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论刘邦2000字论文
论刘邦2000字论文刘邦与项羽成败论文摘要:刘邦和项羽一成一败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性格、力量、政治才能三个方面。
这也充分的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培养自己健康的性格,工作中注重群众的力量,同时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各路烟尘中一直走到最后的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是刘邦,二是项羽,这两个人从发展上看也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在最后的争锋中,一成一败,刘邦开创汉代的辉煌,二项羽却凄惨的死于江畔。
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后来深思,性格品质差异等诸多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其政治思想之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根源。
一、刘邦其人、其事、其政刘邦此人,大家都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草根英雄,在今天看来就是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市井无赖。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也没有什么高深渊博的文化,可以说识点字就不错了。
刘邦就是出身于这样的农民家庭。
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却很敢闯、敢拼,在家乡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可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公务员,但是刘邦这个人的性格却很豪爽,在当官期间也是比较仁爱的,这种性格品质注定了其后来的成功。
刘邦这个人先天条件不优越,后天的修炼也不多,也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英雄那样的文才武略,论文化素质可以说不高,论武艺也不篇二:论刘邦的成功——中国通史论文论刘邦的成功之路摘要: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关键词:刘邦汉朝成功引言:秦朝末年,暴秦无道,天下大乱,各路义军联合反秦,其中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主,历经数年征战,刘邦受降秦王子婴、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打败项羽终于取得成功,建立大汉王朝君临天下。
高中性格决定命运议论文800字
高中性格决定命运议论文800字高中性格决定命运议论文800字1有一辆敞篷跑车从我们右边超车,冲到我们前方去。
这样的驾驶方式非常危险,而且不礼貌,黑立行当时动了怒,他拼命按喇叭表达他的不满,同时间突然加紧油门,紧追着前面那台跑车不放。
当时我很想出声制止,但我忍下来,我想观察黑立行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他追了几个路口,前方红绿灯快要转黄灯,那辆跑车“咻!”继续快速往前开,但黑立行踩煞车停了下来!他真的很生气,那个人还比了个中指扬长而去。
我坐在旁边用眼睛的余光瞄他一眼,他低着头自言自语的说:“我没有继续追上去,因为我正在生气!”在那一刻,我真为孩子骄傲。
这代表他的情绪管理、EQ(情绪商数)已经成熟,他没有继续飚车或是追上前去找那个人大吵一架!否则,很难说会不会发生车祸或是打架的意外!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其实代表EQ在你人生的过程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立行上大学前,一位交往多年的外国女友,不知为什么决定要跟他分手,两人交往了四年,真的很难受,当时我和太太百龄都在台湾,有点担心立行情绪会不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六个月后,我到美国看立行,问起他那女孩怎么样了?立行淡淡的说,这半年来,直到我提了女孩子的名字,他才第一次想到她。
令我欣慰的是,他虽然失恋但并没有因为被抛弃而失去自信,也没有抱怨或陷入低潮,而是很快的站起来继续迎向自己的人生。
当时立行才不到二十岁,他的未来都是未知数,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他以后一定会在工作、家庭或社会上遇到各种挫折,如果他处理挫折能够平静有自信,那么一定能顺利度过危机!立行研究所毕业后,幸运的找到产品设计公司的工作,对一直钟情表演艺术的他来说,这份工作不但可以结合人文艺术的美学,又可以运用他在机械研究所的专业,让他能够发挥专长。
他曾经帮计算机、PDA 做设计,也有很多专利,收入也相当不错,不过后来公司要到上海设立分公司,全公司只有他是会说中文的华人,但长官却完全不征询他的意见或工作意愿,让他觉得非常不受尊重,也没有归属感,于是和另一个伙伴Bryan共同创业,开始自己当老板的日子!虽然我认为他离开原有的工作有点可惜,但尊重他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论文-刘邦
一个英雄的失败和一个流氓团伙的胜利前言--楚汉之争,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一.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刘邦出身平民,市井流氓。
然而,刘邦一飞冲天,成功坐上天子宝座,统领中原;项羽命丧乌江,含恨一吻江湖泪,以死维护了一个英雄的高贵和尊严。
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奈何谁都无能为力。
不过,一位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却输给了一个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小混混刘小,也许逝去的项羽至今都还没想通究竟为什么当皇帝的不是我项羽,而是一个曾经让我瞧不起的市井无赖。
所以,乌江边上,项羽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感慨万千,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可能自己也疑惑不解,吾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可我们不能把一切就这么着全都归于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
期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两人的不同性格……二.团队的配合人们在论及刘邦的胜利时,一定会说刘邦的用人和入秦后的约法三章。
在论及项羽的失败时,也一定会讲到项羽的不能用人和入秦之后的坑杀二十万降卒。
其结论是刘邦拯民于水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无论是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还是宝座下面的天下百姓,就都皆大欢喜了。
剩下的,就是庆幸幸亏没有让那个残暴和不得人心的项羽做皇帝,不然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还在项羽的水火中泡着烧着。
项羽个人能力超群,有着超常的人格魅力,一个屡战屡胜,却在垓下一败涂地。
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他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
而是他的美人和骏马,这样的儿女情长怎么能夺得天下。
在垓下被围,拒绝老翁的过江东的好意,怪罪天要亡彼,自己无任何过错,是时运不好。
这样不会检讨自己的人又有何能力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
鸿门宴上,项羽的个人荣誉重于楚的集体利益,乘人之危搞暗杀,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英雄所为,维护了项羽的个人形象和他的决策权,不杀刘邦就是牺牲集体利益以服从项羽的个人利益,对整个集体而言,就是不公正。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性格决定命运作文(通用24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性格决定命运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篇1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一个小混混,后来,他却成为了一个皇帝。
《刘邦传》告诉我们刘邦怎么从一个小混混成为汉朝天子的。
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本书主要讲述了刘邦喜交好友,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在刘邦的朋友中最有名的是“沛县四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
他们为刘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张良和韩信立下了大功,这两位军事人才也是刘邦的朋友,他们是刘邦广交朋友中的好友。
统一天下时刘邦收买人心,天下纷纷归顺,因为百姓信任刘邦有义气、有信用。
但很遗憾,刘邦由于晚年诛杀功臣过多,对吕后的野心认识不足,消灭了异姓王,又分封了同性王,使人心惶惶,最终导致了最后一位异姓诸侯英布起兵造反。
英布认为刘邦谋害韩信、杀害彭越,自已也会被刘邦谋杀,便举兵造反。
刘邦平反英布后,他临阵中箭。
之后又听到燕王卢绾谋反,中箭的伤口血流不止,终于驾崩于长乐宫中。
一代天子,平定项羽,平定凶奴,最后却因自己而死。
刘邦的成功在于“欲取之,先予之,欲得之反失之。
”刘邦广交朋友,知人善任,如萧何、樊哙、张良等文官武将都是刘邦所重用的。
刘邦虽然出身布衣,但他却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刘邦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刘邦的命运是从何折的呢?答案就是刘邦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人只有宽容才能结交好朋友,同样只有友好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性格决定命运作文篇2性格,可以是先天继承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
性格可以是懦弱、胆小、刚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
当上帝要想成就一个人,必定先去磨练他;魔鬼想毁灭一个人必先放纵他。
巴尔扎克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句话。
易中天评项羽与刘邦的成败片段
易中天《品人录之项羽》节选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能力都不如项羽的情况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
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
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因此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
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可以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
他却因为怕有损自己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
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后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
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
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只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只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命运的走向是靠自身的性格决定的,但是命运能够走到多远,能够抵达到哪一个驿站,是成功还是失败就是生活中的细节所决定的。
性格的差异的确能带来两种全然不同的命运,勇敢与腼腆型就是两种全新的人生。
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太多,不仅仅是性格更重要的则是细节。
1.性格决定命运从历史人物中我们可以找出那些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项羽和刘邦。
这二人的性格绝对不是那种甘于平庸的,所以在当年秦始皇游街之时,两个人都分别表现了自己的野心勃勃。
也正是这种努力上进,不甘于平凡的性格,让他们迎来了辉煌的人生事迹,彪炳在历史的篇章中。
再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朱棣与朱允炆,朱棣杀法果断,所以在决定发动靖难之役谋反的那一刻起,就断了所有的亲情。
但朱允炆却过于优柔寡断、念及亲情,所以白白断送了大好的时机。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2.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依旧拿项羽和刘邦二人的事迹来说明。
当年二人在观看秦始皇游街之时,项羽直接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言论,直接表现自己对秦始皇的不屑与蔑视。
反观刘邦却是这样说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就是言语上的细节。
而后来刘邦更是践行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格言,即使在攻破城池之后,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般掳掠财物、大杀特杀,而是约法三章收得民心。
这便是细节上的差别决定了最后的命运。
3.成功与失败是多重元素叠加的结果一个人的性格的确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腼腆型的性格很难走上谈笑风生的道路,一个勇敢型的性格也很难甘于沉默。
性格决定走向,而走向的命运能否抵达成功的彼岸需要的就是为人处事的细节。
细节是决定成败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鸿门宴》作文素材
《鸿门宴》作文素材
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
”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
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
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
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
传说是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中刘、项形象对比分析
性
格
决
定
命 。 口 f 】
运
《 鸿 门宴 》 中刘 、 项 形 象对 比分析
匡 美 娥
( 常 德 市 鼎 城 区第 一 中学 , 湖南 常德 摘 要 : 秦 末 农 民战 争 的 杰 出领 袖— — 刘 邦与 项 羽 , 都 有 称 帝 的雄 心 壮 志 , 但 由于 性格 不 同 , 最后 以 刘邦 “ 威 加 海 内” 、 项 羽 兵 败垓 下乌 江 自刎 收 场 。本 文 重点 对 比 分析 刘 、 项 两人 不 同 的 性 格 及 其 对命 运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 鸿 门宴 》 ・ l i k 3 - 命 运 成 败 《 鸿 门宴 》 的故 事情 节 一 波 三 折 , 引 人人 胜 , 人 物 形 象 更 是 在 对 比映 衬 下 栩 栩 如 生 , 个性鲜明 。 本文试从《 鸿 门宴 》 中对 比 分析刘 、 项 两 人 不 同 的性 格 及 其 对 命 运 的 影 响 。
一
从这一 点上 , 我们才说鸿 门宴的斗争虽是 刘 、 项斗争 的开始 。 却 已预 示 了这 场 斗 争 的结 局 。 二、 不 同在 用人 : 刘邦 善用 人才 。 知 人善 任 ; 项 羽 不 善 用
一
4 1 5 1 0 1 )
火, 项 羽 勃 然 大怒 , 准 备 第 二 天就 来 攻 打 刘 邦 。紧急 关 头 , 刘 邦 并 未 自乱 阵 脚 , 他 自忖 势 不 力 敌 。 因此 , 不想 逞 匹夫 之 勇 , 而 是 沉着冷静 , 与 众谋 士商 讨 之 后 , 当机 立 断 , 接 受 张 良意 见 , 并 马 上施 展 其 危 机 公 关 策 略— — 笼 络 项 伯 。鸿 门宴 上 当项 羽 说 出 是 曹 无 伤 的告 密 后 , 他 不 动声 色 , 可 等 他 回到 军 营 后 , 立 即诛 杀 了叛 徒 。 刘 邦 的这 一 当机 立 断 , 为他 将 来 的宏 伟 大业 消 除 了 隐患。 看 到 紧 张 的宴 会 气 氛 稍 为 缓 和 , 刘 邦 又 紧 紧抓 住有 利 时 机, 借 口“ 如厕” . 趁 机 逃 走 。 当想 好 对 策 、 准备逃走 时 , 又 谨 慎 地交代张 良, 叫 张 良拖 延 时 间 , 稳住项羽 , 等 他 回 到 军 营 后 方 进献 白璧 与玉 斗 ,从 这 里 读 者 可 以再 次 看 到刘 邦 的遇 事 冷 静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评价刘邦,项羽作文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评价刘邦,项羽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评价刘邦,项羽作文1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家庭条件,同样的生活机遇,同样的智商,然而最后,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
为什么?有人说这是宿命,有人说这时机缘,不,这是性格的力量,性格可以定位你的人生——成功或失败。
我们改变了性格就可以该别我们的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性格是人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结构。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因而也都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一人认识自己,归根结底就是认识自己的性格。
其他诸如习惯,心态,智力,品格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认识人的性格。
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方式。
它是人的个体平时如何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特征,是一个人心里面貌与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正是这些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命运。
改变性格首先要看平:1、处事是否理智。
要有清晰的头脑处事不惊。
2、要有坚强的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方向,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起或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二是抑制和制止与预定目的性矛盾的欲望和行动。
3、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自己的性格。
4、学会谦虚。
谦虚并不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甚至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意见。
5、一定要有自信这点非常重要。
只要相信自己什么都可以。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评价刘邦,项羽作文2老人常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说的就是依据一个人的性格判断一个人的一生。
项羽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卒,却常被诗人作家们谈论,有人认为他与机遇总是擦肩而过,上天亡他,而我认为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灭亡。
项羽坦诚直率,十分勇猛,是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也是战场上的英雄。
可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失利。
鸿门宴上为了防止刘邦产生误解,他急忙供出内奸曹无伤;面对樊哙的责难,项伯的劝说,他也天真地相信了,还心怀愧疚。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楚风汉韵说徐州 刘邦项羽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楚风汉韵说徐州刘邦项羽的故事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楚风汉韵说徐州刘邦项羽的故事话题:刘邦项羽的故事一帆风顺文化遗产项羽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周末年,华夏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长期动乱后,终于迎来了江山一统的新局面。
天下草创的秦帝国缺乏治理偌大江山的经验,也无前车之鉴可循。
秦始皇一方面统一制度,加强集权;另一方面施行苛政,激起民怨。
始皇驾崩后不久,大泽乡起义爆发,随即席卷宇内。
华夏子民已经深受战火创伤,人心思安,纷纷期盼出现一位明主给国家指明出路。
乱世中出现了两位争夺天下的英雄人物。
一个是地痞流氓,言行轻浮;一个是贵族后裔,风度翩翩。
一个是军事小白,屡战屡败;一个是沙场军神,攻无不克。
一个是大器晚成,老谋深算;一个是少年得志,天真烂漫。
前者是刘邦,后者是项羽。
出身和才能都没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而阅历和年龄左右了天下的归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回到老家沛县,回望波澜壮阔的一生,不禁感叹物是人非。
《大风歌》虽然简短,但却气势磅礴,寓意深远。
今天沛县的歌风台依然保存着汉代的大风歌碑,诉说着刘邦的雄心壮志。
歌风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一道旅游景观。
项羽是与刘邦同时代的另一位英雄。
项羽灭秦后,成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并于南山筑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此台经过历代翻修,至今依然是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虽然项羽最终兵败而亡,但是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
历代文人墨客游历戏马台都会感叹项羽的悲剧人生,并且流露出对项羽的同情和惋惜。
宋代的苏轼、陈师道、文天祥、元朝的萨都剌、明朝的方孝孺等名士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4000多年的建城史。
大禹治水时,把华夏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氛围,历来有“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也被称为“东方雅典”。
浅析刘邦、项羽的性格对楚汉战争结局的影响
门宴 上 ,范 增 数 目项 王 , 所 佩 玉 块 以 示 之 者 三 ” 项 王 都 默 然 不 “ 举 , 应 。项 羽 一 直 到 最 后 一 刻 都 没 能 下 定 除 掉 刘 邦 的 决 心 , 迟 疑 不 他
决 , 终放虎归山。 最 刘 邦 则 不 同 , 能 断 大 事 , 事 往 往 能 够 当 机 立 断 。垓 下 一 他 遇
二 、 羽 优 柔 寡 断 ; 邦 当机 立 断 项 刘
关 中事 ” 。其 三 , 罚 分 明 。刘 邦 赏 赐 人 从 不 吝 啬 , 城 略 地 之 后 , 赏 攻
所 降下 者 因 以予 之 。 陈平 谓 之 “ 大 王 能 饶 人 以 爵 邑 , 之 顽 钝 嗜 然 士 利无 耻者 亦 多 归汉 ” 。
的 胜 利 和 项 羽 的 失 败 而 宣 告 结 束 。 项 羽 之 败 , 在 政 治 失 误 、 义 失 败 道
理 、 略 失策 、 战 用人 失 3 。 刘 邦 之 胜 , 在 政 治 正 确 、 义 占理 、 略 得 - " 胜 道 战 策 、 人 得 当 。性 格 引 导 行 为 , 为 表 现 决 定 成 败 , 邦 、 羽 的 胜 败 都 用 行 刘 项
人 的 自我 评 价 ,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邦 能 够 最 大 限 度 地 使 用 人 从 刘
才 。其 二 , 人 不 疑 。荥 阳 之 战 中 , 平 提 出反 间 计 , 是 刘 邦 “ 用 陈 于 乃
“
Hale Waihona Puke 出黄金四万 斤 , 陈 平 , 所 为 , 问 其 出入 ” 与 恣 不 。萧 何 守 关 中 时 , 即 不 及 奏 上 , 以 便 宜 施 行 , 来 以 闻 … … 上 以 此 专 属 任 何 辄 上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与相遇之比作文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与相遇之比作文败亡前,项羽吟“力拔山兮气盖世”;庆贺酒酣时,刘邦忧“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边是豪气盖世,一边是忧患之心,寥寥几字,便足以看出两人性格上的不同。
而这,恰恰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个重大因素。
项羽乃一世枭雄。
将门之子的他,骁勇善战,力能扛鼎,才气超群,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他敢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他的自信,他的豪情,是推他向前的一双有力的大手。
但这样不可一世,煊赫一时的项羽,最终还是葬送在了自己的过分自大中。
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天意促成,但事实上,他的天真、不用心计,注定他只有匹夫之勇,注定他将败在本可打败的对手手下,这样悲壮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刘邦出生低微,却碰上一个正当道的时代,他的才智与努力恰能发挥,也正是这样的机遇与偶然,这样的大背景下,刘邦才有了一颗细致缜密灵活多变之心,即使战胜,也终是惴惴不安。
时运与性格,均是他成功的助力所在。
有人说如若《垓下歌》表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表现的便是成功者的忧虑。
这两种境遇催生出的感情,也能隐隐表现两者迥乎不同的性格。
他们的身世,经历促成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又在一路引导他们走向最终结局。
倘若项羽心思稍加细腻,学会审时度势,不过分夸大自身的力量,或许他仍能移山倒海,不至于落得自刎的下场;倘若刘邦并非出身农户,没有养成如此婉转心思,若他一路走来带着无尽豪气,有着所向披靡的自信,或许也没有后来的汉太祖刘邦了。
诸葛亮或许是许多人的偶像。
众人只言诸葛亮神机妙算,卓绝超群,却忽视了他有一颗淡如水,细如针的心,他的巧舌如簧,左右逢源正是他性格的体现,也正是这一性格,让他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最终名垂千史,被后人铭记与赞颂。
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死在这样性格下的人不在少数,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
吕布的.一意孤行,不听人劝,最终导致他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城门上;颜良的郁郁寡言,使他无法将刘备在河北的事与关羽讲清楚,最终导致被义气的关羽砍死。
《鸿门宴》——性格与命运
《鸿门宴》——性格与命运楚汉之争向来是一个为人们所乐于讨论并研究的话题,其中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也层出不穷,刘邦和项羽谁更能配得上“英雄”一词更是课堂上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出于对英雄的同情而有了很多类似于“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的探讨。
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就人物性格来说,楚汉之争的结局更是没有如果,“性格决定命运”在一场鸿门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分析就从未停止过,一篇《鸿门宴》更是真切地反映了二人的性格特征:刘邦的机智与从谏如流与项羽的鲁莽及刚愎自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项羽真的可以战胜刘邦从而一统天下吗?《鸿门宴》的开篇就提到,项羽在进入函谷关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曾向项羽密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听到这话,项羽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是去调查曹无伤提供信息的真假,而是“大怒”。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他消灭的,而他又是楚王后裔,岂能容忍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再说,此时此刻,项羽如果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那个脾气火爆的项羽了!这里一个“怒”字,就反映出来项羽轻信人言,轻率鲁莽的一面,有这样的性格,楚汉之争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的第一段还有一段插叙:“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这样鲜明的力量对比显示出项羽有战胜刘邦的绝对力量,二者一个威势逼人,一个岌岌可危,而战争的主动权统统掌握在项羽手中,可是,一场鸿门宴,却埋下了项羽悲剧命运的伏笔。
反观刘邦,当他得知项羽对自己起了杀心时,“大惊”,而面对张良询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他答道:“鲰生说我曰。
”一个“鲰生”,既未提及建议者的姓名,又委婉地向张良表达出自己的失误,另一方面,“鲰生”之言是虚是实难以断定,很有可能是刘邦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刘邦就将自己置于一个满腹委屈的境地,引人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
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
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
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的军事才能帮助其威慑四方。
项羽祖父为楚国名将项燕,其父亲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根据浙江《桃溪项氏宗谱》、《缙云项氏宗谱》和江西《庐陵项氏宗谱》三支宗谱记载,项羽之父分别为项超、项渠及项荣,但无论项羽之父为谁,其祖父为项燕是确实无疑的。
项燕乃楚国贵族,这为项梁及项羽起兵带来积极影响。
可以说,作为名门自后,与刘邦相比较,项氏起兵在起点上就占据了一定的政治高度,这为其顺利起兵并迅速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二世二年,项梁及项羽率兵八千渡江西进,与陈婴相会。
陈婴认为“项氏世代为将,有名于楚,要干大事,非项氏不可”,于是率其军士两万余人归属项梁。
其后,项梁率军渡过淮河,英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军队迅速壮大至六七万人[10]。
而在项梁死后,宋义被立为上将军,驻安阳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杀掉宋义,众将士一方面被项羽武力所慑服,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项氏的地位。
此后,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一举奠定其霸王地位。
项羽跟随项梁起兵至兵败自杀,共作战八年,经历七十余次战斗,除最后自刎乌江,一生未其败绩。
具体表现为从会稽起兵时的单兵作战,到巨鹿之战的以少胜多,再到彭城大捷的三万破五十六万,最后垓下决战初时十万胜韩信的三十万,逃跑时二十八骑的溃围、斩将、刈旗。
综合分析,一方面是由于项羽自身武力神勇,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天生的军事才能。
项羽小时候学剑不成,又学兵法,但只是略知一二,又不肯继续学下去[11]。
由此可见,项羽其实并未学得多么高明的剑术、武艺乃至兵法,其辉煌的军事生涯大多依靠其天生的神力、勇猛及不可多见的军事才华。
先从其天生的勇武来看,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12]。
项梁会稽起兵时,依靠项羽一人之力击杀会稽守通及其门下近百人,使得郡府其余人员皆拜伏不起[13],项梁才顺利举兵。
初起兵,项羽便显现出英勇无敌的战神本色。
而在巨鹿之战之前,宋义为上将军,但其在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前。
项羽杀宋义,并凭其武力让军中将领畏服,成为上将军[14]。
为其引领名振千史的巨鹿之战做好铺垫。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部下当阳君、蒲将军二万人渡河作战,但只取得一些小胜利,而众诸侯也是作壁上观,不敢与秦军作战。
后来项羽率领大军过河,身先士卒,与秦军大战九次,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打败秦将章邯、生擒王离、斩杀苏角,并逼迫涉间自杀。
此后,项羽在辕门召见诸侯,众诸侯慑于其武力,皆跪行拜见,不敢仰视项羽[15]。
如果说巨鹿之战是项羽勇武神力的巅峰体现,那么在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及垓下之战,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其天生的军事才华。
彭城一役,项羽准确分析形势、把握战机,以轻骑兵三万人奔袭刘邦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获得大胜,刘邦诸侯联军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十余人逃走,其父亲及妻子皆被楚军俘获[16]。
而在垓下决战,韩信三十万大军竟抵挡不住项羽无粮的十万军,只是靠两翼的救援才取得优势。
到了垓下之战尾声,项羽一行二十八人被数千大军围困,虽然兵力悬殊,但项羽仍展示出其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并凭借卓越的战术斩杀多名汉将及兵士百八十人,而己方仅损失两人[17]。
纵观项羽的军事生涯,可以说,就领兵作战而言,项羽天生具有一股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慑人气势,但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却最终以失败告终,自刎乌江。
仔细分析比较,项羽最后的失败与其性格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笔者将在下一章对刘邦、项羽二人的性格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
第二章性格差异决定刘邦、项羽二人的成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抛开主观及感情因素,我们没有权利同时也无法判决一个人的性格是好是坏,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人人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性格特征。
我们不能说性格的好坏导致了刘邦、项羽最后的成败,只能暂且这样认为,只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二人最终的命运。
刘邦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赢家,而项羽却只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1刘邦的性格形成及特点从刘邦的简历来看,其起兵抗秦时已经47岁,这是一个性情及人格皆已成熟的年龄。
刘邦前47年基本都在沛郡丰邑生活及工作,早年混迹于乡里,直到他壮年,至少也是三十好几岁的时候才当上泗水亭长这样一个小官,而与之打交道的多是当地中低级官吏以及政治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闲杂人员。
但正是这样的生活阅历,对刘邦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打磨,为其最终称霸天下奠定了后天基础。
总体来看,在刘邦身上,对其事业成功带来积极影响的性格特征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可以归纳为五项:一是胸怀大志;二是仁爱宽厚,乐于施舍;三是豁达大度,知人善用;四是善于纳谏,当机立断;五是坚韧不拔,屡败屡战。
当然,刘邦也具有诸如贪酒好色,贪图享乐等不利于其成就事业的消极性格特征,但综合比较起来,上述五项带有积极影响的性格特点,才真正决定了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形势走向,并逐渐从战争劣势转为优势,最后一举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胸怀大志是刘邦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
刘邦素有大志。
他年轻时曾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很想成为他的门客[18],可以看出年轻时刘邦很想成为信陵君那样的人。
后来他服役时看见秦始皇出巡,又羡慕的说道“大丈夫该当如此”[19]。
而当时刘邦只是一介亭长,只能管辖十里之内的事务,距离秦始皇之一统宇内的地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但他却绝不自卑,发出“该当如此”的感慨,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安于只做一介亭长。
在芒砀山,刘邦将所有的徒役都放走,并称自己也要远远的逃走[20],一方面表现出他的仁爱,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确不在意亭长的小职位。
此外,刘邦在家不事劳作[21],有人说这是刘邦懒惰的表现,但若结合刘邦的远大心志来看,不如说刘邦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下地劳动这样的事情之上。
相较而言,他似乎更愿意结交各种朋友,并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与人打交道上,这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刘邦没有一颗做皇帝的心,那么他从生到死可能只是一介平民,那么便没有后来的楚汉战争,也就没有他建立的大汉王朝。
仁爱宽厚乐于施舍使其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22]。
从他当亭长在芒砀山释放徒役开始,到进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再以汉王身份入陕安抚百姓,以及安抚楚地民众等等举措进一步证实刘邦的宽厚仁爱[23]。
而他得到的回报则是士兵们的死心塌地,以及百姓们甘愿献出牛羊酒食以供其官兵食用,最重要的是,四方民心归附后,愿意投汉军打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刘邦在多次战败后,依旧能够召集兵力重新再来。
这也成为刘邦能够屡败屡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刘邦这些仁爱举措,与近两千后的中国共产党之群众路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历史再一次证明,只有打牢了群众基础,才能够更广泛的开展革命事业。
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使其拥有重要的人才保障。
刘邦当了皇帝后,总结为什么能取得天下时,认为是用对了张良、萧何以及韩信三个人[24]。
正是因为刘邦宽厚仁慈,豁达大度,能以诚待人,所以张良、韩信、萧何等在刘邦处于绝对劣势时愿意为之鞠躬尽瘁。
虽然萧何、韩信曾说刘邦好侮慢人,周昌也曾当面骂刘邦如桀纣,但如果不是因为刘邦的宽厚,萧何、韩信及周昌等人敢当面指责刘邦吗?不得不说,刘邦确实具有超常的人格魅力。
而能用人的基础是能知人,张良以太公兵法说他人皆不懂,说刘邦而见用;韩信数以奇策于项羽而不见用,说刘邦而立下伟业;萧何乃沛县一小吏,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东征时委以据守关中之重任。
其他如曹参陈平等人杰,刘邦皆能拔举于细微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知人之明。
出身平民,三十多岁才做个亭长,却能知任天下那么多人杰,也许正如项羽有天生的战神之才一样,刘邦有天生的知人之明。
作为君王,他不必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才能,但一定要有知人之明;他不必能想出好的计谋,但一定要能知道谁的计谋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这位伯乐如果是君王,他就能发现天下的千里马,尽用天下贤才。
善于纳谏当机立断是其把握机会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