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a65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2.png)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ea994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e.png)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0f9d6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2.png)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于事件原因的心理解释方式。
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从原因推断结果,通过归因来解释事件的发生。
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1. 内因与外因: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部因素。
内因是指和个体自身有关的特点、能力或意愿,而外因是指环境、他人行为等外部情况。
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和归因者的自我意识选择内因或外因来解释事件。
2. 可控性: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可以被控制的因素。
当事件的原因被认为是可控的,人们会更有动力采取行动来改变结果。
而当事件被认为是不可控的,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消极。
3. 稳定性: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稳定的因素或临时的因素。
稳定的因素是指持久存在的个人特点或条件,而临时的因素是指暂时存在的情境。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将不愉快的事件归因于稳定因素,而将愉快的事件归因于临时因素。
4. 影响因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观察者的知识、情感、目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原因的解释偏好和倾向。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解释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们的行为。
名词解释归因
![名词解释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5628643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c.png)
名词解释归因归因理论,又称为心理倾向,指将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解释为其内部或外部原因的一种理论。
它是一种试图通过对可能的原因加以推测而达到预测人类行为及其变化的理论。
下面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中关于归因的几个名词。
1、内部稳定性:指能够引起人们归因行为的一系列特征,即行为发生的频率高、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和结果稳定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该行为模式的自我维持系统。
如,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人比较重视物质报酬,即使他们明知完全没有努力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还是很重视物质报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归因”。
2、外部稳定性:指能够引起人们归因行为的一系列特征,即行为发生的频率低、出现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和结果不稳定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该行为模式的他人维持系统。
如,有的女孩比较漂亮,一旦遭受挫折,便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这种人就属于典型的“内部归因”。
3、稳定的产出模式: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将获得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和运气的混合作用。
2。
归因模式首先,一个人做事情是不是尽力去做,应当作为行为主体思考和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
我们必须把那些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的因素,才称得上是主观的归因。
那些虽然被归于“天赋”、“机遇”等客观因素,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归因则是不真实的归因。
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努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判断要比客观条件所形成的判断更为精确。
其次,由于人们对行为主体行为结果的解释往往具有多重性,即同一行为可以导致多种结果,而不同行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同一行为主体的行为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归因。
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什么程度上归因于外部刺激事件,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什么程度上归因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都反映着行为主体对于事件性质的认识程度。
最后,由于人们常常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释和分析同一事件,并且在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人们对事件所做的各种归因之间往往并不一致。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6703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7.png)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98186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a.png)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维纳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探究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是如何被影响的。
一、概念解析1.假设:维纳认为,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受外在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而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反过来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引起改变的因素:归因理论说明,影响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如何反应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因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环境归因(environmental attribution)和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3.分类:维纳还将归因分为三类,即增强性归因(enhancing attribution),抑止性归因(inhibiting attribution)和负面性归因(negative attribution)。
二、归因理论假设1.心理健康和归因有关:维纳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情况的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当一个人可以解释并理解某件事情出现的原因时,他会有更好的心理状况,而当一个人感到失去控制时,他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2.情绪和归因有关:一个人受到情景的影响,或者以某种客观的解释看待一件事情时,其情绪会发生改变。
归因的影响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反应,那么归因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某种行为、态度或判断是如何发生的。
三、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1.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加强质量意识,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归因理论也可以用于加强组织中的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进展和完成的效率。
3.社会关系中的应用:维纳认为,归因理论可以有效地影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氛围,促进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斗争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论述归因理论
![论述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de3eb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9.png)
论述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行为学原理的信念,旨在衡量个体之间的偏好,特别是在体验一种不良影响时。
它是一种态度调整模型,用于确定在个人行为结果的实现和调整中的原因的归因,以及评估某一行为的偏好。
显微镜下对它的原理、思想和应用有所介绍。
归因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们解释和衡量某一行为的原因,即原因的归因。
它以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个体之间的行为,从这种角度研究个体归因的起源,以及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从而决定行为结果和接受回报。
根据这一理论,归因可以分为两种:内在因素归因和外在因素归因。
内在因素归因指的是指个体自身智力、行为能力和其他内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外在因素归因指的是指环境、机会、文化习俗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归因理论的应用,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控制法和调整法。
控制法是指,个体可以通过调节内在或外在因素,改变某一行为的规划和执行,以达到所期望的目的。
主要的内在因素有个体的偏好、态度和决策能力;外在因素有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情况等。
控制法可以通过控制因素来改变归因,从而降低影响行为结果的归因不良后果。
调整法是指,个体对其行为对结果的归因有特定的态度。
如果个体对行为的归因结果仍然不满意,可以采取调整措施,以降低其原因归因的不良影响。
通过调整法,个体可以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改变其原因归因,以达到修正缺陷、改善行为偏好和减少不良影响的目的。
归因理论对个体的行为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是衡量偏好和控制失真偏差的重要原理。
它既可以帮助个体控制不良影响,也有助于规范和净化个体之间的归因。
可以说,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行为结果归因的有力工具。
它的思想是把偏差的任务改变为学习的任务,使个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精确估计理性归因。
它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内在或外在原因归因,帮助个体正确调节自己的思想模式,并要求自己完成任务,以消除失真偏差。
归因理论体现出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理念,即: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快速的改变行为,以获取满足。
归因的概念解释
![归因的概念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a0208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3.png)
归因的概念解释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和归咎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面对一个事件时,他们会努力理解事件为什么发生以及责任应该归属于谁。
归因理论旨在解释我们是如何解释并评价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如何解释和评价我们自己的行为。
归因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即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指的是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人的内部特质、动机或态度。
例如,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可能会归咎于自己的智力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或其他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差成绩,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考试难度、教师的讲解质量或其他因素。
此外,归因理论还可以分为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制性归因。
稳定性归因涉及到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持久的或不变的因素,而可控制性归因则将责任归咎于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因素。
例如,如果某人因为健康问题无法参加一个活动,稳定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可控制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
在归因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的一种倾向性,可能导致错误的归因。
有些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1. 自利偏差: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可能会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智力或努力,而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可能会归咎于运气或其他人的错误。
2. 面部特质归因: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来推断他们的性格特征。
例如,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笑容可爱的人是友善和友好的,而一个愠怒的人是坏脾气和冷漠的。
3. 归类偏差: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类为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行为归类为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体现,而当我们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环境或情境。
归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我们自己的评价意义重大。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ea1cc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e.png)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理解。
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或特性。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或努力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
然而,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或自卑。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或他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环境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侥幸或不太自豪。
相反,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冤枉和愤怒。
3. 个人稳定性:个人稳定性是指个人在解释行为时认为这一特定行为是由于内在特质而持久存在的倾向。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稳定的,他们可能会预测未来的行为或判断个人特质。
4. 控制性:控制性是指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感知。
当个人感到他们对事件有很强的控制感,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相反,当个人感到他们无法控制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这些关键概念在归因理论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他们提供了对人们行为背后推理和心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转载或引用。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f1fde155f0e7cd184253615.png)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他指的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一个孩子回家的时候闷闷不乐,一言不发,径直走入自己房间后默默把门关上,许久不肯出来。
这时候,他的家人就要开始讨论这孩子是怎么了,奶奶说孩子是不是生病不舒服了,妈妈说孩子是不是感情上遇到什么问题了,爸爸则会觉得是不是考试没考好,挨老师批评了,等等。
家庭成员对孩子这种不常见行为作了多种不同的猜想,这便是对归因理论最常见的诠释。
归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理论”,因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它指的是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调整和改变人的行为的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第二,社会推论的问题;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下面来具体说明。
第一点,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中包括对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由此而引发出了凯利模式和维纳理论。
前者即是指对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内因一般都稳定性高,且承担责任,而外因稳定性低,又不承担责任。
后者指的是对成功或失败会归因于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时时常会作两个方面,四种情况的归因,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努力程度大小和个人能力高低;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任务难度大小和机遇状况好坏。
这其中的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程度和机遇好坏是不稳定因素。
通常管理者会将组织的成功归因于组织成员能力高等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而个人的归因则是与之相反的。
第二点,社会推论问题是指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例如,某同学经常早起,然后去图书馆安安静静地待上一天,最后高高兴兴回家休息,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该同学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并以此为乐。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06ef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4.png)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引言: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以及归因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内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其内在特质、性格或能力等因素。
根据内在因素的解释,个体往往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特质决定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这种内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和解释时的认知偏差。
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外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在因素。
根据外在因素的解释,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的难度或干扰因素,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
外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试图解释他人行为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完整性和认知限制。
三、归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自身行为。
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或努力,从而降低其自信心和动力。
相反,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也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或利用外部资源来取得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动力。
因此,个体的归因方式对其自身行为的动机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四、归因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归因理论还指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当一个人失败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其内在能力的不足,我们可能会对他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影响我们与他的关系。
相反,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5aaf2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5.png)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不同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属的解释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赫尔曼·凯洛特斯基(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结果或事件,推断出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自身内部特质、动机或能力等因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 内部归因的特点内部归因是一种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推断过程,它强调个体个性特征、能力、动机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认为该行为源于被观察者的内部因素,例如个性、态度或能力,则会进行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的一个经典实例是对他人成功的解释。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如果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即内部因素,那么他会认为成功是由于他人的努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为积极。
2. 外部归因的特点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外部因素。
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发生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非个体内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时间不足、任务过于困难等外部因素,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情况性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能力或动机的问题。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社交交往等领域。
1. 个体行为解释归因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个人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方式。
通过了解其他人的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预测其后续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归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0fe116b7360b4c2f3f6406.png)
归因理论余薇佳工商1003班 2010015068一、理论解释1、含义: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2)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归因理论的意义(1)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未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鉴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哪壶、机遇不好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2)归因理论对认识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组织活动中,各级领导者要注意树立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的工作方针,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地吧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二、切身体验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范例一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和妈妈去九寨沟旅游,最后去的一个景点就是黄龙。
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由黄龙本部和牟尼沟两部分组成。
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是中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它雄奇的山岳景观、险峻的峡谷地貌、绚丽的草原风光、浩瀚的森林海洋、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491b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8.png)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和行为时所采用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遇到一个事件或行为时,他们会尝试找出事件的原因,以便理解和解释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1.2 观察者角度与参与者角度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可以从观察者角度或参与者角度去解释事件或行为。
观察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而参与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
1.3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主要的归因错误包括内在性归因和外在性归因。
内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因素。
1.4 归因的类型根据归因的类型,归因理论可以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如智力、性格等。
外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如情境、环境、他人行为等。
二、主要的归因理论模型2.1 内因外因理论内因外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纳·凯利于196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时,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内因是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外因是指环境因素或情境的影响。
根据内因外因理论,人们的归因过程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目标个体在事件中的表现和事件本身的性质。
2.2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李·罗斯于1977年提出的。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归因错误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偏见,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2.3 可利用性归因理论可利用性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达尼尔·卡尼曼和艾默斯·图瓦斯基于1973年提出的。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5480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0.png)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试述归因理论
![试述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a0c42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8.png)
试述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Heider在1958年发表的一项理论,它研究了人们
如何采用社会重建逻辑来解释别人与自己行为的原因。
归因理论中提出了三种归因假设:内因(internal attributions)、外因(external attributions)和结果(situational attributions)。
因为此等基本假设的影响,归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中。
首先,内因部分强调了行为中个体主体性特征,即行为发生的原因。
通常而言,当人们面对别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认为那些行为是因为本身的能力、性格、动机等原因而发生的,而不是外界因素。
其次,外因部分强调了行为中外部环境因素,例如他人干预,外界条件等。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面对其他人的行为时,他们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因素而引起的,而非个体的原因。
结果强调的是结果的影响,因为当人们面对他人的行为时,他们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关注行为的过程本身。
总的来说,归因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如何通过社会重建逻辑来解释和解读他人行为以及自身行为的原因,试图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心理学中因果性行为的关系,以此深化我们对社会中咖们自我认知过程的理解。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4cf42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0.png)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1)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并且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之前的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下一次行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程度等,而个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2)韦纳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内外因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的努力。
韦纳强调内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维度。
能力和作业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身体状况、环境和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
当把成就行为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个体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反之,则预期与上次结果不同。
(3)成就需要高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那么,在下一次的行动中个体则会坚信足够努力就能够成功。
成就需要低的个体习惯于将成功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务简单、运气好等,而把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这样个体将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之后的行为期待低、情绪体验不佳并且不愿努力。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f1fde155f0e7cd184253615.png)
对归因理论的认识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他指的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一个孩子回家的时候闷闷不乐,一言不发,径直走入自己房间后默默把门关上,许久不肯出来。
这时候,他的家人就要开始讨论这孩子是怎么了,奶奶说孩子是不是生病不舒服了,妈妈说孩子是不是感情上遇到什么问题了,爸爸则会觉得是不是考试没考好,挨老师批评了,等等。
家庭成员对孩子这种不常见行为作了多种不同的猜想,这便是对归因理论最常见的诠释。
归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理论”,因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它指的是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调整和改变人的行为的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第二,社会推论的问题;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下面来具体说明。
第一点,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中包括对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由此而引发出了凯利模式和维纳理论。
前者即是指对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内因一般都稳定性高,且承担责任,而外因稳定性低,又不承担责任。
后者指的是对成功或失败会归因于稳定因素或不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时时常会作两个方面,四种情况的归因,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包括努力程度大小和个人能力高低;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任务难度大小和机遇状况好坏。
这其中的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程度和机遇好坏是不稳定因素。
通常管理者会将组织的成功归因于组织成员能力高等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而个人的归因则是与之相反的。
第二点,社会推论问题是指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例如,某同学经常早起,然后去图书馆安安静静地待上一天,最后高高兴兴回家休息,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该同学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并以此为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
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
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
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2)二维归因理论。
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
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3)三维归因理论。
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
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4)对应推断理论。
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
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
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
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
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
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电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
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
因此,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
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
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子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
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
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