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苦难论_关峰

合集下载

[路遥,苦难,意识]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路遥,苦难,意识]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摘要:路遥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有关苦难意识的。

笔者就《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所表现的,有关中苦难意识的来源、所存在的现象以及含义展开分析阐述。

通过对苦难的反复咀嚼和追根溯源,找出苦难的根源和意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让读者多方面地去理解路遥赋予书中众多人物的“苦难”。

路遥《平凡的世界》种,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述苦难,而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角色对生活中困苦的态度与表现,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诉说着“苦难”,这是人生中最经常遇见的事情,当我们在困顿潦倒之时,让路遥在我们心中埋下种子,这是希望,更是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路遥;苦难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引言:《平凡的世界》,路遥老师著,该书的主要背景为七八十年代在黄土地上的某个村落,以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展开故事,叙述了一个平凡人物的人生之旅。

一、主人公孙少平的“苦难”那是1975-1985年间,路遥描写的那个世界,文革即将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到每个人的心中,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从刚开始生存环境的恶劣到后来物质条件的飞速充盈,从刚开始的参加“革命”到后来恢复高考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冲击,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历史和岁月的烙印。

这样的烙印承载着伤痛,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一辈子的期望和绝望。

一生历尽波折,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体会“困难”所带给他的“痛苦”那时的他家境贫寒,入不敷出,甚至还要挨饿受冻,别的同学有温热的饭菜可以享用的时候,他只能在旁边啃硬邦邦的馒头,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满腔的热情渴望新生活的到来,然而他只能回到家乡,庆幸的是可以成为一名老师,还可以读书看报,可最后,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成为一名只能靠劳力吃饭的农民。

怀揣梦想的他无法对自己的理想置之不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走城市去实现抱负,历经坎坷,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城市立足,并一步步继续朝着梦想奋斗,孙少平是我眼中的“向日葵”,无论怎样的狂风暴雨,依旧向着太阳,野蛮生长。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分析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地位颇重的文学家,路遥通过自身的作品表现出了苦难意识与苦难气质,同时也呈现出了生命激情以及对人类生命力的赞美。

本文在对文学中的苦难意识作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为例,对《平凡世界》中苦难意识的具体表现作出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平凡的世界》主要书写了1975-1985年的“世界”,在这一作品中,路遥表现出了黄土地上的生活,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困境与精神痛苦。

而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路遥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苦难意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路遥作品希望表达出的对苦难进行超越以及对生命激情进行迸发的倾向。

一、文学中的苦难意识苦难意识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话题,同时也是文学家始终叙述不完的内容。

在苦难意识的呈现方面,路遥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其中《平凡的世界》更是被苦难意识所包围。

苦难的承受主体是人,因此,苦难意识的书写归根结底是对人的书写,在此过程中,文学家们展现着自身对苦难所作出的认知,并对苦难中的人所具有的生存状态作出这观察与反映,同时也对人类苦难命运作出着探索与内省。

由此可见,文学家对苦难意识的展现,实质上是对人与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同时也是对自身人文关怀乃至社会责任的表达。

当然,文学中的苦难意识与文学家自身所具有的经历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文学是一种对生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却难以避免出现文学家自身生活体验和思想意识的影子。

以路遥为例,路遥经历了艰苦的童年,这一饥寒交迫的真实经历让他对生命中的苦难作出了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昂这些苦难成为了路遥开展创作的重要动力,因此,从文学家与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来看,文学家通过自身的作品表现的苦难意识,而苦难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文学家的创作之路。

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一)贫穷困苦带来的精神压抑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少时生活艰苦,并在求学生涯中始终生活在窘迫当中,虽然他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平凡的世界》是著名作家路遥的著名著作,它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穷困、贫穷和苦难的真实写照。

《平凡的世界》以王小蒙等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深刻揭示了他们苦难意识的形成及其表现。

从《平凡的世界》可以看出,普通人们苦难意识的形成是由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推动的。

在小说中,王小蒙、老六和其他人面临的困境十分复杂,他们首先遭受了贫穷带来的困扰,丧失了生计能力,无法逃离贫困的恶性循环;其次,他们受到了社会心理压力的影响,他们时常感到孤独,对社会、对他人都失去了信心;此外,舆论对他们的控制也不可忽视,他们因此而产生了苦难的意识。

也就是说,苦难意识的形成是普通百姓在社会实践中思想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普通百姓苦难意识的表现。

在小说中,王小蒙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在被政府强制安置时,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并与当局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老六因为受到社会心理压力而发展出了自卑心理,他想要逃离社会,最终以自杀结束了人生;此外,在反映社会苦难的小说中,诸如张福的出现,也可以看出百姓的苦难意识。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路遥充分展示了普通百姓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苦难意识,塑造出了一个丰满又真实的世界。

读者可
以从中体会到百姓在无助和无助中所蕴含的痛苦,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社会中穷困、贫穷和苦难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路遥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最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路遥深刻地揭示了普通百姓苦难的形成和表现,并以此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无奈,同时也让读者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社会中的苦难。

论《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引言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路遥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路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其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

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分析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分析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分析摘要:《平凡的世界》这一本小说是路遥先生的毕生心血,主题就是对于苦难意识的描写。

在路遥众多的小说之中,经常能够看到他对于普通苦劳大众日常生活的刻画与描写。

路遥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要视角,体现了大众生活的艰难,面对苦难的生活从不放弃。

而且读者能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够对苦难的人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感悟。

本文主要从长辈的苦难意识、童年的苦难意识、生活的苦难意识及爱情的苦难意识这四个层次,分析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路遥;苦难意识路遥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对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生活进行细致的描写。

路遥笔下的人物形象虽然是平凡的农民,但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从不放弃,而是不断地与苦难进行拼搏,进一步奋勇成长,主要赞扬了面对困难从不放弃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平凡的世界》这一本小说中对于苦难的意识不仅仅是人物在面对苦难时,从不退缩的承担意志,更是体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强大。

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与苦难进行拼搏从而战胜种种苦难,进一步迎来自己所向往的人生。

所体现出来的苦难一直是路遥在面对自己人生时的人生态度,更是路遥自身的独特写作风格。

一、长辈的苦难意识老一辈人由于在社会上经历过摸爬滚打以及大起大落,所以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都能够忍受较大的苦难。

所以老一辈人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都能够从困难之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谛,才能够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困难。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对于苦难有着较为清晰的描述,人在面对苦难的过程中不要惧怕困难,要迎难而上,要正确的对待苦难,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强大自己的内心,才能够真正领悟面对苦难的实际意义。

就像老一辈人面对苦难的时候要正视苦难对于自身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的人生之花更加完美的绽放,只有经历了苦难的洗礼,才能够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够逐渐的走向成熟。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路遥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极富影响力的大师级作家,其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化和人民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路遥经常将苦难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其小说中鲜明地表达了苦难意识。

苦难是路遥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其背后是对中国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生存的思考。

在《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从小丧失母亲,与生活苦难不断地斗争。

他目睹父亲因赋闲而萎靡不振,面对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束缚,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

路遥通过描写孙少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人们对于苦难的认知塑造得十分深刻。

孙少平的遭遇,展示出了当代中国人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坚忍和顽强。

在《长河》一书中,路遥将时间的长流和恢宏的河流比喻为历史的洪流。

主人公谢长发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追逐,最终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这是一部充满辽阔的历史感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涉及到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同时又展示了人们在经受苦难后的意识和人生观的变化。

在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苦难和人性的挣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路遥小说中对苦难问题的深刻思考。

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不仅表现在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抒发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为人们带来了现实的勉励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改进,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无数人因各种原因而遭受苦难,没有获得应有的机会和保护。

路遥的小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解决办法的方法,即用人性和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苦难,勇敢地寻求自由和幸福。

在总体上,路遥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清晰的写作和流畅的叙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他的小说充满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广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能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并为此获得启示和帮助。

路遥的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和当代生存状态的体现。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蕴含的苦难意识。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探讨,文章将揭示出路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描绘出深沉的苦难,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这种苦难意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将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主要内容、人物设定以及故事情节等。

接着,将重点分析小说中体现的苦难意识,包括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路遥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骨髓的描绘,将苦难意识融入到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章将总结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苦难在人生中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以及如何在苦难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以其广阔的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浓郁的情感色彩,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在这部作品中,路遥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更通过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的成长历程,深刻地探讨了苦难意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苦难意识并不仅仅是对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挣扎和抗争。

孙少平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苦难中寻求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

从最初的农村生活到后来的城市打拼,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正是这些苦难,让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超越自我。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苦难。

无论是孙少安的家族纷争,还是其他角色的生活困境,路遥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种苦难意识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揭示。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前言路遥是中国文坛上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代表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文学现象——“寻根文学”,而他的小说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而苦难意识,正是路遥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对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进行探讨。

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的基本特点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与集体的冲突在路遥小说中,个体与集体的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作品中的主角们常常身处于一个渺小的个人和庞大的社会之间,他们想要自由地生活和思考,却又受制于社会的种种限制。

这种限制不仅来自于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器,还来自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这种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和挣扎,是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2.人性的复杂性在路遥小说中,人性的复杂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一些复杂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角色。

路遥善于描绘人性复杂性的细节,他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深度、含义和意蕴,读者不难从中感受到他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迷茫和困惑,也是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3.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路遥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他的小说常常描绘了一些与自然相关的主题,如山水、天气、植物等等。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物命运的发展进行对比,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透过这些描绘,读者不难发现,路遥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关注,也是他苦难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深层内涵1.人性的光明与黑暗路遥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描写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路遥认为人性既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而这种邪恶不是由于人性的本质,而是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所形成的。

在《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但由于他的命运使然,最终还是在物质和权力的诱惑下沉沦。

路遥通过这种人物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背后的种种苦难。

浅谈《平凡世界》苦难意识深远意义

浅谈《平凡世界》苦难意识深远意义

《平凡世界》的苦难意识深远意义内容摘要:路遥是一个披着黄土,一路坚信,一路悲歌地走向生活,不断地揭露生活的真谛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路遥作品的成长同时也看自己的成长。

路遥给我们描绘的苦难世界是真实存在是充满勃发向上的力量。

路遥从生活的层面开掘最低层人们的生存境遇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照,深刻地传达了一种感情关怀和人文涵养精神。

关键词:路遥苦难生活人文关怀成长一、苦难开掘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照对于“苦难”,威尔金森首先给出了描述性的概念解释:“经验中发生的殒亡丧失,孤独无助(social isolation),以及个体性异化”。

“苦难由如下情感组成:沮丧,焦虑,内疚,耻辱,厌倦以及悲痛”(Wilkinson, 2005: 16-17)。

而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更多侧重的是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艰苦,心酸等及在面对苦难时不同人的姿态。

在路遥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苦难,他总是用温情的笔关注着平凡世界中的普通劳动人民的命运,路遥对苦难的描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民从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广大农民接收到了新知识新观念的熏陶从而动摇了传统的土地观念,使他们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探索例如,《平凡世界》中以孙少安为代表致力在农村发展企业。

同时农民对土地的背叛和对城市的向往也成了新农民的渴望,这主要在《人生》中高加林和《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为代表。

他们都试图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智摆脱土地的束缚想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艰难地像城市迈进,所以他们的奋斗之路是充满坎坷和荆棘的一路满是躁动、惶惑、痛苦……因此,苦难意识成为贯穿《平凡世界》的底色和基调。

路遥用苦难来诠释人生的真实写照,以苦难来关注和理解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焦灼与痛苦,及农村青年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人格解放的渴望。

《平凡的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了广大农村的风貌真实而具体。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路遥作为一位“土著”作家,对土地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更加关注农民的命运,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来反映人生的苦难及人生的意义。

本文试图分析路遥作品中浓郁的“苦难情结”,并通过与余华小说苦难意识的比较来揭示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深刻内涵和局限性。

关键词:路遥;苦难意识;苦难情结;原因;局限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我最难忘的作家是路遥。

他是一位令人难以忘却的作家。

他是一个内心世界充满激情的诗人。

他离开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将近十四个年头。

可是时至今日,路遥的小说,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却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1]人们对路遥作品及路遥进行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重路遥的价值。

他沉重而充满力量的文字,有时还会受到某些人的嘲笑和攻击。

但是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定。

特别是其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构建,在路遥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苦难意识的表现路遥的小说之所以感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苦难意识。

这种浓郁的苦难意识深深地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灵。

这种苦难意识是一种面对苦难时奋力抗争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浓郁的苦难意识是路遥小说创作中一个明显的特征。

路遥小说的苦难意识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上和情节结构上。

路遥小说的写作素材基本上来自农村生活,取材于他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的生活”。

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旅程上的沉重步履有一种敏感的发现和特别亲切的关注。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对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和体验苦难.例如,《在困难的日子里》这部中篇小说实际上是作家个人生活和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其中渗透着路遥自身情感中许多苦难的回忆。

路遥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的构建上也展现了浓郁的苦难意识。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剧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指导教师2011年5 月25 日总目录论文征文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 (6)(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 (6)(二)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 (8)(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 (9)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 (10)(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 (10)1.与林红相爱到伤痛 (10)2.与林达的爱情在暗室中“显影” (11)(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12)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 (1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 (13)(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 (14)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 (15)(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 (15)(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 (16)(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 (17)参考文献 (19)谢辞 (20)附录任务书 (21)中期检查报告 (23)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4)结题报告 (25)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26)答辩过程记录 (28)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的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特别是高加林的悲剧即是作者主体不幸经历而使他极度自卑最后失败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最终梦想的破灭回归黄土地的悲剧在作品中的投射。

路遥:你之所以痛苦在于你看不透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你之所以痛苦在于你看不透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你之所以痛苦在于你看不透这个平凡的世界一部《平凡的世界》让我们认识了作家路遥,诗词君记得这本书是诗词君在高中的时候读的,故事性很强,人物的塑造也特别棒,非常让人感动!17号是路遥逝世24周年的日子,这里整理一些路遥的经典话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关于生活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关于生命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关于金钱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关于人性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关于命运命运总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关于社会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关于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关于人生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关于青年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置人于死命。

关于爱情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路遥的苦难意识[1]

路遥的苦难意识[1]

论《平凡的世界》里的苦难意识苦难作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征战、饥荒、贫困等形式出现,构成一组组溢满苦难困窘的生活画面。

尤其是在中国底层的农村,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辛勤劳动,却要忍受着贫穷和灾祸。

于是在新时期,在城乡交叉地带,在文化的互溶时期,许多有志青年突破了土地的限制,或创办乡镇企业走自主发展之路;或来到城市追逐自己的理想,成为底层劳动者。

追逐理想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苦难几乎是他们人生的代名词。

他们探求发展之路,实现人生理想,苦难不再是不可忍受的,而成为一种生活姿态,一种生存的需求。

《平凡的世界》里的每个人都或在身体上或在灵魂上遭受着苦难。

苦难使他们的人格或多或少得到了升华。

一苦难的叙述(1)生存环境的苦: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载体。

而在陕北平原的黄土地上,“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广袤的黄土地已被水流蚀割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

”就是这样一个贫瘠的黄土地,却生活着无数的人民。

他们在这黄土地上世代守望,到头来却是无尽的苦难、无尽的失望。

生于斯,长于斯的双水村村民刘玉厚一家,本本分分,倾心倾力于黄土地,最终却收获失望,收获苦难。

依然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依然是“一摊烂包”。

八十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玉厚老汉一家人挤在一孔窑洞里。

大儿子少安刚二十三岁就辍学在家,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贫困的境地,城乡间的巨大差距,使他不敢正视自己的爱情,最终舍自己的爱人而去。

二儿子孙少平在县城上学却连一顿正常的青菜萝卜,都吃不上。

一家人为着生存而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贫困、落后,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思想上极具狭隘性,愚昧、迷信、等级观念盛行。

文中双水村的抢水事件,一方面表现了村民的愚昧狭隘,只顾眼前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双水村村民的生存的艰难。

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他们宁愿相信假神仙刘玉升能治病去灾也不相信人。

他们看重门第观念,坚守个人主义小家庭,极具排外性。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作者:易谭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路遥怀着对家乡黄土地的满腔热忱,用毕生的精力创作了经典巨著《平凡的世界》。

在这部著作中,路遥从普通人的角度刻画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普通生活中并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孙少安、孙少平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苦难环境的思考。

论文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坎坷经历,进一步探讨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路遥是一位在用生命进行创作的伟大作家,他用尽毕生精力写下了为数不多却能给人心理带来极大震撼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生经历影响和鼓舞着多少在苦难的境况中挣扎、奋斗的年轻人,使在迷惘人生中挣扎的青年在平凡的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缩影,并寻找着关于平凡和人生的感悟。

1、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体会路遥的苦难历程路遥在作品开头就描写了孙少平在求学过程中每顿饭只能领到两个黑馒头的凄惨情境。

孙少平穿着寒酸的破烂衣服,看到乙餐盘里还有一点剩汤剩水时,就如同偷窃般蹲下来,用勺子把那些混着雨水的剩菜汤舀向自己碗里。

这些细致的描写无疑是路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路遥出生在贫瘠的陕北高原,他的家庭贫困到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家里除了一床破棉絮几乎一无所有。

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再也无力承担家庭重负,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父亲带着路遥一路乞讨来到同样贫穷但没有子嗣的伯父家中。

虽然伯父想尽力支持路遥的学业,但是由于家中极度贫困,伯父在路遥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拿不出钱来让路遥继续求学。

路遥的初中生涯在教师与同学的接济中度过,他在学校只能吃最便宜的丙菜和黑窝头勉强填饱肚子。

初中时期的路遥每天都在忍受着饥饿和眩晕的折磨。

这些痛苦的经历都体现在他的作品描写中。

路遥曾经和宣传队演员林红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在林红工作后两人因差距越来越大而分手。

浅谈路遥文学中的苦难情结

浅谈路遥文学中的苦难情结

浅谈路遥文学中的苦难情结作者:黄国英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路遥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用朴实而沉重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充满苦难的生活。

在他的作品当中,除了贯穿整篇的信天游旋律之外,苦难也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

苦难情结是路遥作品的一个特点,作品中的人物和苦难抗争的过程则凸显了伟大的人格,释放了耀眼的人性光辉。

文章以路遥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对路遥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苦难情结的独特性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苦难情结;精神品格;独创性;价值路遥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魔力,每次阅读他的作品都仿佛置身在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内心充满激荡的情绪。

路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了那个年代黄土地上一代代人不屈服于命运而奋力抗争的激情。

路遥虽然有着浓厚的苦难情结,但是他的作品从来就没有止步于苦难,而是在描写苦难的过程当中凸显伟大品格,一种超越苦难的宝贵精神品质。

一、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苦难使人身心疲惫,伤痕累累,但是苦难也造就了众多的伟大人物。

文学从来就没有回避对于苦难的描写,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路遥。

路遥将自己经历的苦难升华为艺术,可以说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现在的文学成就。

路遥为何钟情于苦难的描写,他到底经历了什么?1.从生存的困境中走出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上天对于路遥是残酷的。

他让路遥从出生之日起就饱受贫穷和苦难的煎熬。

路遥出生于黄土高原上一个极度贫寒的农民家庭,家里没有吃穿,全家十几口人竟然只有一床被子。

极度贫穷的环境下,家里没有办法再养活他,就把他过继给了伯父家。

寄人篱下的屈辱和苦难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苦难能够毁灭一个人,也能够成就一个人,路遥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从苦难中走出。

路遥的作品中充满了他对自己成长过程当中所经历的苦难的深刻体会。

2.将苦难升华为精神追寻生活中的苦难并没有让路遥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让他超越苦难,不断寻求精神上的突破。

路遥从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他初期的作品虽然充满对生活质朴的热爱,但是还是不够成熟。

论路遥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

论路遥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

论路遥的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Stud y on luyao’s complex of suffering and ideology of salvation谢和安Xie He an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二0一0年五月摘要本文从路遥的苦难体验入手,联系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探讨路遥的苦难情结及其拯救意识,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方面比照中深刻阐释“苦难”的精神实质,力求把握作家情感趋归的历史流动性和苦难意识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从陕北大地上一个贫苦农村家庭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路遥,在历经了贫穷、饥饿、艰难求学和事业、爱情的种种挫折之后,他以思想者的深沉和小说家的姿态开始反思人生,描绘人生,对人生的坎坷与苦难进行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思考。

对于苦难,路遥的心智构成包括苦难体验——苦难情结——拯救意识三个层面,三者逐一递进而又互相影响。

长久的苦难体验凝结为苦难情结,苦难情结又在理性意识的调控下生发出苦难拯救意识,路遥既以苦难为美又以超越苦难和拯救苦难为最终理想。

在苦难人生的奋斗之途上,路遥把希望寄托在道德、知识、爱情这三个方面,并把它们归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试图完成作家的三大试验:道德拯救、知识拯救和爱情拯救。

其中,道德拯救分别从人性美与人格美两方面进行实施;知识拯救选择从读书、事业二个方面得以展开;爱情拯救在“郎才女貌”的情爱模式与悲剧结局的探讨中给予关照。

基于以上的写作思维,全文分四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探讨路遥对苦难体验——苦难情结——拯救意识的心智构成,分别阐述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第二章主要探讨道德拯救的具体内涵,分别从人性美和人格美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知识拯救的具体内涵,分别从知识、事业二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主要探讨爱情拯救的具体内涵,分别从“郎才女貌”的情爱模式、悲剧结局二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路遥小说苦难情结拯救意识道德拯救知识拯救爱情拯救AbstractThis thesis starts discussion from LuYao’s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Contacting to the factors of era background、experience、differenc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LuYao’s complex of suffering and ideology of salvation. It deeply interprets the spirit of "suffering" from the double aspects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strives to grasp the emotional trend of history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The famous writer lu yao comes from a poor rural family of shanbei. After undergoing setbacks of poverty、hunger、love and career, he starts to reflecting life as a thinker and novelist ,also he has unique thinking and performance to the suffering of life. The mental composition of lu yao includes experience of suffering——complex of suffering——ideology of salvation. These three aspects influence each othe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condenses into complex of suffering and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converts into ideology of salvation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r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the one hand, LuYao thinks that the suffering is beautiful , on the other hand he regards surpassing suffering and saving suffering as the ultimate ideal. On the road of struggling to life , Lu yao puts hope onto the three aspects of moral、knowledge and love , then he puts them into his novels. The writer tries to complete the three tests: moral salvation, knowledge salvation and love salvation. Among them, the moral salvation is started from two aspects of humanity and personality ,the knowledge salvation is just started discussion from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and career, the love salvation is started discussion from two aspects of love mode of perfect match and tragic theme.For this reasons, this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bout the mental composition of suffering experience、complex of suffering and ideology of sal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bout moral salv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bout knowledge salv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bout love salvation.Key words : Lu yao's novels complex of suffering ideology of salvation moral salvation knowledge salvation love salv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1)第一章苦难体验——苦难情结——拯救意识的心智构成 (5)第二章苦难人生与高贵灵魂的鲜明对比——道德拯救 (15)1.人性美:土地守望者的苦难消解之路 (16)2.人格美:自尊战胜自卑的苦难拯救之路 (19)第三章在困难日子里的求学之路——知识拯救 (23)1.忘却苦难的灵丹妙药:知识的双重功效 (23)2.知识拯救的换位思维:孙少安的成功与遗憾 (25)第四章寻找圣洁的殿堂——爱情拯救 (29)1. 从“郎才女貌”的传统情爱模式说起 (30)2. 情爱悲剧与苦难拯救的关系 (32)结语 (38)参考文献 (IV)后记 (VII)引言路遥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说《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301⽂|陈祖丽倪童论路遥⼩说《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摘要:社会历史条件下,平凡⼈的⽣存状态、精神风貌和⼼理感受,着意抒写⼈们⽣存过程中的各种苦难,这种苦难意识在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更为突出。

本论题从⼩说苦难意识出发,对路遥⼩说《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的⽣成背景、《平凡的世界》中⼈们遭遇的苦难、以及⼈们⾯对苦难的态度进⾏了分析,以其更深⼊地把握作品特有的苦难意识,引发对⼈⽣存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平凡》的苦难意识从学鲁迅、⽭盾开始的现代新知识者,常常⽤敏锐的视⾓发现⽣活在这个⼤地上的千千万万的农民。

路遥继承了他们的现实主义⼩说旗帜,在《平凡的世界》中⾮常细致且细腻的写出了平凡⼈的苦难。

作品中,路遥⽤不同的⽅式呈现了众多不同程度的苦难形态:贫穷饥饿中挣扎的痛苦;婚恋欲求的不幸;特殊政治环境中⼈们的精神暗伤等。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苦难理解为⾼于简单痛苦的东西。

他认为苦难是⼀种⽣存需要,苦难是必须的,注定会经历的。

作者笔下的⼈物都经受种种内外的痛苦和磨难。

这些⼈物所遭受的困境,或为了⽣存,或说是为了更好地⽣存。

⼈们必须在艰⾟中努⼒奋⽃,忍受苦难,然后才能超越⽣活⽽存在。

⼆、⼩说中三中主要的苦难类型:1、饥饿与贫困物质⽣活的匮乏总会让⼈类⾝体承受着难以⾔说的痛苦。

⼩说写的因饥饿引起的痛苦正是⼈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苦难形式。

孙少平在少年求学期间总是饿得浑⾝⽆⼒,连⾛路都感觉天旋地转。

他趁⼈不留意⽤勺⼦舀起盘⼦⾥掺着⾬⽔的剩菜⽔,⼏乎是这份苦难最真实最残忍的写照。

饥饿的根源在于贫穷。

孙少平在县⽴⾼中上学的时候,能吃上⼜⿊⼜硬的⿊⾼粱⾯馍,偶尔再加⼀份丙菜——清⽔煮⽩萝⼘,已经实属不易。

少年正在长⾝体的年龄,这种饥饿带来的折磨不仅仅是⾝体,还有可能给少年的⼼灵造成巨⼤的摧残与伤害。

对⽐城⾥⽣活优渥的学⽣,他的裤⼦就吊在半腿上,脚上穿的旧黄胶鞋打着明显的补丁,鞋中的袜⼦早已经没有了后跟。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开题报告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开题报告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开题报告题目: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小说中常常涉及到人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奈。

本文将以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兄弟》、《人生》为例,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苦难经历及其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冲击。

通过阐述苦难意识在小说中的展现及其深刻内涵,探讨路遥小说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路遥,苦难意识,《平凡的世界》,《兄弟》,《人生》引言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苦难。

在文学中,苦难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可以展现人类生存的本质和意义。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小说中对于苦难的描写和探讨深入人心,体现了其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以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兄弟》、《人生》为例,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苦难经历及其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冲击。

通过阐述苦难意识在小说中的展现及其深刻内涵,探讨路遥小说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说中人物的苦难经历1.《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经历《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农村青年孙少安从小学到大学的成长经历,他和他的家人在生存和发展的稻草人夹缝中艰难前行。

在这部小说中,孙少安和他的家人经历了种种苦难,如自然灾害、经济困境、病痛、婚姻问题等。

2.《兄弟》中的苦难经历《兄弟》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富裕农民家庭中的两个兄弟李光头和李四眼在封建旧制度下生存和奋斗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兄弟俩经历了迫害、困难、病痛、家庭问题等诸多苦难。

3.《人生》中的苦难经历《人生》讲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人生经历,他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经历了工作、家庭、爱情等方面的种种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苦难经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例如劳累、吃苦、买房等等。

二、苦难意识在小说中的展现1.苦难意识的外化表现路遥的小说中,苦难往往会以一种精细的方式被表现出来。

小说中的人物遭遇苦难时,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举止、身心状况等都在小说中被深度描绘,以强化苦难的感受和意义。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摘要:苦难意识是路遥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能更多地看到他对普通劳苦大众生活的刻画与描写。

《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的代表作,其中渗透出的苦难意识尤为突出。

在作品中,路遥的苦难意识即是对于窘迫生存状况再现后的细细品味与咀嚼,从而展现人物形象在苦难环境中所散发的独特人格魅力与不屈的时代精神。

路遥的叙述以普通人生活为视角,再现了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在他的笔下还有一批农村知识青年渴望改变自身命运,他们乐于吃苦,希望自己在苦难中寻找人生的价值,从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读者们感受路遥笔下苦难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苦难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关于苦难,出生于陕北高原的路遥对此感受非常深刻。

从小被过继给自己的伯父,在贫困的山区农村度过童年,饱受饥饿的折磨。

走上写作道路之后,路遥同样没有摆脱经济的拮据,在其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

……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的某种回报而感动。

”[1]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后,他与相交甚厚的弟弟王天乐通了电话,据王天乐回忆:“他告诉我,《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是排在第一位。

……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领奖去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得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

”[2]所有这些经历都使得路遥对苦难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苦难不是一种外在于作家身体的力量,而是内在化的生命体验,具有本体上的意义”[3]55。

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呈现出了一种更为浓厚的苦难意识。

同样,路遥的苦难书写也源于“中华民族对苦难的抗争、贫困的消弭和对死亡的超越所折射出的民族信仰、国家信念和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4]。

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殖民与战争的苦难,而在苦难中的中华民族往往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度过、战胜苦难,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为之称颂的强大精神内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13(1):55~60 2015年2月Feb.2015作为沉重和寂寞的文学符码,“路遥”之名与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意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是苦难中国的精神镜像,也是对于古老、深厚传统文化的体察和提醒。

重提路遥并不只是重温他在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更为重要的是期冀和重塑。

相对于路遥的质朴和热情,后路遥时代的喧哗与骚动似乎更多迷惘和浮躁。

回眸路遥,即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一、苦难哲学路遥文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是其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体现在其作品中即苦难精神的赞颂和苦难言说的真诚。

《平凡的世界》称得上路遥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最重要的苦难丰碑。

以往评价大多集中在其通过小说展示的社会转变上。

实际上,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认同才是其基点和焦点。

小说第一章开首“冬天”的自然环境及两个孤独的男女同学孙少平和郝红梅的黑高粱面馍的细节就是路遥进入苦难叙事的最好角度和最佳铺垫。

即便表现贫困的农村生活,即便设置穷苦落后的黄土高原背景,如果不加升华,只是机械或是简单地罗列日常生活的人物与事件,那么小说对于苦难的讲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突出,无非做到浮光掠影的程度,而不太可能引发更深一层的关注或思考。

好在作者提供了孙少平、刘巧珍等苦难艺术典型,替苦难作了注释,才真正谱写了一曲深沉而炽烈的苦难之歌。

如果说孙少安看上去略显旧派,好似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那么弟弟孙少平则代表新时期的英雄或“样板”,称得上全书的主线和中心。

两兄弟最大的不同是视野和观念上的差异。

正是在这上面,路遥不失时机地辩护和强调了知识和教育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因经济困难,高小毕业后的少安不得不辍学务农,知识的匮乏使其常常陷入麻烦之中。

不仅砖窑厂的事业受到牵连而遭受致命打路遥苦难论关峰1姚发清2(1.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2.西安高新一中,陕西西安710065)摘要:路遥文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是其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

路遥的苦难情结是其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

他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上面。

路遥从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其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和追求。

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

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

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

关键词:路遥;苦难;写作伦理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5)01-0055-06收稿日期:2014-10-31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和谐社会下的陕西艺术价值体系及其战略建构研究”(201028)作者简介:关峰(1971-),男,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击,连恋爱婚姻的私生活也铸成无法弥补的“大错”。

田润叶的痛苦和贺秀莲的肺癌是其中极为惨痛和残酷的代价。

相反,高中毕业的孙少平比哥哥起点更高,视野也更广。

不仅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他不再具有号召力,就是哥哥的创业前景也已不能蛊惑他追随。

说到底,他的心理空间大了。

双水村的狭小空间根本容纳不下他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幻想,他需要更大的世界驰骋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既是同学又是朋友的同村女孩田晓霞,曾担心孙少平几年后“变成另外一个人”。

按照田晓霞的说法:“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火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

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在“苦难”思路的设计上,作家不愿也不可能就此“葬送”自己呕心打造的苦难典型。

果然,不论是在黄原城背石头,还是在铜城煤矿的井下生活,孙少平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对苦难生活最动人也最完美的体验和说明。

不仅物质生活如此,其精神世界也彻底经历了“净界”(“炼狱”)的考验。

这一苦难主要通过田晓霞的死来完成,加之孙少平因救人而在脸上留下伤疤的义勇行动,成就了两人各自的壮丽和辉煌。

相比之下,孙少安的多划猪饲料地和砖窑灾难显然也没有太多性质上的不同——同样塑造了人生,创造了生命和传奇。

路遥的苦难情结并非世俗意义上迂腐的病态,而是其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

除了贫寒的家庭出身和苦难经历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恐怕与其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有关。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中,路遥指出:“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他还坚信:“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劳动者”和“人民”的措辞与信念绝不是路遥冠冕邀宠的门面话,而是其真正身体力行的人生抱负和生活目标。

故而,路遥的苦难书写绝不是装饰或无聊的自恋。

苦难是生活本质的外化,是前进和活力的源泉。

所以,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上面。

《姐姐》(又名《姐姐的爱情》)就是如此。

当姐姐小杏的恋人知青高立民考取北京一所大学后,本没有嫌弃“反革命”男友的姐姐反而遭到对方抛弃。

在作家看来,姐姐的苦难生活本身才是常态。

最可信赖和敬仰的还是说出“土地不会嫌弃我们”的坚实而诚挚的爸爸。

相对于高立民的浅薄爱情来讲,爸爸的父爱才是最博大、最深沉的。

与此同时,“在这亲爱的土地上,用劳动和汗水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的结尾也具有同等意义的升华。

现在看来,路遥的小说或有单纯、时代局限等瑕疵,诸如《风雪腊梅》与《青松和小红花》这类作品,不仅象征物象直白、新意不足,以至于带有作家自己所说的“文革”味,就是内容上也似乎枯泛而平平。

老实说,这样的小说很难进入“文革”后创新样品的队列。

不过,在路遥的苦难框架下,此类作品自有其不容替代的现实意义。

苦难锻造了人性,而暴风雪则成就了金灿灿的腊梅花。

《风雪腊梅》中经历了吴所长和男友康庄逼婚的冯玉琴最终勇敢地辞去地区招待所服务员的工作,打算回到穷山沟的老家,以守护作为财富和具有救赎品格的苦难。

《青松和小红花》里的知青吴月琴和乡党委书记“黑煞神”冯国斌也是由误解到理解。

小说结尾,吴月琴“青松和小红花”的国画再恰当不过地说明了她与冯国斌共同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苦难见证了他们美丽的人生。

相反,过错和弯路却是无视与敷衍的后果,是对人性扭曲和遗忘苦难的惩罚。

所以,康庄受人鄙视的处理才理所当然,而冯国斌和吴月琴的理解也才能建立在对于对方苦难的同情与呼应的基础之上。

当然,路遥绝不是为苦难而苦难,而是借苦难昭示和召唤幸福,成为朝向幸福的苦难。

二、苦难态度承认苦难,正视苦难,才能保证直面苦难时保持正确态度。

从艰苦环境中走出的作家从不缺少迎接苦难生活挑战的热情和斗志。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即是热情和斗志最为强烈而集中的体现。

骨子里的奋发进取促使路遥一再设定本不必加诸自身的类乎自虐的目标,不过,上述热情和斗志最终调动了路遥全部的力量,不仅战胜苦难、再造苦难,而且还突破自身调控和整合的极限,与苦难共舞,最终超越苦难,迎接新生。

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56·某种意义上说,路遥之死正是他与苦难决战的结果。

众所周知,路遥所处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理想和激情的时代,也是又一次解放和更生了的中国对于苦难再次发动总攻的时代。

所以,即便在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下,路遥的顽强意志也没垮塌,更不轻言放弃,并汲取柳青没能完成《创业史》全部创作的教训,誓言决不再让“真正的悲剧”和“永远的悲剧”重演。

路遥曾形象而幽默地称之为“一次带着脚镣的奔跑”,言下之意,即便终点是死亡也在所不惜。

正如其本人所言:“只要上苍赐福于我,让我能最后冲过终点,那么永远倒下不再起来,也可以安然闭目了。

”[1]这种洒脱的“忘我”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时代的精神共鸣,而更多源于他对苦难的不懈抗争、征服甚至认可。

路遥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和坚持已使其超越简单人格的层面,而进入诉诸字里行间的文格高度。

如果从写作伦理出发考查路遥小说人物,不难发现他在人物性格刻画和命运设置上的构思标准和选择。

可以说,即便能够设置和展开富于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在路遥那里,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甚至丑化,王满银就是例子。

“文革”时的劳教自不必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本可大显身手的王满银却出人意料地并未走入读者的期待视野,个人致富的精明反倒迷失在如鱼得水的新时代,甚至陷入罪恶深渊。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流荡和不思进取,因此养成的轻浮和堕落最终造成与苦难精神的疏离。

同样,高加林这一形象也在超越常规的程度上背离路遥在时代和文学热情坐标中形成的惯常审美规范。

高加林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选择无可挑剔地反映了现实选择上的合理性,但在倾向于苦难和奋争的作家思想框架下却成为最大的冒犯和过错。

在如此不平衡的混乱里,不仅刘巧珍同意与马栓结婚并很快办事的决定是抽在高加林脸上的重重耳光,就是黄亚萍不咸不淡的分手处理也成了内定的嘲讽。

显然,高加林错过了最宝贵的“人”,也丢掉了赖以生存的根。

他的悲剧必定无可挽回、无法改变。

面对形形色色、起起落落的八十年代文学新潮,路遥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理想。

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方向和理想必然植根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就像老根生发的花叶,带着关中广袤大地的“土气息”和“泥滋味”。

路遥从不轻视独立自由的个性,但却更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其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和追求。

路遥一篇题为《痛苦》的短篇小说,实际上并非一味展示痛苦,而是咀嚼痛苦,化汁液为营养,从痛苦中获得力量。

小说中的小丽是高大年痛苦的制造者,但生活的严峻并不在于痛苦本身,而是面对痛苦时的态度。

小丽因为考上大学而向落榜的恋人高大年委婉地提出分手,小丽也许并没有什么过错,正像父亲高仁山和大哥在大年考上大学之后所持的同样态度一样。

路遥的气魄恰恰在于他对包括痛苦在内的苦难的尊重,以及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力量。

高大年曾抱定信念:“痛苦的火焰同时也烧化了痛苦本身。

”在他看来,“我曾痛苦过,但因此也得到了幸福”。

路遥也曾说:“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困难的事业”[2]。

故而,以“困难的事业”的文学去讲述生活的困难在路遥来看就是一致的。

高大年能够化痛苦为幸福毕竟还是理想结果,《月夜静悄悄》中的大牛就没那么幸运了。

大牛心中的恋人高兰兰即将嫁给地区商业局的司机。

在其出嫁前夜,大牛痛苦至极,即便兰兰本人也没办法平复他悲伤失望的内心,以至于其要砸汽车以泄愤。

路遥表面上是借爱情的失落书写痛苦,实际上却是对程度不一的农村痛苦甚至痛苦本身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