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动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探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这种创新路径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了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要思想。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的摸索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三、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还包括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网络,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积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与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借鉴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观点和经验教训,通过对话和交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传统和理论来源,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为中国领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传承,对于推进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方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也同样是由物质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辩证法则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解释各种存在内部的矛盾和转化的方法论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力求对于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评估。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认为美好的社会未来是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实践和充分的发展而来的。
二、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些挑战和变化,中国的哲学和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探索中国哲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强调宏观的分析和整合,梳理和理清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传承。
其次,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将哲学观点与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多种类型的学科体系进行对接和融合。
最后,当代中国的哲学理论建设还注重将“就事论事”与“大局考虑”两者相结合,深入剖析和分析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哲学思考和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
在这个过程中,其理论不断地得以创新和发展,一些全新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出现。
本篇文章将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而,对于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哲学新问题,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出现重构。
这一重构包括面向未来的创新和批判性传统,并将新的课题和概念纳入研究范围,如生态学、全球化、民族问题、文化多元性、认知科学等。
三、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生态学是近年发展最快的跨学科领域之一,其方法和理论通常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采纳和奉为圭臬。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重实践与理论、人类与自然、正义与公平等,而生态学是具有时代性的新领域。
两者的结合为对抗环境危机、改善生态条件,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家间互动与文化多元性、跨国公司、国际金融体系沟通的深入,带来了新的哲学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假设是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和阶级斗争。
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审视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些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五、文化多元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文化始终是其中一项重点研究。
在21世纪,全球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剧,文化多元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如何将文化多元性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并通过哲学思考加以应对,是当前的研究课题之一。
六、认知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接认知科学是建立在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之上的一种新兴学科,从认知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人类在思维和知觉上的能力和效率。
这一研究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存在着共性,例如对人的理解、解释大量人类实践和如何改变环境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始于19世纪,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代意义1.1 经济思想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与不平等。
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仍然是研究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
1.2 社会公平与正义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主张消除剥削与贫困,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差距的加剧还是社会不平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3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2.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注重对当下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社会改革和发展。
现实问题的研究将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需要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挑战,而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创新来适应和回应这些挑战。
2.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运用于本国实际,探索与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总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
近几年来,由于笔者在荷兰主持一个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在西方和中国产生的影响”,同时由于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对国外(东欧、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体状况有一些最初步的了解。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南美、非洲和南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数较少,因而笔者对其研究状况了解不多。虽然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在国际性大会上也能常接触到这些地区的学者,不过笔者对这些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还是了解不多,所以本文中介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还仅局限于西方世界。概括起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特征来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研究阵容)、研究特征和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又如英美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其明显的特征是,随着苏东剧变,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域由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批判转向规范性批判,即由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道德领域的批判。这一特征我们在当下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也能看到,我们或许可以将此理解为一种无奈的妥协和现实主义态度。
第一,从研究队伍和研究阵容来看。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以个体的、松散的方式存在于各大专院校、学术机构。这些学者以国际性会议、专业性学术刊物为纽带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交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术会议是由其相关的学术刊物来主办的。
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或者左翼学术会议有:法国巴黎的“国际马克思大会”,这个大会由《当代马克思》杂志主办,每三年一届。英国伦敦的“历史唯物主义大会”,该会议由《历史唯物主义》杂志主办,每年举行一次,这个会议组织目前正在向北美拓展。英国曼彻斯特的“政治学年会”,该会议由《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主办。美国纽约的年度性“左翼论坛”,参与这个大会的有不同的左翼刊物,例如非常著名的杂志《科学与社会》。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反思马克思大会”,这个大会由《反思马克思》杂志主办,每两年一届。国际性的“重读马克思”小组,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的《资本论》及其前期手稿为研究对象,也每年举行一次学术会议,由于该会议专业性强,规模较小,而且会无定所,每年由参会者轮流做东。位于布拉格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大会,也是国际性左翼学者集聚和交流的场所,这个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在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是最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引领历史潮流的学说之一。
它在对世界的解释、对历史的透视和对未来的瞻望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一方面与它的理论精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则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拉开现代史的大幕,各国社会经济变革与民族解放的浪潮震动了世界。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秉持着科学时代的人类本体意识,以生产方式的理论为基础,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它不仅揭示出异化和剥削是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提出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拓展了对历史的认识范畴,为人类创造性地探索社会发展之路铺平了道路。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已不再清晰,市场自由化导致其对国家权利的威胁,而社会主义走向市场已成为全球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
对此,马克思主义不再是唯一的思想奠基,以自由主义为理想的经济学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亟待重温和升华。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经众多思想家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发展趋势的理论。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群众的真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要真正走向群众,就必须充分研究群众的真实需求,这既是实现发展趋势的必要前提,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2、整合全球化时代的资源与学术力量。
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力量能够相互借鉴,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应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3、借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
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人们沟通、交流和学术合作的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示其理论精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4、加强研究与实际需求的联系。
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021.05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长期关注、研究的主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家问题的关注最早始于葛兰西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而较为集中的研究则是在二战结束以后。
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
近十年来,面对新的背景,国内学者的研究则跨越了传统上通过综合性的、介绍式的研究来展现理论全貌的阶段,主要是通过主题式研究聚焦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集中梳理了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概况,并作简要评析。
一、国家与资本逻辑的关系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加剧了资本的增值逻辑与民族国家约束机制之间的对立。
20世纪50—70年代,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资本的扩张性要求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福特制向灵活积累模式转型,冲击着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和权力逻辑。
这些变化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尽收眼底。
他们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形成了多样的理论形态。
国内学者将这些观点概括如下:第一,国家是垄断资本的服务者。
国家通过干预经济来为资本的集中、垄断和扩张提供帮助和保护。
[1]为了服务于本国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会经常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通过发动战争来吸收经济剩余。
[2]第二,国家和资本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帝国主义的扩张最终要依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状况概述*■李媛媛【提要】近十年来,国内学界从多方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展开深一步研究,主要聚焦在国家与资本逻辑的关系、国家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等议题上。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性研究并存、解读取向与应用取向并重、文本的深度犁耕与纵向比对共存研究有新进展。
在未来研究中,应提升研究深度、拓展相关研究主题,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影响和现实解释力,立足中国国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
研究和总结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一部学术力作——读《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有感
发展 阶段 性特 征 、 面建设 小康社 会 中面临 的主要 全 问题 以 及 我 国 建 设 的 历 史 经 验 , 以 人 为 本 、 面 对 全 协 调 可 持 续 的 科 学 发 展 观 进 行 了 重 点 研 究 和 全 面
系 统 的阐发 , 出发 展是 坚 持 以人 为本 、 面 协调 指 全 可 持 续 的 需 要 ; 人 为 本 在 当代 中 国就 是 以人 民 为 以 本 , 人 为本必 须 “ 到发 展为 了人 民 、 展依 靠人 以 做 发
价 值 的力 作 。 书 的 创 新 之 处 主要 有 : 本 首 先 ,在 关 于 理 论 体 系 的 阐 述 上 有 所 创 新 。 本 书指 出 十六 大 以来 我们 党 提 出的科 学 发 展 观等 一
系 列 重 大 战 略 思 想 , 由一 系 列 内 涵 丰 富 、 互 联 是 相 系 的 思 想 观 点 构 成 的统 一 整 体 。 的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它 以人 为本 、 面协 调 可 持续 发 展 、 进 国民经 济 又 全 促 好 又 快 发 展 、坚 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发 展 道 路 、 设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建 构 谐 社会 、 设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 设创 新型 国家 、 建 建 走 和 平 发 展 道 路 、 党 的执 政 能 力 和 先 进 性 建 设 等 。 这 些 重 大 战略思 想 构 成 了紧 密 联 系 、 互 依 存 、 此 相 彼 贯 通 、 机 统 一 的 科 学 体 系 , 为 十 六 大 以 来 党 原 理 的 基 础 上 , 紧 密 结 合 新 世 纪 新 阶 段 国 内外 形 势 的 发 展 变 化 , 认 真 研 究 和 回答 我 国社 会 主义 改 革 和 发 展 中 面 临 的一 系 列 重 大 理 论 课 题 ,勇 于推 进 实 践 基 础 上 的 理 论 创 新 , 出 了科 学 发 展 观 等 一 系 列 重 大 战 略 思 想 。 这 提 对 些 重 大 理 论 创 新 成 果 进 行 深 入 地 总 结 和 研 究 ,是 摆 在 广 大 理 论 工 作 者 面 前 的一 个 重 要 课 题 。 于 文 俊 、 由 肖启 庆 、 金 燕 等 同 志 撰 写 、 北 人 民 出版 社 出 版 的 王 湖 《 的 十 六 大 以来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创 新 研 究 》 党 ,是 这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论文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仍着力在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及其梳理,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毫无疑问是不够的。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之后,如同人类一切重大的思想形态或重大的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其创始者、原创理论与后继者、后来实践之间的互动。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有必要研究其概念、范畴和原理,因为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底蕴”、“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等。
例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本身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即不同于理论认知,也不能等同于实践,而是根源于实践而对实践所作的能动的思维理论和逻辑把握。
其研究的基本对象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生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转化为其对象世界之中并从而认识、改造这一世界的实践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所独有的逻辑规律;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研究的概念范畴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取向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现有与应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体与话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与“非西方性”;马克思主义的区域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学术性与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等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畴,凝聚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视野和对外交流。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再局限于国内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通过改革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幸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200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七大精神。
工程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将十七大精神贯穿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列出50多个研究选题,组织有关课题组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贯穿到教材编写中。
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列出20多个宣传选题,组织工程专家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学习体会文章,深入宣传、阐释十七大精神。
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先后拟定50多个重点课题,组织工程专家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发表文章100多篇,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讨。
召开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理论研讨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围绕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各课题组召开各种类型研讨会60多次,推出了一批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
针对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组织发表10多篇重要理论文章,帮助干部群众澄清错误认识,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继续编写反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系列通俗读物。
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浅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其特征
研究交流浅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王东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壁垒被打破,研究者来自世界各地并以刊物与会议为载体进行学术活动,研究的内容、主题与以往有着新的变化并具有多元化、导向性的新特征。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特征;多元化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与发展,苏东剧变后虽然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了困惑,客观上却打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的领域、主题、结构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并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一)研究的地域分布发达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集中在欧洲和北美,而发展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研究热门的当为拉美国家;其中欧洲和北美在研究方面也有不同,欧洲和北美虽然理论渊源方面近似,但是欧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接受欧洲辩证法的传统且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北美主要接受的是英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且为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为一谈。
(二)研究的载体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国家或组织形成一些年会或集会的传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德国因为历史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比较活跃,西班牙与意大利也在各自关注的问题中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为典型,2007年俄罗斯学界展开了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但其中展现出来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及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值得反思。
俄罗斯因为历史修正主义的一些因素直至导致最后社会性质的转变。
民粹主义则极端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对平民大众进行操作和控制,其表面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实际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权力观念,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极为蔑视。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时需要避免民粹主义与历史修正主义。
(三)研究的主题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分析批判,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转向对资本主义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并揭示其虚伪性。
谈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谈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在学习和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并从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2.阶级斗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到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并意识到无法达到真正的社会公正与平等,除非能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结构性变革。
3.社会批判能力:马克思主义提倡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培养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理性思考能力,不断引发对社会制度和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批判。
4.动态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其自身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学习和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演进、应用和实践,以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和适应现实的变化。
5.人民利益与社会正义: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正义,强调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醒我们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意义重大。
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培养社会批判能力,推动理论的发展,并关注人民利益和社会正义,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程恩富胡乐明(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原文标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展望未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将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更大成就。
1.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研究工作,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和研究,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可以预见,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各卷的陆续推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的问世、MEGA2新文献和相关资料的不断引进以及一些新发现的经典文献译文的不断面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进展。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研究的基础研究必将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文本比较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比较研究将会继续得到深化和提升,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学科有望诞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的研究是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已经进行了持久热烈的探讨,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应该看到,如何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以整体的视野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发展历史、创新机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仍将是今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努力方向。
2.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世界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要诀所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理论研究会综述
“ 三 个代 表 ’重要 思 想对 马 克 思主 ‘
义 的丰 富与发 展 ” 论研 讨 会 综 述 理
7月 3 0日 , 人 民 日报 》发 表 赵 金 山 、王 彦 《
维普资讯
十 五 大 以 来 我 国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业 新 鲜 经 验 的 科
重突 大破
最近 , 中央 党 校 李 忠 杰 同志 撰 文 指 出 , 五 十
薹
明 了 的 关 于 中 国
大 以来 , 以江 泽 民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党 中央 领 导 全 党 全 国人 民 , 断研 究 新 情 况 , 决 新 问 题 , 不 解 把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与新 世 纪 中 国 国情 和 时
为 党 和 国 家 发 展 提 供 了理 论 支 撑 。
代 特 征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是 科 学 继 承 和 丰 富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新 发 展
— —
的有 机 结 合 。它 是 当代 中 国 发展 着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我 们 党 第 三 代 中央 领 导 集 体 对 建 设 有 中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事 业 向 新 世 纪 全 面 推 进 ,在 理 论 和 实 践 上 取 得 了一 系列 重 大 的 突 破
确 建 的 l 革 和 设 正鲁 i 裸 暑i 景 命 的 口 f 信嗄
理论 原则 和 ~ … 一 ~~ ~
经 验 总结 ,实现 了马克 思列 宁主 义 同 中国实 际相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是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革命的理论,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20世纪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马克思主义的概述马克思主义是以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为主要创立者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制度的演变是由生产资料的变化所引起的,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政治力量、一种实践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等。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伴随着19世纪的欧洲革命和工人运动的高峰,经历了从理论形成到实践运动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宣告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断激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实践阶段。
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3.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实研究是指对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阶级斗争现状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反思,进而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现实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当代现实的深入观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轨迹——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2008)》
法 ,计 划每 两年 推 出一部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主 义 的研 究报 告 。《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研 究报 告 ( 07 2 0—
2 0 ) 就 是该 项 目组推 出 的第 一 部研 究 报 告 。 08》
该研 究报 告 以 “ 焦 党 的十 七 大 和纪 念 改革 聚
开放 3 0周 年 ”为主 题 ,记 录 了改革 开 放 以来 ,特 别 是 2 0- 2 0 0 7 0 8年 间 ,马克 思 主 义在 中 国的 新近 发 展 历 程 ,反 映 了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最 新理 论
该 项 目组 在 研 究 中 ,明 确 了必 须 以研 究 中 国化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成 果 为 核 心 的 目的 , 强 化 了 凸显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及 其研 究 在 中 国 改革 开放 过 程 中 的
发 展 轨 迹 的 意 识 ,重 视 采 用 研 究 第 一 手 资 料 的方
当代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在 把 马 克 思 主义 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革 命 、建 设 和 改 革 的 实 际情 况 结合 起 来 的过 程 中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并 实现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在 中 国的 理 论 创 新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这 个 理 论创 新 开辟 了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形 成 了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 当代 中 国马 克 “ 思 主 义 理论 研 究 ” 已经 成 为 国 内理 论 界 的 一 个 热 门论题 , 实 际上 也 已经 成 为 世 界 范 围 内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的 一个 新 的课 题 。研 究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对 于全 面 理 解 并 不 断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开创 马 克思 主 义 理 论 发 展 新 境 界 ,推 动 马 克 思主 义理 论 学 科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 现 实意 义 。由复旦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研 究 院 、《 中国 社 会 科 学 》 杂 志 马 克 思主 义 理 论 编 辑 室 联 合 编 撰 的《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研 究报 告 ( 0 7 2 0 ) 20 - 0 8 》 ( 主编 顾 钰 民、孙 麾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9年 出版 ) ,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 革 开 放 以来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改 的 发 展 》 的 突 出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该 项 目主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待改进的方面。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综合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比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
同时,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的研究,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注意探寻从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历史发展;生长点近些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作为其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成果显著。
本文仅就这一研究成果作一概括性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问题,做些尝试性探讨。
一、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概况这些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是围绕下述问题展开的。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国内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发表了许多富于启迪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
在这些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得具体一点,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他们持此说,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如,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
”恩格斯还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加 以 指 正 、 改 , 后 再给 学 生 范 唱 歌 曲 , 是 让 学 生 听 一 关 键 , 理 似 乎 很 简 单 , 论 唱 什 么 歌 好 的声 音 都 是 “ 同 ” 修 然 或 道 不 尽 下名家 的演唱 , 一番下来之后学生大都心中有数 , 这 表现 自然 的 , 但每首歌 曲的感情却都 是不一样 的 , 诚然 , 这是一段关于 了。在 此基础上再把每节课 的作 品都巩 固下来 .作为学生的 “ 与“ 之间关系的精辟论断 。 情” 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两种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入, 加强政 治监控和制衡体制 。 对于社会 不会带来世界政 治的一{ 本 七,文化的一 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来说 ,苏联原有体 制弊端 的不 体化 , 法律 的一体化?在 法学年会上 , 很
资本 主义制度和社 会主义制度 的变 断显著 ,随后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更使 多外国法学家主张必须建立统一的法律
摘要 : 建设和谐社会是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 国 目前教 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将 高校美 学理论研 究与和谐校 园、 和谐社会的建设 结合起来 , 是在顺应当今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 的主题下 , 高校 关学教育的角度 从 来为和谐社会提供新 的思路 与途径 , 而推进和谐社会 的建设。 从 关 键 词 : 谐 社会 ; 和 美育 ; 高校教 育 ; 学教 育 关 对 得很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是不是 已经失 马克思 主义 面临 的新挑 战 革 与当年马克思设想 的有很大不 同。
取了政权 ,为无产阶级 当家做主奠定 了 的生产 资料资本家占有的法人资本占有 经济全球化是否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 思想基础 , 具有 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 但 到现在 的白领 占了大多数 ,另外还加 大 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一种潮
现阶段马克思主 义也面临着很多挑 战 。 了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的投 流还是 一种炒作?经 济全球化的到来 会
“ 保留” 曲目, 少成 多, 积 不知不觉学生就养成了好 习惯。最后 通过以上的论述 , 至此我们 的问题豁然明晰起来 , 即在歌 还要注意 , 师尽可能 的要创造一些演唱实践 活动 , 教 例如班级 唱艺术中 , 美好的声音 、 完美 的技巧 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 而通 汇报 、 小范 围的演出等等 , 是学生进行 自我检验 , 这 获得成 长 过这种声音表达 思想 感情 、塑造音乐形象则是声乐艺术 的终 的终极“ 阵地” 往往能产生琴房教学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 , 极 目的。 也就意味着在歌唱活动中 , 声音技巧和思想感情始终 二者缺 一不可 , 不能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 四、 遵循 声乐 艺 术美 学规 律 。 促进 “ ” “ ” 情 与 技 的 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 , 这一问题 。 在声乐艺术 的实践中 , 只有顺应声乐艺术的美学规 统 一 律, 既时刻不忘声 乐艺术“ 整体性 ” 原则 , 又要根据其“ 阶段性” 在对歌唱 的“ 与“ ” 情” 技 的认识问题上 目前尚有不 同的观 特点, 合理安排好 “ 技巧 ” 训练 , 具体 问题具体对 待 ; 既要照顾 点, 有人认为技术是第一位 的 , 一个人只有具 备好 的嗓子 才能 整体”又要兼顾 “ , 部分”才能 更好 的促进“ , 技术 ” 情感 ” 与“ 的 唱出优美的歌声 ,并且认为歌声没有感染力总比张嘴没有声 “ 和 谐统一 ,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歌 唱活动 才会永葆艺术的青春 音强得多 ; 有人 认为情是第一位 的 ,情起主 导作 用” 是歌 也 “ , 唱的艺术和灵魂 , 真是仁 者见仁 ,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这个 问 和活力 。 参考文献 : 题应该从歌唱艺术 的全 局着眼来看 。情” 技 ” “ 与“ 本来 是歌唱 《 . 2 0 活动 的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 二者是互相 交融 、 为补充的 。 … 互 1郭俪 亚.歌唱基本知识与 实用指 南》 现代 出版社. 00 2 (辞海》 艺术分册)上 海辞 书出版社 .9 0 . 1 8 正如矛盾 的两个方面 一样 , 是你中有我 、 中有你的关系 , 我 但 『1 《
有的美学特性 ,一 首歌 曲的演唱必须具有相 当的思想性和艺 术 价值 , 才能符合声乐艺术的美学要求 。清代徐大椿在 《 乐 府传声》 中曾讲过 :唱曲之法 , “ 不但声之宜 , 而得曲情尤重 。 盖 声音众曲之所尽同 , 情者一 曲之所独 异 , 而 不但 生 、 、 、 旦 丑 净 口气 各殊 , 凡忠义奸邪 、 风流鄙俗 、 悲欢 思慕 , 各不同 , 词 事 使 虽工妙 ,而与曲情相背 ,不但 不能动人 ,反令听者索然无味 矣” 。显然 , 他认 为歌唱的声音固然重要 , 但把握好 “ 曲情 ” 更为
些歌手却凭借 其富 有个性 的声音和独到的音乐诠释方式迅速 “ 窜红 ”备受热捧 。笔者在此无意贬 低别 人, , 只是想说明一个 众所周知的道理——歌 唱贵在有内涵。 在声乐课堂上 , 学生 在 当前的问题相 应的解决 了之后 .就应该从艺术表达 的高度去 分析 、 研究作品 .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音乐特点和艺术内 涵, 做到心中有数 , 成竹在胸 。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谈一下对作 品的歌词 、 旋法 、 高潮 、 意境等 内容 的理解和认识 , 不到位 的地
I
、 ! 垒! 垒
窒堇 塞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动态
宋 利 娟
(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O 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 究生 , 宁 锦 州 1 10 ) 9 辽 2 00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 馏 A 文章编号 :63 0 9 ( 0 0 1 -0 6 2 17 - 92 2 1 )1 00 - 0
一
、
生产 、 社会阶级结 灵 ?而 中国实行 的市场经济与原有马克 马克思主义 自 1 世纪 4 9 O年代诞生 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 , 以来 , 到今天 已有 10多年的历史 , 7 党对 构都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方面现代企业 思设想的实行计划经济也不相 同等等。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也 已经走 过了 9 0多 制度建设采取了三二一的模式 ,社会阶 2 . 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 必然会带来经 济一体化 , 年的春秋 ,马克思主义带领无产阶级夺 级结构方面劳动力发生了变化 ,由原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