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几则御史故事
中国法制史史料8明代的参考资料与案例
中国法制史史料8——明代的参考资料与案例(一)文献史料1.关于明太祖重典治吏有明一代刑法大概。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又命刑部,凡官吏有犯,宥罪复职,书过榜其门,使自省。
不悛,论如律。
累颁犯谕、戒谕、榜谕,悉象以刑,诰示天下。
及十八年《大诰》成,序之曰:“诸司敢不急公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罪之。
”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
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科所由设也。
其《三编》稍宽容,然所记进士监生罪名,自一犯至四犯者犹三百六十四人。
幸不死还职,率戴斩罪治事。
其推原中外贪墨所起,以六曹为罪魁,郭桓为诛首。
郭桓者,户部侍郎也。
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时咸归谤御史余敏、丁廷举。
或以为言,帝乃手诏列桓等罪,而论右审刑吴庸等极刑,以厌天下心,言:“朕诏有司除奸,顾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
”先是,十五年空印事发。
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以为常。
及是,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
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复杖戍之。
二狱所诛杀已过当。
而胡惟庸、蓝玉两狱,株连死者且四万。
节选自《明史·志第七十·刑法二》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上司官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若有不避权势,明具实迹,亲赴御前执法陈诉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与免本罪,仍将犯人财产均给充赏,有官者升二等,无官者量与一官,或赏银二千两。
节选自《大明律·吏律·奸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海瑞秉公执法的小故事
海瑞秉公执法的小故事海瑞是明朝的清官。
在他的一生当中,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
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
有人说,他是“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
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老师时,他教育学生不许给先生送礼,逢年过节,也不得给先生送酒菜,所有俗例一概免除。
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种的菜。
在为母亲做寿时,他只买了两斤肉,在百姓中传为佳话。
他知道百姓贫穷,去农村巡视时,命部下们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
他一生未置田产,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养活一生。
嘉靖皇帝当政时,不思朝政,奸臣当道,很多官员敢怒不敢言。
海瑞写了一篇《治安疏》,上奏给嘉靖皇帝。
他尖刻地指出嘉靖皇帝应当停止玄修、痛改君道、节约用度、端正职守,惹怒了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要把他处死。
可是当嘉靖皇帝听说,海瑞素性刚直,居官清廉,并不怕死,自己早已备好棺材时,犹豫了,遂命锦衣卫杖打一百下,将海瑞下狱囚禁起来,直到嘉靖皇帝死后,海瑞才被释放。
隆庆三年,海瑞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相当于江苏、安徽两省,治所在今南京),应天府素称鱼米之乡。
但由于当时农村土地大量兼并,农民生活困难,民不聊生。
海瑞上任后,力主遏制兼并,还土地给农民耕种。
他到松江调查,仅一个月内华亭县就接到上万份告地主夺田的状纸。
其中大部分是告曾任过宰相的徐阶。
他的弟弟、儿子也是地方豪强,横行乡里。
徐阶虽已告老还乡,但仍权势显赫,早年还曾对海瑞有过救命之恩。
但海瑞却铁面无私,断然处置。
命徐阶退还侵夺之田,将他弟弟、儿子逮捕问罪。
其他豪强地主迫于形势,只好纷纷退田。
接着,海瑞又兴修水利,疏浚吴淞江,整治白茅河,减少了农田水旱之灾。
海瑞临终前三天,兵部派人送来的柴金费多了七钱银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
海瑞死后,其下属佥都御史王用汲在料理他的丧事时,看到他全部家当只有十多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所有帏帐十分破旧,清贫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声来。
明代重臣王琼
明代重臣王琼张正明有明一代,决大疑,定大难,为重臣者,有于谦、王琼、张居正等,对于、张学界多有论述,惟琼缺少。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太原县人(今太原市南郊区晋源镇)。
琼出身于仕宦家庭,其祖先,元初有子实居并州。
子实生高祖王良,元时官居潞州(今长治)知州。
元末明初,曾祖伯聚由蚕石(在今太原南郊姚村乡)迁汾东柳州(今太原南郊刘家堡)居住。
祖父安生二子,长子永寿,永乐二十一年(1428)举人,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宦至南京工部尚书;次子永亨,即王琼之父,字延庆,曾受业于明代理学大师薛瑄门下,天顺三年(1459)乡试中举,明宪宗成化时曾任昌黎知县、隆庆知州,建新第于太原县城东街(今太原南郊晋源镇)。
王琼母亲任氏,太原县人,生子四:长子名瑶,次子即王琼,三子名玠,四子名珮。
王琼家庭世系如下表①:王琼从小受到父辈理学熏陶,读书务明体实用,不喜老生常谈,慨然有志当世之务。
成化二十年(1484),琼26岁登进士。
次年,官授工部主事。
弘治六年(1493),升任主管水利的都水郎中,出治漕河三年。
从弘治九年(1496)到十八年(1505)的10年中,又先后升任山东、河南参政、河南市政使。
正德元年(1506)擢右副都御史,治盐两淮。
次年,入为户部右侍郎。
三年(1508)春,廷推吏部侍郎,前后六人,皆不允,最后以琼上,许之。
于是改任吏部左侍郎。
当时,正是宦官刘瑾专权,所有官员入奏,都须先具“红本”拜谒刘瑾。
琼为官正派,不愿阿谀,未具红本谒瑾,被瑾借故排挤到南京任职。
后刘瑾受诛,琼回京复任户部左侍郎。
七年(1512),补户部右侍郎兼左金都御史。
八年(1513)进户部尚书。
十年(1515),改兵部。
十五年(1520)转吏部。
十六年(1521)为言官交动,谪绥德。
嘉靖七年(1528),起复兵部尚书。
十年(1531),改吏部。
次年,卒于北京任所,赠太师,谥恭襄。
长子朝立扶灵柩回籍,安葬蒙山脚下。
明朝简史——卫所制度
明朝简史——卫所制度明太祖即皇帝位后,刘基奏⽴军卫法。
(《明史》卷⼀⼆⼋《刘基传》)《明史》卷⼋九《兵志序》说:明以武功定天下,⾰元旧制,⾃京师达于郡县,皆⽴卫所。
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上⼗⼆卫为天⼦亲军者不与焉。
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
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
这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分驻在各地⽅,战时才命将出师,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军⼒全属于国家。
卫所的组织,《兵志》⼆《卫所门》记: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率五千六百⼈为卫,千⼀百⼆⼗⼈为千户所,百⼗有⼆⼈为百户所。
所设总旗⼆,⼩旗⼗,⼤⼩联⽐以成军。
卫有指挥使,所有千户百户。
总旗辖五⼗⼈,⼩旗辖⼗⼈。
各卫⼜分统于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司有都指挥使,为地⽅最⾼军政长官,和治民事的布政使司,治刑事的按察使司,并称三司,洪武⼆⼗六年(1393)时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七(北平、陕西、⼭西、浙江、江西、⼭东、四川、福建、湖⼴、⼴东、⼴西、辽东、河南、贵州、云南、北平三护卫、⼭西三护卫)。
⾏都司三(北平、江西、福建)。
留守司⼀(中都)。
内外卫三百⼆⼗九,守御千户所六⼗五。
成祖以后,多所增改,都司增为⼆⼗⼀(浙江、辽东、⼭东、陕西、四川、⼴西、云南、贵州、河南、湖⼴、福建、江西、⼴东、⼤宁、万全、⼭西、四川⾏都司、陕西⾏都司、湖⼴⾏都司、福建⾏都司、⼭西⾏都司)。
留守司⼆(中都、兴都)。
内外卫增⾄四百九⼗三,守御屯⽥群牧千户所三百五⼗九。
全国卫军都属于中央的⼤都督府。
⼤都督府掌军籍,是全国的最⾼军事机关。
洪武⼗三年(1380)分⼤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洪武⼆⼗六年(1393)定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
其组织如下:每府设左右都督各⼀,掌治府事。
成祖以后,⼜改组如下:各地都司分⾪于各都督府,其组织如下:清吏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都督府是统军机关,各省各镇镇守总兵官副总兵都以三等真署都督及公侯伯充任。
明代监察御史范辂编年事迹考
在大量的相关史料 中, 对范辂生平事迹及其 家庭成员
情况 记载得最为详实 的, 是 明人 吕 槽 为范辂所 撰之 《 明福 建左 布政使质庵范公墓志铭 》 ,以及 吕楠为 范辂 夫人 何氏
所撰之 《 封孺 人范母何氏墓志铭 》 o 吕槽 ( 1 4 7 9~1 5 4 2) 原字大栋 , 后改字仲木 , 号泾野 ,
嘉靖十五年 ( 1 5 3 6 ) ,依据的是范辂 的次子范永宇提供之
吏文士交游甚深 , 其事迹见诸 于大量 的历史文献 中, 但均
不为学术界所熟知 , 甚 至从未见有人 提及 。 本文即选择所 见部分史料对范辂生平事迹进行编 年考 述。
一
、
范辂生平事迹资料 考述
“ 前郎中闽人林炫 ” 所 撰之范辂 行状 。 《 范公墓志铭 》 称: “ 质庵范公之殁也 ,其子举人永宇兄弟 自 桂 阳寓书金陵 ,
便不免 以讹传讹 , 某些 舛误甚至几成定论 , 无疑影 响了对 范辂思想及行 为的继续 深入研 究。 实际上 , 作为一位 主要 活动于 明代正德 至嘉靖 年间的政治人物 , 范辂生平活动 与
当时一些重要政 治事 件多有关 涉 , 其人亦与许多著名 的官
术交往 和辩论 。 《 泾野子 内篇 》中的 《 柳湾精舍语 》 、 《 鹫 峰东所语 》即是其 在南京讲 学时期 的记录。 《 明福建左 布政使 质庵 范公墓 志铭 》[ 1 1 收 录于 吕椭 《 泾野先生文集 》 卷三十二 ( 下文引述均简称 《 范公墓 志 铭》 , 并 不再 注明卷码 及版本出处 ) , 撰写 于范辂 去世后 的
第3 4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5 月
王阳明经典故事十则
王阳明经典故事十则,王守仁的小故事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左光斗是明朝时期的良臣,为了挽救明王朝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还狼狈入狱,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左光斗入狱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
他回到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附近一些读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的。
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
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
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
一些被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
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
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
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
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
那文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
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
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
堂上的小吏高唱着考生的名字。
当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时,左光斗注意看那个送试卷上来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见到的书生。
明朝清官11位
明朝清官十一位1.宋濂宋濂(1310-1381),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
”当时的君子把这句话视为格言。
宋濂还有刚正不阿的一面,他如果与不喜欢的权贵交谈,只要谈论中有一个字意见不合,即使权贵拿一袋黄金送给他,他也不会苟同权贵意见。
2.方克勤方克勤(1326-1376),宁海人,洪武年间任济宁知府。
皇帝号召百姓开垦荒地,三年后开始交税。
然而当地官吏不等三年就征税,百姓弃田离去。
方克勤与百姓约好,一定按期限交税。
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如有违反,当日罢免。
方克勤在这里任职三年,人口多了几倍,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方克勤提倡德治,不贪图功利。
他自己生活简洁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吃肉。
其子方孝孺作有传记记载。
3.周忱周忱(1381-1453),江西吉水人,明朝前期名臣。
曾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
江南田赋重,百姓生活艰难。
周忱在任22年,常私访民间,询问疾苦。
理欠赋,改税法,屡请减免江南重赋。
他对有才干的官员,放手提拔。
如况钟、赵豫等都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他与苏州知府况钟反复计算,将苏州赋自277万石减至72万余石。
其余府按次序减少。
周忱离任后,人民非常思念他,为建生祠纪念他。
史书评价说:“当时理财的人,没有比周忱更高明的了,他理财以爱民为本。
”4.况钟况钟(1383-1442),明代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人。
况钟出任苏州知府,苏州群吏冷眼旁观,看他如何理事。
他假装不懂,左顾右问,按照群吏的愿望办事,群吏以为况钟容易欺侮。
几天后,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几天某事该做,某人不让我做;某事不该做,某人强迫我做!你们长期以来这样对待公务,欺压百姓,罪当死!于是将大恶之人处死。
全府大震,从此上下都奉法守职。
鱼龙混杂的御史群体
鱼龙混杂的御史群体作者:彭劲秀来源:《公务员文萃》2012年第08期近日整理报刊资料,看到一位检察官写的一篇关于弘扬古代“御史精神”的文章。
笔者曾经从事检察官生涯多年,对此命题颇有感触。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嫉恶如仇、铁骨铮铮、不畏权势、舍身取义的好御史,如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让阁臣议事,廷臣各陈所见,然而持反对意见者却被视做“邪徒”。
南京御史冯恩认为,这样封杀不同意见势必堵塞言路,于是上疏提醒朝廷“愿速罢二议,毋为好宠者所误”。
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一个冬夜,京城突见彗星贯空,这本来是自然现象,但是迷信的嘉靖皇帝却惊慌失措,下诏令群臣廷议吉凶。
群臣个个面面相觑,噤若寒蝉,害怕回答不合上意,招来灾祸。
此时,冯恩上疏,怒斥当朝权臣大学士张孚敬“刚恶凶险,媢嫉反侧”、方献夫“外饰谨厚,内实诈奸”,右都御史汪鋐更是“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说这三个权臣才是招致灾祸的彗星,三星不除,朝必无宁日,国必有灾祸。
嘉靖帝大怒,认为他“仇君无上,死有余罪”,下旨将冯恩逮捕入狱。
而主持三法司朝审的人竟是汪鋐。
汪鋐洋洋得意,面东而坐。
冯恩傲骨屹然,别过头去不抬眼望他。
汪鋐大怒,命令吏卒把他拽过来面西而跪,冯恩挺身而起,就是不肯向汪鋐屈膝。
汪鋐诬陷冯恩“你一向以清廉、正直自负,却在狱中多次受人馈赠,岂不就是受贿!”冯恩笑道:“这是患难时的体恤周济,乃古今之通义,岂可与你居高位、受金钱、卖官鬻爵同日而语?”接着一桩桩地历数汪鋐贪赃枉法的罪恶。
冯恩被押出长安门时,街上的人们感慨地说:“冯恩这个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也都是铁打钢铸的!”从此之后,冯恩“四铁御史”的美誉广泛流传,载入史册。
冯恩被判死刑后,他的80岁高龄母亲,亲自到通政院门口击鼓鸣冤,通政院拒不受理。
冯恩13岁的长子冯行可为了救父亲,日夜匍匐在长安街。
看到官车经过就大声喊冤,情状十分凄惨。
此时的汪鋐已经升任吏部尚书,所有的申诉都被他及其爪牙扣压,不予置理。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洪武朝(⼀三⼋O年⾄⼀三九⼋年):吏部:偰斯⼗三年任,寻迁。
洪彝任,寻免。
刘崧任,寻致仕。
阮畯任,⼗五年致仕。
李信任,⾄⼗六年卒。
陈敬任,同年卒。
余熂⼗七年任,⼗⼋年因罪诛。
赵瑁任,寻因罪诛。
此后连续四年不设。
詹徽廿三年任,廿六年因罪诛。
梁焕署理,寻迁。
翟善廿六年署理,廿⼋年迁。
杜泽廿九年任,三⼗年免。
茹**卅⼀年任,同年迁。
张紞任。
户部:徐铎⼗三年任,寻坐逆党免职。
范敏署理,⼗四年免。
徐辉试任,同年削藉。
郭允道⼗五年任,寻免。
曾泰任,⼗六年迁。
王时任,寻迁。
栗恕⼗七年试任,寻迁。
郭桓试任,寻因罪诛。
徐铎⼗⼋年任,同年迁。
茹太素任,同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杨靖廿⼆年任,廿三年迁。
赵勉任,廿五年因罪诛。
郁新廿六年任,王纯卅⼀年⼗⽉添任。
礼部:郑九成⼗三年任,寻迁。
偰斯任,同年致仕。
李冕试任,寻迁。
李叔正⼗四年任,同年迁。
⾼信⼗四年试任,⼗五年免。
刘仲质任,寻迁。
任昂任,⼗七年迁。
赵瑁任,⼗⼋年迁。
后不设。
李原名⼆⼗年试任,廿三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任亨泰廿七年任,廿⼋年迁。
门克新廿九年任,同年卒。
郑沂三⼗年任,三⼗⼀年免。
陈迪任。
兵部:赵本去⼗三年任,⼗四年迁。
李溦任,寻迁。
唐铎任,⼗五年迁。
赵仁任,⼗六年免。
俞纶⼗七年试任,同年免。
温祥卿⼗⼋年任,同年免。
此后连续两年不设。
唐铎廿⼀年任,廿⼆年迁。
沈溍任,廿四年免。
秦达廿三年添任,寻迁。
茹***廿三年试任,廿四年沈溍免,茹***实任,廿五年免。
此后连续五年不设。
齐泰卅⼀年任。
刑部:吕宗艺⼗⼆年任,⼗三年免。
胡桢⼗四年试任,寻迁。
开济⼗五年试任,⼗六年实任,同年因罪诛。
刘逵⼗七年试任,寻免。
王惠迪任,⼗⼋年因罪诛。
唐铎任,廿⼀年迁。
赵勉廿⼆年任,廿三年迁。
安童任,寻迁。
杨靖任,廿六年因罪免。
夏恕廿九年署理,三⼗年实任,卅⼀年迁。
暴昭卅⼀年任。
⼯部:薛祥⼗三年任,⼗四年因廷杖死。
赵俊⼗五年任,⼗六年迁。
清廉 故事
在古代,有许多清廉的故事,以下是两个清廉故事:故事一:明朝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和公正而闻名。
他出生于1514年,从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在进入官场之前,他曾在多所学校担任教职,教授学生经书和文学。
1548年,海瑞以举人的身份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南平县的教谕。
在南平县,他以清廉著称,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他的同事们经常收受学生的贿赂,但海瑞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接受任何不义之财。
不久之后,海瑞被提升为浙江淳安县的知县。
在淳安县,他继续保持着清廉的形象,不仅拒绝接受贿赂,还惩罚了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
他的行为引起了浙江总督胡宗宪的注意,胡宗宪认为海瑞是一个有潜力的人才,便向朝廷推荐了他。
1564年,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成为了管理南京、苏州、松江等江南重镇的官员。
在这个职位上,他继续保持着清廉的形象,不仅打击了贪污受贿的官员,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海瑞的清廉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一些官员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所动。
最终,他在1587年去世于南京任上,享年73岁。
尽管他去世了,但他的清廉形象和公正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故事二: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和公正而闻名于世。
他出生于1027年,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在进入官场之前,他曾在多所学校担任教职,教授学生经书和文学。
1048年,包拯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负责审理案件和处理诉讼事宜。
在任期间,他以清廉著名,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他的同事们经常收受贿赂,但包拯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接受任何不义之财。
不久之后,包拯被提升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审判过程。
在这个职位上,他继续保持着清廉的形象,不仅拒绝接受贿赂,还揭露了许多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
他的行为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对他非常欣赏,便任命他为开封府尹。
知识拓展:明朝文字狱案例
明朝文字狱案例【明太祖】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都杀了。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斩。
(《朝野异闻录》)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
(《明史-苏伯衡传》卷285)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状元张信训导王子,引用杜甫诗“舍下荀穿壁”出题,被认为讥讽天朝,腰斩。
(《皇明记略》)不但大臣因文字横遭不测,就连藩国朝鲜也不能逃脱,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
中国历史故事-袁凯是谁?袁凯怎么得罪朱元璋了?
中国历史故事-袁凯是谁?袁凯怎么得罪朱元璋了?袁凯是明朝官员、诗人,洪武三年担任御史一职。
作为御史主要工作时候监察百官,次要则是规劝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滥杀功臣之君。
当上皇帝后,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权利的独一,性格多疑,忌讳也多了起来。
明人笔记《北窗琐语》记载了这样一事:中山王徐达夫人谢氏,臂力过人,曾在朱元璋征战过程中立功。
等到江山一统,徐达封中山王之后,她也当上了王爷夫人。
不过到底是起于草莽,对人直率,有时分不清君臣之别。
就说有一次她入宫探望马皇后,还当是从前与朱元璋夫妻称兄道弟之时。
在看见皇宫之后,无意间说了句:“我家不如尔家。
”我家没有你家阔绰,朱元璋听了之后,当即就生气了。
对亲近人说:“枕边之言,中山宁不动心乎!”意思是说徐达枕边人这样说,难保以后徐达不动心,于是就起了杀心。
他命人将徐达召进宫中,君臣一起吃个饭。
在喝酒的时候,对徐达说:“今日卿免赤族之灾。
”今天爱卿当免族诛之祸,徐达不明白什么意思。
事实上是朱元璋一边在这里和徐达喝酒,另一边已经派了武士去到徐达府中,将谢氏给杀了。
朱元璋这个尿性,袁凯后来因为说错一句话,也差点被朱元璋给杀了。
朱元璋有一次审理了一个案子,里面牵扯了不少人进去,依照朱元璋的想法,是将大多涉案人都给杀了。
他决定之后,又命袁凯将案子拿给太子,想要听听太子的想法。
太子仁慈,看了案件之后,意思是不必如此大开杀戒,只将主犯给杀了即可。
袁凯这边听了太子意见,就立即回去传话。
朱元璋听了之后,没有表达看法,而是反问了袁凯:“你觉得太子与我谁对谁错?”这怎么回答?袁凯心里其实是认可太子的看法的,但是这边又不能得罪朱元璋,于是就说:“陛下您处置公正法度,而太子殿下则仁慈宽厚。
”这意思就是说,你们两个人从某一方面来说,都是对的。
要说是一般的帝王听后,可能就一笑而过了。
但是朱元璋铁血专制,一听就不开心了。
他认为袁凯奸诈狡猾持两端,于是就厌恶袁凯,想要找个由头将人给杀了。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与都察院的最⾼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品,为明朝政府⽂⾂中最⾼⾏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由三法司⽆法决定的⼤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政权⼒中⼼与决策核⼼。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录[隐藏]1 洪武年间o 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2 建⽂年间3 永乐年间o 3.1 迁都之前o 3.2 迁都之后4 洪熙年间5 宣德年间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18 参考⽂献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正⽉,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夫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滕毅[4]盛原辅[5]张明善[6]杨思义[7]杭琪[8]钱⽤壬[3]崔亮[9]陈亮[3]周祯[3][6]钱唐[10]单安仁[3]汤和邓愈洪武⼆年⼰⾣(1369年)张明善杨思义杭琪朱昭[11]樊思民[12]崔亮[9]陈亮单安仁[13]安统[14]王居仁[15]世家宝[18][19]周祯[20]单安仁孙克义[13]张允⽂[16]李迁桂汤和邓愈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张明善王兴福[21]郎本中商暠杭琪李延桂滕德懋陈昱蒋思德宋冕崔亮[9]陶凯杨训⽂刘贞王居仁滕德懋郎本中程徐周浈刘⼤昕班⽤吉安然[22][23]安庆(1371年)郎本中李仁[24]陈修[25]李守道詹同[26]李廷桂蒋思德秦⽂绎杨训⽂宋冕徐本陶凯杨训⽂刘贞吴琳[27]李有谅刘惟谦班⽤吉端以善安然安庆朱守仁⽆海渊洪武五年壬⼦(1372年)詹同[26]吕本周时中朱斌李信杨训⽂蒋思德陶凯吴琳[27]李有谅李质吴云端以善安然[22]朱守仁黄肃⽆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李信吴琳[27]詹同[26]吕本吕熙赵孠坚颜希哲吕熙俞浦李俨陶凯⽜谅刘绍先吴琳[27]乐韶凤孙克义刘仁吴云孙克义孙尧李俨冯冕黄肃李敏赵翥陈宁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吴琳[27]詹同[26]吕熙盛原辅颜希哲俞浦马贵⽜谅刘绍先赵翥吕本孙克义刘仁李俨冯冕刘惟谦徐本唐铎李敏赵翥严达汪⼴洋陈宁洪武⼋年⼄卯(1375年)吕熙宋冕李泰周肃何⼠弘吕本章善单安仁刘惟谦李敏薛祥汪⼴洋陈宁洪武九年丙⾠(1376年)赵好德[28]王敏李泰王博偰斯周斌张筹单安仁李允徐本冯冕商暠韩⼠原唐俊薛祥王虎李敏汪⼴洋(1377年)王敏周斌偰斯沈⽴本张筹李允吕本单安仁李允陈铭李澂唐俊冯冕商暠周斌秦中刑懋尹性李敏王虎赵翥汪⼴洋陈宁丁⽟洪武⼗⼀年戊午(1378年)王敏李焕⽂陈铭陈煜费震[29]沈⽴本朱梦炎李澂朱瑛陈宁丁⽟洪武⼗⼆年⼰未(1379年)陈煜张度费震[29]顾礼任彬朱梦炎张筹李澂赵本董俊沈⽴本顾礼吕宗艺赵翥冯谅朱瑛余⽂昇赵翥王虎陈宁丁⽟安然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品[30]。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篇一:朱元璋冷面杀附马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
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便开始大举反腐。
他制定出台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使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达百余年。
之所以取得这样显着的反腐成就,与朱元璋“铁腕反腐”是分不开的。
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铁腕冷面,绝不手软,甚至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斩杀驸马欧阳伦便是其反腐历程中最精彩的一笔。
朱元璋共有16个女儿,其中他最宠爱的便是聪明伶俐的安庆公主。
因此,朱元璋在为爱女遴选驸马上费了很大心思。
最终,朱元璋看中了欧阳伦。
史书对欧阳伦的记述不多,只介绍他是进士出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做主,将爱女安庆公主嫁给欧阳伦。
欧阳伦做了皇家的驸马后,对公主温柔体贴,百般恩爱,所以深得公主的欢心,加之他官至驸马都尉,于是,便仗着皇亲国戚的权势和威望,生活开始腐化起来。
他先是花巨资装修了驸马府,装得比皇宫还富丽阔气;接着又到处搜集奇珍异宝,一门庭若市,各地官员争相登门“献宝”。
但是欧阳伦对钱财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很快就发现了一条“暴富”之路,那就是走私茶叶。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就用中原地区产的茶叶去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因此茶叶便成了明帝国的战略物资。
朱元璋颁布了《茶马法》,严禁走私茶叶。
但在利益驱使下,欧阳伦倚仗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手中的特权,开始委派家奴周保,私下里动用官府车辆和征集民间车辆,大肆走私茶叶,“数遣私人贩茶出境”,从中牟取暴利。
明代的敕和敕谕
明代的敕和敕谕发布日期:2016-03-02陈时龙明代皇帝最常用的两种公文是诏和敕。
凡重大的、需要百姓周知的事情用诏书,一般的事情如指示和任命则用敕。
诏须公开,而敕相对私密,乃是针对小范围群的体。
在实际用途上,敕的应用比诏更广泛、更常见。
然而,关于敕尚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
人们也经常将敕命、敕和敕谕混为一谈。
例如,明人徐师曾(1 517-1580)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今制诸臣差遣,多予敕行事,详载职守,申以勉词。
而褒奖责让亦用之,词皆散文。
又,六品已下官赠封,亦称敕命,始兼四六,亦可见古文兴复之渐云。
”[1]在徐师曾的这段话中,实际上将涉及授官任命的敕、褒奖责让的敕谕以及考满赠封的敕命放到一齐讨论了。
当然,至于敕、敕谕、敕命三种文书在渊源上是否有一定的关联,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就实际公文运作上看,敕、敕谕与敕命在形制及行文格式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敕命保存的实物较多,一般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起首,与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起首的诰命属于同一类文书,比较容易辨析,且在政治运作中的实际意义不大。
以下仅就敕和敕谕这两种在明代行政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文书进行分析。
一敕与敕谕,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用宝上,都有区别。
明人叶盛(1420-14 74)《恭题家藏敕书外封后》记载说:皇朝凡敕旨下颁,出自圣制亲御翰墨者有数。
褒嘉封赠诰敕有定制,此外多词臣代言,中书舍人报笔,用内造金龙笺书,御宝各因其事而不同。
制谕方白纸书,识“制诰之宝”。
次则皆龙文缘边黄纸书。
敕谕识“敕命之宝”,敕识“广运之宝”,而敕谕纸稍宽。
其外封纸袋则悉识牙刻丹符,其文曰:“丹符出验四方”。
若吏部升官手敕,亦识“广运之宝”,制俱小,不封,止用纸围外,或署上字,则上所亲授。
洪武中有敕、符、手诏,今所见惟此,尊称之者,通曰敕书云。
臣盛自兵科都给事中正统十四年十一月被敕开封公干,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成化三年九月以礼部之命敕召还朝,中几二十年,所奉御敕颇多,然多即时缴进,亦有同事之臣所同受命,以故多留他所。
明代七品小御史权力很大吗?皇亲国戚都害怕他们?
明代七品小御史权力很大吗?皇亲国戚都害怕他们?本文导读: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下明代的七品小御史,他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御史这个职位其实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置了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帮助皇帝弹劾百官。
到了汉代,则在秦代的基础上成立了御史府/御史台,御史大夫一度成为最顶级的官员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到了隋唐、两宋时期,御史制度迎来了大发展,不但监察朝廷官员,还监察地方官员。
但是到了明代之后,御史制度最终形成了一部精密的国家监察机器,并且一度和“锦衣卫”一样成为官员们闻之色变的大杀器。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为提防权臣把控朝政,通过胡惟庸案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胡惟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在废除宰相后,整个六部的各种繁琐工作都由皇帝来亲自负责,于是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工作,加班到半夜才可以休息,长此以往,哪怕是朱元璋这样天下第一号勤奋的皇帝也受不了,忙到头秃也处理不完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皇帝开始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但是没过两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时候,皇帝废除了“四辅官”制度,建立了内阁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若干人,侍从皇帝左右,随时备皇帝顾问,这就是“内阁”的前身。
众所周知,朱元璋因为出身贫苦,所以极度痛恨贪官污吏,对于贪官甚至规定剥皮实草这样残酷的制度。
而为了能在全国范围内监督官吏是不是贪污受贿,就在大理寺,刑部之外设立督察院,督察院下设御史负责巡查监督全国官吏。
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三者互相联系,互相监督,最大程度保证案件的公正、公平、阳光。
一般处理案件的顺序是:大理寺先接到一个案件并进行审议,而刑部负责定罪,之后所有的案件资料、人犯都要全部交到都察院手中,再进行一次审查,审查后资料和人犯再次返回大理寺复核。
这样一个案件的流程才告结束。
督察院的院首官职叫做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比较大,是正二品;左都御史下设监察御史,负责日常出差巡视,大致是按照省来分派的,每个省三到五人,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明末变为十三道。
关于古人廉政故事30则简短正能量
古人廉政故事30则目录一、悬鹅示众 (1)二、立檄拒礼 (2)三、棒打送礼 (2)四、厚谢婉拒 (2)五、羊续悬鱼 (2)六、悬丝尚书 (3)七、四铁御史 (3)八、风月尚书 (4)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4)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4)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5)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5)十三、新鞋踩泥 (5)十四、子罕辞宝 (6)十五、公仪休拒鱼 (6)十六、灭官烛瞧家书 (7)十七、杨震拒金 (7)十八、陶母退鱼 (8)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8)二十、以廉为宝 (8)二十一、一钱太守 (8)二十二、苏章二天 (9)二十三、苏琼三悬 (9)二十四、杨震四知 (9)二十五、司马五规 (10)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 (10)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 (11)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 (11)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杨简 (12)三十、灭烛读书 (12)一、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当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喊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往瞧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今,再没人自讨没趣了。二、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假如发觉逢年私送者,“决不饶恕”。三、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四、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往。五、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涯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犯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要求(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往,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访问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瞧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同鱼,退了出往,从今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六、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往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敬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七、四铁御史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同直。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瞧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遂号‘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宝贵可敬,可颂可鉴。八、风月尚书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当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适合及公事。’”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进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瞧察使等职。晚年进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遵守法律。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进书生的棺材里。后来,书生的家人访问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瞧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进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富强同来,很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尽。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宦官鱼朝恩为瞧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答应过分款待。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今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有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往见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有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不以为然,李勉指令手下“将他装进棺材。”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十三、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往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右都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哪个职位?
”右都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哪个职位?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官僚体系的帝国国家,其官制分为多个层级,每个职位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权力。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右都御史"是一个重要的官职。
那么,"右都御史"到底是什么职位呢?一、"右都御史"的定义和背景"右都御史"是明代的一个官职,其地位相当于监察官。
明代设有两位都御史,分别称为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
他们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并向皇帝递交奏折。
二、"右都御史"的职责和权力1. 监察地方官员:"右都御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包括举报贪污腐败、虐待百姓、玩忽职守等不当行为。
2. 递交奏折:"右都御史"有权向皇帝递交奏折,向皇帝汇报地方官员的表现和行为。
这使得皇帝能够及时了解地方官员的工作情况,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政府的廉洁和效率。
3. 参与政务决策:作为监察官,"右都御史"有权参与政务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他们的意见常常会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从而对国家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三、"右都御史"与官员关系1. 制约地方官员:"右都御史"作为监察官,有权制约地方官员的权力。
他们可以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并在必要时提出问责甚至罢免建议,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威。
2. 与官员合作:尽管"右都御史"对地方官员有一定的监察职责,但他们也需要与地方官员进行合作,收集情报并了解实际情况。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需要与地方官员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
四、"右都御史"对社会的影响1. 维护社会秩序:"右都御史"通过监察官员行为,制止腐败现象,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这使得地方官员不敢肆意滥用职权,提高了政府的廉洁度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明代几则御史故事明代几则御史故事都察院是明清两朝对百官的纠风监察机构,其职官称作御史。
因御史主要职责是以言代行,故又称“言官”。
御史言官多为具有功名的读书人,大都具有两项品质。
一是刚正,二是有识。
所谓刚正即介直廉正,大公敢言。
惜名节,轻富贵,谋国忘我。
所谓有识就是识大体、识政务、识古今。
学养深厚,经验老成。
明成祖朱棣曾说:“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
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
”明建文帝朱允炆亦曾说:“都察院朝廷耳目,国家纲纪,用得其人,则庶政清平,群僚儆肃;不则百职怠驰,小人横恣。
……御史缺,行吏部慎选,不得滥授。
”明清两朝为防止个别御史沽名钓誉,均规定言官参劾惟要注明实据,写明年月,不得以虚文泛泛诋毁他人。
为此律例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处罚。
御史以才、学、识、胆、言履行正风气振朝纲之职。
天下百官对御史均小心戒惧,甚至皇帝对他们亦有所顾忌。
皇帝虽然居九五之尊,但滥杀言官究竟有失明君圣德。
所以有时即便恼怒言官掣肘多事,那也须忍忍,不能为所欲为。
以下录几则明代御史言官故事。
皇帝怵头“酸子”不敢放炮明代宣德朝以后每逢端午节,朝廷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外赐文武百官饮酒吃粽子。
吃喝完,文臣随驾至皇宫后苑观看武臣弯弓射柳。
以上两项端午庆典举完毕,文武百官皆出宫各自解散。
而皇上仍须陪伴太后到御河观看划龙舟表演,并伴以鸣放礼炮增添喜庆隆盛气象。
这是宫内后妃女眷每年难得一件娱乐之事。
明成化二年(1466)端午节,大臣们出宫后听不见后苑御河划龙舟之隆隆炮声,都觉奇怪。
有人就问在内廷当差的供奉今日为何不闻炮声。
当差供奉答,当时礼部司仪官正欲下令鸣放礼炮,宪宗帝朱见深急忙制止住,曰:“酸子闻之,便有许多议论,礼炮就算了吧。
”宪宗帝所言“酸子”,系旧时对读书人之谑称,此处即指御史。
王朴气煞朱元璋明洪武朝御史王朴,介直敢谏,数次与太祖朱元璋面争是非曲直。
朱太祖终于大怒,命立斩王朴。
将要行刑,太祖又敕令赦免王朴并令将其押回,问:“你知错否?以后改不改?”王朴答:“陛下任用臣为御史,岂可以死羞辱。
陛下若以为臣有罪,何必赦免?若以为臣无罪,又为何杀之?臣今日只愿速死。
”朱元璋再次下令斩杀。
王朴赴刑场路过国史馆,大声说道:“学士刘三吾听着,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
”至刑场,王朴作诗一首,遂赴死。
监斩大臣回来复命,朱太祖问王朴临死说了什么。
大臣答王朴只作了首诗,没说别的。
太祖闻言道:“他的只言片语都当听得,何况诗耶?”朱元璋心里十分清楚王朴见识高明且忠心耿耿。
但王朴批逆鳞犯君尊而不认错,简直不把皇帝老儿放在眼里。
朱太祖由此又恼又惜心绪纠结难舒,一气之下竟下令将斩杀王朴的数名刽子手亦斩死。
世称朱元璋专制残暴空前绝后。
空前也许,绝后未必。
正德帝出京受阻有出老戏叫《游龙戏凤》(又叫《梅龙镇》或《美龙镇》),讲的是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出京巡视宣府大同,夜宿李凤姐店中。
李凤姐年轻貌美能说会道被正德帝相中,二人几经言笑换盏终成好事,李凤姐随正德帝回京并封为妃。
昔年这出生旦对儿戏以余叔岩先生与梅兰芳先生最为拿手,堪称经典。
戏中李凤姐其人大概是文人演绎,而正德帝微服出京倒是确实,且颇费了一番周折。
其时御史张钦也因以“闭关三疏”享名京城。
正德朝御史张钦巡按京畿,武宗朱厚照欲巡幸宣化府。
张钦以为不妥,两次上疏奏谏,劝阻正德皇帝不该随便离开京师,正德帝勉强听从了张钦意见,暂时未动。
不久,正德帝微服偷偷出了德胜门行至昌平。
快要出关时,张钦已提前赶到,命守关指挥闭门上锁并交出钥匙。
关隘驻守太监想前去见驾,张钦拦住他说:“今天是你我掉脑袋的事。
拦阻圣驾出关,抗命之罪要掉脑袋。
圣驾出关若遇土木之变(即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刺掳走事)你我也是掉脑袋。
宁可不放圣驾出关而被砍头。
”武宗命关隘指挥打开门锁,指挥答道:“有御史在,臣不得擅离。
”武宗又招呼太监,张钦严厉命令太监不许妄动。
然后张钦身怀巡按敕印,持刀坐在关口大门下,大声喝道:“胆敢开门者,手刃之!”言罢,张钦连夜上第三道奏谏曰:“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书,廷臣会议,百官扈跸,锦衣随驾。
今日却尽寂不闻,必有假冒陛下之名出关而坏国家事者,陛下宜将假冒者明正典刑。
若真是圣驾,当有仪卫銮驾,臣见此才敢放行,不然,万死不奉诏。
”张钦故意把微服皇帝当作假冒,胆子够大。
武宗朱厚照阅后大怒,欲杀张钦。
阁臣梁储等急忙赶往沙河,力谏皇上收回成命。
武宗乃罢。
二十多天以后,张钦巡视白羊口关,武宗又微服出了德胜门,夜宿羊房民舍。
第二日他特意再行入关,问御史安在否,面带得意之色。
张钦御史“闭关三疏”,力阻皇帝出京,由此名震天下。
第二年,武宗皇帝终于去了宣化府,归至八达岭时笑曰:“去年御史拦我,我今天已回来了。
”只是随驾回京人中有无李凤姐,实在难以考据了。
御史智勇释兵权明永乐中期,王璋任右都御史。
成祖朱棣得到消息称,周王朱橚欲图谋不轨。
成祖帝打算在朱橚未行动之前抢先兴兵讨伐。
王璋奏曰:“周王府事只是传闻未见迹象,兴兵讨伐师出无名。
以臣愚见,可不烦兵事,臣愿担此任走一趟。
”朱棣问:“你需要多少兵马?”王璋答:“请陛下敕令臣巡视该地便可,另有御史三四人随行足矣。
”成祖应允并赐敕令。
王璋一行数人突然来到开封周王府,周王朱橚错愕不已,问王璋所来何事。
王璋答:“有人告发王爷想要谋反,臣专为此事而来。
”朱橚闻言极惊诧,急忙跪了。
王璋见状坦然对周王言道:“朝廷已命丘太师领兵十万将至,臣以为王爷并未有谋反迹象,特先来晓谕王爷。
”周王问:“那我该怎么办?”王璋答:“您当有所作为,以释解皇上疑虑。
”周王道:“惟盼请先生教诲。
”王璋说:“王爷若能在三日之内将三路护卫军调遣献给皇上,便可无事。
”周王朱橚听从王璋之言,即刻着手调防军务事。
王璋离开周王府,以六百里加急奏报永乐帝,成祖闻报大喜。
王璋再次面见周王,示以巡按敕令并言道:“护卫军三日不调遣者,立斩。
”几天后,周王军队全部调防完毕,大事遂定。
朱橚虽然军权被销王爵被夺贬为庶人,但命却保住了。
更重要的是,王璋以其才智胆识避免了国家兴兵事动干戈,未让百姓遭受战火之苦。
蒋钦三受廷杖而死明正德朝御史蒋钦参劾阉宦刘瑾,武宗朱厚照下令廷杖蒋钦。
月馀后伤情刚愈,蒋钦又单独具奏,请诛杀逆瑾,又获廷杖三十。
隔一日,蒋钦再奏,再获廷杖,直至杖死。
谏言整顿谷仓以惠民明宣德间,御史朱鑑上疏奏言:“洪武间,各府州县均有东西南北四座谷仓储备官粮,多者万馀石,少者四五千石。
谷仓有老人监督,富民守护。
遇有旱涝灾年饥馑,贷给贫民,百姓多受实惠。
现今各处有司把此事当作不急之务,谷仓废弛,不将粮食及时入仓甚至据为己有,深负朝廷爱民之意。
臣特请令各府州县修葺仓廪,认真严谨存储积攒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并令各省主官与巡按监察御史巡视征收确实无误,违者严惩不贷。
”宣宗朱瞻基阅览朱鑑奏疏后,谕旨户部曰:“此项为祖宗良法美意,近来因职官不守法令遂至废弛。
这类情况并非个别,却没有人提出恢复整顿。
你们户部岂能无过?着令按御史所言执行,违者交由监察御史劾奏。
”御史骑马始于御史古代职官外出公干都得循驿道里程一站一站走。
驿站驿丞(站长)按职官品秩高低提供驿马或驿驴,驴马匹数亦有明确规定,不得擅自增加。
明代一般督察御史秩俸是正七品。
按古代职制,七品御史出巡只可提供驿驴而不能骑乘驿马。
至明宣德朝,御史胡智给皇帝上了一道疏奏:“御史任振纲纪之职,纠劾百官,肃清庶政。
御史奉敕令巡按一方属钦差,序爵当在三司官之上(三司官指一省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管刑狱的按察使司、管钱粮的布政使司,秩俸均在三品以上)。
三司皆乘马,惟独御史骑驴,实在有碍体面观瞻。
今特请准许御史出巡骑乘驿马为宜。
”宣德帝朱瞻基御览后当即谕旨兵部:“御史所言亦和大体,当照准。
”明代驿站归兵部建制。
从此,御史离京出巡皆骑驿马并且成为定例。
可知,后世御史出巡骑马始自御史胡智。
字大费墨御史专司言路,与中央各衙署常有文牍往来。
缘于其职能特殊,与握掌实权的六部各司并无隶属关系,一律平行文移。
御史行文言事均须签署具名,谓之“手本”。
古代弹劾奏章以白纸为重,黄纸为轻,故御史奏折称作“白简”。
明清时,臣子奏折均用白纸。
但其他职官奏疏用印章,惟御史不用印而签名,所以御史奏章仍称白简。
有位御史不拘小节且欠谨厚,以言官身份倨傲自恃。
其手本签名超出行文常规,字大盈寸。
字大难免有“自大”之嫌。
兵部有位司官郎中看见这位御史“大名”就心中生厌,却又不便明说,遂口占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今人名大欲如何?虽于事体无妨碍,只恐文房费墨多。
”六部各司官纷纷传诵,以为笑谈。
从此,御史手本以大字署名之风逐渐平息。
穷御史洪武朝御史徐文英清贫廉洁。
有一官吏犯法,其家属托请徐御史父亲帮忙说说好话。
这天徐文英正欲上朝,下人禀报徐父来见。
徐御史料定父亲必是为犯法官吏求情而来,随即出门先将弹劾该官吏奏章上予朝廷,然后才回家迎接父亲。
徐文英见到父亲直接挑明说:“来不及了。
”第二天一早,徐御史送父亲回家,将仅有的百文钱及两双草鞋交给父亲,心里暗自伤感自己贫寒而不能好生侍养父亲。
徐御史陪父亲走了数十里路,以致迟误上朝。
洪武朝国法甚严,太祖朱元璋命将徐文英拿来究问。
徐御史遂照实奏禀因远送父亲归乡以延误上朝。
太祖再次命人将徐父追回核对。
经验,百文钱尚在徐父腰间,草鞋一双穿在脚下,另一双掖在衣带上。
朱太祖闻知后嗟叹不已。
再看徐文英所穿朝服,两肩膀处均有破洞。
太祖即命宫人各绣“穷御史”三字分别补于破洞处。
徐文英自此两肩扛着“穷御史”补子上朝,其“穷御史”之名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