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轮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第一轮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第一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章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顶部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浆岩:(软流层)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或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根据产生状态不同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有气孔,玄武岩)

2.沉积岩:(地势低处)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受到破坏成为碎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积(搬运沉积固结)而成为岩石;独特之处在于有层理结构,有化石;代表有砂岩、石灰岩

3.变质岩:(靠近软流层处温度高)原来的成分与结构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代表

4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三大类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三大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融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6.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1)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2)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地表形态变化——作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1)地垒:中间上升,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地堑:两侧上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其它:断层处一般有泉水出露;工程建筑上,隧道、水库等大型工程尽可能避开断层

3.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内部又分为若干个小板块 ②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③板块之间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2)实例:①在板块的张裂(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②在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常形成岛弧、海沟、海岸山脉等,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板块,属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东亚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北美海岸山脉(落基山);当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常形成高大褶皱山系,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③板块边界: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冰岛地热丰富 五、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整体岩层变松散):在温度变化(昼夜温差与热胀冷缩)、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湿热的地方风化作用强;形成风化壳,土壤在风化壳基础上形成

(2)侵蚀作用(岩石表层、强大普遍):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 (4)沉积作用:搬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风速、流速的降低、冰川融化),物质沉积堆积 2.总结

第二章 2.1 大气热力状况 一、大气热力的基础知识

1.根本热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温度高 2.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及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传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三、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太阳辐射,对地面保温

1.削弱作用: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云层和尘埃),最重要是反射、其次是散射、最后是吸收 (1)太阳高度:全天H 越大,穿过大气路径越短,削弱作用越小 (2)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削弱作用小

(3)地形状况: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小

2.保温作用:地面增温−−

−→−长波辐射

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

地面保温 (1)大气密度:海拔高,密度小,保温作用弱

(2)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少,保温作用弱 (3)水汽含量:含量少,保温作用弱

3.意义:减小气温日较差,保持地表适宜温度

四、知识迁移:太阳高度时间变化导致气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最高温出现在地方时14点,最低温出现在地方时日出前后

2.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与最低温差值;

(1)影响因素:①纬度:低纬>高纬(H);②季节:中纬为例,夏季>冬季(H);③地形地势:凹地(盆地、山谷)大,面积大、冷空气下沉;凸地(山顶)小,面积小,热量少;高原>平原;④下垫面:陆地>海洋,旱地>水田,沙土>黏土,干松土>潮湿土,沙地>草地>林地>湖泊(大气中水汽含量大,白天削弱作用强,夜间保温作用强,日温差小);⑤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2)实例: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3.年变化:以北半球为例,一年中最热月:大陆七月,海洋八月;一年中最冷月:大陆一月,海洋二月

4.年较差:纬度:高纬>低纬,海陆分布:内陆>沿海

第二章 2.2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原因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产生原因(根本):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由高纬向低纬递减(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3.过程: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该力作用下,大气水平运动,产生风

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2.实例:(1)海陆风

形成过程与原因(以白天为例):①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②垂直方向冷热不均,产生垂直运动,气流陆地上升、海洋下沉;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近地面海洋高、陆地低;④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2)城市热岛环流

形成原因:①人口密集,城市工业发达且集中,产生废热多;②温室气体多,形成温室效应;③城市高楼大厦阻挡热量交换,不利散热;④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大,自然下垫面少

缓解对策: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②减少人工废热排放;③增加城市绿化面积;④将高耗能企业搬到城郊或城市热岛环流下沉半径之外

(3)山谷风

形成及原因:白天山谷(交换少)比山坡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降温,比同高度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出现逆温:夜间冷空气进入谷地,与盆地内大气形成逆温层,阻碍冷空气垂直运动;这些地区若有工业排放废气粉尘,常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从高压箱低压作水平运动产生风

2.风向(风压关系):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风的原动力,直接出风向

(1)只考虑原动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F(水平气压梯度力)⊥F(等压线)(2)高空:考虑原动力和地转偏向力:形成稳定风向,平行于等压线——F+A(地转偏向力)∥A(等压线)(3)近地面风向:考虑包含摩擦力:改变速度,不改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F+A+f(摩擦力)与等压线斜交夹角30°左右

第二章 2.3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1.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交替控制):热带草原、热带季风、地中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