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案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

客人因何而悲?

苏轼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的动力,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他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向纷呈。

教师:写曹操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想到英雄马?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壮志啊。哪一句能

看出作者的悲。

生:自己现在却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还谈什么理想,什么建立功业。尤其是“而今安在哉”这一句,像曹操这样又是诗人又是英雄,最终也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何况是报国无门的我,更容易被历史所抛弃。

教师:作者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那么还有其他的对比让作者感到悲伤的吗?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挟飞仙以遨游与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对比,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可以说“苏子愀然”“问客”,引出了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辩论。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他陷入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的心情。

教师:其实他不用那么苦闷的呢,当官也不一定是人生最好的选择,我就曾经看见过很多领导真正是起早贪黑地处理公事,还被人误解,苏轼怎么就不明白呢?苏轼可以上网啊,跟朋友唱k啊。

明确:引导学生从宋朝的历史及文人的参政意识去思考为什么苏轼如朝为官的心愿如此强烈。

宋朝是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为严重的朝代,激烈尖锐的党争和派系倾轧始终不断。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必然进一步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进步文人对政治的关心。再加上皇帝重文人的政策,使得宋代文人尤其关切朝政。

苏轼更是政治热情高涨,九死一生而从未言悔。他恨人生的须臾,怨人的渺小,哀理想的遥不可及。

板书: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作者如何劝慰、开解客人。

(1)教师:我们知道第四段中作者是用“水与月”的现象开解客人,那么与客人“哀吾生之须臾,”有什么关系呢?

生:第四段中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教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教师:道理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说理呢?

用水与月为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个体的人,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

(2)教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明确:“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

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

道家的“天人合一”来安慰客人。我们可以把生命寄托给清风与明月,对于官场的失意与功名的不得,不必叹惋,因为它本不属于你我。吟风啸月也不失快意,寄形骸于山水,也是人生的幸事。

板书: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3.苏轼能够在失意的时候实现自我解脱,保持人格独立,笑对惨淡人生,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随遇而安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体会苏轼的思想态度和人生境界。

1、如何评价苏轼的随遇而安的乐天派思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古代文人对积极入世的儒家传统人格的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2、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是啊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

观点1、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真是沉痛之极。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一旦有了牢骚,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苏轼诗集》卷7《送岑著作》)

观点2、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观点3、尽人事而后知天命。在我们学过得《水调歌头》里面,月亮的阴晴圆缺,让他明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悲伤,而是长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既“奋励有当世志”,又怀才不遇,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