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选题与答案
试题单选:8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辩(覆盖面标识: 1、辩证唯物主义——物,2、唯物辩证法——辩,A、不起任何作用3、认识论——认,4、历史唯物主义——历,5 、绪论——绪)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 , 有时不起作用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绪D、起决定性作用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9 、人的本质在于()。
历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A、人能够改造世界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自私自利C、人有思想和理性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历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10 、人民群众的主体()。
历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A、是体力劳动者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历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 但不11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个观点是()。
历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物A、运动的绝对性12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辩B、客观实在性A、事物的积极方面C、可知性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D、矛盾性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5、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历A、前进的、上升的13 、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
历B、周而复始的循环A、看他职务大小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B、看他社会地位高低D、不可认识的C、看他向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多少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6、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1、机械性用...
哲学基础2007年考研哲学基础背诵笔记(1)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
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1、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2、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3、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如: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如;绝对理念三、哲学上的对立和斗争: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斗争:古代的辩证法是朴素的:以门巴尼德为代表。
近代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以黑格尔为代表,表现:不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就是重复,是增加或减少。
现代的辩证法是唯物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1、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的理论体系;3、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4、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2、重要特点: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批判精神上: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察事物,本质上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批判与革命的。
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僵化。
科学性:指它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提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哲部分专题三 认识论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 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 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无条件性、 无限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 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方面含义:
①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
绝对真理 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夸克
相对真理 部分反映
? ? ?
近似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 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 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方法论:
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导致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反对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导致怀疑论和诡辩论。
话题四、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 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天圆地方
马原( 基本观点)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和核⼼): 1、⽭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因为: ①.⽭盾观点揭⽰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相互统⼀的⽭盾双⽅的联系。
②.⽭盾观点揭⽰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即事物内部⽭盾双⽅的对⽴统⼀。
(以上也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盾和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原因) 2.⽭盾分析法具体包括:①.⼀分为⼆的⽅法(两点论、两分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法;④.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⑤.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3.⽭盾就是对⽴统⼀。
对⽴是⽆条件的,⽽统⼀是有条件的。
“统⼀”是指⽭盾双⽅在⼀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盾双⽅依据⼀定条件相互转化。
4.⽭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盾只是把⽭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盾。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盾的正确⽅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盾特殊性原理的⽅法论,但须在⽭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作⽅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作⽤:⾸先在于它是⼈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盾的关键。
6.⽭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盾转化了,我们的⼯作中⼼、⼯作重点也随之转移。
⽭盾的主次⽅⾯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不⼀定是根本性质,可以是事物某⼀⽅⾯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哲学概论第3讲 认识论
——王德峰《哲学导论》
(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人类思维与外部实在的逻辑同构,其实永远无法证实的,因此它是一 条信念,是在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内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 立双方共有的信念。
——王德峰
• 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客观思维与感性事物逻辑同构,而不是与物质实 在逻辑同构,因为感性事物之为存在者(或云“半存在”)是被客观思 维规定出来的,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种唯心主义,“思维能够认 识那一开始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
• 唯物主义的坚决态度在于认定“存在”乃是感性实在之存在,思 维只是对此存在的反映;思维固可达到真理,且惟有思维才能达 到真理,但思维仍然只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客观思维的“客观性 ”,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在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 这普遍有效性来自人类思维自身的规律。在此原则下,唯物主义 用“物质”来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因为它是指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和意志,唯物主义就用物质范畴来表示存在。由此,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可表达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认识论
• 一、思维与存在 • 二、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三、唯理论VS经验论 • 四、休谟问题 • 五、纯粹理性批判
一、思维与存在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学案: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
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理学的产生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
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
(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
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
(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 认识论(授课提纲)
第二章认识论引言:1.什么是认识论2.认识论研究哪些问题3.认识论是17世纪以来哲学著作的重点和核心(1)一些重要的哲学家都将对认识论的探讨作为其著作的核心(2)17、18世纪对认识论难题的讨论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或活动方式(3)17~18世纪西方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笛卡尔的怀疑方法1.笛卡尔是近代提出新认识论的第一位哲学家(1)科学上的贡献(2)支持新教改革(3)著作的基调2.改变其人生的三个梦3.笛卡尔的方法论(1)笛卡尔方法论的四条法则(2)笛卡尔方法论的重要性(3)探究法(4)怀疑法(5)认识论的转向二、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方法的两个回应1.我思论证对认识论产生两项重要结果2.我思论证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知识的确定性问题(2)知识的来源问题(3)笛卡尔的回答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回应(1)唯理论肯定了笛卡尔所有有效知识必须基于理性运作的主张(2)经验论强调理性观念来自于感官二、莱布尼兹与唯理论1.笛卡尔标准的缺陷2.莱布尼兹企图进一步解决确定性的标准问题,提出两种真理、两大原理(1)推理真理与矛盾律(2)事实真理与充足理由律(3)最终只能间接地诉诸于神来确定三、洛克、休谟与经验论1.洛克的白板说(1)洛克批驳唯理论的策略(2)何为“白板说”(3)洛克的理论是一把“双刃剑”2.休谟的经验论(1)知觉及其分类(2)休谟理论的三个重点(3)关于因果的论证四、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的解决1.意识的统一2.人们只能获得表象的知识,而不能认识实在五、主体性的挑战1.知识既要依靠客观世界,也要依赖于我们是谁2.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受到挑战六、讨论P93第1、3、5。
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1. 认识论的第一个结论是主观认识论,即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受到我们的感知、思维和经验的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个体化的,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2. 认识论的第二个结论是客观认识论,即存在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和思维来认识和理解这个现实。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可以接近或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
3. 认识论的第三个结论是相对主义认识论,即认识是相对的,受到个体和社会的背景、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怎么才能学好政治
怎么才能学好政治怎么才能学好政治_高考政治复习技巧无论是在学校,亦或者是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不过只有真正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能事半功倍,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怎么才能学好政治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学好政治的方法有哪些1.课堂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和思维。
老师讲课的时候会有很多事例,要记住这些事例所对应的知识点。
在考试中会出老师所讲的相似的事例,这时候写事例所对应的知识点就会得分。
2.学习高效背诵技巧。
背书主要是要解决阅读和记忆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
背书不能瞎背,平时要努力记住每个单元的名字,单元内部的名字。
这样就相对容易的建立框架。
在考试之前背诵具体细节,反复几次,就很容易打高分。
也可以学习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
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
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里面有对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3.背诵的时候可以自己整理知识点记笔记。
建议不要抄别人的笔记,要按自己的思路记笔。
这样才能对背诵有利。
4.做题。
学校会发很多试卷,再加上自己买的练习资料,肯定有你做不完的题可以去做,不用担心没题做。
5.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考试完了以后,把自己试卷上错误的题目都总结一边,比如哪里的题目没有审清楚,为什么,哪里的点漏了,为什么。
这些都是你学要在每次考试后仔仔细细问自己的问题。
不要总想着从别人那里拿现成的,自己做过总结过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6.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
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
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
《认识论》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知识,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作为认识结果的反映不同于认识对象本身,它们之间是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就是主观逼近客观的过程。
那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判断它们的符合呢?这就涉及到真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真理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等问题。
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因此,在学习前面两节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
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要学习以下内容:▲一、真理的含义二、真理的特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四、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大问题。
▲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美好的、崇高的词语。
古往今来,真理扣动了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哲人、科学家及一切进步人士的心弦,并引起他们热情的讴歌,有些人为此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比如,战国初期的商鞅,为变革几千年的奴隶制,进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封建变法,结果被复辟势力“五马分尸”;清朝末期的谭嗣同,为在中国搞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被反动势力砍头示众;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残遭反动军阀杀害;特别是革命烈士夏明翰,为追求真理,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千古诗的格言。
真理为什么这样宝贵?就是因为它能够指明人们的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们的实践道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作为人的认识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
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只有正确的反映即经过实践证明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框架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框架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专题三 认识论
专题三认识论一、概念: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关系:(1)区别: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
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2)联系:①二者是辨证统一、互相渗透的。
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②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
割裂二者的片面观点是错误的。
●对实践认识的三个误区:(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部分组成,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
而实践只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够把主观与客观相联系,故主观世界的改造不具有这一特点,不是实践,当然也离不开实践。
在实践中,随着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观世界也相应得到改造,它依赖于实践。
因此我们不能把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笼统地称为实践,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是实践。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这种看法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从实践的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石磊 马哲原理总结 58个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还有总结的答题模板。
哲学分析题的七步走答题模板:
1、先写... ...认为:
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高中政治哲学第三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第三课知识点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哲学第三课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哲学第三课知识1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