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前哨淋巴结(SLN)是 指 最 先 接 受 肿 瘤 引 流 的 第 一站区域淋巴结。 一般认为,如果 SLN 没有肿瘤细 胞转移, 那么其他区域性淋巴结发生肿瘤转移的可 能性极小。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明 确分期, 决定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估计预后的手段 。 [13] Gershenwald 等认为 SLN 的状态是预测患者预后的 重要因素,伴有 SLN 转移患者的死亡率是 SLN 阴性 患者的 6.5 倍 。 [14] 有研究显示 SLN 阴性和阳性患者 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0.1%和 58.1%[15]。 2.1.3 淋巴结清扫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一、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硬度增加,伴有痒痛感觉,黑色素瘤的病损有的呈隆起,斑块及结节状,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
1.临床分型(1)表浅蔓延型最多见,约占70%,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占 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垂直生长为其唯一生长方式,病程进展迅速,一般持续数月至1 年,并较早发生溃疡和淋巴结转移,本型预后较差。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辐射生长期持续1年左右,不及时处理则进入垂直生长期,病灶呈结节状隆起,淋巴结转移率亦随之增加,预后亦差。
2.临床分期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
恶性黑色素瘤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联合治疗研究进展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
因该肿瘤易转移及复发,临床上目前没有较好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该病,近年来随着免疫、生物、靶向治疗的兴起,使得该病患者的病情、生存期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然而,其整体治疗状况仍不理想。
多方式联合治疗方案,目前已在MM的临床治疗中开展,虽然其副作用有增大,但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升。
标签:恶性黑色素瘤;联合治疗;副作用;疗效M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皮肤粘膜和色素膜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为3%~5%;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增长较快,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1]。
MM来源于能够产生黑色素的神经鞘细胞,而神经鞘细胞来源于外胚层,因此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的远较其他组织、器官多[2]。
亚洲人种和有色人种中,原发于皮肤的MM约占50%~70%,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即足趾、足底、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我国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41.8%;白种人中,原发于皮肤的MM约占90%,原发于粘膜和肢端的MM仅占1%~5%[1]。
1 外科手术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MM的原发病灶及转移灶治疗的主要手段。
国内外对于MM的手术治疗有大量研究,对于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周围正常皮肤范围的界定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20世纪初,有学者建议应切除病灶周围1英寸正常皮肤和病灶下2英寸正常皮下组织以预防病灶的复发,20世纪后半叶,由于在推荐的切除病灶外发现有卫星病灶出现,而建议切除病灶周围4~5cm范围正常皮肤及组织[3]。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黑色素瘤研究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指出病灶厚度≤1mm,不论手术切缘是多少,均无复发,厚度1~2mm,切缘为1cm与3cm的患者有局部复发率的差别,而无生存期的差异。
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
• 60 •中_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丨年1月第32卷第1期Chin J Aes丨h Plast Surg,Jan 2021 \ 〇l. 32 No. 1•综述.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陈珂欣吴敏靓王宇钟薛春雨【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致死性较高的皮肤恶性肿瘤,易广泛转移且存在多种突变。
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
尽管 进行了广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但黑色素瘤的治疗选择仍然十分有限,且疗效不佳:常规的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因为敏感度差,毒副作用强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重大进展,免疫疗法及靶向治疗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患者的生存率也显著提高,外科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关系也愈加密切:现对近年来黑色素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黑色素瘤;手术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转化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尽管黑色素瘤与其他皮肤癌相比并不常见,伹其致命性更强,约占皮肤癌相关死亡病例的73%1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转移到淋巴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3]。
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 elanom a,C M)的丨~IV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97%(I A期)、84%(I B期)、68%(I I期)、55%(111期)J7%(IV期P。
黑色素瘤也可能发生在任何正常黑素细胞出现的非皮肤部位,包括眼部、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和鼻咽部等I":,C M主要有4种亚型,分别为浅表播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痣型和肢端雀斑样痣型;西欧高加索人种主要以浅表播散型为主(约占C M的70%而肢端雀斑样樣型黑色素瘤(arral lentiginous m elanom a,A L M)却在我国最为常见。
黑色素瘤预后极差,早期易转移,除化疗外,生物治疗、皮肤导向治疗和放疗是其他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辅助疗法。
然而,由于敏感度差、毒副作用强、抗药性强,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有限,需要探索新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逐渐进展的黑色素瘤。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责编:龙华电话:(010)64036988-329E-mail :longh@ 版式:罗建国美编:冷姗思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展——2010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北京站报道肿瘤B 9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郭军教授作为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和我国治疗经验及成果。
郭军教授指出,亚洲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与欧美白种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病理类型不同,亚洲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高达70%,而在白种人中仅占5%左右;其次,亚洲人原发黑色素瘤病灶的厚度明显厚且多伴有溃疡;再次,前者的基因变异主要集中于CKIT 和BRAF ,而后者更多表现为BRAF 突变。
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化疗仍以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为主,虽有效率只有8%~15%,但仍是金标准。
生物化疗虽能提高反应率,却不能改善生存,借用Eggermont 教授的话说已是“远去的记忆”。
多药联合(如Dartmouth 或CVD 方案)被证实增毒不增效。
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上报道的新药Ipilimumab 。
它通过阻断Treg 细胞膜表面的CT⁃LA-4,调动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伤肿瘤目的,被定义为靶向免疫治疗,是近10余年来被证明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首个药物。
在个体化靶向治疗中,针对BRAF 和CKIT 的靶向药物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针对黑色素瘤BRAF (V600E )突变的药物能达到约70%的有效率。
另外,我国首次在ASCO 年会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CKIT 变异的多次治疗失败晚期黑色素瘤,能达到60%的疾病控制率。
这也引起国际黑色素瘤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先进行基因筛查,再选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黑色素瘤治疗正呈现出如孙燕院士所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趋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根据郭军教授报告整理)2010年9月12-14日,国际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举行。
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生活中,人们对于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相对了解更多一些,而对于黑色素瘤,则普及较窄,许多都只停留在“这是一种皮肤癌”的阶段。
而真实世界中,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正在逐年增多,且作为皮肤恶性肿瘤的NO.1,非常容易转移,已成为严重危及生命、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
那么,对于黑色素瘤,我们手中都有哪些药物可用?请看本文。
黑色素瘤简介黑色素瘤,是由分布于基质的黑色素细胞恶化而成,多数由正常的痣和色素斑演变形成,多发于皮肤。
此外,黑色素细胞也存在于皮肤细胞外,如黏膜型黑色素瘤常发生于头颈部的鼻窦、口腔、肛门、外阴和阴道,也出现在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之间的黏膜。
约90%黑色素瘤在早期经外科手术切除后都能治愈,一旦发展到迅速生长期,就会变得十分棘手,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50%~80%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会发生肝转移,8%~46%的黑色素瘤患者会发生脑转移。
其死亡率占皮肤恶性肿瘤第一位,发生转移的晚期黑色素瘤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9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5%。
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据统计,2011年我国黑色素瘤新发病6505例,发病率为0.48/10万,死亡2660例,死亡率0.20/10万;2015年,约有8000例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死亡病例3200例。
我国的黑色素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发病率逐年增长,年增长率为3%~5%。
据国内一项研究显示,我国黑色素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12∶1,中位诊断年龄50~55岁,老年患者占17.8%。
美国美国癌症协会,对2010~2012年间美国新患黑色素瘤白种人年龄分布,和2016年新患黑色素瘤癌和死亡人数进行统计(2016年,约有七万多美国人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其中约有1/8~1/7患者因此去世),结果显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影响黑色素瘤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易染病体质的人群也更易患黑色素瘤,存在非典型痣或混合型痣的人群更易患黑色素瘤,痣的数目越多、直径越大、非典型痣越多患黑色素瘤的几率也越大。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到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每一种治疗方式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而随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逐渐成熟,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印戒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激发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在于寻找到恰当的免疫刺激剂。
目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在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印戒细胞免疫治疗还存在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但是它的疗效已经得到过多项研究的证明。
以下将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5年,Zagala等人在研究黑色素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杀伤黑色素瘤细胞能力的T淋巴细胞,他们将这种细胞称之为“印戒细胞”。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针对印戒细胞的特性,寻找针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方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逐渐得到了应用。
当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印戒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以下就是一些重要的疗效研究:1. 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 Cells 1(MART-1)的免疫治疗MART-1是黑色素瘤细胞中常见的抗原,它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Lakhani等人研究发现,在接受MART-1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可以产生免疫反应,有效地杀伤黑色素瘤细胞。
而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8 6. 2
[]郎世 中 . 引下 正骨法 治疗神 经根型 颈椎病 [] 中 9 牵 J. 国临床康复 , 0 4 8 1 ) 2 2 . 2 0 , (4 :6 3 [0 李 晶 , 1] 陈禾 丽 , 先基 , . 椎牵 引力学 试验 及临 苏 等 颈 床 应用[] 中华理 疗杂志 , 9 2 1 ( ) 1 4 J. 1 9 ,5 3 :3 . [1 姜宏 , 杞 , 以进 . 引对颈椎稳 定性影 响的生物 1] 施 王 牵 力学研究[】 中华理 疗杂志 , 9 9 2 ( ) 1 6. J. 1 9 ,2 2 :0 [2 姜瑛 , 1] 于子娟 , 陈绍晋 , . 等 颈椎牵 引X线研究及 临床 应用[ . J 颈腰痛杂志 ,0 0 2 ( )4 ,7 - 7 . ] 2 0 , 14 :2 2 4 2 6 [3 C nt ty ns , o snio K utp uo e 1 ] o s o a i C K na t uD,o r o ls t n a n n o H,
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是2 0  ̄2 0 年 IB n l 的 两项 0 4 0 5 I fI 期 I 试验均 是 阴性 结果 ,AM HG 研究 I 】 H 显 示低 剂 黾 干扰 素 没仃 提 高R S I F ¥ ] O ,E RC 85 试验应 用 ¨等剂 S OT 19 2 j ] 量1 扰素 也没有 提岛P S(a cc 二 F H no k
P= .0 ),而 联合D I 组印未见 O 0 45 TC
低危患 顾 项
目 前基因重组Q 干扰素包括Q 2 o, Ds 优势 (a eC Rdv a sn F的 Gr , an b
P is ,e 』 2 0 )。 ,Ln eR t . 0 8 a 2 高剂量干扰素
( I  ̄ I 期 )的辅 助 治疗 。最 IB UI I
l S l o ir P t 1 1 9 )。 a a m n e e ,e .9 8 a 在 A M G的 前 瞻 性 随 机 研 究 也 MC 示可 以延长 九病 生存期 (F D s) ( 0 0 )( e a b r e H o e P= . 2 P h m e g r ,S y r H t i e f t 』 1 9 )。但 ,S e n r ,e . 9 8 a
1低剂量和中等剂量干扰素 .
W O 个 中 心 的首 个 随 机 研 究 H多 显 示 ,麻 用 低 剂 量 和 中等 剂 量 干
扰 素不提 高总 生存 ( 5 S 7 ) 3 %V .3 %
已有 三个 人型 随机临床 试验
评 价 高 剂 量 十 扰 素 ( i h D e t o tg S Itreo,HI nefrn D )对 商危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中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中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最具有侵袭性的皮肤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与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疗相比,黑色素瘤的治疗仍是不成功的,因此,进一步研究黑色素瘤的组织侵袭和转移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的研究强调长期应激作为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其包括环境和心理因素,并且应激对黑色素瘤的进展和转移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研究,其中包括应激调节介质对黑色素瘤的影响,如儿茶酚胺,已被证实肿瘤进展与应激调节介质的分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
因此,这将对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通过降低或阻断应激的负面影响来实现对其治疗。
[关键词]黑色素瘤应激表达中图分类号:c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18-01与其它肿瘤的发病率相比,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仍在攀升,在青年人中居多。
近年来,由于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已快速增加。
同时已转移的黑色素瘤对化疗、免疫治疗和放疗具有低敏感性。
目前,在肿瘤早期,外科手术是可以快速根治肿瘤的唯一方法(1)。
由于晚期的黑色素瘤是很难控制的,所以阻止和降低肿瘤的发展和扩散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了解有关的潜在机制和恶性肿瘤扩散的关键因素。
黑色素瘤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所影响。
从正常黑色素细胞转变为恶性转移细胞需经过复杂的细胞变异调节机制。
黑色素瘤细胞最为重要的一个侵袭机制是各种粘附膜分子的表达。
在生理学上,表皮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化细胞密切相关,并且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多种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角质化细胞控制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和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
黑色素瘤细胞则能避免这种控制机制,通过黑色素瘤细胞自身多种调节机制,开始侵袭真皮。
粘附分子,例如e-钙粘蛋白、p-钙粘蛋白和桥粒芯蛋白,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处于下调水平,这使黑色素瘤细胞可以从角质化细胞上分离。
相反,n-钙粘蛋白附分子和带状封锁蛋白-1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处于上调水平,使其更容易与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并允许其进入脉管系统。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一
6 2 4 4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 中具有较强的抗癌 活性 和较好 的耐受 性 。但最近一次 大规模 的二期 临床试 验关于 比较 A Z D 6 2 4 4与 替莫唑胺 ,A Z D 6 2 4 4的反 应率 只有 1 2 % ,并 且在 P F S上也 没 有有任何 的优势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经常突变激活提供 了潜在的理论基础 ( 例如 ,经常出现的 B— 制剂 A Z D 6 2 4 4和替莫唑胺比较 ,反应率没有提高 ,对 P F S也没有 R a f V 6 0 0 E突变) 。由于 B R A F突变几率 和致癌潜力相 对较 高 ,研 影响。相 比较而言 ,G S K l I 2 0 2 1 2更有前途 ,反应率约为 4 0 %,并 究者长期致力于开发选择性抑制 B R A F的药物 。开始 尝试使用索 且现在正处于和 B R A F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阶段。 拉非尼治疗黑色素瘤患者 ,由于索拉非尼对靶标 B R A F选择性较 2 . 2.1 AZD62 4 4 差 而导 致 对 野生 型 B R A F产 生 脱靶 效 应 ,治 疗效 果 不 是很 成 A Z D 6 2 4 4 / S e l u m e t i n i b( 图4 )是该 类药 物 中第一 个进 入 临 功 。最近开发 出了一些高选择性的药物 ,只对突变 型 B R A F 床一期 的药物 , 目前 已进 入针对 多个肿 瘤株 的临床 二期 研究 。 产 生抑制作用 ,对野生型 B R A F几乎不产生作用。 ME K信号分子抑制剂 A Z D 6 2 4 4联合化疗在 动物模 型 中已经 显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展开全文在2011年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很短。
近年来,伴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兴起,转移性黑色素瘤几乎无药可用的局面被扭转。
同时,早中期黑色素瘤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
下文将针对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进展撷英介绍。
Part.1靶向治疗进展1. 与黑色素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一部分黑色素瘤被发现存在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BRAF 突变。
在国外,近5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BRAF突变,我国也有近1/4的患者携带该突变[1]。
与没有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该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与野生型相比,死亡风险会增加3倍[1]。
BRAF基因位于MAPK通路(即RAS/RAF/MEK/ERK通路)上,它是一条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BRAF基因在通路中,负责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能够调控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
最常见的BRAF突变为缬氨酸(V)突变为谷丙氨酸(E)(BRAF V600E),其次为缬氨酸(V)突变为赖氨酸(K)(BRAFV600K)。
除了最常见的BRAF突变,其他与黑色素瘤突变相关的突变包括NRAS(突变率为13.25%)、MEK1(6%)、KIT(2.6%)、CTNNB1(2%)、GNA11(2%)、GNAQ(1%)。
有意思的是,黑色素瘤的突变基本都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患者通常只可能发生1种突变[2]。
2. 目前可用的黑色素瘤靶向药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针对BRAF突变的BRAF抑制剂,显著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
但用药后却难免发生耐药。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添加MEK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有效率,还能阻止耐药的发生。
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包括:① 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商品名:Tafinlar)•维罗非尼(商品名:Zelboraf)•Encorafenib(商品名:Braftovi)② 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商品名:Mekinist)•考比替尼(商品名:Cotellic)•Binimetinib(商品名:Mektovi)这些药及组合方案的获批情况如下表所示。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组织标本的突变分析为黑色素瘤的重要信号通路的定位提供了重要信息。例如 BRAF 抑制剂 如 vemurafenib 或 dabrafenib 或 MEK 抑制剂 trametinib 或 cobimetinib 可用于 BRAFV600 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新兴分子诊断手段还包括市售的基因表达分析 Myriad myPathTM Melanoma,美国麦利亚德基因公司 ,其鉴别黑色素瘤和痣的敏感性为 90%,特异性为 91%。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独立研究确定这种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
CLND 完全淋巴结清扫 是一种扩大的外科手术,该过程涉及到切除全组淋巴结。该手术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包括感染、神经损伤和淋巴结水肿。据作者报道,2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淋巴结水肿,且在5~10%的患者会长期持续。 该研究被认为是结束常规推荐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行完全淋巴结清扫时代的开端。
今年ASCO会议中英国学者报告了一项1cm切缘和3cm切缘对于厚度>1 mm黑色素瘤患者的对照研究。随访时间历时8.8年,入组了1000例肿瘤厚度>1mm的早期患者,分别入组1cm扩切组 453例 和3 cm扩切组 447例 ,结果显示3cm扩切组在局部复发率、黑色素瘤特异死亡率均低于1cm扩切组。这项研究虽再次验证了宽切缘的重要性,但是否3cm要优于现有的标准处理模式中的2cm 需要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远处转移的局部治疗:
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不像局部黑色素瘤,通常不选择外科手术。然而,对于软组织或单个内脏器官的局限性转移,多学科治疗小组应讨论确定肿瘤特性 如肿瘤动力学 后的转移灶完整切除是否可行。然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远处转移灶手术是姑息性治疗,仅在罕见情况下是治愈性的。姑息性手术或放疗常见的适应证是脑转移瘤、小肠转移后出血或梗阻、有症状的病变 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或骨 。孤立转移 包括大脑 患者偶可获得术后长期控制。
临床肿瘤TNM分期标准大全(第八版)
胃癌TNM分期标准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第7版):原发肿瘤(T)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切除标本中未发现肿瘤Tis:原位癌:肿瘤位于上皮内,未侵犯粘膜固有层T1a:肿瘤侵犯粘膜固有层或粘膜肌层T1b:肿瘤侵犯粘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浆膜下层结缔组织,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T4a: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T4b: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N1:1-2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2:3-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7个及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3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b:16个(含)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存在远处转移分期:0期:TisN0M0IA期:T1N0M0IB期:T1N1M0、T2N0M0IIA期:T1N2M0、T2N1M0、T3N0M0IIB期:T1N3M0、T2N2M0、T3N1M0、T4aN0M0IIIA期:T2N3M0、T3N2M0、T4aN1M0IIIB期:T3N3M0、T4aN2M0、T4bN0M0、T4bN1M0IIIC期:T4aN3M0、T4bN2M0、T4b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结直肠癌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七版)原发肿瘤(T)T 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T4a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区域淋巴结(N)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c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M1a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M1b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解剖分期/预后组别:注:1 临床TNM分期(cTNM)是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所有资料都是原发瘤首诊时经体检、影像学检查和为明确诊断所施行的病理活检获得的。
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
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了免疫治疗的出现。
而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PD-1抑制剂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进行讨论,探究其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
一、PD-1抑制剂:国际间的共识与进展PD-1是免疫检查点受体的一种,受癌细胞分泌的PD-L1配体的作用,使T细胞失去活性,通常表现为免疫逃逸。
因此,通过抑制PD-1和PD-L1结合,可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活性,对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起到治疗作用。
目前,多个PD-1抑制剂已经获得国际认可和广泛使用,如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PD-1抑制剂在治疗黑色素瘤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二、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研究的疗效1. 单用PD-1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临床实验研究显示,单用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可以获得显著的生存期延长和肿瘤缩小。
其中,pembrolizumab治疗黑色素瘤的KEYNOTE-006研究,证实了该药物在治疗黑色素瘤中的疗效。
2. 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为了提高黑色素瘤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目前研究者也尝试将其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例如,PD-1抑制剂与BRAF抑制剂的联合治疗,通过同时刺激免疫系统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中的安全性尽管PD-1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临床实验研究发现,PD-1抑制剂可引起皮疹、疲劳、呕吐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如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应用PD-1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结论黑色素瘤PD-1临床实验的研究表明,PD-1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耐受性。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的潜力,并关注其安全性。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
R S 于接受4 的患者 ,但转氨 酶升高 F长 周
更 常 见 ,更 多 生 存 数 据 等 待 长 期 随 访 结
果 ( i u u J n h Z i h n , S L ,G o u ,C i h ~ o g
e j 0 9 ta . 0 )
存 在溃疡 , 1 3 例没有 溃疡 ,4 9 不 6 3 5例
( e se tv s n e ao a p r p c i e i m l n m X I ) , I I
[9 )将 进 展 期 黑 色 素 瘤 称 93 的 ”疾 病 , 时 间 已经 过 去 左这 两 个 多 世 纪 的摸 索 中 , 巴 嗪 几 乎 没 有 任 何 有 效 对 武 器 。 然 而 ,2 0 年 却 给 09 q 喜 与 希 望 ,转 瞬之 间 , 惊 卜 化 治 疗 的 时代 已悄 然 来 体 究 、辅 助 治 疗 和 晚 期 黑 色 都有 了 巨大 的突 破 。
中 霭 瘤
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
J K
朱
年R n a n e c J y . e e L e n i ( a v
砭 出黑 色 素 瘤 是 一 种 特 殊 提
到 14 年 S m e C o e 80 au l opr
亚洲人黑色素瘤基因变异 的初次阐述
今 年 在 美 国 巴 尔 的 摩 召 开 的 全 球 第 1 届 黑 色 素 瘤 临床 肿 瘤 年 会 上 3
来 自 北 京 肿 瘤 医 院 的 郭 军 教 授 报 告 了 5 1 中 国黑 色 素 瘤 患 者 的 K T R F O例 I 、B A  ̄ N A 基 因 在 肢 端 、粘 膜 、 慢 性 阳 光 损 伤 RS 性 和 非 慢 性 阳 光 损 伤 性 黑色 素 瘤 患 者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自从1804年ReneLaenneic(Jayv.2000)第一次提出黑色素瘤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肿瘤,到1840年SamuelCooper(Blochn.1993)将进展期黑色素瘤称为“不能治疗的”疾病,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摸索中,我们除了达卡巴嗪几乎没有任何有效对付这一顽症的武器。
然而,2009年却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与希望,转瞬之间,黑色素瘤的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基础研究、辅助治疗和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亚洲人黑色素瘤基因变异的初次阐述今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全球第13届黑色素瘤临床肿瘤年会上(perspectivesinmelanomaXⅢ),来自北京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报告了501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KIT、BRAF和NRAs基因在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和非慢性阳光损伤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基因变异情况(JanGuo,YanKong,LuSi,eta1.2009),这是首次来自亚洲患者的大规模基因变异的报道,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结论显示KIT和BRAF基因是中国黑色素瘤患者重要的癌基因,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肢端及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中,KIT和BRAF基因变异率(V600E突变占89%)明显提高,其中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KIT变异率分别为16%和1896,低于国外报道数据(36%和39%),提示选择针对KIT和BRAF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报告显示353例黑色素瘤组织标本中,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非慢性阳光损伤性和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KIT基因突变和(或)拷贝数增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20/128)、18%(17/97)、32%(8/25)、6%(4/69)和1296(4/34),其中41%KIT基因突变及47%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伴随CDll7表达上调。
此外,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BRAF和N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17%和7%、粘膜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BRAF和N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17%并914%、慢性阳光损伤性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BRAF和N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7%和6%、非慢性阳光损伤性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BRAF和N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44%和4%、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BRAF和N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7%和4%,其中89%BRAF基因突变是位于15外显子的V600E突变。
明确了辅助治疗获益的优势人群1.溃疡和辅助治疗原发病灶的溃疡是黑色素瘤的不良预后因素,有无溃疡的黑色素瘤患者在生物学活性及基因表达上都有所差异,荷兰的EggermontAM教授在2009年ASCO的会议上介绍了通过对EORTC18952及EORTC189ll两项临床试验中2644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分析,提示原发灶存在溃疡的患者对术后干扰素辅助更为敏感(Eggermont^M,SuciuS,TestoriA,etaj.2009)。
EORTCl8952共入组1388例IIb一Ⅲ期患者,分别接受IFNa一2b10MIUSCqd5d/wk,后分别接受10MIUSCl周3次12个月,或者5MIU24个月。
EORTCl8911共入组1256例Ⅲ期患者,分别接受长效的聚乙二醇IFNQ一2b(PGI)6弘g/kg,每周1次,共8周;3llg/kg,每周1次,共5年;或观察。
对两个试验中的患者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溃疡对于干扰素治疗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无转移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
长效干扰素与观察组相比,PFS、DFS、OS的风险比分别降低16%(SE=5%),13%(5%),8%(5%);在所有2644例患者中,849例存在溃疡,1336例没有溃疡,459例不明,分析表明,在有溃疡的患者中,上述效应显著高于无溃疡患者,分别为RFS:P=O.02,DFS:P<O.001,OS:P<O.01,并且在IIb_IIh期有溃疡的患者中最为明显,而在无溃疡的患者中,则未观察到风险比的降低。
在两个研究中可以观察出一致的治疗效应。
所以对上述两个临床研究的分析表明,原发灶存在溃疡的患者与无溃疡的患者相比,对干扰素治疗更为敏感。
目前正在进行的EORTCl8081研究对原发灶溃疡≥1咖的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及观察进行对照,这一结论将得到进一步验证。
2.中国人接受辅助治疗的初步经验2009年在中国厦门召开的CSCO年会上,北京肿瘤医院汇报了自2007年开始对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干扰素a-2b辅助治疗的初步研究结果(SiLu,GuoJun,ChiZhi—hong,'eta1.2008)。
94例患者接受1个月大剂量干扰素Q一2b的2年随访结果发现,低危和中危患者的RFS无明显下降趋势,而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在第2年明显下降;随后开展的一项针对高危和极高危黑色素瘤患者(IIc~IIIc期)接受高剂量干扰素a一2b辅助治疗1个月(A组:22×106Udl一5/wkx4)或1年(B组:22×106Udl一5/wkX4,9×106U1周3次44wk)的II期对照研究中,A组可评价患者23例;B组可评价患者17例。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2.6个月,A组和B组的中位RFS分别为6.5个月和ii.0个月(_P=0.06)。
分层分析显示,有溃疡的患者A组的RFS明显短于B组(RFS分别为4.6个月和儿.1个月,P=O.03)。
该研究的初期结果显示高危和极高危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1年高剂量干扰素的RFS长于接受4周的患者,但转氨酶升高更常见,更多生存数据等待长期随访结果(SiLu,GuoJun,ChiZhi-hong,etaJ.2009)。
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个体化2009年黑色素瘤治疗的亮点集中在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其中以针对BRAF基因V600E突变和KIT突变为靶点的临床研究最为引人关注。
FlahertyK介绍的PLX4032治疗-V600EBraf突变为靶点的I期临床研究(F1ahertyK,PuzanovI,SosmanJ,eta1.2009)及CarvaialIiD介绍的伊马替尼治疗存在体细胞KIT突变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最为引人关注(CarvajalRD,ChapmanPB,WolchokJD,eta1.2009)。
1.针对BRAF基因V600E突变V600EBraf突变是黑色素瘤最常见的基因突变,而PLX4032是口服的激酶抑制剂,选择性抑制V600EBraf突变,在临床前研究中效果良好。
FlahertyK在2009年ASCO会上报道了PLX4032剂量递增I期研究来确定PLX4032的最大耐受剂量等。
研究共入组54例患者,其中转移性黑色素瘤49例,26例患者接受了100mgbid到1600mgbid的治疗,另#b28例接受了160mgbid到1120mgbid剂量的治疗。
在剂量大于240mgbid且V600EBraf突变阳性的7例患者中,5例出现肿瘤缩小,最大达到83%(其中2例部分缓解(PR),l例疗效已确认);另外4例V600E突变情况不详的患者中2例肿瘤缩小;另外2例野生型V600E的患者疾病进展。
所有有效的7例患者目前仍处于无进展生存状态,时间从4个月到14个月不等。
研究证明,PLX4320目前的最大耐受剂量是720mgbid,它在V600EBraf突变的患者中显示了显著的抗肿瘤疗效,V600EBraf是一个有效的抗肿瘤靶点。
2.针对KIT突变近期发现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发生KIT基因突变比例较高,伊马替尼是针对KIT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对存在KIT突变或者FISH检测存在4q12扩增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理论上有效。
目前全球有3个针对KIT基因变异的II期临床试验,今年报告了其中的2个试验的初步结果。
CarvaialRD在2009年ASCO会议上汇报了美国的多中心结果,研究筛查了21例患者,阳性患者17例(21%),其中肢端阳性率为23%(5/22),粘膜为27%(12/45),慢性日晒损伤为O%(0/13)。
15%的患者只有KIT突变,5%的患者只有扩增,2%的患者两者均有。
目前共有7例患者接受格列卫400mgbid治疗,5例可评价,其中3例PR(分别是18周,外显子13突变;21周,外显子11突变;18周,外显子11突变及扩增),2例疾病稳定(SD)(分别为12周,外显子11突变;11周,基因扩增)。
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对于存在KIT突变或者基因扩增的患者疗效更好,所以可以通过突变的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
郭军教授在2009年全球第l3届黑色素瘤临床肿瘤年会上汇报了中国的单中心结果(注册号:NCT00881049),已入组25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连续口服伊马替尼400mg/d,直到病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病情进展的患者可增量至600mg/d或800ms/d,可评价疗效的患者20例,5例(25%)PR,9例(45%)SD,疾病控制率(DCR)70%。
4例疾病进展柏I中国处方药20]ODl№舛(PD)患者增量至600mg/d后仍出现进展且出现III度副反应水钠潴留,无法继续增量至800mg/日,且继续PD。
该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中国晚期黑色素瘤KIT变异患者对于伊马替尼400mg/d治疗有较高的反应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由于亚洲人群/(IT变异率远高于高加索人,伊马替尼有可能成为亚洲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针对特定靶点的首个靶向药物(LuSi,JunGuo,GeorgeXu,eta1.2009)。
3.靶向药物的联合对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国外也进行了多项研究,KimKB(PeytonJD,SpigelDR,BurrisHA,eta1.2009)等观察了2l例患者接受多吉美联合替西罗莫司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其中9例SD,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血小板降低、手足皮肤反应等。
PeytonJD(KimKB,DaviesMA,PapadopoulosNE,eta1.2009)报道了贝伐单抗联合依维莫司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28例可评价患者中,l例PR,19例SD,DCR达至U72%,目前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3.5个月,毒性反应可耐受。
2009年ASc0年会报道了中国患者联合贝伐单抗多吉美和替莫唑胺治疗,共入组儿例患者,1例CR,2例PR,6例SD,毒性反应可耐受(SiLu,GuoJun,ChiZhi—hong,etaj.2009)。
推动中国熏色素瘤规范化治疗中国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为中国黑色素瘤的规范化治疗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年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黑色素瘤专家诊治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