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农村三部曲”讲义
一、“农村三部曲”简介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外货倾销,民族丝织业破产,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以及最初的觉醒,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都绝望以后,农村灾难加深,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写于中国面临绝境的最黑暗的时候。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中国人民饱受剥削、欺压与凌辱。一些农村中原本就存在的愚昧落后、迷信无知的因素也在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度日如年,小小的希望背后是大大的绝望。同时也有一些人不堪忍受重负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二、《春蚕》
(1)作品梗概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石头上,觉得身上热哄哄的。看着眼前的蚕树一片碧绿,觉得这又是一个养蚕的好年头。但是变乱的现实又让他担忧,茧场关门,又听说上海丝厂停业,然而老通宝却不相信。老通宝回想起几十年家境的变化,却不知家败的原因。
老通宝对所有带“洋”字的东西都视若仇敌,因此他还和儿媳妇四大娘吵架,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农民生产的东西一天天不值钱了,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了起来。
天气一天天回暖,一年一度的蚕事劳动紧张的开始了。洗团扁、蚕箪,修蚕台,扎缀头,窝种,收蚕,轮流值班看守。蚕是出奇的好,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心里却充满了欣喜。“决战”时刻到了,老通宝家的桑叶不够用,叶子行情却暴涨,全家人拼命支撑,终于蚕宝宝作茧了,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因为一个月的挨饿、借债、典地都是为了这一天啊!
可是茧场的大门却闭着不开,好不容易才有的上好的茧子,却没有半个收茧的人,却替换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
全村都是埋怨,咒骂和失望的叹息。老通宝和更多的人一样过上了更加艰难困苦的生活。
(2)思想价值
这篇小说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贷者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指出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下中国农村加剧破产以及农民反抗性日益增长的过程。同时,又明确指出造成丰收灾难这一现象的毒瘤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个主题的意义
,在于它是三十年代半封旧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教材。
(3)艺术特色
1、《春蚕》艺术构思的重点放在为夺取春蚕丰收而进行的蚕事活动上,丰收成灾的结局则写的简劲利落。在描写蚕事活动时,作者还插进了嘈杂微妙的人事纠葛。作品穿插的这种矛盾纠葛,并不影响蚕事丰收及成灾的结局。但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计划,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魄。在描写蚕事活动中,紧张的撙战和不安的心性是贯穿全篇的基调。但也穿插些富有乡性风味的轻松的场面。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夺取丰收的艰辛和丰收成灾的结局形成强些对比,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2、 作品以典型的的细节,细致的心理描写,成功的绝望的塑造了老通宝形象。
3、 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叙说农村蚕事活动的种 种习惯,生动的描绘,具有鲜明乡土特色。
(4)作品线索
老通宝理想中的“不变”和客观世界的“经常的变”贯穿在情节中,成为一条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还有四条副线:
一条是老通宝和小儿子阿多对勤俭生产的看法上的矛盾:老通宝不相信政局能影响生产,只相信春蚕熟就能解决穷困问题,甚至土地问题;而阿多却永不相信,在混乱的局面下,养蚕和种地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也就是老通宝的想以不变应万变和阿多的想“穷则变,变则通”两种极端相反的思想意识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可以说是逃避现实或迁就现实和迫切要求变革之间的矛盾。
第二条是老通宝和儿媳四大娘在选择蚕种上的矛盾:老通宝恨死了带“洋”字的东西,因此不愿用“洋种”;而四大娘却主张用洋种。这也是“不变”与“要变”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是保守和进取的矛盾。
第三条是老通宝一家人与荷花之间的矛盾:老通宝一班人都说荷花是“白虎星”,避之唯恐不及;而荷花则认为大家不把她当人看待,是莫大的羞辱。这虽是迷信和反迷信的矛盾,其实也是“不变”(继承封建传统,不把妇女当人看待)与“要变”(要求打破歧视妇女的传统)之间的矛盾。
最后是“村里有名淘气的大姑娘”六宝和“爱和男子们胡调”的李根生老婆荷花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农村人民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制造气氛,强调了第三条副线。
(5)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老通宝
老通宝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强,有发家的志气。相信勤劳就有生路,因此卖尽力气,拼命挣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蚕事业中去。为买桑叶,他抵押了最后的田产。为了照顾好“宝宝”,他们全家忍饿失
眠好几天守候在蚕房。然而“丰收或灾”,带来的并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可怕的贫困和灾难。蚕丝跌价,债务加重。他因此气得生了重病。从老通宝勤劳质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劳动者的灵魂。
老通宝身上又有落后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得遵守养蚕的一切禁忌,这使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终于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作者通过他的悲剧命运,说明了单靠劳动要想摆脱穷困生活在旧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从他固执地反对变化,反对洋鬼子、洋货、洋水车乃至连换一换洋蚕种也要坚决反对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产者由于超稳定性经济所造成的落后狭隘观念。至于他那数不清的敬神媚神的清规戒律,他那小心翼翼地偷看墙脚下的大蒜头变化的行为,他那毕恭毕敬地向灶君祈求好收成的神态,以及惟恐儿子多多头与"白虎星"荷花接触"传染了晦气"的担心,都以老通宝的方式,显示了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农民的灵魂。
三、《秋收》和《残冬》
(1)《秋收》简介
主要写到“直到旧历五月尽头,老通宝那场病才渐渐好了起来”,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如田里那些秧一样”;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动员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凉爽的秋风吹来时,终于见到稻穗沉甸甸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希望的肥皂泡又“整个儿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化成了老通宝的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
(2)《残冬》简介
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3)思想价值
小说就在如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课题上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而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继《春蚕》之后的《秋收》和《残冬》,所揭示的就正是这种趋势。在《秋收》里,当老通宝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个儿爆破”,因而送掉他一条老命的时候,最初的觉醒意识,是在他“明朗朗”的眼睛里透露出来了。《残冬》更进一步地描写了农村灾难的加深和农民反抗斗争
的崛起。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老一辈,希图用诚实、勤奋的劳动来改变厄运、换取生存的梦想已经破灭;而以多多头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严酷现实面前终于觉醒,最后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昭示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4)人物形象分析
多多头
在破败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多多头,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的无忧无虑,是一个与老通宝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宝那样存在着"发家"的梦想,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单靠勤俭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与老通宝之间的父子矛盾,代表着农民内部新的变化趋势。
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来薄,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多多头生长在逐步破产下来的贫苦家庭。他没有老通宝发家的经历,因此他同老通宝的思想不同。他没有像老通宝那样的忧虑,那样的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那样快活,爽朗。
四、总结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的生计全部都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这样,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