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时期福建书院述略

合集下载

书院的历史发展介绍

书院的历史发展介绍

书院的历史发展介绍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下面是。

发展历史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

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

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

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

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

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代中国书院纷纷举起,大多是国学培育、书画交流之所。

规划较大且设施、内容较完善的书院有安徽西庐书院。

历史沿革唐代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

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述评

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述评

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述评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

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推进作用。

从中外教育发展史来看,中国的书院教育,是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有其许多独有的特点和优良传统。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无论是全国还是闽北,南宋才真正是书院文化的鼎盛期。

南宋时期的书院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制度完备,内容充实,特色突出,影响显著。

随着南宋政治中心的难移,福建的书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闽北地区的发展尤为繁荣,这一时期理学发展渐趋成熟,在濂、洛、关、闽四派中,闽学后出转精,朱熹成为集大成者,而书院与理学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大师的倡导、传道影响了几代人。

此外,地处闽北地理位置中心的建阳在宋期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素有“图书之府”的美誉,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书院中的中坚人物纷纷著书刻书,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还有就是当时全国共性的:官学腐败遭到大部分有志于学的儒者的厌倦与唾弃,官学管理散漫,教学之路狭窄,学生只知“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科举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充分显露。

有识之士纷纷转向书院这种更有学术氛围的私学,从而激发了书院的勃兴。

在闽北文化史上,朱熹的影响至深至广。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闽北被称为“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与他是分不开的。

朱熹一生71岁,除在外为官七年多,有六十多年在闽北度过。

朱熹以教育为己任,竭力推行书院教育,他先后在闽北创办了寒泉精舍(云谷书院),武夷书院(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竹林精舍,沧州精舍),在朱熹的带动下,闽北书院发展很快,宋代书院六十家中,闽北就有十三家,(尹德新《中国书院制度》)居全国之首。

书院教育的发展,为闽北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特别是朱熹毕生热心倡学精神,推动了民间兴学之风的形成。

中国书院史述略

中国书院史述略
学等 ; 就 教育方 式而言 , 始 于孔子 时代 的问答式 、 历 代
王 朝 教 化 民俗 的宣 教 式 、有 后 来 普 及 的教 授 式 以及 士
书 院 除 了 为 读 书 备 考 而 藏 书 、教 学 之 外 ,还 有 把 酒 题 诗、 以文会友 、 互赠 诗礼 等娱乐 风雅之项 , 更 有 定 期 讲 会、 谈论政治 、 开 堂 讲 学 等学 术 交 流 功 能 。 官 方 书 院 的 功能 , 据《 唐六典 》 记载: “ 集 贤院学士刊辑古今 之经籍 , 以辨 明邦 国 之 大 典 。而 备 顾 问应 对 。凡 天 下 图 书 之 遗 逸、 贤 才之 隐滞 , 则 承 旨而 征 求 焉 ; 有筹策之 可施于时 , 著述之可行于代者 , 较其才艺 , 考 其 学术 而 申表 之 。” 由
的前身是士人读 书治学之所 , 某种程度上是私 人所有 ,
具 有 独 立 性 和 学 术 性 ,其 功 能更 具 有 全 面 性 和 完 整 性
士 人 所 创 办 的 民 间 而 空 间 经 度 上 却 呈 现 出 时代 有 别 的 多 元 性 特 点 。 就 传 特 点 。从 有 关 书 院 的资 料 可 以看 出 , 统的教育机构而言 : 有 官学、 私学 、 书院 、 私塾 、 社学 、 义
要 由政 府 倡 言 , 地方 官 主导兴办 , 功能 相对单 一 , 大 多
只 为 教 化 乡 里 ,宣读 《 乡 约 》, 树 立 君 臣之 纲 、 父 子 之 孝
规定 , 规 章 制 度 由政 府 拟 定 , 完 全 为 了满 足 国家 文 化 需
要, 纳 入 国家 官 僚 制 度 当 中。私 塾 则 是 民 间 有 文学 才华
的重 要 地 位 . 在 以“ 文 治武功 ” 为 传 统 的封 建 王 朝 里 独

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发展历程历史背景: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

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

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内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

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范,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

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

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

福州四大书院

福州四大书院

(注:福州已在格致中学内重修鳌峰书院,有福州人问:清代四大书院的另外三个现在何处?本文似可解答,也期盼另三个书院也有重修之日,让今人有幸重睹古代书院之芳华。

)福州文化,源远流长。

福州诗教,始于五代。

侯官萧膺等4人同科进士及第,朝士作诗贺之:“几人天上争仙桂,一岁江南折四枝”。

福建书院可溯至宋代南渡之时,功能大致分三类:讲学、庙祀、课士。

福州最早的书院是明代共学书院,设在西门街。

康熙早期,福州书院初起,至中期渐兴,属于全省性的书院有四所:鳌峰、凤池、正谊、致用,称为“清代四大书院”。

声名最为显赫者当数鳌峰,在近200年间是福州最高学府和学术源地,凤池、正谊为当今名校“福一中”之前身。

近有文化专家在媒体上形容道:“书院文化”是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一道耀眼的风景线,但身陷岁月云烟,已不为人所关注,宛如一座正在废墟底下沉睡的文化富矿。

一、鳌峰书院,风光绝闽鳌峰书院由世称“天下第一清官”的理学大家、福建巡抚张伯行于清康熙年间(1707年)所创办,是一所讲学书院,确切地点在今之鳌峰坊16号(现福州师范二附小校园内),因其南面正对着于山顶上的鳌顶峰,取“独占鳌头”之意而得名。

在鼎盛时期,建有藏书楼、监院公廨、大成殿、文昌阁、五子祠、二十三子祠、张公祠、三贤五先生祠、正宜堂、崇正讲堂、敦复斋、笃行斋、崇德斋、致用斋等楼群,计有学舍140多间,一个能容纳400考生的考棚。

院内有假山荷池,亭台幽径,富“园林之胜”,是福州古建筑瑰宝,迄今惜已毁失殆尽。

嘉庆年间修纂《鳌峰书院志》,留下当时建筑设施的详载及全图。

清初闽台战火连年,郑氏政权誓不降清,又历“三藩之乱”,民不聊生,地僻财尽,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文教设施凋零不堪。

康熙在平叛、收台后,急欲恢复闽台经济民生,希望朱子理学的故乡早日恢复“海滨邹鲁”、“学校未尝虚里巷”,“城里人家半读书”的盛世景象,于是特意派张伯行治闽,张创办鳌峰书院在当时是犯大忌的,按清初律例不允许地方官员擅自创办书院,以防封疆大吏结党聚众,借讲学谋反。

中国古代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

教育管理论文题目: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指导老师:2013年6月28日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现象。

书院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它强调讲学自由、注重学术研讨,推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会讲"式的教育模式,具有因材施教、入学自由、择师自主等特点,在机构及课程设置、学规及经费管理和教学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教学与学术并重的组织模式,研究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书院教育为现代教育留下很多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书院,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特点,借鉴作用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曾大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20世纪中国大学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没有继承中国古人的“大学之道”。

因此,探索书院教育的特点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名称始现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当时书院分官私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四川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宋朝统一国家后,急需大批治术人才,所以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开学校,育人才”。

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1、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福州古代书院介绍

福州古代书院介绍

福州古代书院介绍福州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历史的城市,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书院的存在。

经过历史的沉淀,福州的书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按照书院的类别,介绍福州古代书院的情况。

1.永嘉书院永嘉书院是福州最早的书院之一,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它的雏形。

到了宋代,永嘉书院更是发展壮大,成为福州最重要的书院之一。

在那个时候,福州的知识分子会不定期地在永嘉书院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时局,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2.东观书院东观书院是福州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它始建于北宋。

在南宋时期,这里成为了福州文学的中心之一,门生众多。

而古往今来,东观书院依旧是福州文化界的重要场所。

3.神元书院神元书院建于明朝,是福州著名的书院之一。

当时,神元书院所在的福建省福州府更是文化繁荣的代表之一。

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大多都是都门阀户、文人雅士或者农村里的才子佳人。

他们的作品优美动人,成为了福州文化的精髓。

4.河堤书院河堤书院建于明朝,最初是为了纪念福建省福州府的先贤而建。

后来,河堤书院一度沉寂,直到清代才重新兴起。

在清代,河堤书院成为了当时福州文人学子践行正道、探求真理的场所。

在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经学、诗词底蕴,还有着诸多创新的思想和观念。

5.泉州书院泉州书院建于唐代,是福州周边的一个名闻遐迩的书院。

在这里,许多名人曾经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这其中既有诗人又有文学家。

泉州书院的著作非常丰富,尤其在诗词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总之,福州的书院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是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们不论在历史、文化还是学术上都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继承发扬它们的文化,为福州的文化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 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学术文化中心,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 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 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

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 师生各抒己见,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 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 下诏设丽正书院, 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 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 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 州守李允则扩建, 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 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 祥符八年(1015), 宋真宗召见周式, 赐"岳麓书院"题额, 于是"书院称闻天下, 鼓简登堂者不绝", 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 绵延927年, 历宋、元、明、清四朝, 原名不变, 直到现在已越千载, 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 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 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 当时学生达千人, 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 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 名人辈出, 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 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 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 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指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虽然时间短暂,却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五代以及十国的简要历史。

一、背景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以及安史之乱。

这两次动乱造成了唐朝的衰弱和政治体系的崩溃。

自安禄山之乱后,朝廷已不再稳定,军阀割据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

到了公元907年,唐朝国内的混乱局势导致最后一位唐朝皇帝李柷被迫禅让,宣告了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二、五代简介1. 后梁(907年-923年)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朱温建立。

他以谋略和武力征服了中原地区,建立了短暂的统一政权。

2. 后唐(923年-936年)后唐由朱全忠建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朱全忠通过政治手段和战争手段,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且成功地扩张了领土。

3. 后晋(936年-946年)后晋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三个朝代,由石敬瑭建立。

他在北方的军阀割据之下,设法通过娶郭婉容女为妻来稳定北方局势。

4. 后汉(947年-951年)后汉由刘知远建立,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朝代。

刘知远是后晋的一个将领,他趁机夺取权力,并且建立了短暂的政权。

5. 后周(951年-960年)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郭威建立。

他在朱温去世后,趁机夺取政权,并且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三、十国简介1. 南唐(937年-975年)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建立于吴地,统治范围包括江南地区。

南唐的文化和艺术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的南方王朝。

2. 吴越(907年-978年)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建立于今天的浙江地区。

吴越国的统治者以贪婪和残暴而著名,但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3. 闽国(909年-945年)闽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建立于福建地区。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发展

六、书院的发展(唐宋元明清)中国士人藏书、修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发展脉络:唐朝后期——五代——宋代——1901年产生发展繁荣和完善退出历史舞台(P174)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

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一)唐朝后期书院萌芽的原因: P174、P214①由于官学衰落,导致士人失学,这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

正如南宋朱熹所记述:“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②中国素有私人讲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秦朝虽然禁私学但禁而不止。

汉朝以后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

社会动乱时期,私学往往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③受佛教禅林制度影响(禅林:佛教寺院的别称,僧徒聚居之处)。

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至唐朝,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

佛教经师传经授法的地方也叫精舍或精庐。

正统儒学先生不愿僧俗不分、释儒不辨,遂改用书院的称谓。

与此同时,佛教的选址、建筑风格、讲经活动等均对书院产生影响。

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采用唐末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被广泛地采用,印书、藏书之风流行。

大量书籍刊刻问世。

这是书院发展兴盛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书院在历代的发展情况1.书院在宋代兴盛 P21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在宋代。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朱熹)、岳麓、丽泽、象山。

宋代书院特点: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书院遍及全国,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2008年第6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6,2008 (总第112期)J ouR N A L oF M uD A N J I A N G coI。

I.E G E oF E D u cA T I oN Seri al N o.112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叶舆声(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组织,融合了讲学、祭祀、藏书、修书这四种功能。

它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合于官学,时而又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我国的书院产生于唐代。

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繁荣,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官学和私学.[关键词]古代书院;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2323(2008)06一0016一02书院肇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蓬勃于明清.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

但它又并非横空出世于唐代,而是源于私人讲学,是对先秦私学、两汉精舍的继承与衍生。

同时,从其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它又受到过禅林与官学的影响.据正史所载.历史上的书院之名应该出现于唐玄宗时期。

《新唐书百官志》中有对集贤殿书院的记载:“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奏宣。

领中官监守院门I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

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可见,在唐开元六年已有书院之名。

但是,当时书院的主要职责不是以讲学为主,《唐六典》中记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

……集贤院学士。

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

“考亭”考——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之一

“考亭”考——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之一

杂志 》 过建 阳

世 以 考亭 称 文 公 永得见 黄 诗


予 辛 已 陪巡


宿麻 沙


见 晦翁 后 人 所藏 家 谱 见建 阳 山 水 秀 丽



知 考 亭 是黄 氏 之 亭


后 从 徐存

按 五 季乱

黄 端 公 稜 随父 礼 部 尚 书 入 闽

遂 家焉


子棱 诗 云


青 山 木笏 尚 初



四 朝闻见 录》 甲 集

考亭 》 条
朱兼


门 人 以 考亭 号 先 生



世少 知其 然 者



本 以 置其 父 亲 之櫬


葬毕



因 以 为 祀茔 之

故曰

考亭
事为
其后



亭 归 于先生



考亭


遂 因 陈姓 易 名 曰
之 号 已久


聚星
参取 汉 史
世 说》
陈 元 方事



但究竟
考 亭 是 黄 氏之 亭 还 是 陈 氏 之 亭 因 叶 绍 翁未 言 明 亭 为 陈 氏 所 造 的 根据 上几 条 史 料均 不 宜 下 定 论 嘉 靖 建 宁 府 志 》 卷 二 十 古 迹 》 中 收 录 这 两 种 说法


故仅 凭 以

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其中,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书院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

一、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是我国南方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经历了多次重建和兴衰。

明代嘉靖年间,白鹿洞书院经济繁荣,成为全国最著名的私立书院之一,至今白鹿洞书院依然保留了闻名遐迩的“书院三宝”——“春石、秋菊、祖帖”。

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书院所蕴含的学问和人文精神对南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白鹿洞书院,寻访人文精华、感受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白鹿洞书院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是北宋时期的书院。

岳麓书院最早起源于一位叫“范宽”的文化名人所创办的民间学堂,在历代中经历了多次兴衰。

明代弘治年间,书院进行了重建,在此期间达到了巅峰,拥有全国最著名的学子和文化名人。

岳麓书院历史渊源、文化博大,对维护和传承南方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书院内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石碑、匾额、书法、绘画等。

岳麓书院被誉为“南国儒家的一片圣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始建于唐朝,在明清时期成为南方地区政治、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全国知名书院。

东林书院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书籍、纪念物、资料和文化遗产,是南方文化的代表性遗产之一。

东林书院重视社会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笔记和记录。

书院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明清两代中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方面。

四、白雨书院白雨书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

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

代 十 国半个 多世纪 (\ 97 6 )民间 书院共 , 无 0 —90年 . 厶
有 l 所 , 中新 建 l 3 其 2所 , 复唐 代 书院 l 。其地 兴 所
域 分 布 , 及 幽 燕之 区 , 达珠 江流域 , 中在 今 江 北 南 集 西 、 建、 东、 福 广 河南 、 京 地 区 . 本 上仍 在 唐代 书 北 基 院分布 的范 围之 内 。兹将 各 主要 书院 的情 况 概略介

9 7年) , 幽州掾 。唐亡 . 0 末 官 历仕 各代 , 后周 时官
今经 籍 ,辨 明邦 国大 典 , 以备 顾问应 对 的功能 当 因
维普资讯
第 1 6卷
2 0 02 年
第2 期
3 月






( 会 科 学版 ) 社
V 0 . 6,N o 1 1 2
J u n lo n n Unv riv S c 1 in e. o r a tHu a est ( o t e c  ̄ a Sc )
绍 如 下。
于 唐代 的 书 院因 为得 到 了 士人 的特 别关 爱 , 而成 为

个 耀 眼 的闪 光 点 , 于 钱 穆先 生在 《 代 时 之 书 诚 五
院》 所称 , 它是 黑 暗中的一 线光 明, 潜德幽 光 , 大兴 必
于 套 5 —
DENG n — o Ho g b ‘
( e u Ac d my,Hu a i e st Yu l a e n n Un v r i y,Ch n s a 4 0 8 Ch n ) a g h 1 0 2, i a
Ab t a t Th s t e i man y f c s so it rc lma e i l n a a tg v s a l sd d t x u la d s r c : i h ss i l o u e n h s o ia t ra s a d d t .I i e n a l i e e t a n —

宋代福建书院考

宋代福建书院考

宋代福建书院考陈静纯【摘要】宋代是福建书院的繁盛时期,许多学者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做过统计,但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

聚众讲学是判断书院的主要标准,笔者以此为界定,以宋代福建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创建时间和创建者进行考证,分析宋代福建书院发达的原因和影响。

%Fujian academies were prosperous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Statistics about the number of a- cademies in Fujian area in Song Dynasty were done by many scholars, but the data varies greatly. By defining lec- tures a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judging an academy, and employing Fuji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Song Dynasty as unit, the author starts a research into the number and founding time of those academies, also their founders in Song Dynasty, then analyzes the prosperity reasons and influence about Fujian academies.【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宋代;福建;书院【作者】陈静纯【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的教育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凤池书院纪略

凤池书院纪略

凤池书院纪略凤池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其创建于南宋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但始终保持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传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凤池书院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一、凤池书院的历史凤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是当时福建地区著名的书院之一。

其创始人陈藻,字元洁,号乐轩,福建长乐人。

陈藻在南宋时期曾担任过许多官职,包括朝散郎、朝议大夫等。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官员,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退休后,决定创办一所书院,为家乡的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

凤池书院最初名为“乐轩书院”,取自陈藻的号。

院址位于陈藻的家乡,即现在的福州市长乐区。

在元代时期,乐轩书院曾一度停办。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著名学者王慎中在乐轩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凤池书院”,取“异鸟凤凰,名池自涵”之意,寓意着这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二、凤池书院的文化凤池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书院的代表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凤池书院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学者名流都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在这里讲学授课,为书院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凤池书院也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凤池书院不仅注重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积极引入了西方文化。

这种开放的教育理念使得凤池书院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凤池书院的教育理念凤池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基础,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凤池书院在当代的影响尽管凤池书院已经历经了数百年风雨,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传统仍然在当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福建地区,许多学校都以凤池书院为榜样,积极发扬其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

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凤池书院的经验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下)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下)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下)五虎山下七里文风宋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朱熹赴泉州,并历闽中数县,讲学扬道,为时4个多月。

《闽侯七里志》载:是年朱熹在闽县尚干乡下卓村结庐讲学,称“吟翠山楼”。

下卓村在方山(五虎山)今辅翼村三溪口水库附近。

三溪口的湖光山色吸引朱熹在此建书院,传播其学说。

在村民的帮助下,很快就建起了石屋草堂,朱熹取名“吟翠山楼”。

五虎山下尚干七里洋的乡绅名士、村民文人听说朱熹在此讲学,不仅送子弟到吟翠山楼,也常来书院拜访,诗酒互答,弦歌相和,谈玄论道。

现今,下卓自然村一个小山包上,还残留着吟翠山楼的遗迹。

朱熹讲学论道之余,与友人去方山(五虎山)攀绝壁履巉岩,留下墨迹。

明万历《福州府志》记载:“方山……有峰曰天柱,跨于闽、侯二县。

上有石坛、石床、石棋局、灵壁岩,有悬岩架空,朱熹仰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字于岩下。

”明王应山《闽都记》亦载:摩崖石刻在五虎山第三嶂悬崖顶,有宋石刻3处,题刻5处……题刻一为“怡山良石”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二为“神仙所居”,双行成方形,刻在心形石刻内,隶书,字径约10厘米,传为朱熹所书;至今石崖犹存其,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字迹较模糊。

同时,朱熹写有《方山》诗一首:“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

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

”这期间,朱熹还到尚干杨厝村凭吊先贤祖师,著名历史典故“程门立雪”中的主人公杨时。

师传渊源,理学即程颢、程颐的道学,“二程”传杨时,杨时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

杨厝村民皆为杨时后人,村里建有一座小阁楼叫杨厝阁,后名龟山阁,依山傍水,供杨氏族人子弟读书。

传说,朱熹到此凭吊且讲学时,惊叹周边钟灵毓秀之风光,又欣喜地看到理学先辈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遂挥毫写下题匾“鸢飞鱼跃”赠予杨氏后人。

惋惜的是,该匾于“文革”期间被窃,后人据记忆临摹一块新匾置于“龟山阁”。

《福州市志书院》载:“龟山阁又称朱子阁,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西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 —薛 令之 ( 6 3 5 ) 第一事 。 约 8 —7 6年 登 薛令 之之前 , 建应 有一 些 学 人 , 史 无 记 载 , 福 但 也 无法判 断 其 水 准 。而薛 令 之 这 位 开 闽第 一 进 士 ,
土著 文化 , 特征 为 “ 巫 鬼 , 淫祀 ” 直 到秦 始 皇 其 信 重 ;
, 的家 族 也 迁 回 他
温 州 , 以 , 令 之 中举 , 以说 是 福建 文 化 发 展 的 所 薛 可
福建开始 卷入 中华 民族 的发 展洪流 中 。


唐 ・ 五代 时 期福 建 书院概论
先声, 也可 以说是南渐温州文化对福建的影响。
福 建地处 中 国东 南一 隅 , 由于地 理 环境 所致 , 在
黄仲 昭 所 指 “ 人 郑 露 ” 指 南 朝 陈 永 定 元 年 莆 ,
唐 以前 , 经济 文化极 为落后 , 一直 被视 为 一块 蛮 荒之 地、 化外 之境 。而 这 一 地 区 的开 发 首 先 是对 中原 的 开放 , 大批 中原居 民举 家人 闽 , 发达 的 中原文化 带 把
史称 “ 文章破 闽天 荒 ” 薛令 之 的 出现 , 在 某 的 也
黄 仲昭 (4 — 1O 13 58年 ) 其 《 闽 通 志 ・ 校 在 八 学
的学术文化 中心 , 而这种跳跃的却是之前福建儒学家们努力 积淀 的结果 。本文通过唐 五代时期福 建各
地 书 院 的考 察 及 其 特 征 的 论 述 , 示 当时 闽地 儒 学 家 们 的风 采 和 对 后世 的影 响 。 展
[ 关键词 ] ・ 唐 五代 ; 福建 ; 书院 [ 中图分类号]J2 . 10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0 2 2 1 )804 -3 0994 (0 0 0 - 60 0
t no F j naa e e n eep si fhi c a c r t s nT n n ieD n se , i f ui cdmi a dt x oio o te r t ii aga dFv y at s o a s h t n r h a e sc i i
V I . 0 l26 No 8 Aug 2 0 . 01
唐 ・ 代时 期 福 建书 院 述 略 五
金 银 珍
( 夷 学 院 艺 术 系 , 建 武夷 34 0 ) 武 福 5 30
[ 摘
要] 一向被视 为一块蛮荒之地 、 化外之境的福建 , 到宋代 出现理学 巅峰—— 闽学 , 一跃 而成为全国
大军 南 下 , 切 断 闽 中 土 著文 化 孤 独 发 展 的 进 程 。 才 随着 闽中郡 的建 立 , 大 的中原 文化 渐 次渗 人 闽地 , 宏
让 八 闽大 地首次 突破零 功名 的落后 局 面 。考 薛令 之 族谱 , 其祖 先是浙 江温州 人 , 只是 到 了他父 亲 这一 辈
第2 6卷 第 8 期
21 0 0年 8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n T a h r n tueo nie r ga dT c n lg o ra l e c esI s tt fE gn ei n e h ooy oJi i n
进福建 , 把落 后 的福 建 文 明带 动起 来 , 至唐 中 叶 , 福
建文化 进入前 所未有 的兴 隆局 面 。福 建 文化 在 秦 以 前, 基本 上 是在 与 中原 隔绝 的情 况 下 封 闭式 发 展 的
(5 57年 ) 郑 露 及 其 胞 弟 郑 庄 、 淑 从 永 泰 移 居 莆 , 郑 田, 创建 湖 山 书 堂 , 开 莆 田 、 至 福 建 文 风 一 事 ; 首 乃 “ 令之登 第 ”指 唐神 龙二年 (0 薛 , 76年 )福 建第 一进 ,
A R ve n F j n A a e e a ga dF v y a t s e iw o ui c d mis n T n n ieD n si a i e
J N Yi —h n I nz e
( rD p r et Wui nv sy W ysa ua 5 30, hn ) At ea m n, y U ir t, ui nFj n34 0 C ia t ei h i
A s a tF j npo ic ent n l cdmi c l rl e t o gD n s ea s f bt c :ui rv ei t a oa a ae c ut a cne i S n yat b cueo r a n sh i u rn y
t e Mi c o l h n S h o ,wh l hi r a h s b e o ie e sa r w l c o o g tme i so y ie t s a e a e n c nsd rd a a p a e fra l n i n hit r . T c iv me ti h e u to he h r r fprv o nuca .Th o g h n e tg - he a h e e n s t e r s l ft a d wo k o e iusCo f ins r u h t e iv sia
t i ril h wsU h e s n l y o n u in n heri f e c s h sa tce s o S t e p r o a i fCo f ca sa d t i n u n e . t l
Ke o d :a ga dFv y at s F j n cd m e yw r s T n n i D ns e ; u a ;aae i e i i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