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2009-11-30 12:10:50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国家统计局李强
2001年10月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它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是三大核算的综合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观测宏现经济运行与进行管理的“数据库”、“平衡仪”和“晴雨表”。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体系是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标准语”和“普通话”。

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基础统计工作建设和宏观经济核算工作实践,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不断探索中,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理论上的禁区和技术难点,取得的很大的进展,基本完成了由MPS向SNA的转换,确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回顾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正确地评价这些进展的重要性,而且有助于正确认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它所显示的信息是宏观经济决策和分析研究的依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及发展,不仅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而且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它是随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变化的,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

这一阶段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

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科学的计划经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符合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

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并没有完整地实行MPS,而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采用了一些内容,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不系统、不全面的,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它的缺陷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体系不完整,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第二,生产范围狭窄,不能反映包括大量服务业在内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情况;第三,提供的经济信息少,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第四,核算方法单一,缺少联系性和严密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各环节之间联系和衔接情况。

第二阶段为1985至1992年。

这一阶段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阶段。

当时采用两种体系相互并存,两者并用的方式,主要是立足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管理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主导思想。

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既要考虑有计划指令为主导方面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又要兼顾有市场调节为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党政决策部门的需要。

另外,国际上还存在着东欧和前苏联等采用MPS体系的国家。

可以说,这样阶段的两种体系共存的现象,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经济理论发展制约的烙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在这一阶段,我国统计工作者与经济、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研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把两种国民核算体系相互转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并付诸实施,较好地解决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

在这一阶段,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以MPS体系“国民收入”为挂帅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同时发布以SNA体系“国内生产总值”为挂帅指标的系列核算数据,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国民核算资料的相互转换问题。

但是,由于当时在经济理论上还存在一些禁锢,人们的思想认识上或多或少受一些传统习惯影响,并且原有的统计制度尚未改革,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比较薄弱。

因此,受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
响,新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形势的发展,保留MPS的内容已显得多余,使体系复杂化;第二,体系中机构部门的划分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三,个别补充表如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与基本表或存在重复,或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变的多余;第四,受核算基础薄弱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核算内容无法得到实施。

因此,这一体系的建立尽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它是一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过渡时期的体系。

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取消MPS,建立与联合国新SNA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国民经济核算方面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从国际环境看,以前实行MPS的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已陆续放弃了这个体系,而改用SNA,MPS的国际比较性与通用性已日趋淡化直至消失;我国国民核算工作的实践也表明,MPS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明显,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逐步适应了使用SNA的有关指标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

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需要,从1993
年起,根据联合国1968年SNA的标准,并采纳了部分1993年SNA的标准,对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探索建立中国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综合报表制度》是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雏型。

与混合体系比较,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取消了MPS的内容,简化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取消了基本表和补充表中国民收入指标以及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精简掉了补充表中的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二是采用SNA的标准,修改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式。

按照SNA的机构部门分类标准,修改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中机构部门的划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修改国际收支平衡表,规范部分指标的名称和定义等;三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可操作性,修改经济循环账户。

暂时取消经济循环矩阵,简化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即将收入初次分配账户和可支配收入及支出账户合并为一个账户),按照新的行业分类标准修改产业部门综合账户等。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的主要框架内容目前基本都在实践中得到实施,尽管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特别是与全面过渡到1993年SNA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几代人的长期探索和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不仅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情况,保持理论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一大飞跃。

二、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程中实现的突破
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化过程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MPS向MPS和SNA两种体系并存的混合体系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混合体系向SNA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体系的突破和改进。

第一次转变是在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后才得以完成的。

一是理论认识上的突破。

MPS以传统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因此,建立包括所有服务业活动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需要在指导思想和理论认识上有所突破,尤其是面对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更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运用马克思理论,才能突破认识上的限制。

正是在实现了这一突破后,才将生产范围扩展到国民经济所有行业,明确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次转变的生产范围;二是核算技术上的突破。

基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在核算技术上大胆突破,寻找MPS和SNA的结合点,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国际上存在的两大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之可以相互转换,这样既满足了习惯于使用MPS人们的需要,又满足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这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次转变最突出的特点;三是突破核算基础比较薄弱的限制,全面系统地制定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际核算工作的指南,因此,它不仅要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还应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核算基础比较薄弱,可操作性差就会成为建立新体系的一大制约因素。

但是,在第一次转变中,我们并没有囿于核算基础薄弱的客观实际,而是在试点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可行性论证,大胆
突破这一限制,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次转变实现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取消MPS体系、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即完善核算方案、改善核算基础、全面开展实施三个方面。

在完善核算方案方面,提高了新体系的简洁性、规范性和相互协调性。

具体表现在,取消混合体系中MPS的核算内容,以及实际中难以操作的部分,并根据1993年SNA的一些原则方法进行修改,简化新体系:对机构部门划分、产业部门分类、核算表中有关指标的设置、部分账户形式、部分指标名称如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总消费、社会消费等,按照新的核算标准进行修改,提高新体系的规范性;对五张基本核算表与经济循环账户相互间的具体核算方法和规定进行衔接和协调,消除核算体系内部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的矛盾现象,提高新体系的协调一致性。

在改善核算基础方面,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确立,为改善核算基础提供了保证,1994年开始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以及已经完成的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极大地改善了核算基础资料的质量,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

同时不断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的协调,疏通资料来源渠道;在全面开展实施方面,积极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实施,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首次编制出国家及省两级1995年经济循环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填补了我国国民核算中的空白,并由此完成了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际中的全面实施。

三、建立和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取得的成果
1、基本建立了新版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新版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仍然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大部分组成。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经过修改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产负债表5张基本表,以及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自然资源表、企业部门产出表、企业部门投入表、综合价格指数表6张补充表;经济
循环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产业部门综合账户三个部分。

新版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体体现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综合报表制度》中。

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修订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年底前可望出台。

2、编写了实施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核算方法。

为了规范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国家统计部门先后编写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指南》、《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问题研究》、《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编制方法》、《中国式投入产出总表的若干编制技术问题》《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中国国民经济循环账户编制方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等核算方法方面的书籍,编译了《联合国1993年SNA》,从而为实施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

3、编制出了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在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逐步实施,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先后编制了1987、1990、1992、1995、1997年投入产出表;1991年至2000年各年度资金流量表;1981年至2001年各年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995年至2000年各年的资产负债表;在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补算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出版了1952─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加上近几年的资料,形成了同口径可比的1952─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国家统计系统按照新版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采用多种方式广泛搜集资料,编制出了国家和省级1995、1996、1997、1998年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为进行经济决策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利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得成果。

针对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在充分利用核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如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财政预算、信贷、货币发行计
划的制定,主要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来制定的;再如1990年初,面对市场疲软、停产、半停产增多,财政困难等状况,根据国民核算体系做出的定量分析,建议适时调整操作力度,追加400亿投资,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如根据国民核算体系的有关指标,对国家关于统配煤炭、民用煤、邮资、食用油、粮食调价的方案进行了测算,提出了建议,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其中有不少建议被采纳。

5、是为提高宏观统计数据质量,扼制统计数据弄虚作假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由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一整套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核算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描述和监督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它可以发现数据的矛盾,经过综合平衡,可以把数据统一协调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大大提高宏观数据质量。

近几年,我们就利用国民核算体系这个武器,对宏观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和平衡分析。

可以说,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虚报、瞒报、数据不实的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都得力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6、为我国对外交往,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标准。

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与我国经济交往比较多的国家,都采用的是联合国推荐的新SNA体系,因此,外国了解中国,在我国投资,与我贸易都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了解世界,要对外开放,要观察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统计工作规划,本世纪初要基本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联合国1993年SNA接轨,明确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当前尽管新版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1993年SNA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还没有被吸收进来,实现全面转
向1993年SNA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其次,当前尚待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行业分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类以及政府职能分类、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分类、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目的分类、按目的划分的生产者支出分类有待研究。

目前在核算中的行业分类基本上使用我国1994年制定的标准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行业分类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改进我国核算中的行业分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目前主要是按行业进行分类的,如何建立按资产类型进行分类,也需做进一步研究;联合国1993年SNA版本颁布后,近几年又陆续对政府职能分类、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分类、为往户服务的非盈利机构的目的分类、按目的划分的生产者支出分类作出了修订,在我国如何采用这些分类,需要很好的研究。

2、居民消费的计算方法是否向主要利用住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方法转变。

当前主要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计算居民消费的方法,通常受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质量的影响,但是,当前正在试行的利用住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方法是否可行仍有待研究,另外,1993年SNA把消费分为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采用这一划分标准,计算我国居民不同的消费水平还需做很多工作。

3、资产存量核算中,关于自然资源等非生产资产、贵重物品的核算以及资产重估价尚属空白。

弥补这些空白将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

4、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衔接问题。

改进目前的编表方法,使之成为检验和调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工具,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5、建立全面的资源环境核算。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但如何将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到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指标体系不配套,如价格体系不完善,专业之间口径不一致,指标存在着硬缺口等。

经过5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起了适应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但经过研究与比较,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水平在世界上大约处在中间偏下的水平,与一个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还不相称,仍需努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过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再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表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划分
表2 :当前实际执行的核算版本与1992年版本主要变动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