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模式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再满足其发展需要。

因此,中国正在转向更加可持续且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从低成本劳动力到科技导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大量的廉价商品和低成本的制造业工人。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涨。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中国正在逐步转向更加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5G等领域大力投资,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和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

二、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出口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正在逐步转向更加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并通过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和加强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加快转型。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新发展阶段”战略,从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转型。

同时,中国也在实施一系列减税降费、扩大消费等政策,旨在扩大消费市场和促进内需的增长。

三、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转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

中国政府已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

为了实现可持续增长模式,中国正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和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并加强环境保护。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生产可再生能源等,同时推广绿色交通、环保建筑等绿色技术。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发展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然而,这一增长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低成本、高污染和高耗能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迈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路径1.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同时,建设创新驱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 节约资源的经济增长。

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税收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多污染"向绿色生产转变。

此外,还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之间的良性循环。

3. 质量导向的经济增长。

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引领市场需求的升级。

同时,注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通过质量导向的经济增长,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和资源枯竭,使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人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这一转变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速”和“中高速”这两个概念。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年度GDP增速超过10%的增长速度定义为高速增长,而将年度GDP增速在6%至10%之间的增长速度定义为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曾经以一种亮眼的速度发展,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

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结构的矛盾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

那么,为什么需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呢?首先,高速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而中高速增长则更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其次,高速增长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的失衡和不均衡,中高速增长则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经济向着更加现代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高速增长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过度竞争、劳动力过剩等,这些问题在中高速增长的路径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为实现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的转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到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

其次,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再次,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产能过剩、破解瓶颈等,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步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新的增长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贸易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传统的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快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率,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出口对外需求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其次,大量的高投入投资会导致过度产能和资源浪费,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需要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二、新的增长模式新的增长模式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新的增长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促进创新促进创新是新的增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人才,鼓励创新和科技研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促进创新能够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转型升级中国经济需要考虑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这种产业转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行调整,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推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进绿色、可持续的经济。

3、优化贸易规模和结构优化贸易规模和结构也是新的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拓展出口市场、建设自由贸易区等方式来优化贸易体系。

同时,中国也应该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出口。

4、促进人民群众收入和消费升级解决收入分配不均,促进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是新的增长模式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需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推动服务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生活消费品。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探究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探究

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技术引进型向 自主创新型转变等,每次的 变革都给经济带来前所 未有 的发展。上个世纪中期 以来,我国 人 口迅速增长 ,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丰富 的劳动资源,但资源的 消耗率与人 口的增长率成正 比,人 口众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资源 的消耗和经济的阻滞 。因此,应当从我 国国情出发,对传 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 ,通过改变劳动力要素的投 入比例,调整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 建立质量型增长方式 的经济模 式。经济质量型的增长方式具体 表现在: ( 1 )经济增长效率高,即通过技术 的引进和创新 ,提 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的增长及其贡献率。 ( 2 )国际竞争力强,即 提高控制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 ,实现效益最大化。 ( 3 )通货膨胀率低,即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率,或经济增长 中通货膨胀程度 小。 ( 4 )环境污染程度低,即经济增长过程的 环境污染面小和污染率低 。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须 建立科学合理 的制度保障其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换。因此在经济 发展 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建立 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必要措施 。 四、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实现我 国经济可持续性发 展,不但要进行经 济投 入要素 的良好配置 , 转换传统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从 实际出发 , 形成 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系统措施 ,确保经济可持 续性发展 。 具体措施如下 : ( 1 )加强 成本 的控 制。通过控制生产成本 , 减少 生产能源 的消耗,促使经济 由高碳型 向低碳 型转变,可 以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 2 )完善经济管理 信息化 。通 过先进 的网络技术、计算机 技术对经济资源进 行 有效整合 ,优 化经济方 式,对经济 的发 展进行高效 的管理,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 3 ) 完善可持续经济 发展制度 。 通过建立 符合经济 可持续发展 的管 理制度,对生产企业进 行 管理 ,保证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发展。 ( 4 )创新技术促进经 济效益0 通过各种途径 , 缩短我 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 , 加大技术 引进 力度 ,自主创新 , 提高生产率 , 促进可持续发展 。 ( 5 ) 促进消费 , 加大 内需 。 通 过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 、 教育 、 住房等方 面的公共服 务体系,少收入 差距,促进 国内消费, 有效缓解 国际金融危机对 中国出口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 总之 ,当前我 国经济建 设取得 了瞩 目的成就 ,但基于可 持续发展 战略的要求仍然存 在较大 的差距 ,进行 经济模式 的 转换 ,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 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 参考文献 : [ 1 ] 刘竞 . 中 国经 济 发 展 的 转 型 问题 研 究 Ⅱ ] . 学 理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在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包括调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以下将深入论述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并举例说明。

一、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增长。

3.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

4. 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态风险。

同时,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1. 调整经济政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

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等。

2. 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大规模的节能减排措施。

3.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国家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经济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地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地进行转变。

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逐渐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它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单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作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重工业型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增长型经济组成的。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由于资源的相对廉价和劳动力的相对充足,使我国的经济表现出不错的增长速度,不过这种增长速度不仅仅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二、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转变,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强调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探索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产业和机会,这种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了一种以产业的升级为主导,创新和创业政策的驱动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为重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再依赖资源的投入和人力成本的低廉。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实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以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体系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透明,市场充满了活力,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种转变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同时也更具有挑战。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被纳入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范畴,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招聘也成为了重要的举措,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不再可以忽略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和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动力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高额的投资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增长。

这种增长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加大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城市化驱动转向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扩张过快、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外贸驱动转向内需拉动。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贸出口,外贸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需要依靠内需来稳定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比如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等。

内需拉动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和增加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

在实现新进展和转换路径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

创新驱动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等。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等问题。

内需拉动需要加大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型。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互动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新常态。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传统产业的投资增速逐渐降低,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

一方面,投资对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效率提升能够提高质量和竞争力,这意味着产业质量的提高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总体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中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税收负担等,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创业。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三、加强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必须加强创新和提升科技含量,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等领域,中国需要更多的投资和研发,提高技术含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因此,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总之,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

中国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和提升科技含量等方面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刍议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刍议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中国与发 达 国家之 间还 存在很 大 的差 距 , 但 近 年 来 中 国 自主 创新后 , 导致 对 自然资源的有效 利用率低 下, 造成资源 的浪费 , 对 可持续 发展不利 。因此 , 加快科 学技 术 的 进步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我们立刻实施。
4 . 结束语
约型的经济增 长方式打下 了基 础。此外 , 资本 的积 累需要拉 动 内
需, 而促进就业增加 民众收入是首选对 策 , 可以通过发展公 共服务
业增加更多的就业 岗位。这样不仅 积累 了资 本 , 也增加 了劳 动力
的投入。 1 2科学技 术的进 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科技 的不断进步 引领 了经 济增 长方 式的 转换 , 保证 了增长 的可持续 性。要想实 现又快又稳 又好 的经 济发 展, 必须借助于先进科技 。 目前 中 国的科学 技术水平还 远不 如西 方的发达国家 , 可提升 的空间很大 , 这就导致 了劳动效率 不高 , 不 利于可持续增长 。而科 学技术进步 的水平取决于与发达国家科学 技术前沿的差距以及国家的 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支 持 自主研发 , 鼓励科技创新 , 已经初 见成效 , 有 了很 多 自己的高科 技的成果 , 科研人员 的数量和质量度在 显著提高 , 规模仍 在不 断扩 大, 前景十分可观 。
1 . 影 响经济增长方式的 因素 1 . 1 生产要素 的投入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是 中 国经 济发展 的一大 特征 , 东 西 部区域 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非常 明显 , 最 直接 的原 因就 是生产要 素的投入 , 科学技术 的发展水平不 同, 这也 使得 两者在经济增长方
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 长方式起 着最基础 的作用 , 劳动力 和资 本是改变增长方式的基 石。中国相对于发达 国家在经济上还有一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郭金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

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一般指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致使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和结构失衡;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改变这些弊端,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

特点质量型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但也具有一些基本特征:(1)经济增长效率高,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高;(2)国际竞争力强,主要表现为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高而成本低;(3)通货膨胀率低,即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率,或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程度小;(4)环境污染程度低,即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污染面小和污染率低。

经济增长的质量取决于整个经济中的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质量。

投入质量包括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质量,前者是指生产资料的装备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品质状况,后者是指生产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能力以及熟练程度。

运行质量主要包括生产技术水平、微观和宏观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关系等方面。

产出质量主要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成本水平以及结构状况。

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经济增长连续性,产出质量既受投入质量、运行质量的影响,反过来它又会影响投入质量,改善运行质量,来达到提高产出质量的效果,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

区别从经济增长推动的方式区别,数量型增长方式一般都是由高投入、高消耗推动的,是一种消耗型增长方式;而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是由劳动、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资源转移、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是一种效率型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进行转型与升级,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传统增长模式下的问题日益凸显。

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需要通过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转型的方向1. 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过去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来推动增长,但这种方式已经遇到了困境。

中国经济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从工业化到服务化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随着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上涨,中国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发展服务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3. 从城市化到农村发展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更加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三、转型的挑战1. 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

这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引导资源向高技术和创新领域配置,同时也要做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的工作。

2. 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许多挑战。

要实现转型,中国需要加大在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3.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

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四、转型的机遇1. 创新的推动力转型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中国可以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2. 绿色发展的机遇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可以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三个新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

不过,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升。

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很大。

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争取其中很低的附加值,换取巨大贸易顺差,以及大搞建设、重复投资的宏观政策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

有鉴于此,我国应即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

第一,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地位持续提升。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5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2007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到8.8%,世界排名跃居第二位。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急剧减少,经济波动幅度增大。

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若把经济增长维系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发展国内民生将是一种战略性失误。

政府再次提出激活内需,是具有经济增长战略意义的。

因为在没有内需支撑的情况下,外部需求萎缩,经济下滑就不可避免。

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上涨推动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又反过来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仅仅在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上做文章,形势不可能有实质性改观。

如果不能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激活内需的行动中,这个战略就会像十年前提出拉动内需一样陷于流产。

第二,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

2001——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1%。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发展趋势--陈文通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发展趋势--陈文通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发展趋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陈文通大家早上好。

这个题目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含义也不是很统一,所以这个题目还是不是很好讲。

首先要对这个题目做个解释,然后是对国际经济做个判断,第三就是对我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第四个是我国经济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第五个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这个涉及到危机这一段时间演变发展后的问题。

我们除了受到外界影响外,还要讲到国际的影响因素。

这个题目我想先简单一下。

我考察了一下,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樊纲。

他最初是在去年九月份事讲到这个母体,以后列财经大学的党委书记他也讲这个问题,他没有去解释,但是讲到发展的问题。

他讲了以后,新华社的就去报到,还有其他媒体报道。

现在我想把定义还是解释下,供大家参考。

“后危机时代”的定义。

金山词霸—汉语爱词霸网站,“汉语词典”:它讲“后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

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是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状态。

就这次经济危机来看,世界经济已趋于好转,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但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因此有可能出现再次的经济衰退。

但是这个概念还不是特别明确。

谈到钱和后这个概念。

“后危机时代”概念的提出。

7月29日,文新传媒(网)报道,了望东方周刊刊登文章,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遇》。

樊纲认为:“我相信,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已经形成了,而且能够持续下去。

”“现在到了讨论‘后危机时代’各种问题的时候了。

”然后到11月30日新华网报道,题:《“后危机”时代咋投资?》内容:11月27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家洪银兴,在第二届中国(南京)金融博览会上作主题演讲,指出:“中国目前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危机已触底,前景明朗;抵御危机的各种扶持政策还在,投资成本低。

”因此,“这个阶段是最好的投资时期。

10月27日,新浪网—新浪财经:“2009中国汽车发展论坛”,年度主题:“世界汽车变局下的中国机会”。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增长模式备受国际关注。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挑战。

1.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模式,以实现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标。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开启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时期,中国实施了市场经济改革,引入了外资合作和开放贸易,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并鼓励民间投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一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2. 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

这一模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投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过度产能、债务风险和环境问题。

2.2. 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也主要依赖出口导向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

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使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巨大市场。

然而,这一模式也使中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增加,并使其面临市场风险和贸易战的影响。

2.3. 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战略目标。

中国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加大了在科技研究和发展方面的投入,并鼓励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保护。

这一模式旨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3. 挑战和前景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需要应对投资过度依赖和低效率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探析
由1 1 1 4 6 人上升 到 1 4 0 3 2 人 ;具 有初 中文化程 度 的由
元 。经济总量 、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 的大幅增长 ,使
中国政府具备较为充裕 的经济资源来实施宏观调控和 结构调整政策 ,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 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 。同时 ,稳定 的政治社会环境 、强有力 的
第 四,中国具备较强 的人力资本优势和科技创新 潜力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 的关键要素之一 。改 革开放 以来 ,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投人增长迅速 ,劳动 者 的人力资本存量持续 上升 。2 0 1 0 年第六次人 口普查 数据显示 ,与 2 0 0 0 年相 比,每十万人 中具有大学文化 程度 的由3 6 1 1 人上升到 8 9 3 0 人 ;具有高 中文化程度 的
3 3 9 6 1 人上升到 3 8 7 8 8 人 ;文盲率 ( 1 5 岁及 以上不识字 的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重)则 由2 0 0 0 年 的6 . 7 2 %下 降为

个较为稳定 的水平 。就 中国而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
快速增长 ,经济 总量迅速扩大 ,经济结构也进入到一 个深入调整 时期 。在这一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适 当放 缓 ,符合经 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同时 ,也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赢得了一个缓 冲期 。 其 次 ,尽管 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进程 中积 累了一 些矛盾 ,但并 不能就此简单得 出经济增长 已经丧失动 力 的结论 ,相反 ,中国依然具备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
长 的一系列有利条件 :
显 。此外 ,在后 国际金融危 机时代 ,全球经济复苏缓
慢 ,发达 国家 尚未完全摆脱金 融危机的阴影 ,又面临
日益严重 的主权债务危机 ,进一步恶化了 中国经济增 长 的外部环境 。这些 内外 不利因素相互强化 ,使 中国 在近期 出现 了经济下行压力 加大 ,经济增长速度 回落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产 业 结 构 比 例 失 调 且 地 区发 展 三
不 均 衡
性金 融危机 背景下 ,宁夏经济逆 势而涨 ,
GDP增长 1 %,增幅比全 国同期高近 3 16 个百分 点。宁夏各市县经济增长飞速 ,银 川、石嘴 山、 吴忠 、中卫和固原五市 的 “ 十

五” P GD 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1 %、 2 3 1 %、
增长率达 1 %,同期全国为 95 11 .%,宁夏
高 出全国 16 个百分点。 2 0 年 ,在全球 09
论 是消费品还是 资本 品,宁夏都缺 乏在全
国市场具有竞争 力的产 品。这说 明宁夏规 模以上工业企 业经济效益低 , 盈利能力弱 , 在全国处于低下水平 。2 0 年 ,宁夏万元 08 GDP消耗 3 7吨标准煤 ,万元 GDP消耗 5 8 .千瓦小时电 , 0 41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08 , 人 低于城市 , 大幅低于全 国的农村 且 平均水平 ,农村 医疗条件更差。 宁夏人 1的平均 受教 育年 限低 ,农 民 3 受教育程度更低 。2 0 0 7年 ,宁夏 6岁以上 人 1平 均受教育年限 为77 年 ,比全国平 3 -5 均水平少 03 .7年 , 属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 国平均值 为 66 .%, 宁夏为 3 1 ,远低于全国 ,在全国 3 个 % 1
省 市 中排 名 倒 数 第 一 。2 0 年 ,宁 夏 工 业 07
国。自2 0 年 至今 ,宁夏 GD 00 P年均增 幅
达 1 %。 l 增幅连续十年超过 1 %。 9 8 15 0 19— 2 0 年是 宁夏经济增长最快 的时期 , 09 年均
平 ,且城市居住条件好于 农村 。宁夏城 乡 可 支配 收入 比为 35 ,城 乡收入差距在 :1 全 国排 名第十位 ;城镇居 民的恩格尔系数 为3 .%, 5 1 农村居 民的为4 .%。 16 可见 , 宁 夏城 乡收入 差距巨大 ,农村 居民的生活质

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

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

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随着我们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更是成为了政府的头等大事。

然而,如此高速度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经济增长需要资本的持续投入,但如果投入过多,就会出现资本过剩的情况。

由于市场并不能无限制的扩大,资本过剩将导致产能过剩,最终带来的结果是生产能力过剩,大量的产品无法出售。

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降低价格来消耗库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会陷入亏损的恶性循环,最后会导致企业倒闭。

如此一来,贷款违约、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二、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经济的高速增长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尤其是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光伏制造、汽车工业、冶金和炼油等行业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中国,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污染都非常严重。

这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并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高速的经济增长也会使自然资源枯竭,例如森林的砍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立刻显现,但给未来的发展预示了危机。

三、经济危机的风险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短期的、局部的,也可能是全球的、持续很长时间的。

在长时间的经济危机中,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问题会非常严重,贫困和饥饿将大幅度增加。

此外,在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不稳定的经济扩张也会造成多种国际的冲突和竞争。

四、创新和技术进步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例如,能源效率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也需确保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标准,以保障工人的权益和福利。

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可能会降低效率成本,从而提高可持续经济发展性。

五、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政策政府政策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设立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以鼓励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王小鲁 樊 纲 刘 鹏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约在3 6%左右。

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在上升。

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

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不良影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

实证分析发现,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在因素。

如果能够克服这些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 2020年间仍然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 转型 可持续性 生产率一、引 言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中国经济增长转换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国未来到2020年间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三十年的强劲经济增长。

GDP增长率在1979 2008年间平均为9 8%,其中,在刚刚过去的2006 2007年,增长率接近12%。

在这30年,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近期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虽仍然很低,但已经从人均220美元的贫穷国家上升到2500美元的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

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的GDP总量和人均值都远高于上述水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

本文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2004!)。

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增长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推动,而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

这种增长方式因此曾被某些国外学者描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Krugman,1994;Young, 2000)。

除了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环境代价高、劳动密集等特点外,近年来经济增长还表现出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出口拉动的特点。

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分别高达12180亿和2622亿美元,后者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8%。

与美国经济低储蓄、高负债、高消费、高贸易逆差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经济以高储蓄维持了大量投资,以大量的净出口弥补了低消费造成的内需不足,又以大量贸易盈余带来的充裕外汇储备支持了美国的外部融资。

中美两国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过去若干年内实现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互补。

*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8,电子信箱:wangxi aolu@;fangang@ ;刘鹏,商务部综合司,邮政编码:100731,电子信箱:lp7118@126.co m。

42008年,正当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一系列转变迹象的时候(参见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刘易斯拐点问题的讨论,如,蔡,2007;Garnaut,2006),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一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和其他国家,进一步对它们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世界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对美、欧出口的大国,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柱的出口产业,首当其冲地遇到了困难。

这正在对经济增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说,美国遇到的金融危机从根源上来自其高额负债、大量消费的模式,中国目前和将要面临的困难则主要来自内需不足和过度的出口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在发生转变?影响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里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需要进行哪些政策调整?在第二节中,我们将简要讨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

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变动趋势。

与其他增长研究有区别的是,我们的研究非常看重并力图尽可能全面地考察体制改革、结构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增长的影响,而不局限于考察常规生产要素的贡献。

在第三节中,我们使用一个扩展了的卢卡斯式增长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增长贡献进行实证检验。

在第四节中,我们通过增长核算对不同时期生产要素对增长的贡献进行分解,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和结构变动等若干因素的影响,据此进一步预测2008 2020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

第五节是本文的简要结论。

二、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及其变动趋势(一)资本形成中国在过去30年保持了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形成率。

资本形成率(比GDP)在1980 1990年在35%上下波动,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42%左右。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过去50多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计算了不变价格的全国固定资本存量。

它在改革前(1952 1978年)以年均9 3%的速度增长,在1979 1998年平均增长10 0%, 1999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13 5%,呈加速趋势。

快速的资本形成主要是高储蓄 高投资的结果,外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高资本形成率是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资本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可能降低,但由于高储蓄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我们估计在2008 2020年期间的平均资本增长率仍然可以保持在13%左右。

(二)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经济改革期间,廉价的非熟练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工业、服务业转移,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

但近年来劳动力数量增长趋缓、平均教育程度上升、工资和社保成本上升,而产业部门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下降、对专业技术工人需求则上升。

这些改变意味着,低素质劳动力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上升。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卢卡斯(Lucas,1988)的概念,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其质量取决于教育程度的有效劳动力。

因此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力总量与他们受教育年限的乘积。

计算显示,197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扣除在校学生)平均教育年限为3 9年,2007年为7 5年。

尽管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在显著提高,但由于劳动力数量增长趋缓,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也因此在下降。

它在1979 1988年为平均6 4%,在1999 2007年仅为2 5%。

在未来若干年中,人力资本可能主要由于职业教育扩大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而增长,在2008 2020年期间的增长率可能在1 5%到2%之间,取决于政府对教育支持的力度。

(三)市场化改革有许多证据表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对这30年的高速增长和发展起了关5键作用。

其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市场化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促进效率的提高。

我们从2000年起陆续编制发表了中国逐年分省份的市场化指数(樊纲、王小鲁、朱恒鹏,历年),但可惜缺乏更早的数据。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以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市场化程度的近似替代指标,并对其中统计口径不同(1998年以后不再统计500万元销售额以下小企业)或者某些年份存在问题的数据,依据经济普查等数据进行了推算和校正。

校正后的数据显示,1978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22%,在2007年达到72%。

因为这个比重已经较高,今后提高的速度会放慢。

预期到2020年可能增加1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82%。

(四)城市化改革期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1978年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8%,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45%,意味着大约3 5亿农村人口已经通过流动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成为城市迅速增长的工业和服务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较高生产率的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中国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

今后城市化将会持续发展。

但考虑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其他因素,我们预计今后几年城市化速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

平均而言,今后的城市化率可能由过去10年的年均上升1 3个百分点降到0 9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7%左右。

(五)外贸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 GDP)从1978年的9 7%猛增到了2007年的66 2%。

经济理论说明,对外贸易能使一个经济体发挥其比较优势以提高生产率,并能促进技术转移,以及通过国际竞争提高效率。

但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非常高,而且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的欧美市场萎缩,正在对我国出口产生不良影响。

外贸依存度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有相当幅度的回落。

我们假定到2020年降到56%左右。

这对中国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不利因素,但也有助于我国经济向更加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和更加技术集约的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六)外资FDI(外国和港澳台直接投资)是中国资本形成的另一个源泉。

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为35亿美元,而2007年为835亿美元。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FDI接受国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的生产率高于本地企业,从而对提高生产率做出了贡献。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对此进行检验。

我们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外资部分以永续盘存法计算了外资存量及其在全部固定资本存量中的比例。

结果显示,外资在全部固定资本存量中所占比例从未超过10%,而且外商投资的增长率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以上跌至过去10年的7% 8%。

我们预计未来外资增长率将继续慢于国内资本的增长率,因此在2008 2020年间,外资在全国固定资本存量中的份额可能以年均0 1个百分点的速度缓慢下降。

(七)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改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

改革期间,特别是在过去10年中,基础设施改善的速度很快。

全国公路里程在1978年只有87万公里,1998年发展到128万公里,2007年跃升到358万公里。

公路的质量也大有改观,高速公路在1990年只有500公里,2007年已增加到5 4万公里。

铁路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相当明显的变化,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 2万公里扩展到2007年的7 8万公里,同时运行速度和运量都提高了。

为使数据可比,我们根据运输能力把不同等级的公路里程分别折算为相当于二级公路的标准公路里程,并以14 7的换算系数将铁路里程与标准公路里程合并为标准道路里程,然后计算了后者与人口的比率(我们发现在各国发展过程中该比率是一个与发展程度相关的衡量指标)。

我国的6该比率在1978年和2007年分别为8 99和15 65(公里 万人)。

我们相信未来公路自然里程的扩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但等级会持续提高;铁路里程和运力的提高也将持续。

特别是最近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扩大内需政策,将提供一个机会进一步改善我国基础设施的总体状况。

预计我国标准道路与人口比率可能将以每年0 4的速度提高,到2020年将达到20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