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由《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引发的思考摘要:本文联系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朝代更替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古代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来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
气候变冷,则社会衰退;反之,则国家强盛,民族兴旺。
由此得出,历史气候变化实乃朝代更替之根本原因。
关键词:竺可桢气候变迁人口迁徙战争朝代更替竺可桢教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我国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受到国内外许多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同时,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研究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原因,以及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历史学家终生奋斗的目标。
然而,过去研究历史朝代的更替大多都只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寻找原因,从而找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然而,当我读完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后,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当历史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
相反,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金对峙等乱世都出现在寒冷期。
按照竺可桢教授的研究,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
即一个冷期出现之后,紧接着是暖期的来临。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个冷暖交替循环的时期,竺可桢称它为物候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进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北宋初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四个温暖期。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历史中,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干湿气候的变迁。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商业和贸易活动以及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
首先,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干旱和燥热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农业生产减产甚至失败。
相反,在湿润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充足,农民收获丰盛。
这种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波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历史气候变化也对中国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造成了明显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交通运输受限,商业活动受阻,贸易减少。
相反,在气候温和的时期,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贸易活动兴旺。
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和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利润,也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历史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生活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较少,而气候适宜的地区人口相对较多。
因此,人口迁移和定居地的选择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
这种影响不仅造成了中国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化,也对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为未来制定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

• 凡是冷期来临,期间的朝代更替和战争的 发生就比较频繁,而暖期则相对稳定,国 力也比较强盛。如第二个、第三个温暖期 的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 达、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而第二、第三 寒冷期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宋 金对峙等都是少数民族大肆南侵、战乱频 繁的年代。那么历史气候变迁究竟是如何 影响朝代更替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农业, 在封建社会具有国家命脉的作用。而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 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 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 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 严重后果”[①]。农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否。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影 响更为明显。“中国土地辽阔, 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地带, 所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居住特点强烈地体现了气候的特征, 气候效应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后果。”[②]因 此,中国对气候的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 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③]。在暖期,农业耕作区扩 大,土地能够利用的绝对面积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及复种指数等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可耕作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多,再加上土质疏松,易于耕作, 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而游牧民族的 畜牧业因为气候适宜,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自己的区域内安居乐 业,从而保持了边疆相对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 种特征显得更为明显。在冷期,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 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 是很好的例证。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
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
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
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论文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章 典① 詹志勇① 林初升① 何元庆② 李 峰①
(①香港大学地理系, 香港; 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E-mail: zhangd@hkucc.hku.hk)
摘要 人类进化史始终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观点已被科学家们所接受. 尽管人们目前都在 预测气候变化对我们将来社会的影响, 但是至今还没有对有历史记载以来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和演化 之影响进行系统和定量的研究. 利用过去 1.15 ka 来的古气候记录, 对中国唐末到清朝的战争、社会动 乱和社会变迁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 70%~80% 的战争高峰期, 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冷期. 研究表明, 由于冷期温度下降导致土地生产 力下降, 从而引起生活资料的短缺. 在这种生态压力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战争高峰期和全国范围内的 社会动乱随之产生. 在许多情况下, 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和新朝代的建立.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战争数量与 温度距平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气候带, 由于土地承载力的不同, 战争与温度的相关程度也存 在着差别.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中国历史的朝代循环, 以及大乱和大治的交替, 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 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种新的思路去探索气候变化与社 会演化的关系, 即通过用高分辨率气温变化证据对 比, 定量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自然背景, 从而找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这 些事件分为:战争频率、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 它们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 并都有精确和公 认的年代证据. 我们相信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合 理地和客观地揭示与气候有关的社会和历史规律.
cowie指出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气候的变化能够导致一种人类文化的发展或消灭近有些学者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资料去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史前文化会灭绝但是至今还没有人对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的历史用气候变化的理论进行科学解释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气候变迁

二 、气 候 变 迁 与 中 国 封 建 王 朝 的
三 、气 候 变 迁 与 中 国 古 代 民 族 关
盛衰
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 相 关 。 中 国 古 代 封 建 王 朝 出 现 过 许 多 政 治 清 明 、社 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 之治,唐代 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 乾盛世等,这些 较 为 开 明 的 封 建 王 朝 在 历 史 上 都 是 以 风 调 雨 顺 、万 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而它们都是 农 业 社 会 的 政 权 ,气 候 环 境 的 优 劣 便 成 为 王 朝 农 业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础 。 所 谓 风 调 雨 顺 才 能 国 泰 民 安 ,讲 的就是王朝兴盛的外部自然环境条件。唐代是中国 历史上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有关专家对物候和柑 桔分布的研究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1℃ 左右。杨怀仁等对 2000 年来海平面 1℃变化与气温 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表明,8—10 世纪为一个温 暖期,当时年均温约高于现代 1℃,称为“小高温期”; 另 ,于 希 贤 等 通 过 对 物 候 、雪 线 、植 被 等 情 况 综 合 研 究认为,唐代年均气温高于现代 1℃左右,气候带纬 度 北 移 1°左 右 。总 之 ,现 在 看 来 唐 代 在 中 国 古 代 2000 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期。[3]由于相对温暖湿 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 力 相 对 较 小 ,中 原 黄 河 流 域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具 备 一 个 较 好 的 外 部 条 件 。 同 时 温 暖 湿 润 的 气 候 ,对 农 业 地 区 也 产 生 了 相 当 深 刻 的 影 响 ,使 中 原 黄 河 流 域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具 备 了 一 个 较 为 优 越 的 外 部 条 件 。 张 家 诚 [4] 先生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做过研究, 他认为假设±1℃的温度变化和±100mm 的降水变 化 为 单 位 气 候 变 化 ,我 国 农 业 气 候 资 源 潜 力 在 ± 1 ℃ 的温 度 变 化 时 具 有 300 亿 公 斤 的 可 能 变 化 ,在 ± 100mm 的 降 水 量 变 化 时 具 有 800 亿 公 斤 的 可 能 变 化 。 就 粮 食 的 单 产 而 言 ,中 国 古 代 在 元 朝 以 前 粮 食 亩产量以唐代最高,达 167 公斤。[5] 所以如果气候变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面从人口迁移的表现方式、原因和影响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情况。
一.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1.由边疆迁往中原: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
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
④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
2.由内地迁往边疆:①秦朝夺取河套地区后,大量迁移内地居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在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民50万与越族杂居。
②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
③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
3.北方人民南迁:①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东吴。
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给江南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共同发展江南经济。
④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个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
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②秦朝南征越族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④宋时北民南迁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古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复杂多样的国家,人口的变动和迁移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原因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人口数量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就已经超过千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加。
其中,唐朝是人口最为繁荣的时期,估计当时的人口规模超过六千万。
而明朝时期的总人口更是上升到两亿以上,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峰值。
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与农业、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另外,长期的和平时期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然而,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时常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二、人口迁移原因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包括自然迁移和政策引导迁移两种情况。
自然迁移主要指由于经济、环境、气候等原因,人们离开原居地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例如,在宋朝时期,南方气候湿润,粮食丰富,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下谋求发展。
另外,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经济繁荣地区,也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政策引导迁移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统治需要,采取相应政策引导人口迁徙。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各地人口重新平衡,实现内部迁移。
明清时期,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以稳定边疆。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迁徙的人口在新的地区定居后,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农作物和手工艺品等,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
其次,人口迁移改变了地理分布格局。
随着人口的迁移,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带,例如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域。
此外,人口迁移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了社会阶层的重组和重新洗牌,边疆地区的开发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民。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往往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贫困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也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迁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和战争中国古代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这是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常常导致土地无法耕种,使人们失去生计。
战争也让人民无法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活。
在古代,人们的交通方式极其有限,为了逃避自然灾害和战争,很多人选择步行或骑马去更安全的地方。
这些人在迁徙中带来了不同的宗教、语言、思想和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二、政治原因中国古代政治不稳定,政治原因导致大量人口迁徙。
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动荡的时期之一。
当时中国被分裂成七个国家,王朝更替频繁。
很多人认为战争和政治混乱是由小地方的统治者所造成的。
很多人选择逃离小城镇和乡村,去到更大城市或国家,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些人的迁徙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流动和交流,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三、经济原因中国古代的经济受限制,这也是人口迁徙的原因之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为封建,各个家族和皇室通过贸易和农耕生活。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地区只能生产某些物品或作物,这导致买家和卖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古代时期,许多人选择从自己的土地上迁往其他地区,以便发展生产和贸易。
这种移民和迁徙导致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交流。
四、宗教原因宗教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动力。
古代的宗教信仰广泛,这些信仰不断变化。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信仰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吸引了许多人从旧家园迁移到新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宗教信仰环境。
这些人的迁徙带来了华丽多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流动。
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一,冰川纪和人类活动冰期也就是冰川时期,是地球表面覆盖大规模的冰川的地质时期。
在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被称为“间冰期”。
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冰期,其中和最后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这次冰期时期,人类也处于进化、迁徙的阶段。
因此,第四纪冰川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次冰期发生于250万年前,正是“人猿相揖别”的关键时期。
250万年前,东非的气候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第四纪冰期从北半球袭来,使得东非高原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原来的稀树草原逐渐退化为了灌木草原。
森林的大量消失使得古猿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他们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石器、木头等原始工具,逐渐成为了最早的人类——能人。
大约在200万年前,能人又进化为了直立人。
在冰期时期,原本迁徙到了亚欧大陆的猿类出现了大量的灭绝事件。
在间冰期,在非洲新进化而出的直立人就开始不断走出非洲。
东亚地区进入第四纪冰川的时间要大大晚于欧洲、北美等地。
根据李四光的分期,中国大约在150万年前进入第四纪冰川的鄱阳亚冰期。
那么在150万年前之前的间冰期,中国的气候还是十分温暖的,因此从非洲走出的直立人能够在中国大陆生存。
距今220万—259万年前的安徽人字洞遗址是目前发现亚洲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址;此外中国发现早期直立人遗址还有180万年前的山西西侯度遗址,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等。
此后,中国大陆上经历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
在冰期时期,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度左右;在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是间冰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0—15度。
在冰期,原来生活在北方的动物群会出现大规模的灭绝,而古人类也会因为食物危机而出现危机。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李伯重随着滔滔江水逐渐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今年夏天长江、松花江流域面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过去了。
这次洪灾如果发生在过去,那么其后果就只能用古代史书中常见的“饿殍遍地”、“死者相枕”之类的语汇来描述了。
但是,在欢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抵御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变化的能力仍然还十分有限的。
因此,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在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主要因素中,气候是变化性最大、至今人类了解最少且最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一种。
今年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尼娜现象”出现所导致的降雨剧增;而去年出现于我国许多地方的旱灾,则又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
尽管今天我们在了解这些气候变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若要以人类的力量消除这些现象,却尚为时过早。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在今日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在我国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具有特殊的份量,理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因此之故,把气候和人口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讨论,应当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要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其规律,就必须把这种关系放到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
1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
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 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 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 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 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 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 候比现在寒冷。
3.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的多样性 更加明显。
3.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 减短,复种次数高。
4.农作物单产产量高
5.唐代温暖湿润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2.大理冰期: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加剧,促 进人类的直立行走。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 这时期经历了一个间冰期,气候持续变暖, 也称冰后期。
距今7200年至6000年被称为“大西洋期” 在中国,距今8000年至3000年被称为“仰韶
温暖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摘要;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年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农业、军事、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因此探索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必须从气候入手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迁移
引言:气候的变迁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侵袭,对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寒冷期来临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移。
目前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的问题。
我也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中国气候”主要指新石器时期以来中国地区的变化过程。
包括气温冷期和干湿状况两大要素。
分为高温期或大暖期与气候适宜区。
适宜期又分为温暖期和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10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文化时代。
李文漪通过对在湘阴、汉寿等县的全新世孢粉的分析认为,那里的泥炭层中多阔叶常绿木本植物,其上下层都以松、栎占优势【1】另外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竹鼠、獐和貂等亚热带骨骼遗骸。
【2】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处于比较温暖的气候时期。
2,第一个寒冷期,这一时期从西周前中期开始至西周后期结束。
大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其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
《今本竹书纪年》载到:“周孝王七年,江、汉俱冻。
”这说明西周天气的确处于一个寒冷期。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孟子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到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一年两熟。
【3】《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
”【4】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4第二个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前后持续近六个世纪。
其时间大致为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
东汉末年,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冬天,史载:“东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
【5】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期间公元650年、689年、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6第三个寒冷期。
对应的朝代是两宋时期,即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
据记载当时北方人到南方来认为梅为杏“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6】可见气候寒冷。
7.第四个温暖期。
从公元1200年到1400年。
对应的朝代为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
道士处机《春游》诗描写北京是:“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7】可知那时候北京物候气候正与北京今日暖冬气候相似。
8第四个寒冷期。
元末明初气候转入严寒。
据元代陆友仁记载:“天历二年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天,人履平地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
【8】
二、中国南北气候差异
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
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们气候类型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的基本因素。
气候由南而北,依次渐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现。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农牧分区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两种经济、两个民族即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
三、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几次大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复杂,历史上有多次的人口迁移才造成今天“大杂居,小聚居。
”的人口分布特征。
每次迁移规模不同,历史记载详略不一,现在以几次著名的人口迁移为例。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时期。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在三国鼎立的形式确立之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
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黄河中下游迁至长江流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游一个大分裂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域惨遭蹂躏。
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高潮。
据统计公元313年---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七分之一,事实上这一统计还有隐匿。
有人指出:“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
”【9】这说明人口迁移超过官方统计。
3、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迁移。
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胜于此。
”【10、】
4、靖康之乱至南宋末年。
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
衣冠奔路于道者相继。
”“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乱,多契家于武陵。
”“西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
”【11】
5、元末明初时期。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组织人口迁移。
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
”“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故史籍称“太祖时移民最多”
四、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游牧民族的生存对草原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气温波动和降雨量得变化对牧业产生的影响巨大。
【12】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中古时期。
传统游牧民族相对于当时的农耕民族而言,对自然的依赖更加明显。
气温波动往往对游牧民族迁移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寒冷期中高纬度地区游牧民族形成周期性的向南推进大势。
【13】对比中国气候变迁和几次大的移民可知: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至500年得寒冷时期;南宋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11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元末明初的人口迁移对应着1400年到1900年寒冷期。
每一次游牧民族迁到中原王朝,往往带到着黄河流域人口迁至更南方。
可见气候变迁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北方草原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游牧民族无法继续在草原继续生活下去,就被迫要向别处迁移。
江统在《戎论》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情况:“(匈奴部众)于汉宣之世,冻残破,国内五裂后和为二,呼韩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质柔服。
建武中,南单于复来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
”【14】
结语:由上可知气候变迁对人口迁移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寒冷期最为明显。
如今就面临着严重的气候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和利益都有,但是人类还是应该还自然一个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1972年版
【1】李文漪等《据花粉分析试论湖南省北部全新世的古地理》1962年版
【2】杨钟键等《殷墟之哺乳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志》1963年版
【3】《孟子。
告子》(上)
【4】
【5】后汉书卷八灵帝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