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问题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思想。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福斯特理论的重要观点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是极其破坏生态环境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和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增长,常常会对环境、资源、劳动力等进行过度开发和压榨。
这种开发和压榨导致了气候变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严重的环境危机。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同时也面临着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
福斯特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反对这种环境破坏的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福斯特理论提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掠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掠夺。
这种掠夺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环境的破坏。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而福斯特理论告诉我们,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根本途径是革命性地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的本质价值,改变剩余价值的掠夺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后,福斯特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
福斯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化”的概念。
这种观点提示我们,只有通过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和规范,加强公民教育和参与,提高环保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借鉴福斯特理论,在加强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上,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问题以及其根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推动社会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关键问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步伐,世界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市场化过程。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过度排放。
现代主义的工业生产模式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追求最大的产出和最低的成本。
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同时,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环境变得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也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产业化过程中,能源是生产的核心,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
寻求更多的能源来源和使用更高效的能源途径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否则,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将更加显著,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第三,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不同,人类通过建设和发展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从全球层面看,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的问题。
如何在保证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首先,加快技术创新和研发,寻求更加环保和节能的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技交流,确保环保技术和科学成果能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其次,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浅析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解析其根源
特别对 于发展 中国家 ,既是机遇 ,也是风险。经济全球化有利于 发展 中国家 吸引外资 ,弥补国内资金 的不足 ;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
经验 ,提高生产效率 ;有利于引进先进 的技术设备 ,提高科技研发能 力 。同时 ,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 响 , 如生态环境 的恶化 , 发展 中国家的主权 收到威胁 , 各 国政府对 经济 的宏 观调控难 度加大 等。在此 ,我们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 经济全球化晨资本主义发晨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由于对发展中国家的 自由贸易 和投资未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绝大部 分的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并通过雇佣 这 种转移 和 劳动的手段利用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 “ 利润 ”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中 限制 ,所以促使 了污染产 品在全球范围 内的转移和扩撒 , 心。为了能取得更多 的利润 ,进一步发挥 资本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资 扩撒非但没有解 决环境污染 问题 ,相反 ,造成了进 一步的生 态危机 。 “ 经济全球化引致的经济增上使经济活动增加 ,这种增加是以经济系 本家既要克服民族界 限,民族偏见和地域限制 ,又要摧毁一切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力量 , 扩 大需要 ,使生产多样化 ,利用和交换 自 然力量和 统消耗更多的原料和能源来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的 ,这将 导致 资源 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1 ] 同时,发达 国家也不用通过改进技术 ,节 精神力量 。因此 ,经济全球化便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 “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 ,服务 ,资本 ,技术 和劳动力 等生产要素 能减排的方式来减少重污染行业对环境 的破坏 ,而是采取减少资本的 在世界范围内 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 生产的全球化 方式 ,将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合 法化 的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此时 ,污 过程和一定生产关 系全球化 的过程 。”【 1 】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 ,经济全 染并未减少 ,反而由于生产的扩大化增加 了,且也扩撒为了全球化。 由于全球化的推进 ,污染被转移和扩散 的例子 比比皆是 :如德 国 球化可 以使货物 ,资本 ,生产 , 技术 ,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跨国流动 o 万吨 以上的危险废物到国外 , 破坏 了输人 国的生态平衡 ; 实现 资源 的优 化配置 ,从 而降低商 品的生产 成本 ,增加 资本家 的利 每年要运6 益 。如美 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 , 所需 的4 5 0 万个零部件 ,来 自6 在泰 国 ,美国 的化 工公司为 节省处理费 用 ,将有毒 的废物倾倒 在那 增加 了泰 国的烦恼 ;[ 2 ] 日 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被转移 个 国家 的1 5 0 0 家大企业和 1 . 5 万家 中小企业 。据统计 ,目 前全世界百分 儿 , 威胁了这些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 。 之四十的产 品是 由跨 国公司生产的。从 生产关 系方面来看 ,经济全球 到了东南亚和拉 丁美洲 , 综上所诉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没有消除人与 自然 , 环境 的矛盾 , 化是 由于资本 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而使全球各 国和地 区的经济相互 恶化 了这一矛盾。因此 ,经济全球 化加重 了生 融合且 日 益 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 系的过程 。由于追逐最大 反而通过转移和扩散 , 态危机。 化利润是资本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反过来促进 了资本 的扩张和增殖 , 因此 ,使资本获得 了利润 的最大化 ,实现了资本家的 目的 , 体现 了资 3 资本主义儡鏖墨生态危机的根源
资本的辩证逻辑: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资市的辩证逻辑=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刘顺(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306)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本质肇因,进而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具有因果关联,与生态文明相对立。
然而,无论是以马克思资本逻辑二重性的生态文明蕴含来省察,还是拿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境遇来检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备性并非完全自洽,其既有进步意义也具有值得警惕的理论缺憾,尤其是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对其存在着丰富和超越。
对资本逻辑的“道 德批判”决不能代替“科学批判”生态危机的肇因不只资本逻辑“一面”而且包含非自觉创造人类文明的“另一面”这即是“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深刻的历史辩证法。
关键词:资本逻辑;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F0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 2674(2017)04 - 044 - 08引 言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最具活力之一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镶嵌着逐利最大化内核的资 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不瓦解资本逻辑的全球宰制,任何旨在消弭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 举措都是空中楼阁。
按照这一思路,资本逻辑就与生态危机具有因果关联,与生态文明就存在着对立。
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当今及未来较长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现代性得以持续向前推进的基 本动力,仍是具有强大物化能力的资本逻辑,甚至可以说,正是资本力量支撑了人类现代化驶入更高水 平。
在此背景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合理评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本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矛盾”[1],其 内部充斥着自反性的悻论,这能否预示着:资本逻辑一方面既是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另一方面又能同 时嬗变为增益生态文明的工具性手段?尤其是在中国“既苦于资本之发展,更苦于资本之不发展”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境遇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冲突?一、资本逻辑肇始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1.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一个浩瀚的宇宙,每个人都生在这个宇宙之中。
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考察
的最 强音承认“ 人是 目的” 康德 ) “ 人拥 有权 利” ( 、个
( 齐 克 ) 为 人 们 争 取 政 治 平 等 、 对 政 治 压 迫 和 诺 , 反
作 者 简 介 : 万 希 平 (9 5 ) 女 , 1 7 一 , 山西 襄 汾 人 , 中共 天 津 市 委 党 校 哲 学 部 副 教 授 、 士 , 要研 究 方 向为 政 治 哲 学 、 化 博 主 文
不足 , 而显 现 其 文 化 意识 形 态 批 判 的 重 要 性 。
一
蒙运 动宣扬的 自由、 平等精神就 被视为这 种新社 会 的基本 内容并 一直 贯穿 其 发展 的一 切 阶段 直到 今
天 , 形 成 自 由 主 义 文 化 传 统 的历 史 发 展 轨 迹 。 并 二 元 对 立 思 维 方 式 被 自 由 主 义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所 倡 导 , 与 自然 便 被 逻 辑 地 放 在 了 对 立 的 境 地 。 人 西方 自近 代 以来 , 其 是 自资 产 阶 级 革 命 以来 , 尤
生态 马克思主义 者认 为 , 从西方 资本 主义工业
化 社 会 开 始 , 们 的精 神 贫 困化 就 开 始 了 。 人 们 全 人
临的严峻的生态危 机 , 以对 资本 主义社 会 制度 的 并 全方 位批判 而名 声鹊 起 。生 态 马克 思 主义 在对 资 本 主义经济 、 治 的反生 态 性进 行 批判 时 , 意识 政 也
到 了 支撑 这 种 制 度 的 文 化 因素 。
部 的精神生活 和 价值追 求 被单 一化 为 建立 在金 钱 之上 的物质满 足 , 资本主义 的文化精神 在启蒙 理性 运 动以来 就 成 为追 求 个 人 自由 的理 想 的代 名 词பைடு நூலகம்。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考察
摘
要 : 目前 国 内学 界 对 生 态 马 克 思 主 义的 关 注 多集 中 于 它 对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和 政 治 制 度 的 批 判
.
理 论 上 , 往 往 忽 视 了它 对 资 本 主 义 文 化 价 值 观 的整 体 性 批 判 理 论 。 文 主 要 以 生 态马 克 思 主 义视 角 而 本
维 度 批 判 资 本 主 义反 生态 性 , 以弥 补 以 往人 们 总是 注 可 重 生 态 马 克思 主 义 从 资 本 主义 经 济 制 度 维 度 批 判 消 费
主 义 的 意义 , 而忽 略 了其 文 化 意 识 形 态 批 判 的重 要 性 。
一
危 机 , 以 对 资 本 主 义社 会 制 度 的 全 方 位 批 判 而 名 声 并
出 利 己 的 人 , 有 超 出作 为 市 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会 成 员 的 人 , 没 没 即
价 值 选 择 的 观 念 体 系 , 如 果 它 和 资 本 主 义 者 政 治 联
姻 , 会 成 为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在 生 态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看 就
来 ,意 识 形 态 ” “ 种 揭 露 的 和 遮 蔽 的 概 念 ” 是 “ “ 是 一 , 解
从
自由 主 义 文 化 传 统 、 己主 义 以及 消 费主 义 价 值 观 三 个 方 面 阐释 资 本 主 义 生 态 危 机 的 内在 文 化 价 值 观 根 利 源 , 从 中得 出 当代 资本 主 义 制 度 无 法 克 服 生 态环 境 危 机 的 逻 辑 推 论 。 并
关 键 词 : 本 主 义 生 态环 境 危 机 ;文化 价 值 观 : 生 态性 资 反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作者:万希平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6期摘要:目前国内学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上,而往往忽视了它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以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从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利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并从中得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推论。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文化价值观;反生态性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6-0032-06生态危机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各国都极力解决的现实性难题,寻求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已经成为时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把理论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由此应运而生。
它把理论矛头直指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并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批判而名声鹊起。
应当指出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反生态性进行批判过程中,同时意识到支撑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我们一般把文化理解为是一种包含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观念体系,如果它和资本主义者政治联姻,就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揭露的和遮蔽的概念”,是“解释的和欺骗的概念”。
在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广泛的社会矛盾的一种可见的指示器。
它是以自觉的形式努力代表有动机的个人和团体的利益。
然而它的价值取决于这些人对他们自己的需求和被它们推动的社会动力的全部意义的理解程度。
”我们考察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文化价值观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反生态性,可以弥补以往人们总是注重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度批判消费主义的意义,而忽略了其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
一、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一贯坚持的文化传统,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典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环境保护原则和路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的存在产生了矛盾,导致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旨在通过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唯物史观与环境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指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倡导树立正确的物质观,既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又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消耗和破坏环境资源。
3. 阶级斗争与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环境不平等与阶级压迫问题紧密相连。
资本主义通过剥削自然资源和工人阶级,实现利润最大化,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思考1. 生产方式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破坏的根源。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主张转变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方式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 生产关系的重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利润追逐和剥削劳动力的现象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是美国生态社会学家约翰·贡萨尔斯·福斯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反思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福斯特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深刻关联。
他认为,资本主义追求无限增长的逻辑与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导致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福斯特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
福斯特的理论强调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危机,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富人可以通过豪华的生活方式和资源的浪费来占用更多的资源,而穷人则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种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对于我国来说,福斯特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应当注重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避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贫富差距的延续和加剧。
福斯特的理论呼吁通过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无法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转型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不仅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更要考虑到经济体系的根本性质,寻求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模式,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福斯特的理论还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称为生态现代性的研究范式。
这一方法旨在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以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对于我国而言,福斯特的这一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摆脱学科壁垒,构建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研究体系,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支持。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联系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资本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是否与当前的生态问题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联系,并试图给出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资源开发与环境破坏1.资源的过度开发资本主义的追求是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往往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消耗速度加快,超出了地球的再生能力。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过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
2.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严重污染了空气、水域和土壤,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生物灭绝、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三、市场机制与环境利益1.市场对环境资源的定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机制对环境资源的定价往往是不合理的。
许多环境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价和补偿,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较大,市场无法充分内化环境成本,导致环境资源长期被低估,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2.环境利益的边缘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环境利益常常被边缘化,环保成本较高,环境规制和保护措施常常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和打压。
这也导致了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
四、全球化与生态均衡1.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全球化进程,使环境问题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都需要全球合作和治理,而资本主义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会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2.生态均衡的破坏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不仅影响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也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
热带雨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态领域的演化逻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即资本家追求利
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
在生态领域,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演化逻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会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利润。
这种行为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二、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他们会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收入。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从而破坏生态
环境。
三、政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调节者的角色,它会制定法律法规,以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资本家和劳动者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护
生态环境。
四、社会公众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参与社会运动,提出自己的要求,以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资本家和劳动者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护
生态环境。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态领域的演化逻辑是:资本家和劳动者
追求利润和收入最大化,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从而破
坏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公众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参
与社会运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资本家和劳动者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性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而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性,并分析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和合作的网络和关系。
而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对环境保护的愿望。
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任与合作:社会资本的信任与合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也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要依托。
在一个充满信任和合作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形成环境保护的共识,通过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2. 社会参与与责任感:社会资本的存在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参与环保组织、绿色行动等活动,人们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 信息共享与传播:社会资本网络的扩展也促进了环境保护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途径,获取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
4. 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在一个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对环境保护问题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他们会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更持久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社会资本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社会资本的培养是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培养社会资本的方式和途径:1. 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在社区层面,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分享资源和经验,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关系。
这将提升社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度。
2. 推动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保护组织、志愿活动等,通过参与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 引导公民行为: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引导公民行为来培养社会资本。
鼓励人们参与环保行动、减少浪费和污染,形成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资本与生态的对立:福斯特生态批判的逻辑主线
资本与生态的对立:福斯特生态批判的逻辑主线石 晨,任学丽(陆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重庆 400038)摘 要: 作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福斯特的生态批判思想与资本主义现实结合非常紧密。
他通过对资本与生态对立的揭示,阐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自然资本化、技术改良、生态伦理重构、政策革新等环境改良措施都将以失败告终。
福斯特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生态批判,不仅明确了环境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且重申了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
福斯特的生态批判思想对研究我国生态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参照意义。
关键词: 福斯特;生态批判;逻辑主线;启示借鉴中图分类号: X2;N031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0.04.004The Opposi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Ecology: the Logical Threadof Foster's Ecological CriticismSHI Chen ,REN Xueli(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Humanities,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 As the leader of western ecological Marxism, Foster's ecological critical though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m. By revealing the opposi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ecology, he expound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natural capitalization,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ecological ethics reconstruct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would end in failu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Based on the Foster's ecological critique of werstern mainstream economis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is clarified. 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only by reforming the capitalist system in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There is a great realistic reference of Foster's ecological critical thought for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China.Keywords : Foster ;Ecological Critique ;Logic Thread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CLC number : X2;N031福斯特认为,生态与资本的矛盾不止体现为一次次的具体事例,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其对立冲突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1]。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伴随着世界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逐步趋于极限的状态,并且,在工业化生产而产生的污染物质的催化作用下,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种严峻的生态问题,众多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于如何保护和建立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詹姆斯·奥康纳作为20世纪末期的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如何理解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怎样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然加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等方面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理解和认识,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深入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我国绿色生态理念更为科学、合理地建立与发展。
本篇论文立足于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文本的细致解读,在掌握奥康纳主要观点和论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理论,力求加深对于如何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延伸至全球化正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理解。
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继承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理论成果,而是将研究基础放置于生态环境之上,并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梳理,将生态变化及生态保护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转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内在逻辑之余,力求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对历史唯物主义加以全面解读和重新构建。
基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奥康纳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论述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衍生出资本主义危机的第二重矛盾,即蕴含着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生产条件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确立标志着奥康纳完成其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正确逻辑和理论建构。
在进一步肯定了资本主义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的同时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对于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奥康纳认为不能单纯地依靠绿色运动、生态运动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通过这些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最终实现全球生态正义。
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康和生活质 量 的 牺 牲 品 。 对 此, 前世界自然保护 圭亚那 前 外 长 拉 夫 尔 爵 士 曾 一 针 见 血 同盟主席 、 : “富 国 给 地 球 带 来 的 污 染 远 远 超 过 其 他 地指出 所有国家, 他们对 清 除 工 业 化 过 程 产 生 的 污 染 负 ”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倾倒到发展中国家 。 其一, 将 工 业 垃 圾 直 接 出 口 到 发 展 中 国 家。 “蝇 头 小 利 ”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财 富 和 权 力 、 用 的利诱和国际政治经济 旧 秩 序 中 的“权 力 ” 高 压, 使发展中国家成 为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的 垃 圾 倾 卸 场 。 一般情况下, 发达 国 家 处 理 一 吨 有 害 废 物 的 平 均 费用约为 2000 美 元, 而 将 工 业 废 弃 物 扔 到 穷 国, 每吨只需支付 40 —100 美元不等的价格, 于是, 穷 “处理 ” 国成了发达国家 有 害 废 弃 物 的 最 佳 场 所。 对穷国而言, 因 为 有“可 观 ” 的 收 入, 再加上不合 , 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的“压 迫 ” 它们只能十分 无奈地“同 意 ” 充 当 发 达 国 家 的 废 弃 物 堆 放 场。 据统计, 自 1986 年 至 20 世 纪 90 年 代 末, 发达国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其二, 西方发 达 国 家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自 然 资 源 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 的低价掠夺,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严 重 降 低, 人们的生存环境严重 恶化 。 据统计, 非 洲 开 采 的 钻 石、 黄 金、 铀等矿产 46% 和 21% 。 二 比例分别为世界总产量的 98% 、 战后, 南 非、 津 巴 布 韦 成 了 黄 金 生 产 国, 扎伊尔成 了金刚石生 产 国, 赞 比 亚 成 了 铜 的 生 产 国。这 些 矿产资源的出口占到国 家 出 口 总 值 的 90% 以 上, 主要提供给发达国家消费 。 经过半个世纪的过量 开采, 这些 非 洲 国 家 资 源 日 益 匮 乏, 几 近 枯 竭。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越来越关注。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对于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将自然资源视为无限的可利用物,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提出了“自然地球-社会地球-文化地球”的三地球理论,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突出了生态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多,水污染影响农田灌溉和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土地退化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等。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要注重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只有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环境问题的根源性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通常会忽视环境成本,不择手段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只有摒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向社会主义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福斯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还提出了“永续耕种”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永续耕种指的是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恢复能力。
共同繁荣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正。
这两个原则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逻辑 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三个维度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通过控制人的异化劳动和割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最初的对立,并利用技术理性和异化消费持续地消解着人的总体性和自然的主体性,将自然与资本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即生态危机,进而将生态危机还原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而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自然;异化劳动;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生态运动中的主流思潮,其理论特点是将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域同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当代理解,批判资本主义通过其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对生态平衡的摧毁,认为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实现自然“全部丰富性”的生态社会主义。
一、何为自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要化解这一危机,就必须在当代的语境之下重新理解自然。
首先,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与人是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体。
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重新理解自然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承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然的三个基本方面的解释:第一,自然是先于人的先在性,“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体一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直接来源,“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制约;第三,自然还是参与人的感性活动的“人化自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自然的属人特性曾经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变化,他的感性世界也将不复存在。
01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者:[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董金玉译国外理论动态美刊《每月评论》2007年2月号刊登了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题为《生态的破坏》的文章,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具有的失控性正将自然界推向毁灭的境地,作者引用了很多环境研究著作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社会关系的转变,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人与自然的代谢关系必须保持平衡,这一点以前的社会主义者很少认识到。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我希望通过提到1969年吉洛·彭特克沃的电影《燃烧》来说明什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彭特克沃的伟大的电影能够被看作是能够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和生态状况的寓言。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早期一个叫做“燃烧”的虚拟的加勒比海岛。
我们从第一个场景中可以知道这个岛的名字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葡萄牙殖民者为了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竟然放火烧了整个岛并且杀了岛上的每一个人,之后又从非洲运来新的奴隶开始种植新的农作物——甘蔗。
电影接着展现了十年之后,1848年“燃烧”岛再次发生了由琼斯·德洛里斯领导的起义。
英国的军队开始打击发动无情游击战的起义者。
为了打败他们,沃克先生下令烧毁岛上的所有的种植物。
当英国在当地的蔗糖商们提出反对时,沃克解释说:“这是利润逻辑学……。
建设是为了赚钱,但有时为了赚更多的钱或继续赚钱就要摧毁它。
”他提醒这些干涉者,这个岛就是这样得到这个名字的。
这个岛的自然生态必须被毁灭,在此基础上可以剥削劳动者一百年或更多年。
这个寓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自然界的关系。
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赞扬资本主义为“创造性的破坏”。
但是这应被更好地看作是这个系统具有毁灭的创造性。
资本对基于阶级的资本积累渠道的不尽追求继续要求破坏已存在的自然状况和早先的社会关系。
阶级剥削、帝国主义、战争和生态的毁坏不是资本主义史上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的本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问题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作者:赵乔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06期
环保的暴力,[捷克]瓦茨拉夫•克劳斯著,宋凤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环保是怎么一回事?不难理解,环保问题的由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全球工业化大生产、城市化的进程,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全球性的资源能源过度开发与消耗、工业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加剧,由此产生了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需要人类共同为之付出努力。
然而眼前这样一本书,将环保指控为一种暴力,指责它干预发展,不禁使人好奇,在环保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日,在人们所习以为常的环保观念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其实,“环保”最初的面目正是“发展”的反面。
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创造了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景观不可逆转地彻底改变。
可以说,环保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环保问题发生之初基本上是铺天盖地的灾难预言,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与纪录影像共同的主题就是,如果资本主义一直这样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那么人类与环境将遭受毁灭性的伤害。
文字与影像振聋发聩的声讨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潮流,甚至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化倾向,后来就诞生了“绿党”,绿党的主张简言之,即是要以停止发展来换取环境保护。
在这个时刻,国际政治及国家内部都出现了抵制环保的声音,与激进的环保意识相抗衡。
瓦茨拉夫•克劳斯的《环保的暴力》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这种政治斗争的一个例证,更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环保进行了一种政治、文化意义上的阐发,在本书的前言中即显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全球变暖的话题,与其说是自然科学,毋宁说是社会科学,与其说是气候学不如说是经济学,与其说是谈论温度平均上升零点几摄氏度,不如说是讲人及人的自由的问题。
”
在作者看来,绿党所谓的环保不仅是非科学的,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类似宗教的意识形态,它意图设立行动的规范与框架,并利用道德的力量实施规训,“无论环保主义如何招摇其科学性,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它拒绝实事求是地看待真实世界、大自然以及人类,拒绝正视其自然演化进程。
它绝对化地看待世界和大自然的现状,并把这种现状强行划归为碰不得的标准,把其任何一种变化都宣称为致命性的危险”,而实际上,“一个预先界定的、我们有义务对之进行保护的世界最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作者进一步指出,环保主义意识形态正是传统极左意识形态的当代变种,它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作者何以如此抗拒环保?围绕环保所展开的论争从更深层次看正是发展与环保的PK。
资本主义只有不断地发展,资本不断地增殖扩容,经济实力才能更为雄厚,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利
益。
换言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才能不断地攫取利益,而此时环保的真正目的是阻碍发展,重新分割利益。
任何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谋求利益,只是为谁谋求利益的问题。
作者所代表的无疑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他所拥护的是新自由主义,寻求的是资本主义的无限发展,因而作者将环保视为极权政治的阴谋,强制性环保是暴力行为,对抗环保的暴力即是对自由与真理的捍卫。
不妨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批判环保的,有趣的是,作者选择了中立的立场,而且很明显地以一种科学的论证方式来说明环保的非科学性。
既然作者已明确地意识到关于环保之争是政治博弈,那么显然在作者看来,只有科学才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抨击,在此科学沦为了政治的同谋,成为一种政治主张打击另外一种政治主张的工具。
在书中,作者通过援引具体数据及科学家的发言来反复强调环保主义者违背科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极大规模地加剧了全球变暖”成为最大规模的科学滥用,关于全球变暖原因和影响的许多强硬说明都只是政治的而非科学的,甚至科学报告总结都是由最活跃的政治分子,同时也是科学队伍中偏见最深的成员撰写。
作者首先瞄准了在环保讨论中最简单也最被频繁论及的问题——资源能否被耗竭?环保主义者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点头称是,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论据之一,是他们所描绘的大灾难图景中最可怕的景象之一。
相反地,作者所肯定的观点是“资源储备量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而增加”,事实上资源枯竭不会发生。
因为存在着市场价格机制,不仅能够衡量资源的稀缺与否、调节资源消耗的速度,而且最终能够引导人类的行为。
只要任由市场自由发展,资源越是稀缺价格很可能越是上涨,看起来仿佛正在消失的资源不断地、合理地为其他资源所替代,或者通过更为经济的消费而得到了节约。
而且也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而不是环保主义者的预言,才能反映出资源真正而非环保主义者虚构的稀缺性及其程度。
接下来作者质疑了当下为环保所做的种种努力(譬如硬性量化的节能减排)对未来的价值。
环保主义者貌似眼光长远,现在不惜一切来实现环保,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然而如何断定今日所作所为的价值与意义恒久不变呢?能否确定提前100年预估各种人类活动的贡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回答是,这是有意义的,但有必要“大声宣布这种估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假设基础上”。
作者指出,任何对未来的估量必须依赖于某种假定,即现在与未来具有何种关系,未来愈是久远,估量就愈是不可靠,并非因为价值体系不稳定,而是未来的境况不断变化,充满无限可能。
环保主义者冒失地为子孙后代代言,既无此权利也无此能力,不同主体对同一效用的感受是无法比较的。
环保主义者仿佛独立于时空之外来观察、仲裁人类的行为,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超自然的视角。
作者引入了经济学的一系列概念来说明如何估量未来,并且不无嘲讽地说,对环保主义者而言将经济学应用于拯救人类的崇高主题简直是不可接受的。
“贴现率”是所有现在与未来之间比较的关键,而贴现率恰恰表明,未来小于现在,至于究竟小多少则取决于后者相对于前者的“偏好比率”,环保主义者非常具有情感感染力的说辞实际上正是依赖于低得不现实的贴现率,高估了现在的变化对未来的影响,付出发展的代价来实现环保是完全没必要的。
一番猛烈的“批判”之后,作者清晰地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当下最好的政策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鼓励经济发展,促进技术进步。
一方面,技术进步将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它令人类有能力更加呵护自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日益富裕,人们从对生存与物质的需求转向对生活质量及奢侈品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环保将成为最受关注的事项。
环保主义者错误地以为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恰恰相反,经济增长最终将对环境有利,是实现环保的正确路径。
作者特别提出,发展中国家也不应做出任何牺牲,应对环境变化最好的防御就是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尽管作者始终保持着科学的姿态,但在批判环保的过程中还是表达了很多目前来看已有些荒谬的观点,譬如关于全球变暖,作者说即使置之不理也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它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就开始了,人类活动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只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
这些为“发展”而进行的苍白无力的辩解是可笑的,但同时也显现出当时关于环保之争的激烈程度。
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纷纷毁约可以视为“环保”政治浪潮由盛而衰的标志。
在这场斗争中,环保反发展的面目逐渐模糊了,反而越来越与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相关联,成为一种发展方式的代表。
从本质上来看,这场斗争正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变革——从对环保的抵制到对环保的吸纳。
永远运动变化的资本主义最为强大之处就是,它可以包容危机乃至任何相反力量的存在并为己所用。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变革性早有论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自我调整与自我变革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逻辑。
随着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环保”已经由“发展”的反面逆转为“发展”的福利。
一方面是国家力量的介入,一方面是充分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环保作为社会公共事业越来越制度化。
今日资本主义为何需要环保?环保不单单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平衡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财富始终高速累积,社会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一直都是扰乱社会和谐、经济稳定的潜在不安因素,而环保,和已经完善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福利具有相同功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一种补偿,炮制社会平等的假象,其根本目的是缓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换句话说,环保依然是变相的社会保障,最终保障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一步考虑,资本主义究竟在何种意义上需要环保?其实恰恰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环保构成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想象性解决,在环保创造出的良好环境中,一系列社会矛盾都被掩盖了,仿佛不存在,人们因一系列社会矛盾造成的心理失衡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抚慰。
长期以来,环保一直被视为经济问题,实际上,环保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资本主义对环保的态度变幻莫测;而从发展的反面到发展的福利,环保问题的演变也自有其文化逻辑。
在文化理论的视阈中,环保作为一个待阐释的“文本”,它必然勾连着经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也只有在这样一个互文的语境中,环保真实的文化意义才得以凸显。
也许,环保问题正是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