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发展理论由来

合集下载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认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早期阶段: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提出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并致力于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1916年首次提出了“永续发展”的概念,主张人类应该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平衡。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提出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推广,并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议题。

现代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

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里约地球峰会,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议程21》并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此后,各国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并加强了国际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总结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的发展。

从早期的关注资源利用到中期的平衡发展,再到现代的全球合作,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未来,我们应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资料五永续发展的定义和国家永续发展的目标(精)

延伸阅读资料五永续发展的定义和国家永续发展的目标(精)

延伸閱讀資料五:永續發展的定義和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共包含了以下四個層面:1.經濟層面的永續--發展在經濟上要合乎效率,發展的效益要由後續的世代來均分。

2.社會層面的永續--發展本身不可以產生社會衝突,要增加人類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所有社會團體應該有參與決策的機會。

3.文化層面的永續--任何發展都應該將受發展而影響的人類的價值考慮進去。

發展要能維護及鼓舞更多元化文化團體的存在,確認他們的遺物與傳統的價值。

4.生物層面的永續--發展應該將生態過程、生物歧異度及生物資源的維護考慮在內,我們必須確認其他物種的生存及福祉。

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經濟層面●所有國家需要努力控制污染及減少浪費●工業化國家需要藉著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快速發展中國家當他們在發展他們的工業時需朝向乾淨的科技。

●發展中的國家大多依賴農業來維持國民生產毛額,必須特別保護他們的土壤和水資源,以致他們的田野仍能維持生產力。

社會層面●所有國家需要努力達到健康、教育、清潔的環境,並提供和婦女與少數民族共同參與的基本要求。

●工業化國家有高的受教育率,但有些情形健康、醫療照顧並不平均,人口已達到穩定。

●快速發展中國家以達到高的受教育率、改善醫療照顧,人口成長漸漸緩和。

●發展中國家其平均醫療照顧、受教育和社會公平遠遠落於其他兩類國家。

他們必須努力於健康、教育的工作,因為這些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快速人口成長快速對公共服務和資源的壓力。

環境層面●所有國家必須改善環境保護。

●工業化國家必須努力於空氣污染和資源有效的使用。

●發展中國家需要努力於可更新資源如土壤、水、和森林的保育,因這些資源是經濟的發展根本。

科技層面●工業化國家需要轉變成更有效率的科技。

●開發中國家大多仍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

他們需要發展小規模適當的科技來增加農業的生產及合適的製造業科技。

資料來源:教育部環保小組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發展計畫,課程模組。

什么是永续发展?

什么是永续发展?

什么是永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永续发展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永续发展是一种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模式,该模式能够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提升未来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永续发展的意义、实现和挑战。

一、意义1.1 良性循环永续发展是一种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合理使用和保护资源,最大化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下,人类社会可以从有限的自然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同时需要慷慨地将这些资源留给后代。

1.2 发展平衡通过永续发展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未来的发展,这使得永续发展成为一种平衡发展模式。

这种平衡是基于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理智认识,需要对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综合考虑。

1.3 提高生活质量永续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它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而且还注重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这意味着在永续发展的框架下,人们可以享受更好的工作条件、更优质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实现2.1 国际合作永续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全球性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框架,让各个国家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共赢。

2.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兴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应用将会为探索永续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支持。

2.3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永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可以实现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和低碳、高效的生产模式。

三、挑战3.1 不平衡性永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不平衡性。

发展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贫穷和里程碑式的环境灾难。

3.2 资源稀缺资源稀缺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另一个挑战,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资源的量不断减少,这意味着社会必须找到新的资源来源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永续发展

永续发展

二、永续发展进行概况及困难 1. 永续发展进行概况:
(1) 世界组织之成立:1990年初,联合国设立世界环境与 发展委员会(简称WCED),负责筹划1992年的“地球高 峰会”。地球高峰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 里约召开,全球有 120几个国家元首及代表参与。
(2) 环境协议:地球高峰会发表 里约宣言 6(又称 地球宪章),签署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并 提出21世纪议程及森林原则。 2. 永续发展进行之困难:
6-2
永續發展
一、永续发展的定义 1. 永续发展的诠释方向:
思维方向
解释永续发展
生态学 经济学
(1) 世界保育联盟诠释:“我们在利用生物与生态 系时,必须让牠们可以再生不息。”
(2) 另有解释:“在不超出维生生态系承载力的情 形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1) 强调 世代正义 1原则,即现代人不能 为了求发展,将后代子孙可用的资源消耗掉。
公约名称
内容说明
目的
气候变化 纲要公约
签署国共同管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稳定大气中温室气
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体浓度,避免气候
变迁引发全球灾难。
各国积极对生态系、生物物种、 保全各生物物种及
生物多样 基因库的多样性加以保存,并分 生态系,使其避免
性公约 享生物资源及技术,以供未来人 被破坏。
类生活、医疗所需。
目的
里约宣 言
“地球宪章”别称,原则性 宣示,建立新的、公平的全 球伙伴关系。
尊重各方利益及保护全 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由各国元首讨论、签育及管理、各主要团 体角色与贡献的发挥,以及
各种实施方案四部分。
规画1993~2000年执 行“永续发展”工作蓝 图,致力建立永续发展 全球伙伴关系。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 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
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经过充分论证 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个共同: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CD)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 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 会讲话。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UNCED第一次实质性筹备会议在内罗毕召开
世界银行、UNEP、联合国开发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 (GEF)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始第一次谈判
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
1972年,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 26项共同原则。
4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 飞跃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夫人(G·H·Brundland)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以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帮助国际社会确立 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永续发展的理念解读

永续发展的理念解读

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三)永續經濟 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更應追求 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 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體系,成為 東亞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 公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供以「顧客為導向」 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網 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信、運輸、法 律服務、會計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 昇效率,增進國家競爭力。 永續發展的經濟觀點是 在達到經濟活動之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維持 產生這些效益的資本,包括人造資本、自然資本與 人力資本等之存量,與確保人民生活需求。
永續發展的意涵

環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保 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 〈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 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聯合召開永續發展討論 會,對永續發展的定義。
永續發展願景:永續海島台灣
永續發展的意涵

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 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害後代需求的能力」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 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所下的 定義〉。
永續發展的意涵

社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 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荷力之情況下, 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1991年IUCN、 UNEP和WWF聯合出版關懷地球—一個永 續生存的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所提出的定義。
永續發展『國際環保』的行動任務
積極參與國際環保公約相關活動及永續發 展事務,善盡地球村成員之責。 推動永續發展國際環保事項,建立夥伴關 係。 配合國際環保公約,推動配套法令制度。

永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永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永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永续发展是指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可能性,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永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旨在改变人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阐述永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永续发展的理论2.1发展的历程发展的历程是永续发展理论的基石,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采取天然经济的方式,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后,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承受能力出现挑战。

20世纪60年代后,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第三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了引导工业化国家转向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涉及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2.2永续发展的内涵永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环境责任环境永续是永续发展理论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求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2.2.2社会责任永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福利的改善,提高社会公平性。

2.2.3经济责任永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基础,但不能损害环境和社会。

经济责任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问题。

2.3永续发展的实施方式永续发展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3.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和资源。

因此,循环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2.3.2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为了实现永续发展需要采取的一个行动,包括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等。

2.3.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公平而采取的政策。

财政政策应当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第三章:永续发展的实践3.1国际上的实践国际上的永续发展实践属于多元化的途径。

什么是永续发展?为什么重要?

什么是永续发展?为什么重要?

什么是永续发展?为什么重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的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永续发展成为许多国家、企业和个人关注的重要议题。

那么,什么是永续发展?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并给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永续发展?永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会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个概念于1987年出现在《布鲁特兰德报告》中,旨在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差异,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永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相互之间的平衡,并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确保资源在当前和将来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二、为什么永续发展重要?永续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保护永续发展可以帮助保护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森林、土地和矿产等。

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此采取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2. 生态平衡永续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平衡。

当前,许多地区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威胁。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环境问题将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灭绝,威胁到人类生态安全。

3. 经济发展永续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和环境问题是直接相关的,每一次环境问题的出现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保问题等,保护环境资源,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社会和谐永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社会问题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有关。

通过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5. 全球联动永续发展涵盖了全球范围之内的环境问题,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环境和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共同利益。

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协调国际关系,有利于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三、永续发展的应对措施永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寻求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人类为什么有必要谈永续发展?

人类为什么有必要谈永续发展?

人类为什么有必要谈永续发展?来源:公益交流站文/Jeffrey D. Sachs 本文出自天下文化《永续发展新纪元》一书一切始于这颗拥挤的星球。

现在,地球上有72 亿人口,约为1750 年工业革命展开时估计的 8 亿人的 9 倍之多。

人口持续成长,每年增加约 7500 万人,到 2020 年代就有 80 亿人,2040 年代初也许将有 90 亿人。

72 亿人正设法改善经济,透过贸易、金融、技术、生产流动、迁徙和社群网络,在日益脣齿相依的世界中做这件事。

现在估计,世界经济规模每年有 90 兆美元的产值(称为世界生产毛额,Gross World Product,GWP)。

金额之大,前所未见。

根据粗略的统计,这个GWP 至少是 1750 年的 200 倍大。

虽然我们其实很难做这种比较,因为构成今天世界经济的大部分货物和服务,250 年前根本不存在。

世界经济十分巨大且成长迅速(每年成长3-4%),可是各国之内、国与国之间,所得分配高度不平均。

我们的世界有传说中的巨富和赤贫:数十亿人享受着过去难以想象的长寿与健康,同时也至少有10 亿人一贫如洗,每天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最穷的那群人营养不足、缺乏健康照护、住在鄙陋不堪的地方、没有安全的饮水和卫生设施,每天都面临攸关生死的挑战。

经济不只显著分配不均,也严重威胁地球本身。

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必须仰赖大自然供给食物、水等资源才得以生存,也需要在疾病和自然灾害等可怕的环境威胁中求得安全。

可是,依赖大自然恩赐或者科学家所说「环境服务」的人类,在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实体基础方面,表现却是奇差无比!巨大的世界经济也创造了巨大的环境危机,危及数十亿人的生命和福祉,以及其他数百万物种的生存。

环境遭受的威胁起于几个面向。

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气候、淡水的供应、海洋的化学性质,以及其他物种的栖息地,这些影响十分巨大。

地球本身,以及生命所依赖的一些关键运转确实正在起变化,例如水、氮和碳的循环。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既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也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字:形成、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永续与可持续

永续与可持续

永续与可持续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有关。

尽管这两个概念非常相似,但它们在实践中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永续发展的概念永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永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以确保地球上的资源不会耗尽,并为未来的世代留下良好的生存条件。

永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的同时,确保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平衡和协调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稳定和环境的健康。

3. 永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永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目标和原则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平衡和协调的发展。

二者都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福祉和生态平衡。

然而,永续发展更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长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而可持续发展则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

4. 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球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倡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等。

此外,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推动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 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上,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通过实现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生活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永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们的目标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繁荣。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引言概述: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前,随着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可持续发展发展思想的历史。

一、早期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1.1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冲击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1.3 早期环境法规的出台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1 布鲁特兰特报告2.2 第一次环境峰会2.3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3.1 罗马俱乐部的成立3.2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3.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推广4.1 绿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4.2 环境教育的推广4.3 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实践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展望5.1 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5.2 资源短缺与能源转型5.3 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正文内容:一、早期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1.1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冲击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在欧美兴起,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来减少工业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

1.3 早期环境法规的出台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出台早期环境法规,限制工业企业的排放和资源开采,为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1 布鲁特兰特报告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罗·哈尔德·布鲁特兰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相结合。

2.2 第一次环境峰会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峰会,探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原则。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在布鲁特兰特报告和环境峰会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原则逐渐确立,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永续发展理论及政策

永续发展理论及政策
永續發展:理論及政策
第四周
新思維和知識型經濟
Nazli Choucri教授 課程17.181 – 17.182
內容
1. 表達「知識是為了永續力」 2. 知識力度和知識力量的槓桿作用 3. 知識障礙和知識策略
4.1知識是為了永續力
永續力作為「知識領域」
經濟增長理論——西方學者和信念明 確歸功於市場交易不受阻礙——置諸 全球的國家或國際背景,似乎是全球社 會及政治體系的「高層」用來架構增長 的過程,而不是「底層」的人們;這說 法是公允的。
我們定義的知識體系:
有組織的結構和有動力的流程
(a)產生和表達知識的內容、成份、類 別和類型,而這些 (b) 是特定於領域, 或有由使用者或消費者定義賦予適當的 領域特色,(c) 因連繫知識內容及其價 值的邏輯性關係而強化,(d) 因演變、 修正、修改和邁進的反覆流程而提升, 和 (e) 受識得到的好處:力度
提升 價值
減少取得知 識的障礙以 支持永續力
擴充內容
知識不能再被視為 「殘餘」,只是伴隨 生產功能的所謂「科 技因素」,而是經濟 表現的中心,在某些 產業這是推動力。
是內容與價值的基本 命題的簡圖形式,從 最普遍的術語開始, 然後提出這些連繫 「引擎」的較為具體 活動。
永續力知識的障礙
工業化和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狀況的持久 差距。當前的虛擬地貌存在數位鴻溝。我們 的解決辦法是與世界各地的知識提供者發展 夥伴關係,與潛在的個人和組織使用者和知 識提供者發展夥伴關係。實際上,這意味著 執行一套鏡站策略,讓人們在任何地方可以 連接就近的伺服器。〔1〕
〔1〕鏡站這特點可能不如以往重要,但依然有一些優點,特 別是在當地提供知識。
及合成的整體 作為圖譜,全球可持續發展系統顯示路線以及障礙(及受阻路線);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简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含义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可持续发展”现在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甚至在各种场合使用“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时髦。

学界可以追踪、研究热点问题,但不能赶时髦,学界的义务和责任是冷静系统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涵义。

要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涵义,必须首先了解这一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不把握其思想来源,就难以理解“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未来学;二是发展理论研究;三是生态伦理学。

1.未来学本来,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人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而是不容置疑的前提。

第一次对这一前提提出质疑和否定的是未来学派的先驱——罗马俱乐部。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该报告认为:如果目前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该报告给人类指出了在现行政策和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灾难局面,第一次指出了经济增长的极限。

该报告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人们中止这种状态,避免灾难的发生。

该报告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返响,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全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的关注,人们就此进行了广泛的争论。

有支持“增长的极限”观点者,如《公元2000年的地球》一书认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2000年的世界将比现在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不稳定,尽管物质产量更多,但世界上的人们在许多方面将比今天更贫困……,世界范围的公共政策需要迅速有力地加以改变,以使复杂重大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不致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些报告使得人们对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有了清醒的认识。

“增长极限”论曾一度成为当时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

与此相对的乐观派持相反的观点,并走向另一个极端。

典型的乐观派著作有朱利安·L·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即《最后的资源》)、《资源丰富的地球》和H·卡恩的《今后二百年》。

可持续发展理论简介

可持续发展理论简介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一章绪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1、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千百年来,发展始终是人类执着追求的最基本、最崇高、最普遍的目标。

WCED在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WCED 1987)。

2、二战以后,亚、非拉国家的广大地区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等纷纷从政治上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

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以后,其自身的特点是:国土、人口、资源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特点社会经济形态相似——贫困落后为摆脱贫困选择传统的发展摸式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并以工业化为实力,提高人均GNP水平。

这种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一时繁荣。

但产生问题:大量失业人口两极分化通货膨胀人口膨胀农业生产停滞分配不均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的生产体系对生活资料高消费的生活体系而构成的传统模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也产生一系列问题。

如资源枯竭,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自然灾害加剧加频。

尽管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它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70年代世界学术界出现“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的争论。

“悲观派”认为:放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乐观派”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一切。

4、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问题(1)全球性资源短缺A、矿产、能源濒临枯竭90年代能源利用结构为:煤炭29%石油39.2%天然气22%核电7%水电 2.4%地热发电0.4%其中人类需求能源中97%属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占59.2%)如果按2000年预测需求量计量,目前已探明量到2015年,能源耗尽。

可持续发展谁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谁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谁提出的问题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哪里,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

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问题二:可持续发展由谁提出,包括哪些内涵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後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由布伦特兰委员会创造已成为最经常被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後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於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於发展观念上的争论。

10年後,两位著名美国学者Barbara Ward(巴巴拉?沃德)和Rene Dubos(雷内?杜博斯)的享誉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即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Limits to Growth),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

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 Harlem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因是什么?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暴露了出来。

伴随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是森林面积的缩减、河流与大气的污染、农田的沙漠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退化等问题,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发展观的破产。

从20世纪60—80年代,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产生的矛盾,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人们急需找到一种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整体持续发展为内容的新的发展观,于是,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应运而生。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丰富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是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二是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2)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需要”。

“需要”体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环境保护并不是目的,而是要给予当代及后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3)“限制”是持续的保证,人类的发展和需求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是人类享有的权利。

应当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调节与制约,以求得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适应。

更重要的是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无限度地损耗天然资源,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运用资源的权力。

(4)它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1750~2100世界人口增長曲線
6
加速的歷史與瀕危的地球
7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1)
古典經濟學曾視環境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免費財(free good),及至近 代,環境經濟學家開始將環境視為一重要之生產要素,並提倡給環境定個「價 錢」,讓污染者與所有者能協商出一個交易環境的合理價格。古典經濟學視土地、 勞動及人造資本(man-made capital)為三種生產要素,而新古典環境經濟學 (neoclass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則將土地擴大為環境資本(environmental capital), 與人造資本、人力資本鼎足而三,形成一套分析的架構。
地球是有限的,但是不久的將來,世界人 口將倍增,世界的經濟規模會是現今的五倍甚至十 倍,才能供應下一世代人類的食物與能源,乃至更 高的生活水準,然而,正如前面章節描述的,二十 世紀輝煌的科技成就,雖然供養了將近60億的人口 ,卻使物種消亡,耗損全球生命的遺傳資源,改變 了大氣成份及氣候,污染了水循環中的各個環結。 如果人類持續原來的發展模式,我們幾無任何長遠 可期。
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機制(原因)
生境喪失和片斷化 引入物種 動植物種的過度利用 土壤、水和大氣污染 全球氣候變化 工業化農e development)
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以來全世界最重要的 思潮之一。聯合國在1987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註2],揭櫫『可 持續發展』的觀念,希圖在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兩 項看似衝突相剋的需求上找出新的理性解答,強調 在兩者之間追求動態、可續的平衡,才能繼續保障 人類的福祉。
(2)生態學的解釋:強調必須保持天然資源存量可續,以求其未來產生福 祉的潛力不致低於當今的水準。如同世界保育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所指出:「可續利用的觀念很簡單:我們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 必須讓它們永遠地再生不息」。1991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IUCN),聯合國環境委員會(UNEP)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出版 的「關心我們的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定義「可續發展」為:「在生 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之情形下,改善人類之 生活品質」(IUCN,UNEP,WWF,1991)。
8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2)
綠色經濟特別提出的社會組織資本(SOC),指的是地方社區,商業團體、 工會乃至國家的法律、政治組織,到國際的環保條約(如海洋法、蒙特婁 公約)等。他們認為,這些社會組織不止是單純的個人的總合而已(1+ 1≠2)。無論那一種層級的組織,會衍生出其個別的習慣、規範、情操、 傳統、程序、記憶與文化,從而培養出相異的效率、活力、動機及創造 力,投身於人類財富(或福祉)的創造。也因此,社會組織成為創造財富 的一種新的資本。在這個意義上,近年推動國際環保活動及可續發展成 效卓著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的角色特別受到重視。
近年有所謂「綠色經濟學」的提出,倡議在上述之三種生產基本要素- 土地、勞動及人造資本之外,再加入一項社會組織資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 SOC),並將其他三項成本的定義略作修正:
人類資本(human capital):強調「人力」的健康、智識、技藝及動機(motivation)。 將土地成本擴充成為生態資本(ecological capital),或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 人造資本(man-made capital)保持不變,或稱製造資本(manufactured capital)。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WCED)於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首先 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 其本身需要之發展,是為可持續發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WCED, 1987)。面對這個相當鬆散的定義,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導 引出來相當不同的解釋:
4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3)
無論經濟學或生態學的觀點均認同「世代平等」的理念,但對 於科學進步之潛力及不同類別要素(人造、人力、環境資本)間 的替代性有不同的假設。生態學的解釋認為可續發展的首要條 件是環境資本的存量永續不變,而經濟學的解釋,則認為技術 進步是無窮的,而資本間的可替代性亦相當高,因此可以利用 積極的社會誘因,計算環境資源的影子價格,用成本效益來決 定可行的開發計劃及科技計劃,而達成人類福祉之永續。
各國有其相異的政經背景,相異的發展策 略,然而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卻超越國界,不分敵 友。世界各國必須打開心胸,尊重多元,增強交流 ,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國內對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 般譯作「永續發展」,然而望 文生義的結果,反而助長了掠 奪性的經濟作為,為了回歸到 此一名詞原所含有的戒慎恐懼 的意涵,我們譯作「可持續發 展」,簡稱「可續發展」。
3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2)
(1)經濟學的解釋:當代福祉之增加不可以降低後代的福祉為代價。 WCED(1987, p.46)基本上採取此一看法:「可續發展是一個過程,在 此過程中,天然資源的開發、投資之方向、技術研究發展的導向及政經 制度之改變,皆有助於增進當代與後代滿足其需求與慾望的潛力」。這 個定義強調了「世代正義」。
2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1)
可持續發展簡單地講,是一套環境管理的理念,強調保育環境以調合當代 與未來世代的經濟福祉。
其實,中國古老的典籍中已有可續發展的觀念,孟子梁惠王篇:「斧斤以 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揭櫫林業可續經營的作法,又說:「數罟 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則適用於漁業。苟能可續經營,則「榖與 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