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五月九日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鄂发〔2010〕15号)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美国政府2009、2011年两次发布国家创新战略,并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促进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
欧盟面向2020年提出“创新型联盟”战略,明确把发展知识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高就业经济,实现智慧型、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作为建设欧洲社会市场经济的三大战略优先任务。
日本政府通过了“日本产业再生修正案”,提出“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力图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
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也努力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赶超。
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明确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并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支撑我省跨越式发展、体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作用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构筑我省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新形势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我省科教优势明显,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望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四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自主创新
战略,有利于我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业总体规模不大,骨干企业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体制机制问题较突出;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仍显薄弱,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缺乏;投资不足,资金瓶颈未能根本性改善;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十二五”是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发展、国际合作,投资驱动、应用带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指导原则,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要把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聚集和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为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自主发展、国际合作。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投资驱动、应用带动。
要发挥投资驱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保持投资规模快速增长,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同时,坚持以应用促发展,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以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要结合省情,明确方向,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产业发展,既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发展进行全面部署,促进协调发展;同时,也要选择最有基础、最具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要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格局,产业布局基本合理,体系框架初步成形;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20年,新兴产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重点领域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领军企业达15-20家,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0家,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过100家;重点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出口份额进一步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生物、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跨越发展,形成
新兴产业新的支柱;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超前发展,构建新的增长极。
打造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发明专利数量质量大幅度提升,重要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左右。
建设200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推广应用200项自主创新型重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形成200个知名品牌。
对产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贡献显著提高。
二、重点方向与主要任务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总体思路。
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从外围向核心推进,从加工装配向研发制造转型,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网络、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促进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
在光电子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带动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培育5-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
亿元、10家超30亿元、35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达到85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000万户,信息技术新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3.发展重点。
(1)光电子信息。
——光通信与移动通信。
巩固光传输、光器件领域的优势,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加快通信交换设备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通信
系统与设备;加快发展以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加大长期演进(LTE)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支持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
重点实施烽火通信万兆光接入系统、正源光子三网合一及3G用核心光器件、光迅科技集成平面光波导芯片、奥新科技光子集成器件、电信器件公司超高速低成本光器件及模块、武汉虹信无线接入网设备、凡谷电子LTE通信基站用天馈产品等项目。
——光电显示。
加快发展新型显示产业,重点发展模组、显示终端和激光投影,加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3D)、低温多晶硅、触摸屏、电子纸等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重点推进武汉天马第4 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产能扩充及相关配套项目、东旭集团玻璃基板、雅图(武汉)视频技术产业园、全真光电硅基液晶(LCOS)全高清激光电视、传威光控多点触控人机交互系统、宜昌劲森液晶显示背景光源等项目。
——激光。
进一步消化再创新二氧化碳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泵浦全固态激光器。
大力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高功率激光特种加工和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
重点实施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法利莱激光先进制造装备、华工科技激光加工系统、光谷激光高功率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等项目。
(2)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互联网。
依托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邮科院等单位,重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
引导现有网络向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过渡。
支持三网
融合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
实施宽带战略,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加快普及信息应用。
——物联网。
重点依托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加快无线射频标签(RFID)、二维条码、传感器、嵌入式器件、数据处理与计算、远程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微电子与应用电子。
——集成电路。
以武汉新芯芯片制造项目为核心,推动上游的设计、设备、原材料企业形成集聚优势,带动下游的封装、测试、应用开发等发展。
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加大对重点整机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扶持力度。
重点加快通信系统专用集成电路、IP网络及系统芯片、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芯片、数控系统专用控制芯片、数字电视芯片、嵌入式IC卡芯片等集成电路的研发和产业化。
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工程化技术及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湖北发展,逐步形成以武汉新芯等企业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发光二极管(LED)。
以大功率LED芯片为核心,重点支持高亮度蓝光等芯片研发及制造,积极打造从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封装测试到应用产品和工程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重点实施华灿光电半导体照明LED芯片、迪源光电半导体照明大功率外延片及芯片、菲利华公司蓝宝石单晶LED衬底、荆州弘晟大功率半导体光源模组、方正光电LED封装及应用产品、冠牌(大冶)公司LED照明产品等项目。
——消费电子。
积极支持富士康在鄂扩大投资,进一步扩大台式电脑、打印机、游戏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主导产品产量。
着力改善消费电子产品配套环境,积极引导省内电子信息企业加强与富士康的配套协作,策划和引进国际知名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升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
积极发展数字家庭、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能源电子。
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围绕智能电网、功率模块、电力装置等领域,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电力电子装置产业
化。
重点实施武汉南瑞面向智能电网的变压器及电抗器智能化设备、三环发展公司能量回馈型高压变频器、烽火富华光电互感器及其核心器件、汉光科技等静压制造真空电子陶瓷、追日电气智能有源电力滤波装置、台基股份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项目。
(4)软件和信息服务。
——地球空间信息。
依托中地数码、立得空间、武大吉奥、南方测绘、苍穹数码等企业,着力发展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构建涵盖航空航天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处理、数据开发与提供、数据综合增值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规模化生产产业链。
——软件和服务外包。
依托达梦数据库、开目信息、天喻软件、佰钧成、I BM(武汉)交付中心、惠普(武汉)、博彦科技、北大方正等企业,加快发展国产数据库、“3S”和“3C”等优势软件产品,重点支持软件及服务外包,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离岸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信息服务。
依托武汉传神、武汉捷迅、数字媒体、江通动画、神州数码等企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多语信息、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云计算等服务型产业。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承接转移,扩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
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形成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5家过30亿元、20家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培育形成3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3位的拳头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80个省名牌产品。
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件产品水平得到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3.发展重点。
(1)数控装备。
大力发展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磨床,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
开发数控系统,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提升大型数控机床、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数控系统等核心产品技术水平。
完善增值服务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整机集成水平,完善金属加工装备产业链。
重点推进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珠江实业数控机床、华中数控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等项目建设。
(2)轨道交通装备。
依托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金鹰轨道等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盾构机、轨道工程机械、机载设备、车轮、车轴、轴承等轨道交通配套设备生产能力,积极研发现代化大型铁公路养护成套装备,重点发展重型轨道车辆、动车组装配及制造、城轨列车、电气化铁路维护及检测成套设备、城市地铁维护车辆、大中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研发和推广城轨交通系统工程设计以及轨道通信、信号、自动检票、空调、消防报警和排水等系统。
(3)海洋工程装备及数字化船舶制造。
——海洋工程装备。
依托武船重工、武汉船用机械、江汉四机厂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锚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等关键装备,加快发展大型石油钻机、新型钻井平台、海洋工程特种起重机、大型低压拖缆机、大型天然气压缩机、海洋石油勘探设备、水下安防装备、抽油机、海上采油人工举升设备、液压油缸、液控系统、电控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
——数字化船舶制造。
整合设计制造资源,在民用船舶领域推广船舶高技术,加快数字化造船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全省船舶工业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
重点推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船舶配套工业园、武昌船舶重工特种工作船、青山船厂电力环保型油轮、南华船舶系列高速船等项目建设。
(4)航空航天设备与卫星应用。
重点依托三江航天、中航航宇、武汉航空仪表、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单位,加快发展通用航空部件、机载设备、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
大力发展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导航终端、监控终端,高精密、高智能化地球科学仪器,测量、测绘通用仪器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弹射救生装置等航空防护救生装备。
(三)新材料产业。
1.总体思路。
围绕我省新材料优势和特色领域,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在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亟需的高性能材料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冶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的开发,加强纳米、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增
强我省新材料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
努力形成4 -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12家过30亿元、30家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
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3.发展重点。
(1)新型功能材料。
——信息材料。
加快推进新型半导体材料、信息存储材料、传感材料、光电材料、磁敏材料、液晶材料等产业化。
重点实施藤仓烽火光电材料、长飞特种光纤、新华光高端光学材料、菲利华石英玻璃纤维材料、鼎龙化学彩色聚合墨粉、东方微磁磁电子产业园等项目。
——生物医用及环保材料。
重点发展可塑淀粉低碳材料、以乳酸为原料的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全降解环保生活制品、药物控释材料、靶向给药系统载体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端医用无纺布、人体软硬组织、仿生材料等。
重点实施华丽环保生物降解材料、三江固德聚乳酸生物基材料、广济药业高品质耐热级L-乳酸、中国兵装集团医疗器件及包装材料、双星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项目。
——储能材料。
结合我省发展优势,围绕新能源发展需求,加快发展高纯硅材料、风电材料、镍氢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
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冶金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材料、超白光伏玻璃等光伏太阳能利用关键基础材料。
突破超细锂电池粉体材料、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电极材料、超细镍钴粉体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新型制氢材料、
高能储氢材料等关键技术。
重点实施宜昌南玻高纯硅材料、中科恒达天然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宜昌欧赛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材料、理工新能源燃料电池膜电极等项目。
(2)先进结构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
依托武钢、新冶钢、武汉重冶、晶泰科技、中冶南方、福星科技、三峡全通等企业,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加快发展高性能钢材和高温合金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非晶合金,超薄涂镀板、高强度轿车用钢、高铁轨道用钢、风电设备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大飞机和军工用钢等高端用钢。
——新型化工材料。
围绕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大力发展有机硅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特种橡胶、高附加值的磷氟化工材料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
加快发展树脂基、碳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耐碱玻璃纤维、芳纶、高性能碳纤维、特种陶瓷制品、人造金刚石、特高压合成绝缘子、复合绝缘杠塔、耐高温摩擦材料、风力发电机摩擦材料、低导热碳复合耐火材料等。
重点实施宜昌和达利芳纶蜂窝复合材料、回天胶业环氧树脂胶、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黑旋风锯业锯片基体等项目。
(四)生物产业。
1.总体思路。
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省特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宜昌生物产业园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加快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
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全面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
全省规模以上生物企业超过1000家,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8-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18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扩张性强的企业群。
培育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全省生物产业出口规模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生物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努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发展基地。
3.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生物制药。
突出优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特别是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生物技术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强新型生物制剂研究,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研究和探索采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生物技术药物;着力突破高密度发酵、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的产业化进程。
重点依托武汉生物制品所、天茂集团、宜都东阳光、人福药业等企业,组织实施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新型重组人神经营养因子系列产品、辅酶Q10、重组人胰岛素、生物工程药物制剂等项目。
——化学合成药。
支持引进消化和仿制市场潜力大的国外非专利药,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
重点围绕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激素类药物、维生素、氨基酸、麻醉药物等优势门类,加强关键工艺创新,提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