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由《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引发的思考摘要:本文联系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朝代更替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古代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来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

气候变冷,则社会衰退;反之,则国家强盛,民族兴旺。

由此得出,历史气候变化实乃朝代更替之根本原因。

关键词:竺可桢气候变迁人口迁徙战争朝代更替竺可桢教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我国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受到国内外许多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同时,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研究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原因,以及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历史学家终生奋斗的目标。

然而,过去研究历史朝代的更替大多都只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寻找原因,从而找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然而,当我读完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后,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当历史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

相反,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金对峙等乱世都出现在寒冷期。

按照竺可桢教授的研究,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

即一个冷期出现之后,紧接着是暖期的来临。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个冷暖交替循环的时期,竺可桢称它为物候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进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北宋初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四个温暖期。

浅论中国近五千年来北方气候变迁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浅论中国近五千年来北方气候变迁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古都 名 城 研 究 /0 0 9
浅论中国近五千年 来北方气候变迂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址中。 发 现獐 、 竹 鼠和貉 等亚 热带 动物 的骨骼 遗骸 ; 在 时 间上 晚 于仰 韶 文化 的河 南 安 阳 的殷 墟遗 址 中 , 除獐 、 竹 鼠外还 发现 有象 、 貘、 水牛 等 的遗骨 。 这些 都证 明 了在距 今五 千年 到三 千年 的时期 , 黄 河流域 的
究, 秦 和 西汉 时期 年均气 温 比现在 高约 1 . 5 ℃。( 3 ) 从公 元初 年到 公元 6 0 0年 的东汉 到南北 朝 时期 , 我 国 气候 又转 入第 二个 寒冷期 。 东汉 洛 阳晚春 时降 霜雪 , 冻死 不少 穷苦 人 民。 贾 思勰 的《 齐 民要 术 》 记 录当时 黄河 以北 地 区的物 候 比现在要 推迟 l 0天到 半个 月 。研 究 表 明 ,这个 时期 中国北 方年 均气 温 比现在 低
根据 考古 资料 及历史 文 献 中丰富 的气象 学 和物候 学 的记载 , 提 出我 国近五 千年来 气候 变迁 的趋 势 , 大致 划分 为 四个 时期[ 2 】 :
1 . 考古 时期 , 大约 公元 前 三千 年至 一千 一 百年 的温 暖期 , 当时 没有 文字 记 载 ( 刻在 甲骨上 的例 外 ) , 主要是根 据考 古发 掘 的遗 迹来 加 以考证 推 断的 。[ 2 1 据史 料记 载 , 当时西 安市 附 近半坡 村 的仰 韶 文化 ( 碳一 1 4测 定 距今 五千 六 百年 到 六千 零八 十 年 ) 遗
◎张 亚 玉
(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 山西 晋中 0 3 0 6 1 9 )

要: 在 中 国历 史地 理 学的研 究领域 内, 历 史气候 变迁是 学界 人 士研 究的 重要课 题 之一 。 王朝更 替是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引发的战乱
• 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 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 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 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 续的温暖气候。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毗邻印度洋。每 当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夏季季风加强时 给我国内陆带来了大量的雨水,灌溉 田地,谷物丰收。相反,当夏季季风 减弱时,内陆的降水则相对减少,带 来的是土地的干旱,影响作物的收成。 南北经纬度的不同,南北温差的影响 也同样成为王朝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疆域图
一些出现在北方的王朝,草原经济落后, 大多数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气温一 年若平均下降2℃,就会让草原上草的 生长减缓四十天,而足量的草对畜牧 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北 方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 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 侵。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 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 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间接 地造成王朝的变更。
2013级Βιβλιοθήκη 英教13B班申路巾
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当历史气候进入冷 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比较严重,而 此时的朝代更替就会相对频繁;相反, 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就比较容易出 现盛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汉唐 盛世是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宋金 对峙则是出现在当时的冷期。
• 历史上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为14世 纪中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革命、 17世纪中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暴乱及 满族入侵,以及19世纪中夺得满清半 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暴乱,均发生 于冷期内。这些战争均由于气候的变 冷使得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业 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的 能力不强的前提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 产量,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和社会文化。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中国王朝更替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王朝更替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因此,气候变迁实乃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 根本原因,气候冷暖交替的循环导致中国封建 王朝圣人开国— 子孙败国— 另一圣人开国的 中国皇朝循环论。
放映结束!!!
倚天组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引言农耕文明占有主导地位的岁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近乎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史
第三个寒冷期
时间:起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到南宋光宗绍熙 三年结束。
现象:长安、洛阳一带柑橘全部冻死,淮河、 长江下游乃至太湖结冰车马可以在冰面 上通过,洞庭湖、鄱阳湖漫天冰雪。
第三个冷期结束后温暖季十分短暂,以成
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铁蹄,那令人胆寒的铁蹄 让全世界都记住了成吉思汗的名字,上百个民 族包含他的基因、据传融入全球二十分之一人 口的血液,也为我们画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国 家版图。
第二个冷期结束后的温暖季,以鲜卑为主要血统的 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并逐步汉化。农耕 文明中心也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江南成为 了举世瞩目的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也肩负起漕运以及 南北物资流通大动脉作用。
因时代造就的民族融合,让那个流着鲜卑血液建立 起的新的王朝-大唐,这个时期中华民族蕴含着更多包 容精神,正是这伟大的开放在全世界历史上奏响了崭新 的盛唐华章。
第四个寒冷期
时间:自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断断续续 长达五百馀年。
现象: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1、第一次小冰河期,嘉靖废朝,严嵩的清词掩
盖了民不聊生黑暗时代; 2、第二次小冰河期,闯王均粮,长期的战乱引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中国5000年历史各朝代温度变化曲线图,暗藏着各朝兴衰之谜

中国5000年历史各朝代温度变化曲线图,暗藏着各朝兴衰之谜

中国5000年历史各朝代温度变化曲线图,暗藏着各朝兴衰
之谜
竺可桢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天色变化,创造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暖和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并是以划定了四个暖和期和四个寒冷期。

暖和期指温度高于均匀线,寒冷期指温度低于均匀线。

第一个暖和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暖和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暖和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暖和期(相对暖和,但不及之前暖和):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有学者按照气温变化图揣测,暖和期则会建立强大的昌隆王朝,而寒冷期则会出现衰败和朝代更迭。

比如明朝的衰败很洪流平上是由于小冰川期的天色劫难,那时几乎是文明史以来的最冷时代。

究其缘故缘由是由于:一旦温度降低,北方的草原就会枯萎,游牧迫于生计就会南下侵扰所以会出现朝代更迭。

良多人质疑温度揣测的切确性,按照挪威科学家绘制的雪线图来停止验证比力。

按照雪线的凹凸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和中国5000年气温变化图对角力计较,趋向根基同等。

气候对中华历史治乱兴衰的巨大影响!

气候对中华历史治乱兴衰的巨大影响!

气候对中华历史治乱兴衰的巨大影响!文:王东(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论中,人们听到的最多的是政治家和气象学家的声音,而很少甚至没有听到历史学家的声音。

其实,对未来气候演变的各种可能性推测,都离不开对气候史的实证性研究。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史,就是要从长时段的变化中来考察每一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梳理气候变化与历史发展关联性的种种内在机理和整体脉络,而不是将气候变化与各种历史细节一一对应起来,作机械、甚至是决定论的比附。

本讲座之所以用“从气候变化看中国大历史”作为副标题,其用意正在于此。

一、当气候与历史相遇个体生命对天气——气候(大气温度、湿度、降水、风力、风向、自然灾害等)的感受,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差异:早晚(昼夜)差异、季节性差异和区域性差异。

除此之外,我们对气候的知识,就很少了。

正因为如此,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总会有一个经验性的认知:我们所生活的地方,除了早晚和季节性的变化之外,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气候,是大体不变的。

其实,除了早晚、季节和区域性的差异之外,气候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的形式。

如果把连续的几代人关于气候的认识累积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气候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尤其是把气候的变化放到百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来看,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谈起。

后羿的传说:传说夏代(距今约4000年)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不是一个接着一个升起,而是同时悬在空中,它们的烈焰烧烤着大地,庄稼被烤焦了,没有任何植物可以存活,人们只能痛苦地祈祷。

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一个叫后羿的神箭手,射落了其中的九个太阳,每个太阳之中都有一个金色的乌鸦,周身燃烧着熊熊大火。

从此以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

大禹的传说:传说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他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他子承父业,为尧、舜二帝治水,后即帝位,是为夏禹。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与政权兴衰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整体上,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呈现出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在古代,温暖期通常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具体来说,全新世大暖期,即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是气候最适宜的时期。

辽南地区的年均温为13℃左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小于1.00,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

然而,自公元前1100年左右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一个寒冷期,持续时间达200多年。

《诗经·豳风》描绘了西周关中地区的严寒,《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的严寒,有所谓的“江汉俱冻”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100年左右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期。

这一时期,气温相对下降,但相对仍比较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逐渐变冷变干,经历了多次寒暖交替。

气候变迁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温暖期的中央政权强大,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下降,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这种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作者:佚名来源:《小康》2016年第10期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作者:李昭来源:《卷宗》2013年第09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出现过许多王朝更迭。

“人治”,一直是历朝历代人关注的重点,然而,关于气候、温度变化的讨论却鲜有耳闻。

到了现代,关于气候与历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大多浅尝辄止,不做深入和全面的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想深入探讨一下气候、温度变化和其他影响因素对古代封建王朝更迭、兴衰的影响,并最终得到一个结论。

关键词:气候;政治;古代史;古代战争如果从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为方便,下文皆称《研究》)中的成果上去看,我们能清楚的看出:3000 B.C.直至700B.C.的漫长时间内,中国温度一直高于现在平均温度2-3度。

在公元700B.C.处出现了一次幅度较大的温度变化,中国平均温度第一次下降到低于现在中国平均温度.随后温度回暖至接近原先水平,但气温又再次下降,尽管幅度不大,短时间内气温又恢复至下降之前水平。

第二次大幅度温度降低出现在0-600年,最低点出现在300-400A.D.。

随后温度开始回升,但直至大约600A.D.之前都没有高于现今中国平均温度。

600A.D.之后气温继续上升,直到唐中期(大约750A.D.)温度达到顶峰,之后便不断下降,但每次下降幅度不大,并且这一直持续到北宋晚期(1127A.D.之前)。

第三次大幅度降温出现在北宋末年,一下子气温降低到接近历史最低点,但气温有随后在南宋中期回升,但紧接着又在1279年前后大幅度降低。

温度接着又在元中前期回升,很快又下降,接着又上升,这种波动直到元朝末年之后才趋于缓和。

第四次则出现在元朝被赶出中原后,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的500多年的漫长时间中。

明朝气温虽然有过几次波动,但相比于宋辽金元时期已缓和许多,而清朝前期一直到中后期温度一直在稳步上升,但到了18世纪中叶,气温大幅度下降,直到清灭亡的时候温度才恢复到现今水平。

从这些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气候变化与王朝的兴起覆灭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20231125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20231125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最近气候变暖及碳排放权是一个热门话题。

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点特别复杂,国人建立分析框架可以考虑如下问题:回顾历史,气候变暖对中国有害还是有利?减少碳排放真的能阻止气候变暖吗?中国参与全球碳排放权游戏,背后有哪些考量?我们看一下毛乌素沙漠。

这几年,中国西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经过几代人的治沙,西部的环境发生了大面积的改善,毛乌素沙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消失的。

但西部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人类的伟力,与气候变暖也有很大的关系。

1 气温升高对中国的影响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就意味着中国西部的环境将发生大的变化——西部将会降雨增多,恢复历史曾经有过的繁荣。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个水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分。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普育万物,而且比热容非常巨大,吸热能力超强。

温度升高时,海洋会吸收大量的热,温度下降时,海洋会释放大量的热。

因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温差才会如此之小,变得适宜人类居住,不至于白天零上50℃,晚上零下50℃。

全球平均气温降低1℃的意思是全球的海洋已经释放出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后,地球依然无可奈何的降低了1℃。

沿海的人类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带来的后果就是最低温降低十几度那么恐怖。

同时,气温降低时,全球的水蒸气大幅减少,带来的降雨活动也大幅减少。

而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年平均气温下降1℃,那么中国的年均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降越多。

在南方地区,降雨量每减少100毫米,粮食产量就会降低10%。

而到了北方,这100毫米的降雨量就更关键了。

我们都知道400毫米的降雨线是农耕的生死线。

只有降雨量大于400毫米才能农耕,哪怕是放牧也要300毫米的降雨量,低于300毫米就是极端干旱,牧草一旦被啃食就很难恢复。

所以这样的地方一般被称为荒漠或沙漠,低于200毫米则直接被称为死亡沙漠。

目前,我国西部的沙漠还比较多,但是中国古代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楼兰、敦煌都还住着很多人呢。

012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

012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

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1972年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第1期发表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笔者是在同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当时笔者正在河北坝上康保县的一家小工厂工作;应当说这是一篇影响笔者人生的文章,它促使笔者开始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事实上,在竺可桢先生提供的气候变迁(温度)与历史时代(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既可以解释远古的十日并出的灾变现象(包括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等等,笔者认为它们记录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起的气候变迁,由此笔者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促成《帝禹山河图》巨画的问世),也可以理解我国历史上众多朝代更迭的自然环境变迁因素,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竺可桢先生绘制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的时候,首先感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角度,接下来则被简洁的不规则曲线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当然要想解读这些信息则需要拥有跨学科的既广博又精深的知识和相应的理解力、洞察力。

在挪威雪线高度与时间曲线中,第一个波峰出现在公元前10000年前,第一个波谷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前,后者表示地球从一个冰期走向一个温暖期的变化,这个时期也正是人类文明突然兴起的时期,笔者认为它的刺激因素正是一颗不大不小的天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事件(参阅笔者所著《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在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曲线中,第1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稍早一点的时候,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波谷,它表示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间正是殷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的时候。

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对周民族的兴盛有利,而对殷商民族的生存则产生了不利的效应,从而导致了两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

第2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间,它是一个相对比较缓变的波谷,而这个时期则正是秦国不段扩张并最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