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
采用 t 检验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 P < O . 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 关键词 】 中风病
病机
诊治
脾胃
意义 。 2 结 果
近年来 中风患病 人数 明显 增加 ,不 仅使患 者生活 质量下 降, 同时社会及家庭 负担 均明显上升 , 因此深入 中风病机研究 ,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 中医学研 究显示 , 脾 胃
脾 胃出现 问题 , 则气 血紊 乱 , 引起 中风 。 脾 主气 , 为人体气之 源 ,
■ 0固回圈岔目固回回
从脾 胃论 中风 病 病 机及 治 疗 观 察
薛安 刚
( 陕县第一人 民医 院, 河南 陕县 4 7 2 1 O 0 )
【 摘要 】目的
从脾 胃角度 对 中 风病病机进 行分析 ,并探
患者 同时冲服朱砂 1 g ; ③气血虚弱者采用补气活 血方 治疗 : 黄
芪3 0 g , 当归 、 党参 各 2 0 g , 防风 、 陈皮、 钩藤 、 炙甘草 、 焦 白术各 1 5 g , 升麻 、 柴胡各 1 0 g , 每天 1 剂, 清水煎 至 2 0 0 ~ 3 0 0 mL , 2次
2 . 1 经 过积极治疗后 , 2 组 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康复 ,观察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明显高于参考组( P < 0 . 0 5 ) 。见表 1 。
表 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比较 例( %)
失调时 , 有痰生 成 , 血 液流通受 阻 , 最终 导致 中风形成 , 笔 者将 我院收治 的 9 2 例 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从脾 胃角度对其
病机进行 分析 , 并给予患者不 同治疗方法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从脾胃论中风的病机及诊治效果观察
现报 道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检验 ,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观察组 总有效率 为 9 5 . 4 5 % 高于对 照组 的 6 9 . 0 5 %, 差 异 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见表 1 。
表1 2组 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 ]
和对照组 4 2例。2组均给予综合性康复锻炼 ,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采 取中药治疗 , 对 照组采取现代 神经药物治疗 , 对比2
组临床疗效 。结果
论角度对 中风患者展开治疗具有显著疗 效 ,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值得临床 中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脾 胃; 中风病 ; 神经药物 ; 中药治疗 【 中图分 类号】 R 7 4 3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4 ) 0 8 A一 0 0 7 3 — 0 1
制, 造成神经衰退 , 最终 导致患 者 出现 肢体僵 硬现 象。 中风 患 者常有 浑身无力 、 言语 障碍 、 身体肿胀 、 舌苔暗红 、 僵硬、 面色枯 黄等表现 , 对 于不 同种类 中风应采取 不 同治疗方 法 , 但 治疗 总 原则应为补气活血 , 通 经活络 ; 中风患 者常同时伴随明显生痰 , 展 开健脾化痰治疗可对患者机体生痰 过程 予以有效抑制 , 对 其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和患者脾胃机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与气化失常息息相关,而脾胃论治可谓是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中风各个阶段均需采取脾胃论治,并对患者应用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也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医学界中,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
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平均病程(16.58±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且睡眠质量较差,舌苔白滑,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钩藤12 g,夜交藤和半夏各9 g,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大黄3 g,以清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当归、党参各20 g,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升麻、柴胡各10 g,以水煎服,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姜竹茹、栀子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3~4次/d口服。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治疗分析
枢纽部位 , 有着重要作用。 胃为 阳腑 , 气 主降, 降则糟粕下行 ; 脾
为 阴脏 , 主升 , 升则精气上输 。脾 胃结合 , 协调发挥作用 才能使
得生化精 、 津代谢及转换功能正 常维持 。一旦脾 胃受损 , 则升
[ 2 】 蒋筱 , 纪东. 中 风证从脾胃论治的治法探讨 时珍国医国药 , 2 0 1 1 , 2 2
用 的接骨药 , 该方 由寒水 石 、 银朱、 代赭 石、 麝香 、 熊胆 、 牛黄 、 白
【 2 ] 樊 飞, 王煜 巍 , 贾连军 , 等. D H S 、 P F N与 F H 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 , 2 0 1 2 , 1 9 ( 4 ) : 1 9 — 2 Z
[ 4 】 王伟. 蒙药制剂规范[ M 】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 0 0 7 : 1 2 — 1 8 .
【 5 】 巴根那 . 蒙医方剂学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 0 0 7 : 3 3 2 — 3 3 3 .
(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0 2 — 2 0 )
1 2 g , 炙甘草 6 g 。 肌肤麻木患者加红花、 当归 、 全虫 ; 呕吐患者加
中风发生 ,采用相应 中医对证 治疗能够减轻神经功 能缺损 , 减
代赭石、 竹茹 , 清水煎服 , 每天 1 剂。
【 关键词 】中风病
脾胃 病机
治疗
1> 7 0 %。 吞
( 1 1 ) : 2 7 4 8 — 2 7 4 9 .
[ 3 】 过伟峰 . 基 于病机研 究出血性 中风证候 诊断方法 『 J 1 . 南京 中医药 大
学学报 , 2 0 1 3 , 2 9 ( 1 ) : 1 - 4 .
试论脾虚血亏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
接 人脑 的经脉 。《 枢 ・ 脉 篇 》日: 足 阳明 胃之 灵 经 “ 脉 , …, 发际 , … 循 至额 颅 ; 支 者 … … , 膈 属 胃络 其 下
目前 , 中风 后遗症 的病 机认 识虽 未统 一 , 对 但不
外乎 本虚标 实 , 多认 为此 症属 虚实 夹杂证 , 虚多为 其
关键词 脾虚血亏 中风后遗症
补脾养血
活血通络
1 2 1 经络循行 直 接 人 脑 的经 脉 有 足太 阳膀 胱 . .
经、 足厥 阴肝 经 、 脉 ; 太 阴脾经 、 阳明 胃经为间 督 足 足
中风后 遗症 是 临床 常 见 病 , 者 常用 补 脾 养血 笔 法 治疗该病 。现 就 中风 后遗症 病 机 、 治法探讨 如下 。
中风后 遗症期 其脑 络有死 血 、 顽痰 留滞 , 影响气
身, 莫贵于此” 《 ;灵枢 ・ 五癃津液别论》 “ 曰:五谷之 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 内渗 于骨空 , 补益脑髓” 《 ; 素 问 ・ 刺禁论 》 :脏 有要 害 , 可 不察 。肝 生 于左 , 云 “ 不
肺 藏于 右 , 部 于 表 , 心 …… 脾 为 之 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 之 市 ” 胃 。 “ ” 使 就是指 “ 五脏 佐 使 ”, 明脾 胃纳 化水 谷 , 说 为五
气机升降之枢纽 。倘若脾不能升清、 胃不能降浊, 则
是缠绵难愈的疾患,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血亏 , 脑络郁
滞。中医认为, 至虚 之处 , “ 便是 留邪之地 ” 。具体
到中风后 遗症则 是 脑 络失 荣 , 消 髓 减 , 阻脑 络 。 脑 瘀 从 以下几 方面论 述 。
血运 行 , 络失 于润 养 , 一 步形 成 瘀 血 , 而使 脑 脑 进 从 络 痹阻 , 如 《 枢 ・经 脉 篇 》 : 足 阳 明 之 别 正 灵 说 “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摘要】目的探讨从脾胃的重要治疗方法治疗中风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84例,将患者以随机盲分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治愈13例(30.95%)、有效26例(61.90%)、无效3例(7.14%)、总有效率92.86%,相比于对照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
结论中风多肝阳较旺,突因外感风寒,内夹腑实而至脾胃升降失司,引起肝阳陡升而中风。
用三化汤,以升脾之羌活与降胃之承气并用,脾胃升降得复,诸症自然缓解。
桂枝人参汤结合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诊治《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治风大都责之于肝。
中风,宋代之前原指外中风邪而言,故用药不忌辛温。
金、元以后,出现“非风类中”之说,清代叶天士举出“肝阳化风”的理论,于是许多人都认为此症乃水亏木旺、上实下虚所致[1]。
张伯龙倡议于前,张山雷鼓吹于后,视小续命汤、三化汤为中风鸩毒。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肝的功能与脾胃的升降有密切相关,所以治疗中风不可忽视脾胃的证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84例,排除意识不清、轻度吞咽障碍、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病程低于30 d的吞咽障碍的患者。
患者男49例,女35例;年龄41~82岁,平均(64.2±14.9)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4.8个月;既往积分(6.81±3.31),并发症积分(9.22±3.02);脑出血15例,脑梗死69例。
将患者以随机盲分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积分、并发症积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与诊治
方药 : 脾益气 汤合 四神丸加 减 , 健 补骨脂 1 、 肉豆蔻 0g 煨
5g五味子 5 、 、 人参 3 、 白术 1 、 g 炒 g 0g茯苓 1 、 0g吴茱萸 5 。脱 g 肛者加黄芪 1 , 0g 炙升麻 5g升 提中气 , , 久泻不止者加 赤石脂
2 结果
见 表 1 。
表 1 2组患者疗效 比较 例( %l
愈1 4例( 7 4 , 3 . %)好转 2 (4 5 , 8 0例 5 . %)无效 3 (.1 , o 例 81%) 总有
效 率 为 9 . % ; 对 照 组 治 愈 5例 19 8 (35% ) 好 转 1 1.1 , 2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李 晓斌 , 2 】 薛雅娟 , 刘淑霞 . 运用顾 护脾 胃法治疗 中风 经验 [. 中 J广西 1
医药 , 0 , ()4—3 2 9 3 4 :24 . 0 2
f 刘玉梅. 3 ] 平肝和中降气法治疗中风后顽 固性 呃逆 3 例临床观察[ . 8 J 】
实用 中医内科杂志,0 12 ( )6 — 6 2 1 ,5 7 :3 6 . ( 收稿 日期 :0 2 0 - 8 2 1— 2 0 )
(24 %)无效 2 例 (4 5 , 3. 4 , 0 5 . %)总有效率为 4 . %, 0 5 5 2组总有效 9 率比较 具有 显著性差异( l .1。 尸 o0 ) 结论 中风患者的发病 多因 < 为肝阳较旺 , 当突然感 受风寒时 , 胃发 生失调 , 脾 引起肝 阳上升 而 出现 中风 。采 用 中药降低肝 阳亢进以及提 升脾 胃的元气 , 使 能脾 胃升降得 以恢复 , 状得到缓解。 症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予以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与诊治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旦发病,容易产生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病原则。
现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中风患者,就脾胃论分析其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中风诊断标准。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48±6.79)岁,病程8~30 d,平均病程(15.79±2.57)d。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舌头僵硬、面部僵硬及大小便失禁症状,且伴有睡眠质量差、舌苔白滑、头晕、头痛和便秘等症状。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
补气活血法药方成分:黄芪30 g,党参、当归各20 g,炙甘草、钩藤、陈皮、防风和焦白术各15 g,柴胡、升麻各10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共200~300 ml;通腑泻下法药方成分:金瓜蒌、钩藤各30 g,菊花24 g,15 g石菖蒲,黄连、黄岑、杜仲各12 g,栀子、姜竹茹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分3~4次口服。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脑中风的发病原因,竟和脾胃有关!治疗脑中风,先从养好脾胃做起
脑中风的发病原因,竟和脾胃有关!治疗脑中风,先从养好脾胃做起脑中风这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而导致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家平时应注意多了解一些有关这种疾病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在疾病发生以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帮到大家。
脑中风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对于这种疾病如果治疗不当是非常危险的,那么,脑中风的发病原因到底都有哪些呢?压突发脑出血,患者术后昏迷1个月后,患者的丈夫找到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恳请医生帮忙救治,2002年7月29日,患者来到北京,接受治疗,令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8月12日,患者自主睁开眼睛,恢复意识。
这位专家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一个无法醒来的脑中风的患者,仅用两周的时间就让其恢复意识?腔梗腔梗,是大脑中细小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组织形成小的缺血灶。
很多患者发生的位置不在脑的重要功能区,所以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也很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使得疾病不断发展,常年累积导致大脑功能不断下降,或发生致命的大中风。
风痰阻络脑中风早期会出现风痰阻络,这是脑血管病的一个证型。
【风】是指病情变化非常快,是发病特点。
【痰】我们喝下去的水、吃进去的东西在周身运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瘀在某个身体地方变成湿进而化热演变成痰,在其他因素的诱发下,痰在血管里容易发生堵塞。
【阻络】是指神经、血管等脉络中有痰堵塞,出现相应的症状。
风痰阻络是一个比较轻的病症,从患者的表情来看不会有太多的表现,但是患者的面色一般会有变化了,比如发暗、有瘀斑等又或者是四肢偶尔的麻木等相对较轻的表现。
专家认为,腔梗发生时,患者往往处在风痰阻络的状态,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风痰阻络的面部特征】额纹加重口周有放射状的沟纹舌苔白、舌体暗会有湿斑、瘀斑和老年斑【风痰阻络的身体症状】痰多而黏头晕目眩偏身麻木调理风痰阻络的方法1、炸土鳖虫【做法】用香油炸着吃。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4 否 定 之 否 定规 律
特别强调在实 践时不 要盲从 , 不要 简单地 “ 复制 ” 人的经验 。 他 对于学习和工作 中遇到 的问题采用 辩证 思维 的方式 进行 分析
和 探 索 , 就 是 创 新 思 维 。实 践 证 明 , 国在 医 学 上 的 新 成 就 , 这 我
如胰岛素的人工合 成、 刺麻 醉、 指再植 、 针 断 小夹板 治疗 骨折 、 大面积烧伤 、 肿瘤的防治 , 以及 中医对 疑难 杂症 的奇效等 , 都是
我们这时就可告知 患者食用 冷流 质 , 可补充 能量 , 起到止 既 又
血减轻疼痛的作 用 , 这样就能正确解 决处理这对矛盾。 22 促进 矛盾转 化和发 展 : . 主要 矛盾 和次要 矛盾 的关 系是 动
式前进 , 医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就会更好 的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 , 我们 认为 医学 生 学 习 自然 辩 证 法 是 必 要 和 有 益
此 , 习 和掌 握 辩 证 法 医学 生 可 提 高 医学 生 认 识 能 力 , 好 地 学 更
掌 握 医疗 技 术 , 提 高 服 务 治 疗 和 医疗 水平 的有 效 措 施 。 是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以及诊治。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随机划分为两组,两组均线实施康复锻炼,对照组35例在康复锻炼基础上联合使用神经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在康复锻炼基础上结合采用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4%),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锻炼联合中药在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中风病机;诊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30-02中风为一种老年患者的多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临床应在明确疾病发病病因后,及时采取措施诊断以及治疗,提高临床预后[1]。
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中风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并积极采取措施治疗,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结分析我院从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65例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59±0.8)岁,平均病史为(7.6±2.3)个月,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60±1.3)岁,平均病史为(7.5±2.2)个月。
入院后患者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诊断,符合中风患者的确诊标准,脑梗死30例,脑出血35例,无意识不清、肝肾功能障碍、营养状况差、吞咽困难等疾病。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先接受针对性康复锻炼,包括进食训练、表情肌训练、吞咽训练以及控制训练等,训练时间时间控制为2周,一天一次,每7d休息一次。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传统神经药物治疗。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根据脾胃论治疗中风的机制。
方法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综合性的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传统的神经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锻炼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中,治愈5例,好转1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从脾胃论方面治疗中风,可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脾胃;诊治中风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发病比较急,病情比较重,并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当患者体内的脾胃产生失调时,会导致痰的生成,从而造成患者的血液流通不畅,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5例中风患者从脾胃论方面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的诊断,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0~78岁,平均(61.78±10.39)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7.98±1.12)个月;其中20例患者为脑出血,15例患者为脑梗死。
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8~76岁,平均(60.34±9.54)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8.52±1.46)个月;其中19例患者为脑出血,16例患者为脑梗死。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患者伴有便秘或者偶尔发生大小便失禁;患者伴有明显的面部僵硬;患者有时会感到明显的头晕、头痛等情况;患者的舌僵硬、色暗红、并且明显厚、胖、大,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患者的舌苔白滑等。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临床诊治
( 河 南省直机关第二 门诊部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中图分类 号:1 1 2 5 5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4 )1 7 . 0 0 9 9 . 0 2 证 型:B G
【 摘
要1 目的:研究 中医从脾 胃论 中风 的发 病机制及 中医治疗效果 。方 法:将 9 6例 中风 患者 均分 为 2组进行 比较 分析 。
具体 数值 见 表 2 。
3 讨
论
优 于 采 用 苯 磺 酸 氨 氯 地 平 片 进 行 治 疗 的 对 照 组 患者 的 , P < 0 . 0 5 ,该研究结果同余军及徐风芹学者在 《 清眩降压汤治疗
肝。 肾阴虚 肝 阳 上 亢 型 高 血 压 病 的 观 察 》 中研 究 结 果 较 为 相 似 [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r e s e a r c h s  ̄ o k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9 6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作用:生杜仲成分具有补肝肾作用;生地成分具有清热凉血作
用;夜交藤成分具有养心 、通络、安神及祛风 等作用 ;桑叶成 分具有抗炎及降血压等作用;菊花成分具有疏风、清热及解毒 等作用 , 诸成分合用可较好降低 患者血压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综上所述 , 清 眩降压汤可 显著 改善肝 肾阴虚肝 阳上 亢型 高血压
病 患 者 的 临 床 症 状 ,提 高患 者 生 活 质 量 。如本 次研 究 中 ,采 用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1. 概述中风病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是阻塞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风病又称为"中风"、"卒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人体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2. 病因病机2.1 病因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湿痰内生。
3. 劳累过度:劳力、劳神过度,耗气伤血。
4. 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发病。
2.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 气血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或破裂。
2. 风痰阻络:湿痰内生,与气逆相合,形成风痰,阻滞经络。
3.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窍闭神昏:脑脉瘀阻,脑窍闭塞,导致意识丧失。
3.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 言语不利,或不语。
4. 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4. 鉴别诊断中风病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1. 痫病:痫病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发作后的意识恢复情况。
2. 昏迷:昏迷病因多样,需根据伴随症状、病史等进行鉴别。
3. 偏头痛:偏头痛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头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
5. 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5.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分为以下几类:1.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2. 祛风通络药:如独活、牛膝、桂枝等,用于祛风通络,缓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醒脑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茯神等,用于醒脑开窍,改善意识障碍。
脾胃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脾胃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和分析从脾胃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及体会。
方法选取中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脾胃论治疗中风病能够有效提高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值得推广和运用。
标签:脾胃论;中风病;体会中风病,又称为脑卒中,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是中老年脑血管系统的多发病及常见病[1]。
该病的特征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且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由于中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已经被认为是继冠心病、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2]。
中医学认为,当机体脾胃失调时,容易导致痰的产生,从而导致患者血液的流通不畅,引发中风现象[3]。
中风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使用神经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
本研究对中风患者采用从脾胃论方面治疗的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2±5.3)岁。
病程3~48个月,平均病程9个月,临床表现均存在面部僵硬、睡眠较差、便秘的症状,偶有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及头晕、头痛感,患者的舌苔白滑,舌头僵硬、暗红。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康复锻炼,包括呼吸控制、表情肌控制、吞咽及进食训练等,所有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训练一周休息1天。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传统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中风的发生主要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以致肝阳暴张,或痰热内生,或气虚痰湿,引起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
一、病因1.内伤积损年老体弱,正气自虚,或久病迁延,或恣情纵欲,劳逸失度,损伤五脏之气阴,气虚则无力运血,脑脉瘀滞;阴虚则不能制阳,内风动越,而致本病发生。
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指出:“此证多见猝倒,猝倒多由昏愦。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2.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张,内风动越,或心火暴甚,风火相扇,血随气逆,引起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血溢脉外或血瘀脑脉,而发为中风,以暴怒引发本病者为多见。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或饮酒过度,伤及脾胃,酿生痰热,痰瘀互阻,积热生风,导致脑脉瘀滞而发中风。
张山雷《中风斛诠·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谓:“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使之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
4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恣情纵欲,耗气伤阴,致使阳气暴张,气血上逆,阻清窍,而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
或房劳伤肾,肾水不济,引动心火,阳亢风动而致中风。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二、病机1.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于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如遇到烦劳、恼怒、房事不节或醉酒饱食等诱因,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致卒中。
2.按中风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3.中经络之证,病位较浅,每因风痰瘀阻滞经脉,或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不能养机体,则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仅见口舌歪斜,或伴见半身不遂等症状。
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之证,病位较深。
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方爱娟【摘要】目的从脾胃的健康状况来追溯中风的病机,并得出诊治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35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辨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症状也不再反复.结论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7【总页数】2页(P1427-1428)【关键词】中风;薄厥;从脾胃论;诊治【作者】方爱娟【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濮阳 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风是多发病,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
此病来势汹汹,病情凶险,一旦患上就很难治愈。
若机体脾胃失调,就会生痰,导致经络不通,血液不流通,从而引发中风。
中风与脾虚有关,脾虚以生痰为标志。
为了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院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1.9岁;患病时间9~14天。
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其症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睡眠质量差,大小便偶尔失禁,便秘,面部僵硬,时感头晕、头痛、浑身乏力,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
1.2 治疗方法①生痰,阻碍经络机体活动,是中风的标志。
采用健脾化痰法,可以抑制生痰,调理脾,通经活络。
处方:夜交藤9g,大黄3g,天麻6g,茯苓9g,陈皮6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法半夏9g,白术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给患者服用。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韩国杰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5(000)024
【摘要】目的:从脾胃方面分析讨论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收治的中风病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根据中医诊断结果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病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气化失常等所导致,根据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3385-3386)
【作者】韩国杰
【作者单位】林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河南林州 4565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分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2.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3.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4.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5.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
脑 梗死是 临床 中较 常见 的脑 血管疾病 ,一般 随着 年龄 的 增长 , 发 病率有 逐渐增 高现象 , 且近几 年研 究发 现 , 其 发病 正 逐 步年轻化[ 4 1 。 其主要有血 栓形成及栓塞 两类 [ 5 1 , 目前认为高血
J o u na r l o f Ne u r o l o g y , 2 0 1 2, 2 1 ( 2 ) : 3 3 2 — 3 3 9 .
( 5 ) : 5 1 6 — 5 1 8 .
压, 冠 心病 , 糖 尿病 , 肥胖 , 高血脂 等疾病 与脑 梗死 的发病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 是导 致血栓形成 的主要原 因。 脑梗死 对患者危 害 极大, 因患者多伴 有生活不能 自理 , 容易 出现 肺部感染 , 压疮 , 肌 肉萎缩 , 精神 系统损害等 问题 , 长期 的护 理也给 整个 家庭 正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3 )
从 脾 胃论 中风病 的病 机及 诊 治
韩 国杰
( 林州市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管理委员会 , 河南 林州 4 5 6 5 5 0 )
常生活带来极 大的负面影 响。 对于脑梗死 的治疗 , 临床 中最好
的方 法 是早期 溶 栓 , 但是 , 现实 中大 部分 患者 都错 过溶 栓 的 最佳 时机 ; 当然 , 对于大 部分 医院而 言 , 溶栓 治疗也 并未 真正
有 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结论 中风病 多由脾 胃功能失调 、 气
化 失常等所导致 , 根据 中风 病的发病机制 , 进行 中医辨证 治疗 , 能够有 效提 高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中风病
脾胃 论治
发病机 制
诊断
中风是 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 的统称 , 主要临床 表现为 口角歪斜 、 语言不利 、 半身不遂等[ 1 1 , 主要发病于 中老年人群。中 风 的发病率 、 致残率很 高 , 会引起很多其他 的并发症 , 严重威胁 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 中, 我 院从 脾 胃论治 方面分析中风的 发病机制 , 根据诊断结果采用 中医辨证 的方式 治疗 中风患者取
【 摘要 】目的
从脾 胃方面分析讨论 中风病 的发病机制 以
从我 院收 治的 中风痛患者 当中选取
及诊 断和 治疗效果 。 方法
1 0 8例作为研 究对象 ,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 , 每组
各5 4 例。 对 照组给 予常规西 药治疗 , 观察组根 据 中医诊 断结果
采 用 四君 子 汤加减 治 疗。 结果 观 察 组 患者 治疗 总有 效 率
计学意义 ( P < 0 . 0 5 o见表 2 。
表2 2组 患 者 临 床 治 疗 效 果 比 较 例( %)
【 3 】 钱理华 , 李金元. 脑梗死后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愈后的影响研究【 J 1 _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2 0 1 1 , 1 9 ( 7 ) : 1 0 8 2 — 1 0 8 3 .
广泛 运用 , 这 与 医疗 设备 、 医务 人员 知识等 都有 密切关 系 , 本 文不做赘述 。 因此 , 在 国内大部 分采 用抗凝 , 扩张血管 , 改善脑 循环 等治疗 为主 , 其 中 以血 塞通 , 丹参 , 川芎 秦等 中药制 剂 为
主要 的临床药物 。 血塞通注 射液 由三 七提取物 构成 ,主要 成分为三 七总皂
f 7 ] S L e e H, S H wa n g J .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r a n s i e n t v i s u a l l o s s i n c h i M w i h t d i a b e t i c k e t o a c i d o s i s[ J 1 . D i be a i t c Me d i c i n e , 2 0 1 1 , 4 5
4 3 — 46 .
【 6 】 J u v e l a S , S i i r o n e n J . E a r l y c e r e b r a l i n f rc a t i o n a s a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p o o F o u  ̄ o m e a f t e r a n e u r y s m a l s u b a r a c h n o i d h a e m o r r h a g e 叨. E u r o p e a n
『 4 ] 王成章 , 王胜 , 吴平 , 等. 纤溶酶联合 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
察[ J 】 . 当代 医学 , 2 0 1 1 , 1 7 ( 1 1 ) : 5 8 — 5 9 .
【 5 ] 李强 . 血塞通治疗 脑梗塞临床 疗效观察【 J ] . 工企医刊 , 2 0 1 2 , 2 5 ( 3 ) :
甙, 能够抗血小板 聚集和 降纤 , 对 高血脂症 有 明显 的预 防和 治 疗 作用 , 同时 , 也能够 降低 血小板表 面活性 , 抗血栓 形成 , 从而 改善微 循环。临床研究表 明, 三七总皂甙可 以通过抗炎和抗氧 化 的作用 , 发挥抗 动脉粥样硬化 ( A S ) 的作用 , 对血 管平 滑肌细 胞 起到保护作 用 , 从 而不受高脂 血症 的影 响 , 对动脉粥 样硬化 的发生及发展起 到防治作用 。 这也正是 血塞通 能够在 治疗脑
梗 死中取得 明显 疗效的原因 。本文研究发现 , 观察组患者总有 效 率达到 9 5 %,与对 比组 比较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
9 0 . 7 %, 显著 高于对 照组的 7 9 . 6 %,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
对 照组并发 症发 生率 1 4 . 8 %, 显著 高于观 察组 的 3 . 7 %, 差异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