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学案4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教案:9赤壁赋
9 赤壁赋苏轼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型:多媒体(四)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2、作者与写作背景:(1)文体知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从内容上看,骚之所以有别于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
“赋”之所以有异于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
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
”从形式上看,诗、骚、赋都是押韵的;诗以四言为主,骚以六言夹“兮”成七言为主;赋则字数不拘,但以四、六言为主。
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没有散文句。
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赋”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原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文体;中间是“赋”的主体,后面有“乱”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概括。
(2)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教师用书:第9课赤壁赋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面对挫折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提高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导学过程】1. 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
字(),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弟(),合称“三苏”。
2. 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见背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1. 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朗读1、2自然段,翻译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第1课《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赤壁赋》教案4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预习:1、了解作者与“赋”的有关知识{见导学练p70}2、注音:举酒属( )客徘徊于斗( )牛之间酾( )酒临江驾一叶之扁( )舟3、解释下列词语: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纵一苇之所如③举酒属客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指出词类活用字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泣孤舟之嫠妇。
5、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徘徊于斗牛之间()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⑤客有吹洞萧者()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⑦而今安在哉?()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⑨相与枕藉乎舟中()⑩渺渺兮予怀()三、思考感悟:阅读第三段,说说此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四、课堂探究阅读第4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五、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y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C.横槊(shuò)江渚(zhǔ)蜉蝣(fúyóu)D.无尽藏(zàng)枕藉(jiè)壬(rén)戌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hè,同声相应,唱和)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往下游走)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蚊A.侣鱼虾而友麋鹿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 月出于东山之上B.古之人不余欺也C.客有吹洞萧者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默写(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 第三课时
4.9赤壁赋创新教案【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研讨思想(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二)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第1课《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设计(含答案)
《赤壁赋》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句译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文章中句子赏析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与态度: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导读1、了解作者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2、解题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
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
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赤壁赋-鲁人版必修二教案
赤壁赋-鲁人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赤壁赋》背景和故事情节,并在阅读中深化理解。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以及该课文所涉及的思想、文化背景等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及其用法。
2.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3.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课文及相关资料。
2. 导入新课1.介绍《赤壁赋》背景,简要讲述鲁迅的《赤壁赋》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播放与赤壁之战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有一定的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 阅读课文1.让学生阅读课文《赤壁赋》。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及用法,如“炭疽”“廉颇老矣”等。
3.配合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思想、文化背景等知识点,如“指固为秦淮要津”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
4.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展开讨论。
2.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回顾1.教师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重新阅读课文,并重新理解其中的内容,准备好课后讨论。
2.学生分组完成课后讨论任务,分享各自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1.1 赤壁赋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2、文学知识填空
①.苏轼,北宋家,字子瞻,号,四川眉山人。父,弟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
③.苏黄:指北宋文学家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④.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和。
⑤.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温故知新】
1、名句填空
①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山下兰芽短浸溪,,。
④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
⑤为报倾城随太守,,。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
⑦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⑧转朱阁,,。
⑨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3、翻译语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课文研读
1、课文诵读(5)
2、研读课文
▲第一段
自读释疑
小结:(翻译、存在的疑难点)
▲第二段
自读释疑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作者的情感从哪句话里体现出来的,与上段的情感有何不同?
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受到排挤。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导学案4
赤壁赋导学案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预习检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
狼籍:凌乱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
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②今义:儿子)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④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学法指要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
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14份打包鲁教版教案
赤壁赋本课话题——变与不变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水、月、人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逝者如斯”是水之变,“何尝往矣”是水之不变;“盈虚如彼”是月之变,“卒莫消长”是月之不变;人呢,生老病死是人之变,代代传承、信念不死、精神不朽是人之不变。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间万变的;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变与不变的真理,引人沉思。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年代日,柯达在纽约依照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这家创立于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因为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对残忍的结局。
柯达作为感光行业的王牌品牌,以前创建出一系列的绚烂成绩,但是瞬间万变的市场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每个企业都面对着挑战,柯达也不例外。
在胶卷时代,柯达曾是绝对王者,据有全世界的市场份额,最鼎盛期间在全世界拥有超出万名的员工,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苹果或谷歌。
跟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
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储存不计其数张照片,而后,经过电脑打印机可以直接打印出照片。
总之,数字成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已经基本无人问津。
面对一场新的改革,柯达没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终于淹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水中。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变者,天下之公义也。
——梁启超易,穷则变,变则通,公则久。
——《周易·系辞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贤文》横看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苏轼《题西林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问渠那得清这样,为有源泉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知识·梳理 ]第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壬戌 ( é )( ū)酾酒(ā)...桂棹 ( à)横槊(ò)..余音袅袅 ( ǎ )( ǎ)渔樵(á)...幽壑 ( è)扁舟(ā)..山川相缪 ( á)无尽藏(à)..舳舻 ( ú)( ú)..旌旗 ( ī).狼藉 ( í).枕藉 ( è).第步识记通假——巧妙无量方块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山川相缪 (缪,通“缭”,环绕 )第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歌错误 !()望错误 !()下错误 !()如错误 !()之错误 !第步活用——性化含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的使用法 )舞,使⋯⋯舞;泣,使⋯⋯..泣()正襟危坐 (形容作 )整理.()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 )打,砍柴..()而友麋鹿(名的意用法),以⋯⋯;友,以⋯⋯友..()不知方之既白 (形容作 )出白色.第步古今异——的昨天和今日()白露横江..古:指白茫茫的水汽。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版必修2 1.1《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今年,我们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为此,我们专门去乐昌二中进行了学习。
乐昌二中A、B课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若想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用A课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A、B课的说法,但我们也会给学生留出课上自主学习的充分时间。
也因而,与其说学生的预习是课前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型。
我的这堂《赤壁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堂自主学习课之后的。
下面是我给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2、文通字顺,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排手法。
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不讲究骈偶、音律,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这种赋叫文赋。
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二)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本文的韵律美和骈散结合的特点。
二、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一)结合课下注释阅读全文,把课下注释中重点的词语解释写回课文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或句式,自主检测一下知识的掌握情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必备】《赤壁赋》教案四篇
《赤壁赋》教案【必备】《赤壁赋》教案四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9 赤壁赋4-人教版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适”等实词,“之”、“而”“乎”、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1)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助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投影诗歌: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不为所动)身如不系之舟。
(不受束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随遇而安)点评:这首诗看似苍凉,但其实是自嘲,更是与自己的命运的和解。
泰然自处。
背景说明: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因反对新法,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即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后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
黄州七年,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且受到监督。
没有住的地方,暂居庙里,后来得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苏轼曾感叹:“黄州真如在井底!”的确,黄州对苏轼来说,就像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苏轼却不是那只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算账、耕种、盖房、酿酒、念佛、读书、交友、作诗、著书,忙得个不亦乐乎,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这口枯井中,慢慢流淌出滋润苏轼、滋润他人、滋润后世子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甘露。
《赤壁赋》便在此刻应运而生。
展示图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学案
答案
《赤壁赋》答案
2①文学家/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②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③苏轼和黄庭坚
④苏轼和辛弃疾
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射进门来,我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庭院里的月光好象澄澈透明的积水一样,在这积水里面,好象还有些水草纵横交错着,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探究与点拨】
研读课文
【第一段点拨】(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第二段点拨】(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情感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
本段的情感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
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课后巩固案
第一组:1.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 ) 2.C 3.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4.D 5.B 6.D 7.C 8.B 9.(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
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
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
第二组
1.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
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
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介词,被/介词,给。
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
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