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称炻度理论或立方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行为,其次是判断原因,最后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

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把原因归结于刺激物、行为者或环境。

他由此提出了三条线索:一致性、区别性和一贯性。

经试验验证得出:人们通常是根据3条线索进行权变的分析,最终形成对原因的推断。

凯利的归因理论原因:
内部原因:指的是存在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

外部原因: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凯利还据此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喜欢内归因,外控型的人喜欢外归因。

三维归因理论1

三维归因理论1

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

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三维理论(cube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凯利(Kelley,H.H.)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其理论的内容主要如下:(l)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②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2)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

三维归因理论 (1)

三维归因理论 (1)

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

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三维理论(cube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凯利(Kelley,H.H.)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其理论的内容主要如下:(l)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②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2)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

韦纳的归因

韦纳的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三维度 内部的 稳定的 不可控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可控 的 六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身心状态 任务难 易 运气好坏 外界环境 不可控的 不稳定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划分成三个维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发 展,并且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 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 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 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 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 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 归因于能力不足。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 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 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 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 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 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 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ppt课件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ppt课件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6
❖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 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
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 迟到
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
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 境属于外部归因。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5
❖ 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 1.归因于行为者。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 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总之, 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的知觉对 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 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因为今天早上被 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 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7
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
❖ 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 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 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 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 就是区别性高 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 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 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 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 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如果很多 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9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行为者。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 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 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 迟到 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 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
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

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 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 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 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 就是区别性高 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 生这种行为。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 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 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 致。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如果很多 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归因理论的实际意义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 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 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 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 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 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 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 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 理论
凯利(1921—2002 ),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 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 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人际关系 等方面。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 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 学院院士。

三维归因

三维归因

犯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表明,尽管我们常常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个性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随境而变。

2聚焦和偏见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

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

就像我们所遇见的那样,将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

拉丝特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必须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3观点在随时变化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

在听到某人以某一指定的立场辩论后,如果要求听众立刻做出归因。

,那么人们会假定那个立场就是辩论者自己真正的立场。

而一周后再让他们做出归因时,他们会更多的关注情境的限制。

对将来的预期也很重要,预期耨人最近某一天的行为时,当前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时,他的性格似乎更重要。

4自我觉知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己身上。

当我们照镜子时,听我们自己呻吟的录象带时,照相时,或者填写个人传记性质的问卷时,都会将注意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着更多地是靠自我意识而不是环境意识。

当我们回顾类似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厄运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冰山,这就是自我觉知效应。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三维归因理论是由哈维德·克拉夫特和伯纳德·韦纳在1983年提出的。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或事件的原因划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这个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和决策,进而制定更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在管理中,三维归因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员工的表现,了解员工的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对员工表现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激励员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以下是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员工的个人特质和经验。

在管理中,如果员工的表现不佳,管理者需要先考虑员工的个人因素,例如员工的能力或经验是否能胜任所分配的任务。

如果员工的能力或经验不足,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其能力和经验。

2.任务因素任务因素是指员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或目标。

在管理中,如果员工的表现不佳,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的任务是否过于繁重或不清晰。

如果员工的任务过于繁重或任务目标不清晰,管理者应该重新审核工作流程,制定合适的任务分配策略,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持。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员工所处的外部环境。

在管理中,如果员工的表现不佳,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影响到了员工的表现。

例如,员工是否受到其他部门或员工的干扰,是否受到外部客户的影响,以及环境的温度和光线是否影响到了员工的情绪和表现。

如果员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管理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三维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员工的表现和行为,并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

因此,在管理中,建议管理者应用三维归因理论,从而更加科学地管理员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三维归因ppt

三维归因ppt

三维归因理论
• 另外,韦纳又将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 四个要素:努力、难度、运气和能力。将四个因 素和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组成“三维度模式”。 • 韦纳认为人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归因 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实际生活 中,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并不见得是成功或 失败的真正原因。另外,韦纳认为人的个性只是 间接影响人的成就动机,但事实上,个性心理特 征是影响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
主讲人:孙湃 制作人:陈龙 汪岗 孙湃
刘宇航 周勤奋 徐亚茜
韦纳三维归因理论
• • • • 1 、归因理论的概念及发展 2 、韦纳三维归因的基本内容 3 、犯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4、三维归因的实例及应用
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概念及发展
概念: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 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 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 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 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即为理论。(就是人们 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 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三维归因理论
• 3.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 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 则会对自己充满 信心,或者产生一种沮丧感; 反之,如果学生 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 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会 产生一种感激心情,或者产生仇视报复的情 绪。
三维归因理论
• 韦纳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三个维度: • 1、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包括能力、努力、 个性等,外归因包括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 • 2、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能力、个性、 家庭环境、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运气则是不 稳定的。 •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努力等原因 属于可以控制归因,而运气属于不可控制的归因。

探寻问题本质的方法:三维归因理论

探寻问题本质的方法:三维归因理论

探寻问题本质的方法:三维归因理论当我们面对有利的结果时,我们习惯性地低估外部因素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影响;反之,当我们面对不利的结果时,我们习惯性地降低内部或个人因素影响而强化外部因素影响。

这种分析问题的逻辑显然是不够缜密的,同时从中获取的经验也无法进行优化和迭代。

《提问的秘密》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我们把它称为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观、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分析。

包括:1.主体行动人(简称主体)2.客观刺激物(简称刺激物)3.所处关系或情境(主要指时间和环境,简称情景)凯利认为主体行动人的因素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三维归因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我们用问题定位问题的工具,它让我们在定位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从一致性(Consensus)、一贯性(Consistency)和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三个角度来提问。

一致性(Consensus):不同主体在面对相同刺激物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人的行为一样。

简单来说,就是其他人怎么样?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的一致性高。

一贯性(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主体面对同一刺激物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主体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主体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主体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即主体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如何利用三维归因找到真问题?当我们用三维归因来定位问题的时候,一般先从一致性入手。

如一致性高,即其他主体面对同一刺激物都有相同反应,则非主体问题;如一致性低,即其他主体面对同一刺激物有不同反应,则为主体的问题。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一、三维度
1、内部的
2、外部的
3、稳定的
二、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身心状况: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4、工作难度: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运气好坏: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方面和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方面和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方面和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方面和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下:一、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4.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运气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运气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再次运气是不受个人控制的,不能由个人决定运气的好坏。

5.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6.外界状况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外界状况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状况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外界的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再次外界状况不受个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

二、归因指导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归因的三维模式名词解释

归因的三维模式名词解释

归因的三维模式名词解释在社会和心理学领域中,归因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的解释和理解。

归因的三维模式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描述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事件时所采用的心理过程和策略。

这个模式将归因过程分为三个维度:稳定性、控制力和内部/外部。

稳定性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原因持续性的解释。

如果人们认为原因是稳定的,他们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或事件将持续发生。

相反,如果人们认为原因是不稳定的,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或事件是暂时的。

控制力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原因的控制程度的解释。

如果人们认为原因是外部可控的,他们相信这种行为或事件是被外在因素所影响的,并且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干预来改变。

如果人们认为原因是内部可控的,他们相信这种行为或事件是由内在因素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改变。

内部/外部是指人们将行为或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身或外部因素的解释。

当人们将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相信这种行为或事件是由自己的能力、智力或性格所决定的。

相反,当人们将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相信这种行为或事件是由环境、他人或运气所决定的。

这个三维模式通过研究人们的归因过程,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解释和理解他人行为或事件的。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对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形成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稳定性维度在解释行为或事件原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认为原因是稳定的,他们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或事件将持续发生,而当人们认为原因是不稳定的时,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或事件是暂时的。

例如,如果一个人不断对他人发脾气,我们可能会归因于他拥有一个易怒的个性,即稳定性高。

相反,如果这个人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脾气,我们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他当时情绪不稳定,即稳定性低。

控制力维度对于理解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的原因感到重要。

当人们将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相信这种行为或事件是由自己的能力、智力或性格所决定的。

相反,当人们将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或事件是由环境、他人或运气所决定的。

韦纳提出的归因维度

韦纳提出的归因维度

韦纳提出的归因维度韦纳(Harold H. Kelley)是社会心理学家,他在1967年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的归因(即解释原因)的方式。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个体会根据三个维度来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和可控/不可控。

本文将对韦纳提出的归因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内部/外部维度是指个体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该行为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导致的。

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目标人的个人特质、态度、动机等因素决定的。

相反,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受到环境、情境、社会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如果一个人迟到了一次,他们可能会将这个行为归因于该人的懒惰或者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内部因素),或者归因于交通堵塞或者不可预见的事件导致的(外部因素)。

稳定/不稳定维度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是一个持久的、不易改变的因素,还是一个瞬时的、可变的因素。

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目标人的固有特质或内在性格所决定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来。

相反,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由外在的、临时的因素所引起的,可能只会在特定情况下出现。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表现出一次优异的成绩,个体可能会将这个行为归因于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稳定因素),或者归因于学生在这次考试中特别努力和专注(不稳定因素)。

可控/不可控维度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人是否能够控制这个行为的发生。

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人能够控制的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基于目标人的意愿或主动选择而发生的。

相反,当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人无法控制的因素时,他们认为行为是基于外界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导致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迟到了一次,个体可能会将这个行为归因于该人故意迟到或者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可控因素),或者归因于交通堵塞或者不可预见的事件导致的(不可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对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 。他提出 了因果图 式说,来 弥补三度 理论的不 足
因果图示说
• 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 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 因过程中,这种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试图详细说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归因
凯利明确指出了与过去行为密 切相关的三个维度,以帮助我 们确定作出何种类型的归因。 区别性 + 一致性 + 一 贯性 = 归因
• 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的情境 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 一贯性:指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 这一情境。当相同的情境再次出现时, 个体表现出相同的反应,则该行为的 一贯性较好。 • 特异性:指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 的具体行为。如果某种行为仅针对特 定的客观刺激,而对其他的客观刺激 却不发生,则该行为的特异性较高。
三维归因理论
• 又称三度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 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凯利简介
凯利(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 1921—2002 ),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 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 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人际关 Attribution Theory 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 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 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 出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 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三维理论的局限
• 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 的模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人们实 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 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 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 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 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 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 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 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 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