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织物中的织造文字探析
《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
3从《说文》糸部看丝绸染色业与古代颜 色观的发展
古代丝绸染色技术历史悠久,到商周时代已经有 了很大的提高。那时已掌握了使用矿物、植物、动物染 料涂绘和染色的方法。据《周礼》记载,周代设置了负责
染色的专门机构掌管染色的官职,染色工艺体系也开
始形成。用J二丝织品染色的染料品种/f;断增多,其中植
物“i中,蓝草用来染蓝色,茜草用来染红色,紫草染紫
彩象聚集的细米。 也就是说丝绸手绘与刺绣,与“十二章纹”的起源 有关。《尚书・益稷篇》:“帝F_j=I: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
矾为媒染剂多次浸染的“染色之变”:三人为缥(浅红 色),五人为鲰(黑中带lI:的颜色),七人为缁。以再染黑 为鲰、鲰是雀头色。、又再染乃成缁矣,知缁本出鲰。爵头
该书记载了5种“故色之工”,即“厕、绩、钟、筐”等;其 中“绩”即“绘”,与“画”的意思接近,都是指在织物上用 手绘的方法装饰五彩纹样。而刺绣在周代已具有相当水 平,当时称“黹”。J割王冕服有“希衣”,是刺绣的服饰。刺
续,《说文》:“白(帛)文完。《诗》日:‘续兮斐兮,成
是贝锦。”’引用《诗经.,J、雅・巷伯》的诗句,意思是花纹 错杂,色彩相问,织成有贝壳花纹的丝织品。 绚,《说文》:“《诗》云:‘素以为绚兮。”’引用《诗经》 的话,就是在洁白的底子Ii画着义彩。 缛,《说文》:“繁采色也。”指繁密的五彩的文饰。 蠕,《说文》:“缯采色。”是说丝织品呈五彩色。 古代中国丝绸纹样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纹样 主要通过织花、印花、绣花、于绘等方式在织物上表现 出来。殷墟出土的青铜戈表而黏附的丝织物残痕日,呈 现回纹形织纹:商代玉刀柄包裹着自雷(云)纹的提化 丝织物;河南侯家序殷基巾发现的白石上人像的衣服 纹饰,从殷商到战国,丝绸纹样大多是由直线和折线组 成的菱形、回纹形,以及它们的变体形。先秦丝绸纹样 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 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 术水平相适应。 同样,在东周的彩绘漆器与丝织品上,可以见到丰 富的问色与复色。这些f‘南的色彩常以黑、白或金、银 色为主调,求得色彩总体效果的统一。《考工记》中提出 的“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在《论语・八佾》中则称“绘事 后素”。其具体涵义,据朱熹的解释“后素,后于素也”, 即是说先以素为质地,然后施以五彩。 2_2手绘、刺绣精致
“寸锦寸金”的云锦—中国丝绸文化
“寸锦寸金”的云锦—中国丝绸文化云锦是中国最华美高贵的锦缎,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云锦”之名,云锦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
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
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惟尊者得服。
”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被古人称作“寸锦寸金”的云锦,是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老式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提花工和织造工)配合操作生产出来的,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技艺精绝,文化艺术蕴义博大精深。
色彩艳丽,晕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
云锦的纹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这就是云锦纹样服饰不但具有珍稀瑰宝、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云锦是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它汇集了以丝质(材料、组织)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装饰美化特征,以“质与纹”、“巧与艺”、“意与象”三者结合的内容与形式,达到技术与文艺两者完善统一的形态美感。
从罕见汉字读懂古代的中国纺织
从罕见汉字读懂古代的中国纺织我国各族人民的纺织生产实践,起源很早,范围很广,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很深。
因此,古代纺织相关的文字资料十分丰富,在我中华民族文化中处在特殊的地位。
在汉族语文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词汇与纺织生产有关。
如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糸”旁的字有100多个。
东汉人编的《说文解字》中所收,“糸”旁的字有267个,还有“巾”字旁的、“衣”字旁的等等,都直接间接与纺织有关。
这些字反映了在它初次出现之前已经普遍存在的纺织生产实践和成果。
其中有些古字当今已十分罕见,甚至电脑智能软件也无法识别,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我国纺织初起、形成和发展时期的面貌。
与麻有关:絺、绤、枲、紵我们的祖先最早掌握的纺织技术是利用麻类纤维,时间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
葛纤维的利用很早,有野生的和人工种植的。
《诗经》中涉及到葛的采集和纺织的就有几十处之多。
古代称细葛布为絺(音止),粗葛布为绤(音系)。
为了保证织衣制履所需的葛纤维的供应,周代特设专门官职叫“掌葛”,专门负责葛的采集和种植。
隋唐之后葛的应用日渐衰落,唐代诗人李白《黄葛》诗中有趣地提到:“黄葛生洛溪……采缉作絺绤;……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后来其地位逐渐被麻所替代。
我国很早开始出现人工种植的大麻,称为枲(音喜),或指大麻的雄株,到商周两代已经非常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当时军队的服装大部分是麻布,因而封建王朝的当政者对之较为重视。
隋唐时,大麻生产遍及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人们已掌握了鉴别麻皮质量的新方法,并按照新方法进行收麻,使得大麻纤维的质量大有改善。
另有一字紵(音住),指的是苎麻。
周代曾“以紵充赋”,说明苎麻早已开始人工种植。
其分布地区虽不如大麻广泛,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
近年在陕西宝鸡和扶风好几次发现西周的麻布,经分析都是苎麻织物。
苎麻纤维洁白、纤细,适于织成高质量的织物,是商周时期重要纺织纤维原料之一。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造与丝织工艺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造与丝织工艺丝绸,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珍贵织物,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造与丝织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技巧和工艺,为世人所称道。
本文将从丝绸的起源、制作工艺、工匠精神以及丝绸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也就是西汉时期。
传说中,当时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蚕,人们意识到这种蚕可以吐丝。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人们发现这种丝由蚕茧组成,通过处理和加工可以制成一种优雅、柔软的织物。
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丝绸。
而最早的丝绸制造技术则流传于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丝织工艺。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工艺包括了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种桑和养蚕,这是丝绸制造的基础。
人们以桑叶为蚕食,耐心地养蚕并等待它们吐丝,再将蚕茧取出。
接下来是缫丝,它是将蚕茧进行加工处理,获得连续的丝线。
缫丝需要经历脱茧、煮茧、脱丝、晾曝等步骤,使用细致的技巧和工具进行操作。
最后是织布,通过机械或手工的方式,将丝线编织成布料。
在织布的过程中,工匠需要掌握细密的织布技巧,使得织物质地均匀、光滑。
这些复杂而精细的工艺确保了中国古代丝绸的独特性与高品质。
在中国古代丝绸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展现了辛勤劳动与技术创新的精神。
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的操作。
尤其是在缫丝这一环节,工匠们需要掌握温度、时间和力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以获得高质量的丝线。
他们对于每一寸丝线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工艺的热爱与专注。
他们的努力与智慧,为中国丝绸制造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丝绸的制造与丝织工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丝绸不仅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生活方式,还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繁荣,使中国的丝绸流传到世界各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古代纺织与织物的研究
古代纺织与织物的研究古代纺织与织物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古代纺织与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纺织工艺、纺织品用途、纺织品鉴定等方面展开,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纺织与织物的研究。
一、古代纺织工艺古代纺织工艺是古代纺织与织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人们采用的纺纱工具主要有纺轮和纺车。
纺轮用来纺细纱,而纺车则可以实现一次性纺织多股纱线的功能。
这些纺纱工具的使用,为古代纺织生产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
在古代织布工艺中,主要使用的织布工具有梭、织机和编织器等。
梭是古代织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以穿梭纬线并完成纬纱与经纱的交织。
织机则为纺织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极大地提升了织布的生产能力。
编织器主要用于编织针织品,如袜子、帽子等。
二、纺织品用途古代纺织品的用途广泛,不仅用于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还承载了文化、宗教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含义。
纺织品主要有衣服、帆布、帷幔、地毯以及军用的旗帜等。
古代的衣服作为纺织品的主要用途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裸体保护的需求,还承载了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的衣服款式、颜色、布料等都有所不同,这种视觉符号通过衣着使人们更容易辨认出对方的地位与身份。
除了衣服,纺织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在古代战争中,旗帜作为军队的象征和战斗的信号,是具有极高象征意义的纺织品。
它们不仅能够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还可以用来标志不同军队、制定战术等。
三、纺织品鉴定纺织品的鉴定是古代纺织与织物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纺织品的材质、织法、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鉴定,可以获得有关古代纺织工艺、文化传承和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在纺织品的鉴定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首先,纺织品的材质是重要的鉴定指标之一。
如丝绸、棉织品、麻织品等具有不同的纹理和手感,可以通过目观和触摸等方式进行初步的鉴定。
云锦∣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寸锦寸金之原料织造“锦绣前程”
人们常用“锦绣前程”一词表达对前途的美好祝福,那么为何是用“锦绣”二字来形容前程呢?类似这样的,还有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
以上都与“锦”字有关,实际上“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物,并且是代表最高水平的织物。
在中国传统的丝织品中,如果用“寸锦寸金”来形容一种“锦”,你又会想到哪种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是最早进行养蚕和缫丝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因而,在绵延数千年的发展中,结合各地风俗人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匠心独运般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画卷。
云锦—锦绣前程带着上述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拨云见日,从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云锦”说起,聊一聊经“大浪淘沙”沉淀的这一中国优秀传统工艺文化。
江南好,岁月如诗,云锦袅袅来(1)天时地利人和,云锦应运而生关于“云锦”一词的解释,我们有必要深究一番。
先从“锦”字说起,从字面上来看,是一个“金”字旁加一个“帛”字构成,中国的汉字构成往往是“形与声”的意合。
《说文解字》中写道:“锦,襄邑织文。
从帛,金声。
”还有东汉末年刘熙著作的《释名·采帛》中写道:“锦,金也。
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惟尊者得服。
”因此,我们不难判断,在古时“锦”珍贵如金,只有身份尊贵之人方能穿得起。
云锦—龙图纹前文讲过“锦”是中国古代丝织物的最高代表,它指的是具有多种彩纹的丝织品。
中国有四大名锦,分别是:云锦、蜀锦、宋锦、壮锦,分别出自南京、成都、苏州、广西。
云锦的产地为南京,我们知道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古称金陵、建康。
尤其是自东吴在此建都后,此后的东晋、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当时的南京城(旧称建康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逾百万。
夜色秦淮河以南京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上这一带温暖湿润的气候,便捷通达的水运,历来是蚕桑纺织业发达之地,这些为云锦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与丝绸制作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与丝绸制作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与丝绸制作源远流长,秉承着千年的传统与精湛技艺,成就了世界闻名的中国丝绸。
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丝绸制作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丝绸制作的精髓。
一、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早的纺织品为麻、蒲、草等天然纤维编制而成。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纺纱、织布的技术,研发出了更为高效的纺织工具和材料。
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在商代迎来了飞速发展,器物中出现了有关丝绸的记载。
到了西周时期,丝绸作为贵族财富的象征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随后,随着秦、汉的统一,人民的生产技术得到更为迅速的提升,丝绸制作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手工业。
二、丝绸的制作丝绸制作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瑰宝,它的制作过程经历了多个工序和环节,包括蚕养殖、蚕茧煮制、丝的提取、丝线纺织和丝织品的染色加工。
首先是蚕养殖,蚕宝宝以桑叶为食,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蚕茧。
人们在适当的时机将蚕茧煮熟,以便杀死蚕宝宝,然后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使其黏性物质溶解,蚕丝慢慢从蚕茧中抽出。
接下来是丝的提取,将抽出的蚕丝整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根连续的丝线。
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丝线的质量和强度。
之后是丝线的纺织,纺织技术在中国古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通过纺车、织机等工具,丝线纺织成布匹或其他丝织品。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独步天下,其织造的布匹细密均匀,色泽鲜艳,兼具轻盈和柔软,倍受人们的喜爱。
最后是丝织品的染色加工,中国古代对丝织品的染色技术也非常高超。
应用植物染料和天然矿石矿物等材料进行染色,经过多次浸泡、煮制和晾晒等工艺,使丝织品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彩。
三、丝绸的历史地位古代中国的丝绸制作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出口商品,丝绸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以及其他宝贵的物品被传播到东、南亚、中东、地中海等地区。
从古代汉字,看中国纤维的发展(四)
面料制作,具有保暖性能的毯类产品。
故生产企业在选择产品标准时,一方面需要注意产品是否满足标准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需要评估自身产品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对于纯毛、毛混纺毛毯需要考核不可恢复伸长和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
不可恢复性伸长又称非可恢复性伸长,通过在恒定的外力作用规定的次数后,一定距离的织物长度变化。
纯毛、毛混纺毛毯一般要求羊毛含量为80%及以上,由于羊毛纤维本身存在油脂,同时生产工艺中需要添加洗涤剂、纺纱油剂、柔软剂等多种助剂实现面料的柔软效果,若此类助剂用量过多,易出现羊毛产品发黏,同时纱线强力会大大下降,通过考核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来测定含油率是否满足要求。
4 建议1)国内毛毯质量等级划分较为混乱,结合目前大多数纺织产品标准将质量等级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建议FZ/T 61001、FZ/T 61006、FZ/T 61002能尽快修订,同时统一将使用说明按照GB/T 5296.4执行。
2)目前市场上有些毛毯缺少相应的产品标准,如纬编涤纶毛毯。
一方面生产企业没有统一有效的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质量把关,另一方面市场监督也无据可依,建议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尽快健全标准体系。
3)毛毯标准中对功能性指标考核比较薄弱。
除了摇粒绒毯对保温性和透湿性进行考核,其余毛毯标准均未提及功能性指标。
对于商家宣称抗静电、抗菌、吸湿发热等功能无从考核,建议对于标注有特殊功能的毛毯可以增加相应的功能性考核要求,这样既可以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生产企业也做好自己的质量把关。
(作者单位: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纤·标准论坛Fiber · Standard Forum棉花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两类。
一年生的棉花,古称氎(音叠),开展人工种植并在宋元时期推广的是这一种;多年生的棉花一般指南方的木棉,称为緤(音蝶),多为野生。
棉花是优良纺织原料,王祯的《农书》说:“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中国古代的衣料与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衣 料与纺织技术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中国古代的衣料02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03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特点 与影响
04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传 承与创新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中国古代的衣料
THEME TEMPLATE
地位:在古代,皮革是一种重要的衣料,尤其在游牧民族和边疆地区更为普遍使用。
03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THEME TEMPLATE
手工纺织
定义:利用简单 工具和手工操作 进行纺织
历史:起源于新 石器时代,一直 沿用到20世纪初
技术:包括纺纱、 织布、染整等工 序
特点:灵活、适 应性强,但效率 较低
蚕丝纺织
麻料
简介:麻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衣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种类:常见的麻料有亚麻、大麻、苎麻等,不同种类的麻料在质地、颜色、用途等方面 略有不同。
特点:麻料具有吸湿性好、透气性强、抗菌防蛀等特点,对人体健康有益,且易于保养 和洗涤。
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麻纺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剥麻、绩麻、纺纱、织布等工序, 制成的麻布质量优良,品种繁多。
可持续发展:注 重环保和可持续 发展,推广绿色 生产技术和循环 经济模式。
个性化定制:利 用数字化技术实 现个性化定制, 满足消费者对时 尚和个性的需求。
跨界合作:加强 与其他产业的合 作,拓展纺织业 的应用领域和市 场空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纺织品的传播
传播途径: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传播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波斯锦、阿拉伯锦等 传播特点:以丝绸为主要代表,质地轻薄、色彩鲜艳,深受外国欢迎 传播意义: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丝绸与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绸与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绸与纺织技术是世界上最为先进和独特的之一。
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在古代,丝绸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技术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世纪,中国就开始种植桑树,并且养蚕取丝。
丝绸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蚕茧的收集、蚕茧的煮熟、蚕茧的剥丝、丝线的捻制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剥丝和丝线的捻制。
剥丝是指将蚕茧中的丝线剥离出来,这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
而丝线的捻制则需要将多根丝线同时捻合成一根,以增加丝线的强度和韧性。
在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丝绸的制作。
在汉代,中国人发明了纺车,使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纺车的出现使得纺纱更加高效,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能力。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纺织技术,如织布、染色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纺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丝绸的制作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丝绸的制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因此在古代,丝绸被视为一种奢侈品。
丝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这种独特的制作过程使得丝绸成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品,被广泛用于皇室贵族的服饰和礼仪用品。
丝绸的制作技术也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贸易通道,不仅带来了丝绸等中国特产,还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丝绸的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丝绸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的制作技术逐渐失传。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丝绸的制作逐渐被机械化取代。
然而,中国的丝绸文化依然保留着它的独特魅力。
现代的丝绸制作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持了丝绸的高质量。
我国古代丝绸的经典工艺
我国古代丝绸的经典工艺
中国古代丝绸工艺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世界纺织史上的瑰宝。
以下是我国古代丝绸的一些经典工艺:
1. 编织:编织是丝绸工艺的基础,通过细长的细丝交织而成。
古代的编织技术主要有简单的平纹和多样的斜纹织法,通过调整纱线的密度和色彩,可以编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花纹。
2. 染色:古代丝绸的染色技术非常发达,采用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其中,蓝色的蓝靛染料和红色的茜草红染料是古代丝绸染色中最重要的两种颜料。
通过不同的染色技法和染料组合,可以制作出具有丰富色彩层次和变化的丝绸织品。
3. 刺绣:刺绣是一种将丝线刺绣在织物上的技术,也是古代丝绸工艺中的重要一环。
古代的刺绣工艺非常精密,通过绣针穿插于织物之中,形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图像。
刺绣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纺织品和贵族服饰中,充分展示了古代丝绸工艺的华丽和精细。
4. 织锦:织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工艺的顶峰之一,以其精巧的织造和华丽的图案而闻名。
织锦工艺采用多线织造技术,通过将不同颜色和质地的丝线交织在一起,织成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图案。
织锦是贵族和宫廷的专属产物,常被用于宫廷装饰品和礼品。
5. 织纱:织纱是将原丝经过处理和加工后,织成细丝的过程。
古代的织纱技术非常精湛,通过细腻的手工和复杂的工序,使得纺织出来的丝线质地细腻、均匀,具有很高的品质和价值。
织纱是丝绸工艺的基础,也是实现其他丝绸工艺的前提。
这些经典的丝绸工艺在古代中国丝绸制造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中国丝绸成为世界纺织史上的瑰宝。
至今,这些工艺仍然保留并发展着,成为中国文化和工艺品的重要代表。
古代纺织技术的考古学分析
古代纺织技术的考古学分析纺织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揭开古代纺织技术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特点。
在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天然的纤维材料,如麻、葛等,进行简单的编织。
这些早期的纺织制品虽然粗糙,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技术不断进步。
在商周时期,丝绸的出现成为了纺织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丝绸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养蚕、缫丝、织造等多个环节。
从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的丝绸残片可以看出,当时的织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丝线纤细,图案精美。
在古代纺织技术中,纺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古代的纺纱工具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纺轮。
纺轮是一种圆形的陶器或石器,中间有孔,通过旋转纺轮将纤维捻成纱线。
此外,还有手摇纺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织造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纺织技术的核心内容。
早期的织造方法主要是平纹织法,这种织法简单但较为单调。
后来逐渐发展出斜纹织法、缎纹织法等,使得织物的纹理和质感更加丰富多样。
在汉代,提花织机的发明更是让织物的图案变得更加复杂精美。
提花织机能够通过控制经线的升降,织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染整技术在古代纺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使用天然的染料,如植物染料、矿物染料等,为织物染上各种颜色。
例如,从蓝草中提取靛蓝用于染蓝色,从茜草中提取红色染料等。
染整工艺不仅包括染色,还包括印花、整理等环节。
通过这些工艺,织物的外观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考古出土的纺织品来看,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纺织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出土的毛织品较多;而在江南地区,丝绸则更为常见。
同时,不同朝代的纺织技术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唐代的纺织品以其华丽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而宋代的纺织品则更加注重素雅和精致。
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意义。
织造作为文法——借喻《石头记》小说经纬
一、本体“劳作”对人的思想观念改变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其影响往往通过劳作工具来形成;而艺术创造同样也是一种“劳作”。
因此,若要更好地理解古代丰富的人文遗产,就要尽可能地将其与相应的物质和技术考古相结合。
其中,织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政治经济学上的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而我们能有《石头记》作为窥探这一领域的窗口,其意义更是多方面的。
服饰和织造品在古代社会长期以来都是阶级划分的象征,古人对于面料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历来留下的古籍也大多是介绍其外观与相应的社会制度,而很少有对制作过程的介绍。
因此可以想象,过去想要了解一些不对民间开放的面料是极为困难的。
明代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作者虽然已经对养蚕、缫丝、面料种类和染色技法都做了全面介绍,但对于真正复杂的御用织造品,依然无法窥其奥妙。
宋应星在《龙袍》一节中写道:“凡上贡龙袍,我朝局在苏、杭。
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来数寸即换龙形……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
”织造作为文法—借喻《石头记》小说经纬伊 闻《天工开物》中的提花织机中间竖立部分是其关键枢纽,称为“花楼”44然而,在《石头记》中反复出现多次的“缂丝”(有些版本写为“刻丝”),正是用来制作龙袍的特殊工艺。
作为历代的御用丝织品,缂丝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到宋元时期进入艺术收藏,被称为“织中圣品”。
与缂丝同样属于御用织造的还有南京云锦,它需要的织机规模之大、工序之复杂、人力之多、耗时之久,至今仍是纺织界的世界之最。
宋应星没能详考的这类织物,却在《石头记》中如家常便饭一样出现,还能随手送人,如第五十一回:“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缂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
”据此,后人常常认为作者写衣服只是为了显示贾府的泼天富贵,这固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小心回避描写当朝,书里的许多服饰是基于作者对织造物的熟悉而进行的象征化设计,有些甚至是男女错位的,是一种抽象写实,因此考察他的设计用意就与把握小说内涵有着深切的关系。
从辽代绵帽谈缂丝的织造工艺
从辽代绵帽谈缂丝的织造工艺隆化县博物馆宫艳君中国丝绸博物馆黄俐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缂丝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丝织手工艺品.又名/刻丝01早在宋代庄绰的2鸡肋篇3中.就对缂丝的织法和特色作了简明描述!/定州织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4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线之上.合以成纹1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1故名刻丝1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也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10由于在织制过程中.不同颜色的纬梭要随着图案的不同而变换.极其频繁.费工又费时1如织一件夫人衣服需要一个织工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1所以当年恐怕只有皇亲国戚5达官显贵才能拥有1我国的缂丝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了1在新疆吐鲁番5甘肃敦煌5青海都兰等地都曾出土过唐代缂丝1它的起源.主要受到了古代西域缂毛织法的影响.传入内地后则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1汉代已经有了缂毛1缂丝和缂毛的织法完全相同.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同.缂毛用的是毛线.缂丝则用丝线1缂丝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唐至北宋是初步发展时期.主要用平梭结织法和搭梭法.纹样多见几何纹.幅面窄.用途仅限于绦带之类1北宋缂丝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步.缂织得比较细密.纹样内容丰富.既对称而又富于变化.装饰性很强.配色大胆5夸张.幅面比唐代宽.当时主要用于书画的装裱1南宋是鼎盛时期.尤其是欣赏性缂丝.与刺绣一起登上了观赏艺术的殿堂.着力表现名家名作.有许多颠峰之作1从九十年代初内蒙古代钦塔拉出土的辽代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的织造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缂织技艺更加纯熟.出现了许多新的缂织技法.使缂丝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1元代基本承袭南宋的缂织方法.纹样风格粗壮5简练.其特点是大量使用金线.即缂金织物盛行1元代缂丝多为宗教题材4明清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补笔.即在树叶小草等细微之处缂织难度大的部位用笔着色来代替.这样一来既省去了繁琐的劳动.又给画面增加了质感1清代缂丝在明代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取材更加广泛.补笔的面积逐渐增多.到清中期以后大部分用笔代替.技术就走下坡路了1下面从二个方面对辽代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的织造工艺进行分析1 6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绵帽纹样的描述此绵帽的纹样是为帽子特意设计的1它由四片宽&7厘米的缂金织物缝合而成.帽前长,,厘米5后长88厘米5帽顶呈圆形.内填丝绵.两侧有护耳1帽子内侧钉有两对系带.一对在耳侧.带宽*厘米.打结.带子面料采用棕色绫4另一对在护耳下端.带宽9厘米.打结.带子面料采用黄色四经绞罗1帽面纹饰由蓝紫褐白四种色丝及金线组成.前后左右对称1以蓝色为海水作地5金线织出金色波浪.然后用褐色纬线织出浪峰4在波浪中缂织盛开的荷花和跃起的摩羯+图&-1摩羯又称鱼龙5飞鱼.是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物1 2山海经:中次三经3!/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1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10宋2太平御览3引2林邑国记3!/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出入群飞.游翔翳芸.而沉则泳海底10说明飞鱼的形象特征为龙首5鹰翅5鱼尾.能飞会游1它在中国被称为鱼龙.真名应是摩羯鱼.起源于印度的;<=<><.唐代时期通过佛教传入中国1在唐辽金代均十分流行.并一直流传到明代.成为皇帝赐服中的飞鱼形象4荷花又名/莲花0.在佛教中被尊为/佛门圣花0.是西方净土的象征1中国道教也奉其为神仙花/出淤泥而不染04水纹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已出现.水的形象千姿百态.水纹的造型也丰富多彩.这里的水纹为/浪花纹0.波浪起伏极具形式美1将蓝色的海水5金色的浪花5褐色的浪峰5紫白相间的荷花和有着金色翅膀5翘首欲飞的紫色飞鱼等纹饰缂织在一起.整个画面富于变化.形象生动.构图写实而不单调.对照而不生硬1同时还隐寓/和合如意0/河清海晏0等吉祥含义1图&!"!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绵帽的缂织工艺传统的缂丝织机是一台平纹织机"图#$%利用两片棕开口%两块踏板控制&它与其它平纹织机的区别在于打纬工具的不同%它不用筘框%而用类似于梳子的专用打纬工具"图’$%亦称(木手)%一边织造%一边打纬&要在这样简单的织机上%随心所欲地织出如此复杂的纹饰%主要归功于缂丝的特点(通经断纬)&所谓(通经断纬)%就是在织制时%以本色丝线作经%彩色丝线作纬*其特点是纬线不象一般织物那样贯穿整个幅面%而只织入需要这一颜色的一段&效果是经线不显露%只露出纬线%正反面的花纹和色彩完全相同&由于各色专门的小梭是根据花型色彩逐次织入%因而织物上常会因垂线的花纹轮廓留下纬丝转向时的断痕%形成(通经断纬)的结构特征%故称为(通经断纬)&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采用两根+捻合成,捻的本色丝线作经线%密度为-./#0根1厘米#*用蓝紫褐白四种色丝及金线作纬%密度为’2/3.根1厘米#&由于要将原作如实地织出%要求缂丝织品与原作尺寸相符%因此得把花样图案放在经线下面%透过经线将花纹的轮廓描到经线上%然后用各色纬线的小梭依画稿样用平纹组织一块块缂织&织物结构上表现为(粗经细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整个帽面采用平缂和绕缂相结合的手法"图3$&在-.厘米宽的幅面上%用蓝色纬图#缂丝机图’打纬工具图3平缂和绕缂线分三块平缂%每块缂织043厘米长56厘米宽%通入两梭金线*金线采用片金%背后无其它背衬&然后重复蓝色5金线%依次类推&缂织时每块的两边同时缩进%形成一个(山峰)似的海面*当织到(海面)只有-46厘米宽时%通入褐色纬丝%每块缂织#厘米%充分利用打纬齿耙的特殊功能%将细的彩纬覆盖于粗的经线上而使(经丝不弯曲%纬丝充分弯曲)%形成海面上的浪峰%画面生动逼真&在波浪滚滚的大海之中插入荷花飞鱼时%则用填色5勾线%二色互相参差换彩等方法%发挥了缂丝工艺制作的特点%色彩配置鲜明而又和谐&宋5辽时代流行紫色%官员被皇帝赐金紫或银绯是一种荣耀&在蓝色的海面上%以紫色5白色为主色%缂织出花芯和花苞5鱼背和鱼尾*花叶和鱼翅采用块面平涂金粉的敷色方法%既省去了繁琐的劳动%又使画面富丽堂皇&在花芯与花叶5鱼背和鱼尾两色相遇时%则利用缂丝工艺特有的戗色过渡&使用(长短戗)的调色方法%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穿插%出现(空间调和)的晕色效果&在花叶的边缘%飞鱼的双翅上用绕缂法按照图案的轮廓走向进行缂织%此时纬丝之间不一定相互平行%可以自由弯曲%构缂出勾边线&这起着调和色阶%又使花纹边界清楚的作用%使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质感和欣赏效果&通过对辽代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缂织工艺的分析%不难看出%尽管缂丝机只是一台极其普通的简单平纹木机%但通过织工高超的技艺和技巧%同样能织出如画般的作品&这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5有明确年代且能代表辽代缂丝水平的绵帽%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辽代缂丝织造的发展状况&7参考资料8赵丰89丝绸艺术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年&陈维稷89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23年&赵丰89纺织品考古新发现:%艺纱堂1服饰出版%香港%#00#年&缪良玉89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000年&收稿日期8#00’<-#<#-作者简介8宫艳军"-;6;<$%女%满族%馆员%主要研究向为文物保管保护&!!。
中国传统丝绸织造
中国传统丝绸织造中国传统丝绸织造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几千年来,丝绸一直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贵重的商品,更是象征着中国古代独特的纺织工艺和文化精髓。
本文将从丝绸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丝绸织造。
一、丝绸的历史背景丝绸制作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了蚕丝的柔软和光滑,并开始蚕桑养蚕。
随着人们对丝绸的深入了解和对技术的不断改进,丝绸制作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二、丝绸的制作工艺1. 蚕养和蚕茧取丝蚕的饲养是丝绸制作的第一步。
蚕吃桑叶,经过数天的饲养,蚕开始吐丝,并将丝绕在茧中。
这时,蚕茧被取下,经过煮沸或晾晒后,蚕茧中的丝线可以被取出。
2. 丝线的加工和染色取出的蚕丝经过除杂、煮涤等工序,去除杂质和浸染。
在染色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植物染料,如蓝莓皮、茜草等,以保持丝绸的天然质感和色彩。
3. 丝绸的织造丝线经过缫丝和整理后,进入织机进行织造。
织造过程需要织工纵横交错地操作织机,通过调节织机的张力和速度,使丝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丝绸织物。
三、中国传统丝绸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丝绸织造不仅仅是一门工艺,更是一种艺术。
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使得丝绸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1. 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中国传统丝绸制作注重图案的设计和表现,丝绸上的图案通常寓意着吉祥、美好的寓意。
丝绸的染色技艺使得色彩鲜艳而持久,图案细腻而富有层次感。
2. 精湛的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国传统丝绸织造中的重要部分,其精湛程度可谓举世无双。
刺绣采用丝线或金银线进行绣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3. 文化传承和价值体现中国传统丝绸织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丝绸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延续。
结语中国传统丝绸织造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使得丝绸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说文解字》中纺织工艺解析(二)
《说文解字》中纺织工艺解析(二)
余晓芸;梁文倩;李强;钟蔚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
【年(卷),期】2022(11)2
【摘要】笔者已对《说文解字》中丝纺织工艺相关的字作出整理[1],除丝纺织以外,《说文解字》还有大量描述植物纤维处理工艺的字,由于植物纤维与蚕丝纤维的特性与来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其纤维处理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同。
植物纤维是我国古人最早用于纺织的材料,在人们有意识地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以前,原始先民通过采葛种麻获得纺织品原料。
尽管中国古代丝织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但植物纤维的纺用和织造仍是丝织技术的基础。
由于蚕丝的产量不高,且生产成本高,因此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穿用。
并且由于麻纤维的需求量大,种植比较普遍,故麻纺织业远盛于丝纺织业。
笔者已对《说文解字》中记载的纺织用植物纤维作了整理[2-3],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根据植物纤维操作工序的不同进行分类撰写,整理《说文解字》全文,发现与其相关的字共有14个,分布在7个部首内,大部分字的部首集中在糸部。
【总页数】4页(P6-9)
【作者】余晓芸;梁文倩;李强;钟蔚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编辑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
【相关文献】
1.先驱体浸渍裂解结合化学气相渗透工艺下二维半和三维织构SiC/Si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贵州织纳煤田煤层气井二次固井工艺
3.《说文解字》中纺织用植物纤维的整理(二)
4.《说文解字》中纺织用植物纤维的整理(二)
5.《说文解字》中纺织工艺解析(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提花 织物、 缂丝作品及机 头织款 中中国古代丝织物织造 文字的变化规律 , 分析 了产 生这种 变化 的原 因, 以及丝织物的 织
造 文字研 究对丝织物断代考证具有 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关 键词 : 古代 丝织物; 文字织造 ; 变化规律 ; 因分析 原
中 图 分 类 号 : 15 1 TS 4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5 (0 20 一 。O —0 1 7 - 3 62 1 )2 0 7 6
21 年第 2 02 期
进展 与述评
・ 。 7
中 国古 代 丝 织 物 中 的织 造 文 字探 析
李 斌 李 强 , 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 , 杨
(. 1东华大学 纺织学 院 , 上海 2 1 2 ; 0 6 0
2 武汉 纺织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0 ) 3 20 摘 要: 在许 多中国古代 丝织物上常 出现织造 文字的身影 , 为我们提供 了一些 纺织品考 古方面的重要信 息 。探讨 这
的寓意 相呼 应 。
织造 过程 中生成 的文 字 , 过刺 绣 等形 成 的 文 字 不 在 通
本文 考虑 范 围 内 。丝 织物 中的织 造文 字 一 般可 分 为 两 大类 , 类是 织物 主题 纹样 中 的文字 , 种 文字 本 身 就 一 这 是 主题纹 样 的一个 组 成部 分 , 因此 , 织 物 中 的织 造 文 丝
字也 就成 为 给 出土织 锦命 名 的一 种 重要 方 法 。如 汉代 的韩 仁绣 锦 、 乐字 锦 、 寿字 锦 等等 。另 一 类是 丝 织 物 中 的机 头织 款 , 机头 织款 一般 反 映织 物 的 年代 、 坊 名甚 作
至织 者 , 因此 研究 丝 织 物 中 的织 造 文 字应 具 有 重 要 的
体现 了战国时期纹样的遗风 , 王字与龟背构图巧妙 , 寓
言深 远 。在唐代 龟 属 于一 种 瑞 兽 , 以长 寿 的特 性 而 为
然。
人所喜爱 , 龟背与王字结合, 真可谓雅俗 共赏, 情趣盎
图 2 “ 星 出 东 方 利 中 国” ( 五 锦 东汉 )
种世 界观 。“ 星 出东 方 利 中 国” 语 最 早 可 见 于 《 五 一 史
考古 意义 。
1 古代 丝织物中织造文字的变化
中国 古代 丝 织 物 中 的织 造 文字 可谓 千 奇 百 怪 , 长
短不 一 。通过 相 关 出土 丝 织 文 物 和 历 史 史 料 的考 察 , 我们 发现 中 国古 代 丝织 物 中 的织造 文字 随着 时代 的变 迁 呈 现 出 了一定 的变化 规律 。 1 1 古代 提 花织 物 中织造 文字 的变 化 . 中 国古代 提花 织物 中的织造 文 字 随着 朝 代 的不 同
记 ・ 官 书 》“ 星 分 天 之 中 , 于东 方 , 国 利 ” 天 :五 积 中 一 句_, 3 意指 五大 行 星 分 布 于 半 个 天 空 , ] 聚集 在 东 方 , 中 原王 朝对 外 国作 战会胜 利 。这反 映 了 当时 人们 的一种
国运 于天 定 的星相 学观 点 。
墓 中, 出土 了著 名 的“ 王侯合 昏千秋 万岁 宜 子孙 ” ( 锦 见
图 1和“ ) 五星出东方利 中国” ( 图 2 [ 。“ 锦 见 )] 王侯合 2 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绵被由两幅织锦缝合而成, 藏青色
地, 以绛 、 、 、 白 黄 绿等 色丝线 织 出舞人 、 萸 等纹 样 , 茱 其 中嵌 织 隶书 “ 王侯 合 昏千秋 万 岁 宜子 孙 ” 字样 。织 锦 为 四组经 线和 一组 纬 线 构 成 的 四重 平 纹 经 锦 , 面 层 次 锦 分 明 , 彩 丰 富 。舞 人 和茱 萸 的纹 样 与铭 文 颂 祝 吉 祥 色
*通讯联系人 : 杨小明 (9 4)男 , 1 6 一 , 甘肃武都人 , 教授 , 博导 , 主要研究方 向 为 中国 科 技 史 。
图1 “ 王侯合 昏千秋万 岁宜子孙” 锦被 ( 东汉 )
・
8・
纺 织科技 还展
21 年第 2 02 期
格, 汉字起 到修 饰作 用 。然而龟 背王 字纹 锦 ( 图 3则 见 )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也采用经线显花的织造方 法, 以宝 蓝 、 红 、 绛 草绿 、 明黄和 白色 等 五组 色 经织 出星
纹 、 纹 、 雀 、 鹤 、 邪 和 虎 纹 , 花 纹之 间贯 穿 隶 云 孔 仙 辟 其 书“ 五星 出东 方利 中国” 字 。这种 五 色 云锦 明显 是 受 文 到 了 当时阴 阳五 行 学 说 的影 响 , 表 了 当时 人 们 的 一 代
在 中 国古 代 丝 织 物 上 出 现 过 许 多 各 式 各 样 的 文 字, 这无 疑 为我们 探讨 织物 的年代 、 称 和 织者 提 供 了 名
重要 线 索 。这里所 说 的织 造文 字 是指 通 过 织造 机 械 在
19 9 5年在 新疆 尼雅 编 号 为 9 MN1号 墓 地 的两 座 5
生无 益 寿 大 宜 子 孙 ” “ 且 昌宜 王 候 天 延 命 长 ” 等 、富 ,
等[ 。
收 稿 日期 :0 20—9 2 1 —20 作者简介 : 李 斌 (9 9) 男 , 1 7 一 , 湖北咸 宁人 , 士研究 生在 读 , 博 主要 研究 方
向 为中国 古代纺织工程, a: i 911 qcr Em il n 02@q o 。 li 7 b .n
呈 现 出一定 的变化 规律 。起 初在 提 花 织物 中出现 织 造 文 字较 多 的是 汉 锦 , 类 锦 多 出土 于 河 西 走 廊 及 新 疆 这 丝 路沿 途 。其 中 的文 字 有 “ 昌 ” “ 年 益 寿 ” “ 世 永 、万 、万
如 意” “ 生无 极 ” “ 、长 、长乐 明光” “ 高 明望 四海 ” “ 、登 、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