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2.doc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
1.3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第二章: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物质沉浮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沉浮的因素。
2.3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影响沉浮的因素。
第三章:沉浮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浮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2 教学内容讲解沉浮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沉浮。
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清晰讲解沉浮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并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沉浮原理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5.3 教学方法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反思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第六章:拓展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第5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本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
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
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背景和目標: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膠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於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膠製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金屬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膠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製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係。
這一認識的形成將對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質——密度概念的建立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這節課的沉浮實驗裡,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它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或由材料製成的物體。
其他有關沉與浮的問題將在五年級的科學課裡去研究。
由於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將對木頭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的後面進行。
通過對木頭製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瞭解,並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浮沉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3、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5、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6、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7、增強充分利用材料、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塑膠玩具、塑膠塊、塑膠圓柱、木制圓柱、木板、木塊、迴紋針、螺絲釘、鐵制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也可使用動畫:物體的浮與沉)六、教學環節:(一)導入:1、課題引入:人們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紙的吸水性、金屬的硬度、塑膠的柔韌性,都是這幾種材料的明顯特性,(出示“木船”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木船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呢?(學生回答:木頭)木船是利用了木頭的什麼特性呢?這節課,我們將紙、金屬、塑膠、木頭這些常見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們的沉浮情況,重點研究木頭有哪些特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案
《材料在水中沉浮》教案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这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
难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三、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小石子、泡沫、两个小的玻璃瓶、透明水槽、橡皮擦。
2、小组探究材料:形状大小不同的金属、塑料、木头各三个、水槽、抹布、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重点活动)1、首先,创设情境:上课开始,给学生出示一张“乌鸦喝水”的图片,给该故事加续集:演示老乌鸦用投“石子”喝水的过程,再演示小乌鸦用投“泡沫”未喝到水的过程。
问小乌鸦为什么没有喝到水?泡沫和石子在水中有什么不同?(会沉、会浮)。
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2、追问:在水中的物体时沉还是浮?并画图说明。
使学生对沉浮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3、对沉浮的判别练习:以橡皮擦为例,先让学生预测,出现分歧,引出以实验来证明和解决,进而进行实验示范,着重放的方法和对沉浮的判别。
4、实验过程示范:为了让孩子认识每种材料,首先在投影上和学生一起对材料进行分类,再以一个材料为例,在记录单上进行预测,后示范实验。
5、学生小组分工、实验。
6、交流展示。
(根据需要进行引导总结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5、师生小结:把实验结果与实验前的预测进行对比,达成共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容易沉,像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的物体容易浮。
第二环节:多媒体演示,拓展新知1、出示木头图片: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2、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身边的木头制品。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详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详细教案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细致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能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各种材料(木块、铁块、塑料块等)、水、容器等。
2.器材准备:电子秤、量筒、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性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材料,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有什么不同吗?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通过电子秤测量材料的质量,观察质量与沉浮现象的关系。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会不同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浮力的概念。
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上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2.难点:对影响材料沉浮因素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水、各种材料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深入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8.板书(5分钟)展示本节课的板书,包括教学内容和重点。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掌握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难点:能够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沉浮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木块、铁块、塑料球、石块、泡沫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2.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材料放入水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绘制实验结果图。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沉浮现象与材料性质的关系。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沉浮原理,解释为什么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
(2)学生通过实例说明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浮现象图。
2. 家庭作业:调查生活中沉浮现象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实验。
在讨论与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作业布置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环节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能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沉浮现象。
3. 关注学生在家庭作业中是否能调查到生活中沉浮现象的应用,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沉浮现象的应用。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1.4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引导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二章: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原因。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浮力原理。
2.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呢?(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浮力与材料密度、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拓展延伸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水平。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图片(如救生圈、船、密度计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四章: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4.4 教学步骤:(1)教师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密度,并理解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影响。
•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了解水波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理解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从而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 教学内容3.1 密度与沉浮1.密度是什么?–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密度大的物质在水中沉没,密度小的物质在水中漂浮。
2.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rho = \\dfrac{m}{V}$,其中 $\\rho$ 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3.密度的实验测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容积器测量物体体积。
–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的位移,计算物体体积。
–计算物体密度 $\\rho = \\dfrac{m}{V}$。
3.2 浮力与物体沉浮1.浮力是什么?–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密度无关。
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沉没;–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浮出;–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在液面上。
3.3 科学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实验材料和工具:不同密度的材料、容积瓶、容积杯、竹条等。
3.实验步骤:–将不同密度的材料放入容积瓶中并测量体积。
–观察材料在液体中的沉浮状况,并记录所排开的液体体积。
–比较不同材料在液体中沉浮的状态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 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设计实验任务,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讲授法:讲解密度、浮力、物体沉浮原理及实验步骤。
3.互动式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详细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背景和目标: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塑料大小块,木头条和木头块,纸,金属大小块,水槽,水四、教学环节:(一)导入: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二)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材料?木头、塑料、金属、纸....2、猜一猜:这些材料在水中沉还是浮?3、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一起动手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吧!4、想一想(1)材料如何放如水中?将物体轻放到水中央再放手(2)怎样来判断材料的沉浮?如何算沉?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5、实验要求6、完成记录表7、观察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1)像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大都容易沉;像木头、塑料、泡沫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材料沉浮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石头、木块、塑料瓶、铁块、铝块、海绵等。
2.实验器材:水槽、天平、量筒、直尺等。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大家平时在玩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东西则会沉到水底呢?生:是的,老师!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观察师:请大家观察这些材料:石头、木块、塑料瓶、铁块、铝块、海绵。
你们觉得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怎样?生:我觉得石头会沉,木块会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实验分析师:请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石头沉到水底了。
生2:我们组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
师:很好。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呢?生3: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师:对的,密度是影响材料沉浮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其他因素。
4.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师:请同学们继续实验,这次我们不仅要观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还要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看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密度越大的材料越容易沉到水底,而密度越小的材料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材料的形状也会影响沉浮,比如同样体积的木块和铁块,木块更容易浮在水面上。
6.巩固拓展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能够在水中浮起来的物体,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生4:我们应该选择密度小的材料,并且设计成空心的形状。
师:很好。
请大家设计一个能够在水中浮起来的物体,并说明设计原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2、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1、每组实验用品:物体6种(硬币、铁钉、一次性筷子、木棋塑料尺、纽扣、铅笔)实验记录表,毛巾水槽一只,装半槽水。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希望你们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小朋友到老师家来玩,他不小心把我的两副跳棋弄混了,我的两副跳棋分别是用木头做的和用玻璃做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分出来?(预设学生回答把它们全都倒进水里,木头的就浮了起来,玻璃的就沉了下去。
)(师:是利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二、探究材料的沉浮(1)认识物体的材料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
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
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2)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
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2)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2)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和浮力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帮助学生掌握浮力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授法:教师讲解浮力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实验器材:量筒、尺子、盆子、水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哪些物体则会沉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表现。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密度,并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则会沉下去?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原理进行解释。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应用浮力原理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浮力原理及其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浮力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船的载重、游泳圈等。
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第2课时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木头的各种物理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木头材料。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木头的各种物理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木头材料。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如果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它们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呢?猜一猜。
学生观察课件出示的物体图片,讨论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木头会浮在水面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头的其他性质。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课件出示木制品。
师: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呢?生:他们都是木头做成的。
师:木头还能做成什么东西呢?生:还可以做成了筷子、凳子、门……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木头做的?生:我们的课桌、凳子、教室的门……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木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
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木材可以做成这么多的物品?他们分别利用了木材的哪些特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些图片。
多媒体出示各种木制品的照片:篮子、筷子、作为房子的柱子、家具、木船。
师:木头可以用来做房子,特别是房子的大柱子和横梁都是木头做的,柱子和横梁构成了一个框架,能对房子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就说它。
生:承重能力强。
师:木头可以用来编篮子,是利用了它柔韧性好师:木头可以做筷子,这利用了木头什么特性呢?生:木头比较轻师:木头可以用来做桌子凳子等家具,说明木头有什么性质?生:结实师:木头可以做船,说明木头?生:容易浮在水面师:好的,看完这些图片后,请同学一起说说木材有哪些特性?(出示气泡图)生:浮在水上、承重能力强、易加工、有一定的韧性、易点燃。
师: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要生长几十年。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和浮力原理,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浮力原理和密度概念的理解还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突破方法:通过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讲授法: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如木块、石头、泡沫等)、水、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问题的兴趣。
例如,放入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头到水中,让学生观察哪个物体浮起来,哪个物体沉下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
讲解浮力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所受向下的力,当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时,物体浮起来;讲解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密度大的物体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较大,容易沉下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三年级上册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2.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相关。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给同学们实行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水平。
教学准备:1、塑料物品,筷子、木块、金属物品(螺丝钉)、纸2、水槽、水3、PPT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1、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记得。
师:那,哪位同学说一说?乌鸦能不能喝了瓶子里面的水呢?生:能喝了。
师:它怎么能喝了?生:把小石头放进瓶子里,水面慢慢升高,乌鸦就能喝水了。
师:如果把树枝放进瓶子里,乌鸦能不能喝水?生1:能喝生2:不能喝师:为什么?生:(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师:那么,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要学的这些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将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们的沉浮情况。
共同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二、探究活动一:沉浮实验。
1、材料分类:课件出示各种材料,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分类摆放。
2、教师演示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把塑料物品和金属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又是以什么作为判断材料沉浮的标准的呢?教师小结并直接演示: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能够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能够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3、分组预测:预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备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材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关于物体浮沉的常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容易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难点: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现象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材料(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容器、水、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材料能在水中浮起来,哪些材料会沉下去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材料,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科学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课主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2. 实验一:让学生分别将木块、铁块、塑料块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
3. 实验二:让学生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如体积、形状等。
4. 实验三: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实验验证沉浮现象。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船只、潜水艇等。
6. 作业:让学生课后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沉浮现象的解释,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材质的块状物品,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
2. 准备足够的水源和实验容器。
3. 准备实验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实验一:让学生将木块、铁块、塑料块等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沉浮情况。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一、背景和目标:
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
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玩具、塑料块、塑料圆柱、木制圆柱、木板、木块、回形针、螺丝钉、铁制圆柱(必须是实心物品)。
(也可使用动画:物体的浮与沉)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
1、课题引入:人们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纸的吸水性、金属的硬度、塑料的柔韧性,都是这几种材料的明显特性,(出示“木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木船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木头)木船是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将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们的沉浮情况,重点研究木头有哪些特性。
共同学习《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过渡语:2008年8月8日是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的北京举办。
大家知道吗?这一天,材料王国也要举办奥运会,现在,材料小伙伴们正在进行紧张训练,推选水上仰泳健将呢?
1、教师演示实验,研讨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出示水槽中的小纸片)看,小纸片已经在水中了,你发现小纸片的沉浮情况了吗?(学生回答:有的沉,有的浮)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追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所以判断小纸片有的沉,有的浮?(学生自由说)小结并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这是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大家记住了吗?
小纸片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沉浮两种现象呢?(学生自由说)小结: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就会沉入水底。
2、材料分类:金属、塑料、木头这些材料小伙伴也想知道自己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大家愿意帮忙吗?请各组组长从纸袋里拿出材料,快速识别这些物品是用什么
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3、汇报交流:请动作最快的小组派代表到展示台上进行汇报(学生汇报)其他小组有不同分法吗?(学生补充汇报)达成共识后请学生回到座位上去(教师板书:金属、塑料、木头)
5、分组预测:(出示记录单)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
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
(学生活动)
6、、汇报交流: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补充汇报并说出理由,教师补充板书)
7、温馨提示:(分组实验要求)
现在记录单上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吗?(学生说出:实验)对,前几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来认识材料,这节课的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沉浮实验)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说)你们说的真好,只有规范严格的实验活动才能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老师想以好朋友的身份给大家几点提示:
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b、请操作员每次拿起一件物品,轻轻的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
c、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卫生员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8、大家听懂了吗?开始实验吧!(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请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结果吗?
10、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和刚才的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应该以什么为
标准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呢?(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小结:实验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11、请各组组长统计一下小组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是否接近,相差多少?(学生统计后教师找出准确率最高的一组,在记录单上印上“科学小明星”奖章。
)事实胜于雄辩,恭喜你们!准确率这么高,说明你们小组成员平时能够认真观察材料,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材料!
12、通过实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汇报: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教师板书“↓”或“↑”。
(三)、认识木头
1、(教师出示“木船”的图片)现在,我们发现了木头的特性了吗?(学生回答:浮于水面)木船正是利用了木头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
那么,木头还有哪些特性呢?我们继续探究。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学生汇报)
3、这些木制品有什么用途呢?人们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请各组进行组内探究,并且填写气泡图。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5、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屏幕出示“木制品”图片)
6、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出示“沙尘暴”图片)。
8、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
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
9、小结: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
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五)、实践作业:老师愿意和大家一样做一名环保志愿者,在我们的记录单后面就印有一份环保宣传单,请同学们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