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学期知识点第一章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经过符号中介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3、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4、社会信息系统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1、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3、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4,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5、再现的媒介系统。
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依赖机器(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传方需使用机器?)6、三金工程-----信息系统工程-金桥/金卡/金关7、麦克卢汉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8、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章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古登堡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3、符号与意义,在人类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意义具有多变性4、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5要素(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两者可以转换(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5)反馈-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2、拉斯维尔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3、传播过程的三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是传播双方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4、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与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与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专业:新闻传播学院第一章总论♦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传播学如何兴起,它研究的内容及学科性质♦介绍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的类型:自言自语人内传播蘑菇与伞人际传播林肯健将组织传播春节晚会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二、信息的概念:★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第二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诞生的诱因1.科技的发展2.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
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二、传播学研究的演化可以概括为两大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新闻学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
第三节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对宣传的研究。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宣传的研究现代战争是一种整体战争,舆论在这种冲突中举足轻重。
宣传就是有效控制舆论的方法。
“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
”★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民主的政府而言,它意味着一种不诚实和欺骗。
宣传中努力说服的目的对宣传者本人是有利的,对被说服者未必有利,甚至是不利的。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传播学概论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传播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概述传播是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等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交流的过程。
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是传播的四要素,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传播学主要关注传播现象和规律,研究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的影响力等问题。
2.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传播学的特点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播效果阶段、传播过程阶段和传播系统阶段。
传播效果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斯维尔、拉萨韦尔和拉萨维尔等。
传播过程阶段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问题,代表人物有香港、香港等。
传播系统阶段主要关注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代表人物有盖尔考恩、纽曼等。
2. 传播行为的理论传播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动机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 传播效果的理论传播效果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受众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受众认同理论、受众影响理论等。
4. 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交流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媒介传播理论、传播行为理论等。
5. 传播系统的理论传播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媒介理论、传播渠道理论、传播网络理论、传播结构理论等。
三、传播学的方法和技术1. 传播研究的方法传播研究的方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研究等。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外在:是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内在:信息的流动2.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3.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精神系统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群体传播:自然群体范围内的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有组织群体内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面向分散的不定量的多数一般社会成员的传播活动4.信息:是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一切表达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5.社会信息的特点: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符号和意义的统一6.社会信息的物质属性:信息的精神内容,必须由表现为一定物质讯号的载体承载。
7.社会信息的特殊属性:伴随有复杂的精神与心理活动以及精神劳动的创造。
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9.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二章1.口语传播时代(9万-4万年前):口语是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受空间与时间的巨大限制语言的产生的人类传播的开端2.文字成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3.文字符号出现的意义:打破语言传播的局限:将语言记录下来;将语言传递到远方;加速文字记录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媒介技术的产生,是超越时空的传播成为可能4.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5.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现在重新统合的时代:视觉、听觉等分化,媒介多样,数字统合6.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特点:方向:低级到高级,逐渐完善。
变革时间缩短原有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因新的传播方式出现而消失,而是相互叠加,新旧融合趋势增强E(elite)P(popular)S(specialized)Cycle第三章1.传播学产生的时间地点因素:20世纪40年代美国。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学科。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成立的传播学还是在20世纪初。
传播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传播暗示阶段(20世纪初),传播双方协商阶段(20世纪中叶),传播行为与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等。
4.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研究方法等。
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传播模型、传播过程和传播影响等;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态度变化、行为转变和社会变革等;传播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研究,如调查、实验和观察等。
5.传播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传播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如传媒学、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等。
传媒学主要研究传媒行业和传媒产品,如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告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和广告效果,如广告创意、媒体选择和目标受众等;公关学主要研究公关活动和公关效果,如形象管理、舆情应对和社会责任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和新闻报道方式等。
6.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社会传播和健康传播等。
政治传播主要指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如选举宣传、政府宣传和政策解读等;企业传播主要指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管理,如品牌建设、危机公关和员工沟通等;社会传播主要指社会问题的传播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扶贫宣传和性别平等等;健康传播主要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传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2、二战以后美国把传播学最发达。
3、把关人是库尔特·卢因(美)提出的。
4、哈特把有史以来的媒介划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
5、赖特的第四种功能。
提供娱乐。
6、20世纪30年代研究传播的效果的核心。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7、首次从科学的角度整理总结以往传播学的学者。
施拉姆8、控制论模式有几种代表性。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9、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10、麦克卢汉电视是冷媒介,报纸是热媒介。
11、“知沟”理论导致人类知识沟不断扩大的原因。
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12、主我客我提出者。
G.H.米德(美)13、镜中人提出者。
C.H.库利(美)14、拉斯韦尔提出被赖特把什么改成社会化。
文化传递功能15、传播的螺旋的核心观点。
效果观。
(???)16、麦克罗汉理论的中心点。
媒介即讯息。
17、反馈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哪一模式。
控制论模式。
18、新闻框架的四种功能。
(1)提供问题定义;(2)阐释事件原因;(3)提供道德评价;(4)示意解决方案。
19、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可将传播过程分为哪三种主要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2)控制论传播模式;(3)系统论传播模式。
二、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议程设置功能: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4、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5、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一、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1. 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也是本质)2. 传播类型: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5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4.控制论模式1)德弗勒控制论【加入反馈机能】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传播单位概念】 3)竹内郁郎传播单位模式 4)丹斯螺旋上升模式5.社会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2)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6.传播四大功能:检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调解身心7.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5w】、勒温【把关人、群体动力、场论】、霍夫兰【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李普曼【舆论学】8.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9.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传播学第一人、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10.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经验学派和以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学中的主要流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12. 传播学在中国起步里程碑事件:第一次手中调查【1982】、施拉姆访华【1982年4-5】、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1982年11月】13. 1983年《传播学简介》是第一本在中国出版的关于传播学的著作14.人类传播经历5个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15.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题、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99-3)—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该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第一次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传播的过程,第一次对传播学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界定,虽存在忽视反馈因素和传播的双向性等线性传播的弊端,但该模式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沿着该思路,形成了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2、弱效果理论(03-2)—也称“有限效果理论”,是20世纪40到60年代,在枪弹论流行的背景下,运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认为大众能够传媒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
从而导致对“强效果”假说的否定,所谓的弱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
3、媒介即讯息(02-4)(03-1)—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他认为每种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规模或速度或类型的变化,因此这里的“讯息”即技术的特征,甚至显得比内容更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
4、传播模式(06-4)–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传播理论”的手段或方法。
它的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传播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主要类型包括文字、图像、数字模式5、二级传播(99-4)—也叫“二段流程”,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了解大众传播的作用时,无意发现人际传播的巨大作用,发现人际传播中,受众分成“意见领袖”和“追随者”。
“意见领袖”,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中的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40年代他们证实了该假说,并概括出“意见领袖”的三个特徵,即,水平型,单数型,和活跃型, 50年代对该模式发生质疑,研究结果表明,原来的二段传播模式过于笼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影响(态度和行为)和信息(新闻的流动)加以区别,把“流”划分为信息流、影响流、和感情流。
而且,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不止是一段、二段的而可能是多段的。
6、实地调查法(02-5)–“实地”是指社会实际环境,实地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是最直接的研究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开展调查的方法。
它构成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同要也是完成该任务的主要手段,不同于实验室或资料室的研究,为准确测定舆论动向及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研究手段。
7、大众传播(04-3)—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8、硬新闻(02-1)—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9、文化工业—(04-4)<Bonus:>1、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2、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
3、过程—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态4、结构—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5、符号—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6、流程—信息从传到受的整个“流动”过程。
该课题属于过程•结构研究,不是做初步的分解,而是对整个传播过程作进一步细致深入的分析。
7、个案研究法—是研究个别对象的众多方面特征的方法。
致力于了解研究者感兴趣的某特定案例在某段时间内的全部情况。
8、内容分析法—一种对传播的内容(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期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控制实验法—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假定有关的自变量,在客观的状态下,以及在控制其它自变量可能的影响的条件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9、获知权—从媒介大众和当权者的关系看,媒介和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10、接近权—特指社会的每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11、反论权—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12、选择性注意—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
13、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14、传播效果—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
15、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的任何进步。
都会使人类更有效的生活和劳动。
媒介的任何发展。
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包括传播技术硬件也具有社会情感软件。
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以及认识和反应方式。
人体的任何延伸,都会对社会党俄发展造成影响,促成变革。
部分人因此行进在时代的前列,而另一些人则落伍。
16、地球村—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是地球越来越小。
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球村的出现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体感官的功能,还有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平民百姓的事业超出国界的限制,人们相互更加了解依赖,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为全球化转变提供条件。
17、规范论模式—18、、含义论—19、“使用与满足”理论—30‘s到mid70‘s,卡茨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受众行为理论,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同时把受者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地。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媒介。
通过积极使用,受众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20、“使用与效果”理论—60‘s初出现,温德尔修订后重提,该理论把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从单一的需求和兴趣,扩大为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内在外在特征的综合作用,需求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媒介内容和受众与使用媒介过程中的内外特征都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21、“象征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着力研究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发出意义的。
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社会性,包括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因素的符号,为社会所共有。
对个人的传播行为特别强调“移情作用”,从而使语言行为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22、“信息寻求”理论—受者个人经验自我认识及某种信息的生理机制,构成“现实的形象”。
当收到外界信息刺激后将两者进行比照,然后决定、认可、回避,还是加工。
该理论真正摆脱传者中心论的观念束缚。
23、“媒介功能方法理论”—否认传播和效果的联系,强调对外界环境变量的影响。
受众是积极挑选传播内容以适应自己需要的个体。
24、“制约理论”—行为科学者,沃特森提出。
每人经过不断向社会学习的过程,都建立起一套固定的“预存立场”。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受研究中的个体差异论和与此互补的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
25、社会分类论—由于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有着相似的经历、社会观、价值观和各种具体见解。
同一群体的受众对某一特定信息会做类似反应。
26、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
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传受者保持的紧密社会联系就明显作用于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受众间或与其有关的社群间有相互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
27、文化规范论—属于间接效果或长期效果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一定直接使受众放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变化了的社会文化背景再作用于受众,使之观念发生变化。
28、社会参与论—即获知权与接近权理论(见#9-10)。
该理论认为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即,受众既有权要求媒介对客观事物作客观公正的报道,又有权利用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况和意见。
29、信息平衡论—反映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的一些论点,认为社会乃至自然布满了各种信息。
其流动总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地区,从而趋于平衡。
该理论反对国际和社会信息交流中,少数个人或组织人为造成信息的单向流动。
同时实际上取消了传受的绝对概念,代之以信息区的观点。
30、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的班杜拉等人提出,认为先前的学习就顶着现在的行动,某人在某确定情境下学会某些行为,一旦再遇到相同的情境,就会倾向于发生相同的行为。
31、培养理论—1967-1976年由格伯纳等人创立,认为电视的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电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的社会行为模式,而是要避免改变。
该理论开辟了有别于心理取向和社会取向联大效果主流以外的第三条道路,被称为“文化指标”研究,是一套标示变迁的符号环境系统。
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
回响效果: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的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如同空谷回声一样显著扩大。
32、知沟理论—70‘s初,提契纳等人提出,认为信息增加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皆拥有许多接近大众媒介的权利和机会。
但由于个体条件不同,造成隔阂和差距,并随着实践的推移,最终使二者间的“知沟”不断扩大。
该理论的核心议题:信息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扩散的差异,与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
33、回归/新效果论—60‘s末,间接、潜在、长期、宏观、多元。
不是对第一次转折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早期强效果论的机械回复,而是西方效果研究取向与维面的又一起革命性转折,研究重心、过程、方法的转变。
34、媒介的效果—大众传播以及产生的直接结果,而无论其是否符合传者的期望。
35、媒介的效能—大众媒介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效。
35、媒介的效力—媒介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或可能产生的间接效应。
36、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指活跃于一定人际传播网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设、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37、沉默的螺旋—德国诺依曼提出,研究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其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它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众化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来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者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大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
38、受众中心模式—70‘后的欧美学界,随着对受众地位的重视而兴盛起来的对受众动机、需求满足等与目的相关视角的研究,以区别以往传播学侧重效果和媒介对人们影响的传统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