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诗五首》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步其才能。
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分、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
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
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一)解题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理解王维。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
《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首》,感受《月夜》中独立坚强的形象和《风雨吟》中不畏风雨勇敢年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1)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出,并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我会在批改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点评:在作业反馈课上,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其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点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在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例题二:《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请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3. 例题三:《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韵律和节奏最吸引人?请分析其韵律特点和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5)诗歌交流小组:成立诗歌交流小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主题是你认为最有意义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主题最有意义,因为它通过描绘某某场景或情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相思》、《书湖阴先生壁》和《约客》。
这些短诗都是古代诗人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短诗,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进行文学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诗相符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人的图片和诗歌朗诵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能够理解和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短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短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 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短诗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论这些诗的特点和感受。
引发学生对短诗的兴趣。
Step 2:讲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解释短诗的基本特点:字数少、内容简洁、意象鲜明、抒发感情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课文《短诗五首》,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句,解析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Step 4:分小组诵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诵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短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控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准确。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诗展示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情感。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总结短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个关于自然的短诗。
鼓励他们将作业内容展示给家人和同学欣赏。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其他的短诗作品,提高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相见欢》、《渔家傲》、《江城子》、《南乡子》、《相见欢·贝尔莱德》。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对其中一些生僻词语、典故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关键词语、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难点:对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诗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短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诗歌学习,学会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诗歌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乐等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以一首学生熟悉的短诗作为导入,引导他们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诗歌的魅力在哪里?今天我们将学习五首短诗,让我们共同感受近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年级下册的《短诗五首》课程内容丰富,包含了近代诗人的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本案例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为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合作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诗歌学习氛围。这种创新的情景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自然地融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质疑、探讨、解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对象为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训练。
本教案将以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短诗五首》为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理解、诗词鉴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诗歌意境、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和表达《短诗五首》中的文言诗句,并理解和解释其含义。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短诗五首》中的语言运用、意象、修辞手法等美学特征,感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3.能综合运用课本中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文本分析和鉴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课程教材《短诗五首》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
五首短诗分别是《夕次盱眙县》、《鹅湖归矶》、《无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夏景》。
教学步骤本教案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学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事先预习本篇诗词,熟悉每首诗的大意和诗句表达。
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对诗词的内容和作者意图进行猜测。
第二步:课堂导读在课堂上,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短诗五首》中的诗歌意境、语言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等美学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课堂导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1.朗读课文学生自己或教师带着学生朗读每首诗,让学生感知其语言韵律和诗情画意。
2.学习课文通过注释词语和结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本篇诗词的结构和特点。
3.鉴赏课文介绍和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第三步:课后复习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作、朗读、语言分析等),让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和巩固。
教学评估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交流、课后作业等,以及通过相关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本课诗句的唯美图片,配音乐播放,边播放,教师边朗诵图片上的诗句。
最后总结:同学们,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诗五首》,来领略现代诗的美。
二、预习检测1.找学生朗读这五首小诗。
2.课件出示作家简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找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1.其他同学点评这五位同学的朗读情况。
注意从准确度、声音是否洪亮、断句是否正确、感情把握是否到位等角度进行点评。
2.再读这五首诗歌,小组研讨。
(1)分析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象。
①《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②《萧红墓畔口占》这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
诗歌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增添了一线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正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的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个“却”字,表现了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③《断章》诗中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流转,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蕴含着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领悟到的哲理。
3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重点)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难点)4.通过小组内讨论探究,揣摩、品味关键性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教学方法:1.朗读法;2.研究品析法;3.意境想象法。
教学过程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
这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月亮、风雨是常见的事物,但它却成为许多文学家讴歌的艺术形象。
月亮、风雨在诗人的笔下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些诗人一起走进那些看似平凡的诗句,一起去探寻诗句背后的故事。
新课讲授(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作品简介:《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创作背景: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推荐: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
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断章》作品简介:《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
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赏析:《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
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
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
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
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
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风雨吟》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
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