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相图
铁碳相图和铁碳合金(白底+简化)
2020/11/4
12
铁素体的显微组织
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纯铁相同,用4%硝 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现明 亮的多边形等轴晶粒。
2020/11/4
13
奥氏体的组织
奥氏体的组织与铁素体相似,但晶界较为 平直,且常有孪晶存在。
2020/11/4
14
(3)Fe3C(渗碳体) cementite
2020/11/4
4
(1)纯铁pure iron(多型性)
2020/11/4
➢ 纯铁熔点1538℃,温度变化 时会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 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 , 称α铁(α-Fe);
➢ 低温的铁具有铁磁性,在 770℃ 以 上 铁 磁 性 趋 于 消 失 。
➢ 912℃—1394℃ 之 间 为 面 心 立方,称为γ铁(γ-Fe);
称为铸铁 ➢含碳量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则称为工
业纯铁
2020/11/4
25
根据组织特征可将铁碳合金分为以下七种
①工业纯铁(<0.0218%C); ②共析钢,0.77%C; ③亚共析钢(0.0218%—0.77%C); ④过共析钢(0.77%-2.11%C); ⑤共晶铸铁(4.30%C); ⑥亚共晶铸铁(2.11%-4.30%C); ⑦过共晶铸铁(4.30%—6.69%C)。
G 912
2020/11/4
0
α与γ同素异构转变点(A3)
17
2、 Fe-Fe3C相图分析
特征点
符号 H J K N P S Q
2020/11/4
温度/℃ 1495 1495 727 1394 727 727 室温
含碳量/% 含义
0.09 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
Fe-C二元合金相图及钢铁材料的平衡凝固组织 合金相图与凝固
过共析钢组织:
晶界网状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过共析钢组织:
晶界网状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亚共晶白口铸铁凝固组织
初生奥氏体+莱氏体共晶
共晶白口铸铁凝固组织:片层状莱氏体共晶
Laser Melted Rapidly Solidified Irregular Fe3C/Fe Eutectic 不规则莱氏体
1. 铁素体:Ferrite
Fe3C
The Solid Solution of C in a-Fe (BCC) 0.0218%C
2. 奥氏体:Austenite
g
The Solid Solution of C in g-Fe (FCC) 2.11%C
a 3. 渗碳体:Cementite
The Iron Carbide Fe3C 6.69%C
液相面线投影图中各种四相平衡转变
L+S=(T + a-Al) L+Q=(S+T) L=(b+T+a-Al)
L+γ γ
①
L
②③
④
L+Mo2Ni3Si Mo2Ni3Si
γ+Mo2Ni3Si
Ni
Mo2Ni3Si
g-Mo2Ni3Si相区垂直截面图
液相线投影图与四相平衡反应类型
四相平衡面上相平衡关系
珠光体 OM 、
TEM
Fe-C合金的分类:
1. 纯铁Pure Iron:
2. 钢Steels: C% < 2.11%
亚共析钢:%C < 0.77%
共析钢: C%= 0.77%
过共析钢:0.77~2.11%C
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3. 铸铁Cast Irons 亚共晶铸铁 共晶铸铁
Fe-C相图
Fe-Fe3C相图
1.Fe—C合金中的组元 铁碳合金中组元:纯铁(Fe) 渗碳体(Fe3C)
(1)
纯铁(Fe)
纯铁(pure iron) 纯 铁 固 态 下 具 有同 素 异 构 转 变 (allotropic transformation) 纯铁具有磁性转变(770℃磁性转变、 magnetic transformation)。
钢锭及其冶炼
冶炼工艺的主要任务 冶炼工艺的主要方法
钢锭的结构
钢锭是由冒口、锭 身、 底部组成
钢锭的内部缺陷
激冷结晶区(细小等轴结晶区) 没问题 柱状结晶区 没多大问题 树枝状结晶区 多产生负V型偏析,因此这部分多产生偏析线、夹渣、气泡等缺陷 自由结晶区(粗大等轴结晶区) 多产生V型偏析,常产生偏析线、夹渣、金属夹杂物、渣孔、气泡等缺陷,呈 所谓疏松组织 淀淀结晶区 常产生夹渣类缺陷
疏松
它主要集中在钢锭中心部位,产生的原因与 缩孔相同。
影响钢锭冶金缺陷的条件
综上所述,钢锭的冶金缺陷与冶炼、浇注过 程、冷凝结晶条件、钢锭模具设计、耐火材 料质量等有关。
实例(接管段锻件用钢生产方案 )
采用双真空处理的工艺进行生产。 .1、冶炼浇注方案 采用电炉(3#、4#、5#)冶炼温度较高、成份合 适的粗炼钢水,分别热兑到130t和90t精炼炉内进行 精炼及一次真空处理。依据炉前快速分析的结果, 适时调整钢水成份,直至达到目标值。 当精炼炉钢水成份、温度合适时,分别采用200t 及250t天车吊包出钢,在250t真空室(1#真空室)、 利用真空浇注及中间包芯杆吹氩(LB3),在浇注 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二次真空处理。 钢锭在浇注完并冷凝一定时间后,脱模,用300t送 锭车热送至水锻
Fe-C相图--2016解析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
铁素体+三次渗碳体 F+ Fe3CIII
工业纯铁的退火组织 400× 显微组织:铁素体+三次渗碳体
三个重要的点:
共晶EUTECTIC点C
共析EUTECTOID点S
包晶PERITECTIC点J
铁碳合金相图中重要的线:
液相线ABCD,固相线AHJECF
水平线HJB
水平线ECF
水平线PSK
GS线、ES线、PQ线
包晶点J和包晶线HJB
包晶点J和包晶线HJB
温度: 1495℃;成分: 0.17%C。
ES
PQ
HJB ECF MO PSK 230 ℃线
分界线,也表示碳在-Fe铁中的溶解 度和过共析钢的上临界点Acm 分界线,也表示温度低于共析温度时 碳在-Fe中的溶解度 包晶反应平衡线 共晶反应平衡线 -Fe磁性转变线 共析反应平衡线,也表示下临界点A1 Fe3C的磁性转变线A0
铁碳合金的分类
铁碳合金的分类
S 727 0.000 共析点
8
0.77
Fe-Fe3C相图中特性线及含义
特性线
说明
ABCD AHJECF HN
JN GP
GOS
液相线
固相线
相与( +)相区分界线也是碳在 -Fe中的溶解度曲线
( +)相区与相区分界线
相区与( +)相区的分界线,也 表示高于A1温度时碳在-Fe中的溶 解度
( +)相区与相区分界线,也表 示亚共析钢的上临界温度A3
包晶反应
LB+ H AJ 即 L0.53+ 0.09A0.17 水平线HJB为包晶反应
线。
共晶点C和共晶线ECF
Fe-C相图--2016
共晶白口铸铁 (4.3%C)
LLd
Ld
Ld
Ld L’d
L’d
共晶白口铸铁室温组织:莱氏精体品文L档d (P+ Fe3CII +Fe3C)
共晶白口铸铁铸态组织 300×
L 显微组织:莱氏体 d (P+ Fe3CII +Fe3C)
精品文档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亚共晶白口铸铁(2.11%4.3%C)
20钢(0.2%C)
40钢(0.4%C)
60钢(0.6%C)
根据金相组织中的P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反推含碳量
精品文档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过共析钢 (0.77%-2.11%C)
过共析钢室温组织:珠光体+网状二次渗碳体 P+Fe3CII
精品文档
T12钢退火组织
T12钢退火组织 400×
三个重要的点:
共晶EUTECTIC点C
共析EUTECTOID点S
包晶PERITECTIC点J
铁碳合金相图中重要的线:
液相线ABCD,固相线AHJECF 水平线HJB
水平线ECF
水平线PSK GS线、ES线、PQ线
精品文档
包晶点J和包晶线HJB
包晶点J和包晶线HJB
温 度 : 1495℃ ; 成 分 : 0.17%C。
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组织: 珠光体+网状二次渗碳体+莱氏体
P+ Fe3CII +Ld (P+ Fe精3品C文II档 +Fe3C)
亚共晶白口铸铁铸态组织 250× 显微组织:树枝状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
(P+ Fe3CII +Ld’)
Fe-C相图知识
铁碳相图和铁碳合金(一)钢(Steels)和铸铁(Cast irons)是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虽然它们的种类很多,成分不一,但是它们的基本组成都是铁(Fe)和碳(C)两种元素。
因此,学习铁碳相图、掌握应用铁碳相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Fe和C能够形成Fe3C, Fe2C 和FeC等多种稳定化合物。
所以,Fe-C相图可以划分成Fe-Fe3C, Fe3C-Fe2C, Fe2C-FeC 和FeC-C四个部分。
由于化合物是硬脆相,后面三部分相图实际上没有应用价值(工业上使用的铁碳合金含碳量不超过5%),因此,通常所说的铁碳相图就是Fe-Fe3C部分。
化合物Fe3C称为渗碳体(Cementite),是一种亚稳定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Fe和C,C原子聚集到一起就是石墨。
因此,铁碳相图常表示为Fe-Fe3C和Fe-石墨双重相图(图1)。
Fe-Fe3C相图主要用于钢,而Fe-石墨相图则主要用于铸铁的研究和生产。
这里主要分析讨论Fe-Fe3C相图,Fe-石墨相图与此类似,只是右侧的单相是石墨而不是Fe3C。
图1 铁碳双重相图【说明】图1中虚线表示Fe-石墨相图,没有虚线的地方意味着两个相图完全重合。
铁具有异晶转变,即固态的铁在不同的温度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如下:由于Fe的晶体结构不同,C在Fe中的溶解度差别较大。
碳在面心立方(FCC)的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而在体心立方(BCC)的α-Fe和δ-Fe中最大仅分别为0.0218%和0.09%。
纯铁纯铁的熔点1538℃,固态下具有同素异晶转变:912℃以下为体心立方(BCC)晶体结构,912℃到1394℃之间为面心立方(FCC), 1394℃到熔点之间为体心立方。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见图2。
图2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图3 奥氏体的显微组织铁的固溶体碳溶解于α-Fe和δ-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Ferrite),用α、δ或F表示, 由于δ-Fe是高温相,因此也称为高温铁素体。
Fe-C 平衡相图
Fe-C 平衡相图1868 年Чернов首先指出钢的淬火温度应在临界点a 以上,相当于Osmond 后来给出的Ac1 或Ac3 。
Roberts-Austen(即奥氏) 在1896 年绘制出Fe-C 临界点图,接着又在1897 年给出第一个Fe-C 平衡图,其中有碳在γ-Fe 中的单相区(后来Howe 称之为奥氏体) 。
两年后他又给出第二个Fe-C 平衡图,根据相律,包晶、共晶、共析三相反应都发生在一固定温度。
一年后(1900) ,Bakhuis-Roozeboom引入Fe3C 并根据相律绘出Fe-Fe3C 亚稳平衡图,与现今使用的Fe-C 平衡图基本相同。
Fe-C 平衡图是研究钢铁的金相组织与制定热处理制度的依据,它的重要意义是无庸赘叙的。
这里要介绍的是它的诞生与完善过程,说明它的历史意义。
首先,金相学的兴起是从研究钢铁的显微组织开始的,从Fe-C 平衡图的发展过程可以了解金相学的早期发展史。
其次,Fe-C 平衡图是第一个用相律为指南制定的合金平衡图,在这之后相律的重要意义就为冶金学家普遍接受。
还有就是Fe-C 平衡图比较复杂,除了有共晶、包晶、共析等反应外,C 还可以以平衡态(石墨) 与亚平衡态(Fe3C) 两种方式存在。
从Fe-C 平衡图的形成与逐渐完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认识全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加深对第一代、第二代金相学家的思维发展的了解,对我们开展金相研究工作也是有益的。
1 Чернов与钢的临界点[1]尽管瑞典的Angerstein 早在1777 年就在他对钢的淬火观察所做的报道中隐约地提出过临界点的概念,但是明确地提出临界点的还是俄国的冶金学家Чернов。
1868 年Чернов在一个制造火炮及炮弹的兵工厂中工作,从炮管的锻造、淬火、回火、断口检验等大量生产实践中,他总结出钢一定要加热到某一温度a 以上(图1) 才能在淬火急冷后硬化,在这个温度以下淬火,钢不但不硬化反而变软。
显然,加热温度是钢的淬火的成败关键。
Fe-C相图
室温组织 含钢量在0.0218%~0.77%范围内的碳钢合金其组织由先共析 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的数量逐 渐减少,而珠光体的数量则相应地增多;亮白色为铁素体,暗 黑色为珠光体。
20钢室温显微组织(250×) 60钢室温显微组织(250×)
过共析钢
在平衡态下的相变过程
当温度在1点以上合金④是均匀的液相状态。在1~ 2 点之间是该 合金的结晶温度区间,是A和L两相共存区。即当温度降到1点以 下从L相中按成核长大方式结晶出A相,当温度降到2点则L相全部 结晶成单相A。2~3点之间A单相区只有A的简单冷却,无相变。 3~4点之间是A和Fe3CⅡ的两相区。即温度降到3点以下,由于 碳在奥氏作中的溶解度下降,因而从奥氏体中以二次渗碳体 (Fe3CⅡ)的形式析出多余的碳。这种渗碳体也称先共析渗碳体。 随温度下降Fe3CⅡ的相对质量百分数逐渐增加,而A的相对质量 百分数逐渐减少,并且二次渗碳体沿着A的晶界呈网状分布。与 此同时A中碳的质量分数沿ES线也不断的减少。当温度降到4点 (727C)时A的Wc≈0.77%。于是A就发生恒温的共析转变,全 部A转变成P。这时合金④的显微组织是P+网状Fe3CⅡ;直到室 温这个显微组织保持不变。
室温组织 共晶白口铸铁 其室温下的组织由单一的共晶莱氏体组成。经 浸蚀后,在显微镜下,珠光体呈暗黑色细条或斑点状,共晶 渗碳体呈亮白色,如图所示。
亚共晶白口铸铁
平衡态下相变过程
合金⑥是一种亚共晶白口铸铁。从Fe-Fe3C相图上可见,当温度高于1点时 合金⑥处于均匀的液相(L)状态。在1~2之间是合金⑤的结晶温度区间。是 L和A两相共存区。即当温度降到1点以下液相中先以成核长大方式产生A相, 称为先共晶奥氏体。随温度下降,先共晶奥氏体相的比例增加,L相比例减少。 但是剩余液相的wc沿BC线增加,当温度降到2点(1148C)时剩余液相的wc= 4.3%。于是剩余液相发生共晶转变生成高温莱氏体(Ld),当温度低于2点 (1148C)后先共晶奥氏体由于对碳溶解度的下降开始析出Fe3CⅡ。并使先 共晶奥氏体的wc下降。在2~3点之间合金⑥的显微组织是A+Fe3CⅡ+Ld,当 温度降到3点(727C)时先共晶奥氏体中的碳的质量分数降到0.77%,于是 先共晶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成为珠光体,而高温莱氏体(Ld)也转变成低温 莱氏体(Ld`),因此,自3点以下直到室温合金⑥的显微组织是P+ Fe3CⅡ+Ld`。并且随着亚共晶白口铸铁的wc增加,P和Fe3CⅡ所占比例减少。 直到wc=4.3成为共晶白口铸铁时,P和Fe3CⅡ所占比例为0。
Fe-Fe3C相图
(6) 石墨(C) 在一些条件下,碳可以以游离态石墨
(graphite) (hcp)稳定相存在。所以石墨 在于Fe—C合金铸铁中也是一个基本相。
3. Fe—Fe3C相图分析
如图为Fe—Fe3C相图 全貌。根据分析围绕三条 水平线可把Fe—Fe3C相 图分解为三个部分考虑: 左上角的包晶部分,右边 的共晶部分,左下角的共 析部分。
magnetic transformation)。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纯铁的冷却曲线及晶体结构变化
概念
▪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 固溶体。
▪ 奥氏体:碳在γ -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 固溶体。
▪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 成因:由于选择性结晶、溶解度变化、比重 差异和流速不同造成的。
▪ 危害:造成力学性能不均匀和裂纹缺陷
夹杂
▪ 定义:主要是指冶炼时产生的氧化物,硫化 物、硅酸盐等非金属夹杂。
▪ 成因:冶炼产物,及外来夹渣物 ▪ 危害:对热锻过程和锻件质量均有不良影响,
它破坏金属的连续性,在应力的作用下在夹 杂处产生应力集中,引发微裂纹,成为疲劳 源
锻压常识及相关知识Fra bibliotek主要涉及的内容
▪ 绪论 ▪ 锻造用原材料 ▪ 锻造的热规范 ▪ 自由锻主要工序分析 ▪ 锻后热处理 ▪ 性能热处理 ▪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绪论
▪ 锻造工艺学及其性质 ▪ 锻造生产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我国锻造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锻造生产方法的分类
一、锻造工艺学及其性质
钢铁-铁碳相图
0
纯铁的熔点
1495
0.53
包晶转变时液相的成分
1148
4.3
共晶点 L→( +Fe3C)莱氏体用 Ld 表示
1227
6.69
渗碳体的熔点
E
1148
F
1148
G
912
H
1495
碳在 -Fe 中的最大溶解度,共晶转变时 相的成
2.11 分,也是钢与铸铁的理论分界点
6.69
共晶转变时 Fe3C 的成分
铁碳相图
钢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越过临界温度就要发生固态相变,所以能进行热处理。如能根据其变化规 律,采取特定的加热和冷却方法,控制相变过程,便可获得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Fe-C 相图是钢 铁热处理的依据。
特性点 A B
C
D
表 1 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特性点
温度(℃) 含碳量(重量%)
特性点的含义
1538
特性线
ABCD
AHJECF
HJB HN JN ES GS GP PSK PQ MO 230℃虚线
名称 液相线
特性线的含义
匀晶
AB 是 L 相 冷却相的开始线
匀晶
BC是L相 凝固相的开始线
匀晶
CD是L相
凝固
Fe3C
的开始线
I
固相线
匀晶
AH是L相 凝固相的终止线
匀晶
0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点(A3) -Fe→ -Fe
碳在δ-Fe 中的最大溶解度,包晶转变时δ相的成
0.09
分
J
1495
K
727
材料科学基础(Fe-C相图)
✓ 碳在中的溶解度曲线Biblioteka ✓ 记为Acm温度。Acm
✓ 低于此温度,奥
氏体中将析出
Fe3C , 称为二次渗碳体
Fe3CII。
(3) PQ线
✓ C在F中溶解度曲线。 ✓ 727℃时,碳在F中最
大解度为0.0218%; ✓ F从727℃冷却时会析
出极少量的渗碳体, 三次渗碳体Fe3CIII。 ✓ 室温下含<0.0008%C。
1899年英国人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1897年完成 初稿 , 1899年彻底完成。
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首先在合 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修订铁碳相 图 ,190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相图的出现,是金属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过共析钢球化退火:
球状P (球状Fe3C+F)
小结:
(5)共晶白口铁(C%≈4.3%)
组织转变
L→(L+Ld) →Ld→Ld′
用量热计法测定银铜合金的凝固点,并首先用冰点曲线表示 其实验成果。
1876年与J.洛基尔一起用光谱仪作定量分析,以辅助传统的 试金法。
1885年开始研究钢的强化,研究少量杂质对金的拉伸强度的 影响。奥斯汀采用Pt/(Pt-Rh)热电偶高温计,得以测定了 高熔点物质的冷却速度,创立共晶理论。用显微镜照相研究 金属的金相形貌。
3. 三个三相区:
(1)包晶转变: HJB线: (L+)→
发生在高温, 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 组织还会变化。 此转变不作讨论。 (简化Fe-Fe3C相图)
(2)共晶转变: ECF线:
共晶组织 (+ Fe3C)为 莱氏体, Ld(Ledeburite)
Fe-C相图解析
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组织
含碳量小于2.11%的合金为碳钢,含碳量大于2.11% 的合金为白口铸铁。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 组织均有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这两个基本 相所组成。只是因含碳量不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 对数量及分布形态有所不同,因而呈不同的组织形态。
在铁碳合金中,当 wc=0.77 %,温度在 727℃时,会 产生共析转变。所共析转变是指在某一恒定温度时, 一定成分的固相又重新结晶成两个不同的机械混合物。 这种两相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共析体。铁碳合金中的共 析转变是指碳的质量分数为 0.77%的奥氏体在 727℃ 时发生重结晶,形成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 物。这种机械混合物的共析体命名为珠光体。代号为P 铁 碳 合 金 中 的 共 析 转 变 可 以 表 示 为 A0.77←→ ( F+Fe3C ) ≡ P 。珠光体和渗碳体以相间片层形式机 械混合在一起。
温 度
Fe
Fe3C Fe2C (6.69%C)
FeC
C
Fe-Fe3C合金中的相
铁的固溶体 碳溶解于铁或δ铁中形成的固溶体为铁素体 ( F或 );最大溶解度0.0218%. 碳溶解于铁中形成的固溶体为奥氏体( A或 );最大溶解度2.11%. Fe3C(渗碳体) 渗碳体(Fe3C)是铁与碳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含碳量为6.69%。
室温组织 含钢量在0.0218%~0.77%范围内的碳钢合金其组织由先共析 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的数量逐 渐减少,而珠光体的数量则相应地增多;亮白色为铁素体,暗 黑色为珠光体。Biblioteka 20钢室温显微组织(250×)
60钢室温显微组织(250×)
过共析钢
在平衡态下的相变过程
当温度在1点以上合金④是均匀的液相状态。在1~ 2 点之间是该 合金的结晶温度区间,是A和L两相共存区。即当温度降到1点以 下从L相中按成核长大方式结晶出A相,当温度降到2点则L相全部 结晶成单相A。2~3点之间A单相区只有A的简单冷却,无相变。 3~4点之间是A和Fe3CⅡ的两相区。即温度降到3点以下,由于 碳在奥氏作中的溶解度下降,因而从奥氏体中以二次渗碳体 (Fe3CⅡ)的形式析出多余的碳。这种渗碳体也称先共析渗碳体。 随温度下降Fe3CⅡ的相对质量百分数逐渐增加,而A的相对质量 百分数逐渐减少,并且二次渗碳体沿着A的晶界呈网状分布。与 此同时A中碳的质量分数沿ES线也不断的减少。当温度降到4点 (727C)时A的Wc≈0.77%。于是A就发生恒温的共析转变,全 部A转变成P。这时合金④的显微组织是P+网状Fe3CⅡ;直到室 温这个显微组织保持不变。
铁碳相图详解
Fe-C相图详解图1 Fe-Fe3C合金相图1、相图中的基本相及其符号表示(1)液相(L):铁碳合金在熔化温度以上形成的均匀液体。
(2)高温铁素体(δ):碳固溶在δ-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呈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因存在的温度较高,故称高温铁素体或δ固溶体,在1394℃以上存在;在1495℃时溶碳量最大,碳的质量分数为0.09%。
(3)铁素体(α/F):碳固溶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呈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由于晶格间隙很小,其溶碳能力很低,常温下仅能溶解为0.0008%的碳,在727℃时最大的溶碳能力为0.02%,因此其性能几乎和纯铁相同,强度、硬度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
(4)奥氏体(γ/A):碳固溶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呈面心立方晶格结构,是钢铁的一种层片状的显微组织;由于八面体间隙较大,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碳;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
(5)渗碳体(Fe3C):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渗碳体的含碳量为ωc=6.67%,熔点为1227℃;其晶格为复杂的正交晶格,硬度很高,塑性、韧性几乎为零,脆性很大;在铁碳合金中有不同形态的渗碳体,其数量、形态与分布对合金的性能有直接影响:一次渗碳体(Fe3C I):液相合金冷却到液相线以下时析出的渗碳体,为块状。
共晶渗碳体(Fe3C共晶):莱氏体中的渗碳体,呈骨骼/树枝状。
二次渗碳体(Fe3C II):由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为网状。
共析渗碳体(Fe3C共析):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呈片状。
三次渗碳体(Fe3C III):从铁素体晶界上析出,沿铁素体晶界呈断续片状/短棒状分布。
(6)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一起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力学性能介于两者之间。
(7)莱氏体(Ld/Ld’):常温下是珠光体、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混合物;当温度高于727℃时,莱氏体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用符号Ld表示;在低于727℃时,莱氏体是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用符号Ld’表示,称为变态莱氏。
Fe-C相图详解
铁碳平衡图(iron-carbon equilibrium diagram ),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等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温度视加热或冷却(分别以Ac和A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r3下降而与Ar2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铁碳合金相图图文解析
铁碳合金相图图文解析一、铁碳图相简介:Fe-C合金相图实际上是Fe-Fe3C相图,铁碳合金的基本组元也应该是纯铁和Fe3C。
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工具,是研究碳钢和铸铁成分、温度、组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1、Fe-C相图中重要的点2、Fe-C相图中重要的线3、Fe-C合金平衡结晶过程Fe-Fe3C相图中的相:Ⅳ、过共析钢(0.77%<2.11%)Ⅴ、共晶白口铁(C%=4.3%)Ⅶ、过共晶白口铸铁(C%>4.3%)二、钢中常见组织分类: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溶碳能力极差;特征: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呈明亮的多边形晶粒组织;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常见的马氏体形态:板条、片状;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的板条束。
空间形状是扁条状的,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当最大尺寸的马氏体片小到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时,便称为隐晶马氏体。
在生产中正常淬火得到的马氏体,一般都是隐晶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低温(150~250oC)回火产生的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共同组成的组织。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Fe3C;特征:含碳量为6.67%,具有复杂的斜方晶体结构;硬度很高,脆性极大,韧性、塑性几乎为零;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特征:呈现珍珠般的光泽;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片状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以薄层形式,交替重叠形成的混合物;根据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珠光体(片间距450~150nm,形成温度范围A1~650℃,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来)索氏体(片间距150~80nm,形成温度范围650~600℃,只有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分辨出来)屈氏体(片间距80~30nm,形成温度范围600~550℃,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C 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在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等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温度视加热或冷却(分别以A c和A 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 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 r3下降而与A r2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 r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不高(σb=180-280MPa,50-80HBS),但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δ=30%-50%,Akv=128-160J)。
所以以铁素体为基体的铁碳合金适于塑性成形加工奥氏体的强度、硬度为(σb约为400MPa,160-200HBS),但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δ=40%-50%),无磁性。
因为奥氏体的硬度较低而塑性较高,易于锻压成型。
渗碳体硬度很高(950-1050HB),而塑性与韧性几乎为零,脆性很大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碳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后,剩余的碳可能以稳定态石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亚稳态渗碳体(Fe3C)形式存在。
Fe3C有可能分解成铁和石墨稳定相。
但这过程在室温下是极其缓慢的;即使加热到700℃,Fe3C分解成稳定相也需几年(合金中含有硅等促进石墨化元素时,Fe3C稳定性减弱),石墨虽然在铸铁(2~4%C)中大量存在,但在一般钢(0.03~1.5%C)中却较难形成这种稳定相。
Fe-Fe3C平衡图有重要的意义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1中的实线绘出亚稳的Fe-Fe3C系;虚线和相应的一部分实线表示稳定的Fe-C(石墨)系;平衡图中绝大多数线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有些线,如Fe3C的液相线,石墨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等是由热力学计算得出的。
Fe-Fe3C平衡图由包晶、共晶、共析三个基本反应组成(见相图)。
①在1495℃(HJB线)发生包晶反应,L B+δH匊A J。
此时液相L B(0.53%C),δ铁素体δH(0.09%C),奥氏体A J(0.17%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奥氏体。
②在1148℃(ECF线)发生共晶反应,L C匊A E+Fe3C。
此时液相L C(4.30%C),奥氏体A E(2.11%C)。
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凝时反应的结果形成了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通称为莱氏体。
③在727℃(PSK线)发生共析反应,A S匊F P+Fe3C,此时奥氏体A s(0.77%C),铁素体F P(0.0218%C),渗碳体(6.69%C)三相共存。
冷却时反应的结果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通称珠光体。
共析反应温度常标为A1温度。
其他几条线的含义如下:①GS线,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或铁素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转变线,称A3温度。
②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限度线,称A cm温度。
在1148℃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而在727℃时只为0.77%。
所以凡是碳含量大于0.77%的铁碳合金,在A cm 温度以下时,奥氏体中将析出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以区别于从液态中析出的一次渗碳体。
③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限度线。
在727℃时,碳在铁素体中最大溶解度为0.0218%,600℃时为0.0057%,400℃时为0.00023%,200℃以下时小于0.0000007%。
碳含量大于0.0218%的合金,在PQ线以下均有析出渗碳体的可能性。
通常称此类渗碳体为三次渗碳体。
④NJ线,奥氏体转变为δ铁素体,称A4温度,纯铁为1394℃,随碳含量增加而提高。
⑤ABCD线,合金的液相线。
⑥AHJE线,合金的固相线。
此外,770℃水平线表示铁素体的磁性转变温度,常称为A2温度。
在此温度以下,铁素体呈铁磁性。
230℃水平线表示渗碳体的磁性转变温度。
磁性转变时不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渗碳体在230℃以下呈铁磁性。
用途1:铁碳平衡图是研究碳钢和铸铁的基础,也是研究合金钢的基础。
2:研究所有钢铁的组成和组织问题都必须从铁碳平衡图开始。
3:工程上依据Fe-Fe3C平衡图把铁碳合金分为三类。
4:其他在制定钢铁材料的铸造、锻轧和热处理工艺等方面,也常以铁碳平衡图为依据。
用途铁碳平衡图是研究碳钢和铸铁的基础,也是研究合金钢的基础,它的许多基本特点即使对于复杂合金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简单二元Fe-C系中出现的各种相,往往在复杂合金钢中也存在。
当然,需要考虑到合金元素对这些相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因此研究所有钢铁的组成和组织问题都必须从铁碳平衡图开始。
工程上依据Fe-Fe3C平衡图把铁碳合金分为三类,即工业纯铁(C≤0.021%)、钢(0.021~2.11%C)和铸铁(2.11~6.69%C)。
其他在制定钢铁材料的铸造、锻轧和热处理工艺等方面,也常以铁碳平衡图为依据。
实际加热时钢铁的临界点往往高于Fe-Fe3C平衡图上的临界点,冷却时则低于平衡图的临界点。
如图3所示,习惯上以A表示平衡图上的临界点,沿用奥斯蒙以法文加热的首字母c及冷却的首字母r分别标志加热和冷却,A c表示加热时的临界点,A r表示冷却时的临界点。
上一页第三节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一、共析钢的结晶过程片状P图中Ⅰ表示共析钢( Wc=0.77%),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L),当缓冷至稍低于1点温度时,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A),A的数量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多。
温度降到2点时,液体全部结晶为奥氏体。
2~S点之间,合金是单一奥氏体相。
继续缓冷至S点时,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转变成珠光体(P)。
727℃以下,P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故室温下共析钢的组织为P。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如下图。
二、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铁素体+珠光体图 3-6中合金Ⅱ表示亚共析钢。
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
缓冷至稍低于1点,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冷却到2点结晶终了。
在2~3点区间,合金为单一的奥氏体组织,当冷却到与GS线相交的3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时,就会将多余的碳原子转移到奥氏体中,引起未转变的奥氏体的含碳量增加。
沿着GS线变化。
当温度降至4点(727℃)时,剩余奥氏体含碳量增加到了Wc=0.77%,具备了共析转变的条件,转变为珠光体。
原铁素体不变保留了在基体中。
4点以下不再发生组织变化。
故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如图3-8所示。
三、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图 3-6中合金Ⅲ表示过共析钢。
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当缓冷至稍低于1点后,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直至2点结晶终了。
在2~3点之间是含碳时为合金Ⅲ奥氏组织。
缓冷至3点时,奥氏体中开始沿晶界析出渗碳体(即二次渗碳体)。
随着温度不断降低,由奥氏体中析出的二次渗碳愈来愈多,而奥氏体中的含碳量不断减少,并沿着ES线变化。
3~4点之间的组织为奥氏体+二次渗碳体。
降至4点(727℃)时,奥氏体的成分达到了共析成分,于是这部分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珠光体。
在4点以下,合金的组织不再发生变化。
故室温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过共析钢结晶过程如图3-9。
四、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图 3-6中合金Ⅳ表示共晶白口铁(Wc=4.3%)。
合金在C 点温度以上为液体,当降至C点时,液态合金将发生共晶转变,结晶出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即高温莱氏体。
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其中奥氏体的成分是E点的成分。
温度继续下降时,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不断析出二次渗碳体,剩余奥氏体的碳浓度不断减少,并沿着ES线变化。
1~2点之间的组织为高温莱氏体,是由奥氏体,二次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组成(A+Fe 3 C Ⅱ +Fe 3 C共晶)。
当温度降至2点(727℃)时,莱氏体中的奥氏体的含碳量降到了Wc=0.77%,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即高温莱氏体(Ld)转变为低温莱氏体(L ' d),其组织由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组成(P+ Fe 3 C Ⅱ +Fe 3 C共晶)。
共晶白口铁的显微组织如图3-4所示,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如图3-10所示。
五、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图3-6中合金Ⅴ表示亚共晶白口铁。
合金在1点温度以上为液体,缓冷至稍低于1点温度,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
1~2点温度之间组织为液体和奥氏体。
继续缓冷,结晶出的奥氏体量不断增多,而液体量不断送还减少,奥氏体的含碳量不断沿AE骊变化,液体的硕深度沿AC骊变化。
温度缓冷至2点(1148℃)时,奥氏体的含碳量为E点的成分,液体的碳浓度为C点的浓度,于是这部分液体发生共晶转变。
在2~3点温度区间,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奥氏体的含碳量沿ES线变化,并不断析出二次渗碳体。
因此2~3点温度区间内的组织为奥代体、二次渗碳体和高温莱氏体(A+Fe 3 C Ⅱ +Ld)。
缓冷至3点(727℃)时,Wc=0.77%的奥氏体发生析转变,转变为珠光体。
最后室温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低温莱氏体(P+Fe 3 C Ⅱ +L ' d)。
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如图3-11所示。
六、过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图 3-6中合金Ⅵ表示过共晶白口铁。
合金在1点温度以上为液体。
当温度缓冷至稍低于1点时,从液体中开始结晶出一次渗碳体(Fe 3 C ⅡⅠ)。
温度不断下降,结晶出的一次渗碳体不断增多,剩余液体量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