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黄疸
诊断学-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
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 肿、肿瘤和蛔虫等
14
⒉机制:
由于胆道阻塞,致近端胆管压力增高,近端胆管扩 张,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结合型胆 红素反流入血。
此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肝内胆汁淤积也可因药物致胆汁分泌功能障 碍,毛细胆管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 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22
⒌脾肿大: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 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各种原因 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⒍腹水: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⒎消化道出血: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 胆结石、胆管癌、Vater壶腹癌等。
23
六、辅助检查: ⒈十二指肠引流 ⒉ B超 ⒊ X线 ⒋ERCP ⒌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⒍放射性核素检查 ⒎CT ⒏MRI ⒐腹腔镜 ⒑肝穿刺
溶血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8
⒊临床表现: ①黄疸: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急性溶血时症状常严重,表现为寒 战、高热、头痛、呕吐、腰痛、血红蛋白尿, 严重时可以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③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贫血、脾肿大。
9
⒋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 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 结合型胆红素基本正常,也可代偿性↑ 肠内尿胆原↑ 粪胆素↑ 粪色加深 血中尿胆原↑→→尿中尿胆原↑ 尿胆红素(—)性 血红蛋白尿(酱油),尿隐血试验(+)性 贫血、网织红细胞↑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3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胆红素的来源 胆红素在血循环中的运输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新生儿黄疸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用法为1g/kg,6~8小时内静脉滴入。
素为主的黄疸;
夹有暗绿色 →有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确定有无贫血、出血点、肝脾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型
(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和凝血酶
临床分期
分期 表 现 持续时间 12~24小时 12~48小时 第一期 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 (警告期) 减弱、肌张力减低 第二期 抽搐、角弓反张和収热 (痉挛期) 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 暂停、双手紧握、双膞伸直内旋 第三期 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 (恢复期) 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第四期 (后遗症 期) 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和 牙釉质収育丌良等四联症
五、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询问病史
母亲孕期病史
家族史 患儿情况,尤其黄疸出现时间
时 间 可能的情况 Rh或ABO溶血病、宫内感染 生理性黄疸 感染、胎粪排出延迟
24小时内 2~3天 4~5天
生理黄疸期已过,黄疸持续加深
母乳性黄疸、感染性疾病、球 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体栺检查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黄疸(临床本科)
概念
血清中胆红素升高 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 发生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为: 1.7~17.1μmol/L
• 隐性黄疸: 17.1~34.2μmol/L(不易被察觉) • 显性黄疸: ≥34.2μmol/L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
四.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多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内 的血红蛋白数量和质量的异常造成红细胞寿命 缩短的一种先天性贫血。 此病目前尚无特殊根治方法。
地中海贫血
由于最早在意大利、希腊和其他地中海区 域的民族及其移民的后裔中发现此病,所以 当时叫“地中海贫血”。后来发现除地中海 地区之外,其他临接海洋的地区也是本病的 高发区,所以又叫“海洋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后天性获得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 ◇非同型输血溶血 ◇蚕豆病 ◇伯氨奎 ◇蛇毒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溶血
蚕豆病(补充)
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 陷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 血管内溶血。
◇ 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
TB CB CB/TB ALT、AST
ALP GGT PT TC LDL-C TG
英文缩写 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结合胆红素 血清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 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碱性磷酸酶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凝血酶原时间 血清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五.辅助检查 1.B超:肝、胆系统疾病 2.X线:胆道结石 3.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PTC): 区别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4.上腹部CT扫描:肝、胆、胰疾病的鉴别 5.磁共振成像(MRI): ◇肝脏良恶性疾病区别优于CT ◇诊断结石敏感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诊断学第9版,2学时 )
溶血性黄疸
(一)发病机制: 1、大量RBC破坏→UCB↑→超过肝脏处理 能力→UCB↑ 2、贫血、缺氧等→削弱正常肝细胞代谢 能力→UCB↑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血红蛋白
循环系统
溶 血胆 性红
非结合胆红素 (UCB)
红细胞 (RBC)
UCB ↑↑
肾
黄素
疸正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发常
生代 机谢 制示 示意
结合胆红素 (CB)
肠肝循环
3.胆汁淤积性黄 疸(阻塞性黄疸) 肠
4.先天性非尿溶胆素
尿胆原
血性黄疸
粪胆素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bilirubin
1、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Jaundice with increased UCB
2、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正常或轻度↑ >50%
深黄色
正常或稍浅
浅黄或白陶土色
伴随症状
1、伴发热:急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Accompanied by fever: acute cholangitis, liver abscess, etc.
2、伴上腹剧痛:胆道结石、蛔虫等。
Accompanied by epigastric pain: biliary calculi, Ascaris and so on.
肝细胞性黄疸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Laboratory ex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血清:UCB CB TB 尿:尿胆原 尿胆红素(+) 大便:粪胆素 大便:粪色变浅或无明显变化
胆汁淤积性黄疸
黄疸(新)
分类
按病因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过去的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当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输至肝脏后,被肝细胞 微突所摄取,并和胞浆载体蛋白Y和Z结合,携带至 肝细胞微粒体内,大部分胆红素经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的催化,与葡萄糖醛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结合胆红素由肝细胞排泌入毛细胆管,与其它从肝脏排泌的 物质形成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经细菌分解成为尿胆原。
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多为癌症。
(三)黄疸发生与发展情况 黄疸急骤出现,见于急性肝炎、 胆囊炎、胆石症及大量溶血;缓慢发生或呈波动性,多为癌 性黄疸,特发性黄疸。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一般在数周内消退, 胆汁性肝硬化可持续数年以上,黄病因
溶血性黄疸
病因和发病机制: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
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海洋性贫血、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蛇毒等。
溶血性黄疸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
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4.黄疸伴皮肤瘙痒 阻塞性黄疸因胆盐和胆 汁成份反流入体循环,刺激皮肤周围神经末 梢,故常有皮肤瘙痒,肝细胞性黄疸也可有 轻度瘙痒,溶血性黄疸无此症状。
黄疸
黄 疸
1
定
义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超过34.2µmol/L 时引起皮肤、黏膜、巩膜及体液黄染的现象。
正常参考值 总胆红素(TB)1.7-17.1µmol/L(0.1~1.0㎎/dl) 结合胆红素(CB)0-3.42µmol/L(0~0.2㎎/dl) 非结合胆红素 (UCB)1.7-13.68µmol/L ( 0.1 ~ 0.8㎎/d
能有缺陷或肝细胞内酶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
上少见。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jar综合征
Rotor综合征
Dubin-Johnson综合征
23
24
伴随症状
1 、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 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 肝炎等。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
游离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 ( 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即为上述形成的胆红素,与血 清白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 滤出,故尿中不会出现游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conjugated bilirubin, CB ):非 结合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后与白蛋白 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 与 Y 、 Z 载体蛋白结合,运输到肝细胞光面内质网 的微粒体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 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合胆 红素。
5
胆红素的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 由肠道细菌酶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总量 为 68-473µmol/L ),尿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尿 胆素从粪便中排出称粪胆素。小部分(约 10﹪20﹪ )在肠内被重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 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成结合胆红素 ,又随胆汁 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新生儿科黄疸总结汇报
新生儿科黄疸总结汇报新生儿科黄疸总结汇报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黄瓜色素沉着所表现出的黄色,是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可能与红细胞的破坏、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本次汇报主要对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
一、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1. 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无其他异常表现,主要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排泄的不平衡所致。
2. 病理性黄疸: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黄疸,伴有其他病理性症状,主要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排泄的障碍所致,可能与先天性胆道异常、红细胞溶血病、感染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1. 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颜色逐渐加深,一般自行消退,无其他异常表现。
2. 病理性黄疸: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黄疸,颜色较深,伴有其他病理性症状,如贫血、肝大、头部大小异常等。
三、诊断诊断黄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的时间、黄疸的颜色和伴随的症状来判断黄疸的性质。
2. 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肝脏大小、腹部触诊、腹部肌张力等,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理性质。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胆红素水平测定等,有助于明确黄疸的原因。
四、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支持治疗。
1. 病因治疗:根据黄疸的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黄疸则给予抗生素治疗,溶血性黄疸则给予输血治疗等。
2. 支持治疗:包括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合适的体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有助于帮助新生儿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应根据黄疸的严重程度和原因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给婴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总结:新生儿科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黄疸的性质和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强调病因治疗和支持治疗的结合,同时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关注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新生儿黄疸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新生儿黄疸的诊疗工作,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治疗及护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目的1.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
3. 培养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三、实习过程1. 病例观察在实习期间,我观察了多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其中生理性黄疸患者占多数。
病例如下:(1)病例一:患儿,男,足月儿,出生后3天出现皮肤黄染,无其他不适。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TBIL)12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0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93μmol/L。
诊断为生理性黄疸。
(2)病例二:患儿,男,早产儿,出生后5天出现皮肤黄染,伴有哭闹、拒奶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TBIL 243μmol/L,DBIL 56μmol/L,IBIL 187μmol/L。
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2. 诊疗过程(1)病例一: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生理性黄疸。
治疗方案:加强喂养,保持患儿保暖,适当晒太阳,观察黄疸变化。
(2)病例二: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治疗方案: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调整喂养方式,观察黄疸变化。
3. 护理要点(1)保暖:保持患儿体温在36.5℃左右,有利于胆红素的代谢。
(2)喂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喂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3)观察:密切观察患儿黄疸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4)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四、实习体会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足月儿,病理性黄疸多见于早产儿。
3.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为:保暖、喂养、观察黄疸变化,必要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4. 护理工作在新生儿黄疸的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证治疗效果。
黄疸的诊断标准
黄疸的诊断标准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溶血、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对黄疸进行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黄疸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在临床表现方面,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呈现黄色是最为明显的特征。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胆红素是诊断黄疸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应该在3.4-17.1μmol/L之间。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至34μmol/L以上时,就可以诊断为黄疸。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情况,进一步明确黄疸的病因。
除了上述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医生在诊断黄疸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
有些药物、疾病或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黄疸的发生,因此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对于诊断黄疸至关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黄疸的诊断并不仅仅依靠单一的指标或检查,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和家族史等因素。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信息,医生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黄疸时,医生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也可能会导致黄疸的出现,因此需要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总的来说,黄疸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和家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是皮肤、黏膜和眼球发生明显的黄染。
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代谢紊乱有关,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和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沉积在皮肤和黏膜组织中。
黄疸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正确地鉴别黄疸的类型对于确定病因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更好地鉴别黄疸的类型,许多黄疸鉴别表被提出和使用。
这些鉴别表通常基于黄疸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在正确的鉴别表的指引下,可以准确地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鉴别表,并综合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和鉴别要点,提高对黄疸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2.2 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3. 结论3.1 黄疸鉴别表的意义3.2 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黄疸的定义和病因以及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
首先,我们会介绍黄疸的定义,即在人体内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黄疸样表现。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黄疸的病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和溶血等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逐个介绍不同类型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讨论它们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黄疸鉴别表的意义,指出它对医生进行黄疸病因鉴别的重要性。
而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将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征以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黄疸在新生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需要过度着急,可以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一些处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新生儿成长。
那么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种类呢?处理方法又有哪些呢?在本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新生儿黄疸有更多的了解。
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来说,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大一部分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
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蓄积是该病直接病机,以面部、巩膜甚至全身皮肤出现黄染为典型症状表现。
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 μmol/L(5 mg/dl),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可以分类两个主要类型,一是生理性黄疸,另一个则是病理性黄疸。
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而如何处理也是不同的,因而新生儿发生黄疸现象之后,家长应该分辨孩子是那种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2.新生儿黄疸的种类2.1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 d达高峰,7-9d开始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 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在刚出生不久所特有的一种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在子宫之内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之下,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并且主要是由于这类红细胞还不够成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而在出生之后,就会造成胆红素的生成过多,大约能够是成人的2倍。
一般情况下,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发育不够完全,胆红素的代谢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使得新生儿出现黄疸现象。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球的黄色染色。
黄疸的检查通常包括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
以下是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1. 血液检查
- 总胆红素 (TBIL):黄疸患者的TBIL水平通常升高。
- 直接胆红素 (DBIL):如果DBIL升高,则可能是肝内梗阻或肝脏疾病导致的胆汁淤积。
- 间接胆红素 (IBIL):如果IBIL升高,则可能是血液循环问题导致的胆红素过多。
- 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如果ALT和AST升高,则可能是肝脏疾病导致的。
- 白蛋白 (ALB):如果ALB降低,则可能是肝功能不良导致的。
- 血红蛋白 (Hb) 和红细胞计数 (RBC):如果Hb和RBC降低,则可能是溶血性黄疸。
2. 尿液检查
- 尿胆原 (UBG):如果UBG升高,则可能是肝内梗阻或肝脏疾病导致的胆汁淤积。
- 尿胆红素 (UROB):如果UROB升高,则可能是血液循环问题导致的胆红素过多。
以上是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
如果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形式。
黄疸是一种症状,表现为皮肤、眼白和黏膜出现黄色染色。
这种染色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代谢和排泄。
下面将讨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之一。
它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内出现,但很少超过一周。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中很普遍,大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内经历过这种症状。
这种黄疸不需要治疗,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于某种疾病或其他异常状况引起。
这种黄疸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可能需要治疗才能改善。
病理性黄疸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红细胞溶解过快和药物等。
这些原因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症状。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在生理性黄疸中,黄疸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内,而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周之后才出现。
其次,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治疗才能改善。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干预措施,以解决引起黄疸的根本原因。
最后,生理性黄疸往往没有其他症状,并且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而病理性黄疸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肚子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贫血。
除了上述区别外,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生理性黄疸往往呈对称性,即黄疸在身体各个部位出现的程度相当。
而病理性黄疸可以呈非对称性,黄疸可能在某些部位更为明显。
此外,生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通常较轻,肌肤颜色呈现黄色。
而病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可能较重,肌肤颜色可能呈现深黄色或橙黄色。
在诊断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通过检查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黄疸实验
【实验 结果】
全 身 一 般 状 况 表
黄疸动物生化指标表
【分析讨论】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2.三类黄疸的原因与发生机理。 3.三类黄疸的临床表现特点。
【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目的①掌握常见黄疸的血、尿、粪便的胆色 素代谢变化特点; ②熟悉黄疸动物的皮肤、黏膜、尿液、 粪便颜色及一般行为改变; ③了解黄疸的血、尿常用生化指标的测 定。
梗阻性黄疸
【实验对象】 大鼠。 【实验器材和药品】 手术剪,有齿镊,无齿镊,止血钳, 持针器,缝合针,缝合线,纱布、棉球, 小动物解剖台, 5 ml注射器,器械盘, 天平,普通负压吸引管,抗凝负压吸引管, 3%碘伏棉球,75%乙醇,苦味酸溶液, 2%水合氯醛。
黄疸一般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 是一种生理现象,如新生儿生理性黄 疸就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生理 特点所引起的。倘若新生儿血清中胆 红素浓度过高时,则生理性黄疸可转 化为病理性黄疸。在许多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对 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时,都会出现黄疸。
黄疸分类方法很多,按发病原因黄 疸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黄 疸;按血清中胆红素增多的种类,又可 分为以脂溶性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和 以水溶性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本实 验主要复制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梗阻性黄 疸(结扎胆总管)、肝细胞性黄疸(四 氯化碳中毒)及溶血性黄疸(盐酸苯肼 造成溶血)。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1)取大鼠1只,称重、辨认性别,观 察其皮肤、黏膜、尿液、粪便颜色及 行为表现。 (2)用2%水合氯醛腹腔注射 1.5ml/100g麻醉后将其固定于小动物 解剖台上,剪去上腹部被毛(脱毛剂 脱毛)。
(3)用3%碘伏棉球、75%乙醇常规消 毒手术野皮肤,在剑突下剪1.5 cm一2 cm长的右旁正中切口,逐层打开腹腔。 (4)沿胃大弯找到十二指肠并轻轻提起 肠管,可见有一纤细、透亮、淡黄色的 细管通向十二指肠,此即大鼠的胆总管 (大鼠无胆囊)。用细线结扎胆总管。 检查手术野无出血后用缝合线十字包角 连续缝合腹膜、肌层,关闭腹腔;再间 断缝合皮肤,以碘酒、乙醇消毒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胆红素(bilirubin)的分类与 胆红素(bilirubin) 来源
分类: 分类: 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bilirubin,CB) (conjugated bilirubin,CB) 胆红素 (Serum total bilirubin ,TB ) 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bilirubin,UCB) (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
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表现
黄疸:浅黄至深黄, 黄疸:浅黄至深黄,皮肤有 时瘙痒 肝功能减退的症状:疲乏、 肝功能减退的症状:疲乏、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出血倾向
实验室检查
血清TB升高,UCB与CB均升高 血清TB升高,UCB与CB均升高 TB升高 CB/TB >30-40% >30尿中结合胆红素定性试验 定性试验阳性 尿中结合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 尿中尿胆原可增高,但在疾病高峰, 尿中尿胆原可增高,但在疾病高峰, 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粪中尿胆原含量视肝内淤胆程度而 定,可正常或减少或缺如 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实验性黄疸 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观察
实验技术教研室 荣成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复制黄疸动物模型 2.观察其表现 3.探讨其发生机制 学习并掌握观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4.学习并掌握观察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一、什么是黄疸? 什么是黄疸? (
jaundicHale Waihona Puke ) jaundice)转换过程
在血液中的运输:间胆+白蛋白→肝脏 在血液中的运输:间胆+白蛋白→ 胆红素+ 胆红素+白蛋白 血循环中 血循环中 胆红素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是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UCB UCB)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是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UCB) 肝窦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 胆红素Disse间隙 Disse间隙 肝细胞摄取 载体介导膜转运) (载体介导膜转运) 胆红素+ 胆红素+白蛋白 肝细胞 载体蛋白Y 载体蛋白Y和Z 胆红素-载体蛋白Y/Z 胆红素-载体蛋白Y/Z 胆红素+ 肝脏 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光面内质网 微粒体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是结合胆红素CB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是结合胆红素CB
三、胆红素正常代谢
四、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混合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
盐酸苯肼
病因: 病因: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 溶血现象的疾病. 溶血现象的疾病.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遗 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免溶、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免溶、 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 蚕豆病、蛇毒、 血、蚕豆病、蛇毒、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溶血
3.梗阻性黄疸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性黄疸
病因和分类: 病因和分类:
肝内胆汁淤积性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结石、癌栓、 结石、癌栓、华枝睾吸虫病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 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 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 肝外胆汁淤积性:胆总管的狭窄、结石、 肝外胆汁淤积性:胆总管的狭窄、结石、 肿瘤、炎症水肿、 肿瘤、炎症水肿、蛔虫等阻塞所致
比较项目 总 胆红素 结 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 素 尿色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粪便颜色 正常 <1mg/d L <0.2mg/ dL <0.8mg/ dL 正常 — 少量 正常 溶血性黄疸 >1mg/d L — ↑↑ 较深 — ↑ 深 肝细胞性黄疸 >1mg/dL ↑ ↑ 深 ++ 轻度增加 变浅或正常 阻塞性黄疸 >1mg/dL ↑↑ — 深 ++ ↓ 完全阻塞时, 完全阻塞时, 白陶土色。 白陶土色。 不全阻塞时 , 颜色变浅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的区别
TB CB CB/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肝功能 溶血性 增加 <15<15-20% 增加 正常 肝细胞性 梗阻淤积性 增加 增加 增加 明显增加 >30>50>30-40% >50-60% + ++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可损伤 损伤
三种黄疸的血、 三种黄疸的血、尿、便改变
来源: 来源:
1.衰老的红细胞 主要来源( 80-85%), 1.衰老的红细胞—主要来源(占80-85%), 衰老的红细胞— 胆红素4275 每天生成 胆红素4275 µmol/L 2.旁路胆红素 15-20%)171旁路胆红素( mol/L/日 2.旁路胆红素(15-20%)171-513 µmol/L/日 骨髓幼稚红细胞 肝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肝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过氧化氢 过氧化物酶、 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酶与肌红蛋 白)
临床表现
黄疸: 黄疸:暗黄色甚至黄绿色 皮肤搔痒( 皮肤搔痒(因胆盐和其胆汁成分反 流入体循环内, 流入体循环内,刺激皮肤周围神 经末梢所致) 经末梢所致) 心动过缓 粪色浅甚至白陶土色 尿色深
实验室检查
血清TB升高, CB升高为主 血清TB升高,以CB升高为主 TB升高 CB/TB > 50-60% 50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
2.肝细胞性黄疸
ccl4
病因: 病因: 能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 的疾病: 的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肝癌、 症、肝癌、钩端螺旋体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肝细胞的损伤使它对胆红素的处 肝细胞的损伤使它对胆红素的处 功能下降 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 下降, 理功能下降,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 增加. 增加.未损伤的肝细胞将非结合胆红 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部分经毛细胆 管从胆道排泄, 管从胆道排泄,其余经已损害或坏死 的肝细胞、胆管反流入血 反流入血中 的肝细胞、胆管反流入血中;或因肝 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 细胞肿胀、 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 受阻而反流进入血循环,致血中结合 受阻而反流进入血循环,致血中结合 胆红素增加 胆红素增加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动物】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1.取兔、称重 取兔、 1%盐酸苯肼 ml/Kg( 2.iv 1%盐酸苯肼 2ml/Kg(注意注射速度 要慢) 要慢) 喂养3 3.喂养3~5天后进行观察指标测定 4.
血清胆红素正常值
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 ,STB ) 1.7-17.1µmol/L(0.1 (0.11.7-17.1µmol/L(0.1-1.0mg/dl) 结合胆红素(CB) 结合胆红素(CB) 3.42µmol/L(00-3.42µmol/L(0-0. 2mg/dl) 非结合胆红素(UCB) 非结合胆红素(UCB) 1.7-13.68µmol/L(0.11.7-13.68µmol/L(0.1-0. 8mg/dl) ( CB/TB < 20% )
胆汁淤积性黄疸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机械因素:胆道阻塞,阻塞上方 机械因素:胆道阻塞, 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 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 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 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 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中 胆汁分泌功能障碍、 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 通透性增加, 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 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 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 形成
临床表现
黄疸:轻度,呈浅柠檬色 黄疸:轻度, 急性溶血:发热、寒战、头痛、 急性溶血:发热、寒战、头痛、呕 吐及血红蛋白尿 尿呈酱油色), 血红蛋白尿( 吐及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 严重的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 慢性溶血:脾肿大 贫血:苍白、乏力、 贫血:苍白、乏力、头昏
实验室检查
Jaundice
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达 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达34.2 浓度增高 以上(2.0mg/dl),皮肤、 (2.0mg/dl),皮肤 µmol/L 以上(2.0mg/dl),皮肤、巩 黏膜、体液及其它组织黄染, 膜、黏膜、体液及其它组织黄染,临 床出现黄疸。 床出现黄疸。 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在17.1浓度增高 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在17.1-34.2 mol/L(1.0mg/dl)之间, µmol/L(1.0-2.0 mg/dl)之间,肉眼 看不出黄疸,称隐性黄疸。 看不出黄疸,称隐性黄疸。 黄疸是症状,也是体征。 黄疸是症状,也是体征。
血清TB升高, UCB为主 CB基本正 血清TB升高,以UCB为主,CB基本正 TB升高 为主, 常; CB/TB <15-20% <15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尿血红蛋 白(+) 粪胆素增加 骨髓红系增生活跃; 骨髓红系增生活跃; 外周血网织红细 胞增多、 胞增多、有核红细胞出现 血清铁、 血清铁、含铁血黄素增加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 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 红细胞破坏 红素, 结合胆 红素,超过肝细胞的处理 能力。(以UCB升高为主的黄疸) 能力。( UCB升高为主的黄疸) 。(以 升高为主的黄疸 大量红细胞破坏, 2.大量红细胞破坏,造成贫 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 作用, 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 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