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课件

合集下载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精品课件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精品课件

内城
外城 围
取胜 发语词,引发议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获得、得到 这样 但是(却) 这
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有得到了适宜作 战的天气、时令的条件。这样却不能获得胜利, 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天 时 不 如 《地 孟利
子 》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
舆 子 ,战国中期鲁国人。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 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人称“亚 圣”。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优质课课件

《天时不如地利》优质课课件

议论文的格式
第一段 第二段
表明中心论点 摆出典型事实 阐明道理核心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讨论: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 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答:“天时”、“地利”——客观因素(不可 变) “人和”——主观因素(可控制)
回顾全文,看看哪些名句在今天仍被人们经常引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1、天时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 2、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名 轲,字 子舆。战国 思想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世称其为“亚圣”。
孟母三迁(墓、市、学宫) [“文启” 第92页] 孟母断织 [“文启”第152页]
《孟子》
选自《孟子· 公孙丑 下》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fú ,发语词
sù ,谷
族内的亲属;
族外的亲属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一段:提出观点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不如:及不上。
对比
以民为本,施仁政,行王道
[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失掉民心的人, 帮助他的人就很少。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连族内 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 人都会服从他。(拥有民心的统治者)凭借天下的 归顺,去攻打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的统治者), (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民心的统治者有不打仗的 时候,(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啊!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2(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2(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说明:此文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语言气势充沛、感情洋溢,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所以,教学时可在“读”上花工夫。

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能感受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对比句在突出论点上的作用。

况且“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词句翻译和层次理解上的难点经过注释、工具书和老师的适时帮助,就能迎刃而解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说明: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能初步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教师要做好关键词的分类和归纳,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此文是条理清晰的议论文,要让学生明白围绕论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而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展开联想和阐述,以求思路的开阔。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预习布置课前预习。

查阅资料,了解孟子;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熟悉课文,提高课堂效率。

感知导入课文了解内容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1.导生朗读课题。

2.分段落朗读全文。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质疑释疑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1. 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2. 叙述课文的主要意思。

3. 分析课文论证结构1.小组翻译,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小组讨论,并运用手头已经有的工具书解决问题。

4. 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叙述课文大意。

5师生讨论,对主要的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沪教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沪教版

天时不如地利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授课目的:学习《天时不如地利》,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理解等。

考点分析: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主旨等。

二、授课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抛弃。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24.溪:河。

25.险:险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

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达到极点。

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 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 弈 秋 诲 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唯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听之,一 心以为 有鸿鹄 将至,思 援弓缴 而 射之,虽 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 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他的弟 子合著了《孟子》,全书共有七篇, 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
天时不如地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1(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1(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天时不如地利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教具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绿色教育结合点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齐读课文(1)正音夫郭粟寡戚畔(2)指导朗读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4(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4(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核心素养
1.了解孟子的生平。

2.积累并理解名言。

3.结合现实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后感:
读古文增积累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及强的古文,因此,文中许多语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广为运用的至理名言。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世人皆知的。

事实上,通过反复地诵读,品体觉得其中还有许多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言简意骇,结构工整,很易记诵。

所以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句子,都满含哲理。

通过反复读同学们也很快地记住了这些名言,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名句,在写作中、在口头表达中能灵活地运用。

沪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9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1)

沪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9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1)

护城河
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抛弃 离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储存的)粮食不是不多;(守城的人)抛弃而离开这座城,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2019/5/20
3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孟子曰:“天时 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比不上
得人心,上下团结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得人心、上下 团结。
2019引发议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
孟子名言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
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019/5/20
顺之。
达到 极点 同“叛”,背叛
服从
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不施行仁政不得 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 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2019/5/20
8
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都服从(他的优势),去攻打那些连自己的亲属都背 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的时候),作战,就必定胜 利。
2019/5/20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word教学设计

春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word教学设计

一、讲课目的与考点剖析:讲课目的:学习《时节不如地利》,累积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理解等。

考点剖析:文学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要旨等。

二、讲课内容时节不如地利孟子曰:“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时节者矣;但是不胜者,是时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说明1.时节、地利、人和:“地利”指有益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时节”则指适合作战的季节,天气;“地利”是指有益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时节不如地利:时节,指合适作战的季节、天气。

地利,指有益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四周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但是:固然这样,可是。

7.者,, 也:是由于(表原由)。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记。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牢固。

15.利:锋利。

16.米粟:粮食。

17.委:扔掉。

18.去:走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依靠。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境界限。

23.固国:稳固国防;使国防稳固(使动用法)。

24.溪:河。

25.险:陡峭。

26.威:成立威望。

27.寡:少。

28.得道者:实行德政的君王。

29.失道者:实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达到极点。

32.顺:听从。

33.以:依靠,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然成功。

35.必:必定,必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3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4 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阅读第三自然段
6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 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8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9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方 法 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 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 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 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 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 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 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 来了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 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 __三__里__之__城__;七__里__之__郭___ ;表 明攻势之大的短句是 __环__而__攻__之_________
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
还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 如地利也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 城非不高也;池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下《天时不如地利》课件

指适宜作战的时令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气三候里之城,七里之郭比,得环上而攻之而形不胜。夫环而攻
得人心,上下团结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武器
盔甲 坚固 锋利
粮食
抛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 姓都会服从他。
1、孟子,名______,轲字______,是____子_家舆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地位仅
次于孔子,后世尊称为____________
亚圣
孔子
《论语》
孔子
颜子(颜回) (孔子的学生)
内容理解: 1、判断文章的文体:
议论文 2、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哪些内容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得治国之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胜利。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百姓不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 不依靠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抛弃
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限制 用 划定的边 巩固 险要 建立 威信 疆界限 国防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到 极点
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亲属。亲,指族内; 同“叛”,背叛 服从 戚,指族外。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因此
儒 家 轲 子舆 ,是_____ 1、孟子,名______ ,字______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 亚圣 称为____________ 孔子
孔子 孟子 颜子 曾子
《论语》 《孟子》
颜子(颜回) (孔子的学生) 曾子(曾参) (孔子的学生) 子思(孔伋) (孔子之孙) (曾子的学生)
《大学》
子思子 《中庸》
孟子 (子思的学生)
1、城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对于攻城一方 城小易攻。 2、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3、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4、原因何在?
第 一 个 战 例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第 7、战争结果如何? 二 个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战 8、为什么? 例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 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者
(天时)
(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守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战争需要“人和”。
得“人和”
域民
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
治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兵革之利
失道寡助
施 行 “ 仁 政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儒 家 轲 子舆 ,是_____ 1、孟子,名______ ,字______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 亚圣 仁政 称为____________ 。他的核心思想是______
2、中考考试篇目中,孟子的篇目有哪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孔孟论学》
《天时不如地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胜利。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百姓不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依靠 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依靠兵器和盔甲的 锐利坚固。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
治国需要“人和”
孟子的核心思想:施行“仁政”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举例 论证
攻方失利
守方失利 域民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人和
战争事例
类推
对比 论证
固国 威天下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人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百姓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山河 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 固。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
内容理解: 1、判断文章的文体: 议论文 2、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哪些内容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武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 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 帮助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胜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有利于作 得人心,上 指适宜作战 比得上 战的地形 下团结 的时令气候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内城 外城 围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 城墙 护城河 离开 武器 盔甲 坚固 锋利 粮食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 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论点既已得到论证,剩下的内容又有何作用?
从战争推进到治国,
更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得道者多助, 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 ) 使论述更有普遍意义。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进攻一方失利
防御一方失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2、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武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治国之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治 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