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各省地图清晰大图-东北辽东辽宁

合集下载

大明朝行政区划

大明朝行政区划

大明朝行政区划两京:南直隶、北直隶十三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直隶是明朝时期、由中央六部直辖的江南、江淮等地共十四府四直隶州的统称。

原名“直隶”、永乐十九年后、因废北平布政司、其所辖州府亦改为中央直辖。

为区别两大直辖区、直隶故改名南直隶、简称南直、或称南京。

南直隶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

南直隶不同于一般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属于行政区、范围内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负责。

下辖州府: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应天府: 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阳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凤阳府: 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虹县、寿州(领霍丘县、蒙城县)、泗州(领盱眙县、天长县)、宿州(领灵璧县)、颍州(领颍上县、太和县)、亳州苏州府: 吴县、长洲县、吴江县、昆山县、常熟县、嘉定县、太仓州(领崇明县)松江府: 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常州府: 武进县、无锡县、宜兴县、江阴县、靖江县镇江府: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淮安府: 山阳县、清河县、盐城县、安东县、桃源县、沭阳县、海州(赣榆县)、邳州(领宿迁县、睢宁县)扬州府: 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高邮州(宝应县、兴化县)、泰州(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庐州府: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领巢县)、六安州(领英山县、霍山县)安庆府: 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太平府: 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池州府: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宁国府:宣城县、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徐州: 萧县、沛县、丰县、砀山县滁州: 全椒县、来安县和州: 含山县广德州:建平县北直隶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

明朝的行政划分

明朝的行政划分

明朝的行政划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王朝之一,顺治年间首次进行了行
政区划的改革,并开始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

明朝的行政地图分为15个省,分别是北京、南京、云南、四川、陕西、湖广、福建、江南、广东、山东、山西、甘肃、辽东、河北、河南。

在每个省份内,设有府、州、县三个级别的行政区划。

府是下面直接管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通常是一个大城市周边的行政
区域,比如北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都设有府。

州是下面直接管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州下面设县,是中等城市周边
的行政区域,比如苏州、常州等中等城市都设有州。

县是下面直接管辖乡镇的一级行政区划,县下面设乡,是乡镇周边的
行政区域。

总而言之,明朝的行政地图是由省份、府、州、县四个级别的行政区
域组成的。

除了这些主要的行政区域外,明朝还设有衙门、厅和监察院等一些特殊的行政机构,用于管理和监督各级纳税和公共事务。

总而言之,明朝的行政划分是早期中国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国的行政区划才得以发展壮大,成为现代化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朝代疆域地图

各朝代疆域地图

各朝代疆域地图夏
夏朝地图

商朝疆域图
西周
西周疆域图
春秋
春秋疆域图
战国
战国疆域图

秦朝疆域图
西汉
西汉疆域图
东汉
东汉疆域图
东汉西域图
三国
三国疆域图
西晋
西晋疆域图
西晋八王封国疆域图
东晋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16国疆域图
东晋后赵疆域图
南北朝
宋与北魏疆域图
齐与北魏疆域图
梁与东魏、西魏疆域图
陈与北齐、北周疆域图

隋朝疆域图

唐总章二年(669年)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东突厥
五代
五代十国前期疆域图(914)
五代十国后期疆域图(943)
后梁疆域图(911)
后唐疆域图(934)
后晋疆域图(943)
后汉疆域图(949)
后周疆域图(959)
北宋
北宋疆域图(1111)
北宋、辽、西夏疆域图(1111)
南宋
南宋、金、西夏、西辽疆域图(1142)
南宋、金、西夏、西辽、蒙古疆域(1208)
南宋疆域图(1208)
元朝
蒙古疆域图(十三世纪初)
元朝疆域图(1330)
蒙古帝国疆域图(黑白)
蒙古帝国疆域图(彩色)
明朝
明朝疆域图(1438)
清朝
清朝疆域图(1820)
清朝疆域图(1908)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疆域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

这时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

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

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

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明时期图说(143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明朝历史发展顺序(上)

明朝历史发展顺序(上)

明朝明朝疆域图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后期因政治腐败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殉国。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清军趁乱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1.国号朱元璋定 国号为 大明, 表示承袭自小明王 韩林儿之号,又称 皇明,史称 明朝、明代, 清朝时称之为 前明。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 明教徒,用“ 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同时因为 皇室姓朱,又称 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残余势力拥立 明朝宗室建立 南明,沿用大明的国号,别称后明。

2.历史大明开国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朱元璋1351年5月, 韩山童、 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 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 势力 。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明代地图总目

明代地图总目

明代地图总目说明:1、本目录按制图区域排序,分“世界地图部分”,“中国总图部分”,“海防、江防、河防、漕运、边防总图部分”和“区域地图部分”,同一区域地图再按编图时间先后排序。

2、本目录共著录文献100余种,揭示地图2000余幅(网页删除了细目——坊主)。

3、本目录收录的文献包括幅面地图、成册的地图集,及收录地图较多且在地图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其他典籍。

如全国性总志、大的区域志、专题性志书、地理文献、海防边防文献等。

但前人目录中虽有著录,而不见传世的文献典籍概不收录。

4、本目录不收府州县志书,该部分内容请见“明代府州县方志附图目录”。

5、幅面地图部分著录项目有图名、编撰者、出版年与版本、载体形态。

大部分条目附有提要,对孤本或珍稀本注明藏品出处。

6、地图集或其他典籍部分著录项目有书名卷数、编撰者、出版年与版本,地图细目(部分大型类书注明地图所在卷次,部分非编者亲见的图籍地图细目阙如)。

大部分条目附有提要,对孤本或珍稀本注明藏品出处。

7、文献典籍无题名或地图细目无题名时,编者将自拟题名。

为区别起见,自拟题名括以中括弧[]。

一、世界地图部分大明混一图.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绢底彩绘本. –1幅;386 X 456厘米大型明代地图。

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至西欧,南自非洲,北抵蒙古。

此图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绘制精美,气势宏大,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该图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 (明)梁輈绘.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京吏部四司刻本. -- 1幅;183 X 129厘米由上缘的图文可知,此图参考了罗洪先《广舆图》、利玛窦世界地图等。

它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小岛的形式罗列其它国家地名于四周来表示天下的“中国式世界地图”。

该图于18世纪被来华耶酥会士带到欧洲,几经转手,1991年见于索斯比拍卖行拍卖目录,现下落不明。

坤舆万国全图 / (意)利玛窦绘.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张文焘过纸,李之藻刊刻. – 6幅拼接;每幅179 X 69厘米意大利耶酥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是16世纪末叶“西学东渐”的著名代表人物,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

大明朝地图知识点总结

大明朝地图知识点总结

大明朝地图知识点总结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地图不仅展示了大明朝的领土状况,还反映了当时的地理、人文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大明朝的地图、地理位置、领土变迁、外交关系和地理特点等方面对大明朝地图知识点进行总结。

大明朝地理位置大明朝位于东亚大陆东部,地处深广阔大的太平洋西岸,北纬21 °33'15.15"至43°51'28.28",东经109°03'26.80"至134°44'45.17"之间,全境东西长与南北宽均为32OO公里。

地域范围辽阔,包括了今天中国大部分的领土。

东临太平洋,西靠泰山、华山两大重要屏障。

南临南海,北濒黄海、东海,拥有众多的港口和交通要道。

大明朝领土状况大明朝的领土主要包括了整个中国主要的土地,大约为现代中国的80%左右。

其疆域辽阔,东起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南达西南地区,北至蒙古高原。

大明朝的地图包含了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

在大明朝的地图上,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也都被绘制了出来。

大明朝地图大明朝的地图是当时中国地理学和制图学的成果,其地图保存至今对研究大明朝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行政区划及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明朝的地图通过地理测量、地图绘制、规划设计等技术手段,将大明朝的地理信息以图形的方式准确、直观地表现出来。

大明朝地图的特点大明朝地图的绘制采用了制图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真实性,展现了当时的地理形态、自然环境和行政分布。

大明朝地图对河流、山脉、湖泊、居民点、行政区域的划分都有清晰的记录,而且地图上标注了大量的文字说明、祭祀活动地等。

这些特点的地图为我们了解大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大明朝地图的内容大明朝地图主要呈现出大明朝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交通要道、资源分布等内容。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时期,辽东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辽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中,分为辽东、辽西、辽南三个道,辖区内设有州、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东道是辽东地区的最高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辽东道下设有辽阳、盘锦、营口、锦州、葫芦岛、抚顺、本溪、丹东、朝阳、铁岭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东道的治所设在辽阳,辽阳是明朝时期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辽东道的行政中心。

辽西道是辽东地区的西部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地区。

辽西道下设有通化、白城、辉南、珲春、延吉、图们、敦化、和龙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西道的治所设在通化。

辽南道是辽东地区的南部行政单位,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辽南道下设有营口、盘锦、辽阳、锦州、葫芦岛等州,以及各州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

辽南道的治所设在营口。

明朝时期,辽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体系相对稳定,但在历史的变迁中也曾经历过一些变化。

例如,明朝中期,辽东地区曾经设立过辽东巡抚,辖区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但后来又被撤销。

此外,明朝晚期,由于满族的崛起和入侵,辽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朝时期的辽东行政区划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政区划体系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行政区划历史简介明朝行政区划,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

1376年太祖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明朝疆域。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

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

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

有的一省一巡抚。

有的一省几巡抚。

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

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

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

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

:巡抚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

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

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

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为巡按,任监察之职。

南京南直隶巡抚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时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为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时正式形成一级行政区。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一、背景介绍明朝时期,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的重要行政区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广阔的土地,明朝政府对辽东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辽东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区域划分和行政管理等相关内容。

二、历史背景1. 明朝统一辽东在明朝建立前,辽东地区曾长期处于分裂和混乱状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统一了辽东地区。

明太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辽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势力,确立了明朝对辽东的控制。

2. 辽东的重要性辽东地处中国东北的要冲地带,既是中国与外族交往的重要通道,又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

对于明朝来说,控制辽东地区意味着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三、辽东行政区划1. 辽东的划分明朝将辽东划分为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辽东省辖区包括辽东半岛和辽宁地区的部分地区,而辽东宣慰使司则辖区更广,包括了辽东半岛以及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2. 辽东省的行政管理辽东省设有巡抚和布政使两个主要行政机构。

巡抚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而布政使则负责辖区内的法律、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此外,辽东省还设有州、县等下级行政单位,以实现对各级行政区域的有效管理。

3. 辽东宣慰使司的行政管理辽东宣慰使司是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直接管辖机构,其地位相当于一个大行政区域。

宣慰使司下设有宣慰使、按察使等行政职位,以及各级县、乡等行政单位。

宣慰使司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边疆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管理当地的民族事务。

四、辽东行政区划的变迁明朝时期,辽东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旨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辽东地区。

1. 建立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明朝建立初期,辽东地区划归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这一划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对辽东地区的重视和管理需求。

2. 辽东省的调整明朝中后期,辽东省的辖区发生了一些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