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谭延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中的谭延闿
谭延闿,字祖安、组庵(祖庵),别号慈卫,亦号畏三,初名宝璐,湖南省茶陵县高陇乡石床村人,1880年1月25日(清光绪五年12月14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据《茶陵谭公年谱》记载:是年12月14日(农历)夜,其父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就寝后,忽梦见嘉庆年间进士,曾官至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的湖南道县人何凌汉(谥文安)衣冠来拜,一下惊醒,家人随之告知夫人分娩,即谭延闿出生。
谭钟麟因对大学者湖南湘潭人王湘绮(字闿运)的才学推崇备至,于是将刚出生的独生子取名“延闿”(后又将其他几个儿子取名为恩闿、泽闿,并命他们兄弟受业于王闿运门下),又因何凌汉谥号文安,于是,给谭延闿取字祖安。
辛亥革命前,谭延闿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
1909年10月被当选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咨议局是当时清政府所谓“预备立宪”的过渡形式的议事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成员焦达峰、陈作新于10月22日组织湖南起义,很快就光复了长沙。
当天,焦、陈二人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正、副都督。
10月23日设臵了参议院,谭延闿被选为院长。
不料,长沙光复后仅仅十天,焦、陈二位都督就同时被害,迫于形势,谭延闿继任都督,武汉方面听到谭继任都督后,也积极
肯定,予以大力支持。
1911年11月1日谭延闿正式就任湖南军政府都督。
谭延闿政权推行了一条坚持反清、拥护共和、反对清朝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路线。
督湘后,谭延闿做的第一件事是坚持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联合执政,维护地方安定。
长沙光复后的湖南军政府并不是革命党的一党政府,而是以革命派和立宪派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以反清为主要宗旨的联合政体。
由于用人得当,各方齐心协力,秩序得以恢复,军政府又没收、征用了一批大官僚和巨家富豪的财产,其中包括曾国藩、袁树勋、张彪等家庭的财产,总计达三百万两之多。
这种行动给予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巩固了湖南革命政权。
谭延闿做的第二件事是推动他省独立,共挽危局。
谭延闿发布了《大汉民国各省会师北伐檄》。
在这篇檄文里直斥满清为“曼珠野部,金源遗种,堑辽河以自因,并叶赫以称雄……自东西以迄北南,污神舆四万余里,由甲申至于庚戌,闰国统二百余年。
其始犯边,甚至流寇;迨后入关,更无人理!”“自为帝制,盗憎主人,钳制千重,侵陵百出。
”此檄雄文劲采,掷地有声。
旋即,他凭借各种关系,或“飞书知旧”,或派员运动,敦促其它地区“乘时响应”,起义独立。
1911年11月6日,广西咨议局终于议决广西全
省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谭延闿在广西光复后,即筹组湘桂联军,推沈秉堃为联军总司令,力促广西出兵北上抗战,直捣幽燕。
相继又派出向瑞琮率领的北伐第一军和张其铂率领的南武军北伐。
是时,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福建等西南各省均先后光复,独立各省北伐,义声所播,寰宇震动。
正所谓谭延闿在《大汉民国各省会师北伐檄》中“云南一呼而六省应,广西举而半壁倾”的冲天壮语。
各省纷纷独立,各自为政,不相联系,谭延闿又深恐因此造成全国分裂的局面,招至外强侵凌之祸,于是通电全国各省都督及军政分府,大声疾呼。
在这篇通电里,谭延闿第一次公开表示他对孙中山的崇敬,以及他服膺中国同盟会所作的政治主张,力赞胡汉明提出的“统一财政之说”,说明此时的谭延闿是赞成全国统一的,对他后来在第三次督湘时提出的湖南自治,不能简单地以搞分裂论。
谭延闿做的第三件事是派兵增援湖北的革命军。
湖南军政府成立后,焦、陈便以援鄂为主要任务。
谭延闿上任后湖南局势逐渐稳定,湖北战事却日益吃紧,黎元洪不断来电请援,谭延闿决定在军事、财政和物质等方面大力援鄂。
他着手整编湘军,在黄兴寡不敌众,汉阳前线苦战失利,清军步步进逼的危急时刻,谭延闿敦促因事逗留在途中
的第一批援鄂湘军王隆中部火速开进,于11月2日到达武昌;后又派出湘军第二师第三协甘兴典部四个营星夜驰援,这两批湘军成为黄兴防军汉阳的主力。
紧接着,谭又派出第三、四批湘军赶赴武汉前线,“以新募之兵留守省垣”,精锐之旅数北上,“以便早歼清兵,戡定大局”。
此外,谭党政军令军务部挑选精锐新军,编成敢死队一营,直赴武汉前线。
敢死职员以一当十,击毙清军达三千人,自身也死伤惨重,仅六人没受伤。
这六人回湘后,又组成敢死队,以徐鸿斌为队长,再次赴鄂作战,后徐在前线英勇捐躯。
谭延闿还调送大批物质及粮款支援湖北战事,共计子弹数十万发,机关枪一批,大米13000石,面粉500袋,油380篓,汇款50万元。
当时湖北方面重兵压境,苦苦支撑,湘军来援无异一支强心针,大大安定了武汉人心,使民军精神为之一振,黄兴更是“喜形于色,以为恢复汉口,击灭汉奸,可以犁庭扫穴,立功竟志。
”事实上,“阳夏之战,将近月余。
在湘军援鄂中,谭延闿派遣革命军夺荆襄,是少被人提及的开国之初非常重要的一战。
荆州居高驭下,夙称重镇,时汉口失败,武汉大局为之一变,谭延闿敏锐地意识到荆襄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荆襄居武汉上游,为湘蜀门户,军事计划,在所必争”。
故派统领王正雅于11月26日进抵沙市附近的草市,清军大举来迎,双方遂在草市展开激战。
革命军消灭了清军的一名
带队官和数十名清军,伤其一百多人,夺获枪械数十件,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胜仗。
与此同时,湖北革命军也一鼓作气光复襄阳,12月3日,王正雅会同宜昌军怀念唐牺之合攻荆州,到14日,荆州攻陷,都统自戕,襄阳道全家自尽,其余清兵由佐领率领向湘军统领王雅乞降。
这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以来极其重大辉煌的一次胜利,起了打通东川,腰击北军,为北伐军开一通道的作用,减轻了武昌方面的压力,“从此克复蜀、湘、鄂,联络一气北伐,无后顾之忧矣。
”
总而言之,谭延闿在继任湖南都督后,坐镇长沙,出兵支援阳夏之战,取荆襄,入江西,力促广西举义,电请各省援鄂,还要给黎元洪鼓劲、打气,他对首义之区的援助是全力以赴的,连对其有敌意的王隆中也说:“谭都督对湖北,如同湖南事情一样,不分彼此。
”
武昌起义后,清迁仍试图作最后的努力,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挥兵南下,与革命军形成南北割据的局面。
而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一方面对清迁表示要“杀身成仁,以古圣贤之心为心……誓为清迁保全社稷”;另一方面却对其前方将领指示要“计出万全”,不可轻易督师进攻,要“慢慢走,等等看”。
清迁和革命党人都在努力拉拢袁世凯,而袁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双方的矛盾和弱点,抬高自己身价,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谭延闿对南北议和,起初是不造成的,认为至少不能无
条件议和,当武汉方面议和消息传到湖南以后,谭延闿明确表示反对。
11月28日,谭延闿又致电各办要人,提出应以袁世凯承认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为议和先决条件,否则不予开议。
电文略谓。
湖北军政府见谭延闿全力增援湖北,对南北议和态度明确,很有主见,因此,在和战大计、与敌交涉方面,常常请决于谭延闿。
1911年12月下旬,湖北军政府致电谭延闿。
1911年底,众人翘首以待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自欧抵沪,闻此喜讯,谭延闿立即致电孙中山表示欢迎和拥戴:“闻公到沪,飞电传来,距踊三百,谨代表全湘百万生民欢迎,先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此时的谭延闿,在南北议和与开战的问题上,旗臶鲜明,态度坚决。
但这时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手中没有实力。
同盟会组织已经分崩离析,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领导层的大多数人都极力主张与袁世凯议和,结束战争。
担任陆军总长的黄兴写信给汪精卫,称赞“项城(袁世凯)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代仰望。
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惟项城举事宜速,且须令中国为完全民国,不得令孤儿寡妇尚拥虚位。
”
袁世凯任大总统之职后,谭延闿通电发表自己对时局的主张,认为应“举纲领于政府成立之时”,“以国会为监督机关以符合民国政体,不然南北虽一致仍不统一。
”他十分重视各省的协同合作,认为再也不能像前清各省自为风气,被“议者讥为十八国”了。
辛亥革命中,湘鄂抵背相依,生死与共,谭延闿督湘,使湖南成为首义之区最坚强的后盾和独立各省的中流砥柱。
《民国报》曾高度赞扬湖南对缔造中华民国的重大贡献,谓武昌首义后,湘省“誓师东讨,转战汉上,流血成殷,满清创巨,各省从风”,民国成立,“中央财政枯竭,湘省协款百万为各省介,顾瞻大局,不竞私权。
临时政府之成立,不啻我湖南缔造之也。
”这虽为溢美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湖南在中华民国开国史上的突出地位;而第二任湘督谭延闿克膺重任,内修政治,外御顽敌,积极进步的举措无疑是大有功于全国革命的。
从此,谭延闿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彻底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此文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撰稿。
)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