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合集下载

旅兴(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旅兴(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旅兴(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其一寒灯耿幽暮,虫鸣清夜阑。

起行望青天,明月在云端。

美人隔千里,山河淼漫漫。

玄云翳崇冈,白露雕芳兰。

愿以绿绮琴,写作行路难。

忧来无和声,弦绝空长叹。

其二倦鸟冀安巢,风林无静柯。

路长羽翼短,日暮当如何?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宁知天上雨,去去为沧波。

慷慨对长风,坐感玄发皤。

弱水不可航,层城岌嵯峨。

凄凉华表鹤,太息成悲歌。

——明代·刘基《旅兴(二首)》旅兴(二首)明代刘基其一寒灯耿幽暮,虫鸣清夜阑。

起行望青天,明月在云端。

美人隔千里,山河淼漫漫。

玄云翳崇冈,白露雕芳兰。

愿以绿绮琴,写作行路难。

忧来无和声,弦绝空长叹。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諡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第一折(昌邑王上,开了)(外云了)(外上,谏不从了)(等外出了)(正末重扮霍光带剑上开)老夫霍光,官拜大司马。

昭帝驾崩,昌邑王即位。

文官尚书杨敞,武官老夫,俺二人扶立着他。

老夫因病数日不朝,听的道昌邑王为君未及一月,造下一千一百一十七桩大罪。

朝冶官人每道,当初扶立他,不干别人事,都是霍光那老子。

嗨,教老夫怎主呵。

喑想高祖创立起惹大汉朝天下,也非同小可呵。

【仙吕】【点绛唇】策立怀王,遣差刘项,驱兵将,西楚秦邦,都有豪气三千丈。

【混江龙】得其民望,沛公戈戟入咸阳。

子婴受降于轵道,霸王自刎在乌江。

灭楚亡秦刘社稷,亏杀创业开基汉高皇。

后□□□□□□□□□□,整日价箫韶队卫,弦管声中,歌喉宛转,舞态翩跹,□□□□□□龙袍,尚古自醉薰薰终日如泥样。

白居易《夜泊旅望》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夜泊旅望》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夜泊旅望》诗词注释与评析
夜泊旅望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注释】
宿:夜。

钱塘:指杭州。

【评析】
从长安出发,历经三十多个日夜,还没有到达杭州。

这一路的艰辛与疲惫,不禁让诗人身心俱疲。

此诗围绕“夜”“望”,寓情于景,表达了苦于行旅、思念家乡的烦恼。

首联直言因行旅之艰,而“少睡”“多愁”,只好坐起“望乡”,总起下四句。

颔联以“沙”“月”“帆”“霜”四个意象,营造出澄澈寒肃的意境。

颈联以江阔对夜长,又写回羁旅之愁,逗出尾联。

尾联妙,与首联呼应但不重复,以口语般的叨念结束全篇,且思致绵绵。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注音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注音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注音Suìwǎn岁晚Báijūyì白居易shuāngjiàngshuǐfǎnhèfēngluòmùguīshān。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rǎnrǎnsuìjiāngyàn,wùjiēfùběnyuán。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hécǐnánqiānkè,wǔniándúwèihái。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mìngtúnfènyǐdìng,rìjiǔxīnmíān。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yìchángxīnyǔkǒu,jìngniànsīzìyán。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qùguógùfēilè,guīxiāngwèibìhuān。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héxūzìshēngkǔ,shěyìqiúqínán。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译文:霜降水归山谷,风落木回原。

岁末将举行盛宴,万物都回归本源。

为何我南迁为客,五年孤独未归还。

命运已注定,随着时间心境逐渐安宁。

我常常将心事与口中言说,静静地思索并私下自言自语。

离开故乡固然不快乐,但回归家乡也未必欢欣鼓舞。

何必自寻痛苦,舍弃容易而追求困难。

诗意:《岁晚》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白居易在岁末的心境。

他观察到霜降之后水流回归山谷,风吹落的树叶回到原处,感叹万物归本源。

接着,他自省自问为何自己长期南迁未归,但他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时间久了,他的心境也逐渐平静。

他常常把内心的思考和感受通过口中言说,自我安慰。

诗人明白离开故乡并非快乐之事,但即便回到家乡,也未必能找到欢乐。

基于中考古诗《夜泊旅望》颔联的多阶赏析

基于中考古诗《夜泊旅望》颔联的多阶赏析

基于中考古诗《夜泊旅望》颔联的多阶赏析最近阅读到2019年江苏宿迁中考古诗鉴赏题,诗文为唐朝白居易的《夜泊旅望》,这是一首关于学生课外诗歌欣赏水平与能力的考查题,诗文摘录如下:夜泊旅望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其中有“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一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对于提供的参考答案,本人有不同解读,故成文以就教。

对于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简析(简要分析)”,定位于“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似乎宽泛了些;“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似乎含混不明。

再结合考题所给的“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注释来看,着实有些不妥。

本人认为,诗歌欣赏(包含“简析”)应该从以下主要路径来落实,培育学生诗歌赏析进阶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欣赏的阶次水准,提升赏析的水平和质量:一、写作背景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后历经辗转,他的父亲白季庚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入仕后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遭贬。

这首诗作于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是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时所作。

因战乱白居易取道襄汉,顺着江水行舟月余。

行舟途中,诗人思绪翻滚,写下了这首“愁”诗,由此可见作者在诗歌中所具有的“愁”也是意蕴多样的。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岁晚寓意着时光流转,人们进入了岁末年尾的时刻。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全诗表达了对岁晚时刻的观察和思考。

一秋叶纷纷堆天地,萧条寂寞盈空气。

白居易感叹岁晚的秋叶纷纷堆满了天地,寂寞的气氛洋溢在空气中。

这景象让他感到无比的萧条和寂寞。

二瑞莲入水昭光影,纤云遮月暗星眸。

在静谧的夜晚,白居易看到了一朵瑞莲从水面上昭示出耀眼的光影,薄云遮掩了明月,星光也变得黯淡无光。

三红日西斜沉夕照,浅浅尘埃扬到高。

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天际,红日西斜,轻轻掀起尘埃飞扬至高空。

四斜风乱动枯叶舞,幽香传来暖人心。

斜风吹动着散落的枯叶,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

幽香传来,温暖着人的内心。

五古道西风瘦马行,一蓑烟雨任风吹。

在古老的道路上,西风吹得马变得瘦弱,雨雾中披着一蓑斗篷,任由风吹雨打。

江南花朝锦绣春,水天一色画中人。

江南的花朝,锦绣的春天,水和天空融为一色,仿佛置身于画中。

七江南且把花枝俏,明日却将叶落秋。

江南的美丽仿佛将花朵永远保持鲜艳,但明天叶子却将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凋零。

八寒云落尽残星狼,默默无人泪黛妆。

冰冷的云彩消散殆尽,孤狼般的残星独自坠落。

默默无声,没有人懂得她们背后的泪水和忧伤。

九梧桐叶下月当头,清风轻拂忆往愁。

梧桐树下,明月当空,清风轻拂带来往事的忧愁回忆。

十山川湖海皆为眠,风雨声中渐宵愿。

山川湖海都沉睡在夜晚,风雨的声音中渐渐进入寂静的夜晚。

在此时,渴望能够圆满实现美好的夜晚愿望。

十一黄花诗酒来相伴,红叶琴声恋晚秋。

黄花散发着诗意的酒香,与红叶一同倾听着琴声,共度晚秋时光。

十二溪上青桥游客稀,寒烟淡淡轻犹疑。

溪水上的青石桥上游客寥寥,寒烟淡淡,缭绕不定。

空谷无人渺茫茫,夜雨笼盖黄昏翅。

空旷的山谷中无人,一片茫茫苍凉。

夜雨笼罩着黄昏时光。

十四闲窗漏月寂寥寥,小楼人静恨吟调。

空荡荡的窗户透出一点月光,小楼中的人静悄悄,倾诉胸中的愁思。

十五杨柳带风波水悠悠,别颜诗情情思愁。

杨柳随着风摇曳不定,水波荡漾不绝。

白居易岁除夜对酒赏析翻译

白居易岁除夜对酒赏析翻译

岁除夜对酒唐代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

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洛下闲来久,明朝是十年。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雪夜小饮赠梦得
白居易(唐代)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译文
你我同是这园林中的懒散闲人,此刻一起面对着略显萧条的雨雪天气。

喝得微醺才得以度过这漫漫长夜,酒后方能大笑着面对逐渐日长的年纪。

我这个年纪作为老臣应该沉稳多一些吧,但却常被人称为散仙。

(我觉得)称作散仙也是有缘故的,毕竟我曾经经历过沧海桑田啊。

注释
懒慢:懒散。

永夜:长夜,整夜。

残年: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久将:旧将;老将。

时背:谓言行与时乖违。

有以:有因。

有道理。

浅析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

这是一首记叙诗。

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

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古诗岁晚旅望·朝来暮去星霜换翻译赏析

古诗岁晚旅望·朝来暮去星霜换翻译赏析

古诗岁晚旅望·朝来暮去星霜换翻译赏析《岁晚旅望·朝来暮去星霜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

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鉴赏】
七言律诗《岁晚旅望》,当作于诗人赴江州司马任途中。

这两句是说,秋霜能使万物改变颜色,一年四季中,冬日万物凋谢,景象萧条、寂寥。

时诗人遭贬,心情沮丧,写景寓情,情发于中,蕴藉深沉,韵味悠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岁晚旅望白居易全诗解析

岁晚旅望白居易全诗解析

岁晚旅望白居易全诗解析
《岁晚旅望白居易全诗解析》是一篇对白居易诗歌作品《岁晚旅望》进行详细解析的文章。

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岁末年初的旅途中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一、诗歌背景及意义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二、诗歌结构及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三、自然景观描写
解析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四、人生思考与感悟
分析作者在诗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道理。

五、白居易与唐代诗歌创作背景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岁晚旅望》的全面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够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智慧。

- 1 -。

夜泊旅望颔联翻译

夜泊旅望颔联翻译

夜泊旅望颔联翻译夜泊旅望白居易白居易〔唐代〕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译文漂泊在外的旅客总是多愁少睡,半夜时分起床遥望家乡。

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

临近大海江面更加开阔,秋季白日渐短而黑夜更长。

我宿在这烟雾苍茫的江面已有三十个晚上了,还未到达浙江钱塘。

赏析这首诗写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

首联切题,点明夜望。

颔联承“望”字,写远观近看所见:月光照耀,沙岸水滨,通明一气;月明如霜,映白风帆,洒满船舱。

描绘真切,情景宛然。

颈联“近海江弥阔”一句,写江面开阔之景,如在目前。

辞意俱工,堪与盛唐王湾名句“潮平两岸阔”并举。

结联写行程遥遥,离乡日远,则思乡之情自在言外。

这首诗用笔简练,读来颇有韵味。

首联开始便展现了诗人心中忧愁。

睡不着觉的多半是忧愁的客人,半夜起来望着家乡的方向。

“少睡”是因为“多愁”。

原本是去杭州赴任,半夜不睡觉忧愁什么呢。

诗人不说,但“望乡”还是让人知道,不管这“愁”是由什么组成的,还有其他什么样的不痛快,最起码此时的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

颔联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

“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

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颈联写因为离海近的缘故江面显得宽阔,因为到了秋天,夜晚变得更长。

“江弥阔”对应“夜更长”,也交代出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更好地衬托出诗人的那种愁绪难掩。

究竟是何种愁绪,读者不得而知。

尾联写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杭州。

“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之遥远。

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的遥远,实质上此时我们也可以揣测,这两句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诗人心中没谱,有些难以平静。

首二句写诗人心中的忧患。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1.《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释:这是白居易为好友元稹离京赴任而写的送别诗。

白居易描绘了青青古原草色和悠远的历史,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人情感,赋予了草原以人的美感,达到了唯美情感与写实自然的统一。

2.《琵琶行》
解释:这是白居易写给他爱的女子的一首唐诗。

描写了爱的痴迷和失意,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

诗歌中琵琶的音乐意趣、划痕狼藉的生活境況、始终不变的爱情情感,以及人物的形象塑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3.《长恨歌》
解释:这是白居易为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位宠妃写的史诗,也是唐诗中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之一。

诗歌从宠妃杨贵妃入宫开始,叙述了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深刻描绘了唐朝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背景,展现出人间沧桑巨变和历史悲剧。

4.《东篱乐府》
解释:这是白居易少年时期的一首诗,以天凉好个秋为入口,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诗歌结构完整,用音韵押韵和重复手法将整篇诗歌贯穿起来,形成了韵律优美,扣人
心弦的诗歌魅力。

5.《赋得古莲》
解释:这是白居易描述一朵莲花的诗歌,通过赋得的形式,将其神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中,白居易用各种生动的词语描写莲花,表达了对花卉的毕生热爱,同时也将自然表象转化为人文意蕴,传达出了丰富的意义与情感。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1.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白居易在春天游览钱塘湖时,感
受到万物复苏的景象,深受感动,同时也揭示了宁静祥和的生活态度。

2. 《长恨歌》:爱情悲剧的精华之作,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
妃的爱情经历,以及杨氏被害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思念之苦,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3. 《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了白居易与好友离别的情景,
借古唐诗的形式,表达了友情、离愁、哀思等情感,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感叹。

4. 《琵琶行》:又称《西洲曲》,描述了美丽的琵琶女李太君在西洲池边弹琵琶的情景,描绘了唐代著名乐器琵琶的娴熟运用,并表现出人们对美好艺术的向往和珍视。

5. 《白马篇》:孙康宁被任命为安西大都督,马踏雪冰,行程十万里。

白氏三兄弟上告,康宁阴私乘马回京。

白居易救孙康宁一命,诗中描绘了白马的高贵、洁白,表现出作者对孙康宁的认同和敬意。

6. 《登仙人洞》:描绘了白居易在仙人洞省思人生的情景,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仙思想的认同。

7.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强烈的感情和散文化的写法,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使人们领悟到离别的感伤和
思念密码。

8. 《侍宴小言》:抒发了作为官员的自身身份和地位下的独白,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思考方式和高贵品质。

9. 《池上》:反映了人性、生命和爱情的脆弱,是白居易创作中富有哲理思考的一篇佳作。

10. 《宴从弟简陆员外宅》:以宴会为背景,用生动的文字行
文细腻,展现出唐代宴会的繁华和社交活动的文化底蕴,兼具文化底蕴和哲理深度。

剪发的诗句

剪发的诗句

剪发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剪发的诗句:
1. 削发披缁修道去,优游物外似神仙。

——《再和二首》(宋·吴芾)
赏析:剪掉头发披上僧衣去修行,超脱于万物之外,好似神仙。

2. 理发侵霜白,酡颜借酒红。

——《岁晚旅望》(唐·白居易)
赏析:头发已经花白,容颜也已衰老,只有靠酒力才能让脸上泛
起红色。

3. 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

谁道腰肢瘦,翻令目力昏。

——
《和张少监晚菊》(宋·徐铉)
赏析:焚烧着翠羽装饰的帷帐,眼前是正在跳舞的美人。

谁说女
子的腰肢瘦弱,反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4. 久在樊笼里,何以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赏析: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面,怎么能返回到自然中去呢?这句
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思。

5.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唐·杜甫)
赏析: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忧虑。

含有岁晚的诗词

含有岁晚的诗词

含有岁晚的诗词
含有“岁晚”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部分诗词的内容及含义:
- 《岁晚》唐代:白居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意思是秋天的霜降过后,河水就会流回原来的深渊,树叶也会被秋风吹落到山涧里。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缓慢流逝了。

万物都回归到它们的本源。

- 《岁晚倚栏》宋代:冯伯规,“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意思是一转眼的功夫,秋天又要过去了,明天恰巧又到了立冬之时。

- 《岁晚》宋代:王安石,“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意思是月光映照着清幽的树林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

弯下腰窥看青绿明净的池水,在幽香之中稍稍伫立一会儿。

“岁晚”通常指一年将尽的时候,含有岁晚的诗词大多感慨时光流逝,抒发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岁晚旅望唐代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

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代诗人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释①昔年:去年、以往。

参考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诗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

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岁夜咏怀原文及赏析

岁夜咏怀原文及赏析

岁夜咏怀原文及赏析岁夜咏怀原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岁夜咏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释:⑴弥年:即经年,多年来。

⑵新岁:犹新年。

⑶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

同游:互相交往。

⑷自在:自由;无拘束。

⑸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⑹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

⑺幽居:隐居,不出仕。

见过:谦辞。

犹来访。

翻译: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赏析: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

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

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

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

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

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

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

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

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白居易全诗解释
《岁晚》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是一首自嘲的诗篇,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年老衰弱的感慨。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地解释这首诗歌,从中挖掘诗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

首先,诗的题目“岁晚”,是用年老和时光流逝来形容自己。

可见白居易对自己的年龄已经有所感慨。

接着,首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意思是说寒山从苍翠变成了荒凉,秋水从潺潺变成了沧桑,展现了岁月飞逝、万物凋零的生命之感。

其次,第二句“候鸟南飞越,海狸北极眠”是写出了白居易的孤独感。

作者把候鸟和海狸的迁徙行为与自己孤寂无依的境遇相比,形象地表达出深深的寂寞和无助。

接下来,诗人拿自己作比,“我是残藤老树,岁寒还自严。

”残藤老树是指人到了晚年,身体开始虚弱,跟藤和树差不多。

而“岁寒还自严”表达的意思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稳定,可是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强壮。

最后,白居易自我安慰,道出一个老者的怀古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说自己的许多同窗好友已经不在人间了,唯有自己仍在此间,要怀念已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亲人朋友。

整篇诗歌通过作者的细腻描绘,让读者可以深刻认识到老年人的孤独和悲哀,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灵魂境界。

综上所述,《岁晚》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发自内心的反映,他把
自己对时间流逝和年老的感慨全部表达出来,展现了老年人对逝去的人和时光的怀念之情。

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晚旅望唐代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

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

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

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

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

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

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骆力犹壮,又无虺愦。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

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

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

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

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