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法规重点
新闻道德法规重点
新闻道德与法规重点&第一章&1、什么是法?法的基本特点(特征)是什么?“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982年中国法学界)法的特征:(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即国家意志的体现;(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4)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新闻法制的概念、构成体系以及渊源新闻法制: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构成体系:渊源:法律渊源——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指依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其制订机关、效力范围、修改程序都有不同。
补充: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通过。
3、新闻违法行为分类及定义新闻违法行为的定义: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闻违法行为的分类:(1)新闻刑事违法行为;(2)新闻民事违法行为;(3)新闻行政违法行为。
4、新闻法制中法律关系及特点新闻法律关系的定义: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新闻法律关系的特点:(1)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3)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PS:*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即新闻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新闻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eg:①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
②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总编辑;主编;编辑;记者;通讯员。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资料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资料1. 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是指规范新闻行业从业者行为和维护新闻秩序的法律法规。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守新闻法规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1 新闻从业者职责新闻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职责:- 提供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 - 尊重真实、尊重事实、尊重公平 - 尊重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 - 防止不实言论、造谣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1.2 依法采访原则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 依法采访,不得非法侵入他人的生活私密空间 - 尊重采访对象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 采访涉及未成年人的事情时要遵守法律规定1.3 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在报道过程中,新闻从业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一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将面临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
因此,新闻从业者应该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2.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作为舆论引导者,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
2.1 客观、公正、中立新闻从业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实,并且保持公正和中立。
不应该因为个人立场或利益关系而歪曲事实的真相。
2.2 尊重个人隐私新闻从业者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2.3 避免错误和不实报道新闻从业者应该在报道过程中避免错误和不实报道的情况发生。
如果发现报道错误,应该及时进行修正和澄清。
2.4 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尊重并维护良好的新闻秩序。
不得进行虚假报道、诽谤、诬告、造谣等行为。
3. 结语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只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新闻行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的角色。
希望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能牢记这些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做好自己的工作。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考试复习重点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的专属权利。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个人尊严。
人身自由、生命、健康、姓名、肖像、隐私、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权力都属于公民人格权的范畴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得到总和。
新闻法概念:1广义的新闻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2狭义专门指适用于新闻传播的一部法律。
新闻法制: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我国新闻法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2)渗透在各部分法律中(3)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多,保障新闻自由的法规不多(4)新闻法制与党的政策和新闻职业道德辩证统一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是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1采访不够深入②写作内容失实③无疑披露隐私④有意毁损名誉⑤批评褒贬过度⑥编辑核实不力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特点:1首先必须是和新闻活动相关的,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行为;2从形式看,主要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3从传播方式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从后果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损害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新闻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行为人的过错、因果关系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在媒体上发表的采访形式。
新闻道德与法规 重点
新闻道德与法规新闻自由的历史改革1644年11月24日,约翰弥尔顿被召至国会答复质询,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的演说。
出版自由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碍发表自己的意见。
欧美国家形成了对新闻自由的一般性理解,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出版前不须领取执照或特许证,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权利机关不可非法干预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是新闻自由内涵中最为根本的一条。
隐性采访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暗访设备:1,广播级摄像机利用广角镜头拍摄(最简单的偷拍方法)2,广播级摄像机利用长焦距镜头拍摄。
3广播级摄像机结合无线话筒偷拍(运用广泛)4,手包式偷拍机(运用越来越多)5,眼睛式偷拍机——更为先进的偷拍设备。
6,钢笔式偷拍机。
7,手机。
8,道具式伪装偷拍机。
偷拍对记者摄影师的要求,1,胆魄和应变能力。
2,良好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保密法规的了解。
3,较强的采访能力和编导驾驭题材的能力。
隐性采访的定义: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适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新闻采集活动。
隐性采访的目的:1,防范采访对象弄虚作假。
2,掌握公开采集不到的真实材料。
3,揭露某些犯罪行为。
4,保证记者的人身安全。
(舆论监督和批评性报道时特别有效)隐性采访的原因:1,新闻人要进行批评与监督,而对方则不欢迎你批评和监督,不会积极配合你采访,甚至还会千方百计的抵制记者采访,只能采取隐性采访。
2,对某一件事,某一人或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有正义,记者要了解有关的内容,背景,实质等等,必须作较深入的采访,若是自己先亮出身份或报道意图、目的,往往对象会“欲言又止”。
隐性采访的适用优势:1,获得真相,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效用。
2,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实质。
3,是揭露和批评的有效途径,可有效制止采访对象的弄虚作假,有效应对采访对象的拒访行为。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
媒介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实质是新闻敲诈。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保证公开审判,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2)媒介应做不懈努力自律,不是仲裁者媒介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忠实于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坚持用中性语言,尽可能做到平衡报道,力求司法机关处理该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公众也应出一份力。
解决好受众的问题,“媒介审判”也就更容易消除,公众自觉学习法律,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遇事理性思考,理性判断,不轻易受媒介的煽动,做一个信法、守法的群体,才能更好地保证司法的权威性,阻止”媒介审判”的发生。
7、如何理解公民对政府或官员行使批评建议权时不能动辄以煽动定罪P150-P153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即借助于舆论监督来实现的。
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影响大、约束力强等特点,是广大普通公众实现对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因此,依法保护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而不动辄以“煽动”定罪就显得尤为重要。
8、预防自杀媒体职业指导对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做了哪些指导P307-P330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应遵守的指导原则:1、不附加图片或视频,不将自杀方式描绘成无法解释或浪漫或神秘的行为。
新闻道德与法规
新闻道德与法规新闻道德与法规第一章新闻道德及其概念一、新闻道德的概念二、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三、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四、应该的概念体系五、对应该的认识一、新闻道德的概念(一)道德(二)新闻活动新闻传播新闻工作者(三)新闻道德(一)道德道德:《说文》曰:“道,所行道也。
”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 从直于心,心得正直,引申为品德。
道与德的结合,只是指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而不指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
道德、伦理(moral):都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规范。
在中国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新闻活动新闻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或是社会上新闻媒介向广大受众发布最新最重要信息的活动。
新闻工作者是指新闻机构中采访、编辑、出版、播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闻从业人员。
(三)新闻道德新闻道德就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新闻道德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
二、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区分标准:可以进行善恶的评价不道德与非道德新闻工作行为是道德行为:直接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评判。
本质特征:是否有益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
二、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意义的发生及作用机制具备条件首先,报道者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主动采取的行为。
其次,报道者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志愿抉择而采取的行为。
可见,新闻道德这种内化的规范,从本质上看,只有在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可能发生作用。
二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新闻工作者尤其需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首先,新闻工作者诉诸舆论而参与国家治理的特殊身份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使命。
再次,新闻工作者所具有公众道德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最后,新闻媒介的社会巨大影响力。
新闻道德与法规
新闻道德与法规新闻行业是传播信息和舆论的重要工具,是民众获取信息和了解事实的主要渠道。
因此,新闻道德和法规对保障公众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闻道德和法规进行探讨。
新闻从业者应该秉持新闻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负责任,确保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就新闻道德而言,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真实性新闻从业者首要的职责是提供真实、准确的报道。
他们应该避免制造、故意误导和歪曲事实的行为。
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分清真正的事实和推测、假设或评论,在报道中准确体现。
2.客观性新闻从业者的报道应当充分反映多种声音,展现多种观点,应该尽量以中立的态度对待新闻内容,避免代入色彩,确保公众的客观认识。
在新闻报道时,应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应雇佣或利用信息来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公正性新闻从业者应该坚持公正,确保报道的平衡。
他们应该避免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不公正的手段或危害社会公正。
在报道中应该充分展现事实的各个方面,避免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制造敌对情绪。
4.负责任新闻从业者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负责任,确保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他们应该避免大肆渲染和恶意攻击描述。
在发布新闻之前,应该对新闻内容进行准确的核实,避免在新闻报道中浪费公共资金和时间。
除了新闻道德外,新闻从业者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法规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新闻行业的运作,保护公众利益,防止虚假消息的散布,促进社会公正。
下面是一些与新闻法规有关的法律法规概述:1.新闻出版法新闻出版法规定了新闻出版物的编写、出版、发行和销售,规定了新闻出版物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保护社会公正、社会公共安全。
新闻从业人员在行使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新闻出版法,确保权益的保护。
2.新闻记者证管理规定新闻记者证是新闻从业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凭据,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
据《新闻记者证管理规定》,具有新闻专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以申请获得新闻记者证,但是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新闻道德与法规
新闻道德与法规第1章新闻道德及其概念第1节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一、道德的内涵1、性质: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这就是说,道德是社会范畴,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与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2、内容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新闻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2、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1、新闻道德是由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2、新闻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新闻工作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宣传政策反映舆情舆论监督传授知识交流信息3、新闻道德是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评价、调节人们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人们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
第2节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1. 新闻道德对社会道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伦理学层面:由于新闻传播事业显著的道德感染效应,会提升或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
(2)媒介学层面:由于新闻传播事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会影响到社会道德机制的正常运行。
(3)心理学层面:由于直接的视听效应,新闻媒介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会加强促进或消解动摇社会道德的基础。
2. 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
矛盾:媒体竞争、文化娱乐与宣传教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
3. 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起指向作用。
4. 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第3节“应该”与“应该”的概念体系一、“应该”的概念体系1.价值客体所具有的利于、害于或无利于达成主体目的、实现主体欲望、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价值分正价值、负价值和无价值。
2.善和道德善善的含义:(1)成功与效率(2)快乐或利益(3)满足欲望(4)达到目的(5)有用或手段善(6)内在善(7)至善(8)道德善即正当重点区分善与道德善: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效用性,善即有用性,正价值。
新闻法规知识点总结
新闻法规知识点总结新闻法规是指对新闻行为作出规范和管理的法律规定。
它涉及到新闻的传播、发布、采访和报道等方面,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资格、采访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媒体的组织和管理等。
本文将从新闻法规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媒体管理等方面。
一、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保障公民的表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权利,也是新闻行业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闻自由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法律规定,通常包括宪法、新闻法、传媒法等。
在这些法律规定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利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机构有权利履行新闻职能,保障采访报道的自由和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自由的保障也意味着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和表达意见时享有一定的权利,包括新闻采访的自由、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刊登的自由等。
这些权利的保障通过刑事和行政法律手段实现,例如通过法律规定对媒体进行审查和监管来维护新闻自由的良好环境,也通过法律制定行政诉讼程序来保障新闻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性,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秉持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进行虚假报道、歪曲事实、捏造事实等行为。
为了保障新闻真实性,各国在法律规定中通常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对新闻虚假报道和新闻不实报道作出了相应的处罚。
新闻真实性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关法律规定的实施和执行。
例如,一些国家在规定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对虚假报道进行了相应的惩罚,例如通过新闻法对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作出了处罚,同时对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监管和处理。
三、新闻采访报道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职业操守。
新闻采访报道需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立场。
新闻法规与道德
新闻法规与道德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热点关注的问题。
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不良的新闻内容也在逐步增多,对社会和公共利益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相关的新闻法规和道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新闻法规与道德问题。
一、新闻法规新闻法规可以说是针对新闻媒体发布的内容和行为的规定和要求。
它的目的不仅是规范新闻媒体的行为,而且要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
1.新闻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新闻是反映社会、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渠道,它必须考虑到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尊重事实、真实报道,不捏造事实、不渲染赤裸裸的利益。
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准确描述事件,传达正确思想和舆论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新闻是一项公共服务,新闻媒体应该务实、真实、客观和公正。
新闻机构应该唯事实、唯真相,站在公正的角度来报道事件,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资讯信息。
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收集、证实信息,严格实行事实核对操作规程,避免出现不实报道和误导情况。
3.新闻的合法性新闻机构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在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商业伦理和自律规范的框架下开展新闻工作。
不做违背法律、违背道德和违背伦理的新闻行为。
4.新闻的保密性和保护个人权利新闻机构在开展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循相关国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涉及个人隐私、企业机密或国家安全的信息。
同时,在报道当中也应该维护个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二、新闻道德新闻道德是一种为新闻从业者制定的伦理规范,其目的是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保障公众的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对准确反映社会状况和引导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新闻道德标准:1.事实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提倡客观真实,坚决杜绝虚构、歪曲、偏颇、夸大报道。
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复习课)
•
1. 2. 3. 4. 5. 6. 7.
新闻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
作者、表达者 新闻单位 重述者 新闻源 “内参” 印刷者、发行者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
新闻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
1. 更正与答辩 2. 精神抚慰: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 3. 赔偿损失
著作权法的根本法律依据和原则
• 我国从80年代起着手起草的《著作权法》 于1990年9月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1991年6月起实施生效。同时又公布了《著 作权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规、 规章。1997年《刑法》规定了侵犯著作权 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2001年10月,九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正的新的《著 作权法》。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趋于完善。
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行为的具体要件( 新闻侵权行为的具体要件(126页): 页 1. 作品已经发表; 作品已经发表; 2. 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3. 有关的内容是指向特定人的; 有关的内容是指向特定人的; 4.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 著作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前提是 承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是一种商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进入市场进行 交换,作者在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被社会 使用的过程中理应享有合理的人身权利和 财产权利。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 活动。
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不是只从事行政管 理,而是具有多种领导功能
就具体的新闻法内容而言,一般应该 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宏观性质的新闻传媒的 创办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新闻工作维护 国家安全的义务,涉及新闻工作的具体的 政治、经济、社会性的禁载要求,新闻工 作与司法的关系,关于特殊新闻发布的法 规和规章,新闻侵权与诉讼,更正与答辩 权、隐匿权问题,新闻传播中的著作权问 题,传媒产业经营中的法律问题,传媒行 政管理方面的问题等等。
新闻道德法规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和主要理论、观点)
新闻道德法规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法治?指依法治国,即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即“人治”),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2、人格权:是人身权的一种。
指公民本身固有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
3、人身权:是以公民人身不能分离,而又不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权利。
分为人格权、身份权。
4、新闻法制:是指新闻传播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5、大陆法系:又称民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成文法系。
是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0《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
其中《德国民法典》为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6、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外国短期采访记者:6个月8、外国常驻记者:是指由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
9、新闻统制: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控制。
“新闻统制”实际上就是“新闻控制”。
10、新闻侵权: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11、国家安全:指作为政治权利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12、记者站(考):是新闻机构根据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的派出机构。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考试要点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概念: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使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主要包括:1、新闻传播媒体2、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者3、政府、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群众团体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和智力成果三种。
第二章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国家秘密的范围包括:1、国家事务中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家建设和武装力量中的秘密事项。
3、外间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侵害隐私的抗辩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2、社会知名人士与公众兴趣原则3、政府官员克减隐私原则4、权利人同意原则5、是指不可辨认原则新闻传播与司法的关系1、新闻传播与司法的一致性2、新闻传播与司法的矛盾性3、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必要性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具有两大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2)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第三章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外国常住记者:是指由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
设立电台、电视台主体资格的确认,是运作秩序管理的首要环节。
记者站:是新闻机构根据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在其登记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的派出机构。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点
第一章1.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 p14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法律。
渊源:是新闻传播法规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判例、习惯和条例等。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例与协定等。
2.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P18言论自由“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3.媒介审判极其负面影响P58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犯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情绪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负面影响:a, 亵渎了法治原则。
媒介审判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奋”的舆论氛围。
B,导致新闻传播体角色错位。
媒介审判使新闻传播媒介超越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能,转而担任“民间审判”的角色,对自己拥有的权利的无限放大,干预了正常的司法程序。
防范:客观真实不煽风点火不添油加醋;理性不偏不倚,忠实记录历史;公正平衡给原告双方同等说话的机会,甚至给与罪犯嫌疑人发言或为自己辩驳的机会,维护司法尊严,在法治原则下监督司法。
第三章1 . 新闻传播媒体实行的制度:批准登记制2.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实行的制度批准登记制的意义及其内容p60内容:对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创办报刊的报批部门做了行政级别区分,中央单位创办正式报刊,由报刊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地方单位创办正式报刊,由报刊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并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国内统一刊号的结构形式为: CN 报刊登记号 /分类号。
意义:a,确保媒体切实遵守《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充分发挥积极的功能b,便于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新闻道德法规
1、新闻法制:新闻法制是掌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2、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3、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新闻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
4、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5、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6、新闻侵权:新闻媒体和新闻采访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行为7、新闻侵害名誉权: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受到伤害的行为。
8、新闻职业道德: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9、新闻评议制度:运用自律方式让新闻界履行责任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内容包括建立民间自愿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评议组织、出版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评议刊物、制订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开展日常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评议活动。
10、新闻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1、有偿新闻:新闻从业人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活动。
12、新闻职业道德境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觉悟程度或所形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状况与情操水平。
13、道德评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善恶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去评价他人、衡量自己的行为。
简答1简述新闻法制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231页)答:①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共同点:(1)二者的目的的一致性:都起源于人类社会新闻传播活动存在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秩序,保障其存在发展的基本手段。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教程复习提纲
一、中国新闻信息传播法治的基本原则·中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源自《宪法》中有关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则性规定,主要有三条:(1)言论出版自由原则;·沿路出版自由的原则有两层内涵: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是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新闻传播事业只能以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性质和指导思想的规定;(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原则有两层内涵:国家传播发展传播事业+国家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对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二、我国报纸创办流程、管理制度、主管与主办单位1、我国报纸创办流程:(1)主办单位提出申请;(2)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与否;(3)主办单位到所在地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4)主管部门审核发放出版许可证;我国报纸的创办实行批准登记制,设立报纸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新闻出版总署收到申请后做出批准或者部批准的决定;报纸主办单位收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后去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发放出版许可证;2、我国报纸管理制度(1)我国报纸实行责任编辑制度;(2)对于报纸的出版质量,主要进行:报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报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报刊出版年度核验制度;报刊出版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3、主管与主办单位·主办单位:报刊的创办者,被规定为报刊社的上级领导部门;·主办单位的职责和权限:报刊的内容+经济责任+人事制度;·主管单位:必须达到一定的行政登记主管单位不仅领导主办单位,而且可以直接施行对报刊的领导;报刊停办或变更,要由主管单位决定,并向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三、网络出版服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1、网络出版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从事网络出版服务的必要条件:(1)有确定的出版平台;(2)有确定的网络出版服务范围;(3)必要的技术设备,相关服务器存储设备必须在中国境内;2、网络视听节目3、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四、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的限制性规定·驻地方机构:依法批准的新闻单位设立的从事新闻此阿扁活动的派出机构;·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的业务范围:(1)批准的新闻采编活动,不得从事广告、出版物发行;(2)不得开办经营实体等与新闻采编业务无关的活动;·驻地方机构及其人员不得有下列违法违规和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1)编发虚假新闻;(2)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3)利用职务影响和职务便利要求采访、报道对象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作广告、定报刊、提供赞助等;(4)其他谋利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五、我国《广告法》的禁止性规定,广告播出时长、次数的限制性规定,哪些属于特殊商品1、我国《广告法》的禁止性规定(1)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旗、军歌和军辉;(2)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3)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词语形容;(4)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邪路国家秘密;(5)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危害人身、财产安全,邪路个人隐私;(7)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8)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等内容;(9)含有民族宗教性别歧视等内容;(10)妨碍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等;(11)法律、行政法规归档禁止的其他清醒;2、广告播出时长、次数的限制性规定(1)时限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在11点至13点之间、电视台在19点至21点之间,商业广告播出总时长不得超过18分钟;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日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审判工作制度刑复核制度)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1禁止散布谣言 2 禁止宣扬邪教3 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4 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新闻传播与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位臵,以追求社会正义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从行政行为主体看,我国对新闻传播机构与媒体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主要⏹记者站的驻站人数不得超过5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一直实行⏹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世界上唯一的对地震新闻与信息的发布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国家⏹1982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个有关广告的行政法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日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一般时段每小时12分钟、黄金时段每小时9分钟的限制广告发布的三原则广告应当真实;广告应当合法;广告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电视台每套节目每日播出的烈性酒类商业广告不得超过12条,其中19点至21点之间不得超过2条。
⏹维护公序良俗是各国法律中的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新闻侵权从形式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有偿新闻:指某些企业单位、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了掩盖丑行而贿赂新闻人员以做出歪曲事实的报道的违法行为。
新闻道德法规常识
新闻道德法规常识哎呀,新闻这么一说,大家脑袋里马上就冒出来那些什么新闻联播、八卦小道消息、今天吃了什么、明天发生什么事这些吧?其实呢,新闻就像一杯水,喝得对,清澈透亮;喝得错,那就是不小心喝了污水。
我们平常看新闻,了解世界的同时,很多时候也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消息,什么好事坏事、真真假假,甚至某些新闻弄得人心慌慌,搞得大家都有点迷迷糊糊的。
这个时候就要提醒大家:新闻不是随便乱写的,它背后是有一套“规矩”的,而这些规矩呢,咱们统称为“新闻道德法规”。
话说回来,新闻道德是啥?你可别小看这个“道德”二字,想想,新闻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它能让我们明白真相,能让我们知道社会的动向,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所以,新闻得公正、得真实,不能随便扯谎,不能编造事实,这可关系到每个人的判断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啊!你想想,如果新闻主播一开口就说“今天有一只大鲸鱼在市中心游泳”,大家不是吓一跳,就是觉得这新闻完全没信度。
还好,我们有新闻道德法规在背后撑腰。
新闻工作者可是有一套严格的职业操守的。
他们不仅要对所写内容负责,还得对听众、观众的情感负责。
别的不说,假新闻那可真是害死人,一不小心就能带坏风气,搞得大家都觉得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什么都不敢相信。
新闻可不是你说啥就啥的,得给足了“证据”。
你看,新闻报道都要有来源、得有依据,不能凭空捏造、乱猜测。
比如有些地方如果有突发事件,新闻会给出现场图片,或采访相关专家,或者给你点别的实地调查的东西让你了解背后到底发生了啥。
要是随便把别人随便拍的照片拿来做新闻标题,那可就违反新闻伦理了,公众一看就知道这不靠谱,啥也不说,直接“拉黑”掉。
再说,新闻传播得这么快,你信不信,一个小小的误传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恐慌,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
你瞧,曾经有多少次因为一些不靠谱的新闻,大家在社交媒体上都开始讨论,最后整个舆论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乌龙”。
这种事儿,在新闻道德里是绝对不能有的,新闻人的责任就是得让你从新闻里看到真相,不是制造假象。
新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复习
新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复习新闻法律职业道德其伦理规范复习资料1、一个道德原则,若干条道德规范,有哪些原则?(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P290-3121条道德原则和几条道德规范构成1条道德原则就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新闻传播行业及从业者在调整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一把尺子。
(1)新闻自由原则(2)社会责任论(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几条道德规范1.新闻要真实、客观与公正。
①力求准确②尽可能交代消息来源①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②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③保持平衡2.清正廉洁,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
①坚持新闻传播职业的独立性,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避免主观干扰②不受贿,不搞“有偿新闻”等行业不正之风③不得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新闻”3.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
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团结②维护司法尊严与司法公正③不得伤风害俗,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④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不诽谤他人,不揭人隐私。
4.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协作与交流。
5.同情弱者,注意保护少年儿童等易受伤害者。
2、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新闻法律的主体和客体P14-17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定义:指新闻传播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特点:1.国家意志的体现2.以法律上的权力和义务为内容3.由国家强制力做保障主体: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1.新闻传播媒体(最重要)。
具有法人主体资格2.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者。
3.政府、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群众团体内容: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指由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义务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的某种行为行为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道德与法规重点&第一章&1、什么是法?法的基本特点(特征)是什么?“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982年中国法学界)法的特征:(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即国家意志的体现;(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4)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新闻法制的概念、构成体系以及渊源新闻法制: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构成体系:渊源:法律渊源——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指依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其制订机关、效力范围、修改程序都有不同。
补充: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通过。
3、新闻违法行为分类及定义新闻违法行为的定义: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闻违法行为的分类:(1)新闻刑事违法行为;(2)新闻民事违法行为;(3)新闻行政违法行为。
4、新闻法制中法律关系及特点新闻法律关系的定义: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新闻法律关系的特点:(1)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3)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PS:*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即新闻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新闻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eg:①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
②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总编辑;主编;编辑;记者;通讯员。
*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eg:①物②新闻行为③智力成果&第二章&1、我国封建社会新闻法的历史发展鸦片战争以前新闻法的历史①古代“言禁”制度;eg:偶语弃市法令②古代“书禁”制度;eg:曾吕案③古代“报禁”制度。
eg:何遇恩、邵南山案/苏报案我国最早的······是什么?(焚书坑儒)2、鸦片战争以后——清末报律的颁行1906年7月《大清印刷物专律》;1906年10月《报章应守规则》;1907年9月《报馆暂行条规》;1908年3月《大清报律》;1911年1月《钦定报律》;《著作权章程》、《清新刑律》等。
3、新闻基本法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党治高于法治”为特点,以“新闻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
新闻基本法:1930年《出版法》、1937年《修正出版法》、1945年《新闻记者法》4、建国初期1949年11月,成立新闻总署。
任命胡乔木为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为副署长。
1987年底,全国有三个新闻法起草小组,即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中国社科院新闻法研究室、上海新闻法起草小组,先后修订了10个草稿,于1988年5月至10月相继使出了三个《新闻法》草案。
&第三章&1、新闻媒体的设立*审批制是我国新闻媒体设立的基本制度新闻媒体的设立制度主要有:保证金制、审批制(许可证制)、注册登记制、追惩制。
我国新闻媒体的设立实行审批制。
*设立程序:申请—审批—登记2、四级办广播电视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程序:中央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
地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筹建。
中央的教育电视台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报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地方设立教育电视台的,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筹建。
经批准筹建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和广播电视技术标准进行工程建设。
建成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和节目套数等事项制作、播放节目。
3、对报纸、期刊的日常监管:依法出版制度:报刊是连续出版物,在履行法定注册手续后,必须自始至终地遵循审批时确认的所有登记事项,不得擅自变更。
报纸休刊10天以上和期刊休刊,须向当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备案,报纸休刊不得超过180日、期刊休刊不得超过一年,超过时限许可证将被撤销。
报刊停刊,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注销登记,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小题)4、有关播放的限制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每天播出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15%。
未经广电总局批准,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境外影视剧。
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20%。
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其每套节目中每小时的广告播出总量不得超过节目播出总量的15%,即9分钟。
教育电视台应当播放各类教育教学节目,不得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电影、电视剧等。
5、新闻媒介经营活动的规范(识记)1978年底,《人民日报》等八家新闻单位联合向财政部递交报告,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得到批准。
80年代后期起,国家对新办报刊一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再有财政补贴。
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1993年,《关于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地位、层次: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
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
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6、对外记者管理(临时、常驻、港澳台记者、管理机构)Ⅰ对外国记者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的管理(1)在华外国记者的管理①常驻记者的管理:申请注册手续;年检、注销、代任等。
②短期采访记者的管理(2)外国在华常驻新闻机构的管理:申请、注册、变更、关闭、运作等。
Ⅱ对港澳台记者到祖国大陆采访的管理1、来大陆采访的港澳记者的管理:①申请;②管理。
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的管理:①申请;②管理。
&第四章&1、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重大的政务新闻,是指执政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事件、重要文件以及有关领导人的重要公务活动等。
这类新闻一种是有正式文件或文书的,需以公告形式发表;另一种虽然没有文件文书,但也要有一个权威性的官方文本,称为公告性新闻。
①建国初,确立重大新闻由新华社统一发布原则;②时至今日,新华社作为党和国家发布新闻的机关,负责准确地及时地统一发布重大政务新闻仍是其主要职能;2、司法新闻的发布与报道司法新闻——是报道国家司法审讯活动的新闻。
司法新闻的发布、报道的相应单位、部门是什么?3、我国广告立法进程,建国后第一个广告法规是什么时候?进程:①1982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并自5月1日起施行,共19条。
②1987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广告管理条例》,自同年12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82年发布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4、广告发布的具体行为准则:(1)九种禁止的行为(2)广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3)几种特殊商品的广告的特别规定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①广告必须真实;处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间的关系,坚守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反对虚假广告。
②广告必须合法:内容合法,形式合法。
③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章&1、新闻侵权定义: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的分类:①故意侵权:预见到损害,但仍希望或放任此种结果的发生;②过失侵权:能预见但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
2、名誉与名誉权名誉是公众对于某一公民的思想、品德、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公民个人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标尺,俗称“名声”;对法人而言,名誉是指公众对其信誉的评价,如对其社会经济活动、生产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客观;人格价值评价。
)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依法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侵害的民事权利。
(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
)3、新闻侵权的辩护理由(1)新闻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辩护理由①内容真实;“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②消息来源权威;③评论是公正的;④特定人是同意的。
(2)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辩护理由①公共利益:比如政府官员的个人财产申报;正在秘密实施的犯罪活动;遗弃虐待等;②获许报道。
4、侵害肖像权行为(哪些行为属于违法)侵害肖像权的主要形式①未经本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②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创造他人肖像;③擅自拥有他人肖像;④以不当方式使用他人肖像等。
5、停止侵害等非财产性方式一、停止侵害方式(1)新闻侵权行为已经发生、尚未停止并继续造成损害时,令行为人停止其侵害行为,以缩小损害范围,减少受害人的损失。
(2)在包含有侵害他人人格权内容的新闻作品未刊登、播放之前,作品涉及的相对人请求其不要刊登播放,以阻止其传播(侵害防止请求权)。
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方式(1)更正;(2)答辩;(3)道歉(口头、书面)三、适用非财产性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原则(1)范围一致;(2)尊重受害人意愿;(3)对需要公开刊登的道歉声明、更正、答辩,法院应对其内容进行审查;(4)对行为人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
&第六章&1、什么是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