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合集下载

夏天的古诗词: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夏天的古诗词: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夏天的古诗词: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仅仅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能够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

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观刈麦的赏析

观刈麦的赏析

观刈麦的赏析观刈麦的原文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观刈麦》原文赏析

《观刈麦》原文赏析

《观刈麦》原文赏析《观刈麦》原文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
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
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
精神。

下面小编整理了观刈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幺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

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吏禄:官吏的俸禄。

《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T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编号:________________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观刈麦》白居易(时任盩厔县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名《观刈麦》,“刈yi4”:割的意思。

观看割麦子。

诗名下有个注“时任盩厔县尉”,“盩zhōu厔zhì”:【县名,今西安“周至县”。

字面意思:山水盘曲貌。

】白居易当时任“盩厔”县尉。

白居易,字“乐天”,生于772年,【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从资料看,这似乎是白居易的第二个官职。

白居易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县令(后来做到徐州别驾)。

这里应该是他在农忙的五月,来到田间地头调查民情,观看农民割麦子。

好,来看原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赏析白居易说,种田人家很少有可以闲下来的月份,这五月的种田人更是加倍的忙。

昨天夜来,南风刮起,田里的小麦就覆盖在田陇上发黄了。

有很多解释都没有注意到白居易这里所写的情况。

这可能是昨天夜里,南方吹过来的大风,导致麦田里的小麦倒伏了,如此将导致减产。

既然倒了,恐怕也就得匆匆收割了。

所以白居易作为父母官特地到田间地头去观看情况。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字词典故“妇姑”:婆媳。

“荷he3”:担着,抬着。

“箪dan1食si4”:指装在箪笥si4里的饭食。

“箪”: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饭用的器具。

“童稚”:儿童,小孩。

“壶浆”:(茶水,酒浆。

以壶盛之,故称。

)“饷xiang3田”:送饭食到田头。

“丁壮”:指到达兵役年龄的少壮男子,青壮年。

“冈”:山脊,山岭。

赏析白居易说,我去田间察看,一路上不少田家的婆媳,担着抬着装食物的箪笥,儿童们携带着装茶水的壶,跟随着去田间送饭。

悲天悯人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悲天悯人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悲天悯人白居易《观刈麦》赏析悲天悯人白居易——《观刈麦》赏析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

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而又见闪光的动情之作。

全诗是这样写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面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摧人泪下。

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

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抒情将心比心,引人共鸣。

白居易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田野旁边为农民的艰辛苦况悲鸣哀叹,也不是以身份等级来居高临下地给予农民怜悯和同情,他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导读】《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题解】《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人,唐代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盩厔县尉、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鉴赏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情感。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注:在此诗中,“食”与“浆”相对,均作为名词用,“食”在此处的意思是食物,并不是通假字,也不是“给……喂”的动词,故不读“sì”而读“shí”。

(6)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gāng):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15)悬:挎着。

(16)敝(bì)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18)为(weì)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了“之”)。

为:为了。

(19)输税(shuì):缴纳租税。

白居易《观刈麦》的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的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的翻译赏析白居易《观刈麦》的翻译赏析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①。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②。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说明]这首诗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zhōu zhì周至)尉时的作品。

它通过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麦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诗里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同时因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感到十分内疚。

[注释]①覆陇(lǒng拢)黄:形容成熟的麦穗覆盖田埂,一片金黄。

“陇”,同“垅”,田埂。

②荷(hè贺):用肩担着。

箪(dān丹)食:圆形竹哭盛的食物。

浆:汤水。

③饷(xiǎng响)田:送饭到田里去给干活的人吃。

南冈:南边的山坡。

④灼(zhuó酌):烤。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翻译/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观刈麦》原文赏析

《观刈麦》原文赏析

《观刈麦》原文赏析《观刈麦》原文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观刈麦 》诗词赏析

《观刈麦 》诗词赏析

《观刈麦》诗词赏析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分)
2.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分)
3.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5分)
4.夜里吹起了南风,田间的小麦似乎一夜间成熟了,密密地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3分)
5.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她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

正在
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

(2分)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

(2分)
6.愧。

(1分)看着农民们辛苦劳动,却依然贫穷困苦,更有贫妇拾穗充饥,诗人想到自己曾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鲜明的对比让诗人感到愧疚。

(2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

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而又见闪光的动情之作。

全诗是这样写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面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摧人泪下。

写事触目惊心,令人心碎。

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

接着,诗歌又描写了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的母子俩只能在如此尴尬的艰辛、屈辱中苟且生存。

两幅劳动场景,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写心惊心动魄,令人悲愤。

白居易在真实的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

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变心反常。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

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抒情将心比心,引人共鸣。

白居易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田野旁边为农民的艰辛苦况悲鸣哀叹,也不是以身份等级来居高临下地给予农民怜悯和同情,他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

他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省自己,深感愧对农民。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了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而且反思自己的不是,体恤农民的艰辛,为他们鸣抱不平,这的确难能可贵。

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

白居易由农民的千辛万苦,生死挣扎而想到自己养尊处优、袖手旁观的愧疚和羞耻。

两者实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那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时代富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能够坚持道义,秉持良知,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号的作家,都是能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体察他们的忧乐悲喜的人道主义者。

尽管,农民的艰苦生活,悲惨处境并不因为他们的怜悯、呐喊而有所改变,可
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这种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绝对可以划破历史的夜空而光照千古!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窝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

这种思想,这种体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回想我们今天官场上的骄奢腐化,不问民生,不禁让人悲叹连连。

白居易,你还能回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