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

“ 们应 该 主动 占领 网 络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新 阵地 ” 我 、 “ 拓展 网络 思 想政 治 教育 和 心理 健康 教 育 等新 的 要 途 径 ” “ 加 强对 大 学生 网络虚 拟 群体 等新 型大 学 、要
生组 织 的思 想政治 教 育 工作 ” “ 面加 强 校 园 网的 .全
网络教学 手段 , 破 除《 对 纲要 》 教学 困境 , 提高课 程 的
教 学实效 性有重 大意 义 ( ) 中国近 现代 史纲 要》 二 《 的课 程特 点及设 置 《 纲要 》 程既 具备 了历史 学科 的过去性 和逻 辑 课
市 中 16 0 5名 1 — 8岁 的 常住 居 民进 行 调 查 发 现 : 42
1.%.对 目前加 强 和改进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不满 意 的 34 大学 生 占 2 %. 1%的大学 生认 பைடு நூலகம் 政 治理论 课 和 5 有 2
品德课 对 自己影 响甚 微 .还有 1 . 25 %的大学 生认 为 大学思 想 政治理 论课 对 自己没有任 何影 响 作 为 … 大学 思想 政治 理论 课 的重 要构 成部 分 。 纲要 》 时 《 同
要》 的必 要 性
( ) 中国近现 代史 纲要》 一 《 的教学 困境及 变革 大 学思 想政 治 理论 课 出 勤率 不高 、 听课 不认 真 等 等在 中 国高校 已成 为一种 普遍 现象 。 调查显 示 . 有
对 政 治 理论 课 和 思 想 品 德课 感 兴 趣 的大 学 生 只 占
容 有助 于 改善 大学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体 系教学 而 然
大 学生对 历史 的冷漠 却弱 化 了《 纲要》 程 的这项功 课
能。 据《 中华读 书 报 ) 0 1年 3月 1 日报道 . 京 ) 0 2 4 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探析

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 的一个重要来 源, 是 他们 自由表 达思 想 和交 流感 情 的主要 场 所 , 同时也
为大 学生思 想政 治教育 创造 了一个全 新 的环 境 。网 络教学 作为 一种先 进 有 效 的教 学 手段 , 随 着 网络 正
技术 的发展 逐渐推 广普及 。这将 带来 思想政 治教育
大学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出勤率 不 高 、 听课 不认 真 等在 中国高校 已成 为一 种 普遍 现 象 。有 调查 显 示 , 对政 治理 论课 和思 想 品德 课 感 兴 趣 的 大 学 生 只 占
1 . % , 目前加 强 和改 进思 想 政治 教育 不 满意 的 34 对 大学生 占 2 % , 1% 的大学 生认 为政治理 论课 和 5 有 2 品德课 对 自己影 响甚 微 , 有 1 . % 的大 学 生认 为 还 25
据《 中华 读 书报 ) 0 1年 3月 1 日报 道 , 京 ) 0 2 4 北
零 点调查公 司通 过对北京 、 上海 、 武汉 和深圳 四个城
基金 项 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 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 “ 现代教 育技术环境下的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课教 学实效性研 究” 项 目 (
编 号 : J 一 8—1 J G 0 X 4—1 ) 4 。
学 历者历 史水平 也 比较有 限 , 比平均 得 分高 57 仅 .7 分 。 由此看 来 , 大学生 是对历 史 的冷 漠 、 知 已经 到 无 了 比较严重 的地 步 。因此 ,纲要 ” “ 课程 教 学 除 了要 冲破 传统 大学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瓶 颈 , 要积 极 摆脱 还 当前 历史 教育式 微 的困境 , 能达 到教学 目的 。 才
课 程的这项 功能 。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根 据 需 求 分 析 , 服 务 教 师 和 学 生 为 主 旨 , 现 代 教 以 以 育 理 论 为 指 导 , 循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 师 为 主 导 的原 则 , 遵 教 结 合 现 有 技 术 条 件 , 们 系统 设 计 了 本 平 白 的 功 能 模 块 , 我 丰 要 有 教 师工 作 室 、 课程 学 习 、 源 服 务 、 线 考 试 、 流 空 资 在 交 间 等 模块 。
效果的提 高。
关 键 词 : 络 学 .平 台; 网 - j - 网络 学 习 ; 中国 近 现代 史 纲要
中 图 分 类 号 : 3 1 5 TP 1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7 0 ( 0 1 0 0 60 1 7 — 8 0 2 1 ) 60 7 2 学 的“ 旗 在 线 ” ; 区 性 的有 江 两 省 教 育厅 推 出 的 “ 红 等 地 离
程( 以下 简 称 《 要 》 。 纲 )
校 思 政课 ” 网站 和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推 出 的 “ 课 在 线 ” 站 ; 两 网 全 国性 的 高 等教 育 出版 社 筹 建 的“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教 高 学 资 源 库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在 线 ” 站 等 ; 学 科 性 与“ 网 单 质 的 网络 课 程 等 。通 过 网络 调 查 , 们 发 现 : 校 公 共 政 我 高 治 理 论 课 网 络 学 习 依 然 停 留 在 网络 课程 阶段 。
学研 究 和 改 革 都 还 处 于探 索 阶 段 , 资借 鉴 的 经 验 较 少 。 可
如 何 克服 其 教学 过 程 中 的弊 端 , 强其 教 学 的针 对 性 、 效 增 实 性 和 吸引 力 , 其 打 造 成 大学 生 真 心喜 爱 、 将 终身 受 益 的 一 门 优 秀 课程 , 当 前《 要 》 育 改 革 中要 解 决 的 突 出 问 题 。 是 纲 教 充 分 发挥 网络 优 势 , 托 优质 网络 资 源 , 设 相应 的 网络 学 依 建 习平 台 , 疑 是 解决 这 一 系列 问题 的 有效 途 径 之 一 。 无 网络 学 习平 台是 在 网 络 环 境 下 学 生 学 习 和 教 师 授 课 的支 撑 平 台 , 网络 教 育 得 以实 现 的 主 要 手 段 , 服 务 对 是 其 象 主要 是 参 加 远 程 教 与 学 的 教 师 和 学 生 。本 文 设 计 并 实 现 的《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中 网络 学 习 平 台 , 针 对 当前 教 学 将

论网络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论网络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论网络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新时代。

毫无疑问,网络资源在《纲要》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网络资源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极易在《纲要》教学中走向误区。

为增强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效果,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措施有:把握教学中网络资源使用的度;加强师生互动;加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建立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教学设计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信息化的热潮。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已然成为现代化教学的研究热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以下简称《纲要》)也不例外。

一、网络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优势分析1.便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三种不同的形态。

在学习过程中,人主要是通过眼、耳、手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通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仅仅通过单一渠道所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同时兼顾多渠道所获得的信息最容易接受和记忆。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研究表明,视觉和听觉在人的感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网络资源将媒体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地图和其他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

学生可以得到教学内容的全部信息,通过眼、耳、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感官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产生出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2.方便师生查找资源及学习网络资源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纲要》教学中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到,而且这种资源的查找还是非常便捷的。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网络实践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在《纲要》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免费使用网络资源,以最少代价学到更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效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初探[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题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自主学习多媒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不论今后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历史,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因此,“纲要”课堂如果再按时间顺序来讲解历史,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被充分调动,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此,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以供借鉴。

一、专题教学“纲要”课内容多且杂,课时少,所以实际状况不允许我们从头到尾泛泛地讲述。

为此,某些重大历史问题就可以采用专题方式进行讲述,使学生能抓住重点。

如“殖民主义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资产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

教师在讲述专题过程中,要结合热点问题,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如在讲述农民阶级探索中国的出路时,要与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有依据地、有选择地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突出历史给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例如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处于内外危机的情况下,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而不是用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的办法来振兴国家,结果最终失败。

这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者缺一不可。

再如讲述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时,强调维新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单靠知识分子进行变革是不行的。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摘要:为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一体的路径建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适当地依托网络平台,使教学活动在多元化的载体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探究式教学模式;路径建构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开设以来,各高校教师不遗余力,适宜地总结出许多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模式。

然而,囿于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纲要”课双重属性等因素,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效用仍有待于进一步递增。

因此,探索更加契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势然。

本文即以“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探究体系为重心的探究式教学作相关阐述,以期达到百花齐放,更好地增强“纲要”课教学的实效。

一目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远未令人满意,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对此有着进一步的期许。

然因种种原因,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无疑削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降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纲要”课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势必为教学革新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

应当说,这大体指明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向。

那么,何为“探究式教学”?其能否应用于“纲要”课程从而使教学生机勃勃?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道出了其中的要义所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初探
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基础 、前提 与保 障。 自2 0 0 5年教 育部思想政 治理 论课 新方案 上有了新的发展 ,自身实践教学 能力有 一 实 施以来 ,广大 “ 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 纲要 ” )课 由于教师 的实践教学 能力与教 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而 程教师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 , 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 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包含了理论 的实际运 用 同时也倍 感课 程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不足。本文就 此对 能 力 、 理 论 的 现 实 解 析 能 力 、理 论 的 阐述 与表 达 能 力 等 三 个 方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 部在 ( ( 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 进 的构建既是广大任课 教师实践教学能 力提 升的需要与体现,也 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提 出要 “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是培育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
为重 点” u在 《 , 关于 进一 步加强 和改 进高 等学 校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的意见 》( 以下简称 《 意见 ) 中也提 出 : 高 等学 校思想 “
5 构建 “ . 纲要 ” 课 程 实践 教 学资 源体 系是 进一 步增 强课 程 对
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 感 召力的 需要
政治理 论课 所有课 程都 要加强 实践环 节。要建立 和完善 实践
教学保 障机制,探 索实践育人 的长效 机制。围绕教学 目标 ,制
有待提高。 因而, 广大 “ 纲要”课程教师在包含社会实践能力 、
能力 的提 升上任务艰 巨。所以,“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1构建 “ 要” 课 程 实践 教 学 资源体 系是 进 一 步提 高课 程 实 实践指导 能力、实践资源开发能力等诸 多内容在 内的实践教学 . 纲

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谈 自己的拙见 , 求教 于方 家 。

及, 文 化多元 化 现象 的涌现 , 网络上 各 种思 想 观 念 、 价 网络 的冲 击下 , 高校 学 生 的 学 习 、 生 活 和行 为 方 式都

“ 纲要 ” 网络 教学 的 内涵及 网络教学 平 台构 建 值观念 的交 流交 锋 深 刻 地影 响着 大 学 生 的 成 长 , “ 在
的意义
“ 纲要” 网络教 学 是 指教 师 利 用 互联 网络 向学 生 在发生 着深 刻 的改变 , 其人 生观 和 价值 观也 在 潜 移 默
传 递有 关 中国近现代 史 的教 学信 息 , 或学 生 通过 互 联 化地 发生 变 化 ” J , 一些 “ 灰 色 思 想 文化 ” 趁 虚 而入 , 网络获 取 中国近现代 史 的相关 知 识 , 包 括 教 学资 源 传 对大 学生产 生 的思想影 响 和 冲击 令人 堪忧 。 递、 网络课堂 呈 现 、 师生交流互动、 学生 成 绩 管 理 等 。
刘 朝 华
( 桂林医学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
要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不 断发展 的必然产物 , 也是 增强“ 纲要” 课 思 想政 治教 育功能、
提升教 学效果 、 发挥其 引领社会 思潮 的导 向作 用以及 3前探 " - 索“ 纲要 ” 课 教 育教 学改革创 新的应 有之 叉。本文就 “ 纲
学 模式 。 线, 树立 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道路 自信 、 理 论 自信 构 建“ 纲要 ” 网络 教 学平 台 的意 义 不仅 在 于 使 高 和制 度 自信 , 从 而使 网络 成 为 弘扬 主旋 律 、 开 展 思 想 校 思想政 治理 论课 的课 堂教学 内容走 进 网络 , 实 现 了 政治教 育 的重 要 手 段 , 通 过 网络 教 学 环 境 达 到增 强 思 想政 治理论 课教学 方式 方法 的 变革 创新 , 而且 在 强 “ 纲要 ” 课思 想政 治教 育功能 的 良好 效果 。

网络环境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教学探析

网络环境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教学探析

的根据 。研究 性教 学更 注重学生 自我学 习和 自我思考 的能力 , 促进课程 内容 的内 化 和思 想道德觉悟 的提高 , 从而有效克服 传统教 学方式的弊端 , 保证纲要课程教学
目标 的实现 。
三 、 络 背 景 下如 何 构 建研 究 性 教 学 网 模 式
人信 服 、 面客观 的结论 , 全 以培 养和提 高
( ) 一 树立科 学的教育理念 教 育理念 正确 与否对 于 能否达 到纲
性教学过程 中充分挖掘 自身 的潜 能 , 师 教 的主要作 用表 现为组 织 、 指导 学生 , 学 为
生解决 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
( ) 用现 代 媒 体 , 强 师 生 交 流 三 利 加
要 课程 教学 目的至 关重要 。传统 教育 理
在纲要课程 传统 的教学模式 中, 教师 掌握着学生不 曾了解 的教学参考资料 , 有
( ) 一 适应教 学对 象的需要
模式 中 ,教 师充分尊重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将学 习的主动权 和选择权还给 了学 生 , 由 学生 自主选 择学 习内容和学 习方法 , 因而 它 能使 学生承担起学 习的责任 , 有利 于教 师 的主 导作用 与学生 的主体 作用 有机 结 合起来 , 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
特点 ,在教学方法 上争取突破与创新 , 激
发学生 学 习 、 思考 的兴趣 , 而培养 学生 进 独立思 考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在此 情形 下, 尝试构建课程 的研究性 教学模式不失 为一个好的选择 。

会遭到学生 的冷落 。
再者 , 网络信息传播所具 有的 即时 性 和快捷性 , 使信 息传 播速度和效率大 大提 高, 这也要求教 师必 须及 时吸收理论界 的 最新成果 , 关注 即时信 息 , 整教 学 内容 , 调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尴尬,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了,又不是读历史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旧知识,在这样的偏见下,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努力地把学生的思想偏见纠正,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吸引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更加坚定正确的历史观,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轻易地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并且,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实现了开设此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此门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效果很多都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死板。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门在近年来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加强国民历史文化素养的背景下,专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建设。

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验新时代的历史变革和经验总结,提高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在课程内容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中国崛起。

每一个部分都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和多样性。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教育项目,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增强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 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初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初探

作者简 介:程瑞平 ( 94一) 15 ,女,汉族 ,安徽蚌埠人 ,高级讲师 ,本科 ,研究方向为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4 7
维普资讯
教学 资料 的建 设 非 常 重 要 。课 程 的 内容 信 息 量
代 史 包 含 了 近 现 代 中 国 之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
学 方案 ,加 强 师资 队伍 建 设 ,以提 高教 学效 果 。
关键 词 : 中国近 现代 史纲要 ;思 想政 治理论课 ;课 程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G 2 43 文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17 0 8 (0 8 O — 0 7— 3 6 2— 3 5 2 0 ) 1 0 4 0
鉴 的经验 较少 ,如 何 在 有 限 的 时 间 内让 学 生从
二 、教材 和 教 学 资 料 的 建 设 是 搞 好 课 程教
学 的重要 基础
整 体上把 握好 这 门课 程 的基 本 要 点 和 精 髓 ,激
收稿 日期 :2 0 o 7一l 9 1—2
《 纲要 》 的历史 性 和现实 性 ,决 定 了教 材 和
新 时期 教 育 形 势 ,针 对 《 要 》 课 程 特 点 ,积 纲
极进 行 多方 面 教 学 探 索 和 研 究 ,并 把 研 究 的成 果融 入到 教学 当 中 ,取得 了一些可 贵 经验 。
向上看 ,分成 两部 分 :中 国近 代 史 、中 国 现 代 史 ;从横 向 上 看 ,内 容 极 为 丰 富 , 涉 及 政 治 、 经 济 、军 事 、文 化 、外 交 、民族 、宗 教 等 各 领 域 。由于该 课 程 刚 刚在 普 通 高 校 开 设 ,可 资 借
F b2 0 e.0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实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努力在近三年将本课程通过学校优秀课程评估、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二、建设措施1.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由于授课的对象已经是九零后的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接受信息量大,仅依靠书本的知识、按章节的内容讲授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了;该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中学已经学过了,重复教授已无意义。

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授课内容与方式。

课程组要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教学内容,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机把握,创设自己特色,逐步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变。

同时,逐步探索按专题进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不断研究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不用“灌注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

3.切实开展教研、教改树立教学质量中心意识,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集体备课,利用学术前沿资源,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的特点,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

4.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根据“纲要”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探索出一套学生乐于参加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课程建设步骤第一阶段(2011.10-2012.10)1.完善网络课程相关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摘要:在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推广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教育行业发展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开展课程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

而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影响下,通过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形成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也能在拓宽课程教学容量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对此,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研究对象,分析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有效路径,其中,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需建立在教学性、规范性、科学性、层次性等原则之上,且需要分别构建教师教学资源库、学生学习资源库、纸质文献库、师生互动库、教学评估库等多个子资源库,进而在确保资源库完整性的基础上保障网络课程体系与实际课程教学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引言:在步入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新时代后,传统高校教育工作逐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得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不仅为教师开展课程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同时也能在实现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基于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各资源体系间仍存在一定的割裂问题,即未能形成完整且统一的资源库系统,这使得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价值大打折扣,很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帮助价值。

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在明确资源库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影響价值,进而有效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高效展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各资源体系割裂问题严重围绕现阶段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虽然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各学校已经纷纷构建了较多的课程资源体系,但由于受到知识产权等问题影响,不同资源库体系间的互通性相对较差,很难形成统一的资源库系统,这意味着学校自身的资源体系只能为本校学生与教师使用,整体利用率相对较低。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政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理论。

对于思政专业学生来说,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课堂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

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领域,其内容繁多,案例众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和事件,突出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和基本框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思考和思想建构。

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需要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思政思考和思想建构。

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和写作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思政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第四,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和解读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和历史实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现场和历史的厚重感。

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走进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了解并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要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个知识量较大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阶段性考试和科研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习总结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总结,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课堂,需要注重选择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思考和思想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空间的拓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空间的拓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空间的拓展利用网络平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尝试,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由课程自身特点和需求决定的。

它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有裨益。

标签:网络教学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拓展不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手段更新,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服务,不仅是体现教育平等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激发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结合《纲要》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进行有效拓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立的必要性不少高校构建了《纲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但多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并非简单地随波逐流和模仿,因从《纲要》课程教学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

(一)课程的需求从课程内容来看,《纲要》教材涵盖1840年至今170余年历史。

为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性和规律性,教师势必会对内容做出取舍。

但对于非文科生而言,缺乏相關历史基础知识的辅助与支撑,加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关联系,这种取舍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这便与教学时间的有限形成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

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宣部、教育部明确将《纲要》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使用的各版教材,大多是分十个专题从大历史的视野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由于篇幅局限,较少兼顾海量的微观史实和史料。

但《纲要》毕竟是以历史为载体,失去史料的支撑,对规律的探索将是空洞的。

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更广大的空间,补充教材的不足,在概念、命题与形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让学生用感官去“触摸”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命题的真伪。

“互联网+”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初探

“互联网+”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初探

“互联网+”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初探作者:李阳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2期摘要:结合互联网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趋势,当前开展互联网+教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树立互联网+思维、熟悉互联网+媒介、掌握互联网+分析,把握好互联网+教育的机遇,迎接好互联网+教育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媒介;分析;机遇;挑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之一肩负着帮助学生从历史中理解“党和国家的两大历史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下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好当前“互联网+”的各种资源开展好课程教学的相关改革。

一、教师在“互联网+”课程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教师要想开展“互联网+”课程教学无疑要先提升自我的素质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法来思考,利用互联网的规则和机会来创新,发挥互联网的精神和价值进行思考、学习、工作、生活的新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从思想的层面为教育教学创设了更加平等、互动、开放的环境,其本质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让教师真正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拉近身份上的距离、听取学生心声、让严肃的教学内容动起来、活过来,让教学显得更加的个性化。

其次要熟悉“互联网+”媒介。

课堂教学多媒体已经证明其只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学习应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介每天以数以亿计的信息量包围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往往学生从网络中就能率先学习到课堂上的知识,左右了日常的教学。

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相关的“互联网+”媒介有一定的熟悉和认知,能够比较熟练地因人而异进行传送,使课堂与网络良性结合,达到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李志友;徐占春;代祥【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4)004【摘要】The course,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shoulders the du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historical education.It is also facing the predicament of the du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pos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education of this course.%《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双重任务,也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双重困境。

本文分析了运用网络手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总页数】4页(P154-157)【作者】李志友;徐占春;代祥【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相关文献】1.浙江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 [J], 王亮;王艳娟2.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 [J], 何伟;何宽3.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J], 赵艳琳4.基于“四史”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J], 魏晓玲;杨彦华5.基于超星“一平三端”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翻转教学研究 [J], 周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构建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构建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构建与展望发布时间:2021-12-08T05:29:29.4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0期作者:马海杰[导读] 在高校思政课程理论体系当中《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主干课程。

马海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44摘要:在高校思政课程理论体系当中《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主干课程。

高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宣传部提出的要求,其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思想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大力推进应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方式的现代化。

本文充分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总结归纳《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大学生必修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并在其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与展望《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以此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强化教学实效性的主要目的,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构建;展望引言: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政课正在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高校学生不重视思政教学,思政课的课时相对较少但是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教学方式虽然不断创新,但是由于采用大班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出其优势,难以量化对于学生的评价,个别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和素质有所欠缺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重要核心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同样也在面临如此窘境。

但是若该课程坚持与时俱进,应用网络化教学,十分有利于解决和处理上述问题和矛盾。

一、构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政理论课程之一,而且其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不同,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学时之内将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对“三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进行深刻领会,这对于原来担任其他思政课程的专业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问题往往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具有双重属性,其既是一门历史课程,又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和分析社会现象、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对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国史和国情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和认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规律。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

简析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近年来,思政专业一直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各高校纷纷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本文将对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的构建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需要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工具。

三、教学方法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从中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在历史文献分析环节,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四、课堂评价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合理设计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表现、课堂报告、学术论文撰写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可以根据他们的发言情况、讨论思路、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报告可以根据他们的报告内容、表达能力、论证逻辑和资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术论文撰写则可以根据论文的选题、论文的结构、论文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9
教育现代化·2016年10月第28期课程与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张颖华
(长沙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的发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这一网络课程的建设呈现较为丰富,但其实际效用仍显不足。

因此,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升其实效性,才能更好地达到《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关键词:网络;教学;课程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

其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即发展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

国内综合探讨网络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问题的研究很多,有的是从网络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论述,有的是从课程教学方法角度展开分析,还有的直接评述了已有的《纲要》网络课程的现状。

这些研究对拙文撰写,有借鉴意义,但就具体云平台环境下的《纲要》网络课程建设的论述还不足。

拙文根据“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环境下《纲要》网络课程建设实践,探究《纲要》网络课程建设的系列问题。

一 《纲要》网络课程建设状况
随着互联网硬件设施、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
广泛应用,网络课程发展迅速。

同时,高校教学科
研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高校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纲要》网络课程应运而生。

《纲要》网络课程建设状况,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教研教改推动《纲要》网络课建设
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引导下,教研教改活动推动了《纲要》精品课、优秀课的建设,进而推动了《纲要》网络课的建设。

据笔者在我国“精品课网”的信息检索结果,《纲要》精品课建有1230多项,在我国“爱课程”网上,《纲要》课程有4项,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纲要》课程有2项,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网上,《纲要》课程至少有14项。

同时,各高校的优秀课程中《纲要》的项目数更为可观。

如此大量的已建成的《纲要》网络课程,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又是新一轮《纲要》网络课程发展的基础。

(二) 高校教师主导型的《纲要》网络课程
从已建有的《纲要》网络课程应用情况分析,除少数凸显应用的网络课外,大多数《纲要》网络课是教师主导型的。

第一,标准化。

课程有完整的信息,从课程介绍到授课视频,教学信息完整、规范。

第二,教师主体。

课程展示的信息主要是教师讲、教师展示教学。

第三,少互动。

一类是没有互动,一类是互动主体单一,还有一类是互动量少。

(三) 素材复合型的《纲要》网络课程就上述网络平台而言,作者在检索《纲要》课程的同时,也能检索出《纲要》的网络教学素材。

网络教学素材以不同的类型呈现,但是,《纲要》网络课程集合了大量的素材,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
组成部分,能提供丰富的展示素材。

从理论上说,这种建设设计为观摩者、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二 《纲要》网络课程建设效用根据上述已建成的《纲要》网络课程利用情况,来分析其建设效用问题。

检索我国的“精品课网”、“爱课程”网、世界大学城网,有关《纲要》网络课程的利用情况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目前已建成的《纲要》网络课程的利用情况显示出这一特点:各类网络课程利用差异大。

如中国大学MOOC 课程,参与学习人数明显多于其他类的网络课程。

爱课程网的资源共享课次之。

世界大学城网络课程利用情况好于精品课网络课程。

引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探讨。

仅就利用人数或参与人数情况而言,《纲要》网络课程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因而,其效用有限。

基于这一现状,概言之,教育主管单位和各高校将网络课程建设起来,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 2015年长沙学院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 张颖华,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

DOI:10.16541/ki.2095-8420.2016.28.060
160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
投稿邮箱:chinajyxdh@

程与教学
现实中,网络课程不被利用、或少被利用,都背离了建设的初衷。

因此,我们期待《纲要》网络课程建设效用逆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加强课程宣传。

《纲要》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主动宣传网络课程,让学生尽早知晓《纲要》网络课程的信息,包括网址、课程资源、使用方式。

学校从教学建设管理层面,将网络课程纳入学科教学建设之中;教师从教学执行落实层面,将网络课程搭建起来。

这样,校方在宣传中,主动引导学生了解、认知网络课程学习,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

第二,加强网络课程与实体课程的对接。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工作内容进度,设计两者的对接。

《纲要》课程教与学都要融入网络课程和实体课程之中,也就有利于提升网络课程的效用。

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实必要的网络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采用网络课程途径,让学生有获得感,而不致产生怕麻烦的情绪。

第三,加强网络课程的应用性。

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网络课程应用必须适应各类广大的使用对象。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应用群体,设计网络课程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遵循网络课程操作简便的原则。

就各校学生使用者而言,他们的作业、课外扩展阅读、师生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都需要在网络课程上进行,就会有更多的可能去应用网络课程。

同时,他们只要有了一般化的设备条件、网络操作技能,就能应用网络课程。

这样,网络课程的应用面、频次才能得到保障。

三 《纲要》网络课程建设例举
根据作者建设《纲要》网络课程的实践,上述
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为网络课程搭建提供了较自由
的空间。

其一,空间的独立性突出。

在这一平台的技术
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网络课程内容,如在课程基本栏目中,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信息;在课程特色栏目中,有教师自选的信息。

类此,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的学习空间。

师生的
空间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

其二,空间的资源充分。

在这一平台中,各个独立的《纲要》网络课程空间既可以引用平台外的网络资源,又可以引用平台内的资源。

其中有多个路径分享、链接。

网络课程应有的优势、特征极为明显。

其三,空间的互动便捷。

在这一平台,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实现互动。

这样有利于网络课程主体之间的交流。

其四,空间的动态性显著。

因为有了各种技术支持、合法资源管理,所以网络课程主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建设,适时更新课程内容。

从而,这样的课程就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表1中,检索的世界大学城数据,仅仅是14个《纲要》网络课程教研室中的参与人数,如果进一步详细检索统计《纲要》课程建设者的“访问量”,“好
友”数量将极为可观,如笔者的空间,已有访问量达14091,其他同类课程空间的访问量也基本达到4位数。

由此可以管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上《纲要》网络课程的访问量。

这也反映出《纲要》网络课程不是单一的实体课程教学的网络版,而是课程资源整合的网上课程。

综上所述,当前,《纲要》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类别较齐全、数量多、质量高。

这一发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纲要》教学的需求。

《纲要》网络课程也成为与传统《纲要》
课程并驱的一支力量。

这对于促进《纲要》课程自
身发展、扩展《纲要》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网络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

因而,教师有必要积极推动《纲要》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不断提高其效用,才能实现《纲要》课程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表1 《纲要》网络课程利用情况
课程项目来源高校利用情况依托网络1230项《纲要》课程
各高校无评论精品课网
《纲要》课程西南交大51人在学爱课程网之资源共享课《纲要》课程南开大学139人在学爱课程网之资源共享课《纲要》课程华中师范大学271人在学爱课程网之资源共享课《纲要》课程武汉大学54人在学爱课程网之资源共享课《纲要》课程浙江大学16753人学习爱课程之中国大学MOOC 课程《纲要》课程中南大学14888人学习爱课程之中国大学MOOC 课程
14项《纲要》课教研苑各高校2—88人参与
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与《纲要》课有关的文章记录
各高校
748篇
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
说明:1、表中数据,来源网络,笔者查询截止至2016年7月14日上午。

2、世界大学城课程教研苑是以同名网络课程空间为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