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辅导:归因原则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罗斯(美)出版《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公式:勒温:B=F(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正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号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2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狼孩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角色的差异。
,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几类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两个以上角色矛盾)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又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心理咨询与辅导》考试复习要点(1)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考试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心理咨询: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2.厌恶疗法: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3.指导:直接指示来访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以某种方式行动,是最有影响力的影响性技术。
4.自我开放:心理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共同分享。
5.释义:(内容反应)将来访者谈话内容整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将谈话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观念予以反馈。
6.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分为正负强化。
7.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临床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
8.会谈法:心理咨询师同来访者为特定目的进行的面对面交谈的方法。
9.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师不应向来访者之外的第三者泄露心理咨询中任何关于来访者的信息。
10.共情:心理咨询师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的能力。
11. 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
治疗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
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者用录像、幻灯放映最使病人恐惧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堵耳朵、闭眼睛、哭喊等逃避措施。
12.情感反应:体察确认来访者在倾听中流露的情绪情感并反馈给来访者。
13.内容表达: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传递信息,提出建议忠告,给予保证,进行反馈等。
14.情感表达: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
15.测验法:凭借标准化工具对来访者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心理学之归因.
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的分析自己的心身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
在人际关系方面,坦率的人在上级面前尽管拘束,但不会介意,可是神经质者则会逐一意识到自己举止笨拙,表情呆板,脸上发烧等,于是更加拘谨。
三、强烈的完善欲内向型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极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而且是理智的,意识性的,所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工作要求标准高,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夸大成重大问题而烦恼。
如果强烈的过分欲太过分就会成为完善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力求完美而烦恼。
四、敏锐的感受性神经质者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痛苦,一旦执着于此,其对此敏感会加倍痛苦。
五、没有反社会的倾向神经质者,因为症状而变得消极,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但没有反社会的倾向,可以说他们不会成为罪犯。
也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上等素质的人。
类型:(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3)发作性神经质: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等。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
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
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 会心理学考点解析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关键考点,理解和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以及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考点。
一、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需要理解印象形成的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而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更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常见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等。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维纳则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
了解这些归因理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二、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动力。
成就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等。
社交情绪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和内疚等。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这些社交情绪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应对和调节这些情绪。
三、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验、需要、价值观等。
态度转变则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态度的过程。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要掌握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等。
同时,也要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如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正确归因讲解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人们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
当我们遭遇到某种事件或者情况时,我们会尝试寻找原因,弄清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错误的归因方式1. 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当我们成功时,往往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导致的。
这种过度归因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自负和忽略其他因素的存在。
2. 归因他人行为的个性特征:当他人出现错误或者不良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归因于他们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三、正确的归因方式1. 多元归因: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事件发生的影响。
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特质和能力,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发生,减少个体和他人的偏见。
2. 中立立场:在归因时,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要一味地归因于个人或者外部因素,而是要紧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四、归因与行为改变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小明在考试中表现不理想,他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来解释这个结果。
如果他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认为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缺乏能力,他可能会沮丧和自卑,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然而,如果他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他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等等,从而找到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六、结语正确归因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减少偏见和误解的发生。
当我们面对困难或者挑战时,正确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变。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最新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点-个体归因的原则
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点:个体归因的原则个体归因的原则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走结果写转走原因间的不壶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的原因。
比如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嫌疑犯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
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
(二)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H.Kelley,1972)提出的。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
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嫌疑者时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面的归因原则。
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麦克阿瑟(LMeArther,1972)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意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
即玛莉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莉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指导一、怎样商定目标:1.先介绍目标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据目标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具体、积极的(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根据目标,原理和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单定。
4当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双方认可修改。
二、制定目标把握原则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目标的关系;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目标;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三、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5.可接受:目标是双方协商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的;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四、咨询效果进行评估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五、选择咨询方法的原则1.不同的问题2.不同的阶段3.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六、咨询对象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2.咨询内容合适3.人格基本健全,4.动机合理5.有交流能力6. 对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七、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归因的概念解释
归因的概念解释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和归咎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面对一个事件时,他们会努力理解事件为什么发生以及责任应该归属于谁。
归因理论旨在解释我们是如何解释并评价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如何解释和评价我们自己的行为。
归因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即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指的是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人的内部特质、动机或态度。
例如,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可能会归咎于自己的智力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或其他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差成绩,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考试难度、教师的讲解质量或其他因素。
此外,归因理论还可以分为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制性归因。
稳定性归因涉及到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持久的或不变的因素,而可控制性归因则将责任归咎于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因素。
例如,如果某人因为健康问题无法参加一个活动,稳定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可控制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
在归因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的一种倾向性,可能导致错误的归因。
有些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1. 自利偏差: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可能会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智力或努力,而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可能会归咎于运气或其他人的错误。
2. 面部特质归因: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来推断他们的性格特征。
例如,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笑容可爱的人是友善和友好的,而一个愠怒的人是坏脾气和冷漠的。
3. 归类偏差: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类为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行为归类为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体现,而当我们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环境或情境。
归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我们自己的评价意义重大。
心理学 归因
心理学归因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归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归因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归因是指个体对事物、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归因理论,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做出归因的判断和决策。
1. 内部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内在特质、能力或个人性格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
外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运气或他人的行为等因素。
同样以考试成绩为例,如果一个人的考试成绩较差,他可能会将其归咎于考试难度大或者老师出题不公平。
2.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表示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永久不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出色的音乐才华是他成功的稳定原因。
相反,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临时或无法持久改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将自己失败的音乐表演归咎于紧张和缺乏准备,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和改变来解决。
3.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或他人的控制能力。
当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对事件或行为的掌控能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相反,如果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视为不可控制的,他们往往会对事态消极应对或采取回避策略。
二、归因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扮演着理解他人和社会行为的关键角色。
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其归因方式来判断其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而影响我们对其的态度和行为。
- 当我们遭遇他人的批评或责备时,理解归因的原理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否定和冲突的情绪中。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易错常考考点整理和巧记提示
三级心理学易错常考考点整理和巧记提示1.常见的标准分数如下:标准分数平均数标准差T分数 50 10标准九分 5 2标准十分 5.5 1.5标准二十分 10 3离差智商 100 152.如何记忆味觉?味觉:先甜后苦,先咸后酸。
(前甜后苦,咸酸在两侧) 舌面不同部位对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甜——舌尖。
酸——舌边后部。
苦——舌根。
咸——舌边前部。
3. 凯立的三维归因理论口诀:一个高贵的主人,接待三个高贵的客人,背特高雅的诗词。
一致性高、共同性、特异性都低,这是一高,一高归因于行为主体,对应口诀:一位高贵的主人。
一致性、共同性、特异性都高时,归因于刺激客体。
就是说,三高归因于刺激客体,对应口诀:接待三个高贵的客人。
一致性低、共同性低、特异性高时,归因为背景。
就是说特高归因于背景,口诀:背特高雅的诗词。
关于凯利归因其实只要看一高就可以了:一致性高:主体,共同性高:客体,特异性高:情境.4. MMPI临床量表:出题缩写是按顺序编排一疑,二郁,三癔症;四社,五男,六偏执;七衰,八分,九轻躁;十是社会内向表。
MMPI项目:临床量表疑病会死(hs)看身体抑郁病人看三低(D)臆症还原(hy)孩童时病态人格品德(pd)离男子埋伏(mf)女子气偏执(pa)妄想或多疑精神衰弱(pt)拍拍头精神分裂傻(Sc)兮兮躁狂忙(ma)来又忙去内向退缩爱(si)自己 MMPI :经验效标法记忆:妈(M)妈(M)经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婴前信怀希,婴后自羞意。
幼儿主内目,童年勤自能。
少年同一诚,成早亲孤爱。
成中繁停关,成后完厌贤。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称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环境决定能否积极解决。
主张人6.西游记巧记四类型: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承受长久的加班。
归因的原则
归因的原则
归因的原则是确保在使用他人观点、事实或数据时,明确表明它们来自他人而非自己,以保证学术和知识的诚信和透明度。
在归因时,遵循以下原则是必要的:
1. 直接引述:当引用他人的文字时,使用引号将其括起来,并在引号外面标注作者
或信息来源。
例如:"引用的内容"(作者或信息来源)。
2. 间接引述:当利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或数据进行重述时,明确表明这些信息的来源。
根据作者提供的观点,可以表达为:“根据某位作者的研究结果”,或者“据某项研
究显示”。
3. 根据多个来源进行总结:当你从多个信息来源中获取观点或数据时,需要明确指
出这些来源,并进行综合和总结。
例如:“多个研究表明”或“有关研究指出”。
4. 匿名来源:尽管匿名来源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但尽量避免使用不具名的
来源,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可引用性。
5. 专家观点:当引用专家或权威人士的观点时,明确指出其姓名、职位和相关背景。
“某位领域专家表示”。
6. 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图表或图像,确保
按照版权法进行合适的引用和归因。
归因的目的是确保知识传播的公正、准确和透明。
在使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或数据时,提供适当的归因是一种学术和道德的要求,有助于保持学术诚信和知识的可追溯性。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归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 归因理论一、人物介绍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 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研究的内容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
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
自1965年以来, 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二、理论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他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 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 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 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 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 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 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4.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 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 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 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 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
成就
动机
利他
动机
动机
权利 动机
侵犯 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 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 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答案:D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真题分享
1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 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 因偏差。(单选)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 •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相亲
近因效应
离婚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 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的评价。这 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毁掉普希金的“晕轮效应”
• 自然动机 •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难度系数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 归因的概念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归因的概念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
归因于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叫内归因。
归因于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叫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事件、行为的发生通常由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叫综合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内、外因中,部分易变,部分稳定。
比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稳定;外因中,任务难度相对稳定,气候条件易变。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比如个体努力与否可控,个体智力、工作难度不可控。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推测。
三、控制点理论
1.发现者: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2.观点: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1)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
度,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因此,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能付出更大的努力。
(2)外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他们相信命运、机遇等外部因素,忽略甚至否认个人的努力——因此,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会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归因的排除原则
归因的排除原则
归因的排除原则是指在分析某个事件的原因时,应该排除那些与事件无关的因素。
这种排除的原则有助于保证我们对事件原因的分析准确性和科学性。
具体而言,归因的排除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排除自然因素。
有些事件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如地震、风暴等,这些因素与人的行为无关,所以在分析事件原因时应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
2. 排除偶然因素。
有些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人的行为无关,所以在分析事件原因时应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3. 排除非因果关系。
有些事件看似有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只是巧合,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如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但并没有互相影响,这种情况下应该排除非因果关系的影响。
4. 排除无关因素。
有些因素与事件存在联系,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如某个人得了癌症,但是与他吃的某种食物无关,这种情况下应该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
总之,归因的排除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分析事件原因时,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分析,避免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指导:归因原则
依据社会意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常常按照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
海德( 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首创人,他以为人们归因时,往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找寻某一特走结果写转走原由间的不
壶联系。
假如某特定原由在很多情境下老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由
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便可把特定结果归纳于那个特定
的原由。
比方一系列失窃案的剖析显示各样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身上,而不论什么状况下失窃,总有那个嫌疑犯的踪迹,而他不出现时就
安然无事。
此时我们就很简单假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 H.Kelley ,1972)提出的。
他发现,假如也存在其余看起来合理的原由,那么某一原由惹
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
原由惹起的时候,将其归纳于某一特定原由时明显需要慎重行事。
比方,防备举措严实的大楼夜晚失窃,假如夜晚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
嫌疑很大。
假如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嫌疑者时就不
那么简单了。
(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好像科学家在科研中追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
生的各样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 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老是波
及三个方面的要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
论也所以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以为是面的归因原则。
玛莉为何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考证
麦克阿瑟( LMeArther , 1972)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知性作
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定事件,并操作特地性、共
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而后观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定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状况是供给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
即玛莉没有对其余小丑发笑,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莉老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类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状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莉对小丑表演老是发笑,他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莉老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莉自己。
第三种状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莉没有对其余小丑表演发笑,他人几乎不对这个小丑表演发笑,玛莉从前从未对这个小丑笑过,这类状况下, 72%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
于情境。
上边的研究证了然三维理论能比较正确地展望人们的归因结
果。
依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响方式能否有特异性,能否只针
对某—— N 激客体作出反响。
2.共同性信息不一样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响能否同样。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一样背景下作出的反响能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
假如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便可能做出外面原由的归因。
假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由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