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脑部CT表现
多发性硬化的鉴别诊断
Foix-Alajouanine综合征:该病分类尚不清楚,1926 年由Foix和Alajouanine报告。
为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主要累及男性,出现痉挛性截 瘫、感觉丧失、腱反射丧失以及肌萎缩。
常见全身性表现,发热、脑膜刺激征和严重的局部疼痛。
脑脊液出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蛋白水平显著增高。
❖ Leber视神经病, 伴有半卵圆中心 和内囊后肢受累
中毒性(大多数是烟草性弱视和甲醇中毒)、 感染(病毒为主,并不常见)和缺血性视神经 病(相对较多)。
缺血性视神经病通常通过血管性疾病典型的发 病突然、缺乏疼痛以及水平性视野缺损而容易 鉴别,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动脉梗塞改变,眼 底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
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脑血 管病(CADASIL)
与MS病灶相似,尤其是与Schilder弥漫性硬化相似。由累及 双侧半球、脑干和小脑的广泛大片不对称性脱髓鞘病变构成, 主要位于颞叶前部、外囊、丘脑和脑干。鉴别要点包括家族 史、发病时多伴有头痛、认知障碍以及脑和皮肤活检有助于 确诊。
很少出现MS样,但需要与ADEM等迅速起病受累 广泛表现为脑病的患者区别。
MRI可见皮层受累而非白质受累。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缺陷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白质和灰质损害的全脑炎,白 质内有脱髓鞘改变。
8~10岁发病,早期(数周到数月)常表现为性格和行 为改变,记忆力减退,逐渐痴呆,其后(1~3个月)出 现肌阵挛或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终末阶 段可见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和昏迷。约80%在发病后 9个月死亡。
病毒感染包括带状疱பைடு நூலகம்病毒、逆转录病毒、HIV和 HTLV-1病毒感染均可造成急性脊髓病变。
SLE和血管炎性疾病亦可造成严重的急性脊髓病变。脊 髓缺血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但不完全受 累者很多,除了有明显诱发因素(如主夹层动脉瘤)很 难完全与急性横断性脊髓炎以及脊髓型MS鉴别。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辅助检查
2 .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也是多发性硬化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亚临床病 灶。2002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指南公布的诱发电位诊断标准:
(1)视觉诱发电位(VEP )检查很可能对发现患者进展为CDMS的 危险性增加有帮助。
(2)体感诱发电位(SEP )检查可能对发现患者进展为CDMS的危 险性增 加有帮助。
始改善,半数患者可遗留额侧视乳头苍白。 0
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
3 .眼■ 球震颤与■眼肌麻痹约半数患者有眼球震颤,以水 平性最多见,亦有水平加垂直、水平加旋转及垂直加旋 转等。约1/3患者有眼肌麻痹。最常见者为核间性眼肌 麻痹,为内侧纵束受累所致。多表现为双侧,复视是 其 常见主诉。若遇患者同时存在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球 震颤,则应高度怀疑患有MS的可能。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
原发进展型MS(Pn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z PPMS) , 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10~15%MS患者最初 即表现 为本类型,临床没有缓解复发过程,疾病呈缓慢 进行性加重,并 且病程大于一年。
进展复发型MS(Progressive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 PRMS) , 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5〜10%MS 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疾病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 中有少数缓解复发过程。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髓鞘:
二
施旺细胞(Schwann cell)的双层细胞膜反复环绕轴突所构成的 板层结构。
CNS Glia! Cells
a Oligodendrocyte
Sources Waxman $G;
26th Edition:
http:www. acc«!ssmedicin«a. com
最新多发性硬化幻灯片
③ACTH:疗效差;目前主要用与预防肾上腺萎缩治疗 ④强的松:80mg/d,口服,6~8天,每周递10~20mg/d, 总疗程4~6周,依据病情减量,常用维持量为10mg/d。
强化病灶:活动病灶的表现 90%的患者可见到典型的T2像异常 空间或时间多发的诊断标准
MRI空间多发的诊断标准
①、至少有1个强化病灶或有9个T2高信号病灶。 ②、小脑幕下至少有1个病灶。 ③、皮质下弓状纤维处至少有1个病灶。 ④、脑室周围至少有3个病灶。
以上每1个病灶至少要大于3mm以上。在 以上4条标准中必需同时满足3条或以上时,才 能符合MRI空间多发的诊断标准。
有1次发作;
临床表明有2个或2个 以上系统损害
• MRI符合空间多发的 标准;
或临床提示有第2次 发作;
第四种临床相
有1次发作;
临床表明有1个系统 损害(单发综合征)
MRI符合空间多发的 标准;
或MRI提示有2个或2 个以上病灶,同时 CSF有OB或IgG指数 增高;同时伴有MRI 时间复发标准;或临 床提示有第2次发作;
-干扰素:
① -1b干扰素(Betaseron):每次0.250mg,膈日皮下注射 ② -1a干扰素(Avonex):每次30g,每周一次,IM ③ -1a干扰素(Rebif):每次22g或44g,每周3次,皮下注射
氨基酸聚合物(Glatiramer acetate,GA):
Copaxone或copolymer-I,20mg/支,每日一次,皮下注 射。
六、实验室检查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8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8A型题1. 下列描述中属于脑内征象的是A.邻近颅板增生B.邻近颅板破坏C.白质挤压征D.瘤周水肿E.脑沟增宽答案:D[解答] A、B、C、E为脑外征象。
2. 星形细胞瘤分为四级,属Ⅰ级星形细胞瘤的是A.常无强化B.团状强化C.花冠状强化D.瘤周水肿明显E.有占位效应答案:A[解答] 增强扫描,Ⅰ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无明显变化,肿瘤的CT值仅增加2~3HU;少数肿瘤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
3. 不属于良性星形细胞瘤征象的是A.位置表浅B.轻度水肿C.轻度强化D.钙化E.有出血、坏死答案:E[解答] 分化不良的星形细胞瘤半数以上有囊变,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而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位置表浅、轻度水肿、轻度强化,可见钙化。
4. 室管膜瘤最好发于A.左侧脑室B.右侧脑室C.四脑室D.三脑室E.导水管答案:C[解答] 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以四脑室为最多见。
5. 室管膜瘤最好发于A.青少年B.中年C.老年D.中老年E.任何年龄答案:A[解答] 室管膜瘤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但也可见于成人。
6. 不发生脑膜瘤的部位是A.大脑镰旁B.大脑凸面D.桥小脑角E.侧脑室外侧白质区答案:E[解答] 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大多数居脑外,偶可发生于脑室内,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部位一致,典型的部位按发生的频率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三叉神经半月节、小脑幕、小脑桥脑角、斜坡和颅颈连接处等。
7. 关于听神经瘤描述错误的是A.脑外肿瘤B.内听道口扩大C.常有强化D.可坏死、囊变E.一般不影响第四脑室答案:E[解答] 听神经瘤为良性脑外肿瘤。
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
肿瘤长大可退变或脂肪性变,亦可形成囊肿,偶有肿瘤出血;可有内耳道扩大;肿瘤增大压迫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8. 垂体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A.蝶鞍扩大B.鞍底下陷C.瘤周水肿D.肿瘤有强化E.垂体柄移位[解答] 垂体瘤的CT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②垂体内密度改变,垂体强化形式包括有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局限低密度、未见异常强化;③垂体上缘膨隆;④垂体柄偏移;⑤蝶鞍改变:蝶鞍扩大、变形和破坏;⑥血管丛征;⑦治疗效果:溴隐亭治疗后腺瘤可缩小,CT值升高。
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调研报告——2011级英语+市场营销班调研成员如下收集资料:卜子路韩群删选资料:陈靖甄蔚然编辑制作:余意王清讲解报告:程静本周我们就“多发性硬化症”这一课题展开了调研。
通过从网上查找资料以及周边人们的了解,我们对这一医学上久攻不治的疾病有了以下初步的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的是多发性硬化症的起因以及易感染人群。
多发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忧郁、协调与讲话困难、严重的疲劳、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体热和疼痛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
多发性硬化症影响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元传递信息,形成思维和感觉,以使大脑控制身体。
保护这些神经元的脂肪层为髓鞘(Myelin Sheath),协助神经元进行电信号传递。
多发性硬化症逐渐造成大脑和脊髓的斑块性的神经髓鞘的破坏(脱髓鞘),髓鞘的瘢痕形成影响神经轴突的信号传递,以失去大脑和脊髓对外周的控制,以至多部位的僵硬或丧失功能。
多发性硬化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一般在20至40岁,女性发病人数两倍于男性①。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不清,多被认为是自身① Calabresi PA.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Am FamPhysician./sites/entrez?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 t&list_uids=15571060免疫性疾病。
少数人认为是一种代谢依赖性神经变性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其次,作为一种流传病学,它的蔓延趋势也备受人们关注。
多发性硬化症(MS)盛行率依国家或特定族群不同介于100,000人中2人至150人之间②。
族群和地理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已经常用于MS,而且导致不同病因学说的提出。
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
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全网发布:2011-06-23 19:35 发表者:黄德晖(访问人次:8895)(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多发性硬化)(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通过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脑白质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病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本病在中国以至于在亚洲被认为是少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5/100,000。
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发展,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近些年多发性硬化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于本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以下介绍1例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治经过。
一、病例介绍(一)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二)病史患者,女,39岁。
于200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麻木,约6—7天后平脐处出现皮肤疼痛及束带感,并逐渐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10月4日出现小便费力,来我院,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及上胸髓内多发片状长T2信号,脑脊液蛋白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予激素(甲基强的松龙)、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渐缓解。
2007年1月感冒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至完全失明,在外地医院诊为“视神经炎”给予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左眼视力恢复至0.7。
2007年5月感冒后出现右下肢无力,再次入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右下肢无力渐好转,此后应用β干扰素间断治疗,2008年2月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入我院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好转, 2009年4月6日无明显诱因双侧肢体无力,以左侧为著,伴麻木感,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尚能持物,无头痛、头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尿便障碍,在外口服强的松、卡马西平,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效果差,入院。
多发性硬化、痴呆概述、Alzheimer病
多发性硬化、痴呆概述、Alzheimer病一、概述脱髓鞘疾病:是一类病因、临床表现各异,具有共同的髓鞘脱失病理特征的获得性疾病的统称。
病理特征:(1)神经纤维髓鞘破坏多发性小播散性病灶一个或多个病灶融合成较大病灶(2)病损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沿小静脉周围炎症细胞的袖套状浸润(3)神经细胞和轴突保持相对完整,无华勒变性或继发传导束二、分类(1)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弥漫性硬化(2)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De Vic病)第一节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北欧、北美的发病率约为0.6~10%,远较其它地区为高。
是一种CNS白质多部位脱髓鞘、并以多次发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
好发于青壮年20~40岁)女性高于男性[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不明[病理]主要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多个散在的硬化斑块。
硬化斑多见于脑室、大脑导水管、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白质,视神经、视交叉。
病变多以小静脉为中心,且早期与晚期病变可同时见到。
早期病变主要为灶性髓鞘溶解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袖套)。
随后,崩解的髓鞘被吞噬细胞吞噬,神经轴索变性断裂、神经细胞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而形成硬化斑块。
[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头痛、眩晕、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病程长短不一,多数患者缓慢起病,缓解和复发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另一部分患者症状呈持续性加重或阶梯样加重而无明显缓解过程。
首发症状:肢体无力或麻木、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四肢瘫痪、不对称瘫痪腹壁反射消失或病理征(+)感觉异常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发作性症状Lhermitte 等。
精神症状:抑郁、易怒、妄想;膀胱功能症状:尿频、尿急、尿潴留、尿失禁按病变部位一般分为以下四型。
一、脊髓型主要损及侧束和后束,当单个大的斑块或多个斑块融合时,可损及脊髓一侧或某一节段,则可出现半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
多发性硬化有哪些症状?
多发性硬化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多发性硬化症状,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的早期症状,多发性硬化有什么表现?得了多发性硬化会怎样?以及多发性硬化有哪些并发病症,多发性硬化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多发性硬化常见症状:脑白质变性、病理性发笑和哭喊、反应迟钝、抽搐*一、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散在分布的多数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构成了MS的主要临床特点。
MS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我国MS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较多,MS临床表现复杂。
1.首发症状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单眼突发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视神经炎),复视,平衡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尿急或尿流不畅)等,某些病人表现急性或逐渐进展的痉挛性轻截瘫和感觉缺失。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数天或数周后消失,但仔细检查仍可发现一些残留体征。
2.首次发病后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可再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再发。
感染可引起复发,女性分娩后3个月左右更易复发,体温升高能使稳定的病情暂时恶化。
复发次数可多达10余次或更多,多次复发及不完全缓解后病人的无力、僵硬、感觉障碍、肢体不稳、视觉损害和尿失禁等可愈来愈重。
3.临床常见症状体征 MS患者的体征多于症状是重要的临床特征,患者主诉一侧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麻木感,检查时却可能发现双侧锥体束征或Babinski征。
眼球震颤与核间性眼肌麻痹并存指示为脑干病灶,是高度提示MS的两个体征。
(1)肢体瘫痪多见,常见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表现下肢无力或沉重感。
(2)约半数病例可见视力障碍,自一侧开始,隔一段时间再侵犯另一侧,或短时间内两眼先后受累。
发病较急,常有多次缓解-复发,可于数周后开始恢复。
(3)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复视约占1/3。
病变侵犯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导致一个半综合征;其他脑神经受累少见,如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瘫,耳聋、耳鸣、眩晕、咬肌力弱、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多灶性脱髓鞘:1。
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大脑和脊髓中出现多灶性脱髓鞘斑块1.1病理:病变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白质,分布分散一般来说,大脑半球是正常的。
有些人有轻微的脑回萎缩和脑沟扩大。
切片显示不同大小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晰的灰色斑块,大多位于侧脑室和小脑周围。
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出现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中期,吞噬细胞逐渐清除髓鞘崩解产物,形成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网格细胞形成和轴突消失。
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网状和胶原纤维在病变晚期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一般直径为0.1-4.5厘米病变可以新旧共存。
重症和晚期病人可以看到脑脊髓炎的变化,如脑室扩大,脑回扁平,脑沟扩大和脊髓变薄。
偶尔多发性硬化可能伴有源自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神经胶质瘤。
1.2成像:MRIT1加权成像显示多个低信号病灶点,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并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向一致古老的牌匾显示出同样的信号由于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少突胶质细胞-血管髓鞘复合体疾病,5%的病例还涉及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并且半卵圆中心的病变可能具有空间占用效应。
脊髓损伤是长条状的,与脊髓的长轴一致。
一般来说,脊髓不会增厚。
T2加权图像显示高信号强度和清晰的边缘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有助于显示脑室、脑干和小脑边缘的多发性硬化病变。
钆对比增强DTPA T1加权成像显示急性脱髓鞘病变,旧病变无增强。
磁共振成像可以判断多发性硬化的分期:磁共振成像显示病变大小不变,病变大小缩小或病变数量减少,表明缓解期;如果病变扩大或数量增加,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磁共振成像也可以用来跟踪治疗效果。
MRI平片显示侧脑室周围及两侧深部白质有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甲、乙)为低信号,T2WI(丙、丁)为高信号。
未发现占位效应。
MRI平片显示双侧半卵圆区有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区,有长T1(A)和长T2(B)改变。
多发性硬化
髓鞘被破坏后,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多 发性硬化症就是因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块状 髓鞘脱失而产生症状。所谓硬化指的是这些髓鞘脱失的区域 因为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而变硬。这些硬块可 能会有好几个,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的硬块也可能出现,所 以称作多发性。
此病的症状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 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 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症状 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不同。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 失后也可能再发作。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 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髓鞘的病变有 许多不同理论,一般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我 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个人体质 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 找不出那一种病毒可确定为此病的元凶。总之,其病因到目 前为止仍是一个谜。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变位于脑部或脊 髓。神经细胞有许多树枝状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就像错纵 复杂的电线一般,中枢神经系统中组织成绵密复杂的网络。 大自然很巧妙的在我们神经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叫“髓鞘” 的物质,髓鞘不仅像电线的塑料皮一样让不同的电线不致短 路,同时人体的髓鞘还可以加速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
3、发作性症状:痛性强直性痉挛,皮肤灼热痛。多认为是 髓鞘脱失致神经间传导短路造成。病灶发生在上颈段脊髓, 交感神经中枢受刺激可出现手脚多汗,受破坏时手脚干燥无 汗。 4、抑郁:因为多发性硬化病理过程可以引起心理问题,疾 病的致残性使患者运动障碍,限制了自身活动,与社会隔离, 逐渐出现神经心理缺陷,发生抑郁。 建议:正确对待生病, 早期复发,神经功能受影响不重,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积 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家庭劳动。活动受限的患者,如有肢体功 能残存,也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增强自信。影响较明显的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5、褥疮:如果发生脊髓横断性损害,患者出现病灶水平以 下截瘫,长期卧床,神经功能障碍血液循环不良,营养缺乏, 皮肤受压后,容易破溃形成褥疮,难以愈合。
多发性硬化
• 预后迥异
MS的护理
• 活动 • 1 . 肢 体 运 动障 碍卧床 患者, 保持良 肢位, 勤翻身 ,指导 患者进
行正确的锻炼。
• 2 . 病 情 允 许, 鼓励患 者尽量 下床活 动,注 意安全 ,防止 坠床 / 跌 倒。
• 3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
MS的护理
• 心理护理 • 1 . 注 意 观 察 患 者 的 心理、 情绪变 化,消 除不利 于康复 的不良 心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 、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MS 与儿童期接触某些环境因素有关,推测这种因 素可能是病毒。如果说病毒感染是引起 MS 的最初 事件,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作为继发机制起作用。 2 、遗传因素: MS 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寻找易感 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 、环境因素:高纬度地区发病率高。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食物和毒素对 MS 的发病和复发起所用。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呈全球分布,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很大,估计目前 全球有 MS 年轻患者 100 万。 1 、高纬度: MS 发病率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2 、移民流 行病学资料:移民关键年龄约为 15 岁, 15 岁以前移 入移民,承担移入地区的风险, 15 岁以后移出的移 民,仍保持出生地的风险。提示 15 岁以前的环境因 素接触可能在 MS 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 、发病年龄: 10~60 岁, 20~40 岁占三分之二,高峰 年龄为 22 岁。
态。
• 2 . 多 与 患 者 交 谈 , 告知疾 病发生 的规律 、诱因 ,树立 信心, 坚 持 按 医 嘱 治 疗,尽 量减少 复发次 数。
MS的护理
浅析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浅析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目的对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飞利浦MX16排螺旋CT,飞利浦(原Picker)低场永磁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对20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分别通过CT和MR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显示特征,进而对比他们的诊断价值。
结果在20例病例中,出现侧脑室白质旁区病灶的患者最多,为14例,其他情况的有:3例脑干、5例小脑、2例基底节区、2例枕叶、7例颞叶、6例顶叶、4例额叶,MR 检查的病灶显示率较高,而且对新旧病灶的显示更为直观。
结论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使用MR检查比CT检查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和更准确的病灶分期。
标签:CT;MR;颅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白质区、脑干、小脑和脊髓等[1]。
近些年在CT和MR影像診断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医学界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了很大的进展[2]。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搜集到的2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进行分析,着重对比CT和MR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分析它们优势和特点。
1 临床资料在所选的20例患者中,总计有女性患者16例和男性患者4例,年龄为15~66岁,全部患者的患病时间都在6个月~17年,且患者都发生过视力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诊断均符合2010版多发性硬化McDonald诊断推荐标准。
在研究中对所有患者都分别进行CT和MR检查,采用飞利浦MX16排螺旋CT,飞利浦(原Picker)低场永磁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并将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2.1 CT表现本研究中,CT检查表现出的特点为:病灶多发,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颞叶、基底节区、小脑等可见,侧脑室周围病灶多见,通常与脑室壁垂直,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少部分可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急性期可明显强化或环形强化,慢性期不强化,病灶边缘可清楚或模糊。
T星状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硬化症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 振成像(MRI)在多发性硬化症 (MS)损伤评估中扮演重要角
色。
T星状(T*)磁共振成像作为一 种先进的MRI技术,对于检测 MS病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T星状磁共振成 像在多发性硬化症损伤评估中的
应用价值。
多发性硬化症简介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慢性、炎 症性、脱髓鞘性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
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
01
T*-weighted MRI对多发性硬化 症患者脑部微小病灶具有高度敏 感性,能够发现常规MRI难以检 测到的微小病变。
02
微小病灶的及时发现有助于医生 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 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定量分析与功能评估能力
T*-weighted MRI不仅提供形态学信息,还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可以对病灶进行定 量测量和分析,如病灶体积、病灶数量等。
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扩展残疾状态量 表(EDSS)、多发性硬化症功能评分 (MSFC)等,用于量化患者的残疾 程度和功能状况。
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评估多发性硬化症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MRI序列(如T1加 权、T2加权)可显示脑和脊髓内的病灶,包括活动性病灶和慢性病灶。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多种成像序列和参数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病
灶信息,有助于提高多发性硬化症损伤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前景展望
01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 应用于T星状磁共振成像数据的分析 和处理中,有望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的多发性硬化症损伤评估,提高诊断 效率和准确性。
案例三
案例四
患者C,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过程中,通过T 星状磁共振成像监测脑部病灶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医师)试题(网友回忆版)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医师)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肝癌在增强扫(江南博哥)描时间密度曲线上,特征性表现为()。
A.速升速降型B.速升缓降型C.缓升速降型D.缓升缓降型E.速升后缓升型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肝癌CT表现:肿块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增强;门静脉期,门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增强密度则继续降低。
全部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快出”现象。
[单选题]3.患者男,52岁。
呼吸困难伴咳嗽1年余,逐渐加重,无咳痰,轻度杵状指。
HRCT示双重中下肺磨玻璃状斑片影伴细网状影,诊断首选是()。
A.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B.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C.细支气管肺泡癌D.过敏性肺炎E.支气管肺炎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出现呼吸困难和干咳,1~2年内出现发绀和杵状指,CT表现为两下肺磨玻璃样影及实变影,线状影,胸膜下弧形线状影,蜂窝状影,小结节影,肺气肿或支气管扩张。
[单选题]4.下列哪一项不是卵巢癌腹腔种植的常见部位A.子宫直肠窝B.左侧膈下C.左下腹部乙状结肠系膜的上缘D.右下腹部肠系膜根部的下端E.盲肠和升结肠外侧的结肠旁沟参考答案:B[单选题]5.不符合肝癌CT平扫表现的是()。
A.大多数病灶为较低密度B.脂肪肝或肝硬化时,肝与病灶间密度差缩小C.肿瘤细胞分化越好,其密度与正常肝差异越大D.可发生坏死、出血和钙化E.脂肪肝特别显著时,病灶成为较高密度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肿瘤细胞分化越好,其密度与正常肝组织差异越不明显。
[单选题]6.CT对胃癌检查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早期癌肿的检出B.显示胃壁增厚及范围C.确定癌肿是否外侵D.显示周围淋巴结肿大E.发现肝或其他脏器转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早期胃癌病变较小,且与胃溃疡类似,CT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差,难以发现。
[单选题]7.肾囊肿CT表现十分典型,不属于其典型CT表现的是()。
医学影像住院医师:神经系统测试题四
医学影像住院医师:神经系统测试题四1、单选关于皮样囊肿CT表现的描述,错误的是()A.圆形低密度影,CT值低于脑脊液B.囊内可见毛发C.有瘤周水肿D.常无强化E.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正确答案:C2、单选(江南博哥)怀疑癌性淋巴管炎的病人,CT检查应采用的扫描方法为()A.常规10mm层厚扫描B.增强CT扫描C.薄层CT扫描,骨算法重建D.常规螺旋CT扫描E.螺旋CT扫描,冠状多层面重组(MPR)正确答案:C3、单选脑干最常见的肿瘤是()A.室管膜瘤B.星形细胞瘤C.海绵状血管瘤D.血管母细胞瘤E.转移癌正确答案:B4、单选颅内肿瘤CT间接征象是()A.肿瘤密度B.瘤周水肿C.肿瘤钙化D.肿瘤出血E.肿瘤囊变正确答案:B5、单选CT图像中肿瘤的间接征象不包括()A.灶周水肿B.脑室移位C.病灶大小D.病灶邻近骨质改变E.邻近脑沟消失正确答案:C6、单选关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正确的是()A.临床根据病情可作出本病的诊断B.CT诊断效果最好C.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D.PET的诊断效果优于MRIE.SPECT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正确答案:C7、多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由并发症所致的间接征象,包括()A.动脉瘤B.脑积水C.AVMD.脑内血肿E.脑血管痉挛正确答案:B, D, E8、单选侧脑室前角外侧是()A.尾状核体部B.尾状核头部C.内囊前肢D.苍白球E.尾状核尾部正确答案:B9、多选蝶鞍层面可见的解剖结构有()A.前床突B.脑桥C.枕大池D.第四脑室E.垂体正确答案:A, B, C, D, E10、单选多数"颅咽管瘤"位于下列哪个部位()A.鞍上B.鞍旁C.鞍内D.四叠池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11、多选脑挫裂伤的CT征象有()A.损伤区局部呈低密度改变B.散在点片状出血C.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占位及萎缩表现E.合并脑内血肿等征正确答案:A, B, D, E12、单选下列关于三脑室与周围结构描述正确的是()A.顶为胼胝体B.后壁为胼胝体压部C.中部有中间块D.侧壁为豆状核E.前壁为视交叉正确答案:C13、单选MRI图像上有钙化的少突神经胶质瘤,需要与下列哪种病变相鉴别()A.脑脓肿B.AVMC.Ⅲ~Ⅳ级星形细胞瘤D.结核E.脑膜瘤正确答案:B14、单选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的检查方法为()A.MRIB.PETC.EEGD.CTE.ECT正确答案:D15、单选在MRI上,颅脑肿瘤中表现盐和胡椒粉征的肿瘤以下哪种肿瘤最多见()A.三叉神经纤维瘤B.脊索瘤C.脑膜瘤D.颈静脉球瘤E.转移癌正确答案:D16、单选有关表皮样囊肿的描述,错误的是()A.桥小脑角区多见B.肿瘤为均匀等密度C.病变边缘清楚D.具有"钻缝"特点E.增强扫描无强化正确答案:B17、多选脊髓外硬膜内常见肿瘤有()A.神经纤维瘤B.神经鞘瘤C.脊膜瘤D.胶质细胞瘤E.转移癌正确答案:A, B, C18、单选颅脑外伤时,颅缝宽度超过以下数值,其意义如线形骨折()A.1.5mmB.3.0mmC.2.5mmD.2.0mmE.4.0mm 正确答案:D19、单选不支持鼓室血管球瘤的是()A.搏动性耳鸣B.蓝色鼓膜C.传导性耳聋D.CT示鼓室内软组织小肿块E.肿物增强明显,与颈静脉增强一致正确答案:E20、单选脑部MRI检查的禁忌证是()A.心肾功能严重衰竭B.对比剂过敏C.急性脑外伤D.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E.严重冠心病患者正确答案:D21、多选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好发于()A.侧裂池B.大脑半球凸面C.鞍上池D.枕大池E.脑室内正确答案:A, B, C, D22、单选男,62岁,左下肢活动不利3天,CT平扫示:右基底节区见一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直径约为0.5cm,脑中线居中。
浙江内科模拟题2021年(16)_真题-无答案
浙江内科模拟题2021年(16)(总分97.XX03,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列关于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正确的叙述是:()A. 24小时内称急性期B. 4天至3周内称亚急性期C. 4周以上称慢性期D. 急性期血肿又称单纯型血肿E. 慢性期不会再出血2. 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点为:()A. 额颞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并外侧裂、前部半球间裂和脑基底池增宽B. 额颞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并外侧裂、后部半球间裂和脑基底池增宽C. 额顶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并外侧裂、后部半球间裂和脑基底池增宽D. 额顶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并外侧裂、前部半球间裂和脑基底池增宽E. 顶枕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并外侧裂、后部半球间裂和脑基底池增宽3. 下列哪一种疾病用CT平扫无法明确诊断:()A. 脑梗死模糊期B. 脑出血急性期C. 脑挫裂伤亚急性期D. 脑积水引流术后E. 脑白质水肿伴大脑镰下疝4. 新鲜脑出血的CT值一般为:()A. 20~40HUB. 30~50HUC. 40~60HUD. 50~70HUE. 60~80HU5. 提示海绵窦动静脉瘘的CT征象是:()A. 平扫CT无异常征象,压颈并强化扫描眶内出现肿块B. 鞍上区高密度强化肿块C. 双侧海绵窦区强化肿块D. 锁骨下动脉窃血现象E. 一侧鞍旁明显强化病灶并眼上静脉扩张6. 患者,男性,65岁。
CT示左额顶叶有一个3.5cm×4.0cm的混杂密度区,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花环状强化。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单发转移瘤B. 少枝胶质细胞瘤C. 出血性脑梗死D. 胶质母细胞瘤E. 淋巴瘤7. 患者,女性,28岁。
头痛3年,CT示鞍上有一3cm×4cm的囊实性病变,伴弧形钙化,第三脑室受压,侧脑室扩大。
首选诊断为:()A. 垂体腺瘤B. 颅咽管瘤C. 脑膜瘤D. 脊索瘤E. 囊性星形细胞瘤8. 脑增强CT显示"水母状"征象提示为下述哪一种疾病:()A. 毛细血管扩张症B. 静脉性血管瘤C. 动静脉畸形D. 海绵状血管瘤E. Sturge-Weber综合征9. 下列关于脑膜瘤C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女性多见B. 与硬脑膜粘连紧C. 多有包膜D. 均为实性肿块E. 多呈较高密度10. 下列关于多发性硬化的CT表现,正确的是哪一项:()A. 病灶有占位效应B. 多发性病灶位于脑室旁,可见"直角脱髓鞘征"C. 病变强化明显D. 病变多位于皮质下E. 病灶呈等密度和高密度11. 下列哪一种肿瘤的脑转移瘤CT平扫常为高密度:()A. 肺癌B. 黑色素瘤C. 肾癌D. 胰腺癌E. 结肠癌12. 横轴位鼻咽腔的CT图像形态为:()A. 硬腭水平呈长方形B. 软腭之上水平呈方形C. 咽隐窝水平呈梯形D. 咽鼓管隆突水平呈梯形E. 咽隐窝水平呈双梯形13. 患者,女,20岁,左眼突出伴疼痛,运动障碍,CT示眼肌附着处眼环增厚、模糊,眼外肌增粗,轻度增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是:()A. 脑膜瘤B. 炎性假瘤C. 海绵状血管瘤D. 视神经胶质瘤E. 视网膜母细胞瘤14. 下列关于胆脂瘤C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特征性表现为骨棘和听小骨破坏B. 病变可以破坏外半规管C. 可以根据测量的CT值与鼓室肉芽肿鉴别D. 病变可以破坏面神经E. 可以根据病变部位和破坏表现推断病变为原发或继发15. 患者,男,60岁,鼻出血3个月,CT示右上颁窦密度高,前外壁破坏,首先诊断为:()A. 上颌窦腺瘤B. 上颌窦囊肿C. 上颌窦炎D. 上颌窦癌E. 上颌窦黏膜囊肿16. 早期声带癌CT可表现为:()A. 正常B. 声带明显增厚C. 杓状软骨移位D. 钙化性斑块E. 喉软骨破坏17. 患者,男,30岁,右耳流脓1年,鼓膜穿孔。
SWI在颅内多发性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SWI在颅内多发性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多发性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跟踪随访的8例颅内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初查及复查均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同样的扫描序列:轴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SWI,冠状位及矢状位T2WI。
结果 8例患者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多发等、稍长T1及长T2信号影。
DWI像上7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颅内部分病灶呈高信号,加扫SWI序列,这些高信号灶在SWI像上内可见扩张的静脉血管影,1例初诊脑梗死患者在DWI及SWI像上颅内未见明显高信号影及扩张血管影。
7例患者经对症药物治疗2个多月后来院复查,症状减轻,颅内病灶明显减少、缩小,SWI像上扩张的血管影消失。
1例患者症状加重,颅内病灶增多、扩大,在DWI及SWI像上颅内可见高信号及扩张血管影。
结论 SWI对颅内多发性硬化斑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DWI S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的不同进行成像的,由于其对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成分敏感,因此在小静脉的显示上有其独到的优势。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白质脱髓鞘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病理组织学研究显示该疾病是一种炎症反应,可能与小静脉关系密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跟踪随访的8例经临床证实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影像资料,其中7例患者为女性,平均年龄35岁;1例为男性,年龄为38岁。
1.2MRI检查检查采用GE 1.5T超导MRI扫描仪及头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
扫描序列有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及DWI、磁敏感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等。
8例随访的患者,前后两次检查所用的MRI扫描条件一致。
SWI图像后处理均在ADW4.4工作站上进行。
2 结果随访的8例最终经临床证实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常规T1WI、T2WI像上表现基本相同,均表现为双侧侧脑室体旁多发大小不等的等T1、稍长T1及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或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