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标分析一、明确中考考点——考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⑪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⑫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⑪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⑫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⑭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研究中考试题——怎样考请大家浏览下列问题,思考它们分别对应了哪些考点。
1.结合文意来看,“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2.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B.手机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C.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D.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4.结合原文,给“低头族”下个定义。
5.怎样理解“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7.“人们感叹:科技发展,究竟带来的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手机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三、探究答题方法——怎样做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做题方法,并强调答题的规范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分析综合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点要求;其余几项在做题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不全面,语言概括不够准确,分析语言特点时不能把握住文体的特点组织语言,甚至有时会论证和说明分不清。
2024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必刷试卷1(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品尝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欢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尝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超群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备,创建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备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当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爱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白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建了一个不行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备的经典!”④品尝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胜利。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最终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今,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备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备,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漂亮的花朵。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通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方法讲解(一)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联系语境。
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该联系句子本身及上下文。
.分析手法。
命题人常常选择带有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与象征、对比、讽刺、幽默等表现手法的概念设置考题。
考生可通过分析这些“手法”来解释相关概念的含义。
对比喻,就要找出其本体;对象征,就要找出象征对象;对反语,就要进行褒贬互换。
.借助中心。
命题人选做考题的概念常常与文章主旨、文段中心有密切的联系,或呼应标题,或暗示中心,或紧扣文段中心。
分析这类概念的含义,如能借助文章主旨或段落中心就方便得多。
有的概念表达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这也是解释相关概念的重要线索。
.注意背景。
有些文章有很强的时代感,只有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才能弄懂有关词语的含义。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开头部分写道:“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有一道考题问:“‘这个特殊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考生如果注意到写作时间为年(副标题),又注意了文末注解坟墓主人托尔斯泰生于年,就很容易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是托尔斯泰诞辰周年。
(二)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注意位置。
首句,一般领起下文,有时点题明旨;尾句,一般收束前文,有时升华主题;过渡句,自然承上启下。
这些句子的特殊位置,有助于启发考生对句意的理解。
.弄清关系。
一个句子在一个具体的段落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几个句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重要的句子与其他句子在逻辑上或情感上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
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该句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联系主旨。
命题人选做考题的句子常常与文章主旨、文段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点明中心,或暗示中心,或点击标题,或揭示中心原因或结果。
联系与借助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也有助于解释相关句意。
.分析手法。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1.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 论述类文本是以陈述、辩论、解释等方式表达作者观点的文学形式。
- 论述类文本通常包含背景介绍、观点陈述、论据支持和结论总结等要素。
- 论述类文本需要读者关注作者观点,并通过理性思考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文本阅读的基本步骤:
- 理解主题:通过整体阅读和重复阅读,把握论述类文本的主题。
- 分析结构:注意标题、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论述的逻辑结构。
- 掌握观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作者意图。
- 分析论据:理解作者使用的论据,判断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 总结归纳:对论述类文本进行整体理解,并自己形成观点。
3. 阅读策略和技巧:
- 正文阅读:注意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论据,弄清楚作者目的和立场。
- 标题阅读:读取标题可以提前预测文章内容,帮助理解文本结构。
- 关键词阅读:注意关键词可以帮助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 脉络阅读:把握作者论证的逻辑顺序,理清思维脉络。
- 理解篇章: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掌握作者观点的发展和变化。
4. 注意事项:
- 文本阅读需要动脑思考,注意理解和理性分析。
- 需要注意论述类文本的观点和论据,判断其合理性。
- 阅读时可以做笔记,帮助整理思路和理解作者意图。
- 对于难点和疑惑,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深化理解。
- 多读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和思考能力。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希望能够对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 讲解册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思辩性阅读与表达
一、(2022·随州第 1~4 题 11 分)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 1~4 题。 为什么劝君多读文学书 聂震宁
①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媒体很是热闹了 一阵子,“莫言”成了当下社会一个热门话题。作家本人为此说了一句很 大气的话:“莫言热不如文学热。”莫言为文学呼吁,实在是有感而发。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 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 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 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 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 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 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 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③文学书可以是闲书,然而闲书不闲。作家白先勇认为,文学最能 够投射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如果没有文 学的教育,人还处于野蛮的时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就是 明证。吕蒙最初乃一介武夫,将孙权“劝学”记在心上,发奋读书,变 得谈吐儒雅,前后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梁晓声也有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文艺鉴赏方面的能力,常常决定 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年头不是到处都在呼吁提高人才的 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吗?按照梁晓声的说法,恐怕文学书不仅不闲,实 际上是成才必读之书。
示例一: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师亲 身示范的重要性。比如我学习颜真卿的楷书时,一直抓不住笔法顿挫(运 笔)的要领,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教导,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技法〈材 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为例,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学习书法的时候,身边没有合适的老师 当面指导我,我就去书店买来柳公权的字帖临摹,还经常在网上观看书 法家们书写的视频,学习他们提、按、顿、挫的笔法,坚持了一年以后, 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学习书法,兴趣和毅力更重要。(以技法 〈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为例,言之有理即可)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幽凤·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普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调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四)(2022·衡阳,8 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 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
④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⑤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 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 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 之丰富起来。
⑥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 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 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 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材料二】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 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理由: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 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 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 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
4.【文章理解与概括】请依据文本概括出促进数字阅读发展的手段。(5 分)
①让阅读场景不受限制,内容更加丰富; ②增强阅读感官的体验,加强音频平台的管理与推广; ③加快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的研发等。
5.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3 分)
①使读者认识到阅读对于个人的重要作用; ②在快节奏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静心阅读; ③促进阅读,让更多的人不拘泥于阅读的方式,保持阅读的习惯。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128张)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 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 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 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 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 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
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 摧的礁石!
D.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次核实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需结合语境分析选项。上文“戚继 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 英勇奋战,终于将倭寇赶出国门”证明了“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 为己任”的观点,李文波的事例也是证明“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 为己任”的观点。故应选C项。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 我检讨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 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这都 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样题3 (202X•长沙)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域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 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 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 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 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山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害性的压迫与伤害。
当人类的力量尚未达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
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遜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
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賴以栖息的家园,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子 有“例如、如、像” 具体有力 说明了…… 等词 地 事物的…… 特征 打比方 把要说明的事物用人 们熟悉的事物来 生动形象 作比喻。 地 分类别 分门别类说明 有条理更要说说文章是如何 进行说明的?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逻辑顺序(1分),由好莱坞动
训练营
解题步骤 • 一读 • 二找 • 三划 • 四并 • 五连
先读文章后审题 找准相关答题区 逐段概括划要点 合并归纳相似段 依次连接成思路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内容
(锦囊二)说明方法及作用一览表
说明方法 特征 作用(结合原文作答)
列数字
有具体的数字
具体确切 突出
作比较 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
画大片,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低头族”的种种
表现;再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最后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 来影响(2分)。 由表及里,条理清晰。(1分)
1.策略性地摔倒的确是一门艺术,请简要说说做到 “从容地摔倒”应具备的品质。(4分)
2.文章第九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怎样
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考什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苹果公司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6.A
所 有 的 风 帆 都 能 远 航 ……
• • •
所 有 的 汗 水 都 有 收 获
待 到 夏 荷 绽 放 时 ……
的表达作用?(2分)
比武场
4.认清自身的弱点,谦逊地接受他人的批评与建议;
敏锐地把握住时机,改变僵化的思维方式,汲取他人
的经验与智慧;保持宠辱不惊、淡然如水的定力;拥 有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5.举例论证。举乔布斯从容地面对被自己创立的苹果 公司扫地出门的“摔倒”,使他后来东山再起,重掌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1.结合文意来看,“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
(2分)
2.第6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4分)
训练营
1.“错过了”健康;“错过了”正常的人际 关系(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影响 )。 2.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 体、准确、有力的说明了专注于手机给人们 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