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分类2013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结构
它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 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 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 态功能。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⑥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放射状构型; ⑦西南石灰岩地区的串珠状构型; ⑧内蒙古高原的一些“塔拉”中出现的镶嵌 状构型等。 这些土地结构的构型是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及 其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结构的构 型有助于深化对土地类型不同组合规律的认 识。
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 地(旱耕地和草地)
土地类型不仅表现出不同地域的空间组合格 局,而且在同一地域也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 和演替过程。这是因为土地是一个动态系统, 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当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 作用效果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土地系统就会 发生“涨落”,其属性发生变化,而土地类 型也随之发生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 的动态过程。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数量结构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50页PPT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50页PPT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4章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3、4节)2013剖析讲解

第4章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3、4节)2013剖析讲解

地带性 气象站 无霜期
土壤
≥2℃ ≥0℃
≥ 10℃ 积温 (℃)
年降水 量mm
年可能 蒸发量 mm
干燥 度
北 灰漠土 石嘴山 145
169
3252.4 190.4 949.8 4.99
灰钙土
灰钙土 平罗 152
170
3205.8 186.5 803.7 4.31
银川 162
178
3296.8 210.5 825.7 3.92
第五章 我国及宁夏土壤 主要类型
提纲
我国的自然条件 与土壤分布规律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宁夏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 宁夏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第三节 宁夏的自然条件与 土壤分布规律
一、气候条件
大陆性气候: 日照长,太阳辐射强; 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 风沙大; 气温多变,年、日温差大; 无霜期短,年际多变。
三、成土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红土母质 黄土母质 风积母质 洪积母质 冲击母质 灌水淤积母质 湖积母质
残积母质
1、粗质残积母质: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及盐池县一带 的丘陵地区。为沙岩、砾岩、及石英岩等岩石的风化 物。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
2、细质残积母质:主要分布于六盘山等地,包括页 岩、泥岩、灰岩等岩石的风化物。颗粒细、质地重, 养分含量较高。
中宁 157
179
3341.5 230.9 871.8 3.78
同心 150
174
2963.1 279.3 933.9 3.34
盐池 131
156
3144.8 307.2 905.3 2.95
黑垆土 固原 123
154
2277.6 483.4 771.3 1.60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二、土壤剖面的发育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五、土壤分类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随着土壤肥力的发展,土壤类型也不断更替,土壤类型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和土壤生物的演化更迭相统一的。

1、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价交换和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
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 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于半径越大,水
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如下: Fe3+>Al3+>H+>Ba2+>Sr2+>Ca2+>Mg2+>Cs+>Ru+>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b.潜性酸:
其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
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 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 H+ 浓度, 使土壤 pH 值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 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据测定土壤潜性酸
②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 (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
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 H+ 、 A13+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③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
土壤的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强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 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 腐殖质土>枯土>砂土。 土壤的可变电荷越多,缓冲能力越强。土壤缓冲能力 越大,对酸碱污染物的容量就越大。但是,土壤的缓冲能 力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土壤的酸碱度 会发生强烈的变化。
1 2 3 4 5 6

第四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第四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 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 肥力的物质基础。
3
4
1、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
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 (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 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 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铜、锌。 类金属砷和非金属氟也包括其中。
(2)有机污染物 要有有机农药、三氯乙醛(酸)、矿物油类、
表面活性剂、废塑料制品,以及工矿企业排 放的含有机质的三废。
(3)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 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
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四 类。
19
24
二、土壤性质与土壤重金属污 染
1、pH的影响 2、Eh的影响 3、有机-无机胶体的吸附作用。
25
第四节 土壤的农业污染
一、农药污染 二、化肥污染
26
一、农药污染
1、土壤农药的污染概述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承受者,大量而 连续地施用,就会造成土壤污染。
根据农药防治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 为
无机汞化合物在嫌气细菌的作用下,可以 转化为有机汞化合物,被植物吸收,增强其 对植物的汞污染。 (六)锌、铜、镍、锰
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氧化还原条件 等显著影响着锌、铜、镍、锰在土壤中的变 化。在pH>6.5,同时,土壤通气良好时,它们可 分别形成植物不易吸收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而沉淀。粘土矿物可牢固的吸附锌、铜、镍 而使它们失去活性。
2、研究土壤背景值的意义
土壤背景值在土壤污染评价,污水灌溉与 作物施肥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依据。重要的 实用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

第4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分类

第4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及其分类
含SiO2多的粉沙质白土层
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层次的异同点可以把具有相同层次的土壤划分为一类。
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性状的差 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学为基础,以土壤特性进行划分,根 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划分。
作业题
1、什么叫土壤圈?它有什么功能? 2、什么是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3、隐域土和显域土有什么区别? 4、土体构型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5、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分类的依据: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发生学分类:以地理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依据,根据发生层不同进行的分类。如《中国 土壤分类系统》。 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分类。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支持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 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二者关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发生学层(soil genetic horizon):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母质中一 些物质发生分解、迁移、化合、淀积等,即物质发生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态上分化 为不同的层次。 土壤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签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 的土层。 土壤诊断特征(diagnosti有一系列定量规定 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广泛存在于陆地上,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是由多年以来的地质、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二、地质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地质因素是土壤类型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条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土壤。

例如,火山岩地质环境下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具有良好的肥力;而由石灰岩构成的土壤则呈碱性,适合于某些特定的作物生长。

此外,地质运动也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构造抬升和沉积作用都会导致土壤类型的变化。

三、气候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气候是土壤类型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土壤的水分循环、温度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等。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和降水量。

温度的差异可以改变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和微生物活动水平,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而降水量的差异则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种类的形成。

四、植被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植被对土壤类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植被在根系结构、分泌物质和落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促进或抑制土壤中的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类型的形成。

例如,阔叶林的枯落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丰富的有机质,而草原植被则具有较强的根系系统,有利于土壤的固结和稳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类型的形成人类活动在现代社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例如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工业废水排放会对土壤进行污染。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工程也会对土壤类型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六、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温带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冻融作用为主,呈现出灰、黄、褐三大类型;而热带地区则以石灰土和红壤为主要类型。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十)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 过程,形成潜育层,此 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 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 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 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 有此成土过程。
(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 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 叠过程。
4. 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 方向。
(四)亚类 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反映主导成土过程
以外其他附加的成土过程。 (五)土属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
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 (六)土种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 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 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 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 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 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2. 统一性原则 土壤是统一的整体。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
基础上,经过垦殖、耕作、改良、培肥而形成的, 土壤分类应把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纳入统一分类 系统。
3. 规程化原则 为确保土壤普查同级成果及逐级成果间的可
比性和可汇总性,土壤分类系统坚持规程化。
二、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一)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同发 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 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 性的归纳和概括。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被下,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一步分解,并不断增加粘粒和有机质。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和成土过程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植物 的出现和生长奠定基础。
(二)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 有机质的累积过程是在木本和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 积累的过程,该过程在各种土壤中都存在。 1、漠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2、草原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3、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4、林下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5、高寒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6、泥炭聚集过程: 有机质的消耗过程是当自然土壤被开垦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 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过程。
b、植物具有集中养分的能力。
c、植物具有累积养分的能力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重的作用 a、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把空气中的氮素还原为氨,从而 丰富母质中的氮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微生物能使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循环进行,使养分能循环利用
c、在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微生物所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
动物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湿度和温度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成土作用的速度和方向,而是两 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热带地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水分条件充足,则矿物的风
化程度深,土壤向着砖红壤的方向发展,如果高温条件下,水 分不足,则矿物的风化程度弱,土壤向着燥红壤的方向发展。
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也是受水热条件的共同影响,温度在 45—50℃,湿度在60—65%,有机质的矿质化最大,有机质的分解 可达总量的90%,温度和湿度都超过上述范围时,矿质化受阻,可 促进腐质化作用,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函数”的概念 s=f(cl,o,r,p,t……)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1、母质 首先,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 在其它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二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概述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淋溶土土纲
雏形土土纲
均腐土土纲
人为土土纲
盐成土土纲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ferrisols):具有诊断层—低活性 粘粒富铁层的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 燥红土。 铁铝土(ferralisols):具有高度富铁铝化 作用形成的诊断层,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 红壤。
(一)潮土(fluvo-aquic soil) 1、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也有分布。。
2、自然植被:草甸草本植物
3、成土母质: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
地下水影响,经耕种而成的旱耕地土壤。
4、特点:剖面中有
明显的沉积母质的质
地层次,棱块状结构,
有锈纹斑,有的全剖 面有石灰反应,土壤 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pH7.0-8.5。有机质 易遭分解,积累量少, 养分含量不高。
二、淋溶土土纲
淋溶土(luvisols):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条件下形成,诊断层为明显的粘化层和粘盘 层,土壤结构面上覆有淀积粘粒的胶膜,包 括部分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 壤、白浆土等土类。
(一)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1、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包括陕西南部、
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 风雨林、雨林。 2、草原: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和黄土高原 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半干旱区,多为生长期短的 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盐基饱和 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宁、青、藏、 等处的干旱区,多为深根性、抗蒸腾的草本灌丛植
5、利用改良:发展灌溉,注意水土保持,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沙或施细煤灰 渣、砻糠酒糟等。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 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槐或造林。

4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分类单元(七级) 土纲 12 亚纲 28
土类 61 基本分类单元
亚类 233
高级分类单元 (区域规划)
土属
土种 基本分类单元
亚种(变种)
中级级分类单元
基层分类单元 (地方利用改良)
中国土壤分类
土纲 亚纲
干干 旱温 土干
旱 土
土类
棕 钙 土
亚类
棕钙土 淡棕钙土 草甸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碱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desert soil)→灰棕漠土(grey-brown desert soil)
W
暖温带: E: 棕壤(brown soil)→褐土(cinnamon soil)→黑垆土(heilu soil)→ 灰钙土(sierozem)→棕漠土(brown desert soil) W
3、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南北延伸,东西逐 渐更替。
温带:E:暗棕壤(dark brown soil)→黑土(black soil)→黑钙土 (chernozem)→粟钙土(chestnut soil)→棕钙土(brown calcic soil)→灰漠土(grey
(2)淀积层(B层)illuvial horizon: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
淀积作用造成的。淀积的物质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 部地下水的上升,可以是粘粒也可以是钙铁锰铝等,淀积的部位 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土体的下部。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 面必须具备这一个重要的土层。
(3)母质层(C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环境保护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性
土壤可持续发展策略
• 保护和恢复土壤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 制定和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壤资源管理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壤保护水平
• 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保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土壤可
• 岩石风化作用为土壤提供物质来源
• 土壤形成过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程度和速度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与空间分布
01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分布
• 土壤形成的时间尺度:从数百万年到数千年不等
• 土壤形成速度:受地质条件、气候和生物等因素影响
02
土壤形成的空间分布
• 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
地形地貌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 地形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 地形地貌变化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长期影响
03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土壤分类方法与标准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 了解土壤类型和性质,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土壤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 基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分类:如土壤发生学分类
地球表层物质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 岩石是土壤的主要来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矿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土壤肥力和质地有重要影响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 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矿物质和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
• 植物死亡后,有机质和矿物质又回归土壤,为土壤肥力提供来源
岩石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过程
CREATE TOGETHER

4.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4.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气候函数或气候系列:s=f(cl, o, r, p, t, …) 生物函数或生物系列:s=f(o, cl, r, p, t, …) 地形函数或地形系列:s=f(r, cl, o, p, t, …) 母质函数或母质系列:s=f(p, cl, o, r, t, …) 时间函数或时间系列:s=f(t, cl, o, r, p,…) 其它函数或其它系列:s=f(…,cl, o, r, p, t)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 约为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15米,高2~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B层可在数百年内 形成;在400~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A 层向B层的迁移。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向的。 向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 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 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 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 起的。 起的。

环境管理-第4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环境管理-第4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南极基岩面地衣着生与土壤 的发生景观
示意图
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条件,对成 土过程的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 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 响成土过程。
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 生发育的重要因素。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式中: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 和时间因素。
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非地带性土壤” 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美国土壤学家Jenny H. 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 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 出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 壤形成的通用公式。
现代农业机器对土壤的影响 (据USAD,2002)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据USAD,2002)
中国传统农耕施用农家肥的土壤景观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成土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以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为基础进行的土体与环境,以及 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转化、交流等的一系 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综合作用的过程。
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 要的影响。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 (据沃洛布耶夫,1958)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形成与分布

土壤形成与分布

3、红壤:
• 分布:长江以南广大丘陵 • 特点:富含铁、铝成分, 有机质少 • 存在问题:酸性强,土质 粘重是我国南方低产土之一。 • 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 熟石灰
4、紫色土:
• 分布: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特点: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 及微量元素,酸碱适中 • 存在问题:水土流失 • 治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有机质的积累过

养分元素的富
土壤 肥力 不断 提高
集过程
Al Fe
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 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 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作用
• 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土壤退化,如 土壤沙化
高等植物 微生物 风化作用 裸露的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岩石 (含矿物养分 低等植物 (形成腐 没有肥力) 殖质) 成土过程的开始 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微生物、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风化作用 少量有机质 大量有机质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
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土壤的组成体积比例对肥力的影响矿物质矿物质有机质有机质水分水分空气空气经风化分解释放出等矿物养分提供氮素养分释放二氧化碳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供应养分和水分取决于土壤中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20302030裸露的岩石含矿物养分没有肥力原始土壤成熟土壤形成腐风化作用高等植物微生物低等植物成土过程的开始土壤肥力不断发展1土壤的形成过原始土壤成熟土壤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少量有机质大量有机质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岩石风化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alfe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 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 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
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 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 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 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 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二者关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 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一般农业土壤 水稻土壤 耕作层A 耕作层A 犁底层Ap 犁底层Ap 渗育层W 特点 松软肥沃 紧实 布满灰色胶膜 很多铁、锰结核的淀积层 灰蓝色有异味 含SiO2多的粉沙质白土层
潴育层Bg
潜育层G
心土层B
底土层C
漂洗层 心土层
底土层
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层次的异同点可以把具 有相同层次的土壤划分为一类。 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 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 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 关,因此,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学为基础, 以土壤特性进行划分,根据成土条件的差 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划分。
第四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 及其分类
提纲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掌握、难点) 土壤分布规律(掌握) 土壤分类(掌握)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一、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土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表面 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 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 处于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 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持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 用的产物。
第三节 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 称为水平地带性。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 控制: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北 而南依次分布着: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与黄 壤,赤红壤与砖红壤;在我国西部则形成干旱内陆性 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灰褐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土壤分类的依据: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 的最终依据
发生学分类:以地理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 为依据,根据发生层不同进行的分类。如《中 国土壤分类系统》。 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为基础的系统 化、定量化分类。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分类的要求: 1.宜采用多级分类制。 2.各分类级上各个分类单元应有明确的定义, 定义是从土壤分类中归纳起来的。
3.区分土壤类型的标准是土壤属性,且土壤 属性可以观察测定 4.每个土壤在分类系统中只有一个位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分类
一、土纲(Order):最高分类级别,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 生的性质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二、亚纲(Suborder):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形象现 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水分、温度、岩性) 划分。 三、土类(Group):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 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四、亚类(Subgroup):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 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有母质残留的特性划分。 五、土族(Families):主要反映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 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单元。 六、土系(Series):由单个土体的聚合体特征反映。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发生学层(soil genetic horizon):在土壤形成 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母质中一些物质发 生分解、迁移、化合、淀积等,即物质发生重新分配, 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态上分化为不同的层次。
土壤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 以签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土壤诊断特征(diagnostic character):在土壤分类 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 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 常用符号 层次名称 含义
地面覆盖 淋溶层 (A) 淀积层 (B) 母质层 (C) 母岩层 (R) O 枯枝落叶层 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 腐殖质层
二、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 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 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 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
二、垂直地带性 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 性称为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生物气候伴随 地势改变而造成的,它决定于相应的生物气 候特点或者说决定于建谱土壤类型和山体的 高度。 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的土壤总称为显域土 或自成土,受生物气候条件影响而形成。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土壤分布的区域性是指土壤在水平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在中小地形上,由于母质、水文地质和 人为改造地形等原因而呈现非地带性的 现象。这样形成的土壤称隐域土,例如 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 成土时间短的土壤称泛域土,如风沙土、 冲击土等。
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 合成,形成暗色土层 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A层向B层过渡 淋溶层淋溶的物质在此层淀积,多 形成核状、柱状、棱柱状结构,较 紧实 B层向C层过渡 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 持母质特性 未风化的岩石
Ah
E 淋溶层 AB 过渡层
B
C
淀积层
BC 过渡层 母质层 母岩层
R
农业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
土壤命名:分段连续命名。名称结构以土纲名称 为基础,土纲名称均为世界上常用的名称,(有 机土、灰土、火山灰土、变性土、干旱土、新成 土、铁铝土、淋溶土、雏型土、潜育土、人为土、 均腐土、盐成土、富铁土)。命名中亚纲、土类、 亚类一级中有代表性的类型,分别称为正常、简 育、普通予以区别。 (如:普通灌淤旱耕人为土亚类)
思考题
1、什么叫土壤圈?它有什么功能? 2、简述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3、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有什么不同? 4、什么是土壤发生分类学?什么是土壤系统分 类学? 5、隐域土和显域土有什么区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土体构型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7、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分别对土壤的 形成有哪些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