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 2008年第2期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贺晋秀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提 要]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他们的公德水平与他们具有的知识水平极不相称。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 公德 失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8]2—0086—03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

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也就越显得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
大学生公共道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部分大学生目无尊长、唯我独尊,注重自我而非公德,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

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

(一)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责任不强
大学生以公共的集体宿舍为生活单位,有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其他舍友的感受,缺乏起码的公共道德素养。

例如,他们无视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度,随意上网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他人正常休息;要么在宿舍中大声喧哗、酗酒、猜拳、挫麻将、打扑克甚至赌博;有的同学公开吸烟,严重污染宿舍的空气;有的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宿舍舍友之间缺少主动问候与关爱,人情冷漠;缺乏构建温馨和谐公共生活环境的意识,对公共宿舍的责任心不强。

(二)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心的缺乏
在许多大学的宿舍、教室、花园、体育馆等,经常可以目睹大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废纸屑、果皮等废弃物的现象。

在公共厕所的墙上都有醒目的“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之类的提示,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无视这些起码的公德要求。

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教室、公共厕所的墙上、门上乱写乱画或留下脚印、球印,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

最突出的问题是公共教室的脏、乱、差的程度难以让人将它和佼佼学子的学堂联系在一起。

(三)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
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

没有秩序,任何校园的公共生活均无法实现。

有部分学生对规则的遵守程度比较弱,即使有公共规则很多人也是想极力摆脱这些规则。

例如,高校食堂学生就餐时不排队,或加塞现象严重;就餐中大声喧哗甚至发生吵架甚至打架等暴力事件;也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现象;课堂中有的学生无视课堂秩序,随意接打手机,严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

即使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德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

例如,不少大学生在公共汽车上无视老弱病残幼;在大街上随意行走、闯红灯等违反社会公共规则的现象频频发生。

(四)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毫不珍惜,缺乏应有的公德素养

6
8

有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公共设施毫不爱惜,不屑一顾、任其破坏。

例如,在课桌上乱涂乱刻;门窗玻璃和桌椅经常被损坏;宿舍、厕所、食堂的长流水不断;长明灯、群灯照孤人现象屡见不鲜;图书资料丢失或被开天窗,损坏严重;图书馆或自修室占座现象严重;食堂的饭菜浪费惊人,简直令人瞠目。

这与我国当前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价值取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缺乏相应的高水准公德素养,这是一个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

这里不仅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的缺失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弱点之一就是“公私德不分,或者说是重私德轻公德。

”其表现是过分地诉求于个人,而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下工夫不多。

古代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这种道德思维的表现。

它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而不承认,或根本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

[1]梁启超先生就在一百年前批判中国人只讲私德,不讲公德,他在《论公德》中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但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2]迄今,这种状态仍无多大改变。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结构”,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古人所说的“五伦”没有“一伦”是属于公德的。

传统中国社会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生活,只有家族生活。

传统中国人事实上并未进入真正的公共生活领域,对公共生活规则极为陌生。

(二)现行教育制度中“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均出现了严重背离“全面育人”方向而只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考试方式中学生个体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缺失。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对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冲击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的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

在整个社会务实风气的感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趋于实在,逐渐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

有人说“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

”因此,教育的结果是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的“软肋”。

许多大学生在务实意识增强的同时,又往往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这自然使公德意识模糊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公德素养的对策思考
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
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一)优化公德环境,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公德建设的氛围
首先,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公德素养的培养有赖于社会公德环境的优化。

我们要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从而形成高校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大学生和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所以,要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就得从根本上优化社会公德环境,深入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创造大学生公德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要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规划学校的公德教育;要积极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本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成为校园温暖化的主旋律。

同时加强校园公德环境的建设。

大力加强公德宣传力度,倡导大学生健康、文明和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讲求公共卫生;爱护一桌一椅、爱护一草一木;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

还要着重抓好教室、宿舍、食堂三个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人格的培养,注重知行矛盾的转化
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力,实效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忽视道德人格的建构是其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侧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学生在教育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抑制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被动接受道德教育,因而效果不明显。

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灌输,忽视受教育者内在的接受性即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吸收与转化。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大多站在社会要求的立场上,作为社会要求“代言人”出现,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发挥,而对受教育者个体的本体价值缺乏应有的关注,使其流于理想化、政治化、超越化。

一直以来,以牺牲受教育者个人发展需求去适应“大一统”的规训式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内心认同和真实转化,漠视了他们个性发展的具体反映和现实需求,也弱化了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质意义建构的内在热情和主动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原本是一个知、情、信、意、行辩

7
8

证统一的过程。

但在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人为割裂”现象,只强调“知道德规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与转化,尤其是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转化。

“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材料”“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被动接受道德概念原理的过程”。

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了个体知、情、信、意、行完整性的割裂,使个体成为了有些学者所说的“被割裂的人”。

另一方面,这种将道德培养过程简单化、知识化、将表面知识等同于内在道德情操的培养,其后果是学生“虽知而不行”的凸显矛盾,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低下。

所以,道德教育应该注重道德主体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以规范教育为中心。

当前,大学生在公德乃至其他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践行。

道德主体的确立将有助于大学生在公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转化。

(三)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1、当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而言,简单的评价已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

首先,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重视不够。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在以往的评价中,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因此,评价机制必须与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再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在以往的评价机制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

而作为评价对象的主体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成为现实,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学生本人、教师以及主管部门、社团组织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提高自身的素质。

最后,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以往的评价注重的是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只看教育的结果较少过问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单纯性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则使人们更加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即使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2、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推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动力,也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主要动力。

当前,对大学生素质奖惩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对学生奖惩的主要标准是依赖分数,造成了不少学生“只注重高分数、而不注重公德修养”的现象。

其次,有的奖惩机制着眼于眼前利益,凸现功利性,导致学生热衷于能够加分的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或从事与入党、评优有关的活动,而非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应该构建一个以道德行为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价制度,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围内,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于对道德践行尤其在公德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对于在道德践行方面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讲道德、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从而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

其次,要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将其道德践行情况作为今后职业道德评定和商业信用评定的依据,提高其不道德行为的社会信誉成本。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所以,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有着重大意义。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1
②丁业震1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1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仓道来1思想政治教育学[M]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周长春1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
[4]精神文明导刊[J]12007,(3)1
[5]陈红娟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12007,11
[6]杨立江1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J]1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1)1
(责任编辑:方洲)

8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