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说课稿全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冊初中語文说课稿全套
1.《沁园春•雪》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这首诗词传颂百年,气势磅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与指正。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教材之首。

本单元以赞颂大自然为主题,除了风雪弥漫的北国,还有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雨说》,勾起我们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的《星星变奏曲》,济慈捕捉到的《蝈蝈和蛐蛐》,以及静谧美好的《夜》。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 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

这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为六级认知理论。

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根据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以及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初中生的感受性和观察力提高起来,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读出词味。

提问法: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提问教学法,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所包括的小问题,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练习法: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用于听读训练;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导入新课,形象生动;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

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

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

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投出的问题。

(二)新授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大问题之下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

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小问题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三)巩固
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播放《沁园春·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戛然而止。

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

通过"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四)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毛泽东
景:江山多娇(望)评:古代帝王(惜) 颂:人民大众(主旨)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雨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说》,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雨说》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的体裁都是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借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雨说》这首诗就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教学目标
综合这首诗的特点、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及建议、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体会诗歌轻柔、喜悦的风格。

3.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雨的象征含义。

4.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领悟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捕捉诗歌的意象,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促进朗读的提升;
3.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三、说学法
我将指导学生运用朗读体会、联想想像、记忆背诵、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

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本课导语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

一是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这首诗也不例外,导语中就给学生一种暗示,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埋下了伏笔);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二)解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窗口,可以使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这个副标题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因此,导入之后,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副标题对我们理解诗歌有什么帮助,去初读这首诗。

以此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以最快地速度理解诗人的写作目的。

(三)了解作家及作品
学生初读之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二是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但是,如果想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九七九年,中国正值结束“文革”不久,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四)鉴赏诗歌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同学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告诉学生应注意朗读的方法: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学生尝试朗读之后,与学生讨论并明确这首诗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
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然后由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 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如“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这一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

4.联想想像解读意象
要求学生跳读诗歌里写雨的诗句,想像雨的画面。

完成这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

是准确解读这首诗的意象的准备。

接下来,请学生自由吟咏,并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如: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默默奉献的雨;活泼有趣的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这是在形象思维、感受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对典型意象“雨”的感悟。

也是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也可根据学情,适当加以提示,如参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也可先找关键句。

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5.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离开了语言学习的语文课,不是完整的语文课。

语言的品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小结
课堂总结不仅仅是本结内容上的总结,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学习一课,学会一种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因此,我将把总结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上。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品味语言→发掘
主题。

总之,在这首诗的学习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3.《星星变奏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星星变奏曲》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二是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三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四是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难点是认真体会“星星”这个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的不同。

二、说教法
㈠指导学生预习。

培养学生读书,查找资料,注音释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积累诗歌的基本知识。

本课要查找的相关资料有“变奏曲”、“意象”、“意境”、“朦胧诗”和作者等相关材料。

㈡朗读法。

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感悟星星在诗的上下节中不同的情景和情境,体会诗的主题思想。

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说说,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㈣提问法。

加强教师的引导,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读,没有方法的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探究课文。

三、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

导语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是否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瑰丽的星星?你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请同学们说说)。

这一导语,意在把学生领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即使检查预习作业,也是积累知识。

第三,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物象”、“意象”、“意境”、“朦胧诗派”、“变奏曲”。

这些名词学生仅凭材料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

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诗的主题。

㈡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要求: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2、认真品味两节诗的不同读法。

想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初步领会诗中创设的情境。

品味和揣摩第一节诗人创设的是光明、美好的意境,
第二节创设的是寒冷和残酷的意境,因此在朗读时第一节应用明快轻松的口吻朗读,第二节应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

㈢研读赏析探究
出示思考题一: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引导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星星的语句,体味和揣摩含义深刻的诗句,如:“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出示思考题二:两节诗在结构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句式)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出示思考题三:探究“变奏曲”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诗的一、二节在结构、句式、意象的塑造上、情感的抒发上,形成的强烈对照,这正如“变奏曲”一样,因此,题目“变奏曲”原指音乐术语,课文中是指诗的上下节结构、句式、意境、主题和情感的变化。

㈣感悟延伸
1、感悟朦胧诗的特点。

让学生思索学了这首诗后,谈谈对朦胧诗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悟到朦胧诗是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2、延伸:阅读“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这一片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奏好四部曲“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探究——感悟延伸”。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是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二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是实施新课程的阅读要求“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课堂教学力求做到三个字“实”、“活”、“新”。

实——是实实在在学好语文知识,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新——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追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这首诗,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收获于这堂语文课。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
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