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年代较早的青铜文化 ,距今有4200-3500年的历史。
主要分布在以西辽河为中心的北方地
区 ,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先驱。
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以三足器为代表的典型器物群 ,明显区别于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考古文化。
它是以农业为主 ,兼营畜牧、狩猎的复合经济形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 ,先后在西辽河流域生息繁衍了近千年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做为商文化的源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遗址保存相当完整,不同时期的房屋组群,乃至各房之间的通路都在,有人居住的,牲畜住的,还有贮藏室等,让我们看到了距今4200-3500年前的先民生活的图景,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个小村子在700年间生活的变迁。
一个村落在几百年间的变化都能看到,不仅史前,而且在夏商时期都非常少见。
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为人们认识史前聚落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该遗址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本文将从遗址的发现背景、研究现状、遗址特点、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阐述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情况,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这一重要遗址的相关知识。
一、发现背景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
遗址以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和石器。
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研究现状对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一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遗址的详细勘探和发掘,遗址内出土的文物的鉴定和分类,以及对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对该遗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遗址特点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代久远:遗址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这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文化丰富: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多个方面。
3. 社会复杂: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对复杂,生产技术也比较发达。
四、研究展望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深入发掘:通过更加深入的发掘工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文物资料,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
2. 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遗址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
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四七二、双兽首三孔玉梳背。
N16—79M1(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79年1号墓)出土,标本第4号。
长9.8、高2.6、厚1.7、圆孔径1.9厘米。
四七三、上图玉梳背的其它视图。
四七四、上图玉梳背两个兽面的正面视图。
四七五、上图玉梳背的线描图。
四七六、棒锥形器。
N16—79M1出土,标本第2、1、3号。
标本第1号,出土于腰部左侧,长15.5、粗端直径1.4厘米;标本第2号,出土于腰部左侧,长14.8、粗端直径1.5厘米;标本第3号,出土于墓葬西侧的扰土之中,长22.6、粗端直径2.1厘米。
本博认为此乃古人治病之物,中国中医针炙所用之玉针也。
四七七、N16—79M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79年第2号墓)墓室。
墓内葬一人,骨骼腐烂无存,仅余一颗前臼齿,成年人,性别不详。
墓中葬品的位置清晰可辨,共发现玉器9件。
四七八、云君佩。
N16—79M2出土,标本第1号。
玉质淡绿色泛黄,通长22.5、宽11.4、厚1厘米。
按本博的观点,云君佩为雨师佩的前身,属于年代较早的神器。
四七九、上图云君佩的反面。
四八0、上图云君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四八一、玉环一对。
N16—79M2出土,此图为标本第2号。
2件形制相同,均为淡绿色,绿中泛黄。
标本第2号出土于胸部,直径6.25、孔径5.3、厚0.4厘米。
四八二、玉环。
N16—79M2出土,标本第8号,与上图第2号为一对。
出土于右脚部。
直径6.4、孔径5.4、厚0.4厘米。
四八三、玉镯。
N16—79M2出土,标本第3号。
玉质淡绿色中泛黄。
直径8、孔径6.3、厚0.8厘米。
四八四、玉璧。
N16—79M2出土,标本第5号。
出土于左胸部,淡黄色。
外缘边长10.2-12.7、内缘直径3.2、厚0.5厘米。
四八五、玉璧。
N16—79M2出土,标本第6号。
出土于右腰部。
青绿色。
外缘边长10.1-11.5、内缘直径2.5、厚0.7厘米。
四八六、玉珠(勒)。
N16—79M2出土,标本第7号。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与汉代彩绘陶的异同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与汉代彩绘陶的异同摘要:彩绘陶文物的出现,是陶器纹饰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陶质彩绘文物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泰汉时期是彩绘文物发展的繁荣时期。
夏家店下层彩绘陶是我国北方青铜文化时期彩绘陶的精髓,而汉代彩绘陶则更加的精美绝伦。
这两种文化的彩绘陶存在着一定相似与不同之处,加以比较,会有新的发现。
关键词: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汉代彩绘陶;形制与纹饰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ainted pottery artifacts is a major advance inthe development of pottery ornamentation.The pottery paintings began i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Thai Han Dynasty werethe prosperous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ed cultural relics.The lower-level painted pottery of Xiajiadian is the essence of painted pottery in the bronze culture period in northern China, while the painted pottery in the Han Dynasty is more exquisite.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inted pottery of these two cultures. When compared, there will be new discoveries.Key words: Xiajiadian lower-level cultural painted pottery; Han Dynasty painted pottery; shape and ornamentation彩绘陶,顾名思义,是指在烧成的陶器陶坯上用颜料在器表用墨勾线条、填色涂绘而成陶器。
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古代辽宁音乐文化初探
(Vol.159)2020'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OF ARTS 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古代辽宁音乐文化初探李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作者简介】李虎,沈阳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摘要】东北亚丝绸之胳是历史上重要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的“场域”。
古代辽宁音乐文化置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视域之下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研究。
古代辽宁地处东北与中原文化交汇的前沿,其音乐文化既具有中国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游牧、渔猎文化鲜明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在东北亚丝绸之胳“场域”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统一。
辽宁朝阳、辽阳是东北亚丝绸之胳上的文化交汇地,有红山文化、汉唐、辽(契丹)等时期丰富的音乐文化遗存。
其中,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史前音乐文物种类齐全、音乐特征明显以及特点鲜明,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的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东北亚丝绸之路;场域;音乐类型;红山音乐文化;交汇【中图分类号】J6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42(2020)06-0005-08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传播与交流,音乐文化只有在不断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沟通中原与东北音乐文化的“场域”之一,在这个“场域”中,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类型,它们之间进行着长期的交流、互动与融合,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古代辽宁的朝阳、辽阳地区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亦是草原丝路东端及沙漠丝路东延端的交汇之地,这里胡汉杂居,曾是汉、契丹、奚、軼輾、粟特等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处,中原音乐文化、东北音乐文化以及西域音乐文化等多种音乐文化形态汇聚于此,这里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存,如红山音乐文化、汉魏音乐文化、隋唐音乐文化以及辽(契丹)音乐文化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命名始末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命名始末夏王朝时,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中原地区,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在当时只能称为边鄙地区、边远地区,或合称为诸边地区。
这些地区有许多氏族部落,也有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采集渔猎经济,这些地区为繁荣中华民族古代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遗址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北至西拉木伦河,东达医巫闾山麓,西抵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太行山东麓),南抵拒马河(南临渤海)。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山脉至渤海湾以北,东西则大概以医巫闾山和七老图山为界。
迄今已经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很多,经过发掘的、已经发表简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已有40多处。
涉及区域如此庞大、影响深远的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其发现、发掘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呢?它有哪些文化特征呢?它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遗址有哪些呢?它和中原夏文化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我很想深究的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其余的问题留待后面再叙。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过程大多数人都知道,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因为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村而得名。
夏家店之夏和夏朝之夏,虽然都是同一个夏字,但这个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罢了,恰如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又恰好研究夏朝的历史,这也是一种巧合一个道理。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诞生在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也很难细谈。
之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详细描述过往细节,或许是因为我们国人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缠绕屈辱和愤恨之情。
然而,我们还是要敢于面对过去,面对民国时期的历史。
(一)民国时期从190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大连地区,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人在大连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表了数百篇报告、简报和论文。
这其中就包括了1929年出版的《貔子窝——南满洲碧流河畔的史前时代遗址》(简称《貔子窝》)。
主编是有日本考古学之父之称的东京大学校长滨田耕作。
该书著录有内蒙古哲理木盟(今通辽)奈曼旗小库仑出土的圆折肩素面陶鬲、腹饰绳纹加划纹的罐形小阜鼎和新出土的素面磨光筒腹鬲等后来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陶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器简析
21 0 0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 o hf g n es y( o . i o r l f i n i r t S c c) n C e U v i S
V0. . 13l No5
Ma v 20l 0
其 文 化 类 型 大 致 可 分 为 3种 , 壶 流 河 流 域 为 壶 流 河 类 型 , 在 海 河北 系 为 大坨 头 类 型 , 拉 木 伦 河 流域 为 药 王 庙类 型[ 西 1 l 。 目前 考 古 发 掘 出土 的青 铜 器 主 要 见 于 以下 遗 址 : 在 壶 流 河 类 型 文 化 遗 址 中有 蔚 县 三 关 墓 葬 出 土 的 铜 耳
环1 件…。唐 山大城 山遗址 出土 2件穿孔铜片旧。 】 药王庙类型遗址主要有 内蒙古赤 峰夏家店遗址 发现铜
屑 4颗 ¨。 内 蒙 古 宁 城 县 小 榆 树 林 子 遗 址 出 土 铜 刀 1 ㈣。 3 】 件 赤 峰 市 喀 喇 沁 旗 大 山前 遗 址 出 土遗 物 中 有 铜 器 ,但 发 掘 简 报未 详 细介 绍 赤 峰 市 敖汉 旗 大 甸 子墓 葬 出土铜 器 最 多 。
铜耳环 l 件 。
二 、 家 店 下 层 文化 青 铜 器 的种 类 及 特 征 夏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 中国早期青铜 文化 ,主要分 布在燕
山 南北 和 西 辽 河 流 域 。在 北 起 西 拉 木伦 河 、 到 海 河 、 起 南 西
桑乾河上游 、 到辽河 左岸的广大地 区都发现 有文化遗址 。 东
目前 考 古 发 掘 出土 的夏 家 店 下 层 文 化 铜 器 主要 有 装 饰 品类 、 具 类 、 器类 、 仪 类 等 。 工 武 礼
先民礼乐之器—磬
先民礼乐之器—磬作者:杨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2期磬曾被称作“石”或者“鸣球”,以石料或者玉制作而成。
关于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
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半耕作半狩猎的社会生产模式使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氏族部落举行祭祀活动时使用的法器。
先民们在生产生活、狩猎等活动中获取了充足的食物,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也日渐频繁。
最早的磬是祭祀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磬的用途也发生变化,逐渐变为象征权力的礼器。
后来,磬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它形如曲尺,悬于架上,以木槌击奏,多用于宫廷乐舞。
一、石磬的出土情况历代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有石磬,有记录的出土石磬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共计33件。
这些石磬分别出土于西北的黄河流域,蒙东、辽西地区的西辽河上游流域,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头等地,除此之外,在西南的四川金沙也有发现。
在陶寺遗址早期的五座大型墓葬中都出现了鼍鼓。
经专家考证,鼍鼓是权利的象征,随葬鼍鼓的墓内,还见有一石磬、一陶鼓与之组合,三者集中出土。
除了石磬以外,墓中还有骨器、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表明墓主人身份显赫。
由此说明,石磬也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特磬共出土28件,包括山西襄汾陶寺5件,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山西夏县两件,属于二里头文化;山西五台一件;山西闻喜一件,属于龙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大山前6件,西府7件,均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辽宁建平两件;辽宁北票一件;辽宁建昌一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山东阳谷一件;河南禹州一件,属于龙山文化。
商代石磬有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虎纹磬和龙纹磬。
西周出土石磬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扶风等地。
山西则在侯马、曲村等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石磬。
二、磬的形制早期磬的形制,分直顶、弧顶、折顶、倨顶四类,磬体尺寸、大小不尽相同。
其具体形状有不规则长方形、类五边形、类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其中有一类因其外形似鱼形,被称为鱼形磬。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古代遗址被发现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位于老哈河西岸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发现历史“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老哈河的西岸,地处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
这个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古代陶器和石器被发现在这一地区。
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个遗址的重要性。
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大量的文物被出土,并且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二、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个遗址的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具有浓厚的古代文明特色。
在这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陶器和石器,这些文物的风格和造型都与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还有一些珍贵的玉器和骨器被发现,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和工艺技术。
除了出土的文物,还有一些古代遗址结构被发现,这些遗址结构包括房屋、墓葬等。
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生活模式的重要线索。
考古学家们根据这些遗址结构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推测这个遗址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环境。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及古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三、遗址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目前,“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工作正在继续进行当中。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化对这个遗址的认识,并且逐步揭示了这个遗址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运用到这个遗址的研究工作中,比如碳14测年技术、遥感技术等。
蒙古族盘长图案源考及其演进规律解析
蒙古族盘长图案源考及其演进规律解析作者:侯霞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蒙古族民间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中盘长图案是最常用的独具代表性的传统吉祥纹样。
本文通过民俗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结合互相印证的方法,深入到草原文化的本源哲学的深层领域来探究蒙古族盘长图案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
盘长图案起源于古老的“绳艺”,它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发明以前的结绳记事;也是原始绳纹的延伸和发展,各种绳纹是盘长图案的雏形;蒙古族盘长图案与盘绕交叉的蛇纹有很密切的联系,是蛇纹的抽象与变体;此外,蒙古族大量使用盘长图案与藏传佛教的普遍信仰有关。
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蒙古族盘长图案的演进有以下几点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则到程式化,最终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蒙古族;盘长图案;演化过程;演进规律蒙古族图案流传十分广泛,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中,到处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民族图案。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它们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辛勤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最有生命力的美的存在形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草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蒙古族民间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中常用的有马、牛、羊、驼、鹿、卷草、宝相花等动植物图案;犄纹、云纹、卐纹、回纹、盘长、方胜等吉祥图案。
这些民俗图案是经过几千年来游牧民族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形态和生存心理,以及祖先的图腾崇拜,直到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散发着草原文化的芳香。
其中盘长图案是蒙古族应用最广泛的独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又因“肠”和“长”同音,故又称“盘肠”、“幸运盘”、“吉祥结”等,蒙语称之为“乌力吉乌塔斯”。
它交错纡回,连绵不断,常被人们作为诸事顺利、恒长永久、生生不息的象征,传达出福禄承袭、寿康永续、财富源源,以及爱情常在、幸福绵长等美好的愿望,十分恰当地反映出蒙古族的吉祥观与世界观。
试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类型与布局特点
地区龙山时代的城堡 。此类遗址目前经发掘 的有敖汉旗大甸子城子地 ⑦、建平县水泉 ⑧、 宁城县三座店 ⑨等 。经钻探和发掘可知 ,该
·11 ·
文物春秋
2000 年第 3 期
总第 53 期
类遗址的堆积都比较厚 ,几乎整个土丘都是 由人类活动而逐渐堆积起来的 。
上述三类遗址中 ,坡岗型和平地土丘型多 位于现代村落的附近。就遗址的择位来讲 ,既 靠近水源 ,周围又有大片可耕的土地。遗址内 文化堆积比较普遍 ,不少地点的堆积还很厚。 从发现的遗迹看 ,都有不少的房址、窖穴、灰 沟、祭祀坑等。从出土遗物看 ,既有大量的农 业生产工具 ,例如石锄、石铲、石刀、骨铲等及 其半成品 ,又有骨针、骨锥、纺轮、陶垫等手工 工具 ,还有大量的陶质生活器皿和礼器等。凡 此种种 ,皆说明这些遗址大都经过了较长时期 的定居活动。所以 ,这两类遗址中的绝大多数 无疑都可以视为村落 ,其中个别规模大者 ,可 能性质上已与一般的村落有了一定的区别 。 比如敖汉旗大甸子的城子地遗址 ,整个遗址的 形状呈比较规整的圆角长方形 ,南北长约 350 米 ,东西宽近 200 米。既有围墙又有壕沟。从 该遗址的规模看 ,当是“百里之内背依山地 ,伸 入丘陵原上的唯一一个大居民点”。λυ 由于遗 址的发掘和钻探规模有限 ,尚不能确定其内是 否有大型“宗庙”性质的建筑 ,但从相对应的大 甸子墓地所反映的诸多迹象看 ,该遗址很有可 能是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的性质出现的 。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
在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通过细 致入微的调查和科学分析,逐渐揭示了这个遗址的神秘面纱。他们的辛勤工作 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古老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与此同时,遗址保护专家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运用各种科技手段, 如3D打印、数字化建模等,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保护。通过制定合理的保护计 划,确保了这个遗址在未来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 魅力。
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思想意识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信仰体 系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加深对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该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如何?社会等级和分工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 深入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探索更多的实物资料和口头文化遗产。也 需要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揭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所 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与其他文化遗址的对比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址与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 店下层文化聚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拥有发达的 农业生产力和较为完善的信仰体系。然而,两者在文化特征和地理环境上仍存 在显著差异。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 厚。与此相比,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位于内蒙古高原,气 候干燥,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地的 居民通过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 期的认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人类智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信 仰体系的窗口。这个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我们探讨古代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 境、发展生产力和形成独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 景下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老哈河西岸,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文化遗址。
该遗址发现于1980年代,经考古人员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先民生活、生产乃至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成为研究新石器时期黄海海岸带地区文化演变的重要窗口之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总面积为12.5万平方米,主体区域位于老哈河西岸,据考古人员测算,该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
在遗址周边不同深度的挖掘区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生活遗迹、墓葬、工具残片等文物,其中以出土的陶器、石器最为丰富。
遗址中的出土文物主要分布在三个时期,分别为晚期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和东周时期。
其中以晚期新石器时代文物数量最多。
在晚期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主要以陶器、石器为主,陶器以黄土制成,有红、黑、灰、棕等多种颜色,形制大多为圆底圆口的陶罐、陶瓷等,有些甚至还精细地刻画了人类面容,反映出当时先民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趣味。
石器则以小斧、石锤、刀等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钺、石斧等,这些石制品几乎全部由地方石材加工而成,反映出当时先民对石材加工技术的熟练和运用。
夏商时期文物则主要为陶器、铜器以及玉器等,陶器数量较晚期新石器时代要少,但种类更为繁多,有饰文甚至还有触手,它们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趣味和审美追求。
铜器则主要有刀、斧、钩等类型,反映出当时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程度。
玉器则主要有玉钺和玉璜等,它们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玉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东周时期的文物则主要以陶器和铜器为主,陶器数量大幅增加,形制也更为多样化,其中有以动物为造型的兽面陶、各种尊器、鬲、盂等器皿,很多形制与夏商时期相近,反映出东周时期先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和融合。
铜器仍主要以刀、斧、钩等形制为主,但工艺水平较夏商时期有所提高。
211290944_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简述
MUSICLIFE2023年第5期一、史海钩沉夏家店下层文化因发掘于内蒙赤峰夏家店而得名,属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在该文化的核心区——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两地发掘出隶属夏商时期乐器——陶埙,作为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乐器文物,所出土陶埙(文物编号T21③:28)为该地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且该文化区音乐史料记载甚少,致使夏家店下层文化乐器面貌模糊不清,成为深入研究中国夏商时期音乐文化的薄弱环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作为东北地区仅见的、年代最早的陶埙实物,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乐器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一)陶埙溯考陶埙,陶土烧制而成,闭口吹奏乐器,边棱气鸣,八音分类中从土。
作为我国传统乐器,陶埙出现时间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是先民在生产劳动中摸索创造出的乐器,最初是为了狩猎,用一种名叫“石流星”的工具打击猎物,将土制泥球部分挖空,系上一根绳子投射猎物,泥球在飞行的过程中空气穿过腔体发出声响,产生悦耳的声音,因声音动听,人们将其不断完善,逐渐用来吹奏,演变为纯粹的乐器。
《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制作中以土为基本材料,加水揉和并进行塑形,再放入火中烧制锻造。
最初埙的发声凭借自身内部的腔体结构与风声配合,形成天地间的自然声响,而后不断改进,形成多音孔的吹奏乐器,陶埙古朴沧桑,音色朴拙抱素,取自自然之音,后被人们称为大地的母音——地籁,认为陶埙是最接近道家中“地籁”的乐器,埙所吹奏出的深邃悠远的音韵,也表达出了古人旷古不移的天性。
出土陶埙时间最久远的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约7000年,该陶埙只有一吹孔,并无音孔,通体鹅卵形;1979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出土物品中发现四枚陶埙,相比河姆渡陶埙,这次所出土的陶埙增加了音孔,为一吹孔和一音孔,演奏时可以模仿出鸟类叫声,声音清亮,能演奏多个乐音。
最原始的埙无音孔,只有一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陶埙不断变化,音孔也随之增加。
关于夏家店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 鲁作文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细石器文化;文化层;古文化遗址;文化系统;红山文化;农业生产;文化特点;考古工作
摘要: <正> 辽宁省赤峰夏家店遗址是解放后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60年进行了发掘。
遗址可分为上、下两文化层。
发掘者认为上、下两层文化,各有其一定的分布区域,并具备有一定的物质文化特点,因此,曾分别称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
它们都是铜器时代的文化。
其年代:夏家店下层文化曾被推定为与殷商大体相当,夏家店上层文化曾被推定为大体上相当于西周、春秋,也可能晚到战国时期。
其后,有的同志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有关,属于农。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聚落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聚落作者:张伟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从其文化特征来看已经具有了青铜制造业,彩陶制造业发达,农业发达,一些大中小型的聚落遗址不断涌现,促使此地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促使城市雏形的出现。
关键词:城邑;聚落;文明[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1西辽河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200-3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和早商阶段。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掘而命名,分布范围以赤峰市为中心,东至辽宁西部,南抵京津地区,西到张家口以东,北抵西拉沐沦河流域。
此时最能体现它的文明要素就是大量城邑群的出现。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多分布在丘陵山地,每个大城堡周围选择有利于防卫的小山头修造小城堡,构成一个众星捧月的“卫星城”。
城墙建筑采用土筑、石砌或土筑与石砌相结合,高大坚固,规模壮观。
这些石城多沿河分布,依河谷断崖高台而建,有的隔河相望,有的成组成片,遥相呼应。
城内有房屋基址和其他设施,城外是大片的墓地,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经济联系和军事防御等功能。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与前一时代的环壕聚落不一样,它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城壕、城墙、城门、角台和马面俱全的城邑。
下面就三座店山城来说一下,三座店山城位于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是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经过2005-2006年两个年度考古发掘所揭露的。
遗址是由大小两个并列的石城组成,大城在西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小城在东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城内共发现圆形建筑基址65座,窖坑49座,不同时期的墓葬10座,以及岩画、石墙、积石台等。
其中大城的发掘面积为7500平方米,城墙高大坚固,城墙外侧有15个半圆形马面。
城内房舍俨然,道路通达,布局清晰,共清理出院落20余处,基本由单双圈建筑基址和窖坑,石墙等设施构成,大城内有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石器探析
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石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在已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石器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器形丰富,制作技法多样,应用领域广泛,石器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器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2-0034-07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已发掘的遗迹主要有石城、聚落、壕沟、房址、窑址、灰坑、窖穴及墓葬、祭祀遗址等,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玉器、彩绘陶器、青铜器、金器及粮食作物遗存、动物骨骼遗存等。
在出土的遗物中,石器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依据已公开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器的出土状况、石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种类及功能等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认识石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
一、石器的出土状况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赤峰地区发掘出土石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今红山区、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松山区等地,遗址的类型主要是居住址和墓地。
红山区夏家店遗址[1]发掘出土石器8件,其中磨制石器石铲3件、石杵1件、穿孔石器1件,石珠2件,打制石器有石球1件。
药王庙遗址[2]出土磨制石器有石斧6件、石锄2件、石铲3件、石刀4件、石锛1件,盘状器2件、石环1件,打制石器石斧4件。
蜘蛛山遗址[3]出土石器36件,磨制石器25件,完整的较少,有石铲14件、石刀5件、石斧3件、石杵2件、碗形器1件。
打制石器6件,有盘状器3件、石球2件、磨石1件。
细石器5件,有刮削器4件、条形石片1件。
二道井子遗址[4]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钺、臼、杵、磨盘、磨棒等,详细资料目前未公布。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
赤峰博物馆基本陈列讲解词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塞外城市—赤峰,欢迎您参观赤峰博物馆。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屏燕山,北依大兴安岭余脉,东临松辽平原,所辖七旗(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二县(林西县、宁城县),三个区(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余万,全市共有30个民族,蒙古族人口80余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赤峰”因红山区城东北有一座高746米赭红色花岗岩的山峰(蒙语为乌兰哈达,译为红色的山峰),由此而得名。
赤峰市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沃土,在这片横亘内蒙古高原的广袤大地上,被喻为祖母河的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纵横其间,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勤劳智慧的赤峰先民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特色的辉煌璀灿的远古文化,多年来赤峰地区一系列惊人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北方文化研究成果,证明了赤峰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定型,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和深远的重大影响。
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赤峰的历史文化进行长期大量的研究后曾得出如下结论“就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而言,赤峰地区是国内最早发生文明因素的地区之一”。
一万年以前,已开始了农业革命,即“自然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过渡”,“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西拉沐沦河就是祖母河”。
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忠培说:“就一个地区而言,赤峰是考古学文化发现和命名最多的地区”。
赤峰市是历史上各时期文化遗存类别较全的文物大市之一,据1989年全市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68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7%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全市文物5万余件。
赤峰市以独具特色的新时器时代“红山诸文化”、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著称于世,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和文物爱好者纷纷踏至而来,赤峰市已成为研究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中心和基地。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简论
现在燕山南北地区,三千至四千年以前,居住着一支在考古学上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1]强大部落集团。
他们曾经与大自然搏斗并创造出了一支富有地方特色古代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是西辽河地区早期的青铜文化,相当于中原的夏和早商阶段。
其分布范围南临渤海,北至西拉木伦河,西界为河北省张家口的壶流河流域,东抵辽河下游、医巫闾山一线。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主要包括石城、墓葬、房址、灰坑等,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青铜器、骨器甚至玉器等,其中出土的彩绘陶器则最引人注目。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彩绘陶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主要有:内蒙古赤峰市蜘蛛山遗址,需要指出的是,此遗址是最早发现彩绘陶的地点,其中出土了14件彩绘陶残片,器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动物形彩绘图案[2]。
辽宁省北票的丰下遗址共出土陶器碎片20多件,在其中一件折腹盆上可以看到彩绘图案[3]。
赤峰市敖汉旗范杖子墓地发掘出土彩绘陶器多件,其中包括彩绘陶罐、彩绘陶鬲、彩绘陶鼎等器物[4]。
北京平谷刘家河村墓葬出土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多为折肩罐,在罐折肩处有彩绘纹饰[5]。
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共发掘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804座,各类随葬陶质器皿总计1583件,其中有420件彩绘陶器。
有334件能辨别出花纹,器形有陶鬲、陶壶、陶罐、陶鼎、陶尊等,器表有十分丰富彩绘纹饰[6]。
可见,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彩绘陶大多出自墓葬,应为一种随葬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资料的重要文献。
到目前为止,大甸子墓地出土的彩绘陶是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本文主要以大甸子墓地出土的彩绘陶为主要资料,对夏家店下层彩绘陶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尧分析彩绘陶器及其纹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是该文化中一个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文化内容。
由上可知,彩绘陶最集中的遗址为赤峰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研究人员通过对众多出土的彩绘陶进行研究表示,彩绘陶是在烧制完成、磨光的陶器表面用类似于毛笔的工具绘制花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二
夹砂灰陶瓮
4 型:呈五边形,鼓部与股部均有两条 边, 具有后世磬的型制特征。 大山前石磬,喀喇沁旗大山前夏家店下 层文化遗址出土 , 编号 +)5678("+ : 同时 0,
!
出土的还有多件残磬。灰色, 呈五边形, 主要 部位皆经过磨制,底边两侧留有较多的打制 痕迹, 长 %$. -、 宽 ($. ,、 厚 ". - 厘米。 无悬孔, 应属磬坯( 图一, 。这件磬是因鼓部锐断还 ") 是因制作人不满意其发音而弃之于灰坑,尚 不能定论。但这件石磬的型制是夏家店下层
此磬现状虽为五边形,但其鼓部断面较
! "# !
。 残缺所致( 图一, $) %& 河南西石磬 ’ 喀 "() 号藏品 * ,(+,, 年喀喇沁旗锦山镇河南西村民发现,喀喇沁 旗文物管理所随即征集,同出一件夹砂灰陶 瓮, 上施篮纹及附加堆纹, 高 --. (、 口径 ""、 腹径 -%、 底径 () 厘米( 图二) 。 用深灰色硅质 板岩磨制而成。原磬残, 为二次使用, 呈不规 则五边形。 底边断面整齐, 无修整痕迹。 倨句 原悬孔残, 倨句下部二次对钻一悬孔。 残 +#/。 长 -". 0、 残宽 0". %、 厚 0. +、 悬孔内径 (. " 厘 米。残重 $. (- 千克。石料硬度为摩氏 $ 1 , 级。 发音清脆, 延音较短。 音高: 频率: 20 1 (-, 图一, 。推测其原始形状应为三角 $$$. 0"( ,) 形,残孔说明此磬为二次使用,但其断面未 加修整,可能是二次使用前残,更可能是二 次使用后残。故将此归为 3 型。
内蒙古文物考古
$%%& 年第 ’ 期
喀喇沁旗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
李凤举 , 喀喇沁旗文物管理局 .
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南部,西拉 木伦河以南,燕山山脉以北,七老图山脉东 北麓, 与冀北、 辽西毗邻。境内古遗址、 古墓 葬分布较密集,古遗址中尤以夏家店下层文 化遗址居多,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也 较为集中, 现根据石磬形状, 划分为 (、 )、 * 三型。介绍如下: 呈四边形, 鼓部与底边基本平行, ( 型: 股部较平直, 稳定性较差。 ’+ 韩家窑石磬 , 喀 -’$ 号藏品 . ,’/#/ 年喀喇沁旗锦山镇韩家窑村民送交喀喇沁 旗文物管理所。用灰色粉砂岩磨制而成。完 整。略呈平行四边形, 表面平整, 鼓部稍厚, 股部略薄, 底边弧形且薄锐。倨句约 #-0。上 部偏股部有一对钻悬孔,悬起时向鼓部倾斜 通高 ’#+ 1、 最厚处 $+ &、 悬孔 $10。通长 $#+ &、 内径 $+ ’ 厘米, 重 $+ ’% 千克。石料硬度为摩 发音清脆而短促。 音高: 氏 2 3 & 级! 。 4" 5 ’%, 频率: 图一, 。 ’&&%+ $$- " ( ’) $+ 王家营子石磬 , 赤峰市博物馆藏品 . , ’//- 年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王家营子村民 送交赤峰市博物馆。用浅灰色泥灰岩打磨而 成,一面附有一薄层石英,且不见打磨痕 迹。基本完整,出土时股部上边近倨句处造 成一处约 / 厘米伤残。呈梯形,鼓部上角圆 钝。表面平整, 厚薄均匀, 四边打磨较平直。 倨句 ’%%0。上部偏股部有一对钻悬孔,孔外 径 不 对 称 , 悬 起 时 向 鼓 部 倾 斜 $#0 。 通 长 通高 "-+ 1, 厚 "+ $, 悬孔内径 ’+ # 厘米, 1-+ -, 石料硬度为摩氏 " 级。 发音清 重 ’$+ $1 千克, 脆, 延音较长。音高: 频率: 6$ —-’, 2#$+ ’$$ ( 图一, 。 $) "+ 大营子石磬 , 喀 ’$$’ 号藏品 . ,’//2 年喀喇沁旗大牛群乡大营子村民送交喀喇 沁旗文物管理所。用灰色泥灰质板岩磨制而 成,表面有或平行或交错的薄自然节理层。 长条形, 表面平整, 厚薄较均匀, 边缘略薄。 倨句 ’$%0。上部偏股部有一对钻悬孔,悬起 时向鼓部倾斜 210。通长 2$+ %、 通高 $-+ 1、 厚 悬孔内径 "+ % 厘米, 重 /+ &1 千克。石料 "+ -、 硬度为摩氏 "—- 级。发音略显浑厚, 延音悠 长, 音若铜钟。音高: 频率: 7$ 5 ’1, 1/$+ -1% , 图一, 。 ") -+ 下瓦房石磬 , 喀 -’" 号藏品 . , ’/#% 年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下瓦房村民送交喀喇沁 旗文物管理所。用深灰色泥灰岩打磨而成。 完整。长条形, 表面平整, 薄厚均匀, 股端与 鼓端上边均打磨平直。 倨句 /10。 股上部有一 对 钻 悬 孔 , 悬 起 时 向 鼓 端 倾 斜 2%0 。 通 长 11+ %、通高 $$+ 1、厚 "+ &、悬孔内径 $+ - 厘 米。 重 #+ -1 千克。 石料硬度为摩氏 $ 3 " 级。 发音清脆,延音较长。音高:8$ 5 "$,频率: &#/+ 2"% , 图一, 1.。 呈三角形, 股部呈角状, 稳定性较好。 ) 型:
!
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徙有一定的关系。 ",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 & 型、 $型 和 % 型的早晚关系,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 资料和相关的实物资料来论证。 可 -,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的起源, 能是受到了中原龙山文化石磬的影响,但更 有可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的发明创造。这 个问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和更深 入的研究来证明。 注 释
#
土鸮纹石磬等 。 $ 型石磬型式与陕西长安张
##
家坡井叔墓出土石磬 、陕西宝鸡县贾村塬
#+
上官村矢 国墓出土石磬 较为相像, % 型与
#)
其更为相像, 因此, 更实用的 $ 型、 % 型石磬 很 可 能 就 是 西 周 的 礼 乐 器 —— — 编磬的雏 形。 综上所述, 可做以下几点总结: #,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的制作技术较 为娴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一方面体现 出了这一部族的文明程度。 +,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石磬已经是权 力的象征,具备了礼器的意义,这在 & 型石 磬上体现更为明显。 对 ),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不同的型式, 后世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与
$ 石料硬度测定由赤峰地质勘察开发院褚廷海完成。 远古石磬与夏代石磬研究 》 ,《 文物 》 , % 高蕾:《 +..) 年 - 期。以下音高、 频率皆出于此。 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 #’’* & 赤峰考古队:《 《 年发掘简报 》 , 考古 》 , #’’/ 年 ’ 期。 《 西拉木伦河流域不同系统的考古学文化 ’ 刘观民: 《 , 文物出版 分布区域的变迁 》 , 考古学文化论集 》 ( 社, #’/( 年。 孔哲生、 张文军、 陈雍:《 夏家店下层文化 ) 张忠培、 《 , 文物出版社, 研究》 , 考古学文化论集》 ( #’/( 年。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述 》 , 文物出版 *+ 李纯一 0 《 社, #’’* 年。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 ! 项阳:《 《 析》 , 考古 》 +... 年 ## 期。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 — ,《 考古学报》 #’(( 年 殷 墟 西 区 墓 葬 发 掘 报 告 》 #’(’ 年 # 期。 《 殷墟出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 《 土的陶水管和石磬 》 , 考古 》 #’(* 年 # 期。 《 殷墟妇好墓 》 , 文物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 #’/. 年。 《 长安张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 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 》 , 考古 》 #’/* 年 # 期。 古 矢 国墓地调查记 》 ,《 文物 》 #) 卢连成、尹成平:《 《 王永光: 宝鸡县贾村塬发现 矢 王簋 #’/+ 年 + 期; 《 等青铜器 》 , 文物 》 #’/" 年 * 期。
! "# !
于天然层理好、 质地致密均匀、 弹性较强、 音 质较好、 且便于加工的泥灰岩、 粉砂岩。制作 石磬使用较为精细的打磨工艺,使石磬无论 是在外观,还是在音质方面都是一个发展, 为后世石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家店下层文化以 $ 型和 % 型石磬与 中原新石器时代石磬型式迥然不同,到了同 时期的二里头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发 展较快, 型式多样, 工艺较为精细。夏家店下 层文化石磬中,& 型磬与山西夏县出土二里 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特磬、山西平陆前庄出土 商代特磬 其形略有相似, 却也不尽相同。夏
文化石磬中最接近后世的一种。 以上 , 件石磬均为特磬,其音或清脆、 或浑厚,且形状各异,很可能最初并非作为 乐器使用,而仅仅是简单的 “ 击鸣以号召” , 体现出了权力的集中,那么石磬在夏家店下 层文化中则是权力的象征,即做为礼器存 在。尤其是韩家窑石磬,它在这批石磬中相 对个体较小,稳定性较差,虽打磨得较为精 细,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乐器,其底 边为弧刃, 形似石钺, 而钺是权力的象征, 是
家店下层文化石磬是否受到中原新石器时 代石磬的影响,尚不能定论,但晚商及西周 磬无论选材、工艺、还是型式上都受到了夏 家店下层文化石磬一定的影响。在中晚商特 磬中,精刻纹饰或出土于主人身份较高的遗 址、墓葬特磬的型式多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石 磬 & 型一致,如殷墟西区出土石磬 " 、#’() 年殷墟小屯村北洹水南岸殷代王宫建筑遗 址范围内出土石磬 、#’(* 年殷墟妇好墓出
"
整齐,显然是通体磨制完成后断去,稍加修 整继续使用,应属二次使用。且股端相对而 言与其说是一条边倒不如说是角更为确切, 因此将其归为 4 型。 小木营子石磬 - 喀 ’$( 号藏品 . , &、 $#+( 年喀喇沁旗小牛群乡小木营子村民送交喀 喇沁旗文物管理所。用灰色泥灰岩打磨而 成。鼓端残缺, 现状略呈梯形, 推测其完整形 状应呈三角形。表面平整, 厚薄较均匀, 边缘 较薄。倨句 $/&0。倨句下偏股部有一对钻悬 孔。残长 (/, "、 残宽 "’, ’、 厚 ’, "、 悬孔内径 ", / 厘米。残重 $", ( 千克。石料硬度为摩氏 发音清脆, 延音较短, 可能是因鼓部 &—"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