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1.2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散系及其分类”,实际上是物质分类的延续。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物质固有性质,而是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
这就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
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学情分析分类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已经了解分类方法的应用,也知道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材只是从胶体与溶液、浊液区别的角度引出,教学中还要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制备,知道溶液、胶体、浊液的物理性质的区别及其本质区别3.理解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提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设计思路①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现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主题:化学物体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物体的分类概念;
2. 提问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是否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基本的化学物质分类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详细解释每种分类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每种分类的具体应用。
三、实践(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一些化学物质样品,让他们进行分类实验;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类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分类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化学物体的分类;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方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教案主要围绕化学物体的分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化学课程,是根据人教新课标版所编写。
教学目标
- 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 掌握化学键的种类及其形成
- 理解气体的化学特性
- 研究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性质
- 掌握酸碱理论及其应用
- 了解电化学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章化学元素及其周期律
1.1 化学元素及其分类
1.2 元素周期律
1.3 元素的特性及其周期性规律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2.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2 化学键及其分类
2.3 化学键的形成原理
第三章气体的化学与化学平衡
3.1 气体的状态及其描述
3.2 气体的化学变化
3.3 化学平衡
第四章溶液化学和化学动力学
4.1 溶解过程及其表征
4.2 溶液的性质
4.3 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酸碱化学
5.1 酸碱的定义及其特性
5.2 酸碱指示剂和中和反应
5.3 酸碱滴定
第六章电化学
6.1 电化学基本概念
6.2 电化学电池及其分类
6.3 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化学1必修2.1《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人更加可爱。
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原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硫。
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
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
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下面请看一些你生活中物质的分类——播放PPT——各种分类。
板书物质的分类1. 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试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会怎样?板书并讲述2.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交流与讨论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25“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
引导得出结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混合物均匀混合物:非金属单质:按组成分单质金属单质:纯净物有机化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无机化合物碱:盐:……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说课教案】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二、说学情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使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2.1物质的分类(2)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二)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
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
与
方法
1、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2、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重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难点
制备胶体的实验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三、胶体( cood )
[过]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三、胶体( cood )
1、胶体的分类
[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旁白]图中红色箭头(粗)代表入射光线,黄色箭头(细)代表散射光。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高中化学必修1 2.1.2(原创)—物质的分类
原因:胶粒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相近,胶粒对 原因:胶粒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相近, 光有散射作用; 光有散射作用;而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太 小,不发生散射。 应用:鉴别溶胶和溶液。 应用:鉴别溶胶和溶液。
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
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 放电影时 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
光线 透过树叶间 的缝隙射入 密林中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应用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丁达尔效应; 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方法、步骤,提高实验基本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方法 步骤,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 •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 1. 重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胶体的制备与 重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 性质 • 2. 难点: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难点: •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实验 教学方法】讨论 讲授、 教学方法 讨论、
1、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 、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 2、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3)加热 加热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子或 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弱, 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弱, 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浊液、溶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案-重庆市天星桥中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能根据不同分散系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1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2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ຫໍສະໝຸດ 目标导入【情景导入】
以复习和事实引入:
1.首先,复习初中学过的有关混合物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混合物;
2.接着,通过引导学生们观察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以及泥水的宏观现象,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三种液体都属于混合物,其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却大相径庭,进而引出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
进行思考并给出答案
1.及时把握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情况;
2.根据学生对于新知的把握情况及时进行课程的调整。
知识讲解
1.讲解分散系分类的两种方法:(1)按照分散系以及分散质的种类进行分类(了解);(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进行分类(重点);
2.强调“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将溶液、胶体、浊液的外观特性、稳定性、扩散速度的快慢以及由粒子直径直接导致的现象——能否通过半透膜和滤纸进行一一比较;
3③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
2关注与胶体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3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物质的分类》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物质的分类》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小编准备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主要介绍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客桥梁;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在全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好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方法还有待于加强,对化学基础实验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doc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物质的简单分类与应用》。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a、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b、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依据本部分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因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
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任务:
认识树状分类法
活动:
对物质进行分类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以前学习的知识,小组讨论,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小组汇报)
像这种对同类事物进行连续分类的方法我们称为树状分类法。
【板书】2.树状分类法:(定义)
活动:
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1(总6页)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课型
新知识课
学科
高中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分为“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
课标在本节课的要求为“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对下列反应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①红磷燃烧
②铁和盐酸的反应
③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④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⑤硫的燃烧
⑥CO2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⑦锌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小结】化学物质有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又千变万化,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分类法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的减轻了我们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希望同学们能将分类法运用到你的学习过程中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连续分类的方法。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 强酸
弱酸
化合物 碱 强碱
物质 弱碱
盐 正盐
酸式盐
碱式盐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混合物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学会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2.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重点: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学习难点:分类法的应用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解]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提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2SO4硫酸盐K2CO3碳酸盐[讲解](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粒因阴离子而带负电。如H2SiO3、As2S3胶粒。
c.有些胶粒如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一般不吸附各种离子,故不带电。
【强调】而正是因为胶粒带电,所以胶体还存在一个性质,就是能发生电泳现象。带有电荷的胶体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
【过渡】从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考虑,可以组成几种分散系?
【讲解】物质的状态有三种,固、液、气。分散剂和分散剂的状态都可以为固、液、气,
那么也就是说,当分散剂为气体时,它的分散剂可以为固、液、气,组成的分散系共三种。同理,当分散剂为液体或固体时,根据分散剂状态,也可以分别组成三种分散系。那么,也就是说,以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为依据时,分散系一共有九种。
【板书】活动二、Fe(OH)3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描述】实验现象:液体由黄色变成红褐色,且澄清透明。
【实验结论】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讨论】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能否直接用饱和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OH)3胶体。
【交流】(1)饱和FeCl3溶液 (2)沸水 (3)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和长时间煮沸 (4)不能用NaOH溶液
【典例1】1.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原理,能够根据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案、幻灯片、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初步引入:请学生谈谈平常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都有什么特点?
2.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物质的分类。
二、概念讲解
1. 讲解什么是物质的分类,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2.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按物质的性质分类等。
三、分类实验
1. 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
分类。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四、拓展应用
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讨论物质的分类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分类物质。
五、归纳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实际应用。
2.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
应用。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 2.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一些用途,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二、教学方式1.实验探究: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多媒体辅助:主要是丁达尔现象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3.资料搜索:知识再现于生活,查找有关胶体运用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利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界和周围生活中某些现象神秘的面纱,突出知识的价值。
并学会利用各种资源(网络、书籍)等方法自学。
三、教学构思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除了讲述课本的内容之外,也先把分散质的概念提出来。
[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尝试了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那我们想想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学生讨论]从状态分类,从用途分类等等,但是不能清晰的说明分散系的含义[老师提示]混合物可以理解为某些物质分散在某种物质当中[学生阅读]了解什么是分散系——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什么是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什么是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
[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法有9种,将全班同学分成九组,各组代表一种分散体系,完成三份任务:第一:自己组代表的分散体系,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最少提出两例。
必修一2.1.2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都是均一、稳定、透明
的,而泥水浑浊,不透明,有泥沙沉淀
2、Fe(OH)3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实验 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 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与胶体常用的物理方法。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说明:许多分散系属于混合分散系,如空气中有烟尘时,既有气、 气分散系,又有气、固分散系,它们同时构成了复杂的分散系。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分散系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本 质 区 别 分 散 系
溶液 小于1nm 胶体
1~100nm
浊液 大于100nm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知识回顾
混合物还能否再进行分类呢?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 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者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类
(5)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 A、F、G
。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丁达尔效应: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 可观察到明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 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
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 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
区别溶液和胶体。
后退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和原则;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3. 能够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物质的分类原则和方式;2. 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教师准备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物质分类的主题,让学生讨论化学物质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化学物质分类的方式和原则(15分钟)1. 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和原则,包括按照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进行分类。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三、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0分钟)1. 按照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如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等。
2. 按照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如气体、液体、固体等。
3. 按照物质的用途进行分类,如食品添加剂、药物、工业原料等。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如酸碱中和实验、氧气的制备实验等。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应该如何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分类。
2. 展望下节课内容,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实践应用: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化学物质,根据其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并写一份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化学物质,进行进一步分类和探索。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物质分类的知识。
2.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和讨论,提高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理。
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种类和应用。
二、讲解: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 按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按物质的聚合程度可分为原子、分子和离子;
- 按物质的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等。
2.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 ductility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器和建筑材料中;
- 非金属:多为离子晶体或分子固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医药行业;
- 金属loid: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的物质,如硼、硅等,应用于材料和电子工业中。
三、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分类练习,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五、拓展: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物质分类方法和应用领域。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方法,并掌握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教案
时间:1课时
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辨认不同种类的物质,并掌握其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等方面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密度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比如是否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以引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讲解:简要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列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铁片与硫粉在加热后的反应,让学生验证铁与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4. 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5. 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在实验室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评价:通过课程结束时的讨论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辨认不同种类的物质和掌握其基本性质。
扩展应用: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物质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加深对物质分类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黑板上。
此活动中学生能快速得到分类方案,反映出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了从组成和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维方法。
通过其中一组的分类图,对比讲解单一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
对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对比理解后,设置疑问:氧化物能否进行再分类吗?老师从组成角度引导学生得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从性质角度引导学生得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这部分作为新知识点进行讲解(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此次课中不做介绍),环节三中将会用到。
活动2:对交叉分类的学习:同学找出Na2CO3、Na2SO4、K2CO3、K2SO4这4张卡片,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物质进行重新分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得出钠盐、钾盐、碳酸盐和硫酸盐这样的结论,用实际的例子学习交叉分类法。
[合作探究]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让学生用盐酸、硝酸、氢硫酸、硫酸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通过对以上分类方法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物质分类的框架。
环节三:预测未知物性质,实验论证,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分类方法、完善分类框架后,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分类方法预测未知物性质的知识结构。
老师希望学生能运用这些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感受酸雨的危害,而酸雨的防治也是世界性的课题。
老师帮学生回顾环节二学的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定义,然后老师让学生观看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视频,并提出如何有效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的探究问题;学生开始积极讨论并给出了方案,即用碱液吸收,并说出思维过程:CO2、S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方程式,得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所以类比二氧化硫也为酸性氧化物,老师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后,讲解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 2.1.2物质的分类教案新课标
【温故知新】
1.(自学、讨论))什么是胶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分散质粒子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课堂生成】
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区别与联系
1.(自学、思考)什么是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有何应用?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见
到的丁达尔效应。
【课堂生成】
2.(自学、讨论)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你知道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吗?
悬浊液静置后过滤,乳浊液静置后分液
渗析
【课堂生成】
3.(讨论、归纳)请你经过思考或与同学讨论完成下表。
分散系分
类
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粒
子的大小
<100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的构成单个小分子或
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
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
体
主要特征均一、透明、稳
定
均一、一般透明、较
稳定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
定
能否透
过滤纸
能能不能能能否透过
半透膜
能不能不能
实例酒精、氯化钠溶
液
Fe(OH)3胶体、淀粉溶
胶
石灰乳油水
鉴别丁达尔效应静置沉降静置分层4.(思考、讨论)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胶体的电泳?使胶体聚沉的
方法有哪些?
【课堂生成】
笔水不能混合使用
5.(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胶体的性质还有哪些?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分别有哪些
应用?
盐卤点豆腐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形成
明矾净水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高压电除烟尘
土壤保肥
血液电泳
血液透析
胶体的提纯(渗析)
【课堂生成】
【巩固练习】
1.已知淀粉溶液与蛋白质溶液均为胶体。
现应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在半透膜袋内
装有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唾液淀粉酶,将盛有混合物的半透膜浸入蒸馏水中,反复换水多次。
最终在半透膜袋含有的分散质是什么?
最终半透膜袋内的分散质只有唾液淀粉酶
酶是蛋白质,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后变成了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