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演绎”模式探索
浅谈三段论演绎推理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三段论演绎推理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证据推理素养方面,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此,教师开始注重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化学证据推理能力,但缺乏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使之在教学上真正落地,是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证据推理素养的要求可概括为两点,一要有证据意识,二要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中应用逻辑学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处理相关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三段论演绎推理法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
2 理论基础2.1 逻辑推理与命题的关系“逻辑”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词,即“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语义是言辞、理性、秩序、规律。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主要是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逻辑研究的核心是思维中的推理,命题是推理的建筑基块。
一个命题是指可供判断的陈述句,断定事情是如此这般。
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
因此,逻辑推理是指基于一定的思维标准,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有效地推导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方式。
2.2 命题与证据的关系威廉姆森认为,只有命题才能发挥证据这个日常概念的核心理论功能。
证据的作用通过命题来实现,而命题则使证据中所蕴含的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或各类物质及其反映的不同特征得以发现和确立。
由此可见,命题与证据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证据都是命题,只有认知主体把握的命题才能是它的证据。
因此,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就是逻辑推理过程。
2.3 三段论演绎推理逻辑推理可分为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一、引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中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传统演示实验法传统演示实验法是指老师或实验室管理员在实验台上进行化学实验,并通过演示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传统演示实验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验经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而且,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习到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方法。
三、实验操作演示法实验操作演示法是指老师在实验台上操作演示,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
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演示实验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手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四、小组合作演示法小组合作演示法是指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由学生们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且,学生们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五、示范探究演示法示范探究演示法是指老师在实验课上安排一些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们在实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问题驱动演示法问题驱动演示法是指通过一个科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们在实验前需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然后根据问题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高中化学在预设与生成中演绎精彩
让高中化学在预设与生成中演绎精彩摘要: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所有情况进行预设,哪怕能预设,也会生成很大“意外”,因此,很多人都知道教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的美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高中化学所延续的是初中化学知识,但更加抽象,概念、公式、方程更加复杂,加之学生身心的变化,课堂的生成会更加丰富。
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是“教”和“学”的统一,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自主性学习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成性;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当然,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材作为师生之间的纽带,也同样不能忽视。
要保证课堂变成生成性课堂,就需紧紧围绕学生、教师、教材等因素进行。
一、保证开放的预设从一定角度上说,生成和预设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预设自然就没有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开放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如,教师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三个研钵和白色颗粒pb(no3)2,ki 各一小包,然后让小组成员先将pb(no3)2,ki颗粒分别放在两个研钵中研细,再各取一半粉末放入第三个研钵中混合研磨。
此时教师设置问题“第三个研钵中黄色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这一预设让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当学生面对第三个研钵中的黄色东西产生了较多的疑问时,思维就被激活了。
有的学生认为是两种小颗粒在研磨中被研破外壳而流出的物质,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何单独研磨的时候黄色物质不出现而混合就出现?”这就将学生带入了新的思考中,到底两种物质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反应?反应所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什么新的特性,于是课堂就自然进入了探究环节。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保证生成的基础。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生成新的思考。
二、保证教材的生活性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基本媒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教材多为文字性叙述,较抽象。
新课标高中化学"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课改 初 课 高 化 “I 探 " 学 式 探 导
■ 吴 霞
《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 》 明确 指 出, 新课 程实 施过程 中改变课程 实施过 于强调 接受学 习 、 死记硬 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 倡导学生 主动参 与、 乐于探究 、 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获取 新 知识 的能力 、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以及交流与合 作 的能 力 。 “ 引导一探究” 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 的发展 和突 破 , 循 以学 生 为 主 体 、 师 为 主导 的原 则 。强 调 教 遵 教 师 的 引 导 , 过 引 导 来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发 通 激 学生 的思维 ,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 中发展 , 还融 合了加 强基础 、 培养 能力 、 培养 学生 非智 力 因素 的教 学 思 想 。通过实践 , 教师引导量逐渐减少 , 生思 维活 动 学 量逐渐增加 , 学生在掌握知识 、 技能的同时发 展了多 种 能力 , 受到 了科学方法 的训练 , 现了素质教育的 体 要求。 新课程 的实施要 求我们在教学中要 改变过去只 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 向, 调 知识 与技 能 、 程与 方 强 过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 的和谐发展 , 使获得 知 识 与 技 能 的 过 程 , 时 成 为 学 会 学 习 和 形 成 正 确 同 价值观的过程 。为此 ,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 改进旧 的 课 堂教学模式 , 构建 以学 生 主动 参与 、 师生 双 向互 动、 探究创新为主 的新 的课堂教学模式 。“ 引导一 探 究” 强调 了发挥 教 师的 主导作 用 , 自己特 有 的视 用 角, 以知识为载体 , 思维为主线 , 是一种教学思想 、 教 学方法的体现 , 注重培养学生 的学 习能力 , 增强创新 意识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 下, 通过教学实践抽 象概括 而形成 的一种 教学策 略 体系 。教学模式不 同于一 般具体 的教 学方 式 , 它强 调整体性 、 程序性 , 但也并非一成不变 。 布鲁纳 的发现法学 习理论 认为 : 认识 是一 个过 程, 而不是一种产 品。奥苏 贝尔 的同化理论认 为: 学 生认知结构 中新 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 旧知识 的 同化 , 不仅使新知识获得 了意义 , 旧知识也因得到 了 修饰而获得新 的意义 。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发扬探究精神 , 激发 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 料、 分析资料 、 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 “ 引导一探究 ” 是一 种课 堂教学 的方法 与策 略 ,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 、 教学思想指 导下 , 教师按照教学 目标 、 务进行有 目的 、 任 有计划 、 有组 织地 引导 , 让学 生在探究过程 中获得知识技能 、 发展能力 , 受到科学 方法的训练 。 “ 引导” 是教师 的活动 , 是对 教学活动的调整 , 使 其正常开展 ; 也是教学反馈 的积极评价 , 促进学生 的 思维活 动。要求教师 具有 比较扎 实 的基 础知识 , 思 维敏捷 , 对学生的智能名构有所 了解 。 “ 引导一 探究” 教学模式 的整个过程 为学 生的探 究 活动 , 包括实验探 究 、 问题探 究 、 观察 探究 等。学 生的探究 活动 , 必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 才能获得好 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能 力 的提高 , 探究 活动 不断 深化 , 教师 的引导逐渐减少 , 学生的活动逐渐增加 。 “ 引导一探究 ”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 中强调 了学 生能力 的培养 , 注重思想 方法 , 表现 出学生 活动 多、 参 与面广、 思维灵活 , 具有发散性 、 严密性 和创造 性 , 信 息反馈快 , 课堂气氛活跃 。 创设 问题情 境 , 一般 可 以 引导 学生 从 旧知 识 、 图、 、 表 数据 和实验 中引出。还可 以引导学生从情景 材料 中捕捉 和处理信息 。让学生找 出与 问题有关 的 素材或事实进行 加工 、 比较 、 纳 、 归 演绎推 理 。学生 在 获得 初 步认 识 的基 础上 , 行 假 设 、 证 、 析 、 进 验 分 比 较 , 逐步完善获得正确结论 。 到 引 导探 究 是 学 与 教 的有 机 统 一 , 以 学 生 为 主 是 体、 教师为主导思想 的充分体 现 。其量 变到质 变 的 过程 , 使学生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 是 以 F 抖 氧 化 性 为 例 , 生 活 应用 入 手 : e 从 在讲j价铁 的氧化性 时 , 设计 : ①学生 自己查 找 标准印刷线路板实物 ; ②课外 活动小 组制作 简单 印 刷线路板 ; ③汇报有关 电子工业 印刷 线路板 的制作 原理和印刷线路板用途 的知识 ; ④将 一个难 以成 功 的实验 、 陌生 的反 应 , 从应 用方 面展 现 给学 生 。这 样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 还体现 了化学 的应用性 。 找准学生原有知识 的生长点 , 原有知 识 自然 使 地 过 度 和 发 展 到 新 知识 , 利 于 新 旧 知 识 的 结 合 , 有 完 善认知结构 。本节课 以 F C。中铁元 素的化合价 为 e1 起 点 , 测 F 件 应 具 有 氧 化 性 , 让 学 生 讨 论 常 见 推 e 再 的还原剂 中, 能与 F 3 反应的物质及 其反应产 物。 e’ 。 由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 , 讨能与 F 反应 的 探 还原剂及反应产物 的检测 , 可直观地 说 明假 设 的科 学性和可行性 。 将 F 抖 氧化性 及 F e e的性质 综合 归纳 , 进一 步 认 识 F ” 与 F 问 的 转 化 关 系 ; e 、 e 、 e的存 e e F计 F 。 F 在 和 整 合 , 能在 知识 网络 中纵 向 深 入 、 向 迁 移 , 才 横 融人原有知识体系 、 善认 知结构 。 完 受传统 的填鸭式教育 模式 的影响 , 学生 习惯 了 被 动 地 接 受 问 题 , 乏 自主 探 究 的精 神 , 当今 社 会 缺 而 所 需 要 的是 勇 于 探 究 、 立 思 考 的 人 才 。传 统 的 教 独 学 模 式 已不 再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究 式 的教 学 探 模式与传统 的教学模 式相 比, 学生 不再是 一味 听教 师讲 、 看教师 做, 而是在 足够 的时问 和空间 范围 内, 通过 自己思考对实验 进行设计 和操作 , 并对 实验 的 事实加 以分析作 出结 论 。在这样 的学 习氛 同中 . 学 生就能真正感受到 自己是学 习的 主人 , 加体现 学 更 生 的主体性 , 使学生不再 是被 动的接 受者 。由此 激 发其 主动参 与的热情 ,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要 激 变“ 我学” 我要学” 为“ 。 兴 趣 是 最 好 的老 师 。而 实 施 “ 导 探 究 ” 学 引 教 模 式 乃 是培 养学 生 学 习 化 学 兴 趣 的 有 效 途 径 , 为 冈 实 验本 身 就 能 引 发学 生浓 厚 的认 知 兴趣 和强 烈 的求 知 欲 望 。 实 验 兴 趣是 认 知 兴趣 中重 要 的一 种 。 只 有 当学生通过亲 自探究 实验 现象产生 的原 因和规律 时 所形成的兴趣 , 才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传统的教学 模 式往 往是 教 师牵 着学 生 的鼻 子 走, 致使学 生一 味死 记硬 背而 无 暇顾 及“ 造性 思 创 维” 引导 探究” 学模 式却能 给学 生提供 主动 。“ 教 探 究 知 识 的宽 松 环 境 , 他 们 在 成 功 的设 计 和 实验 让
让化学课变成生动的“表演课”
让化学课变成生动的“表演课”一谈到上课,老师感觉“累”,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奈”,特别是讲解“化学的基本理论课”。
人们常说课堂一定要“严肃认真”,能否让学生们“活泼开朗”,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呢?情景剧一:讲台前站着三个学生,一个学生说:“我是质子,我带正电荷。
”紧挨着质子的另个一学生说:“我是中子,我不带电荷。
”“我们一起构成了原子核。
”第三个学生围绕着两个学生在不停地一圈一圈地转,边转边说:“我是电子,我带负电荷。
”从座位上站起一位学生,向这三人走过去:“我要探究原子构成的奥秘。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原子构成的奥秘的情景剧。
这是一节化学课“原子构成”的一个片段。
启示一:把微观的知识宏观化,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们知道了原子中的三种基本粒子、所在的位置、所带的电性以及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便于学生们记忆。
如果走进化学课堂,你会经常会看见学生和老师表演的情景剧。
下面是课题“水的分解与合成”一节中学生们分组表演的片段。
情景剧二:①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
12个学生三人一组装扮成四个水分子,四个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挨得很近。
一个学生说:“我们是液态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
”这句话一说完,四个水分子分别跑向讲台的四周,水分子相距很远。
“受热后,我们变成水蒸气啦!”②“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
”六位学生装扮成两个水分子,表演水分子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让学生们在表演中体会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拆分、原子构成分子的过程,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问题1:同学们,你们看到一、二组的同学联合表演的“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两个变化,你获得了哪些知识?问题2:哪一个变化中水分子没有变化?哪一个变化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问题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的理解?问题4:你能找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吗?启示二:通过小组学生的表演,学生能从分子、原子的运动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理解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演绎”模式探索
有演示讲授模式 、 实验一归纳模式 、 实验一演绎模式 、 实验~探究模式等 , 其 中“ 实验一演绎” 模式在知识生
成 和 三 维 目标 的 达成 方 面有 着 特殊 的作 用 和效 能 , 笔 者愿 意 和各 位 同仁共 同讨 论 之 。
一
[ 观察 ] 与钠和水反应 的现象基本相似 , 另外有蓝
N a O H与 C u C 1 发生 复分解 反 应产 生 了 C u ( O H ) 。
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科学 的真理来 自实践 的检验 . 其 创 造 力 和科学 精 神会 得到 一 定程 度 的提 升 。 该 模式 以
“ 知 识 是无 限 的 , 能力是发展的” 为指 导 思 想 , 明确 演
・
教学研究 ・
高【 l 】 化学 教学 巾“ 实验一 演 绎" 檩式搽索
陈 天 云 ( 张 家港高级 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 1 5 6 0 0 )
摘要 : “ 实验一 演绎” 模式在知识生成和三维 目标的达成方面有着特 殊的作 用和效能 , 该模 式 以“ 知识是无 限的 , 能力是发 展 的” 为指导思想 , 最大的特点是体现 了师生共 同参与 实践 、 认 识、 再 实践 、 再认识 的发展过程 , 践行的是科 学认识发展观
养、 学科素养培育和科学态度 、 价值 观培养 等方 面起 着无可替代 的作用 。 在新课标 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化学 学科 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 . 更好地发挥实验 的教育功 能. 所 以说 实 验教 学 在新 课 程改 革 的 推进 和践行 中也
是尤 为 重 要 的一 个方 面 。 目前 . 常用 的 实验 教 学模 式
用下 , 钠球 事 实 上 就 悬 浮 在 液 面上 了 , 此 时钠 球 实 际 上 是 和水 发 生 反应 , 而很 难 与溶 液 中 的 c u + 直 接发 生 接触 反应 , 当然就不 能从 溶液 中置换 出铜 了 。那 么 , 产 生 蓝 色 沉 淀 的 原 因显 然 是 由 于 钠 与 水 反 应 生 成 的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一些常见思路与方法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一些常见思路与方法
,可以参考实例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是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探究题能够很好的引导
学生思考,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分析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解决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实践的方式,通过实验
的方式模拟出实际实验的情景,用真实化学反应过程来说明探究题的内涵和思想。
例如,可以正确安装实验用具,采集实验数据,提出假设,对结果进行记录与检测,最终作出科学结论。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理论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模仿实际实验环境,变换环境条件,总结化学规律。
此外,在学习解决实验探究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比较法的思考方式,将探
究题与前人研究的结论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探究题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依据科学的方法演绎,由表及深,发展丰富的思维方式,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最后,需要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探究,应用模拟系统,主动发现
实验现象、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等信息,勇于分析引申,拓展新思路,提出高级概念,总结并提出科学见解。
综上所述,解决实验探究题时,可以采取实践的方式,采用比较法的思路,将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来解决探究题,加深对实验探究题的理解。
期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实验探究题,掌握化学知识,拓展自身实验操作及解题能力,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方法,希望对化学教师在实践中有所帮助。
一、讲解+演示这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通过图表、文字、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步骤、预期结果等,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演示实验。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生合作实验学生合作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项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将实验结果汇总,进行讨论和总结。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情境模拟实验情境模拟实验是一种富有情境感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验。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某种化学反应发生时所处的环境,比如工业生产、环境污染、日常生活等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使实验更加具有真实感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研究的兴趣。
四、数字化实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实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验仪器等技术手段,进行实验演示和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和设备,扩大实验学习资源,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跨学科整合实验跨学科整合实验是指将化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地理等)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教学。
探讨人教版高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
探讨人教版高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成为了许多化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教版高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实验设计与选择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实验技能。
在人教版高二化学课程中,要求教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设计与选择:1. 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验内容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既要能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 确定实验目的和要求: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应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所需的技能。
3. 考虑实验装置与材料的安全性:实验教学涉及到许多实验装置和化学药品的使用,教师应该确保实验装置的安全稳定,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教学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建议:1. 预习和导入: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对实验的期待感,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 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
4. 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总结规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实验时间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给出一些建议:1.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重点强调实验室安全。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方法。
1. 黑板实验法这种方法通过在黑板上进行化学反应的简化演示,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代表不同物质的图案或符号,然后通过画图或使用彩色粉笔等方式,模拟真实化学反应的进行。
这种方法适合于讲解化学方程式和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
2. 玩具实验法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各种玩具或小装置来演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玻璃管、烧杯、滴管、试剂瓶等常用的化学实验器材,结合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将化学反应的原理以趣味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这种方法适合于讲解一些基本的红外光谱、催化剂等相关概念。
3. 清晰实验法这种方法通过现场演示真实的化学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求,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化学反应的实施和结果。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和有趣之处,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 动画实验法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教师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使用一些在线教学资源或自己制作的动画实验来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方法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化学知识。
5. 模拟实验法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模型或模拟器材来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在没有实体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使用固体模型、电脑软件、虚拟实验器等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观察并研究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
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一、展示实验结合讲解展示实验结合讲解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对具体化学原理的讲解,再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论知识落实。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参与感。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学生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巩固理论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展示实验手段进行演示。
通过将氯气与氢气混合,点燃混合气体,然后观察其燃烧现象,演示氯气氧化氢气生成氯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二、多媒体辅助演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观察体验。
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将实验中的一些细微过程进行慢动作、放大等处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时,老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一些实验视频或图片。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看到大量的实验例子,加深了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原理。
三、探究性演示实验探究性演示实验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多次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增强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也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在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时,老师可以通过控制不同溶液的浓度和量,借助指示剂的变化,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观察结果,得出酸碱中和实验的原理,从而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四、现场演示实验现场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观测进行演示。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不同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各有其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掌握化学知识。
下面将介绍几种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方法。
1. 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适合用于介绍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
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2. 探究性实验法
探究性实验法是一种由学生主导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
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和发现化学原理。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
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模拟实验法
模拟实验法是通过使用模拟器、计算机软件等虚拟实验工具进行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
借助这些工具展示一些难以在课堂上操作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
学原理。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节省实验材料和设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方法有演示实验法、探究性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半实
验法和制作实验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还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实验装置的维护,确保学生的安全和
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
2012-05教学实践高歌感人;(6)薛谭“不敢言归”,秦青就让其一直在自己门下。
可立论为: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2.结合《小马要过河》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炼出观点正面立论:(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5)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6)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的立论:(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和攀附的角色;(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4)盲从没有出路。
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列举其他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老师明确,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写作要确立论点的要求,立论要准确性,立论要新颖,立论要深刻性。
至于学生作文训练,可以就教材中的题目有目的作出相关要求让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程标准语文教材中”表达交流”这一模块时,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表达交流”教学指导思想,要做到有的放矢,认真研读教材,注重教材知识的联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每专题,才能实现新课标编写的预期目标,才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第一中学)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新课改理念倡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正成为各级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师巧妙设疑,学生自主探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
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对于教学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过程。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做法,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验模式的应用及案例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实验模式一、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名称:探究式教学实验模式二、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阐述:我们可以把化学实验课堂实验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创设、引导设计、自主完成和实验评价。
1、情境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精心设悬,引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提供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机遇。
设置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
(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
(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
(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
(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
(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2、引导设计——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情景主要是以实验为出发点,找到引起想象的“触发点”,以驱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头脑中的意象更深远,更富有情感色彩。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
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教师可结合实验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来组织实验教学,使其顺利完成学生活动设计。
3、自主完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实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4、实验评价——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设计。
三、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力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特征,各种智力只有领域不同,而无轻重之别,更无优劣之分。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因而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促其由优势智力领域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高中化学说理题解答方法:演绎法
高中化学说理题解答方法:演绎法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说理题解答方法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高中化学说理题解答方法:演绎法说理题是一种要求推理过程严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
由于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着重计算、轻说理的倾向,加之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故而在解答化学说理题时,往往说理不全、条理不清、主次不分、用词不准、因果不明。
那么,怎样正确地解答说理题呢?一般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即从一般原理、定律出发,推导出特殊事物的结论。
由一般的判断(大前提)、特殊的判断(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三段论法,是解答说理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演绎推理方法。
这种推理过程首先要求前提正确、其次是推理过程应一贯,不矛盾,不模棱两可,每步都要有根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正确。
下面通过举例向同学们加以说明。
例1.下列物质里各元素以游离态存在还是以化合态存在,为什么?①氧气②二氧化硫③铁粉④硫粉⑤CaO(初中《化学》第45页习题3)解答:元素一般都有两种存在的形态。
以单质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化合态(大前提)。
因为氧气、铁粉、硫粉是单质,二氧化硫和氧化钙是化合物(小前提)。
所以,组成氧气、铁粉及硫粉的氧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皆以游离态存在;而组成二氧化硫、氧化钙的氧元素、硫元素、钙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结论)。
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初中《化学》第54页习题1第四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前提)。
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小前提),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结论)。
三段论法,大前提和小前提先后次序也可颠倒。
例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牐ǔ踔袓《化学》第172页习题1)解答:一般天然水和汗水都是某些电解质的稀溶液(小前提)。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
不同于传统的实验讲解模式,如何更好地进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促进化学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旨在为化学教师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参考和启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化学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借鉴经验。
【字数:252】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化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教师提供基础实验教学的最佳实践方案。
2. 探讨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探讨如何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性实验。
3. 分析示范性实验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提出有效的示范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认识。
4. 探讨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步骤,分析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并提出如何将综合性实验教学融入到化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探索不同类型实验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化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演绎”模式探索作者:陈天云来源:《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10期摘要:“实验—演绎”模式在知识生成和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能,该模式以“知识是无限的,能力是发展的”为指导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践行的是科学认识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关键词:“实验—演绎”模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知识增值;能力发展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0.004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培育和科学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所以说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践行中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演示讲授模式、实验—归纳模式、实验—演绎模式、实验—探究模式等,其中“实验—演绎”模式在知识生成和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能,笔者愿意和各位同仁共同讨论之。
一、关于“实验—演绎”模式的认识与理解“实验—演绎”模式是将典型实验纳入论证检验习得知识或原理的一种教学范型。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践行的是科学认识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在逐步推广演绎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其观察、动手、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的检验,其创造力和科学精神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该模式以“知识是无限的,能力是发展的”为指导思想,明确演绎并不是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增值、能力发展才是其真正的归宿。
二、关于“实验—演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实验教学中,笔者认真思考并实践“实验—演绎”模式,下面举两实例对该模式的教学加以说明:[案例1]Na置换Cu的实验(1)教学目标:通过Na一定条件下置换Cu加深理解强制弱的原理(2)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师生活动)[问题]大家通过Na与H2O的剧烈反应对金属钠的活泼性感悟尤深,那么,Na可以从含有Cu2+的盐溶液中置换出Cu吗?[实验]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置于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一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0.1mol/L的CuCl2溶液中。
[观察]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基本相似,另外有蓝色沉淀生成。
[疑问]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强制弱的原理,毋庸置疑,Na能够置换Cu,应该可以看到有红色固体析出的现象,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是否违背了基本反应原理呢?[分析]钠的密度比水小,所以钠浮于表面,又因为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事实上产生的温度比97.8℃高许多,所以钠熔成了小球,且钠球所经之处液面上的水被汽化,在汽化水和反应产生H2的共同作用下,钠球事实上就悬浮在液面上了,此时钠球实际上是和水发生反应,而很难与溶液中的Cu2+直接发生接触反应,当然就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铜了。
那么,产生蓝色沉淀的原因显然是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与CuCl2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了Cu(OH)2。
[讨论]如果增大溶液中Cu2+浓度,能否有Cu被置换出来呢?[实验]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改用饱和CuCl2溶液。
[观察]反应更加剧烈,在钠球所经之处,除有蓝色沉淀生成以外,还会有黑色固体生成,同时会有爆炸现象,在爆炸点会有亮红色固体产生。
[分析]溶液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放出的热量使Cu(OH)2沉淀分解产生了黑色的CuO,另外由于爆炸溅起的溶液接触到钠球,其中Cu2+与Na发生反应,置换出了红色固体Cu。
[讨论]从含Cu2+的水溶液中置换出Cu较困难且不够安全,如果改变溶剂能否更好地置换出Cu呢?[实验]取绿豆粒大小金属钠于蒸发皿中,将固体CuCl2少量加入试管,向其中加入有机溶剂丙酮形成饱和溶液,取该饱和溶液滴入蒸发皿至恰好浸没Na。
[观察]反应并不剧烈,液体没有飞溅,钠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分析]排除了钠与水剧烈反应的干扰,采用有机试剂,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同时确保Na 顺利地置换出Cu。
[总结]反应中一些异常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明反应违背了基本反应原理,只要控制反应条件,排除某些因素的干扰,能使Na顺利置换出Cu,这正是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强制弱的反应原理。
[案例2]沉淀转化的实验(1)教学目标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沉淀之间的转化。
(2)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师生活动)[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沉淀转化为其他沉淀。
有人断言,要实现转化,一定要满足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反之则不行,事实是这样的吗?[实验]向试管中加入0.5mL 0.1 mol/LAgNO3溶液,再滴加0.5mL 0.1 mol/L NaCl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再向其中滴入0.5mL 0.1 mol/L KI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最后再向其中加入0.5mL 0.1 mol/L Na2S溶液,再振荡。
(已知:在25℃时,AgCl、AgI、Ag2S的溶解度分别为1.5×10-4g、2.1×10-7g、1.3×10-16g)[观察]一开始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转化为黄色沉淀,最终变为黑色沉淀。
[分析]AgNO3溶液与NaCl溶液反应,生成AgCl沉淀;当向体系中滴加KI溶液时,溶液中的Ag+和I-结合生成了更难溶的AgI,由于溶液中Ag+浓度减小,促进了AgCl的溶解,最终AgCl全部转化为AgI。
同样,由于Ag2S的溶解度比AgI的溶解度更小,因此向体系中滴加Na2S溶液时,AgI转化为Ag2S。
[疑问]那么,沉淀的转化与溶解度大小有必然的联系吗?是否一定要满足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实验]向试管中加入2mL 0.2 mol/LBaCl2溶液,再滴加2mL 0.2 mol/L H2SO4溶液,振荡、静置,倾去上层清液;继续向试管中加入2mL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观察]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盐酸后有部分沉淀溶解且产生气泡。
[分析]开始生成BaSO4沉淀,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后,部分转化成了BaCO3沉淀,滴加盐酸后BaCO3沉淀溶解同时产生CO2气体。
具体解释如下:根据常温下Ksp(BaSO4)=1.07×10-10,那么加入Na2CO3溶液后,此时溶液中BaSO4是饱和的,所以c(Ba2+)=≈1.03×10-5mol/L;根据常温下溶解度S(Na2CO3)=21.5g(此时饱和Na2CO3溶液密度与水接近),所以c(CO32-)≈1.67mol/L;那么c(Ba2+)·c(CO32-)=1.72×10-5>Ksp(BaCO3)=2.58×10-9,即沉淀BaSO4能转化为BaCO3,同时促进了BaSO4的溶解;同理,虽然BaSO4比BaCO3更难溶,但是如果用饱和Na2CO3溶液进行多次处理,可以实现把BaSO4完全转化为BaCO3。
[总结]沉淀的转化并不一定是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本质上要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关键只要满足难溶物在溶液中离子积Q (c)>Ksp即可以实现转化。
三、关于“实验—演绎”模式的实践后反思1. 对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更加深刻:该模式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正是伴随着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在体验中达成认识,在认识中理解知识。
通过案例1的教学,学生对金属钠的活泼性以及如何控制条件置换铜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在案例2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实验中疑问的解决,充分体验了沉淀之间的转化归根结底要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
2. 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随着演绎的层层推开,学生的思维也紧跟着步步深入,尤其是推演和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
案例1中从“钠为何不能从水溶液中置换出铜”到“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改变条件最终置换出铜”,学生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而且思维推演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2中从实验中提出问题,又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演绎了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沉淀之间的转化,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 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实验—演绎”模式,学生的观察、动手、学科思维方法等学科素养得到了培养,如让学生体验案例1、2中强制弱的原理和沉淀溶解平衡应用于沉淀转化的原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治学态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认识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4. 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实验—演绎”模式主要是采用典型实验来论证习得知识或原理,所以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教学,通过实验演绎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知识和相关原理。
5. 实验现象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实验—演绎”模式的目的是充分运用理论指导实验,在学生现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认识进行发展、提高,同时利用实验反过来又检验相关理论。
不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将无法真正懂得讲解的化学知识;相反,学生只是一味感知外在现象,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学习就背离了发展概念和把握规律性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显然是无益的。
参考文献[1] 范杰. 化学实验论[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王祖浩. 化学反应原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9-92[3] 梁亚凤. 注重实验过程构建有效课堂[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16-17[4] 保志明. 对元素化合物实验教学功能的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6):20-21[5] 黄稀宏. 金属置换反应的完美终结—钠如何置换出铜[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