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

合集下载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汉赋如何体现汉人的审美观:通过描绘宫殿、苑囿等场景,展现出汉人对于宏伟、壮丽的 审美追求
汉赋在汉人审美观演变中的地位:为后来的汉代艺术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审美 趋势和价值取向
中期的审美观与汉赋
汉赋的发展历程 中期汉赋的特点 中期汉赋的代表作品 中期汉赋与审美观的关联
晚期的审美观与汉赋
汉赋的内容广泛,涉及宫殿、城市、园囿、商贾、农耕等领域,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人 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汉赋在表现手法上强调文采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刻画,将汉人的审美观念和情 感体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崇尚自然
汉赋中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汉赋中对山水的描绘常常富有诗意,表现出汉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 汉赋中常常通过寓言、神话等手法,将自然与人事相提并论,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汉赋中对自然的描绘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注重情感表达
汉赋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汉赋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生情,情感表达丰富细腻。 汉赋在表现人物时,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人物的情感表现来反映社会现实。 汉赋在叙述事件时,注重对事件中人物情感的描绘和表达,使事件更加生动感人。
写实与想象:汉赋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既注重写实,又富有想象 力,体现了汉人审美观念中现实与浪漫的交融。
道德评判:汉赋中经常出现对人物、事件的道德评判,体现了汉人强调 伦理道德的审美观念。
汉赋与汉人审美观的相互影响
汉赋的特点: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强调形式美和意境美
汉人的审美观:崇尚自然、追求神韵意趣,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精神
晚期的审美观特点:注重意 境,追求自然之美
汉赋的演变:从早期的铺陈 到晚期的简约

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

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
矛 盾 。 帝 前 期 , 郡 ( 今 河 南 濮 阳 ) 带 多 有 农 民 武 东 治 一
汉 赋 自诞 生 以来 , 直 受 到 或 褒 或 贬 的评 价 。 一 两
汉 文 艺 观 的 主 流 思 想 是 孔 子 的 “诗 教 说 ” 这 就 使 得 ,
大 多数 文 人 评 价 文 学 作 品 时 , 以作 品 的 政 治 教 4 意 - g 义 为重 , 于汉 赋 的评价 也不例 外 。 马迁 在 《 记 ・ 对 司 史 司 马 相 如 列 传》 中 对 司 马 相 如 赋 的 评 价 为 : 相 如 赋 “ 虽 多 虚 词 滥 说 , 其 要 归 , 3_ 俭 , 与 诗 之 风 谏 然 引 r 节 此
第 2 卷第 5 8 期
Vo. 8 , 12 No. 5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alSo i lS inc ’l ca c e e
2 1 年 l 月 00 0
Oc .,2 0 t 01
浅论汉赋 的学者化倾 向
胡 舒 依
( 西北 大 学文 学院 陕 西西安 7o 2 ) 117
观方面则是时代带来的创作 主体 心境的转变, 由繁荣时期的外向型心境 转为凋 敝时期的 内向型心境 。而这样 的转
变反映在作 品中便产生 了文士之赋与学者 之赋 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 现在主题与题材的转变及其创作 目的与艺 术手法的转变上。汉赋 的学者化倾 向其实是 中国古代 文学发展 方向的一个缩 影。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赋学者化倾向 得失的分析 , 找到文学发展 的正确道路 。
固 , 在 俩 都 见 》 说 : 或 以 抒 下 情 而 通 讽 谕 , 以 他 武 中 “ 或
宣上德 而尽 忠孝 。 容揄 扬 , 于后 嗣 , 亦雅 、 之 雍 著 抑 颂 亚也 孝 成之 世 , 而录 之 , 奏 御者 千有 余篇 。 故 论 盖 而 后大 汉之 文 章 , 焉 与三 代 同风 ”这些 都 是 从汉 赋 炳 , 的 讽 谏 功 用 出发 的 。 汉 众 多 的 赋 作 家 中 , 中 有 一 两 其 个 人 值 得 特 别 关 注 , 就 是 扬 雄 。 雄 是 汉 赋 四 大 家 他 扬 之 一 , 年 十 分 崇 拜 司 马 相 如 , 模 仿 其 文 风 , 力 早 并 全 进 行 汉 赋 创 作 , 为 当 时 著 名 的 赋 作 家 。但 是 , 晚 成 在 年 时 期 他 的文 学 观 出现 了重 大 转 变 , 一 反 常 态 地 在 《 言 ・ 子 》中 愤 然 斥 责 汉 赋 为 “ 子 雕 虫 篆 刻 ” 发 法 吾 童 , 誓“ 夫不 为 ” 这 种前 后期 思想 强 烈 的x 比着 实使 壮 。 , t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起源阶段1.1 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

它来源于汉代的乐府民歌和楚辞,融合了各种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1.2 汉赋的特点汉赋的特点是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广泛,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它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成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3 汉赋的代表作品代表汉赋的作品有《离骚》、《大哉乾元》、《拟古乐府》等,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二、发展阶段2.1 汉赋的发展汉赋在汉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汉赋的题材逐渐多样化,表现手法也日益成熟。

2.2 汉赋的流派在汉代,汉赋逐渐形成为了多种流派,如乐府赋、田园赋、山水赋等。

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3 汉赋的影响汉赋在汉代文学中占领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曲,还对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衰落阶段3.1 汉赋的衰落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赋在晋代逐渐衰落,逐渐被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

汉赋的创作数量减少,质量也大不如前。

3.2 汉赋的原因汉赋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文学市场的竞争等。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汉赋的式微。

3.3 汉赋的影响尽管汉赋在晋代衰落了,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汉赋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在后世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复兴阶段4.1 汉赋的复兴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在唐代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唐代的文学家们重新发掘和借鉴汉赋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

4.2 汉赋的创新在唐代,汉赋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为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研究-汉赋特点:浅谈汉赋的发展及其特点

汉赋研究-汉赋特点:浅谈汉赋的发展及其特点

汉赋研究|汉赋特点:浅谈汉赋的发展及其特点汉赋研究|汉赋特点:浅谈汉赋的发展及其特点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文学灿烂辉煌,其优秀的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鹦鹉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以及杨雄的四赋等优秀作品。

它们不仅文学史上的一个大文学成绩,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赋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最后综合成汉赋这一种新文体。

纵观汉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七十年间;全盛期为汉武帝到东汉中叶二百年间;晚期为东汉中期后至汉末东汉和帝以后。

首先,汉初汉高帝到汉武帝即位是汉赋的形成期。

在此期间,汉赋以骚体为主,大赋也开始形成为特点。

骚体赋指汉初文人继承、仿效屈原《离骚》进行赋的写作。

贾谊为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赋作家。

贾谊的作品中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著名。

在这两部作品中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体制形成方面来看,都是对屈原赋有所继承。

在精神上,屈原和贾谊同时有不世之才和为国尽忠报效之心,又同有不为所用,遭谗被放的悲愤之情,所以辞情风貌多有相像。

而在体制上,则是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有抒情色彩。

除贾谊外,另外汉代作家司马相如也是骚体赋高手,其创作的《大人赋》是针对“上好仙”而发,写仙境不可恋后人弥足珍贵。

他创作的《长门赋》可以看做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的赋文。

另外,在汉代作家中,淮南小山创作的《招隐士》也是骚体赋中极具意境的优秀代表作。

汉赋的发展如日中天,骚体赋与汉大赋一明一暗,并行不悖。

汉赋的第一个发展阶段除骚体赋为其特点外,另外大赋体的发展也是其一大特点。

汉大赋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七发》的创作借鉴了先秦文学,运用逐步盘升、移步换形和铺张手法,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自觉”(一)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自觉”(一)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自觉”(一)摘要]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汉赋接受的实际效应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客观条件。

汉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和文体辨析的意识、汉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以及先秦文化的滋养则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接受关学;汉赋;文学自觉;审美娱乐性汉代文学由于受政治、经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化、经学化的色彩。

但汉代也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文学自觉化的倾向。

龚克昌先生的《论汉赋》《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和张少康先生的《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魏晋始》等文均论述了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

要讨论“文学自觉”,我们必须先明确“文学自觉”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般认为,“文学自觉”是指作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文学自觉,应是整个文学活动的自觉。

而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完整的文学活动指“作者——作品——读者”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创作过程,作者赋予文学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第二个过程是接受过程,由读者通过鉴赏来实现这种潜力。

因而作品实际上存在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往复交流的过程之中。

因此,文学自觉应该包括创作主体的自觉和接受主体的自觉。

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指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文学活动的意义,能认识和掌握艺术规律,并在文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遵循这些规律。

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

(一)赋作家群的出现在汉代,出现了赋作家群。

汉朝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各诸侯国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

如《汉书·文三王传赞》载:“梁孝王虽以爱亲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货材,广其宫室车服。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汉朝。

汉赋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鼎盛、衰落等阶段,其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变化的社会背景。

汉赋的发展起源于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赋作者。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的赋作品以《子虚赋》最为著名,以其雄浑豪迈的辞章风格,表现了刚毅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抵御外侮的决心。

司马相如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鼎盛阶段是汉赋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汉赋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杨雄、谢灵运、枚乘等。

杨雄的《七发》描绘了壮丽的风景和豪放的情感,以其雄浑的辞章和奇特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山水和瑰丽的自然景色。

杨雄的作品开创了后世赋作家的创作方式,对后世赋作家的影响深远。

谢灵运是汉赋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叙事性强和情感深的特点。

谢灵运的作品《离骚》以其辞章华丽,气势磅礴,被誉为赋史之冠。

他的作品展示了个人情感的激荡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后世赋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枚乘是又一位汉赋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辞章刚劲有力,情感丰富而著称。

枚乘的作品《七公赋》以其宏大的叙事背景和精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枚乘的创作影响了后世赋作家的写作风格。

汉赋的衰落阶段主要以汉代末年以及三国时期为主,这一时期受到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赋作品数量减少,体裁特点日益模糊。

大量赋作品丧失了初期精神风貌,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倾向。

综上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鼎盛、衰落等阶段。

汉赋初创阶段在司马相如等作家的努力下,形成了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鼎盛阶段以杨雄、谢灵运、枚乘等为代表,汉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衰落阶段受到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作品数量减少,体裁特点日益模糊。

总体来说,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汉赋的评价

对汉赋的评价

对汉赋的评价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以写作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

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古代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汉赋进行全面评价。

一、历史背景汉赋起源于汉代,是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这为汉赋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播,尊崇人性、追求真理、关注现实问题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了汉赋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精神支撑。

二、创作特点1. 抒情性强汉赋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

其内容包括爱情、友谊、离别、悲痛等多种情感,表现出浓郁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点。

2. 修辞手法丰富汉赋的创作不仅注重情感的表达,而且在修辞手法上也有很高的要求。

其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汉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3. 短小精悍汉赋大多以短篇为主,篇幅不长,但却能够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这种短小精悍的写作风格成为了汉赋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文学价值1. 历史价值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它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真实而生动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艺术价值汉赋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抒情为主要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短小精悍的写作风格,表现出深刻而生动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特点使汉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3. 价值观引导汉赋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包括儒家思想、人性关怀等,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世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汉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四、创作流派1. 风雅派风雅派是汉赋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流派。

汉赋创作成因研究文献综述

汉赋创作成因研究文献综述

汉赋创作成因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其铺张扬厉、华美绚烂的语言风格,及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品位,都具有鲜明独特的时代特征。

究竟是何种原因造就了汉赋的独特品质,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汉赋创作成因的研究主要有三重视角,一是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专制制度等外部原因入手,研究其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二是从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思想转变,精神状态等内部原因入手,研究赋家创作汉赋的心理动因。

三是从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入手,研究这种影响在汉赋中的体现。

本文以此三重视角为标准,拟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和论述分为三类,进行综合概括的梳理,以辅助对汉赋创作成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汉赋创作的外部原因研究王洪泉在《论汉赋作家群体的生成》中探讨了汉赋大量创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指出帝王好读辞赋,并参与辞赋创作,推动词赋作家群的形成。

辞赋作家群有两种产生途径,其一是从吴王濞、梁孝王、淮南王这些爱好辞赋、礼贤下士的藩国诸侯的宾客中产生,其二是从高度集权、奖掖文士的武帝、宣帝的言语侍从,及灵帝设置的鸿都门学中产生。

由此看来,赋在产生之际就有特定的功能和地位,是供君主、诸侯赏玩的皇家文学。

当一种文学接受群体的身份地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其他方面都远远高于创作群体时,接受群体的趣味指向对这种文学的支配必然多于创作者自主意志对作品的影响,此类研究多将汉代分为五个时期,汉初至文景之治为汉赋的发端期,武帝至宣帝为汉赋的全盛期,西汉末为汉赋低落期,东汉初为汉赋中兴期,东汉末为转型期。

王继训在《从汉赋的历史层面看知识分子与皇朝政治》中指出,汉初至文景之世,封建制度重建不久,百废待兴,知识分子仕进之路尚未开通,作赋格调凄惨哀怨,写法上多有模仿《离骚》,故而是骚体赋的天下。

景帝后期社会已有相当发展,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中下层知识分子打开仕进之路,知识分子面临新的机遇,纷纷选择润色鸿业、粉饰太平,其时出现的散体大赋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活动,而非关系个人情感的产物。

汉赋的基本特点范文

汉赋的基本特点范文

汉赋的基本特点范文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其基本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以议论抒情为主
汉赋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议论性质。

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慨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对社会现象、文化风貌以及个人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这种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使汉赋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二、咏物抒志,形象生动
汉赋善于以咏物抒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现,寄托抒发个人的志向抱负、人生感慨和情感,使抽象的理念、情感、抱负具象化,从而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汉赋注重形象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三、运用夸张手法,丰富表现
四、对古人的传统继承与创新
五、形式多样,技巧丰富
汉赋的形式多样,既有长篇赋,如《神女赋》、《临江仙赋》等,也有短篇小赋,如《东篱乐府》、《东篱荔枝赋》等。

汉赋在技巧上也非常丰富,例如运用修辞手法、排比、对仗等手法营造节奏感和音乐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等等。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引言概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赋的发展演变,包括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流派分化以及影响力。

一、题材内容:1.1 宫廷赋:汉赋起初以宫廷为题材,描绘皇帝的威严和宫殿的壮丽。

1.2 田园赋:随着时代的演进,汉赋开始关注田园生活,描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自然的美景。

1.3 历史赋:汉赋还涉及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通过叙述历史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艺术风格:2.1 辞章华丽:汉赋注重辞章的华丽与雄浑,运用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词藻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2.2 情感抒发:汉赋强调情感的抒发,通过描写细腻的情感和感受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2.3 音韵优美:汉赋追求音韵的优美,注重句子的平仄和压韵,使文章更具韵律感。

三、创作手法:3.1 比兴手法:汉赋往往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拟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3.2 描写手法:汉赋注重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景物和人物的美感。

3.3 对仗手法:汉赋在句子结构上追求对仗,通过平仄和压韵的对仗来增强文章的音韵美。

四、流派分化:4.1 乐府赋:汉代乐府赋是汉赋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音乐形式演唱,表达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4.2 高逸赋:魏晋时期浮现的高逸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清新、豪放的风格脱颖而出。

4.3 骚体赋:骚体赋是南朝时期的一种流派,以诗经的骚体为基础,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影响力:5.1 文化传承:汉赋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社会影响:汉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3 文化交流:汉赋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经历了题材内容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丰富化、创作手法的独特化、流派分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汉赋的起源
1.1 汉赋的起源于汉代
1.2 汉赋的发展受到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1.3 汉赋的形成与汉代文学风格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汉赋的特点
2.1 汉赋以叙事为主,情感丰富
2.2 汉赋注重描写细节,形象生动
2.3 汉赋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情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
3.1 汉初赋,以模仿楚辞为主
3.2 汉中赋,赋体逐渐规范化
3.3 汉末赋,赋体逐渐趋于成熟
四、汉赋的影响
4.1 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4.2 汉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4.3 汉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赋的传承与发展
5.1 汉赋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2 汉赋在宋代得到了更多的创新
5.3 当代文人继承发扬了汉赋的传统,将其发展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我们应该珍惜汉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其精神,让汉赋在当代文学中继续发光发热。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初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文人开始追求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赋应运而生。

汉赋最早是一种歌咏祭祀的文学形式,用于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宴会、祭祀、悼念等。

二、汉赋的发展1. 风格特点汉赋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汉赋的形式多样化,既有五言古体赋,也有七言古体赋,还有五言绝句赋等。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为赋体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意境丰富:汉赋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往往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的美丽和变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修辞繁复:汉赋在修辞手法上非常繁复,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修辞繁复的特点也是汉赋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之一。

2. 代表作品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包括:(1)《离骚》:《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遭遇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屈原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长恨歌》:《长恨歌》是杜甫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唐朝繁荣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三、汉赋的演变汉赋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从祭祀的文学形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

这主要是因为汉赋的形式和题材相对固定,缺乏创新和变革。

汉赋创作的演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

汉赋创作的演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

汉赋创作的演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1. 赋的起源和定义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起源于秦代,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壮大。

赋是一种较为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以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并常被用于歌颂人物或抒述政治思想。

2. 汉赋的主要特点汉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首先,汉赋注重情感表达,借助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烘托气氛和增强效果。

其次,汉赋具有广泛的题材内容,既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历史时期、自然景观,也包括了对人生哲理、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探讨。

再次,汉赋语言华丽而富有张力,在运用诗句插入和对偶等技巧上极为讲究。

3. 汉赋创作演变过程3.1 先秦赋先秦时期,赋主要以记叙和抒情为主,整体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格。

《离骚》等作品成为汉赋发展的重要源头。

3.2 前汉时期走向成熟在前汉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赋本身的艺术价值,并进行了更加系统和理论化的研究。

《九章赋》等作品代表了此阶段的创作成果。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和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名家纷纷涌现,各自形成特有的风格和流派。

例如,曹操以豪放奔放、雄浑壮丽见长;陶渊明则以含蓄婉约、清新自然著称。

3.4 汉赋与唐宋诗文相互影响随着进入唐宋两代文学鼎盛时期,汉赋对后来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包括杜牧、陆游等唐宋文人在吸收汉赋表现技巧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赋的形式和内涵。

4. 汉赋与文学传统的继承汉赋不仅在其创作时期达到独特的艺术高峰,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少汉赋作品成为后世文人所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如司马相如、班固等;而汉赋中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也被后人广泛应用于诗词创作和散文写作。

结论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代表了汉代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对后来文学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重视对汉赋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汉赋之我见——精选推荐

汉赋之我见——精选推荐

汉赋之我见茅昕!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汉赋是汉代的正统文学#也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体$它兴于汉初#盛于汉中期#变于汉末#活跃于汉代文坛达数百年之久$尽管它的价值低于同时代的%史记&’乐府#不是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但作为一代文体#在文学史上却影响极大$对汉赋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熟悉和掌握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我们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知识所必需$汉赋也是祖国的文学遗产之一#评价它究竟应先从何处着手呢(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告诉我们#考察所评价对象的政治倾向#亦即作品的人民性乃是第一步$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采取不同态度+$综观汉赋全貌#其中对人民的直接歌颂和同情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在这种文学体制的全盛期!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但是#由于汉兴以后政权稳固#*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经济也很繁荣#*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同上"汉家天子凭借这种雄厚的国力#东征高丽#南平南越#西通波斯#北定匈奴#汉赋则反映了大汉帝国的这种声威#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认识价值的$然而#全盛期的汉赋过份地夸饰张扬帝王贵族的生活#热衷写宫苑之美’田猎之乐’都邑之盛#基本上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情趣$全盛期汉赋的思想性总的来说是不足称道的$与此不同#形成期!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和转变期!东汉中叶以后"的汉赋却可另当别论$形成期和转变期的汉赋#能够深刻描写社会现实#并且大胆揭露批判社会黑暗#这方面的内容是整个赋坛思想精华所在$汉赋的创始人贾谊和枚乘#继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长于言幽怨之情#+*言下情而通讽谕$+贾谊在%服鸟鸟赋&中写道)*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深刻反映了一些封建社会人物的真实面貌$枚乘对上层贵族的享乐腐化生活很看不顺眼#他在作品%七发&中#指责楚太子奢侈淫佚的生活#*久耽安乐#日夜无极#+*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酉燕#纵恣于曲房摘要!汉赋作为一代特珠文体!有骚体"散体大赋"抒情言志小赋之分!是祖国传统文学的重要遗产!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全盛期的汉赋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情趣!而形成期和转变期的汉赋!则能够深刻描写社会现实!并大胆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其艺术特点表现为!全盛期形式主义突出!形成期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转变期更多的具有现实主义因素$关键词!汉赋%评价%思想性%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茅昕!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隐间之中!"而且还肯綮指出#$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具有强烈的讽谕作用&比形成期作家高出一筹#转变期的作家反映生活批判现实更有力量&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张衡#直接斥责统治者$今公子苟好巢力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婵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二京赋)*在他之后#由于东汉末年天下形势大变#外戚宦官争权不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也促使汉赋的思想内容起了显著的变化!它不再专为歌功颂德而作#同时也是暴露黑暗攻击丑恶之利器!这个时期的作家赵壹#大胆地抨击汉末吏治的腐朽无耻以及人情风俗败坏!他的(剌世疾邪赋)写道+,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捷慑逐物#日富月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这样的揭露批判表现出异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在那个时代的确难能可贵!还有另一位作家祢衡#以,迫之不惧#抚之不惊"的坚强精神#写出了借物咏志的(鹦鹉赋)#他们以尖锐的笔触挑破了统治阶级富丽堂皇的招牌#展示了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真实图景!可见#汉赋形成期与转变期的作品一定程度地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和较高的思想价值#完全应该充分肯定!评价汉赋#考察它的艺术性是第二步!各个阶级有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也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点总的原则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地对待评价对象#看它在艺术上是否符合人民的审美观点#是否符合人民的艺术要求!品味汉赋的艺术特点#不难发现#形式主义的气氛十分浓厚#这主要体现在于全盛期的作品中!鉴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统治者需要粉饰太平#逞其威仪!而许多作家为了名利地位#则,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班固(两都赋序)*以辞赋作为进身之阶!因而#汉赋那种,多虚词滥说"’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的辞风也就应运而生#,铺采擒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富丽堂皇且奇字堆砌&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郁#隆崇#岑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其石则--&"接着#,东南西北"如何如何#,上中高下"怎样怎样&仅写一座山如此极尽形状#的确使人有不忍卒读之感&难怪刘勰评道+,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文心雕龙.诠赋)*这种照着一定程式堆砌辞句#外表华丽内里空虚的宫庭/案头式文学#即使寓有讽谕#也很难谈得上符合人民的艺术趣旨!显见#它无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文学本身的进步#都不能起多大推动作用!当然#全盛期作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等人#富有文采#作品结构宏伟#语言丰富瑰丽#句式对仗整齐#并能揉合各家的特质#创造自己固定的文学体制#其文句暗寓文学创作辨证法尤值得注意!形成期的汉赋在艺术上比较紧密地追随楚辞#所以它的成就远在那种纯出于为文造情的汉赋之上!枚乘在这方面较突出#他所创造的七体别具一格!毛泽东同志曾对枚乘的名篇(七发)作过介绍#称之,骚之流裔#可以一读!"这篇赋叙写一位吴客探病楚太子#用七件事启发太子转变思想的过程!首先写太子病由#依次写音乐之美/饮食之丰/车马之盛/巡游之乐/田猎观涛#最后写要言妙道#几起几落#富有变化!特别是观涛一段#广博宏丽#富于想像#,衍溢漂疾#波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澧澧焉#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霓#前后骆驿#",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拟态状物惊心动魄#铺陈着意生动异常#颇有屈子之风!如此多变多姿富有想象力#在我国文学史诗词歌赋的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如果说形成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那么#转变期的作品则更多的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比如张衡#一反原先包括自己在内的专事模拟楚辞的风气#而运用缘情写实的创作方法#,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末期--时和气清#原隰都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顽#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归田赋)*这样的行文铺陈#平浅细腻#一派生机#而且文字清新#音调和谐!张衡以后的作家更是发展了张衡的创新!使汉赋变长篇巨制为短小精粹!且文字质朴!从而转入新途"特别是赵壹#祢衡!$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叶燮(原诗)*他们把愤世嫉俗!狂傲耿直的精神个性完全溶铸在作品之中"他们的作品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把批判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另一方面还强烈表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操守+$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夕!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赵壹(刺世疾邪赋)*这一类作家的作品!不象同时代稍后的五言古诗那样怨而不怒!它以敢于正视现实勇于维护正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取胜!$临事!临文!举而书之!若泉之达!火之然!江河之决!沛然无所不注"&’叶燮(原诗)*转变期的汉赋更接近艺术的真谛!不愧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评价汉赋!留意它本身体式上的特殊性!也是考察艺术性的重要内容"汉赋之为汉赋!正如唐诗之为唐诗!宋词之为宋词!自有因由"客观存在在体式上有何特点!又有哪些支分派衍!而且孰劣孰优!这些问题也应论及"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小赋之分"骚体赋形成期的主要样式!一般认为贾谊#枚乘的作品可为代表,’枚乘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过渡的代表作家*散体大赋和抒情言志小赋分别是全盛期和转变期的主要样式!前者的代表是司马相如的作品!后者当推张衡#赵壹的作品为代表"这三种样式的含义正由它们的名称所涵盖!骚体赋模拟楚辞!是楚辞的余绪,散体大赋非诗非文!却又半诗半文!具有独立特征!是汉赋的主体,抒情言志小赋!使辞赋向诗歌化方向转变!是汉赋后起的新样式"骚体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没有多少独立意义"认识汉赋的文体特点!主要应抓住散体大赋与抒情言志小赋"散体大赋最能体现汉赋$铺采摛文&的特点!一方面宏伟瑰丽跌宕多姿!另方面$多虚词滥说&!失之炫耀博奇!上文例举的全盛期代表作家司马相如的创作很能说明这一点"抒情言志小赋那种虚夸堆砌的表现手法!以抒情言志为主!实际上是汉赋诗歌化的一种变体!上文提到的转变期代表作家张衡#赵壹的创作是最好的例证"全盛期的散体大赋和转变的抒情言志小赋!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优劣臧否!本文已如前作了简析!抒情言志小赋的成就当居散体大赋之上"就体式而论!也是如此"一部作品的完成并不一定非要言尽意尽!言未尽而意无穷恰恰是完美的特殊形式"比如断臂维纳斯塑像!正是她那断臂使古往今来的艺术欣赏者联想不已!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所谓抒情言志小赋体式上也高于散体大赋!并非仅仅有一大一小的区别!而最主要的还是在断臂维纳斯塑像所蕴含的道理上"散体大赋散文成份过多!穷极事理!很少给人想象的空间!而抒情言志小赋则具有较多的诗歌因素!能给人以阔绰的感受余地"因而!抒情言志小赋更具有文学价值"在考察汉赋的艺术性时!这是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汉赋横跨公元前两个世纪和公元后两个世纪!流行时间长!情况也很复杂!封建社会里它的地位很高,在现代社会对它毁誉不一!或者说研究不够"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汉赋!这还需要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仅仅笼统地记住汉赋不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这类一般性的论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懂得!汉赋的成就在汉代何以不为最高!然而它又毕竟有所成就,这些成就也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精华!不过它往往与糟粕并存!还要靠我们花工夫去认真识别"责任编辑!熊江鹏校对!里农茅昕汉赋之我见文学研究。

汉人评汉赋

汉人评汉赋

汉人评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后人对汉赋的评论是数不胜数,汉代人自己对于汉赋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

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也视为赋体,称做楚辞体的骚赋。

对于屈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以刘安、司马迁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扬雄、班固为代表的反对派。

刘安对对《离骚》的评价有三点:第一,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第二,他赞扬了屈原与政治者不合作,能“出淤泥而不染”,“蝉蜕污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世界,故云:“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三,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思的比兴方法。

司马迁,在刘安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

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认为屈原和宋玉等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敢于“直谏”,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激情和“直谏”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进步的优秀传统。

持反对意见的扬雄从儒家君臣之道出发,认为遇不遇是民运决定的,臣下不应对君上表示不满,自恃才高而以死表示抗议否则就是跨越臣道的言行。

对屈原作品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它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

班固也指出屈原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因此,说他不是“明智之器”。

对于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认为的汉赋,汉代人的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

扬雄和班固同为汉赋大家,但对汉赋的评价还是有差别的。

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对于辞赋飞讽谏作用在青年时是充分肯定的。

但是,后来他发现辞赋这种讽谏的尾巴并不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辞赋本身的铺张华丽描写影响反倒很大,结果是欲讽反劝,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汉赋的发展与演变导语:汉赋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体裁,以赞颂君主为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文学体裁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一起了解一下吧!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课外阅读】汉赋与儒家思想

【课外阅读】汉赋与儒家思想

【课外阅读】汉赋与儒家思想对于汉赋的评论,一般都肯定其铺采摛文的立赋大体,而对思想的认识评论却纷纭不一。

酌绎现存汉赋,儒家思想在汉赋中成为主要思想表现,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思想。

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

如董仲舒认为,治世者其道同。

法先王,主要是三皇五帝;其中禹最突出,出现22次,赤松子、伯牙子、伊尹等神仙圣贤分别只有11次。

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疾苦,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从汉代初年的贾谊的赋就希望天人和谐,关心民生。

他的《旱云赋》就是哀民之苦之作。

孔臧《谏格虎赋》指出,乐至者,与百姓同之谓也。

但是,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子虚赋》)。

因此,维护皇室权威,宣扬盛事气象,歌颂世界大同,与民同乐成为汉大赋的根本特征。

而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张衡、班固等人的赋多是对帝王与政治的歌颂,大概因此,有人批评汉赋为倡优文学。

宣扬儒家教化思想,以礼法治国。

因此,咏周孔之图书,陈三皇之轨模(张衡《归田赋》),到了"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班固《西都赋》),将之制度化。

扬雄说,"大哉,礼乎!"主张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为朋,感叹孟轲连蹇,犹为万人师(《羽猎赋》)。

公孙乘《月赋》、公孙诡《文鹿赋》甚至认为,君有礼乐,我方有衣裳。

更多的是宣扬六经。

刘安《屏风赋》说,不逢仁人,永为枯木。

发现鵩鸟,也要查考经书,不免可笑。

《杨柳赋》说,"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赋诗断章合陈阕志,考以先王《鵩赋》,览考经书,在德为祥。

德义逸必致骄,骄必致亡。

匪唯辛苦,乃至大殃。

"东方朔《答客难》说:"圣人教化,太公修身、仁义时异事异。

"则又具有了辩正发展的眼光。

圣贤王道思想。

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

司马相如在《难蜀中父老》中叙述思想的君主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一、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建立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

同时,汉朝统一了文字,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这些因素为汉赋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二、特点1. 以情感抒发为主题:汉赋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多样的描写手法,赋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 以形象描写为手段:汉赋注重形象描写,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化。

赋文中常常出现大量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境。

3. 以音乐节奏为特色:汉赋注重音乐节奏的运用,通过对诗句的韵律和音调的处理,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不仅体现在诗句的抑扬顿挫上,还体现在整篇赋文的结构和节奏上。

三、发展演变1. 先秦汉初期:在汉赋的初期发展阶段,以“乐府风骚”为代表,主要源于先秦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一时期的汉赋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政治抱负为主要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2. 兴盛时期:汉武帝时期是汉赋的兴盛时期,大量的优秀赋作问世。

这一时期的汉赋以宫廷文化为背景,注重对帝王功绩和社会风貌的歌颂,同时也有不少描写个人情感的佳作。

3. 后期发展:到了东汉末年,汉赋逐渐衰落,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的汉赋多以抒发个人苦闷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为主题,风格较为悲凉。

四、结语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以情感抒发为主题,以形象描写为手段,以音乐节奏为特色。

从先秦汉初期到兴盛时期再到后期发展,汉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汉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摘要: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样,汉赋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律,即由文人化向学者化转化,我们称之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

从宏观上看。

影响汉赋出现学者化倾向的主要因素是时代的变迁,即由西汉的煌煌盛世转变为国力凋敝的东汉。

另外还有主客体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是统治者的态度转变和士阶层的分化;主观方面则是时代带来的创作主体心境的转交,由繁荣时期的外向型心境转为凋敞时期的内向型心境。

而这样的转变反映在作品中便产生了文士之赋与学者之赋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题与题材的转交及其创作目的与艺术手法的转变上。

汉赋的学者化倾向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赋学者化倾向得失的分析,找到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汉赋;转型;作者学者化我国传统文学体裁无外乎诗、词、曲、赋四大类。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或褒或贬的评价。

两汉文艺观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诗教说”,这就使得大多数文人评价文学作品时,以作品的政治教化意义为重,对于汉赋的评价也不例外。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司马相如赋的评价为:“相如赋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为无为”。

可以看出,司马迁承认汉赋具有美刺的功用,但也指出其“虚词滥说”“靡丽多夸”的弊处,并隐约含有批评之意。

与司马迁观点相类的是班固,他在《两都赋》中说:“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些都是从汉赋的讽谏功用出发的。

两汉众多的赋作家中,其中有一个人值得特别关注,他就是扬雄。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早年十分崇拜司马相如,并模仿其文风,全力进行汉赋创作,成为当时著名的赋作家。

但是,在晚年时期他的文学观出现了重大转变,一反常态地在《法言·吾子》中愤然斥责汉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发誓“壮夫不为”。

这种前后期思想强烈的对比着实使人费解,但深究其内在原因,仍与他自身倾向性的转变密不可分。

这种转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个人,而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并带来了汉赋发展史的转折。

我们首先来讨论汉赋出现学者化转型的时代因素。

笔者认为,汉赋学者化的倾向产生于两汉之交,原因有二:首先,从历史原因来讲,西汉初年以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是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还在所谓“文景之治”的升平时期,就隐伏着深刻的阶级矛盾。

武帝前期,东郡(治今河南濮阳)一带多有农民暴动发生。

以后流民愈来愈多,农民起义不时爆发。

“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大群至数千人”。

至西汉末年元帝、成帝年间,西汉社会更是险象环生,农民起义暴动频发,后又有王莽新政,西汉灭亡。

继而绿林、赤眉起义反抗王莽政权,农民战争爆发,终至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动荡代替了繁荣,颓废取代了昂扬,虽然东汉也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但是与西汉初期相比,已截然两个世界。

另外,从社会思想因素考虑,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经学研究的加强。

《汉书·韦贤传》引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篆,不如一经”。

经学在汉武帝之后,经历代皇帝推崇,在西汉末年就初具规模,东汉统治者看到西汉时期崇尚的儒家思想不但合理而且非常实用,不但取之借鉴而且愈尊愈崇。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东汉王朝虽是新兴,但实力不能与西汉相提并论,统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文化成为加强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于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文人们投其所好,经学研究蔚然成风,并且渗透在各个领域。

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的文学形式,在此阶段必然罩上浓重的经学气息。

其次,再来看汉赋出现学者化转型后在主题和题材上的转变。

比较汉赋早期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西汉末年扬雄的代表作《太玄赋》可以看到,单从形式上看,《上林赋》字数大概多出《太玄赋》六倍,其行文浩浩荡荡、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从内容上看,作者极写上林苑的广阔、天子田猎声势的浩大,离宫别馆声色的淫乐,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庞大帝国统治中心前所未有的富庶繁荣,气势充溢,信心十足。

全文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恢宏巨丽之美。

虽然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自己构想出的盛世蓝图及对田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以达到讽谏的目的,但其文中大量的对于上林美景、田猎盛况的夸张描写加强了其弘扬大汉国威,宣扬盛世气象的力度,与之相较,讽谏的力量就非常弱了。

这一特点在这一时期的赋作品中非常常见,例如枚乘的《七发》《粱王菟园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美人赋》等。

转而观之扬雄的《太玄赋》。

从形式上看,它更接近屈原创造的楚辞体,最典型的就是遍布全文的“兮”字。

这与扬雄晚年扬屈抑马的倾向密切相关。

他在《法言》中说:“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

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

然原上援古籍,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量不可及。

”(《文选·谢灵运传论》李善注引《法言》佚文)这段议论充分体现了扬雄晚年指责汉大赋浮夸无实的缺陷,他将屈原与相如辞作做了一番认真的比较,然后指出:屈原辞在驰骋天地、纵横八荒方面远胜过相如,相如赋不过是虚幻放诞、华丽无归而已。

从内容上看,《太玄赋》是模仿古圣先贤的著述创作的,依托的是先贤的思想,与相如赋相比,哲学意味更加浓厚,其中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冲淡平和中蕴藏着作家理性的思辨色彩,而这种倾向在东汉时期愈发明朗起来。

之后陆续出现的班固、张衡等人,开始偏离司马相如时期恢宏巨丽的散体大赋,沿着扬雄开辟的风气一路向前,最终形成了以关照个体为特征的抒情小赋。

在主题和题材上也从歌功颂德,描绘皇家辉煌转变为讽谏劝诫,关注社会民生。

汉赋在艺术上多有创获,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在文学题材的开拓上,为了更生动、更丰富地反映社会生活,汉赋开拓了许多前代不曾有的题材。

例如,宫怨题材始于司马相如《长门赋》,山水描写始于枚乘《七发》“观潮”一段,悼亡始于汉武帝《李夫人赋》,归隐始于张街《归田赋》,游记始于王粲《储海赋》等,另外,在浪漫主义手法的发展、修辞技巧的完善、文学语言的创新方面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汉赋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不仅限于赋体,还常常涉及诗歌、散文、甚至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

所以,通过观察汉赋的演变过程,可以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即学者化过程并不局限于汉赋,推而广之,从各类文学体裁的流变,都可以发现其有着文士向学者转化的过程。

汉赋学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它文学地位提高的过程。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东方朔等人归入《滑稽列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文人虽然深得皇帝赏识喜爱而在朝廷任职,但是终归属于类似倡优伶工的角色。

司马相如认为赋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晋·葛洪《西京杂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93页)由于此期作家对赋尚属于感悟阶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此时期的赋作家和他们创作的赋的功用和影响还是相当狭窄的。

学者化转型期的代表人物扬雄较之司马相如已经对赋有了较为深刻地理解,他说:“读千首赋,乃能为之。

”这和司马相如的“不可得而传”相比已经大为进步。

但是,由于他处于汉赋学者化的过渡时期,虽然也意识到前期赋所显现出来的弊病,对此大为不满,但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汉赋的最终走向,以致于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言行合一。

到了东汉时期,汉赋的学者化最终定型,此时的作家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汉赋的功用并不局限于娱乐消遣、歌功颂德。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认为赋与诗一样,都是君王显现文治的重要工具,还认为“诗没而赋兴”“大汉之文章,彪炳与三代同风”,赋是具有大汉王朝特色的文体形式,可以与诗平起平坐。

至此,赋不再是统治者茶余饭后的消遣,赋作家也不再是倡优伶工一类的角色,他们用赋表达着自己的学识见解,抒发着自身对家国社会的思考。

正是汉赋的学者化转型,使得汉赋的文学地位提高,也使人们对于这—文学体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化用为:我们透过汉赋学者化倾向看到了学者化的利与弊,通过对利弊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方向,它为我们正确把握文学发展规律指出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应该可以成为我们现阶段文学发展的参考。

参考文献:[1]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西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5.[4]踪凡.汉赋研究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袁行霈.焦石楣.李炳海.中图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袁行霈.罗总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