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6.1 质量 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新人教8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直线传播》,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光的直线传播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铺垫性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光线这一概念,为学生建立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这位以后学习物理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
3.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教学理念。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光学的热情,激发探究光学奥秘的欲望。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浅显。
∙课标分析课标认为:八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过光的直线传播,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我认为:课标只是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这一探究过程,并没有删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念,所以,我是这样确立重难点的。
∙教学的重、难点分析重点: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难点:1.探究活动的组织2.物理模型的建立∙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情况,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学生知道光在同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②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
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四、说教学程序设计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
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3.知道质量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各种具有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铁块、木块、玻璃球等);3.不同质量的天平;4.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问题:什么是质量?怎样测量质量?思考讨论: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回答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测量质量可通过称重或天平的方式进行。
2. 概念讲解(15分钟)1.引入质量的概念,给出定义,并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kg)。
2.通过实例解释质量的重要性,如质量是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下运动的基础物理量。
3.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重点介绍称重和使用天平的原理和步骤。
3. 实验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台天平。
2.指导学生通过称重和使用天平的方式测量各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物体质量之间的比较和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15分钟)1.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实例和讲解,解释质量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守恒性质,如物体燃烧、溶解等情况下质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和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质量的更多知识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质量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单位为千克(k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说课稿
《质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
二、设计思想:1、利用“最近发展区”,提高探究活动的可参与性由赞可夫理论:教学要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智力水平正在形成,但不能独立完成,还需经过努力和帮助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达成的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又不能全知”的境地,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教师的角色也将随着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设置合理的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通过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密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密度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密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密度、判断物体的密度等。
2.实验操作: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激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实践探究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6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
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
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
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
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2.功的表达式如何?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
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7篇物理说课稿篇一一、关于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说课稿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因此,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首先,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升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以及吸热和放热现象;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的判断;吸热和放热现象的理解;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Fra bibliotek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但同时,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来加深理解。在学习习惯上,八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在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PPT展示物质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让学生对物态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会结合实验和实例,讲解吸热和放热现象,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我会播放一段关于物态变化的趣味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的奇妙;然后,我会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冬天的玻璃上会有冰花?”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态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物理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物理说课稿全册一、说课稿概述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在说课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教材的结构安排、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材结构与教学目标1. 教材结构第一单元:机械运动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等,并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二单元:力和机械涉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第三单元:密度和浮力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四单元:压强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应用。
第五单元:能量介绍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动能、势能、机械能等能量形式的转换。
第六单元:电和电路涉及电荷、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特别是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力的作用效果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 密度和浮力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压强的概念及其在固体和液体中的应用。
-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以及机械能的计算。
- 电和电路的基本知识,包括电路的串联和并联。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如加速度、势能等。
- 物理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问题解决法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名师精品说课稿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正确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表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次严格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认识三.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情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然后提出测量的正确方法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规范自己在日常测量中的方法,从而减少误差,从而引出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最后做一些题巩固课堂内容,使学生查漏补缺知识更进一步。
四.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情景引入新课(如你们知道你们的手指有多长吗?你是怎么测出来的?那你的手指的周长是多少?你又是怎么测量的?)(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1
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
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
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
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
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
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
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
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
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
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
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说课稿
P2衔接:过山车大家坐过吗?(有的话可以问坐过的同学,问他从最高点即将下来那会是什么心情,下来之后,速度是怎样的?)现在假设在最高点有一辆过山车,接下来它会从最高点往下行驶,那么它将是越来越快呢还是越来越慢,还是速度不变呢?(大家可以拿桌上的小车模拟一下)……口说无凭,我们研究物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得出结论,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小车从斜面滑下是否做加速运动。
P3衔接:不过在我们的实验室里面,并没有什么测量速度的工具,那么我们该如何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呢?同学们都坐过车,路边有很多交通指示牌,比如说这个,限速60。
但是上面还有个区间测速,那么结合起来就是在这一段路程内你的平均速度不要超过60km/h就不算违章。
那你知道这个区间测速是如何计算速度的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呢?P5衔接:那么实验该怎么做呢?我们来一步步思考。
……(第一问可以复习一下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第二问(老师可以直接在斜面上释放一次小车,大家计算时间,询问几组,发现差别较大,得出反应有快有慢),方法:释放小车时喊口令。
321放,然后开始计时。
斜面底部安放一个金属片。
当小车撞到金属片我们停止计时,这会小车到达了底部。
第三问,老师要引导学生安放斜面。
坡度不能太大,小车要与斜面平行放置。
P6注意:提醒学生都多测几次v1、v2(三次)可以询问这是为了什么?(减小误差)P7请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
衔接:如果我们要验证小车做加速运动的猜想,我们还需要得到什么数据?P8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的平均速度不同。
将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那一端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其他结论:1.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它的平均速度是随着各段时间或路程的不同而变化的。
2.如果把变速运动分成几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
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力和运动》,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系统地接触力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如何描述和分析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第一学时)2. 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3. 实验探究:摩擦力(第三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性质,理解力的矢量特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理解。
3. 多媒体辅助:利用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增强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新知: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4. 课堂小结:总结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布置相关习题。
第二学时:力与运动的关系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上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的研究,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讲解新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阐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学生活动:设计小实验,如在不同表面上滑行的物体,观察和分析运动状态的变化。
4. 课堂小结: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布置相关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
二、设计思想:
1、利用“最近发展区”,提高探究活动的可参与性
由赞可夫理论:教学要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智力水平正在形成,但不能独立完成,还需经过努力和帮助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达成的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又不能全知”的境地,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教师的角色也将随着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四、教法分析
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
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模型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五、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跷跷板的游戏,紧接着提出问题。
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
展示:大小饮料瓶、大小烧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逐步建立质量的概念。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2、质量的单位
让学生对已经有所了解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归纳,并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单位,一类是生活中常用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样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为后面将物理回归生活打好基础。
3、质量的测量
(1)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分析,把跷跷板改造设计成一台托盘天平
设计了三大问题:
①放被测物体和砝码之前,跷跷板不平衡,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要安装平衡螺母。
那么利用平衡螺母怎样调节平衡?让学生分析得出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
②看不清跷跷板是否准确平衡,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指针、分度盘。
那么利用指针和分度盘怎样判断平衡?让学生得出判断的方法。
③如果要测量比砝码小的质量,该怎么办?
讨论分析得出:游码、标尺。
那么游码在标尺上怎样正确读数?让学生明白怎样正确读数。
接着告诉学生,对测量仪器进行读数前,要先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让学生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左物右码
再提出:我们设计的天平能测一头大象或者一只蚂蚁的质量吗?
告诉学生:使用测量仪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被测物体质量不要超过它的量程,让学生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为了方便放被测物体和砝码,两个托盘最后让学生拿出托盘天平进行对照,这样设计递进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探究和构建知识,最终把跷跷板改造设计成一台托盘天平。
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使用托盘天平,同时也明白了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作用。
让学生“经其事,明其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个性,体现自我,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托盘天平测铁块的质量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托盘天平使用的要求,再多媒体模拟规范操作过程,接下来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强调四个问题:①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②判断天平平衡的方法③游码正确读数④看清量程
这样在“明其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动手操作,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养成使用测量仪器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在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
(四)作业:
1、你能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好吗?
2、如果要称粉末状物体(如盐),应该怎么做?
板书:二、质量
1、质量的概念:
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千克(kg), 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103kg ,1g=10-3kg ,1mg=10-3g=10-6kg
3、质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天平
使用方法:(1)测量前:看清量程、分度值
(2)测量时:放、调、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