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合集下载

林海音读书的故事

林海音读书的故事

林海音读书的故事
林海音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但她对读书有着极度的热爱和渴望。

有一次,她去书店窃读,被老板发现了,受到了羞辱。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放弃对读书的追求。

在北京生活的25年,林海音将老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这本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拍成了电影和儿童绘本。

在读书的过程中,林海音会因为收获新的知识而感到快乐,也会因为只读书不买书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担忧、惧怕。

尽管腿酸脚麻、饥肠辘辘,但在饱读之后,她会有一种满足感。

林海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读书充满热爱和渴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学习、成长。

林海音的人物小传

林海音的人物小传

林海音的人物小传(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林海音的人物小传人物小传今年(20XX年)的3月18日是作家林海音诞辰102周年。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中国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中国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中国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小学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小学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1、林海音,《窃读记》的作者,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小英子在北京长大。

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广播剧集《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

2、季羡林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学翻译家、学者。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3、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作者,女作家。

处女作《我和雪梅》,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

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

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

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林海音

林海音

通过阅读林海音的散文,我认识到了林海音老奶奶是一个对人世间充满了 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的人……林海音老奶奶的这种写作态度贯穿 了许多散文。她总是对一些不起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兴趣,例如《卖冻 儿》的乞丐,《虎坊桥》要被枪毙的人,他们在临死前没有悲悯却有壮烈, 喊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写出当时北伐战争当下年轻人的豪情。 《天桥上当记》用各种技俩谋生计的摊贩,他们欺骗丑陋,但是这在林海音 老奶奶眼里是一种艺术,她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在她上当中也能 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这些感兴趣的人是抱着怀疑还有同情的情绪在观察他 们的生活,并且总是深入体验这种生活,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寂寞之友》中一开始设悬念,文章只用“它”不表露出主角。直到文章 后部分才展示出“壁虎”,给人以好奇和惊喜的心情去追溯林海音笔下的 “它”。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好作家必须要有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 感人真实的文章。 在《教子无方》中,面对自己淘气孩子的天性,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 将自己的童趣融为一体,彼此体谅关爱。《黄昏对话》中,林海音由黄昏下 的老母亲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感悟。 《北京土语辞典》算是散文中别出心裁的一篇,以京腔方言来介绍北京土 语,通过林海音奶奶的散文,我从中知道中国地方古文化的深厚。 浅读林海音散文后,我们收获了其中精妙的写作技巧,收获了用各种角度 去观察身边事物,收获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收获了对亲情、友情的珍爱。
精彩部分之《平凡之家》
把一切归罪于“贫穷”,是现代生活里人们常 有的心情,我却以为应当《祖母的精神生活》一书 中所说的祖母的人生观: “孤独不算孤独,贫穷不算贫穷,软弱不算秃 安托,如果你日夜用欢乐去欢迎它们,生命便能放 射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样的芬芳——使它更丰富,更 灿烂,更不朽了——这便是你的成功。” 捉住光阴的实际,快乐而努力地过下去,不做 无病呻吟,一个平凡女人的平凡生活,如此而已。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林海英

林海英

生平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
年半的北京,幵成为两岸文学交 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 文学丛乢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 国现代文学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 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 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 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生平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
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 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乢,如彭 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乢》,子敏 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 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 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 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 超过三十年,彷佛是一部台湾社 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 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 乢幵荣获图乢主编金鼎奖。
所获荣誉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
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 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 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 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 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 贡献奖”。
我们小组展示完毕林海英Fra bibliotek林海英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
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 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 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 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 《联合报》副刊 10 年。一生 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 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 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 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 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 出版社。
林海英生平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 医院。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 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 成为她在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 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 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乢写 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幵开始发 表文学创作。

林海音 经典散文

林海音 经典散文

林海音经典散文林海音的经典散文有:
•《爸爸的花儿落了》
•《放风筝散文》
•《亲情散文》
•《分享的快乐散文》
•《找回童年散文》
•《温暖的阳光散文》
•《寻找春天散文》
•《描写小草的散文》
•《面朝大海散文》
•《清明踏青散文》
•《夕阳散文》
•《描写春天的散文》
•《写樱花的散文》
•《我小时候的春节》
•《元宵节散文》
•《感恩老师散文》
•《关于梅花的散文》
•《写梅花傲雪的散文》
•《关于写春节的散文》
•《2018新年寄语散文》
•《关于母爱的散文》
•《关于青春的散文》
•《清明节优美散文》
•《新年散文:年滋味》•《新年散文:话说春节》•《新年散文:年猪》
•《新年散文:岁月钩沉之过年》•《新年散文:过年感怀》•《关于冬天的散文》
•《写秋天的散文(五篇)》•《圣诞节散文:圣诞之拓片》•《圣诞节散文:平安夜》。

《作家林海音》课件

《作家林海音》课件
《作家林海音》ppt课件
目录
•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 林海音的文学作品 • 林海音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 林海音的影响与评价 • 林海音的创作心路历程 • 林海音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出生背景
林海音出生于中国台湾,是20世 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家庭背景
林海音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均为教师,从小受到良好 的教育。
访学与讲学
林海音曾多次受邀到国外访学和讲学,与国际文 学界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出版
林海音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作品,为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文化交流的使者
林海音的作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文学创新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上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为世界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亲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纽带,展现出亲情的温暖和支持。
友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友情 ,她通过描写朋友之间的支持和互 助,展现出友情的力量和重要性。
社会批判与人性的探索
社会批判
林海音的作品中经常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她通过描写社会 中的不公和不义,呼吁社会正义和公平。
通过对北平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的描述,表达了对这座古都的热爱与 敬意。
《故乡的元宵》
回忆了故乡元宵节的习俗和场景,展 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儿童文学
01
02
03
04
《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同名经 典童话,以优美的文字和插画 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冒险故事。

林海音

林海音

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中文名: 林海音别名: 林含英,英子国籍: 中国出生地: 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出生日期: 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2月1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林海音,女,(1918~2000)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

林海音
夫妻形象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引言林海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

她的故事充满了勇敢和坚持,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下面将为你讲述林海音的故事。

成长经历林海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

父母从事农田劳作,生活非常艰辛。

在她还小的时候,她就有了帮助父母的意识,她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母种地、放牛。

虽然家境贫寒,但林海音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她每天都刻苦学习,晚上独自读书照亮她的小屋。

励志读书林海音的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她刮目相看。

尽管家里条件不允许,但她还是坚持读书,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

为了节省学费,她曾在暑假利用业余时间去帮助邻居干活。

初中毕业后,林海音意识到如果只依靠农田劳作,家里的经济状况很难有所改善。

于是她毅然决定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为了筹集学费,她找到了一份临时工,每天放学后在餐馆里洗碗。

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赚到了上学的费用。

大学梦想经过几年的努力,林海音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

这个消息让她的家人非常开心,他们为她骄傲而自豪。

在大学里,林海音依然努力学习,她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社区作贡献。

在大学期间,她获得了一些奖学金,这为她减轻了一部分经济压力。

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大学毕业后,林海音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改变农村社区的未来。

她决定回到家乡,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海音成立了一个名为“乐知教育”的组织,通过筹集善款和物资来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村青年教育培训项目,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实现他们的梦想。

成就和未来展望林海音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组织获得了一些社会奖励和资助。

她的家乡也因为她的贡献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林海音希望能够继续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并改善农村儿童的生活质量。

她梦想自己能够开设一所寄宿制学校,为更多的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结语林海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海音简介_图文

林海音简介_图文

影片内容梗概
20世纪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 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 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 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 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 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 秀贞。秀贞与离散6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 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 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 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9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 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来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 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 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 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 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为什么喜欢城南旧事
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 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 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 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它的境地并不是窄 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 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 代风云。 全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终离作者远 去,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 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 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看 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 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 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 “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 代又一代人 。

林海英

林海英

所获荣誉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
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 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 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 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 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 贡献奖”。
我们小组展示完毕
生平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
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 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 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 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 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 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 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 超过三十年,彷佛是一部台湾社 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 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 书幵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生平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
年半的北京,幵成为两岸文学交 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 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 国现代文学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 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 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 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英生平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 医院。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 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 成为她在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 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 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 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幵开始发 表文学创作。
林海英
,出生于日本 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 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 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 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 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 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
(偷读)
读书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文中的 作者为何要“偷偷地”读书?
想想窃读的滋味是怎 样的?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 种窃读的滋味!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 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 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 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 它的一家书店。
突出“精神食粮”更吸引“我”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和“吞下去了” 这样的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 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 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 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 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 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 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心灵,一 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 健康成长的人。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 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 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 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 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 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 故乡台湾。曾任記者、編辑、 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 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 《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 《城南旧事》《烛心》;长篇 小说《春风》《晓云》;广播 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窃读 惧怕 鼓励 暗喜
炒菜 贪婪 书柜 急切
锅勺 充足 招牌 知趣
踮脚 屋檐 环境 鼓励
饥饿 支撑 光顾 麻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急匆匆 依依不舍 倾盆大雨
皱眉头 饥肠辘辘 舒舒服服
白日梦 花花绿绿 不好意思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a.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妈妈说,不行 林海音 阅读理解

妈妈说,不行 林海音 阅读理解

妈妈说,不行林海音阅读理解一、引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阅读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阅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也成为了我们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里,我们将要谈论的是《妈妈说,不行》一书,作者是林海音。

二、《妈妈说,不行》的背景1.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生于台湾,是一位著名的华文作家。

她的作品以其幽默、真挚、生动的文字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曾获得过台湾文学奖、中华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2. 《妈妈说,不行》的主题《妈妈说,不行》是林海音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叫小草的女孩,在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通过小草的成长历程,书中涉及了许多生活道理和情感体验,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妈妈说,不行》的阅读理解1. 主要人物介绍小草:故事的主人公,性格乖巧,善良,对生活充满好奇。

妈妈:小草的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对小草关爱有加,是小草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2. 故事情节故事以小草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小草和妈妈之间的相处为背景,描写了小草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通过小草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呈现出了大量生活中的智慧和道理,引导读者去关注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读后感悟《妈妈说,不行》以其朴实真挚的文字,贴近生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亲情、成长、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关注他人,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通过对《妈妈说,不行》的阅读理解,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

林海音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感悟。

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抱歉,我的回答似乎有些误导。

请允许我重新开始:妈妈说,不行林海音阅读理解一、引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阅读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人物简介林海音,女,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1]。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去台湾。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窃读记》被选为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并被选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五年级上册。

生平履历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

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父亲表示肯定,并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

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

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

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

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

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

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

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漂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

所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但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

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

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

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

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

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

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

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

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