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 二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包括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价值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建筑遗产、文物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历史价值体现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传承;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化遗产对民族、地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科学价值体现在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贡献。
三、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1. 考古学方法:通过发掘、调查、分析等手段,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2. 文献学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史书、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 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态度和保护措施,以及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需
求。
4. 科技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目的。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水平等。
文化遗产有哪些学习计划
文化遗产有哪些学习计划引言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化作品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传统知识的集合体。
文化遗产不仅是独特的历史遗留物,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传统。
在当今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制定一个文化遗产的学习计划,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学习目的1. 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培养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2.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学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章;4. 了解文化遗产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内容1. 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化作品和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传统。
文化遗产的内涵,是指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丰富历史蕴藏和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证据。
2. 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是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在古代,人们通过宗教仪式、建造纪念碑等方式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而在现代,人们通过组织保护机构、立法保护等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指当今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和问题。
目前,全球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但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文化遗产的侵害和破坏等。
3.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保护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等。
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物质保护和非物质保护两种方式,物质保护主要包括建筑保护、考古遗址保护、文物保护等;非物质保护主要包括口述传统、文化习俗、表演艺术等。
4.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各国都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章来保护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文物法》、《博物馆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研究其内容涵盖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史和文化学等学科。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饮食、民族传统服装、传统节日、传统歌舞、雕刻、陶器、绣花等等。
它们代表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魅力。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及其多样性。
例如,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等内容。
从学术角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掘、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价值。
首先,要建立准确的概念框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把握其核心内涵;其次,要开展完整的历史研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最后,要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除了学术层面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从实践层面进行再现,把传统文化遗产从抽象走向具体实施。
首先,要在司法上提供法律保护,制定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分清其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其次,要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在法律、技术、金融和其他方面提供帮助;最后,要加强对当地保护者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使他们更有效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和保护,需要由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当地保护者共同努力,把握好以上每一步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当今的世界让我们明白,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具有它独特的面貌,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
只有当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样才能使世界更加美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简介一、专业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是一门涉及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该专业关注的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具备文化遗产学、民俗学、艺术史、人类学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
二、核心课程1. 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介绍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分类、价值,以及保护原则与方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3. 民间艺术与文化:研究民间艺术的历史、种类、风格及传承方式,同时涉及民间故事的讲述技巧和传统音乐舞蹈的表演实践。
4. 民俗学与民族文化:分析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探究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信仰和社会结构。
5. 文化政策与法规:介绍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公约与协定。
6. 田野调查方法:学习如何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整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整理和展示。
三、实践项目1. 田野实践:参与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与风土人情。
2. 项目策划与实施:结合实际案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
3. 学术论文撰写: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田野调查并撰写学术论文,提升研究能力。
四、就业方向1. 政府机构:在文化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政府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2. 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或国内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
3. 研究机构:在博物馆、图书馆、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工作。
4. 教育行业:在学校教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或在培训机构担任咨询顾问。
5. 媒体与传播: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单位从事文化遗产传播与推广工作。
6. 旅游行业:在旅游公司或旅游景点从事文化遗产解说与导游工作。
7. 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咨询服务。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习题2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修建长城的目的是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②为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③为抵御邻国的进攻④为显示诸侯国的实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2.世界遗产委员会给秦兵马俑的评语是:“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就创作风格而言,秦始皇兵马俑属于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3.观察北京故宫平面图,它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制。
这一礼制的内容不包括A.左祖右社 B.前朝后寝 C.中轴对称 D.坐西朝东4.下列关于颐和园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B.整座园林分为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C.千步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彩绘长廊D.园中园——寄畅园是仿无锡惠山谐趣园而建5.明孝陵在前朝陵墓的规制基础上,首创“前朝后寝”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帝陵制度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种“前朝后寝”制度,突显了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以人为本 D.崇尚自然6.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以人为本 D.崇尚自然7.明清时期,平遥古城有“填不平、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又有“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之说。
这说明当时的平遥城A.自然经济发达B.商品经济发达C.科学技术发达D.文学艺术发达8.下列关于昆曲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昆曲由元朝末年,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南戏逐渐发展而来B.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C.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是昆曲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D.文学性、戏剧性强是昆曲的突出特点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就将戈雷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是A.戈雷岛是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B.戈雷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C.戈雷岛曾经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D.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奴隶堡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是A.杜绝人类社会彼此杀戮的罪恶行径B.批判种族主义的反动谬论C.呼唤人类珍惜生命权,反省重蹈覆辙 D.追悼在人类杀戮中蒙难的亡灵二、非选择题11.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大纲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大体信[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适用对象]旅行治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旅行学概论》、《旅行资源》后续课程:《旅行文化》等(二)课程介绍本课程要紧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第一,论述了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第二,还介绍了世界遗产组织设立的状况,讨论了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可持续进展。
最后,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濒危遗产四个类别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的大体知识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所教学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进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尔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进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蓄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四)要素教学方式、手腕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教学法:关于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世界遗产的治理和爱惜部份采纳课堂教学为主。
引导教学法:关于具体章节对世界遗产的介绍采纳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加深学生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讨论式教学:关于濒危遗产如何进行爱惜,针对爱惜方法展开班级讨论。
(五)学时分派二、^文第一章结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熟悉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和世界遗产的申报;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历次会议,世界遗产的评定。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概述一、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及现状二、世界遗产的意义第二节世界遗产的分类一、文化遗产二、自然遗产三、文化景观遗产四、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第三节世界遗产标志和委员会历次会议一、世界遗产的标志二、委员会历次会议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二、世界爱惜联盟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四、国际文物爱惜与修复研究中心第五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一、世界遗产的申报二、世界遗产的评定第二章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碉续进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可持续进展;熟悉世界遗产的治理;了解世界遗产的爱惜。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教育的综合性学科。
该学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研究对象,关注人类文化多样性,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并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一、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2.让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3.让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二、课程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概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包括文化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等理论。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特点: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包括文献整理、口述历史记录、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等。
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文化遗产保护学习感受
文化遗产保护学习感受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根和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名学子,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文化遗产保护学习活动,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这次学习活动我们来到了当地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寺庙进行实地考察。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如此古老的建筑物,看到了那一砖一瓦中承载的文化价值。
进入寺庙的大门,我立即被它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寺庙里的殿堂古色古香,每一座殿都用精美的彩绘描绘着佛教故事和经文的图案。
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古代绘画的精湛技艺,更传达了佛教思想的深远内涵。
我感受到了几百年来人们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在参观寺庙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负责维护文化遗产的专家。
他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寺庙的历史,以及他们所做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这位专家告诉我们,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寺庙的建筑物已经受损严重,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
他们不仅注重修复寺庙的原貌,还努力使其文化价值能够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修缮中,他们还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他们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材料来修复古老的瓦片,以保证修缮后的寺庙与原貌一致。
此外,他们还需要研究传统的工艺技巧,以确保修缮过程的准确性和纯度。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深深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为学生,我感到责任重大。
我决心将来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保护和传承我们民族的瑰宝做出自己的贡献。
除了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我还从中学到了其他的宝贵经验。
在参观寺庙时,我看到了志愿者们用心地清理殿堂,用专业的工具修复古物,他们的付出让我深受感动。
我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需要每个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此外,我还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古代建筑的原貌,让更多人了解与感受历史的魅力。
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口头或实践中传递下来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如民歌、传统舞蹈、手工艺品等。
作为一种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在校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作用和意义。
一、保护文化传统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而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展览、演出和培训班,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将它们传承下去。
二、培养学生兴趣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项目中,学生将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内涵。
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传承的动力。
三、促进跨学科学习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
传统文化涉及到许多领域,如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地理等。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获取更深入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通过演出、展示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技能。
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增强自我认同感。
五、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六、拓宽学生视野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七、促进社区融合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对于促进社区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身边的文化遗产是指我们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事物,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通过综合性学习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身边的传统建筑。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有很多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城墙。
古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不仅有着防御功能,更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学习古城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了解到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
其次,我还想探索一下我们身边的传统手工艺品。
我们的城市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比如陶瓷、木雕、刺绣等。
这些手工艺品代表着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文化传承,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工匠的智慧和艺术的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手工艺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工艺制作的过程和技巧,也能够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和品味。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身边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民间音乐乐器,比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而传统舞蹈则是人们在特定的节日和庆典中表演的,它们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来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特色。
通过练习乐器和舞蹈,我们可以培养音乐艺术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传统音乐和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通过学习这些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古建筑、手工艺品、音乐舞蹈以及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无穷的韵味。
同时,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综合性学习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年级思想品德《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责任教案
五年级思想品德《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责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对历史责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愿。
3.通过学习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历史责任。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愿。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开始课堂前,播放一段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频。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进行课堂讨论。
3.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文化遗产,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历史责任(20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历史责任”。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历史责任的含义,以及每个人都有履行历史责任的义务。
3.教师通过案例分享,讲述一些关于文化遗产被破坏和保护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四、探讨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2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履行历史责任的意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表达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2.整理家族中的一件传统物品,并向家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了对历史责任的认识。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文物保护专家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文物保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涉及文物保护、考古学、博物馆管理等领域,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文物保护专家呢?本文将从学习基础、实践经验和职业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有志于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学习基础1. 专业选择与培养在进入大学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职业发展方向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或者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等方式,积累一定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大学期间,选择相关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如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同时要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等技能。
2. 学科课程与研究大学期间,要重视学科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通常涉及考古学、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等课程,要努力学习各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同时,可以加入学生社团或者参与相关学科组织的活动,扩大自己的学术交流圈子,并深入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
二、实践经验1. 实习机会与项目参与在大学期间,要积极争取实习的机会,尽早接触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
可以通过与博物馆、文物修复单位等合作,参与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
此外,还可以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与专业人士合作开展研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2.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在大学期间,要注重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积累。
可以选择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自己的专业认可度和学术影响力。
三、职业培养1. 继续教育和进修毕业后,要继续保持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习和关注,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
可以选择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研修会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 参与职业组织与交流活动加入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的职业组织是一个良好的方式,可以与同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合作,获取行业内的信息和机会。
文化遗产课程教案2、定义与标志的阐述
铁花作品
制作过程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2.京剧: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 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 戏曲的代表。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2010 年 11 月 16 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 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 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 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 physical heritage )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成为正式的官方用于和操作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说与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的知识与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理解当代“遗产”的要点 1、概念的时代性,今人赋予的新概念 2、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法令法规在当今世界不同级别的国家的面前的差异性 3、对暂时不能进入遗产概念和分类的遗产类型的弥补性工作 4、遗产逐渐细化的分类对文化的多样性所起的作用,相互性和整体性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概念、分类、立法等对人类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 积极地、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举)
1.芜湖铁画: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 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 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世界文化遗产(外国)2
雅典卫城(希腊)
古希腊最大城邦。遗址在今雅典市区内。因其保护神雅典娜而得名。 雅典古城南北约5000米,东西约7500米。公元前5世纪雅典从波斯入侵的 破坏中复苏过来时 ,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尤以市中心的雅典卫城 建造得宏伟壮丽,被称为西方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纪念碑。卫城建在长300 米,宽130米的小山上,把山顶垒成一块宽广的平地。卫城大门向西,有 宏伟的门厅。卫城中央最高处建巴台农雅典娜女神庙,其旁建伊腊克特翁 神庙,门厅附近还有胜利女神尼克庙。所有建筑均用大理石砌筑,工艺极 精。巴台农神庙的设计还充分估计到视觉矫正效果,建筑中多处使用中央 微凸的曲线,使整座建筑在庄重中显得生气蓬勃,被公认为古典建筑的最 佳作品。
建过无托数莱的多城老门城。内比街萨道格阿d克纵e小阳哥卡德拉S横城门•阿乍贝a门俯、n交拉堡尔ta瞰圣巴、广错(C、地P尔M场r,uu太亚u、zes大、外erot苏教比 动a围堂萨 扶d有、格 梯e古古圣B拉 的i城马门登城sa丁、山墙的g桥阿道r,房a、方)有子是圣索史进胡六以安世入修门来托道、院自 莱多老城的正门,由两个“教K主堂ey体ho部le”分和一个巨大的帝国徽章构 成,另有一个庭院。这座威严肃穆的大门最初由阿拉伯人建 成,卡洛斯一世统治时期重修。阿方索六世门 (puerta de Alfonso VI) 或名旧比萨格拉门建于838年,是托莱多城穆斯 林艺术的完美结晶。穆德哈尔(Mudéjar,居住在基督教王 区的穆斯林)风格太阳门 (Puerta del Sol)建于十三世纪, 门下遗有一个纪元初年的石棺。
(及巨 英周石 国围阵 )的和
巨埃 石夫 遗伯 迹里
位于维也纳特夏的斯通亨厄、阿韦伯端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林,也是
欧洲最大的史前古迹。这个由史前遗留下的糙石巨柱环绕而成的巨石林, 它的巨大意义没有人能够说明白。这个圣地和周围各种各样的新石器时代 的遗址,为研究史前时代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证据。斯通亨厄、阿韦伯端位 于维也纳特夏,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林,也是欧洲最大的史前古迹。在英 国人的心目中,斯通亨厄、阿韦伯端是一处非常古老而又非常神圣的地方。 这个圣地和周围各种各样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为研究史前时代提供了无 与伦比的证据。
文化遗产专业学什么
文化遗产专业学什么文化遗产专业是一门研究、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内容文化遗产概论学生将学习有关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分类。
他们会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并学习如何进行对遗产的研究与评估。
文化遗产管理学习文化遗产管理的课程将重点关注如何保护、维护和管理文化遗产。
学生将学习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并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
考古学考古学是文化遗产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探测、发掘、鉴定和保存文化遗址和文物。
他们还将了解到考古学对于揭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生将学习如何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中的物质遗产,包括文物和古建筑。
他们将学习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并使其保持原貌和价值。
文化遗产传承与社会参与学习如何将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是文化遗产专业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与社区合作,设计和实施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以便能够将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公众。
学习意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学习文化遗产专业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它们,以确保它们的永久性保存。
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专业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研究和保护不同文化的遗产,学生将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职业发展机会学习文化遗产专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他们可以在博物馆、艺术画廊、考古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领域找到工作。
此外,文化遗产专业还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例如进行研究和教学。
结论学习文化遗产专业是了解、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通过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经验,学生将能够成为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专家,并为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积极贡献。
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的关系
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的关系一、学科交叉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在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交叉和融合。
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博物馆及博物馆收藏、展示、管理和保护的学科。
它涉及博物馆的性质、特点、职能、发展历程、运作模式、藏品管理、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方面。
文化遗产学则是一门以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保护、传承、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价值、保护方法、传承途径、展示传播等方面。
二、研究对象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也存在交叉和融合。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博物馆及藏品,包括博物馆的性质、特点、职能、运作模式、藏品管理、陈列展示和社会教育等方面。
而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博物馆学更注重对博物馆及藏品的深入研究,强调博物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而文化遗产学则更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全面研究和保护,强调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化价值。
三、保护方法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在保护方法上也存在交叉和融合。
两者都采用多种保护方法,包括收藏、修复、保护、传承和展示等。
然而,它们的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博物馆学更注重对藏品的保护和展示,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藏品的安全和持久保存。
同时,博物馆也致力于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展示和教育服务,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学则更注重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传承,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考古挖掘、文献资料收集、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点。
同时,文化遗产学也致力于促进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传承,通过制定保护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展示与传播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学在展示与传播方面也存在交叉和融合。
两者都采用多种展示与传播手段,以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全国文化遗产知识
全国文化遗产知识
全国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了濒临失传的语言、戏曲、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特殊文化空间、宗教祭祀路线或仪式等无形的文化形式。
文化遗产学重点复习
文化遗产导论一、名词解释二、填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17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个影响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由此诞生。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8年确定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UNESCO于1997年11月地29此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首次公布了19项。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该公约不但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还通过了《申报书编写指南》。
《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作为试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共90项,其中中国4项,即昆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与2004年第六个加入公约。
2005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501个推荐项目并于同年12月31日进行了公示。
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后确定为518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
三、简答四、案例论述1.写非遗策划案(可公益、可以盈利性质、或者公益结合盈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植于历史与传统的地方性知识 • 首先,地方性知识在最直观层次上常被理解为人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中 形成、积累的经验性、情境性知识与技能。由于特殊的历史时空限定 性,其使用和传承范围往往受到限制。与近现代以来的学科话知识和 工业化生产方式相比,这些知识技能往往被认为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 性,从而被挤压乃至边缘化。 • 在更深层次上,地方性知识是指当地人从传统中生发的、特有的对宇 宙、世界、人生、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些根 本性观念的传承是确保共同体自我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所在 (西医和中医、苗医、藏医)。“地方性知识”不仅指出了本土性地方 知识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本土性认知观念的重要性,体现了从一元向 多元化的回归,反映了人类新的文化自觉。
• 遗产与文化生态 • 遗产不仅具有自然的时空限定性,更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规定性。每一 种特定的遗产类型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共同体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传统 作为支撑。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空间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生 活、社会交往、观念认知和情感方式,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遗产类型 。如果说自然时空赋予了遗产形态的形成基础,而历史文化传统则决 定了遗产发展演变的轨迹,决定了其最终的面貌。 • 作为遗产的历史时空 • 原本是遗产事象背景的历史时空不仅是遗产存续的基础,而且某些特 定的历史时空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遗产类型,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历 史时空开始从遗产事象的背景走上了前台。 • 历史环境:指由与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一定范围的整 体物质环境。
• ④“遗产”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门学科的历史 • 早期兴起的遗产保护实践活动,为人们积累的经验,也为 在实践中围绕遗产现象、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 论和政策思考、为这一学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20世纪80年代,遗产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呈 递增式的研究成果不断明晰着本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概念和 理论方法体系,使之越来越科学晚上,与其他学科结合开 拓新的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遗产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 科定位已经达成的基本共识。作为一个新生学科,已在世 界学科之林立足。
• “活态历史”的表述最早出现在1970年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指 南中。它的原初意义是表演者身穿演出服装、以鲜活的形 式模仿、再现过去的生活。后来,这一感到使用更加宽泛 ,也用来指博物馆、画廊、历史遗址、民间仪式等借助非 文字媒介系统来呈现历史的方式。 • 遗产作为“活态历史”,首先区别于以文字记载的“书写历史 ”。它可以将器物、口传、表演等非文字的历史叙事从长 期被遮蔽、被忽视的状态下释放出来,使历史的呈现和表 述回归多元化样态。
• 遗产表述历史的多样化形式 • 遗产可以以有形的物态化方式表述历史,也可以以无形的 非物质方式表述历史,也可以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法混合 • 遗产表述历史的复杂面貌 • 遗产表述的历史易被窄化或泛化; • 遗产作为“活态历史”,间接揭示历史上的真实环境和场景; • 遗产表述的历史具有局限和变形(遗产的历史表述必须具 备真实性,又未必具备完全真实性)。
• 其次,遗产作为“活态历史”,,在官方与民间、精英与草根、大传统 与小传统之间重建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族群的、地方的、民众的历史 文化传承得到重视,历史的真实逐渐得以立体、全面地展现。 • 遗产作为“活态历史”,揭示出传统本身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态”,是几 千年来民众创造传承的活着的历史文化,更是今天现实生活中不可割 裂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对人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从本质上体现 了人的一种历史存在样态,它与人自身的存在直接相关。而不仅仅是 人所创造的对象化成果。 • 遗产作为“活态历史”,还意味着,演化和变迁是遗产本身所固有的特 征。“活态历史”只能进行活态的传承、活态的保护。在实践中既不能 将遗产事象定格在历史进程中某个时间点上使其“凝固化”,也不能将 遗产事象从具体历史语境中抽取出来使其“民俗化”。 • 遗产就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今天生活本身就是明天的遗产。
• ③“遗产”作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运动的历史 • 今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遗产运动”,得到了 各国政府、众多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基金会的广泛认可 与支持,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今天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国 际性运动。 • 这项运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 作为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先驱的法国,早在19世纪破除封 建君主制的大革命期间,一方面大肆毁坏最为君主制象征 的建筑、文物,但同时也首次提出了由官方保护艺术和建 筑杰作的理念,即“国家遗产”的概念。“国家遗产”的 理念与实践开创性的将历史遗存转换为“民主”的象征和 凝聚新兴民族国家认同的工具。
• ①“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 • 如果说人类的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学上的DNA基因编码实 现代际遗传的,那么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则 确保了人类共同文化基因的传承,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始至终伴随着人类自身的 发展过程。其历史久远,堪称人类生活最古老的文化特征 之一。 • ②“遗产”本身作为一个概念的历史 • “遗产”的概念由来已久,其最初的意义大致与亲属制度 中不同世代间的传袭观念、传承行为有关。现代意义上的 “遗产”概念出现得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30年代。
二、遗产:“活态历史”
• 1、遗产:“活态历史”和“书写历史” •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岁月不过数千年而已。无论是在文 字发明之前,还是文字使用之后,大量的历史事实并没有被以“书写 的历史”的形式被文字记录下来。 •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过于依赖史书中的记载,“历史”逐渐窄 化为“书写的历史”,历史的面孔由多元变得单一。书写历史之外的历 史被遮蔽或忽略。 • 今天,世界遗产体系的构建和遗产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理解历史的 一种新的可能。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头、表 演、器物、仪式、习俗等方式呈现出来,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生产之中 ,通过人们的身体力行鲜活传续至今。因而,遗产又被称为“活态历 史”或者“活的历史”。
• 2、地方性知识与“家园遗产” •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由资本扩张所推动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 的一体化、一元化、同质化进程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为了保 护文化的多样性,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地方”,重新认识到的“地方性知 识”的重要意义。 • “地方性知识”是一个人类学术语,由美国解释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 即具有独特意义的本土性文化知识系统,以区别于西方中心观下现代 学科知识体系。
• 2、遗产的历史表述及其真实性问题
• 遗产与过去相关,遗产也总是在表述历史。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对遗 产本身的历史真实性的拷问,也涉及到遗产如何表述历史的问题,包 括遗产表述的特定历史内容、历史观念是否具有真实性,或者在何种 程度、何种意义上具有真实性。 • 关于遗产本身的历史真实性问题,西方对此专门发展出一个概念叫做 “原真性”(authentic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4年的《威尼斯宪 章》里。主要基于以下观点:遗产,尤其是艺术品和建筑物应该被理 解为独一无二的历史存在物。这种唯一性,强调每一项遗产都承载了 各自的独特历史,包括其在历史中变迁、发展、乃至退化、剥蚀等等 。原真性就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历史原物,保护其中所遗存的全 部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历史见证性。 • “原真性”这一概念强调了遗产作为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后来 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评选的核心标准之一。
• 根植于历史与传统的“家园遗产” •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遗产,是人们依托自然生态在建立自己家园的历 程中传承下来的财富,因而也是人们宝贵的“家园遗产”。 • 当代,人地时空关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地理空间 、符号时空到虚拟时空的无休止扩张,割裂了过去神圣性、象征性的 人地时空关系,造成传统社会机能的退化和人的归属感的整体性失落 。同时,当今遗产运动政治化、经济导向化、大规模旅游的介入,进 一步削弱了遗产主体与生态家园之间的源生性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命和文化之根。回归传统、追溯历史成 为人们重返失落家园的重要途径,“家园遗产”也因而受到高度重视。 • 遗产发生、存续的历史语境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二维轴线上展开的。在 空间上,是人与人之间构建的各种错综复杂、交织互动的关系;在时 间上,是古今的、代际的传递。二维轴线的焦点,便是“家园”。任何 遗产在一个人群共同体看来都是“家园遗产”,并由此产生所谓的“家园 感”。“家园遗产”确保了人对自己根源和归属的认知,不至迷失方向。
• 2、历史的遗产 • “历史的遗产”表述的是所有的“遗产”——无论是已经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是正在申报过程中的遗产项目,或 者尚未进入官方话语的民间遗产事象;也无论该遗产事象 属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还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历史性。 • 遗产事象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产生、传承、演变的; • 遗产事象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价值 • 应该从特定历史语境出发来认识遗产。
文化遗产学
第二讲 遗产与历史
一、遗产的历史和历史的遗产
• • • • • 1、遗产的历史 谈到“遗产的历史”,涉及到四个方面的概念: ①“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 ②“遗产”本身作为一个概念的历史; ③“遗产”作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运动的历史; ④“遗产”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门学科的历史。
• 3、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 承载了特定历史内涵、历史记忆的遗产最凸显的价值便是 时间赋予的历史价值。 • 遗产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现实价值。主要体 现在价值认同纽带下的凝聚作用,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收 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潜在价值等。
三、遗产语境与历史时空
• • • • 1、自然时空与文化生态 遗产与自然生态 遗产必须以特定的自然时空为背景展开。 遗产具有的自然属性,一方面说明遗产之所以存在,必定 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遗产 与另一种遗产之间的客观差异。 • 遗产有两个基本内涵: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在 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创造文化。 • 遗产的本身就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