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影像诊断
[医学]颌下腺影像诊断
![[医学]颌下腺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7a7411815022aaea988f0f24.png)
将颌下腺导管腺体外段分为前牙区、 前磨牙区、磨牙区和磨牙后区四个 部分,结石多发生于后段,近腺门 处最多。
导管在腺体内段长3~4cm,在腺体内呈干线型分布中间为一主导管,沿途 分出较细的一级分支导管,终末分出2~3个一级分支导管,一级导管进一步 分支,分出二级、三级导管。
导管铸型为导管扩张状态,导管扩张时,腺门处扩张最明显,呈壶腹状, 纵径大于横径。
颌下腺影像诊断
• 导致涎石形成的具体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 • 有研究认为涎石的形成可能主要是与唾液的成分和流速的改变,导管形态结
构的改变,涎腺感染,导管内异物,全身代谢因素以及患者生活环境等因素 有关。
• 唾液成分的改变和导管解剖因素改变在涎石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颌下腺导管系统
颌下腺导管由后外下走向前内上,在下颌舌骨肌后缘突然转向。 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导管口至腺门处为腺体外段,走行于下颌舌骨肌上方。
X线导管造影、MRS(磁共振涎管造影)、涎腺内镜
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感染引起急、慢性涎腺炎,表现为:
沿下颌下腺导管走行方向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高密度影,同时伴有同侧颌下 腺腺体增大,密度欠均,轮廓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因水肿渗出呈模糊密度增高影。
IgG4相关性疾病
• IgG4 相关疾病是一类新近被认识的与IgG4 淋巴浆细胞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 性疾病,以病变组织弥漫性肿大、密集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富含IgG4+浆细 胞)、席纹状纤维化为特征,常伴有血清IgG4 浓度升高。激素治疗具有良好 疗效。
• 目前发现IgG4 相关疾病几乎可累及所有系统,如胰腺、唾液腺、胆道系统、 眶周组织、肾、肺、淋巴结、脑脊髓膜、主动脉、乳房、前列腺、甲状腺、 心包膜和皮肤等。
相关疾病谱
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344be43c1ec5da50e270f5.png)
口腔颌面影像学出科考试试题1-1.显示双侧下颌升支后前位影像最好的是A.下颌骨尖牙位片B.下颌骨升支侧位片C.下颌骨后前位片D.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E.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1-2.下颌下腺造影侧位片影像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主导管长5~7cm,管径2~4mm,由前上向后下行走B.主导管呈直线形、弧形C.主导管走行到下颌角前呈直角向下弯曲D.下颌下腺分支导管较多,且较短而粗E.下颌下腺腺体外形似梨形1-3.用于观察双侧髁状突内外径向病变的X线片是A.下颌骨尖牙位片B.下颌骨升支侧位片C.下颌骨后前位片D.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E.下颌骨升支切线位1-4.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临床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比例约为90%以上B.多为血源性C.疼痛不明显D.常形成广泛的骨质破坏E.常在发病5周后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1-5.颌骨骨髓炎病程两周后,才能逐渐在X线片上显示出骨质病理变化,此时骨内钙盐丧失已达A.10%以上B.20%以上C.50%以上D.30%以上E.40%以上1-6.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急性期的X线片表现是A.骨小梁有斑点状吸收B.有骨膜反应C.有死骨形成D.破坏区周围有骨质增生E.颌骨未见明显改变1-7.下列颌骨骨髓炎中易形成大块死骨的是A.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急性期B.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慢性期C.化脓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急性期D.化脓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慢性期E.新生儿颌骨骨髓炎1-8.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X线平片表现哪项是正确的A.早期骨小梁脱钙致骨小梁影像不清B.病变边界不清C.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无死骨形成D.晚期,炎症周围界线渐清楚,但无死骨形成E.最后死骨完全分离移位,病灶周围骨小梁变粗1-9.确诊脓肿形成的最可靠依据是A.血培养B.穿刺C.触诊D.测体温E.透视1-10.下颌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X线片位选择为A.下颌前部合片B.下颌横断合片C.下颌骨侧位片D.颌翼片E.华特位片1-11.骨折后1~2周时为A.血肿形成期B.血肿机化期C.骨痂形成期D.骨痂改建期E.颌骨临床愈合期1-12.颌骨骨折的重要治愈标准A.骨性愈合B.纤维性愈合C.骨折线上的牙齿不松动D.恢复原有咬合关系E.无感染发生1-13.造成骨折延期愈合或愈合不良的原因是A.未能及时复位固定B.复位不准确,固定不牢靠C.过早拆除固定装置D.清创不充分,预防感染措施不得力E.以上均是原因1-14.下颌骨体部骨折固定的时间应为A.2个月B.3周C.4周D.3个月E.半年1-15.上颌骨骨折复位后固定时间约为A.1周B.2周C.3周D.4周E.5周1-16.常含有角化物的囊肿可能是A.鳃裂囊肿B.甲状舌管囊肿C.滤泡囊肿D.皮样和表皮样囊肿E.粘液囊肿1-17.肯定不会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的是A.始基囊肿B.根尖周囊肿C.含牙囊肿D.角化囊肿E.以上均不会1-18.以下哪种囊肿最易复发A.根端囊肿B.面裂囊肿C.含牙囊肿D.角化囊肿E.皮样囊肿1-19.以下关于造釉细胞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以下颌骨体及下颌角部为常见B.可使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C.多呈多房性,并有一定程度的局部浸润性D.不会造成下唇及颊部麻木E.可造成下颌骨病理性骨折1-20.成釉细胞瘤的主要X线表现为A.骨质破坏呈蜂房状透射阴影B.有骨膜反应C.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型切迹D.有虫蚀样破坏E.在囊内的牙根尖无吸收现象2-1.在关节上腔照影许勒位闭口片上显示关节上腔呈“S”形,前部造影剂明显聚集,后部明显变薄,甚至完全消失。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7c19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3.png)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模拟考题(含答案)单选题(50分)1.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anatomy is not usually apparent radiographically?A) enamel B) dentin C) cementum D) pulp cavity2.Periodontal ligament space appears as a radiolucent space between the tooth root and theA) alveolar crest B) lamina dura C) cancellous bone D) trabecular bone3.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may appear on a periapical radiograph of the upper third molar area?A) external oblique ridge B) mylohyoid ridge C) coronoid process D) condyle4.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anatomy should not appear on the periapical radiograph of the lower central incisor?A) genial tubercles B) mental foramen C) nutrient canals D) inferior border of the mandible5.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ojections images the crowns of both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teeth on the same film and is helpful in diagnosing interproximal dental caries?A) panoramic B) periapical C) bitewing D) occlusal6.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is a film holder a necessity?A) occlusal B) paralleling C) bisection of the angle D) lateral oblique mandible7.龋病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龋病按照进展情况分为___A)急性龋,慢性龋,静止龋B)咬合面龋、平滑面龋C) 根面龋、线性釉质龋D) 窝沟龋、邻面龋8. _______ 龋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A) 浅龋B) 中龋C) 深龋D) 邻面龋9.继发龋是指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填充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 ___ 的不规则的窄缝,边缘常不光滑。
颌下炎鉴别诊断
![颌下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37cc8350066f5335a8121bb.png)
急性颌下腺炎的鉴别诊断:
1.慢性颌下腺炎,表现为颌下区肿块,有反复肿大的病史,包块直径一般不超过2cm,颌下腺导管口正常,无进食后肿大及涎绞痛症状,X线造影摄片检查为正常颌下腺影像。
2.颌下腺肿瘤,常表现为持续性增大,一般无炎症表现,抗炎治疗无效,恶性肿瘤常累及舌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颌下腺造影可见占位性病变。
3.急性牙源性颌下蜂窝织炎,与急性颌下腺炎一样表现为急性炎症,但无慢性颌下腺炎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口腔有明显的牙源性病灶。
影像诊断学课件 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学课件 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6ed86e1101f69e3142329445.png)
角化囊肿CT表现 第五节
★ 角化囊肿(始基囊肿) ★ 好发于下颌磨牙区 ★ 多房型 占15.6%~30%(11.2%),边缘小囊肿,不完
整骨性和纤维性分隔 ★ 单房型—分叶状,长轴生长特性 ★ 骨质缺损常见,可有硬化缘 ★ (依囊内容物性质:角化物或油脂样物)可呈略低甚至
等密度,且常不均匀 ★ 牙根吸收多为斜面状
X线:颌骨内囊状透亮区,轮廓清楚,边缘光滑锐利, 周围环绕致密白线。含牙囊肿囊内见牙齿。
非角化囊肿CT表现
(根端囊肿、含牙囊肿)
★ 好发于上颌前牙区 ★ 均为单房型 ★ 类圆形、边缘光滑 ★ 邻近骨皮质变薄,周围常有连续的细硬化缘 ★ 均一低密度 ★ 牙根吸收不明显 ★ 根尖囊肿有肉芽组织形成时,可见软组织密度
第五节
非角化囊肿MRI表现
第五节
平扫 纯囊性(根尖囊肿可呈囊实混合性) 均一T低1、T2高信号 均一薄壁,光滑(根尖囊肿可呈均 一薄壁或不规则厚壁)
增强 : 无或轻度强化(感染囊壁及肉芽组织团块明显强化)
根尖囊肿(图)
根尖囊肿伴感染(图)
根尖囊肿伴感染(图)
含牙囊肿(图)
含牙囊肿含2牙(图)
★
第五节
三、观察、分析和诊断
第五节
★ X线照片明确检查目的,投照体位及技术条件
★ CT观察牙齿、牙槽骨及其周围组织、腮腺的形态、大小、 密度,分析病变的部位、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I显示解剖结构清晰,可很好地观察颌面部病变的大小、 形态、部位、范围
四、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X线: ◆ 用于牙齿及牙周病变、颌骨和颞颌关节病变的观察 ◆ 腮腺造影检查:显示腮腺导管及腺泡的情况 CT:涎腺病变的诊断 MRI: 是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物时的首选检查方法 ◆ 可对颞颌关节病变提供可靠的信息
颌面、颈部经典CT影像病例
![颌面、颈部经典CT影像病例](https://img.taocdn.com/s3/m/c3bf771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d.png)
颌面、颈部经典CT影像病例案例一:腮腺腺淋巴瘤(乳头状淋巴性囊腺瘤)男性,74岁。
主诉:发现左耳下肿物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多前无意中发现左耳下小肿物,约“鸽卵”大小,无疼痛,局部无红肿,无发热,肿物缓慢增大,现达“鸡蛋”大小。
专科检查:左耳下腮腺咬肌区明显隆起,扪及约5*5*2.5cm大小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可,无压痛。
手术名称:左腮腺肿物切除术。
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腮腺咬肌筋膜内,部分位于腮腺后极腮腺深叶。
约5*5*3cm大小,囊性,部分壁较厚,与周围无明显粘连。
病理诊断:(左腮腺)肿物:为腺淋巴瘤(乳头状淋巴性囊腺瘤)。
案例二:甲状腺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男性,61岁。
主诉:颈前肿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初时肿物不大,随后肿物逐渐增大至鸽蛋大小,尤以左侧为甚,伴异物阻塞感。
专科检查:颈软,气管右偏,左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硬,可触及多个结节,轻压痛,边界尚清楚,结节随吞咽上下活动。
手术名称:左侧甲状腺全切除左颈淋巴结清扫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中所见:左侧甲状腺明显增大,约10*4*4cm,包膜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表面凹凸不平,扪及多个肿块,质硬。
锁骨上窝见两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mm。
病理诊断:1、(左甲状腺)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侵及邻近横纹肌组织。
2、(右)甲状腺:见甲状腺组织,未见肿瘤性病变。
3、(食道壁组织)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案例三:海绵状血管瘤(面颊部)女性,30岁。
主诉:左面部肿物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多前出现左面部肿物,约黄豆大小,触之可移动,稍疼痛。
肿物逐渐增大现达鸽蛋大小,晨起自觉肿物较小。
专科检查:左面部隆起,咬肌前缘扪及一大小约2*2.5cm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边界清,移动度可,压痛。
手术名称:左面部肿物切除术。
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面颊部咬肌前缘,皮肤与粘膜之间,约3*2cm,质软,边界欠清。
病理诊断:符合海绵状血管瘤。
头颈部影像诊断----口腔颌面、喉部、颈部
![头颈部影像诊断----口腔颌面、喉部、颈部](https://img.taocdn.com/s3/m/8f9800d9960590c69fc3761f.png)
26
牙龈癌
• CT:示病变区牙龈肿胀,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早期邻近颌骨牙槽突产生边界不清的骨质吸收。
• 进一步发展,局部出现扇形骨质破坏区,口宽底 窄,肿瘤分化较好者边缘整齐,分化程度较差者 边缘不整齐呈蚕蚀状。
• CT扫描还可发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 MRI显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侵犯牙槽骨,低信号的皮质骨破坏,牙槽骨内见
经淋巴结呈中等信号,动静脉呈流空信号,各间
隙脂肪结缔组织呈高信号。
64
环状软骨平面
甲状腺 上极 环状软骨
颈内静脉
甲状软骨 下角 颈总动脉 椎动脉
65
舌骨平面
颌下腺 颈总动脉 淋巴结
舌骨 梨状窝 颈内静脉
66
颈动脉鞘区解剖
颈外动脉 颈内静脉
颈内动脉
67
颈部基本病变
1.颈部淋巴结肿大: 正常淋巴结小于5MM,
• Warthin瘤可呈分叶和多发小囊样表现,肿瘤与 腺体之间无低密度带存在(来源于腮腺旁组织者与 腺体之间有一低密度带),肿瘤较大时可见咽侧壁 向中线移位,咽旁间隙的脂肪透亮带闭塞或向中 线移位。
38
混合瘤
39
腮腺混合瘤CT
40
41
42
腮腺良性肿瘤
• MRI:混合瘤较小时信号较均匀,T1WI为等信 号,T2WI为略高信号或高信号,周边常见低 信号薄壁包膜。发生坏死、囊变时T1WI及 T2WI信号不均匀,T2WI高信号瘤体内一些低 信号常认为是瘤体内纤维间隔和条索,极低信 号为钙化,此征象常提示为混合瘤。
5-8MM提示可疑增大,大于8MM则认为增大。 常见于炎症、TB、转移瘤、淋巴瘤。 CT上表现为等密度结节肿块,位于颈各间隙内,增 强后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 2.软组织肿块:见于各种肿瘤、炎症。 3.正常结构移位:见于各种占位性病变。 4.气管血管狭窄闭塞:见于外伤、肿瘤、气管软骨坏死。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c144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0.png)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题目: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口腔X线检查的放射生物学和防护第三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第1节口腔颌面专用X机授课年级及专业:2000级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2.画图/X线和CT教学片3.VCD影碟教学重点:口腔颌面正常影像表现曲面体层X线机X线头影测量机口腔体腔X线机教学难点:口腔X线检查的防护1 减少照射时间2 屏蔽防护3 减少无效X线射线量4 距离防护时间:2002-11-21 ,2学时(100分钟)教材及参考教材:1.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及教学大纲2.五官CT和MRI诊断学第一章概述一学科内容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内容:1 口腔颌面放射生物学;2 口腔放射防护;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4 牙及牙周组织病变;5 颌面骨炎症;6 颌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7 外伤;8 涎腺疾病;9 颞下颌关节疾病;10 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11 CT在口腔颌面部诊断中的应用。
二发展简史(一)1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周之后用于拍摄牙科X片。
2 近30年,口腔放射学才得以发展。
3 1968年第一界国际牙颌面放射学学术会议召开。
4 1987年我国召开第一界全国口腔放射学学术会议。
5 口腔放射学现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年轻学科。
6 现已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7 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始得以发展。
(二)历史人物1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
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机。
3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
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三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1 面对如此复杂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不同检查技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切实和具体的帮助。
颌下腺影像诊断
![颌下腺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10e3d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b.png)
Castleman 病、韦格纳肉芽肿、淋巴瘤和癌症相鉴别。
IgG4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Küttner 瘤)
• 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试用性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 ①颌下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持续肿大超过3 个月;
鉴别
• 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单侧较多,腺体导管狭窄或堵塞或扩张) • 流行性腮腺炎累及颌下腺(发病年龄轻,一般有发热、头痛等前
驱症状) • 木村病(单侧多见,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肿大淋巴结) • 淋巴瘤 • 腺瘤(多形性腺瘤) • 腺癌
• IgG4+MD曾经被认为是舍格伦综合征(SS)的一个亚型,然而MD 有其独特 的表现, 包括唾液腺和泪腺持续性肿大,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敏感有效, 腺体功能恢复较好等。
• 几乎所有的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都发生于颌下腺,偶有累及腮腺和唇腺,故 该病又称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
IgG4+MD、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表现 类似
• 血清学表现:血清IgG4浓度升高,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抗 SSA/SSB 抗体基本均为阴性,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以阴性 为主。
IgG4+MD
• 当今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具体如下: • ①泪腺、腮腺和颌下腺中至少两对腺体持续对称性肿大超过3 个月; • ②血清IgG4 水平升高(>1.35 g/L); • ③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IgG4+浆细胞/IgG+浆细
X线导管造影、MRS(磁共振涎管造影)、涎腺内镜
颌下腺解剖及相关疾病超声表现
![颌下腺解剖及相关疾病超声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d5ed13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5.png)
颌下腺解剖及相关疾病超声表现颌下腺是人体的三大唾液腺之一,通过颌下腺分泌的唾液能占到60%-65%之间,颌下腺对于人体的正常吞咽与消化等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关于颌下腺你又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颌下腺解剖1.颌下腺。
颌下腺又称下颌下腺,整体呈扁椭圆形,重量大概在10-20克之间,主要功能是分泌浆液。
颌下腺是下颌下三角内的唾液腺,颌下腺的前下方与后下方分别为二腹肌的前腹与后腹,上缘是下颌骨的下缘。
以下颌骨舌肌为界限,颌下腺分为浅部与深部,其中浅部较大,而深部较小,两部在下颌舌骨肌后缘进行连接。
颌下腺的浅部呈卵圆形形状,在上下颌骨舌肌的下部,最靠近腮腺的部分,后部可到达上下颌角,浅部的前段最接近二腹肌的前腹。
颌下腺深部也被称为延长区,利用上下颌舌骨肌肉和舌骨舌肌之间的空隙,与舌下腺相通。
2.颌下腺导管。
正常人的颌下腺导管大约有5cm长,直径大概在2-4mm之间,相较于腮腺导管来说,颌下腺导管的管壁更薄。
颌下腺导管起端在浅部的深面,在舌下肉阜处开口。
颌下腺导管的行进过程较长,并且其位置是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进行的,唾液的运行速度较为缓慢,加之开口处较大,很容易进入牙垢等异物,导致钙盐沉积,形成结石。
3.颌下淋巴结。
正常人有大约3-6个颌下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的位置并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颌下淋巴结处于颌下腺鞘内或下颌骨与腺体之间的地方,分布在腺体表面,但也有些淋巴结位于颌下腺内部。
颌下腺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正常的颌下腺在超声中呈现出类圆形或三角形形状,大小大约有2.0×3.4厘米,厚度大概在1.5厘米,声像图回声呈较为细小的点状,回声较为均匀,回声强度接近腮腺回声强度。
但当颌下腺出现疾病时,超声检查结果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1.颌下腺炎。
颌下腺炎的主要起因是涎石等异物或是损伤,阻塞伤害了颌下腺导管,从而产生炎症,导致腺体出现逆行性感染。
当出现颌下腺炎时,患者在进食时会感觉颌下腺酸胀,颌下腺表现出肿大、压痛,部分患者因反复发作,还会出现腺体纤维化,导致颌下腺出现硬结性肿块。
颌下腺肿瘤影像ppt课件
![颌下腺肿瘤影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21c3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2.png)
鉴别诊断
②与其他颌下腺良性肿瘤鉴别:颌下腺内发生的良性肿瘤 除多形性腺瘤外,还有脂肪瘤、腺淋巴瘤、嗜酸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小管腺瘤等,除颌下腺脂肪瘤为脂肪密度 较具特征性外,良性肿瘤的共同特点均为形态规整,密度 均匀,边界较清,周边结构无受侵表现,增强时病变轻中 度强化。
10
鉴别诊断
③与颌下腺恶性肿瘤的鉴别:颌下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 癌多见,其他还有腺泡细胞癌、导管细胞癌、鳞癌及转移 瘤等恶性肿瘤的特点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对周边结 构如颌下腺周边深筋膜侵犯等。增强扫描时恶性肿瘤呈明 显不均匀强化,周边强化明显,甚至高于周边正常腺体的 强化。局灶性明显异常强化对一些边界较清恶性肿瘤与多 形性腺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双期扫描对于多形 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多形性腺瘤具有 渐进性强化的特征,而恶性肿瘤则无渐进性强化。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1
涎腺肿瘤占全身肿瘤不足3%,颌下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 的 10%~12%,较少见,其中良性肿瘤约占50%~ 60%。多形性腺瘤是颌下腺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
颌下腺是人体内第二大涎腺,位于颌下三角后份,分为浅 叶和深叶。浅叶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面;深叶绕过 下颌舌骨肌后缘,居于舌骨舌肌的表面。
②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变:表现为平扫仅显示患侧腺体的 体积增大或正常而无密度的差别或病变相对于周边腺体呈 稍高密度改变,而增强时由于病变强化较周边正常腺体低, 因而病变增强时显示明显,此种表现提示增强检查对多形 性腺瘤诊断的重要性;
③病灶内囊变:表现为病变区出现类圆形低密度区,增强
时无明显强化表现;
11
2
临床特点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好发于30~50岁患者,女性稍多。 肿瘤具有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的特点,常为单发,病程长者 可发生恶变。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多表现为颌下 无痛性肿块,临床触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包块,病变质 韧或硬,有活动。
头颈部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
![头颈部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3c32f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c.png)
★ 颌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下颌磨牙区多见,多为分化较高的鳞 癌
★ 多见于40岁~60岁,男性多于女性 ★ 可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 下颌牙龈癌多转移至患侧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 上颌牙龈癌多转至患侧颌下及颈淋巴结
★ CT:牙龈肿胀,软组织肿块,邻近骨质吸收、破坏,局部淋 巴结转移
★ MRI:
◆ 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病变若侵犯牙槽骨,T2WI低信号的皮质骨被高信号的肿瘤组织所4替7 代
27
角化囊肿MRI表现 第五节
★ 平扫
◆ 常为纯囊性病变 ◆ 软组织团块影,似囊实混合性—上皮团块 ◆ 信号复杂且不均一 ◆ 均一薄壁,光滑,(继发感染)不规则厚壁
★ 增强
◆ (除非继发感染)囊壁无或轻度强化 ◆ 软组织团块无强化,可与肿瘤实体鉴别
28
多房角化囊肿(图)
多房角化囊肿(图)
角化囊肿(图)
16
病变的组织、病理特点(2) 第五节
◆ 含牙囊肿
▲ 包绕牙冠,附着于一个未萌出牙牙颈 ▲ 造釉器星网层出现液化 ▲ 一个牙胚(一个牙)、多个牙胚(多个牙) ▲ 2~3层非角化上皮细胞衬里及薄层结缔组织 ▲ 早期为牙胚内冠周间隙增宽(>2.5mm)
17
病变的组织、病理特点(3) 第五节
★ 牙源性角化囊肿
头颈部
1
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
2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 第五节
★ 平片
◆ 口内片:牙片、咬合片、咬翼片 ◆ 口外片:上、下颌骨正、侧、斜
★ 全景
◆ 口腔体腔摄影 ◆ 曲面体层摄影
★ 造影检查
◆ 涎腺造影
3
正常腮腺造影(图)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2) 第五节
【读书笔记】颌下腺常见两种病变CT表现
![【读书笔记】颌下腺常见两种病变CT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1591e3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6.png)
【读书笔记】颌下腺常见两种病变CT表现一、颌下腺结石1.临床概述由于涎腺滞留、细菌感染和异物的存在,导管或腺体内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并增大形成结石。
本病有与进食相关的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可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病史。
2.CT表现颌下腺导管走行区可见致密的高密度结节,近端导管扩张,颌下腺可以由于炎症肿胀,也可因反复慢性炎症而萎缩。
二、颌下腺恶性肿瘤1.临床概述颌下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低,但种类繁多,平均发病年龄大于良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其中颌下腺腺样囊性癌发病率最高,50%可发生转移;临床表现:颌下腺肿大,肿块质硬。
2.CT表现CT影像可见等密度肿物,密度可不均匀,少见钙化;肿物常因与正常颌下腺分界不清,缺少密度差别而显示不清;病灶可仅表现为颌下腺肿大。
CT增强扫描有利于确定肿物范围,显示肿物对邻近结构的侵袭,肿物多不均匀强化;可伴有邻近淋巴结转移。
3.鉴别诊断①颌下腺良性肿瘤: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无淋巴结转移,但与低度恶性肿瘤不易区分。
②颌下腺炎症:颌下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可伴有结石,结合反复发作的炎性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鉴别。
4.注意颌下腺作为第二大涎腺,与腮腺相似,其疾病种类繁多,可以发生多种良、恶性肿瘤。
很多颌下腺恶性肿瘤体积小,CT表现边界清楚,中等强化肿块,非常容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所读书籍:《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来源:新乡医学影像。
颌下腺涎腺结石的影像学诊断
![颌下腺涎腺结石的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9df96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9.png)
颌下腺涎腺结石的影像学诊断距实践技能考试还有24天,综合笔试还有 94天涎石症是由于腺体分泌唾液钙化异常所导致的在腺体或导管系统中发生异常钙化团块,导致唾液分泌障碍,继发引起腺体感染等一系列病变。
艾诗香氛沐浴体验,立即申领广告颌面部有三大对唾液腺中好发于下颌下腺,其次是腮腺,最后是舌下腺; 80%以上发生于下颌下腺导管内[1]。
本文通过采用影像学的方法,诊断下颌下腺结石的部位、大小,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2 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的30例下颌下腺涎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资料如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2~65 岁,平均40.11岁。
发病年龄段20-29岁,3例;30~39 岁,11 例;40~49岁12例,占23.1%;50-65岁,4例;病程1月~5年不等;单侧发病29例,双侧发病1例;左侧16例,右侧14例。
展开剩余81%1.2 判断结石部位首先,通过患者主诉判断发病部位;通过临床检查(视诊及双手双合诊)初步判断结石的大致位置。
然后通过拍摄下颌横断合片及CBCT,判断结石的发病部位。
参照吴大铭的分类方法,以牙齿为参照物将结石的位置分为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磨牙后区[2]。
将位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结石成为导管前部,磨牙及磨牙后区成为导管后部,腺体内成为腺体部。
1.3 手术方法30例患者中,29例患者经口内切口取出结石。
1例经颌下切口,去除下颌下腺,摘除腺体及位于磨牙后区近腺体处结石。
术后观察结石形态,采用游标卡尺检测结石的直径或长度。
2、结果本研究中,位于前牙区结石4例,前磨牙区7例,磨牙区8 例,磨牙后区10例,腺体内1例。
按结石所处位置分为导管前部11 例,占36.67%,导管后部结石18 例,占60.00%,腺体部1例,占3.33%。
术后观察导管结石长径范围为2.0mm-29.0mm不等。
3 、讨论3.1 定位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本研究发现,下颌下腺结石发生的部位有所不同,其中高发于导管后部。
口腔影像学:涎腺疾病影像学诊断
![口腔影像学:涎腺疾病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ab63533fddccda38376bafa5.png)
含维C片后10分钟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整个腺体可见末梢导管呈点状扩张影,主导管显影正常, 分支导管显影明显稀少。
排空片示排空延迟。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双侧腮腺造影示双侧腺体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影,以左 侧较明显,右侧主导管显影不均,左侧主导管显影大致正 常,分支导管稀少。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双侧腮腺造影CBCT示双侧腺体末梢导管呈弥漫点球状、 腔状扩张影,主导管显影大致正常,分支导管未见显影。
涎腺疾病影像学诊断
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2例)
软组织条件投照的下颌横断咬合片示颌下腺导管 前段类椭圆形高密影。
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 软组织条件投照的下颌横断咬合片示左颌下腺导 管开口处高密影。
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
CBCT横断面示左侧颌下腺导管后段见一类圆形高密 影,其内密度欠均匀,呈同心圆状。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右侧腮腺造影CBCT片示主导管明显扩张不整,分支导管 亦见扩张,稍显僵直。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右侧腮腺造影示整个腺体可见末梢导管呈点、球状及腔 状扩张影,主导管大致正常,分支导示整个腺体可见末梢导管呈弥漫点、球状及腔状 扩张影,主导管呈粗细不均“腊肠”样表现,分支导管未 见显影。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造影正位片示较规则的巨大充盈缺损,主导管受压 移位、拉长,分支导管包绕肿瘤呈抱球征与线束征。
腮腺良性肿瘤
右侧腮腺造影示腺体后上部一类椭圆形充盈缺损,周围 分支导管受推呈抱球征及线束征。
腮腺良性肿瘤恶变
右侧腮腺造影正侧位片示主导管延长迂曲,腺体下部呈 较大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界大致清楚,该处分支导管呈 抱球状,其边缘见类半月形造影剂溢出。
左侧颌下腺导管阴性结石
左侧颌下腺造影示主导管前段内一充盈缺损,其远端 导管无显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导管造影、MRS(磁共振涎管造影)、涎腺内镜
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感染引起急、慢性涎腺炎,表现为: 沿下颌下腺导管走行方向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高密度影,同时伴有同侧颌下 腺腺体增大,密度欠均,轮廓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因水肿渗出呈模糊密度增高影。
IgG4相关性疾病
• IgG4 相关疾病是一类新近被认识的与IgG4 淋巴浆细胞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 性疾病,以病变组织弥漫性肿大、密集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富含IgG4+浆细 胞)、席纹状纤维化为特征,常伴有血清IgG4 浓度升高。激素治疗具有良好 疗效。 • 目前发现IgG4 相关疾病几乎可累及所有系统,如胰腺、唾液腺、胆道系统、 眶周组织、肾、肺、淋巴结、脑脊髓膜、主动脉、乳房、前列腺、甲状腺、 心包膜和皮肤等。
• 导致涎石形成的具体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 • 有研究认为涎石的形成可能主要是与唾液的成分和流速的改变,导管形态结 构的改变,涎腺感染,导管内异物,全身代谢因素以及患者生活环境等因素 有关。
• 唾液成分的改变和导管解剖因素改变在涎石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颌下腺导管系统
颌下腺导管由后外下走向前内上,在下颌舌骨肌后缘突然转向。 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导管口至腺门处为腺体外段,走行于下颌舌骨肌上方。
将颌下腺导管腺体外段分为前牙区、 前磨牙区、磨牙区和磨牙后区四个 部分,结石多发生于后段,近腺门 处最多。
导管在腺体内段长3~4cm,在腺体内呈干线型分布中间为一主导管,沿途 分出较细的一级分支导管,终末分出2~3个一级分支导管,一级导管进一步 分支,分出二级、三级导管。 导管铸型为导管扩张状态,导管扩张时,腺门处扩张最明显,呈壶腹状, 纵径大于横径。
涎石病
• 涎石是指发生在唾液腺导管内或腺体内的结石,并引起唾液排出受阻、继发 腺体感染的一系列病症,为涎石病。 • 涎石病是唾液腺疾病中的常见病,据报道,每年新发涎石病6000 万例,在 人群中发病率为1.2%。
• 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腺体肿大,有时可继发感染引起急、慢性 涎腺炎。 • 涎石病中尤其颌下腺导管结石最为常见,占总涎石病的80%以上。
• 几乎所有的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都发生于颌下腺,偶有累及腮腺和唇腺,故 该病又称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
IgG4+MD、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表 现类似
•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 前者表现为双侧腮腺、颌下腺或泪腺持续对称性肿大超过3 个月, 腺体质中, 无痛。口干眼干症状相比SS患者较轻。腺体分泌功能正常或有轻度至中度下 降。 • 后者表现为单侧颌下腺肿大或双侧颌下腺对称性肿大,无痛,质地较硬,活 动度不佳。腺体分泌功能常有轻度至中度下降,可有轻度口干。 • 血清学表现:血清IgG4浓度升高,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抗 SSA/SSB 抗体基本均为阴性,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以阴性 为主。
鉴别
• 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单侧较多,腺体导管狭窄或堵塞或扩张)
• 流行性腮腺炎累及颌下腺(发病年龄轻,一般有发热、头痛等前 驱症状) • 木村病(单侧多见,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肿大淋巴结) • 淋巴瘤 • 腺瘤(多形性腺瘤) • 腺癌
IgG4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Küttner 瘤)
• • • • 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试用性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①颌下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持续肿大超过3 个月; ②血清IgG4 水平升高(>1.35 g/L); ③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高倍镜下每视野可见 >50 个IgG4+浆细胞,且IgG4+浆细胞/IgG+浆细胞>50%)合并典型的组织纤维 化或硬化,; • 诊断要求需满足①+②或③。 • 由于颌下腺持续肿大和硬化性改变,故该病易与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或颌下 区肿瘤相混淆。
IgG4+MD
• • • • 当今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具体如下: ①泪腺、腮腺和颌下腺中至少两对腺体持续对称性肿大超过3 个月; ②血清IgG4 水平升高(>1.35 g/L); ③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IgG4+浆细胞/IgG+浆细 胞>50%),合并典型的组织纤维化或硬化。 • 诊断要求需满足①+②或③,另外要注意的是,诊断IgG4+ MD需与结节病、 Castleman 病、韦格纳肉芽肿、淋巴瘤和癌症相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相关疾病谱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
• 累及唾液腺的IgG4 相关疾病, 又称IgG4 相关唾液腺炎, 包括IgG4 相关 Mikulicz 病(IgG4+MD)和IgG4 相关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Küttner 瘤)。 • IgG4+MD曾经被认为是舍格伦综合征(SS)的一个亚型,然而MD 有其独特 的表现, 包括唾液腺和泪腺持续性肿大,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敏感有效, 腺体功能恢复较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