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合集下载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及处罚程序
违 法 行 为 的 种 类
处 罚 的 程 序
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110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调查: 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 决定: 公安机关及时查证,<8小时/<24小时 执行: 听征: 救济: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主要内容
道德的特点 第一,强调人的“自律”。 第二,对于绝大多数人及其行为者来说是通过道 德的建设和引导纳入公共秩序的轨道。 法律的特点 第一,强调对人的“他律”。 第二,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说,法律直接干涉 的行为,只是极少数“自律”失效、越出基本 法律规范的人。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 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 特征: 继承性、基础性、 广泛性、简明性。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 2、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3、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4、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第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第二,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第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一、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二、申请与许可 1、主管机关:公安机关 2、必须要负责人: 5日前递交申请。五种不予许可的情形。 三、举行 1、公安机关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 2、任何人不得以暴力、胁迫、其他手段进行扰乱、 冲击和破坏 3、按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其止时间、 地点线路及其他事项进行
《环境保护法》 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范围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二、基本制度 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限 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重点提示一、公共生活及其主要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百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其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要珍惜和爱护,使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这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目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即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四、大学生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10页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10页
•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 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 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继承性。②基础 性。③广泛性。④简明性。
整理课件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1.文明礼貌 • 2.助人为乐 • 3.爱护公物 • 4.保护环境 • 5.遵纪守法
整理课件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整理课件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整理课件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A
整理课件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 1.公共生活的含义 •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 •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 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整理课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条件。
• 1.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 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整理课件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整理课件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 1.指引作用(对象为本人) • 2.预测作用(对象为他人) • 3.评价作用(对今后的影响,警戒与示范) • 4.强制作用(对象为人们相互的行为) • 5.教育作用(制裁、预防违法行为, 是最后保障)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本章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的基本手段。

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自觉增强公德意识、实践公德规范。

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本章教学重点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知识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章教学热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

有些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招生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等。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如何规范这些方面的秩序,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促进公共生活领域的整体文明程度?对这些问题,需要思考。

更需要行动。

实践活动1、道德与法律提示:以“法律更能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道德更能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为辩题在班级进行一场辩论赛。

令我深恶痛绝的十种校园不道德现象提示:依次写出令你深恶痛绝的十种校园不道德现象。

2、两个百分百提示:某高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是这l00%的学生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

你认为症结在哪里?为校园文明出招提示:你理想中校园文明是什么样的?为校园文明献上一言一策吧。

3、网络我与现实我提示:如果说传统道德是一种“熟人道德”,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打交道的大都是符号、是陌生人。

带着“现实的我”走入“虚拟的世界”,凭着自己的良心、良知去想去做,自觉自愿地讲求道德,自觉地把握自己、检验和校正自己。

请写一份“我的网络道德准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5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5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阐明三大领域中道德与法律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积极性;强化公德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影音播放、学生讨论⇔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来说,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而所谓“公共生活”,实际就是不同背景、利益、兴趣的人们彼此在一起的生活。

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强调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扩展,社会公共生活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医院、体育场、商店、公路、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学校、影剧院、图书馆、码头、公园等扩展到人才市场、证券交易所等等,及至现在的网络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而现代公共生活则更像是“陌生人世界。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如购物、歌厅娱乐、上网、健身等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社会生活基本是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 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的基本保证。
三、维护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
道德与法律,是当代人们建立和维护社会 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 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网络可以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 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发展。 网络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泛滥;软件、影视作 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盗版 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的欺诈与 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 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
3、处罚程序
专设“处罚程序”一章,分三节对调查、
决定和执行程序作了规定。 在调查程序中,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 份、回避等程序。在传唤时间上规定,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 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 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规定可能适用行 政拘留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 时。 此外,还规定了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 守法”。 公民道德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认知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内心认同,并在 自己日常生活中实践。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和道德相互补充,同是维护社会公共 秩序的基本手段。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在 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 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 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五章__遵守社会公德_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__遵守社会公德_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A.社会公德B. 职业道德C. 家庭道德D. 生活道德难易程度:易答案 A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场所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型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在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这体现着社会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难易程度:中答案 A3.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体现着公共生活具有()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C.活动时间的长久性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难易程度:中答案 B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C.下载网络游戏D.收发电子邮件难易程度:易答案 B5.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这句话说明公德具有()A.继承性B.基础性C.广泛性D.简明性难易程度:易答案 C6.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体系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A.工作秩序B.教学秩序C.交通秩序D.网络秩序难易程度:易答案 D7.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B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敬业奉献、遵纪守法D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难易程度:难答案 A8. ( )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 通过,自2006年3月起实施。)
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 共6章119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 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 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以及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 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私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 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前不久,一居民到某医院看病,结果在 医院突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抢救不当 造成,于是将花圈摆放在医院门口,并打 出标语对医院进行攻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肇事 者一般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但《治安管 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机关、 团体、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 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 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10日以下拘留,并 处500元以下罚款。医院门外摆花圈不仅遭 拘还罚款。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 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窃信事件19岁的马蕾蕾(化名)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2005年她向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递交留学申请。

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儿名)的申请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便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明尼苏达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学校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

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

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因已被人冒名而被拒绝了邀请。

经过陈馨和班系师生的调查,取证,很快就查明真相——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鬼。

此事在3月底一经曝光,就不断有人在网上发帖指证马蕾蕾还窃取了其他人的留学邀请信,具体数量目前难以统计,校方目前也还没有准确数据公布。

但记者在BBS上所见就有3人以上指证。

一时间中科大人心惶惶,许多学生疑心自己的邀请信被窃取,纷纷与所申请的大学联系;有些接到相信而不甘心的,又再次与学校确认是否属实;甚至有学生发表联名公开信,要求严惩肇事女生。

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人赫赫有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于部,被评为2003-2004年度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

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一周讨论后,中科大校方于4月1日下午在科大BBS上发表了对窃信事件的情况说明。

说明中称:3月31日,经违纪学生家长和本人要求,考虑在校压力过大,为避免意外事件发生,经向学校有关领导请示,同意其回家等待处理结果。

4月1日下午,学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对马蕾蕾同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对受害同学希望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做法,校方将给予尊重和协助。

4月2日上午,中科大BBS上又贴出了中科大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程艺对这一事件的回复。

程艺表示:连日来,校方对事件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取证,对马蕾蕾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坦言深感平时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引导,对出现此类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讲稿)导入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道德的最基本的知识,搞清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内容。

本章,我们将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

本章共三节,其构成可以说是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两翼是指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两种最基本的手段: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首先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将来参加工作之后,还有职业生活。

但一个人除了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之外,还会同时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那就是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封闭性...和独立性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公共生活就是超越了特定的私人生活空间的社会生活,它的活动空间为面向不特定人群的公共场所,如社区、学校、公共交通工具、马路街道、影剧院、图书馆、体育与休闲场馆、博物馆、公园与广场、旅游景点、人才招聘市场、各种商品和金融交易市场、网络世界,等等。

(二)公共生活的特征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5、公共生活的规范性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一)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良好的秩序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才能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才能惩治邪恶,保障人们正当的权利。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000001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000001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大学校园中诸如: 浪费粮食、大声喧哗(夜半歌声)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 上课迟到、衣冠不正进教室 手机铃声此起彼伏 新生报到时常遇到的称谓“喂” ……等不道德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时有所见。
请同学们为这几幅画题名 :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1、特别之处: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 行为;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 察的执法行为。
2、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 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 安管理职责。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3、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 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 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 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 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 合的原则。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要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上网,在网络 生活中加强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 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 拟时空。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 络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 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 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 •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 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 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 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精华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第五章

【精华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了解、理解公共秩序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维护公共秩序。

本章内容如果定位请看,社会生活分三个部分: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每一部分有不同的道德来规范。

这种从宏观上的定位,就可以明白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处在社会生活的什么位置。

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地位日益变得重要,因此,公德建设的任务也日益突出。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第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

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

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隐私方面的活动,和社会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都是,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其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

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私人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学习公共生活的特征,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作用,了解公共生活的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三、教学难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 公共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是相对于职业和家庭生活来说的。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独处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活动内容及其生活方式。

公共生活作为一定的公共生活平台和生活范围,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生活包括娱乐、求知、旅游、体育、饮食、买卖等在户内外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其范围包括公园、影剧院、商场、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生活的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人们理性生存程度的重要条件。

没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生活就没有完善的人类生存样态。

社会公共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

2.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思想道德教育与成才_05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教育与成才_05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3 :视屏(日本地震)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 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 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 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
文明礼貌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现状 (视屏 )
公共生活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
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 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 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 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公民道德
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这就 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你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 序所要遵守的道德要求。而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原则规范而言, 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 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 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 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
内容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视频]欣月童话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不文明图片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提问]在我们校园里有哪些不文明行为?
校园中最反感的不文明现象: 1.打饭、取钱时不排队、插队 2.不爱护公共卫生 3.不尊重他人,特别是不尊重老师、后勤工作人员 4.随地吐痰、不讲个人卫生 5.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座 6.在宿舍里打扰别人休息 7.在自习室不关手机铃声、大声说话、吃东西等 8.上公共厕所不冲水 9.不爱护学校公共设施、践踏草坪 10.在自习室、食堂占座 11.一味地与他人攀比 12.情侣不分场合搂搂抱抱
(一)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
道德: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 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 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 活动的总和。
法律: 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 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从调整对象上看 2.从调整范围上看 3.从调整内容上看 4.从调整手段来看 5.从追求目标来看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 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 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 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 则志不慑。
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讨论:
大学生理直气壮不让座,尊重公德需要理由?
“上车我是投了币的,就算有老人有孕 妇站我旁边,我也可以选择不让座,这 跟学识、素质无关。”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都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最
重要、最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
要的精神保障。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教学重点: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 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 问题。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 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 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 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 会风气。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道德强调自律,通过道德教育、道 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观念意识,作用
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课件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课件

3、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由其负责人 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的公安机关亲自 递交书面申请,不是由负责人亲自递交书面 申请的,主管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负责人应 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如 实填写申请登记表。
案例:
• 2005年6月,某市部分退休职工因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医 保问题没有解决,且长期上访无果,要求游行请愿,并委 托退休职工王某、张某、佘某等3人向市公安局递交了游 行申请书。
• 市公安局对其许可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申请人申请 请愿游行的具体时间不清楚,游行后的解散地点未注明, 申请人的代表资格未见《委托书》,参加请愿游行人员的 身份不明,情况不详,且游行的线路涉及到数百个门店及 行政企事业单位,治安交通环境复杂,请愿游行必将给途 经的经营环境及机关工作秩序、交通秩序造成一定 影响。 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十二条规定,决定不予许。
人民网2005年推出的日常生活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比活动的网友投票结 果。
[本校调查]
大学校园公德现状(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及大 型集体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
• 迟到旷课

随地吐痰
校园

践踏草坪
十大

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
不文

乱扔垃圾
明现 象

占座不到

考试作弊

损坏公物

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弩、匕首的,以及其他妨害
公共安全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 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 他人身体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案例1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行人篇
汽车让人――《道路交通安全法》给了行人安全的保障。

该法规规定: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有绝对优先权。

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当减速行驶。

遇行人通行,必须停车让行;此外,该法规还保护了无交通信号情况下的行人横过道路权。

规定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要主动避让行人。

撞了不能白撞――《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采纳“撞了白撞”这一做法,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定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

因此,此前个别地区实施的“撞了白撞”今后行不通了。

行人违法要挨罚――尽管机动车今后要让行人走,但违反交通规则还是要受到惩罚,交通法规定,对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可以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车主篇
拖车不收车主的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的地点。

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补偿责任。

肇事逃逸别想开车――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对六个月内发生二次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负有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的专业运输单位,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禁止上道路行驶。

发生车祸先救伤者――交通法对于救助交通事故的伤者也有了人性化的规定,它规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伤者,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也应当予以协助;交通警察赶赴事故现场处理,应当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医院应当及时抢救伤者,不得因抢救费用问题而拖延救治。

交通事故仍可私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还规定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

按照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酒后驾车罚得很惨――据有关部门统计,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一大因素。

因此,交通法不仅将酒后驾车作为对法律的触犯,还加大了对饮酒、醉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

按照规定,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暂扣三个月的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的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酒后驾驶公交、出租等营运机动车的处罚力度则更大。

而且,交通法还规定如果一年内醉酒后驾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车辆篇
第三者险要保――《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实行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用于支付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费用。

“特权车”不能闯红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只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四种车辆,才属
于“拥有道路优先通行权”的“特权车”,军车被排除在外。

同时,这些“特权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相应的道路优先通行权。

电动车属非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将电动自行车纳入了非机动车的范畴,但对于能否上路行驶未作明确规定。

遮挡车牌可罚200元――机动车号牌应当按照规定悬挂并保持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

故意遮挡、污损或者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将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泊车证与安检脱钩――任何地方在进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时,只需提供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机动车安检机构应当予以检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附加其他条件。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不仅做到自己遵守交通法律规则,而且要积极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促进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守法意识的增强。

案例2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案例3: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窃信事件
中科大的BBS上关于少年班女生窃信始末,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3月29日,当时,
马蕾蕾的室友最早在网上发出惊人消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19岁的大四学生马蕾蕾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申请了一个和陈馨类似的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替陈馨拒绝了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

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

此事在3月底曝光后,又不断有人指证马蕾蕾还窃取了其他人的留学邀请信,具体数量目前难以统计,校方目前也没有准确数据公布。

一时间中科大人心惶惶,许多学生疑心自己的邀请信被窃取,纷纷与所申请的大学联系,甚至有些接到拒信而不甘心的,又再次与学校确认是否属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