
颅脑CT扫描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 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有利 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 骨伪影。
CT值为+1
正常人体各组织结构CT值
组织
脑 灰质 白质 基底节 脑室 肺 甲状腺 肝 脾 胰 肾 主动脉
平扫CT值
25—45 35—60 25—35 35—45
0—12 -500— -900
100±10 40—70 50—70 40—60 40—60 35—50
2020-11-19
2020-11-19
11
颅脑CT窗口 CT窗口:脑组织窗、骨窗
2020-11-19
12
颅脑CT值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定义水的CT值为0Hu;小于水的为负值,大于水的为正直。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
2020-11-19
4
CT扫描层面
1.冠状位:额状面。 2.矢状位:将人体纵切为 左、 右两部分。 3.横断位:水平面。
2020-11-19
5
颅脑CT扫描基线
•Reid基线(RBL)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 •上眶耳线(SML)
2020-11-19
6
颅脑CT扫描基线
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 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 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 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脉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鞍上池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小侧脑脑上室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豆状核:苍白球(内)、
三角区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及后角
5cm
4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外侧裂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三脑
大室脑大静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CT头颅解剖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3cm 鞍上池、环池。 4cm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 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 外侧裂池。
四脑 室
2cm
鞍上 池
环 池
3cm
三脑 室 四叠体 池
4cm
侧脑室前

3cm 鞍上池、环池。
5cm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2cm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头颅CT读片ppt课件

头颅CT读片ppt课件
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 以上为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
;
45
顶枕沟
;
46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叶):
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 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位于颞 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 其外侧是额叶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
50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基底环动脉瘤
;
51
脑囊虫病
;
52
2.等密度病灶:见于某 些肿瘤、血肿(吸收期) 及血管性病变等.
脑垂体瘤
硬膜下血肿吸收期
;
53
3.低密度病灶:见于炎 症、水肿、囊肿及脓肿 等.
鞍上颅咽管瘤
右颞、岛叶梗塞
;
54
蛛网膜囊肿
左额叶星形细胞瘤
;
55
4.混合密度病灶:见于各 种密度并存的病灶,如某 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 肿等.
;
35
大脑镰
纵裂池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额叶
透明隔
颞叶
放射冠
侧脑 室体 部层 面
胼胝体压部
枕叶
侧脑室体部
上矢状窦
;
36
六、侧脑室上部层面
两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
;
37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
枕叶 ;
顶叶
侧脑 室顶 部层 面

中央沟
层 面

《头颅CT读片》

《头颅CT读片》
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 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
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 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 正确判断。
整理课件
CT 局限性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 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 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 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 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额叶
中央前沟 卵
中央前回 圆
中央沟 区
中央后回 上
顶叶
中央后沟 部


上矢状窦
整理课件
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皮质厚于中央后回 (感觉中枢);中央前回宽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 薄。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颈内动脉
桥小脑角池 桥前池 第四脑室
颞叶极部 蝶 窦 层 面
桥脑
小脑半球
整理课件
筛窦 蝶窦 基底动脉 桥脑
乙状窦 小脑中脚
枕大池
视神经
海绵窦
颞叶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件)-精品课件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件)-精品课件
★ 脑实质 ◆ T1灰质信号低于白质;T2灰质信号高于 白质 ◆ 苍白球、红核、黑质及齿状核等因铁质 沉积,T2WI低信号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头颅平片(正位)
正常头颅平片(侧位)
正常蝶鞍(图)
蝶鞍测量
AB:8-16 mm(11.5) CD: 7-14 mm (9.5)
三、正常CT表现(平扫) 第一节
★ 颅骨及含气空腔 ★ 脑实质
◆ 皮质的CT值32~40HU,髓质的CT值 28~32HU
★ 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 ★ 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最新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课 件)-精品课件
检查技术
★ 普通X线摄影 ★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1) 第一节
★ 头颅大小与形状 ★ 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
◆ 颅内板、外板、板障(静脉) ◆ 6岁以前常不能区分内外板 ◆ 顶骨孔(导静脉)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2) 第一节
★ 颅缝与囟门 ◆ 新生儿六个囟门 ◆ 颅缝 ◆ 缝间骨 后囟和人字缝之间
一、正常X线表现(平片3) 第一节
★颅壁压迹 ◆ 脑回压迹 ◆ 脑膜中动脉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 距中线2~3cm的范围内,大小变异很大 ◆ 板障静脉压迹:10岁以前少见 ◆ 导静脉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5 鞍上平面 CT 像 1. 大脑额叶 2. 大脑颞叶 3. 鞍上池 (五角星形) 4. 中脑 5. 第 4 脑室 6. 小脑半球 7. 右侧大脑裂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 中央为蝶鞍 , 左右侧为锥体 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 后方为桥脑及小脑 。
图 2 颅脑定位扫描像
212 鞍上平面 CT 像 (图 5) 前方为大脑额叶 ,
双侧为颞叶 , 中央部为鞍上池 , 小脑位于后颅凹 , 第 4 脑室呈马蹄状 。
213 丘脑 、第 3 脑室平面 CT 像 (图 6) 中央可
见间脑 、视丘下部 、中脑及小脑蚓部 , 前部可见逆八 字形的侧室前角 , 大脑两侧有侧脑裂 , 四叠体池也位 于后部 , 脑灰质密度稍高脑白质密度稍低 。
214 松果体平面 CT 像 (图 7) 侧脑室前角呈逆
八字形 , 脑室前角旁为尾状核头部 , 中央部有豆状核 (壳部及苍白球) , 视丘 、内囊 、外囊及脑岛 。此层面 是脑出血 、脑梗死的好发区域 。
(2000209215 收稿) [ 刘友良 编发 ]
译著《脊柱外科学》 (上 、下) 面世
此书由 7 个国家的 182 位脊柱外科专家和享有国 际声誉的学者共同编写 , 是一部 8 篇 130 章 447 万字 的脊柱外科巨著 。
该书阐述了脊柱的各类先天性或发育不良性畸 形 、侧弯 、后凸及麻痹性畸形 , 滑脱症 , 退行性变 , 创伤 , 肿瘤与脊髓炎等病因病理 、分型分类 、临床治 疗等 。书中 3000 幅图片和 400 余病例详解了各种脊 柱手术步骤与脊柱固定器械的应用及效果 , 较全面地 反映了脊柱外科的进展和趋向 , 其中许多领域有新的 认识 、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是骨科医师的一部高级 参考书 。
图 12 颅脑 CT 片 采取眦听线 ( OML ) 扫描 , 第 1 幅为定位片 , 依次自 颅底向颅顶约 11 层面 , 最后可拍骨窗显示颅骨 , 也可 以拍病变的局部放大像
3 颅脑 CT 照片
颅脑各层面扫描完成后 , 通过激光照相机将各幅 CT 图像转拍于一张 12″×15″的单层药膜片 ( CT 片) 上 。头一幅拍定位片 , 依次自颅底向上大约扫描 11 层面 , 达到顶叶 。如果为显示病变部位亦可作局 部放大 (图 12) 。
(总 32)《中国医刊》2001 年 第 36 卷 第 1 期 32
·临床医生 CT 读片·
第 2 讲 正常颅脑的 C T 读片
谢 宝 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101149)
颅脑的 CT 检查占相当比例 , CT 可以清晰地显 示脑白质与灰质 , 广泛应用于脑部多种疾患的诊断 , 特别是脑出血 、脑梗死 、脑肿瘤以及脑外伤等检查 , 具有简便 、快捷 、经济的优点 , 诊断正确率很高 。
图 3 颅底平面 CT 像 1. 筛窦 2. 眼窝 3. 大脑颞叶 4. 暗区 (伪影) 桥脑 5. 第 4 脑室 6. 放射状伪影 7. 小脑半球
图 4 颅底平面 CT 像 1. 眼窝 2. 大脑额叶 3. 侧脑裂 4. 鞍上池 5. 鞍背 6. 中脑 7. 大脑颞叶 8. 四叠体池 9. 小脑半球
1 颅脑 CT 检查方法 111 颅 脑 CT 平 扫 颅 脑 CT 首 先 均 作 平 扫
(simple scan) , 可采取 3 个主要扫描平面 (图 1) 。
图 1 颅脑 CT 的 3 个主要扫描平面 11111 眦听线 (Orbitomeatal Line1OML) 。 11112 瑞氏线 ( Reidπs Line1RBL ) 即眼窝下缘与外 耳孔上缘联线 , 又称为人类学基线 。 11113 上 眼 窝 耳 孔 线 ( Superior Orbitomeatae Line1SML) 与 OML 向后呈 15°~20°。
图 8 侧脑室体部平面 CT 像 1. 大脑纵裂 2. 胼胝体 (脑梁) 3. 尾状核 4. 侧脑室体部 5. 大脑镰
6. 大脑枕叶 7. 大脑顶叶 8. 中央沟 9. 大脑额叶
图 10 半卵圆中心平面 CT 像 1. 大脑镰 2. 额叶 3. 顶叶 4. 枕叶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18 脑底韦氏 (willis 环) 动脉环
颅底部供给脑部血液的各支血管互相沟通 , 了解 其分布对诊断脑出血 、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图 11)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医刊》2001 年 第 36 卷 第 1 期 (总 33) 33
《中国医刊》2001 年 第 36 卷 第 1 期 (总 35) 35
图 6 丘脑第 3 脑室平面 CT 像 注 : 尾状核 + 壳 + 苍白球 = 基底节
图 9 胼胝体平面 CT 像
图 11 脑底动脉环 ( Willis 环) 1. 大脑前动脉 2. 前交通动脉 3. 大脑中动脉 4. 颈内动脉 5. 后交通动脉 6. 大脑后动脉 7. 小脑上动脉 8. 脑底动脉 9. 小脑前下动脉 10. 小脑后下动脉 11. 椎动脉
临床上检查幕上病变多用 OML 平面 , 幕下病变 用 SML 平面 , 而眼窝内病变则用 RBL 平面 。 11114 冠状扫描 取仰卧位 , 头向后仰 , 倾斜扫描 架可作冠状面扫描 , 必要时可以选用 。
112 窗 宽 窗 位 颅 脑 平 扫 窗 宽 为 WW : 100 ~
150 , 窗位 WL30~ 50 ; 颅脑外伤观 察 骨 窗 时 WW : 400~500 , WL : 50~70 或 150 。
(总 34)《中国医刊》2001 年 第 36 卷 第 1 期 34
图 7 松果体平面 CT 像 1. 大脑颞叶 2. 侧脑裂 3. 大脑额叶 4. 大脑纵裂 5. 脑沟 6. 透明中隔 7. 侧脑室前角 8. 尾状核头 9. 屏状核 10. 外囊 11. 豆状核 (苍白球 、壳) 12. 内囊 13. 丘脑 14. 松果体 (钙化) 15. 脉络丛钙化 16. 脑室 17. 侧脑室后角 18. 大脑镰 19. 大脑枕叶 20. 第 3 脑室
113 颅脑增强扫描 多采用静脉注入碘水造影剂
100ml , 进行连续扫描 , 多应用于脑血管异常 、脑肿 瘤的诊断 。
2 正常颅脑 CT 的表现
正常颅脑 CT 层厚 10mm 、层距 10mm , 一般自 颅底至顶部需 11 层面 (图 2) , 以下对几个主要平面 进行叙述 。
211 颅底平面 CT 像 (图 3 、4) 即蝶鞍层面 , 多
215 侧脑室体部平面 CT 像 (图 8) 侧脑室呈双半
月形 , 尾状核 、壳 、苍白球构成基底节 。
216 胼胝体平面 CT 像侧脑室体部呈 X 形 , 中间为
脑胼胝体干部 (图 9) 。
217 半卵圆区平面 CT 像 (图 10) 脑白质呈半卵
圆形中心 , 大脑镰于中央呈线条状 , 顶叶的脑沟及脑 回明显 。
(美) Bridwellk. H 编著 , 胡有谷等译 , 大 16 开 精装 , 上 、下两卷 , 总定价 360 元 。
购书地址 : 请详见本期第 64 页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